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朱元璋说北伐胜利了,太子朱标脸上是掩藏不住的笑意。
北伐蒙元终于胜利了,对于太子朱标来说是双倍的开心和快乐。
一来将旧元众部彻底消灭算是了了朱元璋的心结,兀良哈部和瓦剌部的归附也在意料之外,二来坐镇应天、指挥这一战的是他太子朱标的儿子吴王朱允熥,这怎么不让太子朱标开心呢?
想到这里太子朱标嘴角的笑更压不住了。
他的儿子吴王朱允熥也算是大明第一人了,这等功绩、这等成就就算是他四叔燕王朱棣这等老手看到也觉得望尘莫及。
乐了半天后太子朱标对着朱元璋说道。
“父皇,允熥在战场上、在军事上的成就哪怕是老四也不一定能比得上。”
太子朱标说完后朱元璋的脸色肉眼可见的阴沉下来。
只见朱元璋眼睛盯着手中的书信,一改先前轻松的面色与高兴的情绪,变得一言不发,沉默寡言起来,此时此刻房间内沉寂下来,安静的可怕。
明明刚刚还笑着和自己说北伐蒙元胜利了,怎么短短时间内又板着脸,脸色阴郁起来呢?
看着阴晴不定的朱元璋,太子朱标的心里疑惑极了,他非常好奇允熥写了什么书信给朱元璋。
难道允熥犯什么错误了吗?还是有什么不好的事情发生呢?
正当太子朱标胡思乱想时,朱元璋放下手中的书信,双眼失神的望着前方,嘴唇微动,几次张开又合上,最后缓缓说道。
“死了、死了……。”
“老四、老四……他死了。”
待朱元璋呢呢喃喃说完后太子朱标终于听清了朱元璋说的话。
老四他死了?他死在战场上了?
想来也是燕王朱棣被派到蒙元边境征伐鞑靼,如果他不是死在战场上又能死在哪儿呢?
此时太子朱标的眼前浮现出往日燕王朱棣的面容,他笑着和自己说打了胜战,在去往北平就藩前和自己告别,从北平回来后在东宫做客……等等这些都是太子朱标关于燕王朱棣的回忆。
不管怎么说在战场上战死也算是老四为父皇,为朝廷,为大明老百姓做的最后一件事儿了。
为了朝廷和老百姓战死是一件光荣、伟大、光宗耀祖的事情,起码说明老四他没丢人,没丢父皇的人。
回过神来后太子朱标立即看向一旁的朱元璋,身为父亲的朱元璋应该比自己这个身为兄长的更痛苦、更难过。
怪不得父皇脸色阴沉、如此失神,这种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不是一般人能承受得了的。
想到这里太子朱标伸手搭在朱元璋的胳膊上希望能给予朱元璋以安慰。
察觉到太子朱标的动作后朱元璋回过头来,脸色依旧阴沉的可怕。
沉寂了许久后朱元璋再度开口,嘴里重复着一句话。
“老四是战死的、老四是战死的……。”
一时之间太子朱标琢磨不透朱元璋心里的真实想法,其实就连朱元璋都不知道他心里的情绪有多复杂。
毫无疑问失去儿子、失去亲人甚至失去一个士兵都是一件让人觉得悲伤、难过的事情,更别说朱元璋既是一国之君又是一个孩子的父亲,他既为战场上损兵折将忧虑,却又承受着丧子之痛。
然而抛开个人情感来说,战死沙场又是一种最伟大、最值得赞扬称颂的死法。
与碌碌无为、混吃等死或者违反律法被判处死相比,战死沙场是一种最有价值,最有贡献,最为老百姓铭记,甚至被历史铭记的死法,这让个人的价值与作用发挥到了最大。
因此朱元璋一方面承受着丧子之痛,一方面又感激这些战死沙场的人的付出。
要是没有他们付出精力、付出性命,北伐蒙元一战如何能取得胜利?
战争总是要有人牺牲、有人付出的,不付出代价怎么能换取成功?怎么收获胜利的果实?
若是有人问朱元璋,他是否愿意用燕王朱棣的性命去换取北伐蒙元的胜利,换取明朝与蒙元边境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和平与安宁,朱元璋愿不愿意?
根据朱元璋的性格来猜测,朱元璋一定会愿意,而且他身为一国之君就算为了老百姓他也必须得愿意。
这个与感情不感情、冷血不冷血的没有关系,单纯的只是因为责任。
身为皇室子孙,享受了从老百姓身上带来的荣华富贵,就一定要为此承担相应的责任,这是燕王朱棣应该做的。
皇室子孙的身份不是特权,也不应该成为特权。
此时此刻朱元璋的脑袋里跟装了一堆浆糊似的,他心神慌乱,六神无主,不知道接下来应该怎么做?也不知道接下来应该做什么?
看到朱元璋这副模样,太子朱标就知道朱元璋现在一时半会儿还接受不了燕王朱棣的死讯。
如果是别人的孩子、别人的亲人战死沙场,朱元璋愿意用银钱、宅院、高官厚禄加以补偿。
然而这样的事情一旦发生在自己身上朱元璋才切身体会到,不论什么样的补偿都比不上实实在在的人在自己身边,尤其是金银财宝、房屋宅院、高官厚位都不缺的朱元璋。
就这样朱元璋坐在椅子上直视前方、沉默不语,一个时辰又一个时辰。
平日里朱元璋早早的就躺下休息了,今日却坐在房间里一动不动。
见状太子朱标只好侍奉在一旁,陪着朱元璋坐了一个时辰又一个时辰。
直到天蒙蒙亮,朱元璋这才动了动身子,只见朱元璋转头看向太子朱标开口说话。
“标儿,天亮以后你去买份报纸。”
“熥儿写信说今天要来接咱回宫。”
“你一会儿收拾收拾东西,咱们回去。”
沉寂了一晚上的朱元璋终于开口说话了,这代表朱元璋正在接受燕王朱棣战死的消息,慢慢的从悲痛中走出来。
此时朱元璋说话的声音听在太子朱标的耳朵里犹如天籁。
闻言太子朱标先是一喜,而后立即答应朱元璋道。
“儿臣这就去收拾东西。
“天亮以后再出去买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