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帝的处置不算差。
其实刘辩也发现了,灵帝本质上并没那么昏聩,实际上目前朝廷的主要大权还是掌握在他手中的。只能说他但凡能把花在赚钱玩乐享受上面的心思抽出一半出来放在治国上,今天他也不至于这么愤怒。
处理完张温,接下来就该考虑谁去平叛了。
荆州地方郡县无力平息叛乱,所以派去的人最好有行军打仗的经验。
不过荆州叛乱虽然也涉及到三个郡,但强度看起来和幽州都没得比。
刘辩记得,历史上,孙坚就是因为要去平这场叛乱,才成为二千石太守的。
可现在,孙坚正在陈仓面对叛军的攻城呢!
被贬为司隶校尉的张温还是很负责任地给出了两个人选,盖勋与陶谦。
顺带还给出了两人的大致履历。
灵帝看完之后,见刘辩也很感兴趣,就把张温的奏书递给了刘辩,问道:“辩儿觉得谁更合适?”
盖勋,字元固,凉州敦煌郡人。曾任凉州汉阳郡长史,迁任汉阳太守,是傅燮的前前任,平息过数次羌乱,两年前叛军亦没能攻下他镇守的冀县。
如今盖勋才从地方回朝,被拜为讨虏校尉。
陶谦,字恭祖,扬州丹阳人。历任舒、卢二县令、幽州刺史,后拜为议郎,征入朝中。两年前凉州初乱,陶谦曾随时任左车骑将军皇甫嵩对抗北宫伯玉,任扬武校尉。后来皇甫嵩被免职,陶谦又随张温征凉州叛军。
刘辩对盖勋不甚了解,并不知道历史上,在董卓废少帝,杀何太后之后,时任京兆尹的盖勋曾给董卓写信,直接开骂“昔伊尹、霍光权以立功,犹可寒心,足下小丑,何以终此?贺者在门,吊者在庐,可不慎哉!”
一句话:董卓你个跳梁小丑,已经没救了,会有人排队给你上坟的,等死吧!
后来董卓借助献帝发布诏书召盖勋与皇甫嵩入朝,盖勋想要联合手握三万重兵坐镇右扶风的皇甫嵩一同反攻雒阳董卓,但遭到了皇甫嵩的拒绝。无奈入朝后,董卓也不敢对他下手,而后郁郁而终。
但陶谦刘辩熟悉啊,历史上在他担任徐州刺史期间,在曹操屠杀徐州百姓时他扮演的可不是啥光彩角色,即便面对的是曹操也显得过于无能了些。
刘辩又对比了一下两人,相较于只有一次从军经历的陶谦,经历过数次羌乱的盖勋毫无疑问应对民乱会更得心应手。
唯一的问题是,盖勋是敦煌郡人,去荆州平叛会不会水土不服。
见刘辩合上奏书,灵帝又问道:“如何,有决断了吗?”
刘辩答道:“自当以盖勋为佳,我看司隶将他列在陶恭祖之前,又突出他的战功和平定羌乱的履历,估计司隶也是认为该派盖勋去吧!”
至于陶谦,老老实实当个文官吧!
灵帝笑了笑,问:“你既然能猜到张温的想法,为何这么确定要选盖勋呢?是认为张温不会骗伱?”
刘辩当然不能说他觉得陶谦不行,沉吟半晌,忽然瞥见灵帝正笑吟吟地看着他,福至心灵,答道:“父皇,是我只听信一面之词了。”
灵帝听完一副孺子可教的模样,问刘辩:“你可知张温与陶谦之间有一段恩怨?”
刘辩摇了摇头。
灵帝很享受这种教育儿子的经历,他指了指张让,张让竟也记得清楚,绘声绘色地讲了起来。
原来,两年前朝廷派张温取代皇甫嵩,张温拜陶谦为参军,待遇甚厚。但陶谦轻蔑张温的行事作为,心怀不服。
后大军回朝,张温荣升太尉宴请官员,宴席上玩起了行酒令。本是玩乐之举,张温让陶谦行酒,但陶谦不从,当众表现出了看不起张温的态度。
张温正是志得意满的时候,登时大怒,宴会结束之后,直接把陶谦迁往边关。
幸而有人劝说张温“陶谦本来是以才略见重的人,一朝喝醉了,才说出妄言,被派到苦寒之地,太尉若是能原谅他,将来也是一番美谈。”
张温听从了劝说,才派人把已经出发去边地的陶谦追回来。
后来,张温在宫门迎接陶谦,陶谦并不道谢,反而说:“谦自当谢朝廷,岂能向公道谢?”
张温回道:“看来恭祖的痴病还尚未好啊?”
之后张温明面上对陶谦还是像以前一样好。
张让说的活灵活现,仿佛都是他亲眼看见的一般。
刘辩则惊异于灵帝对于大臣们之间发生的事竟如此了解。
灵帝见刘辩脸上毫不掩饰的震惊,只当是他说出的真相让刘辩大为震撼,心中很是满意。
安抚道:“朝中大臣有许多冠冕堂皇之辈,平日里以名士自居,背地里却不知如何呢!朕上次同你提起的窦武、陈蕃之流,就是此类人!”
说起来,窦武、陈蕃目前在士人们中间的名声极佳。尤其是窦武,作为外戚,完全不似梁冀之流,恶名远播。
明白灵帝想法的刘辩马上做出受教的样子,拱手拜道:“孩儿谨记父皇教诲,那该选谁出征呢?”
“自然是盖勋!”灵帝说。
“啊?”
“我曾召盖勋奏对,其乃良臣也!”
灵帝解释说:“张温虽有私心,却不重。陶谦得罪过他,他却也将陶谦列入人选之中。此事无大碍,但若是他日有别的大臣因私废公呢?你需知晓关节所在。”
刘辩只好再拜:“谨受教!”
对刘辩来说,被灵帝传授他多年积累下来的政治经验,这种感觉稍稍有点奇怪。
尤其是被灵帝作为例子的窦武陈蕃,以及由二者之死引发的第二次党锢之祸。
从整个国家的角度来看,党锢这种超出了一定限度的内耗显然是有害的,但以灵帝的视角而言,他的选择本质上也只是为了保全自身。
当然,不管怎么说,灵帝愿意教刘辩这些经验,绝对称得上是一件好事。
这意味着刘辩离真正的太子之位、乃至于灵帝屁股底下的那个位置更近了。
只是有董太后在,刘辩觉得任重而道远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