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3章 郭奉孝

诸葛瑾听完面容一正,连忙对诸葛玄拜道:“多谢叔父成全!”

诸葛玄说道:“如今你也到了可以娶妻生子的年纪了,可不能落在你阿弟身后未来的路想要如何走,只有你自己来定!”

“只是这条你自己选的路,其中的艰苦,你该有所准备。还记得小时候我教你下棋时说的话吗?落子无悔!”

落子无悔!诸葛瑾郑重点头:“叔父放心,侄儿知晓。”

说了几句话后,诸葛瑾见诸葛玄面露疲态,便连同诸葛亮一同告辞离去。

回去的路上,诸葛瑾问诸葛亮道:“阿亮从刚才就一直闷闷不乐的,是因为知道我要离开了吗?”

诸葛亮摇头:“其实我一早就知道叔父不会阻止阿兄的。”

“我也知道阿兄此去乃是为国为民,心中亦是支持兄长的。”

“只遗憾于我如今并不能给叔父和阿兄帮上什么大忙”

“阿亮,你已经做的很好了”诸葛瑾本想像小时候一样揉一揉诸葛亮的头发,但一伸出手便意识到诸葛亮已经加冠了,顿了一顿,便顺势拍了拍诸葛亮的肩膀,“所谓厚积而薄发,你现在每天读书,日日积累,正是为了以后啊!”

话虽然说的如此豁达,但诸葛亮毕竟还处在多愁善感的年纪,即将面对离别,心中又怎么能没有一点触动呢?

忙了一整天的郭嘉同样在回程。

待车驾抵达巷子,他叫住了马夫,准备踱步回家。

路过一家酒肆,店主见他路过,忙不迭地招呼道:“郭君,郭君”

郭嘉停步,店主捧着一小坛酒一路小跑快步来到他的面前,热情地说道:“好些日未见郭君来买酒了”

郭嘉吸了一口空气中淡淡的酒香,身为爱酒之人,他当初选择住在此处,便是因为这家酒肆。

但现在公务繁忙,他实在是没有时间饮酒了。

“这是去年酿的酒,才出窖,郭君不妨带回家尝尝?”店主卖力的推荐道。

郭嘉摇了摇头,他现在家中一滴酒都无,因为但凡家中放了酒他就忍不住想喝。郭嘉自觉每日闻一闻酒香也就行了,若是因为饮酒误事,他都原谅不了自己。

原本他是要断然拒绝的,可话到嘴头又说道:“先存在店里吧,等过两个月我定要大醉一场!”

“是!是!就听郭君的。”店主急忙说道。

他原本见郭嘉久不来酒肆中买酒,还以为郭嘉爱上了别的地方的酒。

他可不愿意失了这么一个数年的老主顾。

好在如今看来,郭君只是有事忙碌罢了。

郭嘉远离了酒肆,心中未免觉得有些空落落的,只是行到家门前,见自己的家门外正挂着一盏照路的灯笼,他心头一暖就算没有酒,他也不算孤身一人。

郭嘉年岁虽不小了,但因早几年一直在闭门读书,直到入仕为尚书郎后才娶亲。

娶得是荀家的女儿。

回到家中,郭嘉见迎来的妻子羞涩地告诉了他一个好消息。

“有孕了?”

郭嘉手舞足蹈,连道三声:“好!好!好!”

“今日当浮一大白!”

念及此处,郭嘉猛地一拍大腿,说道:“可惜,方才来时酒肆还要送我一坛酒,被我给拒了。”

荀氏说道:“夫君早前曾说接下来几个月不再饮酒,妾可不愿让夫君就此食言不如以粥代酒可好?”

“也好,就听夫人的!”即便只是家常的粟米粥,郭嘉喝得也彷如醉了。

粥不醉人人自醉。

当夜,郭嘉借着“醉意”对着妻子许诺道:“夫人且等着,待我为儿女们挣個列侯传家!”

“妾与腹中的孩儿都相信夫君!”

听到这么让人有动力的言语,郭嘉只觉得浑身的疲惫都减轻了不少。

又一日,郭嘉凌晨醒来,并未叫醒妻子,而是轻手轻脚地起床,这段时间以来,这一幕已经发生了许多次。。

他来到办公用的临时府衙,这段时间,该整理的数据都整理地差不多了,虽然还有新人到来,但是时候将成果付诸实际了。

果然,才来到他这边没几日的诸葛玄又被调走了。匆匆而来的诸葛玄没在雒阳待上几日,在了解了最新的迁徙百姓的安排后又被派往地方,负责南迁百姓在路上的安置。

从黄河之北,到长江之南,这条路可不好走。

郭嘉则在对各种数据进行核查,正投入其中时,忽听一声咳嗽,他抬起头,正要起身行礼,说上一句“马公”,却忽然觉得眼前一黑,腿脚晃了晃又坐了回去。

“奉孝,快别起来了。”马日磾连忙上前扶住郭嘉,又招呼人将郭嘉送去歇息。

见郭嘉还要坚持,马日磾神情严肃地说道:“奉孝先睡一觉,有什么事醒来之后再说!”

堂中忙活地人对此已经见怪不怪了,这段时间,面对这么多的数据,常有人因劳累而在工作过程中倒头就睡。

而且虽然最近几年竹纸已经逐渐推广开来,但仍不乏有记录在竹简之上的数据。竹简不仅消耗精力,对体力也是个巨大的考验。

郭嘉也确实累了,真的倒头就睡,等他醒来时,一人连忙上前对他说道:“郭侍郎,马公正在等伱。”

待郭嘉稍稍洗了把脸,想起在睡前正是马日磾去找他。

“奉孝,你久在尚书台,当知各地郡国呈现的各类户籍谷粮等未必能与实际对的上号。”

郭嘉点点头,这几乎算是共识了,就算现任不贪,也能压制得住属官,但前任呢?前前任呢?

有些是不上称没有二两重,上了称一千斤都打不住。

可郭嘉不理解,马日磾同他说这些作甚?他虽被借调到这里,却还是尚书郎,总不能让他去巡察各处府库吧?

就算他愿意,他也不能抢侍御史和谒者们的活啊!

而且,自光武以来,朝臣之间便有了默契以三公府为首的外朝不能插手尚书台的人事任免,就算是光武帝,面对当朝太尉想要推荐尚书郎,也会毫不客气骂回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