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6章 尘埃落定

虽然已经决定了议和,但杨子璐并没有立刻召见屈目,答应楚国提出的条件。反而是装作一副既愿意,又不愿意的样子。杨子璐每天都会召见屈目,不过双方见面,并非是那么和谐,杨子璐都在和屈目进行拉锯战,双方就和谈和进贡数量的事情上唇枪舌剑。

而在这段时间内,巴国也有了动静了。经过了半年的观望,巴国最终决定搭乘最后一班车,在战争快结束的时候,插手了这一场战争。三万巴国大军在巴国国都城外誓师,由巴国名将统帅大军,三万巴国勇士顺着长江东进,直逼夷陵而去。

夷陵的楚军士兵虽然选择英勇抵抗,但无奈内无足够兵力,外无援军,就经过半个月的苦守后,最终还是被巴国大军攻陷了夷陵。

当然了巴国并非傻乎乎的插手,他也知道现在楚国,不是楚国有话语权,而是汉国!濮国已经臣服于汉国,而秦国虽然和汉国依旧是同盟的关系,但谁也知道这个同盟谁的地位更高。巴国可不想自己和汉国有误会,导致曰后和汉国、秦国、濮国开战。

所以在攻下夷陵后,巴国并没有进一步的扩张国土,而是派了使者来见杨子璐。

巴国这个动作让杨子璐大喜过望,夷陵杨子璐并不在乎。夷陵距离汉国太远了,对他的控制力并不强。而且巴国如果要东扩,夷陵就是巴国非打不可的地方。当然并不仅仅如此,还有其他原因,但在杨子璐看来,用一个夷陵换取巴国的友谊是不错的。再说之前已经有心理准备让了夷陵给巴国。

而对于巴国的‘懂事’,杨子璐也很满意。在接待巴国使者的事情上,杨子璐给予了颇为盛大的迎接仪式。让巴国使者受宠若惊,巴国国土虽然大,但爵位并不高,仅仅是子爵。更兼之被人视之为蛮夷。

而且这个蛮夷比之楚国更甚,楚国人好歹也够强大,其他诸侯国只是敢在背后说一说。但巴国则不同,中原那么多霸主,数次召开会盟,却从来没有找上巴国,可以看得出巴国在周朝诸侯中尴尬的地位。

但杨子璐真的重视巴国吗?当然不是了!杨子璐此举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这么盛大的迎接仪式,留在军营中的屈目如果还不知道巴国使者来了,那他可以买一块豆腐一头撞死了。

屈目在知道了这个消息后,深感忧虑。即使巴国最后对楚国出兵的,但作为巴国的邻居,巴国和楚国的关系其实并不好。巴国之所以怎么晚出兵,这并非是巴国和楚国是世仇,但和楚国的战争中是败多胜少。巴国被打怕了,所以巴国才会选择这个时候,几乎是到了战局已经固定下来的情况下出兵楚国。

对于楚国和巴国的关系,杨子璐虽然不敢说一清二楚,但也知道其十之八九,否则他也不会用巴国来刺激屈目。

巴国原本的根基并非是现在的四川。而是在湖北北部,第一座都城是在湖北西南部的恩施。只是后来楚国扩张,巴国不敌楚国,这才不得不一路西迁,直到现在,迁移到四川,以江州(现渝城市)为首都,和蜀国(古诸侯国)平分四川。

经过激烈的考虑后,屈目不得不对杨子璐作出让步。首先楚国每年需要给杨子璐进贡一百万石谷物。这个数量按照一亩三石,一户人一百亩地,税制五分抽一来计算。这也意味着楚国一万六千多户人为汉国耕田,而且这田地种子还是楚国提供的,旱涝保收的那种。

但这还不算,楚国的铜钱不再铸造,楚国唯一能够铸造的只有汉国的铜钱,其材质重量必须按照汉国的规定,汉国会派人监督楚国的钱币制造。如果违反,会视情况而言,给予楚国处罚。这个处罚并非是出兵,而是罚款。

楚国每年为汉国提供二百匹战马,二百匹战马看起来好像不多。但战马可不是普通的马,需要经过挑选,这还不算,还需要培养,往往十匹马才会有一二匹战马。而且牧马需要占据大量的土地,用于种植牧草。

而楚国现在占据的宛城一带土地,平原地带并不多,也意味着楚国如果想复兴,养殖大量的战马,那就会导致楚国粮食不够。但养足够的战马,进贡给了汉国后,自己却没有多少战马可用。这一个普通的进贡,实际上是汉国对楚[***]事力量的约束。

不过杨子璐也并没有打算逼得楚国太厉害,点到即止就好了。所以原本可以到手的楚国的故都鄢郢,杨子璐选择了放弃,将鄢郢退还给了楚国。

至此,汉国、楚国、秦国、巴国四国的疆土界线也重新稳定了下来。其中楚国的荆山也成了一条四国边界线,荆山以东就是楚国的国土,荆山以北则是秦国,荆山以西就是巴国,荆山以南就是东楚,当然这仅仅是名义上的,实际上在杨子璐掌控这一片土地。

商议好了后,十一月一曰,楚惠王带着楚国的残兵败卒,撤出载郢。因为士兵不少都是当地人,杨子璐自然不允许楚惠王带走太多的劳动力了。所以楚惠王只有诸大夫、宫女、内侍和五千人士兵及其家属北上,随同的还有二万名义上保护的汉军。

虽然人数如此悬殊,但杨子璐并没有对楚惠王下手,也让楚惠王在暗暗松了口气。在途径权县的时候,叶公在知道了和谈的消息后,禁不住长长叹了口气,不过现在的叶公,已经再不甘,也只能够服从命令,没有多长时间,叶公就和权县的县尹成子吕一同出城投降。

杨子璐允许他们二人带上五百士兵及其家属随行,叶公和成子吕也没有就这个问题和杨子璐争论。

杨子璐就这样一直护送楚惠王来到荆山,在荆山,巴国的统帅,秦国的统帅,加上杨子璐和楚惠王,四人是荆山歃血为盟。楚国和汉国等国的战争也告一段落,楚惠王在歃血为盟后,也得到了自由。

在回到了鄢郢的楚惠王并没有如杨子璐估计那般,迁都到故都鄢郢,而是选择迁都到宛城。宛城位于现在楚国国土的腹地,从这一点可以看得出,楚惠王似乎也被杨子璐打怕了。

杨子璐在载郢逗留了一段时间,到了十二月才统帅大军回师。宋景公见战争胜利了,也趁机提出要求,请杨子璐出兵帮助他灭了曹国。鉴于宋国这一段时间来也算是够忠心,送来的粮食也不少。杨子璐答应了宋景公的要求,让舌庸率领他麾下的一万汉军帮助宋国。

之前紧跟楚国脚步的曹国也怕了,派人向杨子璐求和。世界上那里有怎么便宜的事情呢!杨子璐好不理会,曹国灭亡,并入宋国。

其他跟从自己的诸侯国杨子璐自然不能够厚此薄彼了,也按照各国出兵数量,还有建立的功勋,给予奖励。这些奖励多半都是兵车、兵器。粮食和钱帛也有,不过并非是最多的。之所以多兵车、兵器自然是杨子璐用不上了。

兵车就不用说了,在杨子璐看来,兵车已经是非常落伍的武器了。兵器则是青铜兵器,也是落伍的东西,自然被杨子璐作为顺水人情送了给那几个诸侯国了。那几个诸侯国反倒为此兴高采烈,却不知道杨子璐留给他们的都是废物。

在处理好奖赏后,杨子璐并没有率领大军撤出东楚。而是以东楚新立,恐怕一时间掌控不了那么多国土为由,派汉军帮助东楚防守国土。

防守归防守,军费却是东楚给的,相当于东楚帮杨子璐养军队。但这些士兵到底家在汉国,杨子璐并没有留下太多的士兵,只有一万人,由韩甲丁统率。但别以为兵力少了,杨子璐就掌控不了东楚。杨子璐非常聪明,这一万汉军士兵大部分都是军官。

他们的任务就在掌控军队,从楚国降兵、平民当中挑选士兵训练,军饷是东楚交给韩甲丁一个人分配的。虽然一万人,但韩甲丁实际掌控的却是十一万大军。

东楚还能掌控的军队只有慎邑的八千县邑兵,这八千县邑兵则被石乞紧紧捉在手中。新蔡有五千宫甲和一万县邑兵。这些士兵则大部分掌握在穆姬和她的叔父穆缇手中,但都是新兵,论起战斗力而言,反而没有石乞手中的八千士兵厉害。

这仅仅是表面的,杨子璐对于东楚官场大肆渗透,派出大量的儒生进入楚国为官,官职并不高。最高的不过是县令,不少是县丞、县尉等职务,但为官的地方却非常重要,不少都是战略要冲。当然也非绝对的,长江以南、特别是洞庭湖一带,十个官吏九个汉人出身。这些土地名义上是属于东楚,但世界上官员的奏报都是递给杨子璐的。

而当地的建设也是杨子璐从汉国拨钱过去帮助修建的,东楚大夫自然知道这事情,但都只眼开只眼闭。主要是这些土地实在太过荒蛮了,占领了也没有什么太大的作用,即使是石乞也因此,并没有在这事情上和杨子璐纠缠。

(未完待续)

虽然已经决定了议和,但杨子璐并没有立刻召见屈目,答应楚国提出的条件。反而是装作一副既愿意,又不愿意的样子。杨子璐每天都会召见屈目,不过双方见面,并非是那么和谐,杨子璐都在和屈目进行拉锯战,双方就和谈和进贡数量的事情上唇枪舌剑。

而在这段时间内,巴国也有了动静了。经过了半年的观望,巴国最终决定搭乘最后一班车,在战争快结束的时候,插手了这一场战争。三万巴国大军在巴国国都城外誓师,由巴国名将统帅大军,三万巴国勇士顺着长江东进,直逼夷陵而去。

夷陵的楚军士兵虽然选择英勇抵抗,但无奈内无足够兵力,外无援军,就经过半个月的苦守后,最终还是被巴国大军攻陷了夷陵。

当然了巴国并非傻乎乎的插手,他也知道现在楚国,不是楚国有话语权,而是汉国!濮国已经臣服于汉国,而秦国虽然和汉国依旧是同盟的关系,但谁也知道这个同盟谁的地位更高。巴国可不想自己和汉国有误会,导致曰后和汉国、秦国、濮国开战。

所以在攻下夷陵后,巴国并没有进一步的扩张国土,而是派了使者来见杨子璐。

巴国这个动作让杨子璐大喜过望,夷陵杨子璐并不在乎。夷陵距离汉国太远了,对他的控制力并不强。而且巴国如果要东扩,夷陵就是巴国非打不可的地方。当然并不仅仅如此,还有其他原因,但在杨子璐看来,用一个夷陵换取巴国的友谊是不错的。再说之前已经有心理准备让了夷陵给巴国。

而对于巴国的‘懂事’,杨子璐也很满意。在接待巴国使者的事情上,杨子璐给予了颇为盛大的迎接仪式。让巴国使者受宠若惊,巴国国土虽然大,但爵位并不高,仅仅是子爵。更兼之被人视之为蛮夷。

而且这个蛮夷比之楚国更甚,楚国人好歹也够强大,其他诸侯国只是敢在背后说一说。但巴国则不同,中原那么多霸主,数次召开会盟,却从来没有找上巴国,可以看得出巴国在周朝诸侯中尴尬的地位。

但杨子璐真的重视巴国吗?当然不是了!杨子璐此举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这么盛大的迎接仪式,留在军营中的屈目如果还不知道巴国使者来了,那他可以买一块豆腐一头撞死了。

屈目在知道了这个消息后,深感忧虑。即使巴国最后对楚国出兵的,但作为巴国的邻居,巴国和楚国的关系其实并不好。巴国之所以怎么晚出兵,这并非是巴国和楚国是世仇,但和楚国的战争中是败多胜少。巴国被打怕了,所以巴国才会选择这个时候,几乎是到了战局已经固定下来的情况下出兵楚国。

对于楚国和巴国的关系,杨子璐虽然不敢说一清二楚,但也知道其十之八九,否则他也不会用巴国来刺激屈目。

巴国原本的根基并非是现在的四川。而是在湖北北部,第一座都城是在湖北西南部的恩施。只是后来楚国扩张,巴国不敌楚国,这才不得不一路西迁,直到现在,迁移到四川,以江州(现渝城市)为首都,和蜀国(古诸侯国)平分四川。

经过激烈的考虑后,屈目不得不对杨子璐作出让步。首先楚国每年需要给杨子璐进贡一百万石谷物。这个数量按照一亩三石,一户人一百亩地,税制五分抽一来计算。这也意味着楚国一万六千多户人为汉国耕田,而且这田地种子还是楚国提供的,旱涝保收的那种。

但这还不算,楚国的铜钱不再铸造,楚国唯一能够铸造的只有汉国的铜钱,其材质重量必须按照汉国的规定,汉国会派人监督楚国的钱币制造。如果违反,会视情况而言,给予楚国处罚。这个处罚并非是出兵,而是罚款。

楚国每年为汉国提供二百匹战马,二百匹战马看起来好像不多。但战马可不是普通的马,需要经过挑选,这还不算,还需要培养,往往十匹马才会有一二匹战马。而且牧马需要占据大量的土地,用于种植牧草。

而楚国现在占据的宛城一带土地,平原地带并不多,也意味着楚国如果想复兴,养殖大量的战马,那就会导致楚国粮食不够。但养足够的战马,进贡给了汉国后,自己却没有多少战马可用。这一个普通的进贡,实际上是汉国对楚[***]事力量的约束。

不过杨子璐也并没有打算逼得楚国太厉害,点到即止就好了。所以原本可以到手的楚国的故都鄢郢,杨子璐选择了放弃,将鄢郢退还给了楚国。

至此,汉国、楚国、秦国、巴国四国的疆土界线也重新稳定了下来。其中楚国的荆山也成了一条四国边界线,荆山以东就是楚国的国土,荆山以北则是秦国,荆山以西就是巴国,荆山以南就是东楚,当然这仅仅是名义上的,实际上在杨子璐掌控这一片土地。

商议好了后,十一月一曰,楚惠王带着楚国的残兵败卒,撤出载郢。因为士兵不少都是当地人,杨子璐自然不允许楚惠王带走太多的劳动力了。所以楚惠王只有诸大夫、宫女、内侍和五千人士兵及其家属北上,随同的还有二万名义上保护的汉军。

虽然人数如此悬殊,但杨子璐并没有对楚惠王下手,也让楚惠王在暗暗松了口气。在途径权县的时候,叶公在知道了和谈的消息后,禁不住长长叹了口气,不过现在的叶公,已经再不甘,也只能够服从命令,没有多长时间,叶公就和权县的县尹成子吕一同出城投降。

杨子璐允许他们二人带上五百士兵及其家属随行,叶公和成子吕也没有就这个问题和杨子璐争论。

杨子璐就这样一直护送楚惠王来到荆山,在荆山,巴国的统帅,秦国的统帅,加上杨子璐和楚惠王,四人是荆山歃血为盟。楚国和汉国等国的战争也告一段落,楚惠王在歃血为盟后,也得到了自由。

在回到了鄢郢的楚惠王并没有如杨子璐估计那般,迁都到故都鄢郢,而是选择迁都到宛城。宛城位于现在楚国国土的腹地,从这一点可以看得出,楚惠王似乎也被杨子璐打怕了。

杨子璐在载郢逗留了一段时间,到了十二月才统帅大军回师。宋景公见战争胜利了,也趁机提出要求,请杨子璐出兵帮助他灭了曹国。鉴于宋国这一段时间来也算是够忠心,送来的粮食也不少。杨子璐答应了宋景公的要求,让舌庸率领他麾下的一万汉军帮助宋国。

之前紧跟楚国脚步的曹国也怕了,派人向杨子璐求和。世界上那里有怎么便宜的事情呢!杨子璐好不理会,曹国灭亡,并入宋国。

其他跟从自己的诸侯国杨子璐自然不能够厚此薄彼了,也按照各国出兵数量,还有建立的功勋,给予奖励。这些奖励多半都是兵车、兵器。粮食和钱帛也有,不过并非是最多的。之所以多兵车、兵器自然是杨子璐用不上了。

兵车就不用说了,在杨子璐看来,兵车已经是非常落伍的武器了。兵器则是青铜兵器,也是落伍的东西,自然被杨子璐作为顺水人情送了给那几个诸侯国了。那几个诸侯国反倒为此兴高采烈,却不知道杨子璐留给他们的都是废物。

在处理好奖赏后,杨子璐并没有率领大军撤出东楚。而是以东楚新立,恐怕一时间掌控不了那么多国土为由,派汉军帮助东楚防守国土。

防守归防守,军费却是东楚给的,相当于东楚帮杨子璐养军队。但这些士兵到底家在汉国,杨子璐并没有留下太多的士兵,只有一万人,由韩甲丁统率。但别以为兵力少了,杨子璐就掌控不了东楚。杨子璐非常聪明,这一万汉军士兵大部分都是军官。

他们的任务就在掌控军队,从楚国降兵、平民当中挑选士兵训练,军饷是东楚交给韩甲丁一个人分配的。虽然一万人,但韩甲丁实际掌控的却是十一万大军。

东楚还能掌控的军队只有慎邑的八千县邑兵,这八千县邑兵则被石乞紧紧捉在手中。新蔡有五千宫甲和一万县邑兵。这些士兵则大部分掌握在穆姬和她的叔父穆缇手中,但都是新兵,论起战斗力而言,反而没有石乞手中的八千士兵厉害。

这仅仅是表面的,杨子璐对于东楚官场大肆渗透,派出大量的儒生进入楚国为官,官职并不高。最高的不过是县令,不少是县丞、县尉等职务,但为官的地方却非常重要,不少都是战略要冲。当然也非绝对的,长江以南、特别是洞庭湖一带,十个官吏九个汉人出身。这些土地名义上是属于东楚,但世界上官员的奏报都是递给杨子璐的。

而当地的建设也是杨子璐从汉国拨钱过去帮助修建的,东楚大夫自然知道这事情,但都只眼开只眼闭。主要是这些土地实在太过荒蛮了,占领了也没有什么太大的作用,即使是石乞也因此,并没有在这事情上和杨子璐纠缠。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