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一章

叶霓这番话对姐弟两人可谓是醍醐灌顶了,就连跟随在她们身后的林一林二也是诧异。

四娘略一思索便懂得举一反三,“阿姊原是早早知晓了,因此才一半种粟米,一半种花卉。”

她笑而不答,又见五郎有话要说,于是开口鼓舞。

五郎提出另一种见解,言说地方官吏代表新势力,而那楚管事则是原有的旧势力,两相矛盾,哪一方都不易得罪,看似随意不负责任的背后,则是为了更好地从中斡旋。

这番论调叫叶霓惊奇,“你这说辞倒是新鲜,从何处学来的?”

五郎微笑,“我脑子转的慢,无论如何都比不得四姊,因此就瞎捉摸,胡乱想的。”

“哼,果真是乱想,那管事再如何也不过是个匠籍,长久来看哪里比得上衙门官吏。”四娘撇嘴。

眼瞧着又要吵嘴,叶霓连忙转移两人注意力。

“阿姊肚子饿了,还是快些赶去汴州,长姊定是备下了好些吃食等着我们哩。”

一提到大娘,两人果真不在意先前的辩驳,个个都拍手叫好。

“是哩,去见长姊,去见长姊。”

所谓距离产生美,大娘在仓河村时,家里娃娃嫌大娘关心太过,如今大娘与她们相隔数百里,又成了弟弟妹妹眼中体贴宽和的好阿姊了。

其中的变化,也是叫人啼笑皆非。

只是在两个娃娃拍手叫好时,叶霓又不由得将视线落在两人身上。

四娘才思敏捷,凡事又争强好胜,在她的光辉笼罩下五郎一直木讷寡言,如今看来,或许内向的人考虑问题就是会更深入一些。

这样看来,姐弟两倒是很相宜。

她们三人在汴州呆的也不久,只是与大娘话话家常,又过问了一番坊中营生罢了。

倒是那鲁兴安,小小少年初长成,原是个干巴瘦的小郎君,半年不见,个头却窜了一小截,叶霓看到他时差点没认出来。

“听我阿姊言说,她有意教授你豆腐手艺,这般好的机会,为何不要?”

鲁兴安摇头,“受之有愧,兴安受东家照拂,已经亏欠良多,不敢再想。”

叶霓颔首,这孩子心性确实极好,不怪大娘对他好,听闻他还有个妹子,也是个瘦巴巴的小可怜,大娘在汴州时一看见他们兄妹二人就会遥思起自己的弟妹,于是总多为鲁兴安留些饭食。

而坊子里的伙食本就好,不然鲁兴安也长不了这般多。

叶霓又问他,若是不愿学豆腐手艺,日后准备如何。

原以为鲁兴安会言说考取功名,毕竟胡四刚把他拽来做工时,他就是这般言说的。

可这次这小郎君却沉默了,须臾后,他道:“日后兴安年岁渐长,或许会随帮主去闯荡关外,也或许会帮胡四爷打打下手,或许还会留在坊子做工,何处工钱多,就去何处罢。”

看他这般模样,叶霓不由得心中一窒,穷人家的孩子早知事,彼时鲁兴安年岁尚小,才敢放话要考取功名,可出来做活久了,见多了贫富差距,知晓了物价几何,他哪里还敢肖想去考取功名利禄呢?

虽说渐渐地,世家中也有先进人士发觉羽毛笔的妙处,可那又如何?一支羽毛笔还是要价一文钱,笔墨纸砚,光有笔总是不像样的罢?

你看那宣纸,一刀就要花去半两银钱,可半两银子又哪里好挣来?鲁兴安在坊子里做工半年,也才只得了半两银子。

而叶家的坊子,工钱已经是极高的了。

叶霓忍住心头的惋惜,知晓这是鲁兴安权衡利弊之后的结果。

她想长叹一声,想大声说我帮你出钱,可钱财终究有使尽的一天,天下又多的是如鲁兴安一般的人,她帮得了一个,难不成还帮得了全天下的人么?

身形瘦长的小郎君不再言语,他抿着唇,像往常一般继续搅合着缸里的浆汁,或许终其一生他都要搅合浆汁,也或许不会。

叶霓感觉憋闷,她垂头丧气地走出去,仿佛被现实打倒在地的不是鲁兴安而是她叶霓。

大娘一见她表情,就猜出了个中缘由,她只是温柔又无奈地注视自己的妹子,那眼神好像在责问她为什么不帮助鲁兴安。

头一次的,叶霓回避了自家阿姊的视线。

这一次的出行,虎头蛇尾。

归去仓河村后,她再次忙碌起来,作为头号供应商,年关将至总是很忙碌的,既要监工,还要生产,更要质检,还有数不清的商贾伸着脖子想与她攀上交情,更有数不清的英俊郎君在她面前搔首弄姿。

谁不知晓叶霓就是这一带的财神爷?谁和她有关系谁就能发达。

虽说这般忙碌,虽说有恁多人要去打交道,叶霓累么?

她可太累了,可午夜梦回,她总是瞧见那小郎君搅合浆汁的背影,渐渐的那背影成了一个佝偻的老汉,然后化作一道幽长的叹息,也望见自家大娘,她还站在坊子里,用温柔又无奈的眼睛瞧她。

叶霓感觉喘不过气来,她开始想念谢长安。

于是,在年关的前一旬,她给对方写去了一封书信。

年关的驿站总是十分忙碌的,马匹更是歇不得,不过六日,林一林二就带着书信回来。

谁也不知晓那书信里言说了甚,四娘与五郎只知她们那个好脾气的阿姊又回来了。

年关的气氛总是格外的热闹,叶家做活儿的人多,如今香皂又紧俏着,居然在这样的关头每个伙计都领到了一份香皂,还多得了一月的月钱。

伙计们自然开心,因此活计做得更用心了。

刘大郎作为管事的,提前与她商议着,问今年客栈是否还要歇业。

按道理来讲,今年留宿仓河村的人比去年多了一倍有余,好些还是盛京来的贵客,刘大郎以为,去年都开业了,今年想来也不会差什么。

谁知叶霓却摇头拒绝,“冯三今年归家去哩,除了早已订下厢房的,别人若是再问,就言说初五开业罢。”

其实叶霓心里也想开,年关时可是一年中最热闹喜庆的日子,村人们也只有在那时候才舍得花钱,若是开门迎客定能挣得盆满钵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