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上现在已经对自己有了怀疑,别以为他不知道,三皇子暗中调查过他。
以前是他看走眼了,将老虎当成了兔子,以为对方就是表现出来的不稳重,情绪失控,现在想来,为什么所有人下意识觉得他不好惹?
为什么他作出什么样的事情来,别人都觉得是理所当然的?
如果不是偶然的情况下,自己门下的人与一个小官接头中发现了上官淮的一些做法,怕是也要被对方蒙混过去。
扮猪吃老虎的家伙,比狼子野心的上官阙要更为的棘手。
现在他与上官淮,怕是不死不休了。
如果真的让对方知道自己做下的事,他登基后,自己还能受重用吗?
在这样的情况下,换一个人登上大位,又有何妨?
然而这些想法,杨首辅并未告诉任何人,即便是遇到同样往宫中方向去的其他人,也闭上了嘴。
有些事情,在没有说出口之前进入了第二个人的嘴巴,就会出现更多的意外。
来到太和宫,杨首辅收敛了所有的心思,与其他人一共互相查看对方的衣着是否得体。
到了他们这个位置,表面上的东西可以不在乎,但却不得不在乎。
“微臣参见皇上。”几人来到太和宫,见到了皇帝。
杨首辅子啊最前面,观察到皇上的脸色并不是很好,加上地上有水渍,他明白,皇帝必然是发过一轮脾气了。
果然,皇上没等他们跪完整,便立刻让他们都起来了。
“起来吧,各位爱卿你们看看,这是安州知州给朕的奏报,你们如何看?”
上官庸此时心里极度不平静,强压着怒气,将手里的奏报交给了王公公,由对方转交。
“这……”将奏报一个个的传递给来的所有人,杨首辅对此早有预感,面上却依然没有什么表情。
而次辅也没什么表情,皇帝见怪不怪。
要是做到他们二人的位置,情绪还会外露的话,那说明他们还是没有修炼到家。
现在看他们三人的反应,皇帝还是暗骂,一群老狐狸。
“皇上,这消息是否属实?安州知州的奏报是什么时候传来的?”次辅率先开口道,他急切的想要了解清楚关于淮州水灾的事情。
毕竟从奏报上看,这次的情况比以往的情况都要棘手的多,加上现在天气越来越冷,如果真的任凭难民到处流窜,那么受害的可能就不止
一个安州了,其他州多少都会波及到。
上官庸语气沉痛的开口,他也不愿意因为天灾的事情引得晋国动荡,“安州知州让传令官发了急报,据说是五天以前淮州的难民到达了安州,就是不知道淮州现下的情况如何。朕只怕,不乐观啊。”
上官庸这么说着,他心里清楚,难民到了安州后,一路北上,必然会出现在京城内。
按照难民前进的速度,最多不过半个月,京城就必须要想出办法来。
一时之间,整个太和宫内陷入了寂静。
正是因为知道,如果让不计其数的难民流入京城,这会带来多大的动荡与不安。
如果真的有他国的奸细混入其中,那么整个京师危在旦夕。
“两位爱卿可有解决的办法?”上官庸率先打破了沉默,即便是知道这里面有很多困难,可总要想出办法解决。
否则一旦让这么多的难民进来,晚上睡觉都不会踏实。
“微臣以为,现在先要做的是及时的救治灾民,寒冷要来临,如果不处理好,怕是会死伤无数啊。”
杨首辅也开口了,只是他避重就轻,先从眼下的事情做起。
并且他觉得,即便是皇
帝,也会同意他的做法。
果然上官庸开口,“杨爱卿说的有道理,只是这如何救治灾民,还是要有个章程出来的。你与崔次辅两人,连同兵部、吏部、户部商量出方案,明日早朝提出来。”
皇帝都这么说了,两位内阁大臣即便是觉得棘手,也只能接受。
告退皇帝后,杨首辅与崔次辅两人结伴往宫外而去。
“杨大人,您曾经去过淮州,想必对这地方很熟悉吧?”崔次辅对着他拱手,语气之间满是敬佩。
杨首辅摆手,“崔大人谦虚了,你之前不也去过淮州吗?你是胶州人,对淮州应当是比我更为的熟悉啊。”
崔大人脸色不变,“大人说笑了,我是胶州人不错,但平常一心想学,对这外面的说法确实是不太清楚啊。”
杨首辅也哈哈一笑。
这就走到了宫门口,两人各自登上了马车,随后便出宫了。
而在皇宫之中的这段对话,让两人也十分的清楚,既然是救灾,必定要派人过去看看的。
可淮州现在的情况不明,让谁去,都只会是损失,这也是刚才两人为什么想让对方与淮州扯上关系的原因。
这样一来,就有正经
八百的理由找下属去查看了。
可他们清楚,淮州水灾的事情绝对有猫腻,不像是平常那么的简单。
先不说为什么这么长时间了,淮州的一份奏报都没有呈上来,再说现在的流民已经到了安州。
这其中,要说不是出事儿了,他们才不信。
一个知州几乎是整个州中权利最大的那位了。
遇到了什么情况,难道不会提前上奏?
可这回淮州知州并未将水灾的事及时告知,或者根本来不及告知,这其中多少猫腻,他们能不知道?
但这些他们并不关心,他们惊疑的是皇上的态度……
知道水灾的第一时间不追责,不处置,反而让他们定章程?
要知道,朝堂中做事自有自己的一番规律所在,如果事情紧急,皇帝可以直接下令的,可现在却让他们先去写个章程出来。
这背后,到底有什么深意?
不怪两位大人如此警惕,实在是先帝圣意难测。
而当今圣上的疑心有过之而无不及,不知什么时候就被绕进去了。
因此,对于皇帝的每一句话、每一个举动,都会再三揣摩。
皇帝等两人走后,叫来王公公,“把楚卫叫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