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背景绝不简单

姓胡的老者满脸疑惑,看来他认为荣老是在故意戏弄他。

“胡老,若换做是其他同龄的年轻人,我说这样的话,您肯定会觉得我在开玩笑;但方天的实力,我是亲眼见证过的,上次连我都未能辨识的物件,他却能看出其中玄机,您还认为我在开玩笑吗?”

荣老严肃地道出事实。

胡老这才确认荣老并非玩笑,于是认真打量起方天来。

尽管方天衣着依旧朴素,但胡老却发现紧跟在他身后的两位女子气质非凡,自然而然地退居其后,这已然暗示了方天的背景绝不简单。

然而,胡老试图从方天的外表看出他身为鉴宝大师的身份,却丝毫找不到痕迹。

“方大师,既然荣老对您如此推崇备至,那么一会儿还请您出手相助,帮我鉴定一下这幅据说价值近亿的青藤老人画作,若真是赝品,那我恐怕是要倾家荡产了。”

胡老伸出手,以平等的姿态与方天握手致意。

这一举动显示出他对方天的认可,以同辈身份相待。

“胡老,您太客气了,荣老实在是过誉了,我自愧不如,只求一会能多增长些见识,您千万别因为我见识尚浅而见笑。”

胡老颔首,没有过多纠缠,抬手示意众人进入这家名为东亚全藏的古董店。

“这也算店铺?竟然敢称东亚全藏?”

踏入店内,所有人都不禁心中嗤之以鼻。

这是一个狭小的空间,仅做了简单的装修,摆放了几组二手展示柜,而此刻展柜内空空如也,几乎看不见几件像样的古董宝物。

这与明镜堂的店面相比,简直云泥之别,古董数量甚至不及马蓉蓉和郑青竹她们办公室内的藏品。

当他们看到店主的时候,方天他们几人,包括荣老,皆流露出强烈的敌意,面色愠怒。

身材矮小猥琐,鼻下还留着一小撮胡子,不用猜也知道,此人定是倭国人无疑。

自然而然,大家都知道,这家店名为东亚全藏,并非偶然为之,而是有意侮辱大夏。

王小六一看到对方,身为军人的他本能地对倭国人产生敌意,怒火中烧,几乎按捺不住,却被方天拦住,让他在外等候。

“小泉彩钢,我请的专家到了。”

胡老走进店内,指向荣老和方天他们,对倭国人说道。

“胡先生,请尽管放心看,我这件物品绝对货真价实,乃是我祖父当年来到大夏构建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时,一位大夏友人赠予的。”

小泉彩钢看似解释,但他的话语和态度中却充满了嘲讽之意。

熟悉抗战历史的人都明白,“大东亚共荣圈”完全是倭国为了掩饰其侵略野心而编造的华丽借口。

他还提及青藤老人的画作是大夏友人送给其祖父,显然是在暗讽大夏国民。

“小鬼子,你就安心卖你的画,少在这里胡扯八道,否则信不信老子让你在海山市都待不下去?”

荣老皱眉,愤怒地对小泉彩钢喝斥道。

这话并非虚言恫吓,荣老在海山市的能量极大,黑白两道都要给他面子,若非为人正直,他早就想收拾小泉彩钢了。

小泉彩钢一看荣老的威严气场,嚣张的气势顿时收敛不少,底气略显不足地回应道:“我我是来支持海山市国际古董文化交流政策的正当商人,你如果对我不利,我们大倭国领事馆绝对不会坐视不理。”

“小鬼子,你老实做生意就行,再含沙射影的,老子就算让你死无葬身之地也能找出一百万个你自杀的理由,信不信?”

荣老霸道地回击。

“我我”小泉彩钢被荣老一顿痛批,一时语塞,只能转向胡老求助道:“胡先生,您究竟是找人来看画,还是来找麻烦的呢?”

“小泉,你自己嘴巴不干净,还能怪别人吗?你要真心做生意,就规矩点,否则真有可能在这儿横尸他乡。”

胡老同样毫不客气地说教起来。

小泉彩钢心头满是无奈,但面对强权,他也只得忍气吞声,毕竟眼前这位荣老散发出的气场非同寻常,他自知不可轻易招惹,以免触碰霉运。

“好好好,别磨蹭了,你们若是有意购买,就赶快决断,我这里的物件可不是愁找买家。”

小泉彩钢急忙催促道。

几人移步至店铺内的鉴宝桌前,桌上展示的是一幅画卷。

画卷之上,菊花傲立,菊叶纷披,繁花紧簇,洋溢出生机盎然的气息。

菊叶采用豪放泼墨手法描绘,挥洒之间透露出韵律之美,一侧伴以疏朗修竹,竹梢低垂,与菊花相互映衬,颇具雅趣。

菊、竹之下,以兰叶草陪衬,形态清秀,生动逼真,充分展现了笔墨的干湿浓淡变化,彼此和谐统一,一挥而就,意蕴悠长。

画幅右上角配有一首题诗:“生涯恍若漂泊船,闭门经月懒梳妆。东篱蝴蝶悠闲舞,静观黄花度深秋。”

署名处书有“天池”,这是明代画家徐渭常使用的字号之一。

方天和荣老甫一靠近此画,便被其写意之境深深吸引,二人目光交汇瞬间,皆以微妙点头交换了肯定之意。

“赝品,这幅所谓的青藤老人《竹菊图》并非真迹。”

荣老言辞果断地道出结论。

“喂,老家伙,你可别乱讲话!当初赠予我祖父此画之人乃是一位显赫官员,他的收藏怎会是假货?”

小泉彩钢愤怒地反驳荣老。

“日本小子,听我跟你科普一下:首先,《竹菊图》真迹从未流出,至今仍妥善保存于关东博物馆内,既未外借亦未曾丢失。

其次,这幅《竹菊图》的大写意技巧展现的是青藤老人晚年时期的手笔。彼时,他身为胡宗宪的幕僚,因受严嵩案牵连,一度身陷囹圄。

牢狱之中的他,在忧虑恐惧的煎熬下,精神近乎崩溃,故其当时的画作风格迥异,真实的《菊竹图》中的秋菊,其花茎纤瘦且显得难以支撑硕大的花朵。

这一独特表现方式,揭示了青藤老人当时身处病痛之中,犹如风中残烛,岌岌可危。至于竹子的表现手法,通常都以其笔直坚韧以象征其高尚品格,但在囚禁中精神饱受摧残的青藤老人,又怎能再表现出此种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