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方氏烧的土豆烧肉,贴了一锅玉米饼。家里没种土豆,这土豆还是后面麻奶奶家给送来的。
前几天方氏送了点酸豆角给后面的麻奶奶家,老太太一家吃的都说好吃又开胃,过来跟着学着做。
回头给送了一筐土豆过来,据陈青目测起码有四五十斤重。
方氏推让着就不收,老太太说啥也不拿回去,两人推来让去的,把陈青看的目瞪口呆的,原来收礼还能这样,这也太客气了吧!
后来听方氏讲,要是不让着直接收下来,别人会说这人一点都不矜持的,在村里会让人看不起的。
陈青觉得很有意思,那天她娘和麻奶奶就像是一场表演,也是一种习惯。让她来讲,就是假客气呗!
这话刚说出口,就被方氏给打了一下,还吃了她娘几个白眼。
拉着她讲了一堆做人的大道理,说着在村里为人处世的小秘诀,让陈青觉得自己活在这时空里,还有这么多东西需要学。
想来这就是父母对子女的关爱,把自己认为对的经验传给下一代,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后能少走弯路。
一家子每人一碗土豆烧肉,碗里的肉不多,一人只有几块,看来买的肉方氏没给一顿烧完。
可就这小小的几块肉,让土豆也浸透上肉的香味,几个孩子吃的都停不下来。
二虎手里拿着玉米饼,嘴里还塞了块肉,边吃着边跟他娘磨叨,“娘,剩下的肉明天全烧了呗……今天菜里面肉放太少了……”
方氏抬头看了他一眼,都不想搭理这虎了吧唧的傻小子,低头把碗里的肉夹给小儿子。
陈青看她二哥还想继续缠着方氏,就把话给岔开来,想起上午陈二柱在城里的异样,就问陈二柱,“爹,你在城里的时候说有好事,是啥好事啊?”
大虎也想起来了,他爹说回家来说给他们的,这会听妹妹问起,也好奇的盯着陈二柱。
听见陈青说的话,剩下的几人都停下手里的动作,一起看着陈二柱。
陈二柱被娘几个盯着,好笑的放下手里的碗筷,“我本来想着晚上和你娘商量商量再说的,既然青青现在问了,我就来说说,我们一家来商量看看……”
说着还打量了大虎一眼,陈青从她爹这一眼看出来,这件“好事”应该和她大哥有关。
果不其然陈二柱又接着说,“医馆的马掌柜和我讲,他看好咱家大虎了……”
方氏急急忙忙打断道,“啥叫看好咱家大虎了,啥意思?”
“你别急,听我慢慢说……马掌柜是看咱家大虎是个憨厚老实的孩子,他有个远房亲戚在落水镇干木匠,想给自己收个徒弟,马掌柜让我带大虎去落水镇给他亲戚看看,看能不能收咱大虎做徒弟……”
方氏惊喜的说道,“这是好事啊,要去明天赶紧去,咱大虎可是个聪明孩子,肯定能被看上的。”
说着还在心里盘算着,去落水镇要不要带点啥……要不把家里的鸡抓两只去,到镇上再买两包点心,有这两样东西拜师应该是尽够了。
在方氏心里,自己家大儿子去拜师肯定是十拿九稳,要知道大虎这孩子稳重老实又勤快,这样好的孩子都看不上,那他还想找个啥样的?
陈二柱欲言又止的看着媳妇,看她高兴的样子,硬着头皮又说道,“媳妇……我还没说完呢……”
顶着方氏疑惑的目光,接着道,“那木匠无儿无女,就他一个人过日子,明着说是收徒弟,其实是想找个养老送终的……”
说着看方氏的脸色都变了,赶紧又说道,“当然,木匠活肯定是要教给咱大虎的……媳妇,你好好想想,别的徒弟对师傅啥样?不就像儿子对亲爹那样孝敬嘛!咱儿子对他师傅也就像对我一样,都要给养老送终的,这仔细想想也没啥区别,对不?再说咱还学了人家手艺呢!”
方氏心里很不好受,她知道丈夫刚刚劝自己的话,说对可又不太对。学人家手艺给人家养老送终那是应该的,可那人要是有自己的儿女倒好说,大虎尽再大的孝道那还是徒弟,别人最多说做徒弟的对师傅仁义。
可现在大虎说是去当徒弟的,其实就是给人做儿子的,夫妻俩辛辛苦苦养大的儿子,就这么给放出去了,这心里能好受的了吗?
抬头小心的打量丈夫的脸色,发现陈二柱的脸上很是平静,她不知道丈夫早在城里的时候就想好了,陈二柱觉得这事对大虎来说是件好事,既然是对孩子好,那他们当爹娘的为啥要拦着孩子呢?
方氏又满脸纠结的看着大儿子,不知道应该和他说些啥,是拦着不让孩子去呢?还是高高兴兴的送孩子去学手艺……
“我去屋里躺会儿……”方氏留下句话,就进屋去了。
她觉得自己还是要好好的想想……
大虎看他娘这样,犹豫了一会儿对陈二柱说道,“爹,要不我就不去学手艺了。”
大虎心里还是想去的,学一门手艺对一个孩子来说是多么重要,他还是知道的。何况自己还是穷人家的孩子,这门手艺对他来说就更重要了。
可手艺再重要,也不能跟爹娘比呀!他爹刚刚说的话他也听懂了,这不是一般的学手艺,是要给师傅养老的,他给师傅养老那自己爹娘谁来养?
陈二柱看大虎这纠结的样子,笑着拍拍他的肩膀,“明天爹带你去落水镇看看,再说人家还没说要不要你呢?这会想再多也没用,等明天去了才知道是啥样的。你娘那里我去说,你不要担心你娘……”
陈青坐那也没插上话,要她说还是得给她大哥去,给那师傅养老送终以后,她大哥再回来不就是了吗!难道回来就不是爹娘的儿子了?
唉……她娘还是想多了,陈青想去劝劝她娘,想想又算了,这不是还有她爹吗?
“青青,你把碗筷给收拾了,我去劝劝你娘……”
陈二柱吩咐了闺女一句,转身也进了东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