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亲自鉴定

且他们胸前佩戴的工作证均显示其来自古董协会——这是海山市古董界公认的权威机构,古董街乃至拍卖行中的真品古董,都需要经过他们的鉴定才能得到古董爱好者的认同。

显然,这次政府扶持金氏拍卖行、意图绕开古董协会的做法,也让古董协会感到了危机,故而选择与高远拍卖行联手反击。

苏小小看出方天面上的疑惑,主动解释道:“方大师,这几位是古董协会派来协助我们高远拍卖行的鉴宝师,只有那些存在较大争议的古董,才会被送进去交给王大师亲自鉴定。”

方天听后恍然大悟,否则他还真以为高远拍卖行是在涸泽而渔,过度压榨王大师的精力呢。

推开王大师鉴宝室的门,室内除王大师外,尚有两人在场。

其中一人坐在王大师身边,方天认出此人正是他在明镜堂初次考核时遇见的白大师;另一人则坐在王大师对面,从其装扮和神态来看,应是一位前来鉴宝的顾客。

“白大师,王大师,抱歉突然来访,打扰到你们了。”

方天一进门便表达了自己的歉意。

“方大师,你来得正好,我和老白正对着一件宝贝犹豫不决,你快来帮忙看看。”

王大师一见方天,立刻热情地邀请他上前。

“哈哈,方小哥,咱们又见面了,真没想到,我离开启几天,你就已经在古董街上获得了‘天眼通’的美誉,连老王都对你赞赏有加,看来当初我还真是低估你了。”

白大师同样笑容满面地向方天打着招呼,亲昵之情溢于言表。

感受到两位大师的热情接纳,方天放松下来,随即走近鉴宝桌。

桌子上放着一个玻璃托盘,其上摆放着一件手掌大小、形态奇特的玉器,状似一只大嘴多鳍的怪鱼。玉器呈现青绿色调,点缀着片片红褐色沁斑,鱼兽背部隆起之处钻有一个喇叭形穿孔。

“方天,你应该能看出来这件东西的来历吧?”

当方天走近时,王大师指向盘中所陈的玉器介绍道。

“这是红山文化的玉器吧?这般奇特的鱼形雕刻,恐怕唯有红山文化才最早见其踪影。”

方天仅凭一眼凝视玉雕上的怪鱼图样,便已然笃定地回应。

“小兄弟,我真是愈发好奇你的师父到底是谁了。你这般年纪轻轻,见识竟如此广博,仿佛天下无你不识之物。”

白大师对方天的态度更为随和且亲近。

“白大师,您过奖了,关于红山文化,自发掘以来,伪品层出不穷,尤其是玉器类,数量众多。稍微了解鉴宝之人,理应能辨识出红山文化的产物。”

方天谦虚回应。

王大师向方天挤眉弄眼,但方天察觉时已说出话语。

“好家伙,你这话一出,只怕前来高远拍卖行协助鉴宝的那三位古董协会成员要汗颜不已了。”

白大师言辞间瞥向门口,面色略带不满。

“白大师,我并无此意,我”

方天这时才意识到,送来此处待鉴的宝物,恐怕是门外三位鉴宝师未能断定真伪的,甚至可能未曾识别出来,他刚才的话语,确实含有一丝旁敲侧击之意。

“无妨,外面那三人,年纪最小的也比你大上十载,然而鉴宝造诣却与你相差甚远,所谓强者为尊,你完全有资格评价他们。”

白大师挥手表示不在意。

“哈哈,没错,方大师,不必过于客气,你还是来鉴别一下此物真伪,这样我们也能够安心做出结论。”

王大师笑着调解气氛,示意方天鉴定那只玉雕怪鱼。

白大师也附议道:“对,先看实物。”

于是,方天伸出手来,专注审视那件玉雕怪鱼。

王大师与白大师交换了一下眼神,眼中皆流露出几分期待。

那位前来鉴宝的顾客,饶有兴趣地注视着方天。

他从王大师和白大师的话语中了解到方天的鉴宝能力超群,而刚才二人看过他的藏品并未立即下定论,令他心中颇感不安。

此刻方天登场,答案显然即将由他揭晓,故此他目不转睛地盯着方天,心跳瞬间加速。

不久之后,方天完成了对玉雕怪鱼的鉴赏,并重新将其置于玻璃托盘之上。

“白大师、王大师,这件玉雕怪鱼,应当没有什么疑虑之处了吧?”

方天这番话相当于肯定了此物的真实性。

白大师和王大师相视一笑,王大师顺势开口:“方大师,既然你这样说,不妨请你对这件红山文化的玉器做一番点评吧。”

方天瞧见顾客面上充满期待,明白王大师此举是为了替他解惑,遂点头答应,徐徐展开解说。

“红山文化是指我国在北蒙某处山脉发现的古代遗址,经过考古断代,距今约有五六千年历史。

该文化遗存中出土了大量物品,以陶器、石器及玉器为主。

其中的玉器,其雕刻技艺极为精湛,形态包括人物、飞禽走兽乃至兵器形象,尤以鸟兽形象居多,如龙形、鱼形和龟形等。

这件玉雕怪鱼的造型,与红山文化展出的鱼形玉器颇为相似,整体雕工粗犷而不失细腻,充分体现了红山文化玉器的艺术特色。

再观此玉雕的质地,具有蜡状油脂光泽,质感温润紧密。

表面虽看似平滑,细察之下可见玉料上布满了微若人体毛孔般的结构,手感犹如磨砂般哑光。

这种玉质,属于岫岩玉河磨料中的典型闪石类纤维交织结构,与现今和田玉材质相近,是红山文化玉器制作的主要原料,这也是鉴定的一个关键依据。

此外,其沁色斑痕分布自然洒脱,每一片透光观察,沁色均呈现出自然状态。

这种效果唯有经过长时间的地层沉埋才能形成,与红山文化多数玉器的沁色特征相符。

而对于这件玉器最具争议之处,莫过于其钻孔。

尽管采用了红山文化玉器常见的喇叭形钻孔样式,但真正的红山文化玉器钻孔内应隐约可见螺旋纹理,形成阶梯状结构。

而此件玉器的钻孔内部则相对平整,并未见到螺旋与阶梯特征。

有人可能会因此将其判定为赝品,但我们可以看到,钻孔内部均有明显的因拉线摩擦形成的自然磨损痕迹,年代久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