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大家都知道中国共有 33个省级行政单位,而这些省区市的名称来历各有不同。有以历史上行政区划名衍化而来,此类最多,比如安徽是以安庆府和徽州府的首字合称;广东广西是以宋朝的广南东路和西路转化而来;也有以河流湖泊山脉为名的,此类名称有好几对,如山东山西以太行山为分界,湖南湖北以洞庭湖为分界,河南河北以黄河为分界。
还有一类省名的由来比较特殊,比如云南。云南省名的得来有一个非常美丽的传说,相传汉武帝刘彻曾经做了一个梦,梦见一片彩云出现在弥渡(今云南弥渡)上空。汉武帝醒来后,感觉这是个好兆头,便于元封二年(公元 109年)在云南驿(今云南祥云县)设置云南县。蜀汉建光三年(公元 225年),汉相诸葛亮平定南中后,在此地设置云南郡。元世祖忽必烈时,置云南行省,这也是云南省名的由来。
云南的历史非常悠久,早在 170万年以前,早期人类就在云南境内的元谋活动,这就是著名的元谋人,也是公认中国现今发现最早的人类。楚威王熊商曾经派将军庄蹻率兵来到滇池,发现这里“肥饶数千里”,准备“以兵威定属楚”,后来秦国坐大,攻下楚国的巴郡、黔中,割断了庄蹻和楚国的联系。庄蹻干脆在这里建国,“变服,从其俗,以为长。”
从庄蹻称滇王始,到南宋宝佑元年(公元 1253年),元朝灭大理国止,在近一千五百年的历史长河中,云南曾经建立过两个规模比较大的割据政权,而且这两个政权是相连的,先是南诏国,后是大理国,时间跨度大致从唐朝初到宋朝末年,绵延五百年。
南诏是秦汉时期哀牢人的后裔,乌蛮部的一支,也称做“鹤拓”、“龙尾”、 “苴咩”、“阳剑”。当地语言称王为诏,当时比较强大的有六部:蒙秀诏、赵析诏、浪穹诏、邆赕诏、施浪诏、蒙舍诏,因为蒙舍诏地处最南方,所以也称作南诏。
南诏的始祖叫蒙舍龙,蒙舍龙之后的南诏王叫龙独罗,唐永徽四年(公元 853年),龙独罗遣使入长安,来拜唐朝的码头。唐高宗李治见有人拜倒在自己的脚下,自然高兴,封龙独罗为巍州(今云南巍山附近)刺史,隶属姚州都督府,这标志着南诏和唐朝建立了正式的臣属关系,成了李家的小弟。
龙独罗下传子逻盛炎,逻盛炎传炎阁,炎阁传弟盛罗皮,盛罗皮传皮罗阁。皮罗阁是南诏史上有着非同寻常意义的一位王,他在唐开元二十五年(公元 737年)时大败河蛮,得到了大和城(今云南大理附近),并把盛逻门的养子阁罗凤安置在了大和城。皮逻阁势力渐强,唐玄宗李隆基赐皮逻阁名为蒙归义。
皮逻阁野心勃勃,先出重金塞饱了唐剑南西川节度大使王昱,请他上书玄虚玄宗李隆基,请并六诏为一。因为此时其他五诏势力微弱,合并六诏能使唐朝缓解来自吐蕃的军事压力,李隆基下诏并六诏,封皮逻阁为云南王,厚加赐赠。皮逻阁北上攻吐蕃,大获全胜,皮逻阁遂成南诏一代雄主,心得意满之余,迁都大和城,安安稳稳做起了云南王。
天宝七载(公元 748年),皮逻阁死后,阁逻凤继立。阁逻凤也不是个善茬,云南太守张虔陀看上了阁逻凤的老婆,想和她私通。阁逻凤哪里肯戴这绿帽子,当然不从。张虔陀实在有些无耻,一边臭骂阁逻凤,一边上表言阁逻凤欲反。阁逻凤气的火冒三丈,当即扯旗造反,攻杀张虔陀,平姚州境内三十二小夷州。唐朝闻报大怒,派剑南西川节度使鲜于仲通出兵来教训阁逻凤。
阁逻凤倒有些害怕,表示愿意向朝廷谢罪,不过条件是把姚州给他。并且威胁鲜于仲通:“答应也得答应,不答应也得答应,不然爷就投靠吐蕃,到时可没地方买后悔药吃。”鲜于仲通气的不行,发兵来讨,结果不是阁逻凤的对手,被打的大败。阁逻凤说话算数,真的投靠了吐蕃,和吐蕃墀德祖赞称兄道弟,吐蕃封阁逻凤为“东帝”。
后唐朝饭桶宰相杨国忠立功心切,发天下雄兵十万,以侍御史李宓为帅,去告诉阁逻凤做人不要太狂妄。杨国忠看中的人不是饭桶也会变成饭桶,李宓率军南下,在大和城被南诏军又是一场大败,死伤八万。正逢此时安禄山在范阳作乱,胡骑直下,唐朝统治几近崩溃。阁逻凤的机会又来了,率南诏军北上攻取了巂州(今四川西昌),并接连攻灭了周边诸部,基本统一了西南地区。阁逻凤取巂州后,将被俘的西泸县令郑回带回南诏,请他做诸王子的老师,教授汉学。
唐大历十三年(公元 778年),阁逻凤病死,孙异牟寻立。异牟寻“有智数,善抚众,略知书”,异牟寻觉得自己了不得,便想开疆扩土,对唐朝动手动脚。唐德宗李适气愤不过,发禁军、幽州兵、山南兵联合攻南诏。这回唐军长本事了,大败南诏,斩杀南诏军六千多,被俘的,掉下悬崖的数万。
异牟寻知道唐朝不是那么好对付的,只好再次投靠吐蕃,被封日东王,迁都苴咩城(今云南大理)。吐蕃“责赋重数,悉夺其险立营候”,异牟寻实在吃不消。郑回便劝道:“天朝物尽四海,不以小利为意。不如改归唐朝,少了一个敌人就是多了一个朋友,请王思之。”异牟寻觉得有理,便在唐贞元十年(公元 794年)和吐蕃绝裂,复向唐朝称臣。唐德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北方的事情就够他头疼了,既然异牟寻知错就改,还有何言?唐朝封异牟寻为南诏王,赐“贞元册南诏印”,异牟寻从此安心做唐朝臣子。
南诏国在此时达到了极盛,在文物制度上南诏全盘学习唐朝,引进了先进的制度,对南诏的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动作用。南诏制度虽然名称上和唐朝不甚相同,但功能相似。南诏王自称元,也是就朕的意思。以坦绰、布燮、久赞为清平官,相当于宰相。以幕爽(兵部)主兵权,琮爽(户部)主户籍,慈爽(礼部)主礼仪,罚爽(刑部)主刑罚,爽在南诏语中就是省的意思,相当于唐朝的中书、门下省。在户口管理上,南诏也有自己的特色,每百家置一总佐,每千家置一治人官,每万家置一都督。南诏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领域进行全面改革,国势遂强。
寻阁劝在位只有两年,在位期间,寻阁劝自称南诏膘信,也就是南诏王,除此外,再无亮点。劝龙晟、劝利晟、劝丰祜三兄弟接连主政南诏,劝龙晟和劝利晟均在位七位,寿命不永,倒是劝丰祜做了三十六年的南诏膘信。劝丰祜“趫敢,善用其下,慕中国。”此时唐朝的剑南西川节度使杜元颖不晓军事,苛扣军辎,边防建设几同虚设,唐军将士无衣无食,只好跑到南诏讨要衣食,劝丰祜极尽东道之谊,并通过这些饥卒了解了西川虚实,这回劝丰祜终于有机会“慕”中国了。
唐文宗太和三年(公元 829年)底,劝丰祜的恩公弄栋节度王嵯巅大发部众,并以唐降卒为向异,北上袭西川。连破数州,一路发飙,竟然攻入了成都外城,这在南诏史上是破天荒的头一遭,大长了南诏的志气。唐朝发兵来救成都,嵯巅虽然知道唐朝号令不出关东,但瘦死骆驼比马大,真是和唐朝玩命,未必就是对手,见好就收吧。
嵯巅也会收买人心,在成都外城十多天,“慰抚蜀人,市肆立堵”,不过临辙军的时候,嵯巅下令大掠市中,俘虏士民百工数万而归。到了大渡河边界,嵯巅大发善心,允许蜀人哭别故乡,蜀人多不愿做异乡孤零鬼,怮哭不休,赴水死者数千。因俘虏的蜀人有许多织匠,他们织出来的锦质量不逊于号称天下第一锦的蜀锦,南诏经常做买卖,国库丰实。
南诏国从龙独罗算起,共有十三个王,劝丰祜后面还有三个。分别是世隆、隆舜、舜化贞。而在十三个南诏膘信中,名头最响的无疑是第十一代王世隆,也就是唐末屡侵剑南的南诏膘信酋龙。
唐宣宗大中十三年(公元 859年),劝丰祜病死,子酋龙嗣立。酋龙和十国时南汉高祖刘岩非常相似,能力一流,但生性奢大,喜欢出风头。酋龙即位后,就给了唐朝一个下马威。劝丰祜死时,唐朝没有来吊唁,不久唐宣宗李忱死,唐使来告哀。酋龙立刻报复,用最低等的饭食招待唐使,三瓜俩枣也没舍得给就打发回去了。
唐朝到了懿宗李漼时,国势日发不可收拾,如将倾之大厦,独木难支。酋龙也没把唐朝放在眼中,同年底,酋龙称帝,国号大礼国,建元建极。因为酋龙(世隆)犯了唐玄宗李隆基的名讳,李漼是个孝子贤孙,当然生气,绝其朝贡。酋龙也不客气,发兵攻下播州(今贵州遵义)。一年后,唐安南都护李鄠又收复了播州,不过酋龙的心思并没有放在播州,而是趁唐军主力多集于播州之际,出三万南诏兵联合了安南当地土人乘虚攻下交趾(今越南河内),狠捞了一把。
唐懿宗知道酋龙不好对付,想收编他,遣使去南诏找酋龙谈条件,只要改名避玄宗讳就册封他。酋龙根本不稀罕这个,反正唐朝现在成了泥足巨人,没什么好怕的。酋龙继续他的扩张政策,北攻巂州,南攻交州,四面放炮,全面开花。唐新任安南都护蔡袭有谋略,善用兵,深为酋龙所惮。不过唐中庶子蔡京心胸狭窄,暗忌蔡袭,在朝廷中使了阴招,让蔡袭伸展不开。
酋龙利用这个机会,发兵东进,复陷交趾,蔡袭力战不敌,左右皆没,蔡袭堕海殉国,唐军遭杀虏者十余万。南诏军威大盛,附近洞獠皆惧南诏兵威,纷纷来降。咸通四年(公元 863年),唐废安南都护府,在海门镇(今越南海防西)置行交州,随后又恢复了安南都护府建制,不过此时唐朝已经失去了对交趾的实际控制。唐朝有些不甘心,派出大唐名将高骈驻节安南。
这个时候的高骈还算是员名将,不象后来胡闹,留下历史笑柄。咸通六年(公元 865年)七月,高骈简选五千精锐,在邕州(今广西南宁)大败林邑兵,数败南诏兵。酋龙不服气,再派杨缉思、范脆些、赵诺眉等将来战唐军。一年后,高骈在交州苦战南诏兵,连胜数阵,虏斩杨缉思等人,杀敌三万,重新收复安南。
酋龙在安南吃了一个大瘪,老实了一阵,不过酋龙性格活泼,根本坐不住,安南那边不能玩,那就去成都转转吧。酋龙曾经派清平官董成等人去成都见剑南西川节度使李福,董成奉酋龙意,想和唐朝以敌国礼相见,就是平等的国际法主体,李福当然不能答应,打了董成一通,关了禁闭。后来刘潼代李福主政西川,唐懿宗下诏释放董成等人,厚礼遣还。
酋龙还想探探唐朝的动静,派杨酋庆感谢唐朝放人,不过杨酋庆却被唐定边军节度使李师望给杀了。酋龙大喜,师出有名矣。唐咸通十年(公元 869年)十月,酋龙倾国中精锐,自为督主,复破巂州,破犍为(今四川犍为),焚陵州(今四川仁寿)、荣州(今四川荣县),掠嘉州(今四川乐山)。南诏军以破竹之势,横扫川中,蜀人大恐,多入成都避兵锋。
成都虽是大城,但哪容得下如此难民,史载“阇里皆满,户所占地不得过一床,雨则冒箕盎自庇。城中井为竭,则共饮摩诃池,至争捽溺死者,或欻沙取滴饮之。死不能具棺,即共坎瘗。”西川节度使卢耽有点能耐,募勇士、厚赏赐,明军令、选贤能,造器甲,备战事,严阵以待。
二
唐咸通十一年(公元 870年)春,南诏军杀到成都城下,川中大震。酋龙命发起总攻,南诏军架梯四面冲城,呼号震野。城上唐军也不示弱,燃油浇之,烧杀南诏军。酋龙再令攻城,屡战不下,损失越来越大。成都是西南大镇,首望之区,岂能让南诏染指。唐懿宗派左神武将军颜师复为剑南东川节度大使,节制诸路。颜师复督军疾进,在新都(今四川新都)大败南诏军,蜀人数千自愿从军,操芟刀、执白梃随军山呼而战。酋龙再出数万马步军来战,幸好唐朝援军宋威部(也是名将)来到,里外合攻,南诏军再次惨败。
酋龙有些吃不消了,便向唐朝的宣谕通和使太仆卿支详请和,支详当然愿意,不过条件是酋龙先撤军。酋龙觉得不划算,又开始攻城。因唐援军已至,所以南诏攻城甚急,所有将校皆上前助攻。唐军已经猜测到援军来了,士气大振,出城大战,南诏军屡战不胜。酋龙知道成都是拿不下了,只好撤军。
成都富丽盛名于天下,酋龙这几年在川中转了几圈,对川中富庶有了切身的体会,对川中还是不死心。唐咸通十四年(公元 873年),酋龙孤注一掷,再发大兵入川发财。南诏兵攻下黎州(今四川汉源北)、雅州(今四川雅安),成都闻警再次大震。酋龙写信骗西川节度使牛丛,胡说什么准备入长安见圣驾,路过成都想讨杯酒吃。
牛丛听从部下建议,不从酋龙,并复书重责酋龙,这封信写的精彩绝伦,文墨极佳,略言:“诏王之祖,六诏最小夷也。天子录其勤,合六诏为一,俾附庸成都,名之以国,许子弟入太学,使习华风,今乃自绝王命。且雀蛇犬马,犹能报德,王乃不如虫鸟乎?我有十万亡命壮士,分万人为一军,尽受勇将节制。我有强弩、劲弓、越银刀,收牛马豕犬、米粟刍薪,清野坚壁。我十部骠卒,日出而战,日中而代,日昃而屯,月出复战,夜半则代,十日,汝必死矣!”
酋龙阅信冷笑:“姓牛的吹牛不上税,你就使劲吹吧!”率军攻到成都城下,可城外根本就无粮食可供浩大军需,酋龙只好四处抄掠,围城三天,撤去。不久,朝廷又遣天平军节度使高骈驻镇成都,高骈精简兵马五千余众,在大渡河大败南诏兵,虏斩其酋长五十人,唐军趁势将散居在川中的南诏军都打出了边界。酋龙越打越没脾气,只好向唐朝认罪。二十余年来,酋龙野心勃勃,想在西南干出一番大事业,没想到结果竟是如此?
酋龙越想越窝囊,气出一场大病来,唐乾符四年(公元 877年)初,酋龙病死,子隆舜立。隆舜年少即位,喜欢打猎饮宴,对军政大事不感兴趣,一体委诸朝臣,这也为后来郑氏废南诏埋下伏笔。隆舜自号“大封人”,古音中“封”和“邦”字音义相同,意即“大僰(读 bo)人”。
隆舜想与唐朝和亲,唐僖宗李儇本来同意,这时王仙芝、黄巢的农民大起义已经把唐朝折磨的不成体统,也不便让南诏再来找麻烦。可已经改任镇海军节度使的高骈不同意和亲,西川节度使崔安潜也不同意,而宰相郑畋和卢携屡争不决,只好作罢。
唐昭宗李晔乾宁四年(公元 897年),隆舜暴卒,死因不明,国人疑是清平官郑买嗣买通杀手下的毒手。隆舜子舜化继位,不过大权已经被郑买嗣牢牢把持,郑买嗣就是郑回的七世孙。舜化和唐昭宗一样,都是摇旗盖图章的。舜化曾经遣使向唐朝通好,唐昭宗也打算和南诏通使,但割据两川的王建不想让朝廷和南诏建立关系,上书:“南诏小夷之国,岂能有辱诏书,有老臣在西南,南诏必不敢复入。”是时中原大乱,军阀连年混战,唐昭宗自顾尚且不能,由王建折腾去吧。
舜化在位五年,事事由郑买嗣过问,无权无势。唐昭宗天复二年(公元 902年)十二月,郑买嗣杀舜化,复杀舜化年仅一岁的儿子,灭南诏。改国名为大和国,依然沿袭南诏制度,疆域和南诏也差不多,定都阳苴咩城(今云南大理)。
郑买嗣建立的云南长和政权存在时间比较短,首尾不过二十六年,是南诏国和大理国之间的一个缓冲过渡政权。郑氏长和政权是汉族政权,而之后的大理政权是白族政权,这都无异意。至于南诏的民族属性,历来纷争不一,一般认为乌蛮是彝族的先民,所以多数观点倾向于南诏是
彝族政权。
郑买嗣做为开国皇帝,还算勤政爱民,这也是惯例,自己辛辛苦苦打下来的江山,至少不能在自己手中丢掉,象王莽那样自生自灭其国的例子并不常见。郑买嗣还是忠实的佛教徒,在位期间,大修佛寺,为子孙祁福。郑买嗣死于梁开平三年(公元 909年),在位只有七年。
儿子郑旻继位,郑旻也不是个老实的人,总觉得自己本是中原人,却跑到 “不毛之地”做皇帝,心有不甘。此时已经进入五代十国时期,郑旻北方邻居正是王建,王建快七十岁的人了,郑旻觉得可以从王建那里捞点油水。
梁乾化四年(公元 914年)底,郑旻大起部众,北向攻黎州(今四川汉源北)。王建虽然老迈,却不糊涂,当年他打天下的时候,还没郑旻这号人物呢,从哪冒出来的?谁在乎你?王建派中书令王宗播、夔王王宗范、嘉王王宗寿为三招讨,去教郑旻如何做人。王建为人再怎么无赖,军事能力还是有的,他手下的弟兄们自然都不是弱兵。
蜀军在潘仓嶂(今邛崃山南附近)大败长和军,杀其主将赵嵯政等人。蜀军一鼓而作,连破长和军四阵,追到了大渡河边,一路追杀了数万长和军,剩下的想逃过河去,被蜀军又是一阵欢送,溺死数万。郑旻这回总算领教了王建的厉害,是后不敢再犯边。
长和国除了和十国之一的前蜀接壤,东边还和大皇帝刘岩的南汉是邻居。郑旻没吃到王建的肉,又盘算起吃刘岩的肉。后唐同光元年(公元 923),郑旻遣郑昭淳出使广州,以朱鬃白马为礼,请与南汉和亲。郑昭淳来历有些不明,在刘岩面前报了一大堆名号,自称是什么“皇亲母弟、清容布燮兼理、赐金锦袍虎绫纹攀金装刀、封归仁庆侯、食邑一千户、持节。”郑昭淳懂汉学,善诗赋,刘岩和他手下那帮名士竟没一个能比过郑昭淳的。刘岩招呼郑昭淳胡吃海喝了一通,然后将襄皇帝刘隐女增城公主嫁于郑旻。反正增城公主不是亲生的,嫁也就嫁了,还能保持西部的和平,何乐不为?
后唐同光四年(公元 926年),郑旻病死,子郑隆亶继立。郑隆亶是长和政权的最后一位皇帝,仅仅两年后,也就是公元 928年,剑川节度使杨干贞发动兵变,杀死了郑隆亶,长和政权灭亡。
杨干贞先是拥立了清平官赵善政为膘信,建大天兴国,赵善政不过是个傀儡,唐明宗天成四年(公元 929年),杨干贞将赵善政踢到一边,自立为帝,国号大义宁。从南诏膘信隆舜莫名暴死,到杨干贞建国的近四十年时间内,云南政局动荡不安。杨干贞当国这几年中,形势日益恶化。通海节度使段思平见杨干贞这号柴人都能做皇帝,心下不禁大热,决定推翻大义宁政权。
后晋天福二年(公元 937年)春,段思平联合白蛮、黑爨(音 cuan)等部,公开和大义宁决裂,不久消灭大义宁政权,建立大理国,定都阳苴咩城。
段思平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云南大理国的开国始祖,段思平是南诏清平官段忠国的六世孙,家世显赫。段氏和杨氏、赵氏都是白蛮大族,不过段氏出自甘肃武威,武威段氏家族历史上也有名人,南北朝北齐名将段韶就出自武威段氏。估计段思平一系本是汉人,后来来到云南,久被“蛮”化了。
段思平是大理国有名的明君,建国后,段思平封赏曾经帮助过他的白蛮各部,有力的稳定了境内局势。段思平废除不合理的赋税,减轻百姓负担,大大缓和了国内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并改革制度,完善了统治基础。大理国存在近三百年的时间,和段思平的改革是分不开的。
后晋开运元年(公元 944年),段思平病死,子段思英继,尊段思平为太祖圣神文武皇帝。
大理国从段思平建国始,至南宋宝佑元年(公元 1253年)灭亡,共存在了 316年,二十三个皇帝。大理国和宋朝基本上是同兴同亡。有趣的是,大理国比宋朝早建二十多年,又比宋朝早亡二十多年。大理国从各方面来说和宋朝都比较相似,不仅是大理国的汉化程度比较高,而且大理国的名声虽然响亮,但国势比起先前四处到北方发财的南诏来略逊色一些,内外政策比较保守。南诏类似于唐,大理又类似于宋,而且都亡于一个对手元朝。
在大理国二十三个皇帝中,名号最响亮的应该是文安帝段正淳和宣仁帝段和誉了,段和誉也就是段誉,至于什么原因,想必不用多说了吧,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