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第 16 章

沈母起身准备去找沈氏,快到门口顿了一下,折回灶房存蛋的缸里捡出几个放进篮子,又拿块布盖上,这才朝宋家走去。

周氏看着心疼,心说当娘的去找姑娘说说话还得带东西去,自己婆婆这也太软性了。

沈母到了宋家门口,谁道老宋家被村民烦怕了,平常敞开的大门这会儿紧闭,他们连着制料折腾了好几天,也都累坏了,现都在屋里歇着。

沈母隔着篱笆墙隐隐看到几个人影,正要喊门时,耳边传来几人声音。

“你们看见没,里正家菜园子的那棉花,长的可真不赖。”

“是啊,这才刚播种没几日吧,这棉苗看着有五寸高了得。”

“我家棉花地跟他家差不多时间种的,现在才刚冒头。”

“难不成是使了那肥料?”

“真说不准,我看这肥料这事有戏,照我说里正赶紧把方子公布得了。”

“谁知道呢,前段日子老宋家可背了那老些河土啊,草叶子啥的说是垒猪圈,我还特意瞄了他家猪圈,也没觉得有多大变化啊。”

“是不是那方子的材料?”

“估摸着是,反正是些土跟草叶子也不值钱,不如咱们先把这些备上,虽说这材料漫山遍野的都是,但咱们村地也不少,等里正公布了,别那时都被挖没了。”

沈母听得入迷,不自觉挪到几人身后,正巧说话那人回头,被她吓了一跳,“沈婆子你啥时候来的,躲我们背后作甚?”

沈母堆着笑脸,“哎呀,这不周家大侄子嘛,刚听你们说老宋家棉花的事,这不是好奇吗?”

周家二郎啐了一声,“我跟你家非亲非故,你这婆子可与我远些,谁道你安什么心。”

沈母被呵斥脸上抹不开,心里咒骂,“等老娘搬到镇子上住,谁还理你们这些泥腿子。”

她理理衣袖准备拍门,又细一琢磨,这般去找大丫老宋家人都在,定会阻挠,等盯着大丫独处时再去询问,想来自家闺女才不会隐瞒。

那姓周的说的没错,现在要紧的是先把材料挖回来,这老些地,别到时候抢都抢不到,打定了注意便回家去说与媳妇听。

老宋头这会儿有些闷闷不乐,自觉当了里正后被村民逼迫自此还是头一遭,老宋氏无奈劝导,“暮云村是个杂姓村,这些村民跟咱们一样都是逃难聚集来的,逃难路上什么样你也不是不知道,若都是老实听话的哪可能活到今天。这三年虽说是活着有个人样了,但那是没事赶着,这一有事可不就跟饿狼一样么,依我看你这肥料方子啊,到头来怕是惹起事端。”

宋三郎看今日这状况很是机警,“爹,娘说的对,您心善,想着帮大家伙一把,但旁人不见得那么想,不如现在就跟衙门知会一声,由官府出面处置,以防有小人作乱。”

老宋头本来是想等试用结果万无一失再跟县衙报备,但看今日这情形,还是提前去说为好,“那成,正好你们夫妻二人也该回去了,明日我与你们一同去镇上。”

锦丫在旁竖起小耳朵,一听这话,忙跳出来,“我也要去!”来这么久了,还没出去看看呢。

沈氏呵道,“胡闹,你爷爷去镇上要去办正事,哪有功夫顾得你!”

锦丫不依,仗着自己近日颇得二老宠爱,趴在宋大郎腿上闹腾,老宋氏吓唬她,“闹什么闹,你爷可是要去衙门见老爷,衙门可不比自家,哪有带你这个小娃娃去的道理,你在那闹腾小心打你板子。”

柳氏在旁,“娘,要不让锦丫跟着去,到时候爹去衙门时,我可以帮忙照看着锦丫。”锦丫忙不迭的点头。

老宋氏毫不留情拒绝,“不行,正事要紧,你爹就算是跟衙门老爷商讨完了,回来路上也满脑子公事,怕是顾不上锦丫,到时再把锦丫给丢了。”

老宋头抬手尴尬的摸摸胡须,心想,不亏是枕边人,就是了解自己。锦丫无奈也只好作罢。

待到第二日辰时,胡乱用口朝食,宋父就带上村里的耕种册子,以及整理好的肥料记录,准备跟三房俩口子一起去县城。

暮云村与县城不远不近,脚程要一个半时辰,村里有户养牛的人家,耕种时老牛下田犁地,农闲时他家老刘头就赶车往返镇上挣点闲钱。

出发时老宋氏不放心拉过柳氏细细嘱咐,要是身子感觉不妥千万不能马虎,新婚妇人不懂得自个儿身体变化,经常有那娃掉了才知晓怀上的。

又传授了一些怀孕初期症状后道,“说来也是我闲操心,你离着娘家近,你娘定是比我还挂念你身子,回去多听你娘的,有什么事就往家里递消息。另这筐里是昨儿日才挖的野菜,乡下地头的也没啥好东西,带回去给你娘尝个鲜。”

柳氏庆幸自己嫁了个好人家,虽然在村里住了月余,但婆婆都安排自己干最轻省的活,累活也就是春耕那几日,其他像打扫屋子洗衣煮饭、喂牲畜这些杂活大半是两个嫂子撑起来了,自己大多数时间就是教小姑子绣绣花,自是感激的对婆婆连连好话。

说话间到了村口,牛车早早等在那,几人帮着将三房常用的物什搬到牛车上,才匆匆作别。

老宋氏到家见锦丫撅着小嘴,看她回来还把头扭过去。

“老大媳妇,盘下咱家缺的东西,等肥料的事落定,回头跟我去镇上买回来,正好也去拜访下亲家。”老宋氏故意跟沈氏说,眼睛扫了一眼锦丫,沈氏抿笑配合的回道,“好的娘,我这就去点点。”

锦丫腾的扑过去抱住老宋氏大腿,“就知道奶奶最疼我了,这是要带我去镇上的吧,嘿嘿,等我的棉花大丰收。。。”

“你可打住吧,先把我两罐子油兑现了再说,行了,可别在这碍事。”老宋氏欲把她拍开,锦丫非得亲亲昵昵的黏着她,无奈,老宋氏只好带着个小尾巴做活,偏这个小尾巴还喋喋不休,老宋氏心道,就多余心软。

------

宁安县属于交州,现有人口不足两千户,只是个中等县,在大霄国地处中原腹地,未经战乱前也是个富足县城,没像战乱一起,像他们这样富裕的县城先是被内乱兵祸洗劫了一番,又被敌国占领,城里的钱财物被搜刮一空。虽然经过三年的修生养息,但仍有破败衰朽感。

老宋头赶在巳时到了镇上,本欲直接去县衙,但被宋三郎劝住,说肥料方子是大事,万一被引荐到主簿大人,这风尘仆仆的怕是不雅,又见这天色尚早,便先带他爹回小院梳洗一番。

老宋头稍作休整,琢磨着肥料现在试用着,少不得要经常跟衙门汇报进展,自家三郎正好在县城,嘴皮子又利索又会看人眼色,便决定也带三郎去认个脸熟,万一衙门以后有个急事啥的,三郎还可跑个腿。

柳氏暗暗欣喜,娘家虽有个布店生意,但说到底也只是个不大的铺子,若三郎以后在衙门能说上话,那可真是极长脸面了。

老宋头带着三郎直奔县衙,因最近俱是各村里正上报耕种情况的日子,守门的衙役省去了通报的步骤,直接让他父子二人从偏门进去找负责农事的关司吏。

“关司吏,暮云村有喜事上报!”不待到人前,老宋头便喊道。

关司吏正头疼今年耕种安排事宜,这几天十里八村的里正来上报耕种册子,无一不哭穷的,唯独老宋头报喜,顿时来了些精神,“原是暮云村宋里正来了,快坐快坐,是有何喜事啊?”

老宋头不敢落座,连忙说自家弄了个肥料方子,正在做试用,如果成功,许是对庄稼增收有些益处。

关司吏沉默不语,只觉这老宋头是犯了噫症,天下间这些庄户人家,怎就独独你家能做出来这肥料,怕不是被那些乡野道士蒙骗了。

但因宋里正做事有章法,暮云村在他治理下也算得上良村,关司吏对他颇有好感,便玩笑口吻提点道,“宋里正啊,你可不要贪一时的功劳,胡报乱报,被查出来可是要判流放的!”

这皆因宁安县县令文思远,他是望族出身,家里大伯更是任户部郎中一职,主管粮仓、赋税、农事相关等,他从小耳融目染,自然对这些较为了解。

文县令刚到宁安上任时,不过二十五岁,原来的主簿欺他面嫩,同几个小吏虚报作假,中饱私囊,被他查出后狠狠发落,判了流放。这般雷霆手段使得后期接任的吏员们胆战心惊,从不敢弄虚作假。

老宋头连连表示不敢,只道自己也是有多年耕种经验,村里的种田好手也见了肥料,应是不差,只是现下刚刚试用,本想试用成果出来是再上报衙门,但多半时要秋收后了,怕耽搁衙门安排,就想着来报备一声,并道自己句句属实可请关司吏下乡巡查,又递上肥料记录。

关司吏细细查看老宋头记录的肥料制作过程,见他说的信誓旦旦仍有些迟疑不决,这么大的事他一人担不起,遂叫老宋头稍候,他去跟主簿大人汇报。

不多时,关司吏步履匆匆跑了回来,原来是县令大人亲自召见宋里正,方关司吏跟主簿汇报完,主簿问清暮云村治理情况,以及宋里正平素为人,当机立断汇报给文县令。

老宋头闻言有些不稳,这些年也只有被授任里正一职时才远远见过县令大人,他惊慌的问,“县令大人咋就突然要召见我?”

“宋里正,这可是好事啊,若是属实以后你可在文县令面前就挂上名了,以后少不了你的好处,若你弄虚作假...”文司吏话中之意不言而喻。

听得这话,老宋头反而不慌了,有没有虚报一探便知,遂带着宋三郎磊落的跟在关司吏身后。

一旁的宋三郎边走边想,“多亏了老爷子带他来,没想到居然能得县令大人亲自召见,真是托了锦丫的福。”

关司吏快步将他们父子二人带到县衙书房,他二人低头进门,“噗通”一声就跪下行礼,一个人影快步走来,一把扶起老宋头,开口就是三连问,

“宋里正无须多礼,快与我详细分说这肥料方子是如何制成?如何确定对庄稼增产有益?现下地里试用的又是什么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