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学堂收人

今年过年,是舒文近十年来过的最舒心,也是最开心的一年。

虽然现在身体不适,他有很多事情都做不了,可丈夫的体贴,家里长辈的爱护,哪一样都让他无比的感动,连带着对【在在】的到来也更加期待了。

舒文本来正想的出神,顾安泽却不满于他的不回应了。

顾安泽的眉眼十分的英武,不过却是一个清瘦的窄面脸,上庭宽阔饱满,下巴微方,整体棱角分明线条又流畅,那高挺的鼻梁加上小麦色的皮肤,身上还有一身紧实却不会很夸张的肌肉,妥妥的一个少男少女心中的梦中情郎。

只是这个少男少女心中的梦中情郎现在这么卖力,舒文居然还敢想其它的,。

顾安泽在舒文的脖子处轻咬一口道:“这个时候不是该想着我吗?”

舒文笑道:“你怎么知道我不是在想你?我刚刚就在想,你是不是太小心了?”

顾安泽委屈道:“不是我太小心,是最近你太猴急了,难道那个说法是真的?”

“什么说法?”

顾安泽在舒文耳边小声道:“听说有了【在在】的人,更喜欢战斗。”

舒文一下子羞红了脸,起身道:“我可没有,在水里泡太久了,我回屋睡觉去了。”

“别啊。”顾安泽直接把舒文拉到自己的怀里,【吓留】的抬了抬【鼙鼓】,让舒文感受了一下那把武器道:“就算是真的也没什么啊,你相公我还【慢足】不了你?今晚咱们就在这里战斗。”

舒文被顾安泽的动作弄的哭笑不得,两人已经在一起这么久了,对方还是喜欢对着他使坏。

溪水的温度可以随着顾安泽的心意变化,所以并不会觉得冷,两人在水中嬉戏了大半个时辰才结束。等出去时,已经有不知多少被弄脏的溪水流向未知的空间了。

顾安泽觉得他和舒文是越来越契合了,不管是身体交流,还是灵魂沟通,两人对彼此的性格、品性,包括生活习惯,都是无比的满意,这种感觉就像是被泡在了蜜罐里了,连呼吸都是甜腻的味道。

过了正月十五,人们的生活慢慢又恢复了平静。

家里日子过的好的,还会因为天冷不愿出门,准备在家里再歇一段时间。那些家里日子过的不好的,已经开始去镇上找活干了。

不过相对于其它村子,青萍湾从这天开始,就已经热闹起来了。

十六这天一大早,汉子们先是去送灵。送灵就是把过年时请回家的祖宗先辈们送走,规矩和请灵时差不多。

等各家忙完了送灵,李长山就跑去附近的几个村子了。

他们这边几个村子的村长,互相之间经常互通消息,所以李长山很快就通知了众人,说青萍湾的学堂开始授课了,而且集市也开始运营了。

等他回到青萍湾,学堂那边已经有人开始报名了。

最先报名的肯定是青萍湾的人,他们村里人前三年不收束脩,谁不想孩子认几个字呢,不说其它的,以后能看个契书就行了。

这个时代读书的花费可不是乡下家庭能供的起的,一般一年光束脩都要好几两,更别说孩子要用的笔墨纸砚了,这些哪个都不便宜。

乡下人有自知之明,知道就算是砸锅卖铁也供不出一个读书人,所以心里都没太多的奢望,只想着自己孩子能写会算认个字就成了。

等他们领着孩子去了村口,才知道李云松的夫郎还收姐儿哥儿,并且不光教识字,还教绣活,顿时让村里人更高兴了。

乡下的姐儿哥儿大都不识字,最多就会写个自己的名字,甚至有些连自己的名字都不认识。

不过能绣花就不一样了,镇上有绣坊,那些帕子荷包什么的,只要绣了花啊草啊的,价格立马就翻了一倍不止。

而且自家的姐儿哥儿若是会个手艺,将来嫁到婆家总是会被高看一眼的。

一时之间村口来的人就更多了。

好在李云松定了规矩,只收七到九岁的孩子,至于再大些的想学,可以旁听。

之所以定下年龄限制,是因为乡下不比镇上。

乡下的孩子十岁都能干活了,到时候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还不够让他操心的。而且七八岁是最好的启蒙年龄,若孩子是个读书的好料子,那两年后李云松就会跟他家里人说让送去镇上的学堂,若是不行,那读上两年认认字就行了,还不耽误学习怎么干农活。

还有一点就是这个学堂是汉子、姐儿、哥儿一起教的,再大了姐儿哥儿就不好天天和小汉子们在一块玩了。

青萍湾适龄的男孩、女孩和哥儿,加起来才二十六个。

像顾家、黎家、胡闲家、田杏家、徐老太家等等,都是一个适龄的孩子都没有的,这样的只能是暗道可惜了,错过了前三年免束脩的机会。

中午时附近几个村里的村长也领着一大群人来了,这些人有的都是家里有适龄孩子的,不过他们更加看重的是束脩礼要多少。有的是想在集市上做买卖的,先过来看看摊位和人多不多。

镇上的学堂是每年收束脩六礼加四两银子【来自百度】,束脩六礼分别是肉干、芹菜、龙眼干、莲子、红枣、红豆等六种礼物。

肉干是谢师恩的,芹菜代表着业精于勤,龙眼干代表了启窍生智,莲子代表苦心教学,红枣代表早日高中,红豆代表宏图大展。

不过乡下人本就只是想孩子认认字,并不求能考举人做官,所以束脩肯定没那么贵。

以前教顾安泽的那个老童生,每年只收二钱银子外加一斗小麦。

当李云松说只收一两银子,不收六礼后,那些人总算是松了一口气。

一两银子一年他们还能承受的起,毕竟李云松是秀才,也值这个价。不过若是再高些,那好多人就会打消让孩子读书的念头了。

李云松清楚自己只是帮孩子启蒙,所以是不敢收太多的,镇上那些学堂的夫子,最低也是个秀才,李云松自认才疏学浅,并不敢跟他们相提并论。

青萍湾附近离的近的只有七个村子,当听说了这边学堂的学费后,每个村来报名的孩子还是不多,有的三四个,有的五六个,甚至有个村子一个报名的都没有。

【这里解释一下,古代读书真的很难,就算花钱读了,也很难考的上,所以乡下人愿意供孩子读书的很少,而且笔墨纸砚这类的也贵,我就没写太多的孩子来读。我百度的时候看到一个评论,说古代读书是跳跃阶级最快的方式之一,就这还要十年寒窗。而且那时比现在高考还要难上几十倍,不然也不会把金榜题名列入四大喜事了。我觉得他这里说的跳跃阶级,是按士农工商说的。虽说商人地位低,可是大部分都比农民过的好,所以按过的日子来说,还是农民的地位最低,日子最苦。反正我百度来的古代农民的日子,那是吃饱饭都难,大部分人娶不到媳妇。甚至有人说我们现代这些人的祖先,以前全是贵族有钱人,因为穷人留不下后代。总之一句话,那个时代想要跨越阶级考中举人,不亚于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前面已经够两千字,本段不在两千字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