第865章 吞并西戎八国

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存在了二百多年的义渠戎国,就已经在吴军的铁蹄践踏之下,宣告灭亡。

这是让庆忌有些意想不到的事情。

不过,也在情理之中。

毕竟义渠还没有跟历史上一般强大,并没有达到巅峰期。

义渠人最强的时候,大概是公元前430年以后。

现在的义渠,在西戎诸国中失了人心,而吴国又是众望所归,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怎么可能灭不掉区区的一个义渠?

铁山一战,孙武率兵歼敌五万余(包括老弱妇孺),俘虏超过十九万人,还斩杀了义渠谟,擒获牛羊马等牲畜数十万头,可谓是大获全胜了。

当然,孙武能取得这般丰硕的战果,还有之后的庆忌率一万骑兵,以及其余西戎国家骑兵助战的缘故。

要不然,想俘虏那么多的义渠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此时,在义渠王城简陋且粗犷的宫殿中,庆忌正跟御史大夫范蠡、御史中丞伯噽坐在一起,商议大事。

顺便烤一下火取暖。

“大王,而今义渠国已灭。然,铁山之战,武安君不顾王命,率兵长驱直入数百里,虽取得骄人的战绩,但是这违抗王命之罪责,却是难逃。”

伯噽郑重其事的向庆忌进言道:“大王,臣以为,武安君有功,却也有过。”

“他不顾王命,擅自出兵之举,大王一定要严惩不贷!”

“不妥!”

还不等庆忌说话,坐在一边的范蠡就皱着眉头,反驳道:“这一次能灭义渠国,消灭义渠人的主力,武安君是首功。”

“他为大王,为吴国立下了泼天之功,大王怎能惩罚武安君?”

“呵呵!”

伯噽不屑一顾的冷笑道:“少伯此言差矣。功是功,过是过,二者岂可一概而论?”

“若谁都像武安君,为求功名利禄,违抗王命,大逆不道,岂非乱了规矩?岂非乱了法度?”

“此风不可长!大王,请明鉴!”

一听这话,范蠡瞪了一眼伯噽,又向庆忌躬身行礼道:“大王,切不可听信伯噽之谏言。”

“为人将者,需懂得临阵机变,不可一味地循规蹈矩。”

“如这一次的铁山之战,若非武安君率领一万铁骑,冒着严寒风雪,孤军深入,一战而大败义渠主力,恐怕让义渠谟带着义渠主力逃奔,到时候又会卷土重来。”

“大王,到那时,岂非是悔之晚矣吗?”

范蠡苦口婆心的劝说道:“武安君违抗王命,的确不该。但,那不过是一时的权宜之计!”

“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战场上的形势瞬息万变。”

“武安君能抓住有利战机,率军直扑铁山大营,最终消灭了义渠人的主力。”

“这是武安君的泼天之功!大王若因为武安君抗命严惩他,恐怕会使军中将士心寒,请大王三思而行!”

“……”

庆忌陷入了沉思。

孙武的做法,的确让庆忌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一方面,王命的威严不容侵犯。

另一方面,孙武临阵机变,的确处理得当。

如之奈何?

难道,让庆忌按照规矩,杀了孙武,或者是剥夺孙武的功名,将他革职查办吗?

不管是哪一种,都让庆忌有些无所适从的感觉。

“孙武抗命之事,容后再议。”

庆忌摆了摆手道:“而今,义渠国已灭。寡人之意,是将剩下的西戎国家,全部吞并,不知道尔等有何良策?”

“大王,欲兼并西戎八国,又有何难?”

伯噽阴恻恻的笑了笑,说道:“现在大荔、乌氏、朐衍等国的戎君及其军队,尽在义渠王城。”

“大王何不设宴款待列国戎君贵族,待其酒酣之际,一举袭杀?”

“到那时,我军以优势兵力,也可迫降各个戎国的兵马。”

“这……”

庆忌觉得有些不妥。

这并不是说,伯噽出的是馊主意。

只是他这么做,后果是可想而知的。

戎狄之君,不比华夏列国的国君,庆忌诱杀他们,不会落下什么不好的名声。

不过,庆忌恐怕会因此被西戎记恨,引起一些不可避免的世仇。

但,不可否认的是,这能使吴国以最快的速度,兼并西戎八国,而且是以最小的代价!

“大王,若如伯噽所言,恐怕西戎各个部落,会在日后不时的闹起叛乱。请大王三思。”

范蠡提醒了庆忌一句。

但是在这个事情上,范蠡并没有持反对意见。

如果放在过去,吴国的都城远在金陵的话,范蠡肯定会劝阻庆忌干这种事情。

因为鞭长莫及的缘故,吴国要出兵平定西戎各个部落的叛乱,会得不偿失,付出极为惨重的代价。

而现在,吴国的都城就在咸阳,在庆忌的眼皮子底下,西戎能如何蹦跶?

能蹦跶多久?

干了!

思索良久之后,庆忌还是决定,以最快的速度吞并西戎八国。

不过,庆忌并不会真的非要袭杀西戎国家的国君和贵族不可。

因为在一定程度上,没必要!

……

翌日。

庆忌在义渠王城的城门口,迎接凯旋归来的孙武,并在宫中设宴,款待吴国的一众将领,以及西戎诸国的戎君、贵族。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

庆忌坐在陛台之上,环视一周后,饶有兴致的笑道:“二三子,自古皆贵zhong华,贱夷狄,寡人独爱之如一。”

“今灭义渠国,非寡人所愿也。”

“然,通过这一年来所发生的事情,让寡人晓得。”

“塞外苦寒,每逢凛冬之际,草原上的牛羊骏马等牲畜,都会因为草料锐减,或天寒地冻而死。”

“所以,常有牧民入我吴国,安家落户,寡人欢迎之至,怎奈二三子尽皆阻拦?”

庆忌的这一番话,明显是对西戎诸国的国君和贵族说的。

吴国的富饶,以及各种各样的惠民政策,的确是深深地吸引着西戎诸国的牧民进入吴地定居。

趋利避害,这是人之本性。

只是作为上位者,西戎诸国的国君和贵族领主们,怎能容忍自己治下的牧民全跑光了?

“还请大王见谅。”

豲苦笑着起身道:“虽说塞外苦寒,然,那一片大草原,是我等牧民之国,世代栖息之处,怎能丢弃?”

“吴地之富足温和,不适合我等戎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