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大将军的奴隶小公子21

盛晏时为了处理科举的事,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在景姝身边贴身伺候了。

景姝有些怀念当初时不时逗逗盛晏时的日子。

那个时候的盛晏时是真的,稍微说一点过火的话就能脸红大半天。

偏偏他又找不到骂她的词,翻来覆去都是什么不知廉耻。

好不容易等到他适应了,不那么容易脸红了,他忙碌起来了,景姝已经好几天时间没看见盛晏时了。

想要改革,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别的不说,朝中大半人都不支持如此大规模的改革。

这件事,又吵到了景姝面前。

满头花白的御史大夫颤颤巍巍的要下跪,“老臣知将军求贤若渴,但万万不可如此激进,如今的夏朝犹如稚子,经受不起任何风浪,我们该以稳为主。”

“一下改革太大,容易造成人心动荡,还请将军三思。”

“科举事关民生朝政,是国之根本,还请将军三思。”

“科举经过数百年的验证,早就趋于成熟和完美,若是现在贸然改革,恐怕会造成严重后果。”

当然,也有支持的。

支持者慷慨激昂,“不破不立,如今早已百废待兴,不如就此一搏。”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守旧固然求稳,但唯有变革,才能带来新的生机。”

“臣等看过改革条令,清晰明了,百利而无一害。”

两方各执一词,眼看着就要吵起来。

景姝连忙说着,“诸位的想法我都了解了,你们都是为了夏朝,都是夏朝的栋梁之才,你们的想法都没有问题。”

“但我如今的想法也是改革科举。”

“我们太缺人了,太缺实干型的人才了,我们没有那么多的时间一点点去培养,去见证他们的成长,我们现在需要的是立马能够前往夏朝各地,为我夏朝排忧解难的人才。”

科举考试很残酷。

一阶一阶的考试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就算花费数十年时间高中状元,也不一定能立刻走马上任。

景姝现在等不起,她最缺的就是时间。

景姝的一番话,让反对派的大臣有些动容,但思想不是一天两天能转变的,他们还在犹豫。

摸石头过河当然比按照前人留下来的脚步行走危险和困难数百倍。

景姝让所有人都先回去,唯独留下了盛晏时。

面对盛晏时,景姝轻松了很多,她紧绷的身体放松下来,懒懒散散的问着,“这段时间怎么样,能搞定吧?”

“回将军的话,一切顺利,属下一定会完成这次任务。”

盛晏时面色平静,声音没有任何的起伏。

景姝察觉有些奇怪,盯着他看了好几眼。

“你最近很忙?我有一段时间没见过你了。”

盛晏时,“回大人的话,属下这段时间恐怕都没时间伺候大人了。”

景姝:……

她差不多可以确定,盛晏时真的是不对劲,可是为什么?

景姝仔细想了想,好像自从她喝醉那晚之后,盛晏时就在刻意避开她了。

景姝不可避免的又想起了那晚的事,她面色有些尴尬。

她试图挑起话题,但是盛晏时都没有接话的意思,态度也变得和之前不同了。

最开始盛晏时厌恶她,仇恨她,在她一系列的操作下,他们的关系缓和了许多。

但是现在,他们的关系又好像退步了,盛晏时对她不是仇恨和厌恶,更多的像是一种陌生。

就像是面对陌生人自然而然的疏离。

景姝想来想去,将这一切归结于当晚她喝醉之后吓到盛晏时了。

景姝想解释来着,刚张了张嘴,又觉得没必要。

盛晏时要是不愿意,就算了吧。

她已经够对不起他了,总不能还强行和他he吧?

“那你去忙吧。”

“属下告退。”

盛晏时刚走了两步,景姝又叫住了他,“等等。”

她将腰上一块令牌样的东西解下来,递给了盛晏时,“拿上,有谁为难你就拿给他看。”

盛晏时接过,说了句多谢大人,然后离开了。

景姝有些备受打击。

她以为,盛晏时起码是对她有那么一丢丢的好感的,毕竟那天晚上在浴池,盛晏时的表现不像是排斥她。

但是她喝醉酒,不小心轻薄了盛晏时之后,他又变成了现在的模样,看来是真的不喜欢她。

害。

算了,不喜欢就不喜欢吧,缘分这种事强求不来。

当晚在浴池,盛晏时说不定只是做了他认为,贴身奴隶该做的事而已,盛晏时这个人,满脑子的仁义道德,哪里会有她想的那么过分。

是她自作多情了。

景姝长叹了一口气,将这件事抛在了脑后。

她现在有更重要的事要完成,那位马上来了。

那位到来之后,就是一片腥风血雨,连带着好几个大剧情。

景姝想想就头疼,关键还是她手中修改的权限不够,她没有把握。

接下来的几天,盛晏时又消失不见,不过倒是陆陆续续传出消息表示这次的科举,有大变动。

关系着无数学子的大事,让不少人马开始多方打听。

不过都是听说有大变动,具体怎么变动还没确定下来。

民间一片哀声哉道,他们寒窗苦读十余载,要是之前学的全都用不上了,那他们真的哭都没地儿哭去了。

无数人关注着科举的变动,直到考试前一个月,正式放出了告示。

第一,放宽科举范围,夏朝境内,凡读书识字者,皆可报名参加。

这一条的范围太大了,一开始所有人都不相信,直到有人问了几句,得到更详细的解释之后,四处全都炸开了锅。

以往科举有很大限制,这次居然只要是认识字的都可以,不论身份地位,还有,就连已经考上了,当了官的,都可以。

光是看了第一条,就足够让所有人沸腾。

放宽了范围,意味着所有人都有机会,当然,也意味着考上的几率更小了。

第二则是关于考试范围改革的事。

降低了八股文,墨义,诗赋的比重,增加了策问。

策问也改了形式,没有明说考什么,只是说了更贴近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