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八章 两师徒的惊讶

弱白石林心中涌起一股急迫之情。漫画,这个他手中的魔法笔,很有能为他带来可观的财富,这诱人的奖励让他无法安宁。他必须在别人捷足先登之前,快速地绘制出更多的漫画并投稿。否则,那份宝贵的机会就可能从指尖溜走。

然而,白石林面临一个难题。他从未尝试过绘制长篇漫画,这让他的内心充满了困惑和焦虑。在反复思量后,他手中紧握着刊登广告的报纸,决定向他的老师罗远明求助。

罗远明,这位在《成都晚报》的“小蜜蜂”漫画专栏中大放异彩的编辑,同时也是美术协会的会员和理事。他以独到的眼光和卓越的才华,培养出了一大批漫画界的新人。

白石林带着忐忑和期待的心情找到了罗老师。他知道,这可能是他漫画生涯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他希望能够从老师那里得到指点,帮助他。

等他到了老师罗远明家的时候,已经是中午。

罗远明打开门,一见是自己的弟子,眼中闪过一抹喜色,嘴角轻扬,将他热情地迎了进来。

等白石林坐下后,他便笑意盈盈地打趣道:“是石林啊,你今天怎么有空看老头子?”

白石林的脸庞如火烧般赤红,内心涌动着复杂的情感。他深知,老师对他的偏爱非比寻常,这份厚爱如春风拂面,温暖而令人感动。然而,他只是一个拥有初中文凭的普通工人,究竟有何德何能,能让这位老师如此另眼相看呢?

他的思绪如乱麻般纠缠,一方面为老师的器重感到欣喜,另一方面又为自己的卑微身份感到迷茫。这种矛盾的情绪在他心中激荡,使得他除了必要的学习外,很少来老师家做客。

“你啊。”

罗远明人老成精,如何不明白自己这个傻徒弟心里的想法。

只是人各有志,他也不好相劝。

白石林沉默不语,他知道自己与老师的那些优秀弟子相比,无疑是微不足道的存在。他害怕自己的不足会让老师失望,更害怕这份厚爱成为他前进的负担。

罗远明叹了口气,问道:“说说吧,今天来看老头子是有什么事吗?”

“是这样的老师……”白石林将报纸递给了老人,同时也说出了自己的请求。

罗远明微微颔首,心中已有数了。他的弟子想要借漫画之力扭转命运,这份决心与志向,罗远明深感欣慰。但文学杂志寻求漫画投稿,且明确要求长篇漫画,这确实让罗远明觉得有些蹊跷。

他所熟识的国内长篇漫画,多是连环画的形式,然而这家文学杂志所求的,似乎并非此类。其中必有玄机,罗远明暗自思忖。

“这样,你先别急,我打个电话,找个了解情况的朋友询问一下。”

“谢谢老师。”白石林感激道。

罗远明让白石林先在家中稍作休息,自己则匆匆出门去拨打电话。在这个时代,即便是在相对繁华的燕京,座机电话仍算得上是新鲜玩意儿,更别提外省的城市了。

半小时后,罗远明气喘吁吁地回到屋中。白石林看着老师劳累的模样,心中愧疚不已。

““罗老师,那个……”白石林刚开口,就被罗远明挥手打断。

“别急,先让我润润喉咙。”罗远明端起桌上的茶杯,一口气喝得精光,那模样仿佛刚从蒸笼里走出来一般。

放下杯子,罗远明这才慢悠悠地说:“石林啊,我刚和那边通过电话了,报纸上的广告可不是夸大其词,货真价实。”

“真的吗?”白石林眼中闪过一丝喜色,有罗老师这句话,那这事儿可就稳了。

罗远明挥了挥手,脸上带着一丝难以言明的复杂神情,对白石林说:“小林,别高兴得太早了。”他顿了一顿,接着说,“《最文学》的漫画征稿要求和咱们原先想的有点出入。”

白石林闻言,脸上的笑容渐渐收敛,他紧张地看着罗远明,小心翼翼地问道:“老师,您这话是什么意思?”他的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焦虑。

罗远明眉头微皱,说道:“我也是打电话给《科幻世界》的主编,间接联系到了《最文学》的社长姜玉楼,姜老师。据他所说,们杂志社正计划推出一本专注于漫画的刊物。听说他们更偏向于连载长篇漫画,当然,如果你的画技足够出类拔萃,或许能有机会。但大多数情况下,想要作品被选中,你还得满足他们的一系列要求。”

白石林心中一动,立刻追问:“那他们的具体要求是什么呢?”

罗远明的神情显得异常,直到白石林再三追问,他才缓缓开口:“他具体没说,只是邀请我们去燕京面谈。”

“燕京?”白石林的表情瞬间变得有些僵硬,他深知自家经济状况,去一趟燕京,对于他们这种普通家庭来说,无疑是个沉重的负担。

罗远明注意到他的反应,脸上露出几分难以置信:“姜老师说,只要我们愿意,他会承担我们往返的路费和食宿费用。”

“这……”白石林愣住,突然意识到什么,他愕然道:“老师,他们还邀请了您?”

“嗯。”

这才是让罗远明惊讶的原因啊。

“老师,那您说咱们去不去?”

“去,为什么不去,就当去见世面了。”

就在罗远明与白石林这对师徒正在为燕京之行做着准备之时,莫唁也结束了假期,回到了部队。

之后数日,他除去日常的职责,其余时间都沉浸在了中篇小说的创作中。

他的心思如同流淌的溪水,源源不断地注入到笔下的世界里。

张营长知晓莫唁又有了的新创作灵感后,心中满是欣慰。他知道莫唁对文学的热爱与执着,于是毫不犹豫地给予了他最大的支持。这份支持并非微不足道,相反非常重要。

没有张营长的支持,他可没办法安心创作。

终于,在他回到部队的第三天,他便完成了人生中的第一个中篇小说的创作。

再次检查一番,发现改无可改后,便将手稿投递了出去。

他的驻地离燕京非常近,想来邮件要不了多久就会到姜玉楼手中。

……

《最文学》第二期如期上市,上市首日读者便排起了长龙,风头甚至盖过了《当代》文学杂志。

只是第二期上市时间尚短,口碑有待发酵,销量数字也没有统计出来。

“社长,您的邮件!”

这天下午,姜玉楼正在看稿子的时候,办公室的门被人敲响。

他抬起头,看到来人后,微微一笑,是刘振云,“小刘啊,真是麻烦你了!”

刘振云面色如常,将门关上后,递上一封邮件。

“社长,是莫唁邮寄的稿子。”

莫唁,难道他的中篇已经写好了?

不能够吧?

姜玉楼脸色诧异,迟疑着接过了邮件。

他打开邮件后,果然是一份手稿。他随手一番,估摸着小说字数超过三万字。

姜玉楼回忆着,现在距离莫唁回到部队也没多久。他记得莫唁回部队前都只是在完善大纲,正文是一个字都没动呢。

抛去邮寄稿件的时间,他每日至少能产出一万五千字的作品,这速度在当年手写稿件的时代简直是奇迹,即便是放在如今电脑普及、打字如飞的年代,也足以让人惊叹。

莫唁的写作效率,足以让那些每日三千字的网文作者们羞愧难当,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他的勤奋和才华,让人不得不佩服,也让人对他的未来充满了期待。

姜玉楼不禁又想起后世的那段采访,莫唁说他之所以练就了一番超过的手速,就是为了写更多的文章,赚更多钱。

要不怎么说莫唁是个高产作家呢,就写作速度而言都要赶上他了。

“小刘,你去忙吧。”

感慨一阵后,他才想起刘振云还在办公室。

刘振云走后,姜玉楼仔细地翻阅了莫唁的这篇小说。

中篇小说的名字叫《透明的红萝卜》,他有点印象,也算是莫唁早年间的代表作。

如果说《售棉大路》和《民间音乐》这两部作品在初次创作时还有模仿痕迹,那么《透明的胡萝卜》就不一样了,连姜玉楼看完都有一种惊艳的感觉。

这部小说的构思是新颖别致的,不能用一两句话进行概括。小说有三个主题,它不是简单的三种主题的其中一种,也不是它们的相加,它们是相互渗透相互体现的。

“写得好!”姜玉楼将稿子放下来,激动地站起来在房间里来回踱步。

这部小说非常特别,如果运作的好,说不定能那个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嘿嘿,运气啊,这下第三期的头条作品不就有了。”

姜玉楼很高兴,又为自己无意间挖掘到莫唁这尊大神感到得意。

想了想,他决定亲自告诉莫唁这个好消息。

于是,他写了一封信。

“莫唁,稿子我已收到,写的非常好,可以在《最文学》第三期发表……”

洋洋洒洒写了五六百字后,姜玉楼才停下笔。

将信纸塞进信封后,他又写上了莫唁的地址,最后黏上邮票,只等投到邮箱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