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我与学生有段缘分

一路走来,毕竟到了写后记的时候了,顷刻涌进我脑海的后记题目就是《我与学生有段缘分》。虽然这有些朦胧,但我发现我想不到更好的题目了,唯有决然将之保留下来。

本书是一本安静之书。这不仅是我的答疑之书,还是我的情感之书,更是我的生命之书。写到这句话时我的鼻子有点酸,眼睛有泪光。我没想到我会遇到本书,但是我遇到了,这就是命运;就像我没想到我会遇到某些人,但是我遇到了,这也是命运一样。记得我当年回肇庆学院面试的时候,坐在车上,看着家乡熟悉的景物,不知为何忽然热泪盈眶,也许是因为这里给了我记忆、温暖和力量,也将继续给我以记忆、温暖和力量吧。

或许是因为我的性格,或许是因为命运,我就这样做了老师。我做过几年高中老师。在第一所中学,那时候我年轻,很有冲劲,加上我很认真,所以对学生还是有点影响。后来,我调到另一座城市的另一所中学,为了不让学生打扰我的生活,我只告诉学生我在的城市名和错的学校名。没想到我走了不到几个月,我原单位的好友告诉我学生给我写了几十封信,都被退回去了,放在收发室那里。我觉得对不起我的学生。

我现在还记得一些学生的名字和情况。记得一个叫周敏×的女学生比较聪明,但脖子有点歪,像史铁生《我与地坛》中提到的那个女孩子一样。我为之惋惜,也喟叹老天为什么给了她如此美丽的气质,却不给她一个健全的身体。还有一个叫叶×敏的。她说自己因从小就被关在家里,养成了敏感、倔强的性格。还有一个学生叫叶×鹏。他爸爸是个老板,还请我们吃过饭。校长说他家的楼顶可以站几个班做广播操,但是他很勤奋、很守纪。我不知道这些学生后来高考如何,出路如何,但是无论如何,我都祝福他们。我在他们高二结束那一年离开他们,想起来真的深感内疚。

后来,我调到另一所中学。因为性情、兴趣和读书的习惯,我在那里只工作了两年就考上了硕士。那时候我跟学生说:“我跟你们并肩战斗。”这暗含的意思是我考上,他们也考上,结果真的相距不远。不过,我跟他们的感情似乎没有跟以前那帮学生的感情深,可能和我投入的感情不够有关。不过后来我听说他们把我称为“学者型的老师”等。再后来,我在暨南大学读博士的时候,其中有两个女生考上那里的硕士,说在食堂无意中看到我,但不敢认,通过我原来的同事获悉真相后才敢认我。我还教她们怎样做研究、投稿和找工作。她们原来是我的学生,现在做了我的校友,甚至师妹。人生真的很奇妙。

2009年我博士毕业,到如今我做大学老师也已经四年多了。我送走了一届又一届的大学生,尤其是我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届大学毕业生,即我从2009年一直带过来的2009级中文系本科一班、中文系本科二班和高级文秘班。我博士毕业时导师说过:“做好自己,善待学生。”对于前者,我会尽力,我不是一个很聪明的人,但至少是个比较勤奋的人。对于后者,我相信我做得还算是不错的。我是一个农民,一个知识分子,一个书呆子,没什么了不起。但更重要的我是一个老师,一个人。我希望自己能给他们启发,希望他们在能力、思维、沟通、关怀、方向等方面,能够有所领悟。我曾经对学生说过,作为老师,希望学生出色,这是理想;希望学生在平凡与健康中过日子,这是更大的理想;希望学生懂得爱,这是最大的理想。

说实在话,我的学生其实是比较可爱的,也是令人感动的。例如2012年12月9号晚上10点多,有个我指导毕业论文的学生发来求职简历,请我帮忙修改。我觉得我的学生是不错的,爱实践也要学习。于是,我用半个多小时修改完发回去,并说了一句“待会儿把你论文的二稿看完后,会附上相关意见,发给你修改的”。那时大概晚上11点,怎料我看到将近凌晨1点。离线发过去后,出乎我意料的是学生马上接收了,并且说“辛苦了老师,晚安”。我还以为她和我一样睡得迟。岂料第二天晚上,她压缩修改重发过来的论文,我不太满意,就再次压缩修改,并且加强其逻辑性,把她的三稿压缩修改到大概8200字,时间又到将近凌晨1点。在这期间,我说我习惯晚睡了,劝她早点休息。其实我不习惯,只是想一下子把事情做完罢了。她说:“老师给我改论文,我没胆睡。”我的学生是很懂礼貌的,这令人欣慰,但也启发我以后晚睡的话要把QQ隐身。

学生对我的评价更令我感动。为了适应网络特点而又不暴露个人隐私,我且以昵称来称呼他们。教师节,晨曦发信息说班里同学喜欢上我的课,课上得很实在,说我是很好的老师,祝我桃李满天下。月儿、宁馨儿等祝我教师节快乐。感恩节,小弦感谢我带他走上文学道路;晨曦说:“黎老师,谢谢您对我们学生那么认真与负责。每次找您帮忙,您即使很忙,也会帮我们,真的特别感谢大学里能遇到您这样的老师,感恩节快乐。”诸如此类,信息太多,有的保留几天,有的很快删除,附在这里的大多是当时记录下来或从记忆里摘录的。

也有很多不是在节日里的评价,更能看出学生的领悟。如月儿说“真正平静的人是很有感染力的,老师就是这样的人”;“老师您很有责任心”;“是一个很特别的人”。无痕说我“具有一种安定的力量,也比较干净”。启鑫说我“活得真实,真乃良师”。宁馨儿和Win-tree都说我是她们的精神导师,后者还详细地提到我“淡定,有能力的谦虚”;“淡然,知足,有定力”;“有责任感,认真,具有研究精神,实事求是”;“优秀而又好的老师真的不多,遇到您是我的幸运”。莫名说:“老师所讲的教学生爱,区分无知、无耻、无用很有用。”乐未央说:“打心里对您比对其他老师多了一份敬重和感恩。”L.ting说“老师您心境很平和”;“是我求知路上遇到的良师、导师”;“我想尽量把论文写得比较完善点,不然不像您带出来的学生”。小说寻说:“您是一位善良有良知的老师,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健全的人格。或许,您并没有大师般的才能,但是您有大师般的仁爱。”

诸如此类,不一而足,这些评价都是他们在QQ里给我留言或跟我聊天时提及的,可以见出他们的观察。他们的真诚令我惭愧,促我反省,也催我前进。催我前进的结果就是写日志解答学生的各种问题。当然这也许更因为我的性格所致,因为在他们评价之前我早已经开始写这种解惑式的日志了。

我当过学生导师,现在该制度取消了,因老师少,学生多。我现在正在做带班导师。这两年多时间,我写了200多篇日志,它们都是为回答学生的问题而写的,现挑选出其中的80余篇结册成书。

这几年,我做大学老师,发现学生的问题各种各样,数量很多。他们呈现问题的方式大致如下:或者主动问我,如以电话、邮件、QQ留言或聊天或课下当面提问等方式;或者是我看了其作业、说说、日志和群里的发言而获悉。他们的问题类型则涉及学习、考研、爱情、实习、找工作、性情、习惯、青春、追求、教育、社会、文化、学术等问题,集中地体现在对爱情、成长和教育三个方面。我把本书内容分为“叩问爱情”、“探问成长”、“追问教育”三大板块,就是希望每一板块都能够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我觉得我担着一种责任,即为人师表,不能只是为了生存,不能只是传道、授业,还要能给学生解惑尤其是解其心理困惑和人生困惑,或者至少做一种引导,从而让他们能够在学习、生存之外,修养得到熏陶或提高,思维得到开发或拓展,心理得到安慰或平静。

基于这种认识,也基于自拟的“不争有为,宁静清越,仁爱谦逊,上善若水”的座右铭,我放弃了很多做研究的时间,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义务地写相关的日志作解答。编辑邹绍荣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解惑很大程度上是解生活之惑,也就是解做人之惑。”本书就是我“生活的成果,做人的成果”。的确,如果这两三年不写这些日志,只做学问,我会多写一些论文,但“我就不是我了”,就得不到这样的心灵成果了。可以说,本书真的是一本心灵之书、安静之书。我不知道其内容到底能够帮助多少人,但哪怕只帮助一个也很好。这就是我的理念和我能够坚持的原因。

这些日志,除了被阅读,有些还被朋友、学生评论、分享、转载和点赞,我偶尔也会主动发到学生群里。如日志《你对男人没有要求,就等于对你的未来不负责任》,在我没有加多少好友的情况下,4天被阅读1 000次,半个月被阅读1 300次,21天被阅读1 450次,被分享、转载、点赞大概240次。这至少证明年轻人是关注我的空间的。我的做大学老师的同学还给他们的学生看,说其对学生帮助不小。我原本只是出于帮助学生和化解自己困惑的初衷来写日志的,从来没有打算过出书。但是有的朋友、学生看了我的日志,说其很有现实意义,具有商业价值和思想价值,很有启发,值得出书。

学生对我日志的评价大概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整体评价。如L&M说我的日志“很好很实用”,“很多想法对学生都很有帮助”,“就应该出版,受益的人会更多,因为有那么多迷惘的大学生”。亦心亦旸说其“不是读一次两次就够的,是应该成为枕边书的”。Man-nan人说他要编一个“黎博士经典语录”。吖少说:“毕业后还是很喜欢看老师的文章,每次看完似有所悟,心也平静、淡然些。感谢您愿意共享您的文字和正能量。”而奚若的话可以作为代表:“很感谢老师跟我们分享这么多关于生活、关于工作的事情,很现实,也很一针见血。有些观点也许就是我们苦苦寻找的那一醍醐灌顶,可让人豁然开朗。有的观点我们现在不认可,但看过了到底心里知道些,说不定时间久了,对立或者赞同的想法就会成形。我相信同学们对您的日志都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留待自己的人生去验证。”

二是,对某一板块作评价。如L.ting说:“我特别喜欢您写的关于爱情的文章,很深刻,温和道来,而不是铁铮铮地论证。”

三是,对单篇日志的评价。如HelloTT婷对《为了中学教学而否定大学创新?》很有感触,说“上学以来,你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这么认真,这么热心回答学生问题的老师”;“我被你‘哪怕只帮助一个也很好’这句话感动了”。闪电侠为我《是教师还是牧师?——关于学生精神与能力的问题解答》里的“所谓‘绝望’就是人到‘绝’境时还要‘望’一望”而感慨,视之为警醒之言。蒹葭苍苍看了《照见本心与照见灵性》之后说:“灵性的人生活有一种简单的习惯,不是淡漠,不是疏离,而是一种千帆过尽的释然和淡定。删去繁复,留下清简;裁去冗长,留下素淡。这是更真诚的热爱。”炼茗给《享受每一天》的评价曰:“看完老师的文字,很享受,很安静,很喜欢,还把好几句话记了下来。其实,生活富也好贫也罢,学会享受,充实自我,平常的心态,幸福真正就存在了。”Hair婷读了《什么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爱情?》说“平平淡淡真真切切才是幸福”。Mis.Gu读了《问世间情为何物?》说“黎博说得在理”。宁馨儿给《对待爱情的方式》的评论说:“以前我觉得爱情的美好纯粹就像是灵魂的阅读与感悟。现在我却认为爱情是浸染在生活这块土壤上的,它灵魂的相知相爱就是对生活的思悟,在现实在生活的点滴!”诸如此类。

我的QQ会话、临时会话和日志评论,对我的日志有各种各样的评价,此不赘述。这些日志对学生的现实作用,大概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一是,单对单的功用。令人感动的是有的学生如一半的苹果等说每周末定会看我的日志,淡墨~无痕说“每逢心烦,到老师空间浏览一二,便觉心宁神静。”有的男生如小弦甚至背诵我的个别日志,这对他的工作面试起到了一定作用。有的女生如宁馨儿说,自己在火车上遇到一个陌生的大学毕业生,他很困惑,都不知读大学有何意义。她把我的《上大学为了什么?要做什么?》的要点告诉他,他才恍然大悟。我听了甚觉欣慰。

二是,单对多的功用。如文学院曾经把我的日志《上大学为了什么?要做什么?》放到与心理健康相关的网页上。现在文学院的“师生交流”、“现当代文学教学”网站都还保留着我的日志,期望取得相应的教育效果。有个70后的博士同事看了我的日志《异地恋,异地也要恋》,说我的“境界越来越高了。最后一段读来真有佛陀现世之感,光一样的东西洒下了必定是莲花。学院诸多学子能得你‘渡’真乃前世修持的福分。”其实我也只是自渡渡人,做我自己罢了,所有渡人都是自渡,所有答问,到头来也都是答自己问。

我原来想把本书主书名取为《做教师就是做牧师》,表达一种思想或理念。教师应该具有牧师的精神如善良、博爱、信仰、平静等,牧师应该具有教师的能力如传道、授业、解惑等,二者互为补充;教师主要教学生,而作为牧师,他的服务对象更广,除了人类,还有神。但是想想这偏于高深和令人误解,而且本书是针对大学生或者年轻人的,故此改名为《谁的青春不用追问?》。

当然还有一个书名同时针对学生和家长,它就是《好老师赛过好妈妈》。这并不是说老师可以代替妈妈,而是说老师对学生的感情,除了师生情之外,还有着一般妈妈所不具备的理性与学识。

有的同事给我想了《锦瑟华年谁与“渡”》这一书名,但是这又与《锦瑟华年谁与度》这本书几乎同名。再后来,我发现当当网上光是以“谁的青春不”开头的书名就有十多个,所以弃用《谁的青春不用追问?》。我又构思了《谁的成长不用追问?》、《青春,就是用来追问的》、《我青春,故我追问》以及《锦瑟华年“我”与“渡”?》,第一个的“成长”不如“青春”响亮,不如“青春”有吸引力,似乎名为“成长”的书都不怎么畅销;最后一个有点太文艺或费解,可能更适合中文出身或古文底子厚的读者。

鉴于此,我选择了中间的《青春,就是用来追问的》。有的学生说得好:“老师,如果青春已去,是不是就不需要追问青春了呢?所以我觉得《我青春,故我追问》这个书名可能更适合于正值青春的人群。个人浅见是《青春,就是用来追问的》会给那些在思想上、精神上对青春作过幻想、思考、追问和怀念的人更多一些心灵上的共鸣。幻想的可以是还没经历青春的少年,思考的是正值青春的人,追问的是一些经历着却还懵懂的人,怀念的应该就是那些经历了依然怀念自己走过的那段曾一直追问青春的人。”

其实除了学生所言之外,这个书名对正值青春的人来说,也许会让他们觉得有一种年轻人的思考和寻找,有年轻人的执拗、自信、自我、个性和存在感;而对处于青春尾巴的人或中年人来说,这也许是一种人生的沉淀,是感慨,是追忆,是对话。而且这个书名,即使人老了,都不会讨厌它;但是人老了或成熟了,对“我青春,故我追问”这种书名就会讨厌。说到底,我只是想选一个到老了都不会后悔的书名罢了。

除了适用对象较广之外,还因为它表达了一种朴素得直入人心的思想。如尹建莉老师也喜欢这个书名,因它“有所指”,使人欢喜或怀想。而在形式上,目前的书还没有或绝少把“青春”、“用来”、“追问”中的两个词合在一起的。这个书名除了切题之外,更是通俗易懂、自然质朴,就像尹建莉老师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样。我也发现,这个书名虽源自我的感悟,但是无意中受《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里面那句“青春,就是用来怀念的”的启发,就像曹禺写完了话剧《原野》,才发现其结尾无形中受到奥尼尔《琼斯王》的影响一样。

我是一位老师,教过不少学生,但同时我也是一个学生。我想我是幸运的,因为我遇到了不少好老师,除了宋剑华老师、李怡老师、毛翰老师之外,还有张兴成老师、胡媛老师等很多教过我的老师,以及王兆胜老师、邢少涛老师、吴奕锜老师等编辑老师。即使是只通过电子邮件跟我联系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作者尹建莉老师,她对我的鼓励和坦诚,我也会铭记于心。奇怪的是,她和编辑胡喜云、邹绍荣一样,都与我素未谋面,但她们对我的书稿都有一句相同的评价,就是“学生遇到你这样的老师,真是有福了”。这令我汗颜。

2013年3月31日毕业论文答辩后,我请了我刚进大学教的那一级即2009级,不同班级的十位交往较为密切的学生一起吃了顿饭。这也许是第一次,也许是最后一次。因为他们毕竟是我真正的大学教学生涯的第一站,佛曰一切有缘,因缘相聚,因缘分散,这很正常。因为不涉及功利,所以活得快乐平静。

歌德说“我爱你,与你无关”,张爱玲说“我爱你,关你什么事”,那么我也可以说“我无意教育别人,我只是表达我自己”。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日志书稿是一种命运的安排,是一件积德的事情。有人说我很傻,有人说我傻人有傻福,有人说我不是傻而是痴,人必有痴而后有成。其实一切都因为我只是做我自己罢了。我的日志应该会继续写下去的,这是一种内心探寻的方式,也是一种内心交往的方式。因为真实,所以完美。

黎保荣

2014年9月10日第五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