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1章 大结局

冷之遥一挑眉,“我听说慕炎将军早已经和京城的军队通风报信了,这危机到底是我们的,还是别人的?”

萧衍在京中亲信不少,因为自身的缘故,手下多为武官,故而平时在朝堂之上助力不多。但是武官的助力不容小觑,比如此时,萧衍眼见江山已被太子祸害成如此境地,他不得不动篡位的心思。

而且,皇帝素来不喜自己,遥儿又是如此受百姓爱戴,若是自己要求赐婚,皇帝会同意吗?

萧衍的眉目深沉,有些权力似乎要捏在自己手中才行。

“我相信你。”冷之遥靠着他的肩,语气带了浅浅的困意,“你是个好丈夫,也是个好父亲,肯定也会是个好皇帝。”

萧衍搂着怀里的人,听见窗外的雨声,心中做好了决定。

这天夜里,数十死士突然袭击驿站,暗卫们早有防备,冯太守受了些惊吓,但并无大碍。暗卫们拼死一搏,击杀了所有死士,自己也损伤了几人。

暗一心痛不已,更让萧衍下定了决心。他写了封信,让暗八连夜送至京城最近的防备营中,交给自己的好友陈副将。

次日天大亮,雨才停,皇帝并未来城门口相迎,但萧衍还是在百姓的欢呼声中入了京。

原因无他,这一路太子勾结南疆的消息已经被萧衍安排人传了又传,到京城之时,欢迎萧衍的人群中,甚至有人高呼:“废太子,封景王做太子!”

一呼百应,萧衍未从马车中露面,算是低调行事。不过眼前的场景倒是他心中期望的。

萧衍一路到了养心殿,冷之遥也随行,团团则去找圆圆团聚。

一入大殿,文武百官的目光接踵而来,萧衍在众人注视中一步步向前,和冷之遥一起向皇帝行了个大礼。

“起来吧,一路风尘仆仆,辛苦了。”皇帝的表情看不出喜乐。

萧衍扶着冷之遥起来,正要禀报落岩城内诸事,皇帝却摆了摆手:“你一路奔波,此时应该多休息,不若先回王府休息,晚些时候再议此事。”

众人皆惊了,没想到到了此时,皇帝竟然还会维护太子,殿上一时无人说话。

只见萧衍面色如常,领了旨就带着冷之遥退出了大殿。

可才进自己的马车,萧衍就立刻唤来暗一,让其通知所有人,今夜做好准备。

萧衍握住冷之遥的手,郑重道:“看来就是今晚了。”

昨夜下过雨,今夜的星空格外闪耀。才用过晚膳,皇宫便传旨,请萧衍和冷之遥进宫面圣。团团和圆圆被暗卫重重保护在王府,想必今夜王府才是最安全的地方。

而在二十里外,慕炎已和防备营的陈副将碰了头,只待京中传来讯息,他们会冲进城门,清君侧。

养心殿此夜灯火通明。萧衍和冷之遥踏入殿中,就见皇帝撑着脑袋坐于龙座之上,神情似乎有些疲惫。

“儿臣参见父皇。”萧衍和冷之遥双双行礼。

“朕在京中,听了不少你们的故事。”皇帝没抬头,也没让他们起来。

萧衍直视着皇帝,这个自小自己就叫父皇的男人。小的时候,他一度很崇敬皇帝,九五至尊,多么尊贵。但不知什么时候起,父皇对自己越来越疏远,表现好的能得到的奖励没有了,换来的是警惕的神色和皱起的眉头。

萧衍时常不知自己做错了什么,后来才终于明白,父皇不是讨厌自己,而是忌惮自己。他是皇帝,他不允许任何人有越过自己的出色,就连自己的儿子也不行。

但萧衍不愿意藏拙,他愿意直面其他皇子的嫉妒不喜,他能忍受皇帝的忌惮猜忌,他会用真正的强大,回敬这些人。

“父皇果然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那么想必太子殿下的事父皇也得知了吧?”

“混账!他是你的皇兄,你竟敢弹劾他?”这句话触了皇帝的逆鳞。

“我弹劾的是罪人,是至百姓于不顾的人,父皇身为皇帝,难道要为了自己的私心,至百姓于不顾吗?”萧衍没有一丝退缩。

冷之遥看了看皇帝的神色,有点疑惑。

“你、你……”皇帝被气得不清,半晌自己冷静了下来,“我知道太子不如你,但只要你愿意辅佐太子稳固江山,我可以为你选一门好的亲事,让你从此……”

“陛下!”萧衍不再叫父皇了,他拉着冷之遥站了起来,眉眼凌厉,“我不愿意辅佐一个昏君,也不愿和遥儿分开。您还没发现吗?您心中的好儿子,好太子,早就已经带着兵,挥着刀,杀进宫了。”

窗外厮杀声渐起,太子一把推开养心殿的门,目光如狼,盯着殿内的人。透过门看外面,禁军已经乱作一团。有些未得出宫的官员被吓得缩在廊下,瑟瑟发抖。

“父皇,请您罢黜景王,传位于我。”太子眼中的野心像火一样,几乎烧着了皇帝。

皇帝只觉得自己喘不过气,下一秒就瘫在了地上。

“下午,母后送了您一碗莲子羹,那羹里我早下了毒,今日若您下诏,我即刻给您解药,若不下诏……”太子说着,手里的刀举了起来,看外面形式,太子亲军已经占了上风。

太师悄无声息站在太子身后,盯着萧衍。

官员看着太子逼宫,大气都不敢喘。

下一秒,一只箭矢飞速而来,洞穿了太师的身躯,他浑身僵硬,直直倒了下去。

太子还没反应,远处已经传来了慕炎的声音:“清君侧!”

这下皇帝彻底瘫了下去,却被冷之遥扶起,手上动作,喂了皇帝一颗解毒丸。

“你……”皇帝说不出话来。

冷之遥叹了口气,看着萧衍成功制服了太子,轻声道:“陛下,您该歇息歇息了。”

窗外局势反转,在官员的见证下,造反的太子一党被迅速制服。而被冷之遥救了的原因,很久很久,才终于宣读了诏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