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二章 郭淮忧虑

寿春都督府内

经过一连数日的谋划,郭淮基本掌握了城中魏军的部署,也逐渐获得了魏军的信任,在王凌的授意下,全权负责寿春的城防。

郭淮拿起手中的令牌,巡视了一下堂下众人。

”城门是寿春门户,分派诸将守护,如有丢失者,立斩!“

“张特听令,你领三千军守东门!“

”张球听令,你领三千军守西门!“

”杨弘听令,你领三千军守北门!“

”诺!“三将出列抱拳回道。

“南门,是寿春正门所在,也是城防的命脉所在,吴军一定会集中重兵攻击!“郭淮顿了顿,看了看众人。

大家都左右相望,不知这个重任该何人承担。

”我自领五千军守正南门!“郭淮正色道。

众人一听都肃然起敬。

王凌也不禁点了点,”我与郭将军同守南门!郭将军不愧是名将风范,好,即日起,老夫正式将寿春城防统一交由郭将军指挥,凡有军令所到之处,包括我在内,军民一体遵行!“

郭淮一听,心中满是感激,”谨遵兄命!”

“王彧听令,你领三千军巡视城内,以为后援!凡有身着盔甲而不出战者,临阵怯敌后退者,自我而下,立斩!”郭淮交出最后一道令牌。

”诺!“

发完令牌,郭淮义正言辞地说道:”自古以来,守城若想获胜,只有两个字,死战!战端一开,便是死战。凡守城将士者必英勇杀敌,在我们的背后是寿春城中的父老百姓,我们绝无退路!”

“谨遵将令,不退东吴誓不罢休!”众人大喊道,一片群情激奋。

......

寿春城头很快忙碌起来,大家都在按照部署依次准备,垛口、敌台、望楼处处人头攒动,弓弩、滚石、镭木都有条不紊地放置到指定位置。

“这里,每五人为一队,由一名飞军任伍长,协助城楼防守。”郭淮在城楼巡视下令。

郭淮带来的三千无当飞军极善防守,各个身经百战,将他们分批安插在城楼守军当中,有聚沙成塔之效。即使是老弱新兵,有了富有经验的统一指挥,也能爆发出强大的战力。如此一来也能弥补寿春兵力的不足,毕竟经过接连兵败,城中真正的能战之士已经不多了,很多都是临时招募的农夫走贩和原有留守的老弱残军。

“妙计啊!”王凌在一旁拍手叫好,“原本我还担心新募之兵不可用,伯济此举甚妙,有了无当飞军协助,便是如同凭空为寿春增加了几万兵士,佩服佩服!”

郭淮摇摇头,“阿兄过奖了,毕竟还是新募,精兵非一日可至,如此安排也不过是撑个架子,要退吴军还是需要更好的办法。”郭淮说完眺望远方,目露忧虑。

王凌一眼便看出郭淮忧虑战事,便宽慰道:“寿春城内粮草充足,如今城防日益稳固,人心逐渐安定,依我看,孙权此次即使强攻也会徒劳无功,不知伯济所忧何事?”

郭淮笑了笑,“我正愁孙权不来强攻呢。”

“啊?”王凌大惊失色,“此话怎讲?”

郭淮叹息道:“行军打仗靠的是士气人心,守城也是一样,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我军如今斗志旺盛,渴望与吴军一战,但是如果孙权在城外安营扎寨,深沟高垒坚守不出,我军的士气就会逐渐懈怠,到时孙权再派兵强攻,我们可就危险了。”

“这....”王凌还有些疑虑,“孙权如果不进攻,士气也会逐渐低落,那时我们就彼此相持,看他能熬到几时!之前也都是这么退兵的....."

郭淮微微一笑,”此一时彼一时啊,之前孙权常怀投机之心,是以屡屡出手,但并无取下淮南的勇气和决心,加上寿春尚有各路援军,所以孙权每每占不到便宜,便会知难而退。如今形势完全不同了,孙权倾巢而出,对淮南是志在必得,而反观寿春此时并无中原援军,犹如孤城,孙权必定会更加轻视我们,视寿春城为掌中之物。除非重挫吴军,否则,孙权不会轻易退兵了,这样长期持续下去对我军不利啊......"

王凌一听恍然大悟,“哎呀,是这个道理......那么我们如之奈何,伯济可有应对之法?"

郭淮无奈地摇了摇头,王凌见状也叹气低头。

郭淮思虑片刻,忽然抬起头笑了笑,轻拍着王凌,“阿兄勿忧,我虽未有应对之法,但我知有一人,也许会有办法!”

“何人?”王凌急问道。

“此人足智多谋,艺高胆大,常有出人意料之计,如果邀其相商,兴许会有破敌之法。”

“哎呀,伯济,你别卖关子了,到底是何人,现在身在何处?快快请来相见啊!”王凌愈发急切。

郭淮哈哈大笑,“此人你也见过,那日城外他与我一同现身,还好一番”强词夺理“说服了阿兄,此刻不正在城外么?”

王凌一听猛拍大腿,“你说姜维姜伯约啊,不错不错,他是诸葛丞相的得意高徒,那日一见果然不同凡响。既然如此,快快派人去请入城中,共商大计啊!”

“诺!”

翌日。

寿春都督府中。

众人都在聚精会神地盯着堂下的那个俊朗青年。

不错,正是姜维。

虽说魏蜀此时已经联手,但是诸将对姜维还是存有疑虑,他真的如传闻中说的一样足智多谋么?

此刻姜维听完郭淮的忧虑,正低头沉思。

“有了!”姜维笑着说道。

郭淮大喜,“伯约有何计?”

姜维并未直接回答,“我听诸葛丞相曾经说过,当年先帝和刘璋争夺西川时,有个叫郑度的谋士给刘璋出了一计,建议把城外的百姓全部迁走,百姓留下的仓廪粮食全部烧毁,然后深沟高垒以拒敌,先帝听闻此计还颇为忧心。”

“伯约所说,莫非是坚壁清野之计?”郭淮问道。

“正是!”姜维笑了笑,“吴军多以水军和步兵为主,如今弃水上岸,大军长途跋涉行至寿春,粮草补充极为不便,必须倚靠抢掠当地民众作为补充。如果我们尽驱城外之民,焚毁多余粮草,吴军届时到来必无所得。如此一来,孙权绝不敢拖延,必会寻求攻城,以期速战速决。而我们以逸待劳,凭借寿春坚城,必可击退吴军。等到吴军粮尽退兵,我们再出兵追击,破之不难矣!”

“不成,不成!”王凌一听连连摆手,“我一向爱民如子,只听过拒敌安民,没听过迁民避敌的。况且百姓离开家园,住在哪里?把粮食都烧了,以后吃什么?如此大费周章,百姓太过艰难,我心何忍呀!再说,这如果是好计策,当初刘璋为何不用?”

姜维一听便知王凌又犯起了“名士风范”的老毛病,于是不慌不忙地说道:“刘璋愚昧懦弱,不识得此计精要,况且当时蜀中战事并未陷入绝境,所以其不愿扰民。如今寿春形势则完全不同,寿春已至绝险之时,凡是当以大局为重。坚壁清野,百姓的确十分艰难,但是倘若吴军杀来,必对城外百姓烧杀抢掠,以充军资。如此一来,不仅生灵涂炭,还助长了吴军战力,使得寿春十万军民陷入危难。此间孰轻孰重,都督,应该知晓!至于百姓迁移住所和粮食,我们只是暂时迁走百姓,可迁入城中,或者到临近山谷躲避,令百姓随身携带粮草,城中府库定期救济赈抚即可。等到战事结束,再回迁不迟。”

姜维说完顿了顿,“真正仁政爱民者,当以百姓的身家性命为重。军情如火,还请都督速速决断!”

“这......”王凌虽然觉得姜维所说有理,还是有些犹豫。

郭淮见状,也顾不上许多,连忙说道:“是啊,阿兄,我觉得伯约所言甚为妥当。阿兄切莫为了一时名声,舍大义而取小义。将士们的家眷、寿春城内外数十万军民可都在我们的一念之间!请阿兄不要迟疑,趁吴军还未到达,速速行事吧!”

王凌抬起头,看了一眼郭淮,然后左右巡视了一下众人,见众人也多有点头附和之态,于是叹了一口气,“唉,好吧!事到如今,也只能如此了。我虽心怜百姓,但是奈何吴军暴虐,只能先为百姓谋一条活路了。就请伯济代为下令,安排部署迁民吧.....”

“诺!”郭淮抱拳回道。

.......

经过连日的筹备动员,城外的百姓陆续收拾离开,一时间火光冲天。匆忙的百姓扶老携幼,在路上形成一个长长的蛇形,到处是人声鼎沸和各种孩童的哭闹声。人们在冲天的火光中边走边转身望向故乡,偷偷地抹掉眼泪,不知何时才能归来?

见此情形,王凌郭淮等人亦是无不落泪,但愿这一切的牺牲都是值得的,上天保佑寿春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