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还以为一天顶多只能缝个两三件,没想到天还没黑呢,几人身边就已经摞起来高高的一堆了。
仔细一数,不得了,手快的奶奶竟然缝了九件!手慢的也缝了六件!
这些奶奶的手艺都相当好,在她们年轻时,作为女人最基本的一门手艺就是缝补,这么多年为家里人缝缝补补的她们哪里会想到有一天在自己会靠着这个挣到钱。
原来,缝衣服也是可以有回报的。
几个人还有点担心,怕自己拿的太多了,于是主动道。
“不用给那么多,一件一毛就行了。”
“说好了的就不能变了,一件三毛,给,你们拿好。”
几个奶奶第一次靠着自己的劳动力挣到钱,一个两个迫不及待的问。
“金丫头,明天奶奶还能来做吗?”
“能啊,明天一早你们直接来就行了,还有麻烦各位奶奶记住,自己挣钱自己兜里揣好。”
金姝说完就让她们走了,也不知道她们有没有把自己的话放在心里。
还有两个有点舍不得走,想多挣点,金姝态度坚决,只要天暗下来就得让这些老太太离开,本来眼神就不好,白天还能靠细心和经验,晚上就得摸瞎捣鼓了,那样缝出来的衣服还能看么。
手工缝的肯定没有缝纫机做的快,这边几个奶奶做了三十多件,那边周艳珠一个人缝了五十多件。
女人知道金姝挣到了钱,金姝还特意给了她报酬,有了动力的她干得更是起劲,晚饭都不想做了,就想继续干。
“钱是挣不完的,先吃饭晚上你想干再接着干。”
周艳珠恋恋不舍的起身,看着自家闺女。
“妈没想到能生出你这么个好闺女,妈现在就想多做点,让你多挣点,以后说个更好的婆家。”
三句话离不开婆家。
金姝懒得和她争辩,正好这时候小王来喊她去看电影。
“去吧,你也说钱是挣不完的,和朋友玩玩去。”
门外小王兴冲冲的挽着金姝的手。
“今天晒粮场播新剧了,一个日本连续剧,叫《血疑》,主人公是山口百惠呢!”
金姝不认识什么山口百惠,但原主记忆里有这么个人,是个著名的日本女演员,留着短发长相清秀,还会说中文。
“快点,迟了就抢不到好位置了!”
到了晒粮场,巨大的幕布凳热热闹闹的聊着天。
秋收后大家最喜欢的文娱活动就是看电影了,一天放两场,电视剧的话就会多放一会。
刚坐下来没多久,整个场地就被占得满满当当,没抢到位置的就在后面站着,当屏幕上出现黑白画面的时候大家都兴奋的讨论着。
金姝第一次看电影,她仰起头,看着电影中身穿灰色条纹长袖外套的女演员,蹙着两撇细长黝黑的眉毛,上演了一场沉重的爱情故事。
一旁的小王止不住的抹眼泪,嘴里嘀咕着。
“幸子的衣服真好看……”
金姝默默看着女演员身上的衣服,突然,身旁坐着的人起身了,紧跟着又换了个坐下来。
一直到放映结束,还有不少人坐在原地,静静回味着电影中爱情的曼妙和轻盈。
金姝准备起身,一旁却传来声音。
“靠摆地摊挣不了几个钱的,你想挣大钱,还是得去找服装店合作。”
转过脸,陆旭笑着看她。
“你很厉害,眼光独到也有商业天赋,但我的建议能让你少走些弯路。”
“我知道要找服装店合作。”
“那你知道路子吗?这里头门道很多的,我相信你会成功,但你想不想少走弯路轻松点?”
旁边的小王还沉浸在幸子和光夫矢志不渝的爱情当中无法自拔,根本就没注意到旁边的金姝已经和别人走了。
“你要是信我,过两天我就带你去找老板谈谈,当你肯定在想我主动帮忙是不是对你有什么非分之想,这你就不用担心了,我也就想着挣个辛苦费。”
“可以。”
不管怎么样去看看总归是好的,就算陆旭不靠谱,她也打算去周边一些大的厂看看。
有些厂专门卖成衣,这样可以省去一大笔人工和机器的费用,轻轻松松挣个差价。
两天后金姝安排好家里的事情,让小王做个监工,自己就跟着陆旭的摩托车去旁边镇上了。
在他的介绍下金姝来到了中旗服饰的老总办公室,其实走到这里金姝已经看出来陆旭的本事不一般了,一个乡下混混能和厂老总关系匪浅,这只能说明他自身也是个有本事的人。
两人寒暄了一句,对方老总便坐下来和金姝聊了一下衣服的事情。
“我们这边最少的收购量是五千件,贴我们自己的品牌售卖。”
“老板还是先看看我最近做的几件成衣,再商量售卖的事情吧。”
说着金姝直接把自己这阵子设计的几件衣服拿出来,整齐铺在对方面前。
“这件我知道,我闺女还买了一件呢,没想到是你设计的!”
黑色马甲确实款式经典,老总拿起来反复看了好几遍,紧跟着又拿起另外两件。
“这衣服……有点眼熟啊。”
“我给它命名为幸子服和光夫衫,借用了热播电视剧的明星效应,而且这件衣服我还没有拿去市场上售卖。
明星效应也就是一波热潮,大家的兴趣来得快去得也快,所以如果要卖就得直接大批量上市,不给竞争对手任何模样的时间,迅速占据所有市场。”
“你,这些都是和谁学的?”
“书上看到的。”
老总看着她,连连点头,眼里全是欣赏和赞许。
“小陆啊,你这是从哪里挖来的宝贝,这眼光和看法,比我们还要成熟呢!”
陆旭点点头。
“同乡好友,再说了,她要不是人才我也不会往你这边引荐啊。”
金姝展示完自己的设计成品之后,接下来的商讨就非常顺利了。
“既然你也说要抓住热度,那就不能耽误时间,半个月之后五千件打底,多出来的你给多少我拿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