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王冠说话,燕王朱棣转头看向王冠。
接着王冠不紧不慢的说道。
“工部…工部尚书。”
“王爷,工部尚书有人选了。”
“皇上亲自任命的。”
工部尚书?
朱棣还记得上一任的工部尚书是唐子珍来着,可惜是个窝囊废,什么事儿都做不了,这不没多长时间就被处死了,还是被朱允熥那小子给撸下去的。
不知道这次又是谁担任了工部尚书?
兵器、火器全归工部负责,如果能和工部尚书结交,对自己接下来的计划也是十分有利的。
想到这里燕王朱棣开始期待起来王冠接下里要说的话。
只听王冠接着说道。
“那新上任的工部尚书就是刘璟。”
听到刘璟两个字,燕王朱棣不禁站起了身,紧接着眉头紧蹙。
刘璟?
大明报社的刘璟?
先前不是在各地方巡视的官员吗?后来被父皇安排到了大明报社,现在又出来当官了?
朱棣早就应该想到这次父皇任命刘璟去安庆府做侦破飞天大盗一案的钦差绝非临时起意,一定是蓄谋已久或者有人在背后撺掇的。
刘璟背后的那个人不用说大家都知道,就是朱允熥那小子。
因此刘璟升任工部尚书一事儿,朱允熥那小子在背后肯定出了不少力。
这事儿他一个在外就藩的王爷都看出来了,难道父皇没看出来吗?
也不知道父皇是不是老糊涂了?任由朱允熥在他面前作妖不管,还顺了朱允熥的势,他们不是说父皇多疑吗?怎么遇上朱允熥就不多疑了呢?
朱元璋的行为让燕王朱棣有些捉摸不透,他不懂父皇明知道刘璟是吴王朱允熥的人还非要提拔刘璟做工部尚书。
而且刘璟这个人的出现让燕王朱棣的计划增加了难度,以前他只要吩咐道衍混进兵仗局、混进军器局就可以了,现在他们还要提防刘璟。
刘璟这个人一点都不好对付,和他的父亲刘基差不了多少,都是难啃的骨头。
燕王朱棣越想越觉得麻烦,不知不觉间他的眉头皱的更厉害了。
看到燕王朱棣这副模样,王冠识趣的没再说话,就连一旁的道衍也不知道该如何安慰朱棣。
对于道衍来说一个吴王已经够对付了,要是再加上其他人,这简直就是难上加难。
一时之间整个房间都安静下来,站在房间内的朱棣、道衍、王冠心思各异。
应天
东宫
朱允熥正端坐在书房内看书,他拿着一本他从未看过得书正看的津津有味。
此时此刻朱允熥的心神安定,整个人也跟着放松了不少,要不然他哪能如此的悠闲?还不是因为最近的事情一切顺利?
一想到一切事情尽在自己掌握之中,一切事情都在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朱允熥的心情就好了不少。
正当朱允熥气定心闲的养精蓄锐时,穆晟笑着从外面走进来,他一边跑一边大喊。
“殿下、殿下。”
“好消息。”
“有好消息传来。”
这还是朱允熥第一次看到穆晟如此的激动,如此的不淡定,这不禁让朱允熥有些好奇,到底穆晟嘴里说的好消息是什么好消息。
见状朱允熥笑着看向穆晟,而后询问道。
“发生什么事儿了?”
“让你这么开心。”
闻言穆晟也觉得自己有些兴奋过头了,他抬头看向朱允熥,而后说道。
“殿下,各州县、各地的老百姓传来好消息了。”
“先前质疑过殿下的人纷纷闭上了嘴,夸奖殿下的人越来越多了。”
“总之一句话,那些谣言没有了,现在一片倒的说殿下好啊。”
“尤其是大棚技术的推广,老百姓听了一个个乐乐呵呵的。”
听穆晟这意思,徐大人编写的书籍已经顺利送往地方了?不过各地官员的普及、宣传和推广也做的十分到位。
不待朱允熥说什么,穆晟接着说道。
“徐大人的书已经送到地方了。”
“各地官员看到以后无力反驳,他们再也没有跟着别人起哄过。”
“而且有了皇上的旨意,他们不得不将书册里面的内容在各地推广,宣传。”
“现在所有的老百姓都知道蝗灾治理对农作物不会有任何的影响了,而且他们还听到了大棚技术的种植。”
“现在纷纷钟情于大棚技术,甚至有人吵闹着让朝廷派人传授大棚技术种植的办法。”
“尤其在得知大棚技术是殿下发明出来之后,他们又开始感谢殿下,夸奖殿下,再不说殿下一句坏话了。”
这些老百姓就是墙头草、随风倒,跟着人云亦云,别人说好的时候他们跟着说好,别人说不好他们也跟着说不好。
不过说到底还是这些老百姓无知,在这之前人们对于蝗灾治理束手无策,想不出来好的、有效的治理办法,因此对于没见识过得东西总是充满怀疑、质疑。
要说起来这也不能怪老百姓,要怪就怪那些挑事儿的、引起这场轩然大波、发表那些不当言论的无事生非的人。
正是因为他们散播谣言,才误导了老百姓,才激起了民愤,才让朱允熥成为了别人对付的靶子。
即便这样朱允熥心里还是愿意为老百姓做一些事情,因为他相信时间长了老百姓的心里都有一杆秤。
他做的事情好不好,对不对,老百姓心里有数,后人自有公论。
穆晟说完之后朱允熥点了点头,而后说道。
“那就按老百姓说的来。”
“开设一个大棚种植技术的辅导班、培训班。”
“让愿意学习大棚技术的老百姓免费参加培训,免费上课。”
“咱们一定要听从老百姓的心声,他们让咱们怎么做,咱们就怎么做。”
“不过这个建议很好,我也赞同,但具体实施还得看皇爷爷的意思。”
“要等皇爷爷一声令下,咱们才能开始实施。”
“等我找个时间去奉天殿一趟,找皇爷爷说说这事儿。”
朱允熥话音刚落,书房外面就传来一道声音。
“不用特意找咱说。”
“咱准了。”
“建议的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