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4章 宋清的经历

宋清,年近四旬,身材魁梧,从军多年多次屡立战功。

别看他姓宋,但是他和工部尚书宋力可不是亲戚,虽说这个年代但凡是重姓的,基本以前都是一家人,但是宋也是大姓,多年来身体里相同的基因序列早就淡化了。

他父亲宋阳就是将军,可惜英年早逝,子承父位,在受到苏澈提拔之前只是个杂号将军而已,也没什么真正的权力。

上次铲平两大王爷的事件中,宋清是最勇猛最乐意冲锋陷阵的,因为他听说了,现在朝廷里的老大已经不是皇帝了,而是个太监。

这在以前根本没办法想象,但是事情就这么发生了,而且朝中很多大官都是苏澈的马仔,甚至罗文凯还亲自对他说了一些事情。

所以宋清想通过这次战斗,向苏澈证明自己的实力。

很幸运,他成功了,付出终有回报,从杂号将军一跃成为北方军区的老大。

要知道北方军区可是管着京城呢,由此可见苏澈对他的信任。

宋清知恩图报,在这次收复东北的事件中,他极力争取,最终是由他带兵前往。

这可是泼天富贵啊,更是开疆拓土的大功,宋清激动得浑身都颤抖,出征的时候还双膝下跪向苏澈保证,不见到萨哈林岛的昭阳,这八万将士绝不回京。

宋清也确实不辱使命,刚开始来到辽东的时候,就看到有北方鞑子在打秋风,这群人什么都抢,什么都拿,在城中骑着马像蟑螂似的来回乱窜。

大军来到此处的时候,将城池包围,里面的鞑子就让老百姓上城墙守城池,宋清用计,带领兵马潜入城内,里应外合,将鞑子一网打尽。

只跑掉了少许,这群人也是退回漠北不会再回来了。

于是宋清在安顿好城里以后,就带兵继续向东北方向前进。

高句丽人也没想到北周会突然向他们发动进攻,一时间被打得措手不及,战线后移。

好在他们大多是游牧和狩猎民族,要说跑,卷起铺盖卷就能跑。

这一后撤,东北地区的最后一座城池就完全暴露在宋清眼前,那就是隆州。

这座城市不大,但却是高句丽的重要据点,很多在城里生活惯了的人不愿意走,就留下守城,但是在宋清这八万如狼似虎的北周大军眼中,这座城池都没有涿县大,说拿下就是几天的事情。

甚至全体冲锋一天就可以。

结果可想而知,隆州被顺利拿下,而宋清这边伤亡极小,八万将士占领城池成为它新的主人。

可令人意外的是,竟然没有一个士兵在城内烧杀抢掠,大家都很守本分,没有对老百姓拿起屠刀。

原因就在于,这是苏澈的要求。

我们不是鞑子胡子这种打完一枪就换个地方的游牧民族,我们打东北的目的也不是抢劫,不是泄愤,是占领。

把这块富饶肥沃的土地变成我们汉族人民的后花园,我们可以在这里居住,在这里生活,在这里继续憧憬美好。

所以,城池不许动,老百姓也不能杀,要派汉族人过去管理他们,教他们种地,教他们盖房子。

久而久之,两族甚至是几族人民就会被汉化,从而成为真正的大周一份子。

没有人在安逸过后还喜欢漂泊,那是极端自由主义者,但凡是能吃饱饭,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没有人愿意继续去打仗打猎。

所以说,苏澈对治理这块地区还是很有信心的,也不让军队祸害,在他看来,这以后都是自己的子民。

但对鲜卑人来说,这帮人就好得离谱,不仅给城里百姓分粮食吃,还给他们必要的物资,让他们不必担心,紧跟着驻守的官员就从京城过来了。

官员在军队的帮助下,权威力很高,又是给百姓分土地又是分牛羊的,鲜卑百姓都不知道这是要干什么,为了避免被杀还是乖乖听话。

然后有汉族人教他们种地,现在是春天,如果速度快还能赶上一波秋收。

东北平原的黑土地能种出多少粮食来,苏澈太清楚了,就算没有杂交水稻和玉米也能有个非常好的收成。

就这个时候,京城出事了,送信的人说苏澈重伤,估计不会醒来了。

宋清听闻这件事情,一气之下险些带着军队折返回去,可紧跟着又来了信儿,是罗文凯的。

说苏澈没事,命令宋清暂时驻扎在隆州不要动,用不了多久就会有新命令下来。

罗文凯可是苏澈的死忠啊,宋清不信谁也会信他的话,于是就继续驻守。

但是光驻守也不行,八万将士在这待着会闲出病来,肯定要出事,于是宋清下令让所有将士去乡里帮百姓种地。

好家伙,这个计划一出来,八万将士都傻了。

心说我是士兵,是打仗用的,不是种地的!但是面对命令谁也不敢违抗,只能执行,就是在执行中也出了很多的小插曲。

比方说一个士兵来到乡里,见到鲜卑姑娘实在是好看,就起了小心思,把人家姑娘给睡了。

姑娘家人拎着锄头马鞭就要和这个士兵拼命,士兵也知道纪律是怎么回事,可这个时候已经不能息事宁人了,干脆快跑。

姑娘家人找到隆州郡守,说了这件事情,郡守气得当场就要把这个士兵砍了。

因为苏澈说过,出征的士兵必须要遵守纪律,绝不能出现残害妇女的事情。

宋清听闻以后倒是没着急,好声好气地和郡守谈了谈,告诉士兵如果不想死就把人家姑娘娶进门,等仗打完了你也不用回京城了,就在这里生活。

这可是个好办法,这样下去两族人民融合得更快啊,郡守觉得计划可行,于是和宋清商量,就让士兵自由和鲜卑人搞对象。

鲜卑人没有汉族那么含蓄,你对我好,我就愿意嫁给你,更何况他们对强者都有一种打心里的崇拜。

于是浩浩荡荡的生育计划就早了几十年产生了,八万将士里有数千人和当地姑娘结了婚,这些人基本都是没有家室的,在京城也不过住在军营里。

那些有家室的也没关系,大周允许纳小妾,等打完了仗就把全家都迁到东北来,这不知不觉间又帮到了苏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