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3章 郑逊

今天没有出门的计划,吃罢不知道算是早饭还是午饭的第一餐,朱塬来到正屋书房,开始处理一些简单的公事。

首先写了一份计划送往将作司那边的公文。

关于昨天拿给老朱看过的算盘,这是九月底科举考试那日偶然见到,之后安排将作司打造。在这个没有计算机的年代,算盘基本就是最强的辅助计算工具。

因此,不只最初考虑的金陵大学,正在筹备的其他院校,还有朝廷的各个部门,都要进行分发。

之所以如此上心,还要说‘经济之学’。

将来,支撑经济之学的一个基础,就是数据,大批量的数据,而想要得到大批量的数据,没有计算机,算盘是最好的选择。

至于算盘口诀,朱塬只记得一个‘三下五除二’,其他都忘记了,这次没再亲自费心,也没让内宅的女人们琢磨,而是打算交给金陵大学的数学专业来完善整理。

不只是加减,也不只是乘除,将来,开方立方等等,都要钻研个门道出来。

随后,是女人们终于完成的简化字典。

朱塬一直在亲自跟进,最初是拼音字典,参照《说文解字》,之后又是简化字,当下,厚厚的一本手抄字典,总计还是一万字出头。

大概翻了翻,再附带一份关于自己想法的简单奏章,打算稍后让人送去给老朱。

拼音和简字,都是必须尽快推广的。

朱塬给老朱的一个建议,就是先印个几万本出来,如同《大明月刊》一样,分发到各州县,半强制推广。

这件事也已经确定为下一期《大明月刊》的一个主题,主要是阐述推广‘拼音’和‘简字’的必要性,同时也要表明朝廷的态度,你可以不学,就像……你也可以不要前程。

再说《大明月刊》,今后也会逐渐简体化。

这两件事之后,开始翻阅处理一些各衙门送来的公文。

数量不少,重要的只有两份。

第一份来自明州。

九月底正式开启的冬季捕捞,按照带鱼汛期大概两到三个月的时长,当下已经过半。

明州营海司的公文发送日期是冬月初十,从九月廿九正式开捕算起,总计一月又一旬时间。

这段时间,舟山海域幸运地一直风平浪静,营海司累计已经收获带鱼约37万担,后半段还能如此的话,预计整个渔汛结束,这次冬捕鱼获总量将达到80万担左右。

远超最初保守的50万担估计。

这一方面是老天爷给面子,无风无雨,捕捞没被打断,另一方面,也是捕捞带鱼的手段逐渐成熟,毕竟开捕第一天的6000担收获,当时收到消息,朱塬不嫌少,还担心那边会急功近利,竭泽而渔,但同时,也绝不嫌多。

当下每日产量都在万担左右,才算合格。

除了海捕,文书中还提及,趁着冬日北风,夏季去往高丽、日本等国的海贸船只已经开始陆续返回,还给了一些数据,收益都很不错。

同样趁着北风,还有一些从明州南下的商船。

另外还有其他琐碎,鸟粪岛、养鸭产业链、明年的植树计划等等。

看完了明州的文书,朱塬照例回信,主要还是针对这次冬捕,依旧是不厌其烦地叮嘱,要可持续发展,不能竭泽而渔。

第二份是火器司送来。

这是厚厚的一叠火器图鉴,主要就是大明军队当下拥有的火器类型。

上次与火器司郎中韩预碰面,除了发现大批火药竟然囤在金陵城内被吓了一跳,当即跑去老朱那里进言搬迁,之后一直没腾出时间谈更多,只是传话过去,要了这些资料。

私下里也有斟酌。

当初从明州返回前,就和华高他们谈过大明海军的发展方向,要以远程打击为主,还许诺会亲自盯一盯这边的相应火器研发。

不过,现在的情况是,还是要一步一步来。

相对来说,因为明白根本,大明已经能制作出威力相当大的黑火药,但,更进一步,后来那种自动化或者半自动化的火器,条件还差太远。

比如……缺少机床。

只是铸造的话,终究原始。

另外,想要更好的火药,或者其他辅助,化学也要稍微向前一步。

还有原料问题。

这段时间也了解过,三种主要的原料,大批量需求,不再是每年几万斤十几万斤那种小打小闹的话,那么,炭不是问题,硫……这年代原来是能通过硫铁矿炼制的,因此也不是问题,最后的硝,就有些问题,关键是勘探更多的硝矿。

这都不是短时间内能完成的。

朱塬能想到的,就是在现有条件下,尽可能去做,当是练手。

更多……等一些年吧。

现在翻阅图鉴,不免感慨,几百年后能有的想法,火炮啊火枪啊地雷啊甚至水雷啊之类的,这年代,其实都有。不过,也都相当粗糙。

还是要等。

朱塬翻完了图鉴,再次添补给老朱的奏章。

现在的火器,能用,因此,朱塬希望尽可能去用,主要是……先借此培养出一大批擅长火器的士卒,以待将来。

除了这两份,其他一些公文,都只是简单批注,就放在一边。

比如另一份,关于大明陶瓷集团。

这个项目很重要。

众所周知,这年代,中国的陶瓷贸易,无论对内还是对外,无论体量还是利润,都堪称庞大。

因此,朱塬非常赞成老朱成立大明陶瓷集团。

不过,对于这个项目,朱塬却打算缩一缩手。

毕竟也要给其他人发挥余地不是?

更何况,无论对内还是对外,这份生意持续了千百年,懂得人很多,朱塬反而是外行。

干脆就不碰。

于是只是照着其他‘集团’的模式大致写了一些想法,大概就是,要有技术保护的观念,要有创建品牌的意识,其他,老朱自己看着安排,朱塬连人手都没推荐。

如此工作了半个多时辰,该处理的都处理完,该送出的公文奏章都送出,暂时没有其他。来到东花园,看了一会儿女人们各种教材的编写进度,门房传来消息。

邓愈派了家人投帖过来,希望约时间拜访,商讨金陵军事大学的事情。

还说是老朱叮嘱。

这个不能拒绝,直接回复,现在就可以。

因为今天起得太晚,没有午睡的打算,下午刚刚好。

回了话,邓愈很快赶到。

朱塬在二院正堂门前迎接,看着某个一身便装却人高马大透着明显军伍气息的魁梧身影,很是羡慕。

重生一回,自己怎就没弄个这么好的肉身呢?

嗯……

如果要选的话,《重生常遇春,开启大明战神之路》。

好吧。

随即注意到,邓愈身后还跟着一个最多二十岁的青年,也是高高的个子,气息没邓愈那么明显,却也感觉和军伍沾边。

双方见礼过,寒暄几句,朱塬才看向跟随邓愈一起过来的青年:“这是……”

“平章,你听了名字,定是知道……”邓愈一开口反而就没了彪悍气息,更多是第一次在龙湾码头见到时的温和感觉:“这位……就是平章主持那《大明月刊》上登载了文章的郑逊。呵,说起《大明月刊》,俺近日拜读,感悟颇多。”

朱塬恍然。

那个策论十条全是兵略的考生,当时试卷还未拆封,朱塬吩咐张贴寻人,确定了作者,倒也没有太刻意去了解更多,不曾想今天会被邓愈带在身边。

倒是又记起,那天确实建议老朱,让这位进入金陵军事大学来着。

老朱又从善如流了。

邓愈这边介绍着,名叫郑逊的青年跟着向朱塬行大礼:“职下郑逊拜见平章大人。”

“起来罢,”朱塬虚扶着,说道:“你那篇文章我也印象深刻,希望你今后能身体力行,不要只是纸上谈兵。”

郑逊起身,闻言又连忙拱手:“谨听大人教诲。”

这边说的兴起,一旁的何瑄不得不上前,躬着身小声劝道:“大人,将军,进屋说话吧,今日外边风大。”

虽然还是晴天,今天却又起了北风。

邓愈顿时想起眼前少年的羸弱身体,连忙点头,还伸手想要搀扶朱塬的模样:“平章,咱们进屋罢。”

朱塬点头转身。

前天吩咐的小会议室已经摆好。

这次的会议桌较小,一丈长,三尺宽。

朱塬没坐上首,而是与邓愈对面而坐,郑逊本来不肯落座,将带来的几份文书铺展在桌面上,听朱塬说要他负责记录,才小心地在最下方位置坐下。

何瑄送上茶水和纸笔,悄然退去。

趁着朱塬翻阅那几份文书的间隙,邓愈又说起刚才:“平章怕是不知,郑逊还是忠烈之后,其父郑恩遂当年在铜陵举兵,后投了主公,五年前战殁在了鄱阳湖。主公闻其身份,前些日子特意召见,并授予正五品拱卫司千户之职,令其与俺一同筹办金陵军事大学。”

“鄱阳湖啊,我虽未经历,也知道那一战的凶险惨烈,”朱塬听着就是感慨,六十万大军血战鄱阳湖,别说冷兵器时代,即使到了几百年后的热武器时代,这么大规模的水上战役也不多,又转向郑逊:“你既有这份渊源,更要奋发精进,无论是祖上还是尔父,都不可辜负。”

郑逊因为两人对话想到了过往,转眼已经有了些许泪光,闻言起身,再次恭敬地拱手答应:“职下谨记。”

朱塬这次注意到郑逊的自称,还有刚刚邓愈的介绍。

拱卫司千户,这算是军职。

朱塬之前的建议是让郑逊入兵部来着,不过,兵部还在筹划,而且……拱卫司啊。

老朱大概也有另外的想法。

朱塬也又想起,差点忘了,关于拱卫司改名锦衣卫的事情。

锦衣卫这名字才霸气啊!

这个不急。

又想到那篇非常符合自己口味的文章,再加上郑逊资历,朱塬对这青年也更多了几分期许。不过,当下没有再表现更多,还是要讨论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