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全面收缩

一个吏官便将郑泰手中的兵权兵不血刃地收回来,郑经觉得这样的交易实在是太划算了,至于以后郑泰的吏官能不能坐的稳,那就要看他是否听话。

给了郑泰吏官,镇守思明州的洪旭也同样需要安抚,一个兵官的职位便让洪旭心满意足,开始费心费力地操办起两岛的迁移工作。

等到满清朝廷的旨意回复到福建总督府,李率泰终于下定决心出兵攻打厦门的时候,郑氏已经将新明州的百姓全部后撤到承天府。

朱瞻基离开思明州之前,将周全斌与陈辉叫到一起嘱咐道:“周将军、陈将军,二位一人掌陆师,一人掌水师,思明州就拜托两位将军了。”

“延平王!只要末将活着,清狗就登不上思明州半步。”周全斌拍着胸脯保证。

陈辉也保证道:“只要满清敢于进犯我思明州,末将定让满清的船只有来无回。在水战上满清还差得远!”

郑经皱着眉说道:“寡人感佩二位将军的忠勇,不过寡人不得不提醒两位,满清可不是什么乌合之众,不然也不会打下这么大的江山。

说到用人,大明差满清太远,看一看现在满清能打的将领,有多少都是大明的旧将,福建三将有两个都是大明旧将,这已经很说明问题。

思明州的百姓已经撤离,整个岛上就是一个空岛,没有必要在岛上与满清硬拼,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撤。

我们的目的是消耗敌人,而不是消耗我们自己。寡人将在澎湖部署更加强大的军队,只要满清进攻思明州,澎湖水师就会赶来支援。最差也能将兄弟后撤到澎湖,不能让兄弟们做无意义的牺牲。”

原本二人还在想着自己会不会是郑氏抛下的弃子,没想到,延平王直接告诉他们,不能跟满清硬拼,要保存有生力量。

延平王的话真的很让人暖心,这比许诺高官厚禄更让人心中舒服。到了这个时候还能坚持跟着郑氏反清的人,已经不能单纯的理解为是为了荣华富贵。

对于这些还有理想的人,郑经怎么可能舍得让他们去当炮灰,这些人如果不是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怎么可能会倒向要让他们剃发易服的满清。

“延平王请放心,末将不会蛮干的,士卒们的家属家属已经后撤到了承天府,他们已经没有了后顾之忧,是打是走都非常的方便,不会瞻前顾后,错失良机。”

“邦宪说的不错,将士们没有后顾之忧才能从容进退,这也是寡人将士卒后撤到承天府的原因之一。

陈将军要注意施琅那个小人,这个卑鄙小人对我们非常的熟悉,寡人最担心的就是这个小人对我们的偷袭。”

“延平王放心,无论是黄梧还是施琅末将都与之交过手,末将有信心战胜这二人,不过末将最担心的是满清一旦与红毛夷勾结,这对我郑氏海上的威胁将是无法估量的。”

郑经深吸了一口气,叹息道:“这其实就是我们夺回承天府的后遗症,既然成了敌人,那就认真应对,只要我郑氏上下团结一心,红毛夷就别想占到任何的便宜。”

陈辉也是感慨道:“大明之败,就败在了不能上下一心,如今我郑氏一定要吸取这个教训,严禁内斗,我们的力量本就不多,若是再内耗下去,真的就没有希望了。”

这一点,郑经也是深以为然,对周全斌、陈辉二人深施一礼道:“这正是寡人所想,思明州就拜托两位将军了。”

郑经离开思明州带着郑泰前往金门,主持金门的后撤事宜,思明州留下五千陆师交由周全斌指挥,这些陆师士卒都是经过挑选,所有士卒都有家属,家属都后撤到了承天府。

二十艘二号福船,再搭配二十艘海沧船、十艘快船交由陈辉指挥,共计五千水师官兵,选拔条件同样是有家属后撤到承天府。思明州的百姓撤走之后,岛上的存粮便充裕了起来,郑经大手一挥给留守的一万人马留下足够半年的军需。

并且还承诺,每三天给会派船给守岛官兵送一万斤鱼虾,用以补充士卒的营养。这个待遇可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

不过周全斌与陈辉却知道这一点儿问题都没有,他们可是在承天府见证过延平王捕鱼的奇迹,一万斤对于郑氏来说也就是两三艘捞两网的数量。

有了充足的补给,郑氏大军除了吃饭就只剩下训练,周全斌与陈辉都是郑氏的悍将,可以说是郑氏目前最能打将领。

把这两人留在第一线是郑经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才做出的决定,尽管这二人在另一个时空都投降了满清,那都是在势穷之时的无奈之举。

这个时空二人的家眷都被郑经后撤到承天府,若是还能让二人投降了满清,那就不是二人的问题,是自己这个领导者不够格。

金门与思明州之间隔海相望,最近的距离只有二十多里,甚至站在高处都能望到对面的灯火,两岛之间本就属于唇亡齿寒的关系,思明州后撤之后,金门就会孤掌难鸣。

别说郑泰已经被郑经控制,已经完成了利益交换,就算是郑泰没有被控制,这个时候摆在郑泰面前的也只剩下了两条路,第一条就是按照郑经的要求后撤到承天府,第二条就是投降满清。

这个时候金门完全没有投降的土壤,毕竟满清还没有大兵压境,能不剃头,谁愿意后面拖个猪尾巴。

金门的老百姓大多数是不愿意后撤到承天府的,毕竟他们好不容易在金门岛上安置下来,家家都有一艘小渔船,还能分上一两亩的土地耕种。

虽然说因为战事频繁,老百姓的税赋很高,但是毕竟还是能够活下去,大海上物产丰富,撒下一网,不说别的一天的吃食应该还是能够解决的。

不至于如西北大旱的时候,活不下去那是真的活不下去。

这个时候就看出了控制郑泰的好处,有了郑泰的帮助,在百姓中间现身说法,老百姓最后还是选择了信任郑氏,毕竟郑氏在福建百姓中威望还是非常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