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打算承袭世职?”
吴省兰震惊的看着和珅,“珅哥儿这话是什么意思啊?”
和珅跟着吴省兰也学了一段时间了。吴省兰自认对他还是了解的。这小少爷性情温顺,读书又很好,悟性很高,吴省兰喜欢他的性格,曾跟和珅深谈过。
那会儿谈的时候师生就说好了的,吴省兰要去咸安宫做教习,和珅也要去咸安宫中学习,然后和珅承袭世职努力接近皇上努力做官,等发达了之后也不忘记拉扯他这个‘老师’一把。
怎么如今言犹在耳,这小少爷却好似什么都忘了呢?
和珅淡淡地说:“就是字面上的意思。”
吴省兰就急了:“珅哥儿,咱们之前说的不是好好的么?怎么突然就变了?”
吴省兰还是试图说服和珅,“珅哥儿,你知道最近好多人都在谈论你么?说你小小年纪就掌家,将来前途必定不可限量。况且,长子承袭世职本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哥儿怎么就不愿意了呢?就算是承袭了世职,哥儿想做什么还是可以做的啊。”
和珅聪明读书好,跟吴省兰他们亲近的人都知道,但真正让一众人对和珅有了印象,还是常保故去后和珅所做的这些事情。
许多来府里吊唁常保的人,都晓得了和珅如今再不是那个唯唯诺诺乖顺温驯的小孩子了,他直接掌家,又将他的阿玛从福建带回来,试问哪个九岁的娃娃能做到这一点?
便是吴省兰也认为和珅的转变是从他阿玛的早逝开始的。
吴省兰认为这是个机会,是和珅发光于人前的机会,吴省兰不能理解和珅为何不愿意承袭世职。
和珅静静的坐着,他好像听到了风声,还有种很轻很轻的簌簌声。
和珅站起来,走至窗边,将窗轻轻启开些,便瞧见外头落雪了。
那声音,便是雪花落下来的声音。
和珅的声音伴着屋内摇曳的烛光缓缓响起:“我想让和琳承袭世职。我进了咸安宫官学,将来自有考核,科举之事尽力而为,我主要是想要考取笔帖式,然后进部院从笔帖式做起,之后有了资历,便能外任。在京中,有些事儿看不大清楚,还是外任比较好。有些事情做起来,也比京官要方便。”
上辈子他就没考中笔帖式,科举之道也没能走下去。哪怕承袭了世职,这官做的也很艰难。
他努力钻营,才另辟蹊径得了万岁爷的青睐,从此平步青云,走上了权臣的道路。
这辈子他不想那么干了。就想踏踏实实考个笔帖式,然后外任为官,等将来在外头瞧够了那些动静,他再调任回来,总能做些事情来弥补一下上辈子的过错。
至少,至少不能让官场上贪/腐成性。
吴省兰没经历过和珅那些事儿,就不太能理解和珅的想法,他走到和珅身边,低着头问他:“珅哥儿,你想做什么事情啊?”
和珅微微一笑,微微仰头望向吴省兰的目光明亮又温和:“和琳还小,过几年他才会承袭世职。我就是不想他以后再吃那么多的苦头了。我觉得这个世职给他承袭更合适。至于我,我可以自己挣。”
上辈子和琳在云南中瘴气毒发身亡,这是和珅心中永远的痛。
和琳不到五十人就没了,那几十年的光阴里,从懂事起就开始同和珅一样,为了自己的前途将来而努力钻营。他那会儿就一心一意想要从军,想要干出一番大事业辅佐和珅,兄弟俩能一块儿在朝堂上立稳。
和珅重生,重新看见还不及他肩高的小团子,会软软的叫哥哥,会扑到他怀里黏糊糊的小团子,没有人知道和珅那一刻心里有多感激这不知为何得来的重生机会。
他想补偿小团子,想让和琳快快乐乐健康无忧的成长,所以,他要把世职承袭留给和琳。将来和琳的路,他自己愿意怎样就怎样。不必再如上辈子那样努力钻营了。
这是早在和琳种痘凶险的那天晚上,和珅就已经想好了的事情。后来去找伍弥氏摊牌,故意拿承袭世职的事情出来说,也是为了吓唬威胁伍弥氏。
但有一点,无论是他还是和琳承袭世职,伍弥氏都翻不出他们兄弟的掌心去。他的那些话,也全没说错。
和珅安抚吴省兰:“先生也不必着急。我也没说与先生之前谈好的就不作数。只是先生也应自己试一试,说不定就考中进士了呢。至于我要做的事情,先生日后就知道了。”
“再说了,我虽比先生年少,但先生也是正当年,难不成日后我飞黄腾达,反过来提携先生,那先生岂不是还要称我一声老师啊?”
和珅这是把上辈子的事情拿出来当笑话说了。
他得万岁爷器重,年纪轻轻就做了殿试阅卷大臣,那年吴省兰中了进士,他正好阅卷,结果就成了吴省兰的座师。
这吴省兰也是真豁得出去,反过来喊他老师。
那会儿他还真厚着脸皮应了。现在想想,真是汗颜。
可谁知吴省兰听了这话,却很认真的点头:“若有提携,自然是我理当称哥儿一声老师的。”
和珅清恬平静的目光忽而沉下来,仰着头沉沉的盯着吴省兰:“吴先生,这样是不对的。先生就该当听先生兄长的话,好好努力考试,争取中进士。便是我提携先生,那也是欣赏先生才华。先生既为我的先生,那这一辈子就只能做我的先生,岂有反过来的道理?”
吴省兰没见过和珅这样的眼神,一下子被震慑到了,半晌才回过神来,他总觉得这样的目光有些眼熟,想了半日才发现和珅的眼神就跟他兄长看他的眼神是一样的,带着些浸/淫官场许久才有的锋锐之气。
可还没等吴省兰想明白和珅会有这等变化的缘由,就听见吱呀一声,和珅关了窗子,对着他淡淡的说:“雪大了,夜深了,先生回去吧。过几日入咸安宫,我与先生再叙。”
*
和珅承袭世职的事儿就这么搁下了。
这事儿和珅没有声张,也没有对和琳说起过,便是吴省兰那里,他也提前打过招呼了,让吴省兰不要外传。
待日后和琳到了年岁,再让和琳承袭世职便可。和珅这里只将此事报到了正红旗旗主处,反正常保便只有两个儿子,世职给谁都是可以的,这事儿旗里就依了和珅。
能入咸安宫官学的学生都绝非等闲之辈,都是从各个旗里的适龄少年中挑出来的。只是如今到了乾隆年间,八旗子弟都有些懈怠了,这挑出来的人也不过是比普通少年们稍好一些。但能被挑出来,也说明他们的资质模样比别人都要好。
和珅这一期入学共十人。和珅里面年纪最小的,最大的已有十三了。
咸安宫学制五年,期间还有许多考核,待年满后,有一次大考核,考完了之后再根据成绩或授官或另谋出路。
和珅想踏踏实实在咸安宫学习,然后考取笔帖式去部院为官。他想走正经的途径,不想像上辈子那样往万岁爷跟前钻营。所以他入了咸安宫后,就每日晨起暮散,安安静静的学习,完全没把心思放到别的地方上,更没想法儿要去‘接近’皇上。
就是心里头偶尔惦记冯之溪,会多放些心思在冯家,也会多放些心思在英廉这个内务府总管大臣的身上。
毕竟咸安宫也归内务府管,只是咸安宫主管指定了内务府旁的大臣,和珅入学有些时日里,也并未瞧见过英廉。
但他不去接近皇上,却并不代表着皇上会忘记他们这群刚刚入学咸安宫的八旗子弟。
乾隆素来很重视咸安宫官学,听说这次入学了十个学生,又想起自己已许久没有去咸安宫查验学生们的功课了,便在这日午后用了午膳后预备摆驾咸安宫,想同学生们说说话,问问他们的功课。
乾隆要来的消息提前传遍了咸安宫,清书房汉书房里的学生们都是严阵以待。
教习们也都聚在厅中,静候乾隆的到来。
内务府的人都到了,和珅在厅侧就瞧见了英廉的身影。
和珅年纪小,又是刚进来的,就直接坐在了右列靠窗的第二个座位上。那地方视野好,又靠近窗子,空气也是很好的。教习们也都能照顾到。
他挺直了脊背端端正正的坐在那里,总觉得那边的英廉好似有意无意的在看他,只是每回他的目光悄悄追过去的时候,又没同英廉的目光对上。
乾隆踏着细碎的阳光进来,明黄的龙袍与窗外的残雪相映,耀眼的让每个人都是一阵目眩。
厅中所有人跪下给乾隆问安,乾隆抬手免礼,叫了起。
乾隆显然心情很好,环视众人一圈,便笑道:“朕听说,你们新进来的学生里有学问极好的,来,有无自荐者,朕来考校考校。”
厅中无人起身,可所有人的目光却都悄悄落在了和珅的身上。
此子进学不过数日,不论是清书房还是汉书房的教习,包括弓马骑射及习用火器课程的教习,都对他赞不绝口,说和珅极其优秀,对他都抱有了很大的期望。
乾隆要考校优异者学问,那自然是非和珅莫属了呀。
就连众学生们的目光,都定在了和珅的身上。
站在和珅旁边的吴省兰都激动的脸蛋发红了,但当着乾隆的面又不敢放肆,只能强自忍着,但他的目光如有实质,只怕是要动手拉扯着和珅站起来了。
和珅微微垂眼,充耳不闻,压根没有要起来的自觉。
这个风头,他不要出。
尽管他自进咸安宫起,就没有压制过自己的实力,该会的就是会,哪怕被誉为不世出的神童也没收敛过半分,但这个风头,谁爱要谁要,反正他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