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3章 《大明月刊》

九月廿天时间完成考试,接着就是紧锣密鼓地批阅试卷,时间也很快进入洪武元年的十月。

超过一万六千份的试卷,谨慎考虑,负责批阅的官员只有老朱亲自挑选的27人,数学还快一些,有标准答案,策论方面,按照每人每天二三十份的速度,27人全上,也要将近一月时间。

因此,整个阅卷过程,大致要持续到十一月中旬。

不能急。

这是十月初三。

早起饭后,朱塬离开和老朱提过后正式从后湖改名为玄武湖的湖上大宅,不是去往金陵大学,而是赶去皇宫。

老朱倒是提过,太忙的话,可以不用过去。

朱塬还是坚持稍微有空就会进宫向老朱汇报工作,间隔最多不超过三天。

常露脸。

这不仅是从古至今都通用的官场学问,考虑到老朱性格,朱塬更要如此。

长时间不见,人就会疏远。

奉天门左的东阁内,老朱也依旧早早开始一天的工作。

朱塬到来,简单说了说昨日的阅卷情况,还奉上几份精心挑选并誊抄出来的出色试卷副本,才转向另外一件事,将一起带来的另外一叠资料朝对面推了推:「祖上,这是关于《大明月刊》的策划、样章和一些题目选材,您看一看。」

《大明月刊》,正是之前和老朱讨论「话语权」相关后确定的项目。

报纸暂时做不来,就做月刊。

老朱并没有忘记这件事,之前还问过几次,当下连忙拿过翻开。

按照后世杂志的模式,朱塬将《大明月刊》分为不同的栏目,涵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

老朱这边翻着,朱塬也附带讲解:「祖上,按照我的设想,这份杂志,一定不能吝惜成本,首先确定的一点,就是要用最好的纸张来做。」

「这是为何?」老朱没抬头,习惯性的节俭让他还不由念叨一句:「恁地浪费。」

「既然是争夺话语权,当然是越吸引人越好,同时,也要能保存越久越好,用上好的纸张制作,一方面,给人的感觉就是,这份杂志非常正式,很有格调,乃至于,不知不觉就能产生一种权威性。另一方面,质量足够好,就能吸引人去珍藏,现在发行的月刊,哪怕一百年甚至一千年后,都还存在于一些人书房珍藏内,那么,就等于,一百年甚至一千年后,即使咱们都不在了,这份「话语权」,依旧还在,依旧还持续行使着它的作用。」

「你这……唔,就如此罢,」老朱想想朝廷当下也不缺钱,很快同意,转眼又示意面前的策划:「「时政要闻」、「军事动态」这些个,俺能理解,这……「聊斋志异」栏目,讲一些个鬼怪故事,这是要作甚,你难道不知「子不语怪力乱神」么?」

「塬儿当然知道「子不语怪力乱神」,」朱塬带着笑,说道:「但大部分的百姓不知道,而且,不仅不知道,相比时政信息,他们恰恰还更喜欢看这些怪力乱神的东西。」

老朱知道自家宝贝二十三世孙还没说完,抬头看过来。

朱塬也继续:「祖上,想象一下,一个严苛古板的老学究和一个诙谐生动的小先生,你觉得,学生更愿意听哪一个来讲课?」

「诙谐生动的小先生,说你自己么?」老朱笑了下,有些明白,又看了看这「聊斋志异」的栏目策划,还是念叨:「就是……太不正经了一些。」

「想要争夺话语权,首先就要确保百姓非常喜欢看这份杂志,而不是如同四书五经那样,道理广博,但,普通人是不太愿意去翻阅的。」朱塬说着,朝老朱手中示意:「百姓爱看了,阅读「聊斋志异」之后,就难免会往前翻一翻,看一看「时政要

闻」和「军事动态」,不知不觉,就得到了灌输。祖上,这都是后世数百年的经验积累,除了这「聊斋志异」,后面还有一个栏目,长篇连载,我打算找人写一部百万字级别的长篇,每一期连载一段,这又会确保一种连续性,看过了一期,百姓就会迫不及待想要下一期,这可以提高这份杂志的销量。」

说到这里,意识到进入了一个新的知识点,朱塬稍顿斟酌,又补充:「这份杂志,短期内,咱们以官方配送为主,但想要长长久久,同时持续扩大影响力,就必须进行一定的商业化运营,就是将这份杂志推向市场售卖。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全部都是较为枯燥的时政信息,普通百姓是不会愿意购买的。」

老朱一边听着,一边也翻到了长篇连载栏目,大致浏览过内容,咧嘴道:「俺听着……像歪理,但还挺有道理。」

朱塬也笑:「祖上,反正你要确定一点,塬儿只会做对咱朱氏乃至对咱大明有利的事情。」

「俺知道你诚心。」

老朱点了下头,继续翻到后续的几份样章,只看一眼就笑道:「这……横版呵?」

「将来要进一步推广硬笔和标点的话,从左到右的横版书写是最科学的,」朱塬道:「不过,也要有一些过渡,我计划开始的时候,横竖皆有。另外,还有简体字,祖上,等我那边完成了,咱们也该尽快推广。」

老朱再次点头。

关于简体,关于标点,关于硬笔,如此这些,背后动因,朱塬都和他仔细分说过。

根本上,全都是为了效率。

最终提升的,是整个大明的生产效率,这依旧算是经济之学范畴。

想到这里,老朱不由又问:「你那经济之学,近期可有进展?」

老朱可一直没忘记这件事。

经济之学的两大核心,朱塬当初只完成了一部分的「生产」相关,后续的「分配」,虽说日常也多有讨论,但朱塬还一直没有落笔下来。

书案对面,朱塬故意苦下脸庞:「祖上,太忙了,哪有时间。」

「这是大事,」老朱理解,还是忍不住念叨:「再说,你身边恁些个能文会画的女子,总也能帮着你写。」

「但她们也钻不到我脑子里呀。」

嗯。

这是个问题。

再想想,还真不能让对面孩子太累着,老朱就不再提,手上也已经翻到后续的选材,不出所料,近期的科举,还有北方的战事,都在其中。老朱却又不由自主地寻找那「聊斋志异」和「长篇连载」相关。

果然有提到。

这「聊斋志异」,给出的一个故事,叫《考城隍》,大致有个百余字的大纲,老朱本来看的津津有味。不过,注意到其中那副经典对联,「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不由皱眉,摇头道:「这对子,不好,行善就是行善,若故意行善就不赏赐,那百姓还能有几个愿意做好事?」

特意写下这幅对联,本来还期待老朱夸几句,没想到是这个。

朱塬很没立场,立刻点头:「祖上,这是家里丫头写的,和我无关啊,我也觉得不妥,俺更赞成那个「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论迹天下无孝子;万恶Y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天下无完人」。」

「这才是个理儿,」老朱说着,反应过来,瞪了对面一眼:「就是你写的,往甚么丫头身上推。」

「好吧,是蒲松龄写的,祖上,这是之后那个朝代的一个落第书生,多年科考不中,就开始编故事,您看,还故意灌输不正确的价值观,心理都扭曲了……」Z.br>

老朱懒得听某人胡扯,直接道:「就换一个吧,或把这对子改改

。」

「就改成「百善孝为先」这个?」朱塬想了下,说道:「要不,换个故事,《小倩》,后来也叫《倩女幽魂》,这个故事百姓肯定更喜欢,还有一首诗:十里平湖霜满天,寸寸青丝愁华年,对月形单相望户,只羡鸳鸯不羡仙。」

「只羡鸳鸯不羡仙……这个好,」老朱点了下头,追问:「大致故事为何?」

朱塬不太记得后世的相关和电影,随意改编道:「说一个赶考书生,路过一座被树妖盘踞的寺庙,叫兰若寺……」

故事的最后,宁采臣考上了状元,并且抱得美人归。

嗯。

其中还有个剑侠,叫……叫什么来着。

朱塬一时间想不起来了。

就叫李英琼吧。

性别换成男的,反正这名字,男女皆宜,顺便下次来一段《蜀山剑侠传》,再给李英琼配一个师弟,叫李逍遥,再延伸出一段催人泪下的爱情故事。

还有一首歌。

岁月难得沉默,秋风厌倦漂泊,夕阳赖着不走,挂在墙头,舍不得我。

嗯。

收一收,收一收,这不是《文娱1368》。

比起透着几分说教意味的《考城隍》,老朱对这有书生、有女鬼、有树妖、有剑侠总体还挺美好的《小倩》更满意,还说《倩女幽魂》的名字更好。

于是就定下。

第一期,就写这个故事。

那个「虽善不赏」就算了,听着枯燥。

随后翻到「长篇连载」。

朱塬给出的设想也是后世耳熟能详,当然,不是当下已经初步成书的《水浒传》,而是《红楼梦》。

当然也不是原版的《红楼梦》。

朱塬又没带系统过来,哪里记得了全本。因此,这一次,打算超级魔改,可以算是《穿入红楼》的那种级别魔改。

当然了,考虑老朱的性格,考虑也要附带一些寓教于乐的性质,还有最后的结局,都改一改,不能太过于「白茫茫一片真干净」,要给人希望。大体就是,一个开国公爵之家,因为某个叫贾宝玉的子孙种种不争气,导致家族败落的故事。

其中,《好了歌》不能少。

林妹妹当然也不能少。

宝钗……要正面一些。

留下的希望,一个是贾宝玉最后幡然悔悟,但也出家为僧,但,与此同时,李纨的儿子贾兰,金榜题名,预计将会延续贾家的香火。

另一方面,计划上百万字,朱塬也写不来。

打算让内宅里的女人们写。

比如洛水。

再加上其他一群妮子的协助,以及自己提供的各种诗词之类,朱塬也相信,全新魔改版本的《红楼梦》,至少,文学性上,并不会比曾经差多少。

书案后,老朱听完朱塬的大致介绍,也非常满意:「这故事,对那些个功勋之家,也是个警醒,开国了,却也需要时时谨守,不能放任子弟胡作非,就这个罢。」

随后又继续谈了一些细节,《大明月刊》的各种相关基本定下。

十一月份发行第一期。

计划第一期一次性印刷一万份,除了分发给各个州县,还会实验性地进行一定的官方售卖。接下来,还有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准备,资源人力都不缺的话,绰绰有余。

说过这个,紧接着的话题就与《大明月刊》也是相关,成立大明纸业集团。

这也是之前和老朱有过讨论的事情,这些日子,老朱已经发布了诏令,让各州县聚集造纸匠人送来金陵,相关的方案,也是老朱让朱塬定下。

与大明纸业集团

一起的,还有另外两个集团。

都是详细的从人事架构到股权分布的策划方案,一个是大明钢铁集团,一个是大明煤炭集团。

就在昨天,外出勘探的将作司少卿张问从太平府返回,带回了一批铁矿石样品。

太平铁矿,其实就是后来的马鞍山铁矿。

曾经的中国东南最大露天铁矿,没有之一,这也是朱塬选择太平铁矿的一个原因,露天,便于开采,当然,后续也会有些问题,比如,露天,就容易积水。

这个之后再说。

另外还有煤矿,之前说过的临濠那边,当然就是淮南煤矿,百亿吨级别,也是中原地区储量最丰富的煤矿区。

说起来,两座矿产,这个年代都已经有所利用。

露天的太平铁矿不说,已经被小规模开采使用了数百年,而临濠那边,其实更早,就说当下,临濠府就有大明官方的冶铁作坊,主要就是利用淮南煤矿。

之前的问题是,大家都不知道那边的储量到底有多少。

现在已经确定。

接下来,就是把两个点关联在一起。

两个煤铁相关集团,长期是为了统筹整个大明的煤铁资源,但短期内,主要就是串联太平铁矿和临濠煤矿,进而初步展开工业时代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