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8章~第399章

第398章 位极人臣

PS:一关于夏竦的问题,这个人留着让耶律焘蓉来解决,这也是第六个小波士。二关于刘娥,她也没有几年好活,主角先让着她。三就是石坚忠于赵家的问题,我再一次说,他忠的是这个民族,不管是赵刘李朱一样,就是他自己都是一样,现在刘娥在历史也不算太坏,至于赵祯我更不想说了,所以石坚不想取代。

※※※

石坚对刘娥说道:“启禀太后,大洋岛之事无妨,自有臣来解决。”

石坚说完后,来到吕夷简面前。吕夷简吓了一跳,他心想,我这次回京可没有招你惹你,就有你回和州之后,我也没有说过你的坏话,你可不要将矛头指着我。当然吕夷简不会怕石坚,毕竟他现在是宰相,可是让石坚现在借着朝廷需要他的时候,扎上一下,总是很难受的。

石坚问道:“请问吕宰相,枢密使是做什么的?”

石坚将宰相咬得极重。当初石坚在真宗临死时,来到京城,可谓就是位极人臣了。当时顾命大臣有丁谓、冯拯还有曹利用,石坚也算半个。不论资历、才华和功绩,吕夷简都不如石坚。

吕夷简也是老脸一红。他现在论资历不要石坚,就连王曾也不如。不过石坚可没有他见机行事的本事大,当然石坚也不会那样做。但现在吕夷简可不想招惹石坚,他老实答道:“枢密使掌管军务。”

石坚点头说:“不错,宰相言之有理。”

众大臣心想,这不是废话吗?但知道石坚可不会说废话,不过许多人都想到了他还要继续对付夏竦。当然吕夷简也知道,可他不能说枢密使掌管教育文化,与军事无关吧。

石坚转过头来看着夏竦说道:“夏大人,你也听到了吧,下官听说你在两湾大陆长了不少学问,比领军进攻西夏时好多了,不如这样,我们一道去讨伐大洋洲岛。”

现在所有大臣都看出来了,石坚这是要整夏竦。不过他们也奇怪夏竦什么时候得罪过石坚?其实在陕西时石坚与夏竦相安无事,说起来夏竦后来的这条命还是石坚救的。当然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当时石坚在和州献策,让陕西各路人马救援延州,这夏竦也乘机立下了功劳,后来天都山一战,夏竦也果断出击,这一系列的动作让朝廷误认为他很有军事指挥天赋。直到后来他失败时,朝廷才想到第一次救助延州时,他并没有与元昊交过手,第二次交手可是在种世衡的指挥下才取得的。

但石坚也没有专门针对过他,甚至都没有要求处分过他。可现在他这次进京怎么一上朝就将矛头指着夏竦。他这还能与石坚一道出发么?如果石坚对他生气了,随便着在战场上整一下,夏竦的一条小命也不想保了。至少大臣可不认为夏竦有石坚的本事大。

而且石坚说的也不是没有道理。作为朝廷的枢密副使,不象枢密使那样整管全局,但国家有事时,也要到地方参加军事。

刘娥一听这样下去不是办法,于是她在帘后下旨,着夏竦知磁州。这一判决也很有学问。宋朝县分为赤、次赤、畿、次畿、望(四千户以上)、紧(三千户以上)、上(二千户以上)、中(千户以上)、下(不满千户)、下下(五百户以下)十等。同时州分为雄、望、紧、上、中、中下、下七等。王曾知青州,是宋朝的望州,而且离京城更近,也属于宋朝的内陆。但磁州只属于一个上州,相差两阶,离京城更远,而且是有可能面临契丹入侵的河北路。

众臣都听出来了,刘娥这样做在泄石坚的愤。只是可怜夏竦回京还没有风光两天,也再次下放了。

既然这样了,石坚也没有计较了,他又附在夏辣的耳边说道:“小子,你既然知道李宸妃是老子做的,为什么不知道老子只是想让皇上母子有团圆的那么一天,并不想加害太后,他妈的,老子怎么着还救过你一命,你他妈的,还要害老子,小心老子真把你弄到大洋岛,让那些土著人将你关在笼子,放在火上烤着吃。”

夏竦也火了,他在殿下叫道:“皇上,太后,石坚骂臣他妈的,还自称老子。”

他只有告这样的状了,至于李宸妃的状他可不敢告,前面没有说出后,一旦让赵祯知道太后不是他亲生母亲,自己这一辈子仕途也让完了。而且石坚说了两遍李宸妃没有死,可都是附在他耳边说的,石坚不承认也拿他没有办法。

这下大殿上所有大臣都笑了起来,毕竟夏竦这声他妈的,说得太有味道了。

刘娥也气恼地乐起来,她说道:“夏爱卿,你既然接了诏书,还不快立即赴任去。”

这让夏竦早点走了,省得石坚看到他又要羞侮他。

当然这也是在宋朝,石坚批了夏竦,也牵着刘娥。但刘娥没有生气,她现在是怕石坚生气。有人说宋朝怎么怎么的,实际上宋朝有时候可恨也蛮可爱的。太祖有三条遗训,刻在石碑上,每一个皇帝即位时都要去看。第一是勿加害柴氏子孙,犯着别的王朝早连祖宗八代都刨了根,但宋朝反过来了。柴氏子孙就是犯了罪也不能加害。水浒里那个柴进逼反,那是瞎扯,犯得着吗?第二就是勿杀士大夫,言者无罪。不准杀文人,如果犯了法怎么办,流放,但还有大臣说这也是羞侮,不如杀了我吧,那么皇上就只好搁着,否则丁谓那有胆子赖在京城不走?当然这也是那些厚脸皮人做的,确实有许多大臣真还赖过。皇上说我怎么也要做一件快活事吧,可遇到诤相,他就会说快活事儿你不做也罢。皇上也无辄。只好看着大臣狎妓,他连一个美人也不敢抱。大臣吃山珍海味,他喝个骨头汤也要考虑一下。特别是宋仁宗。当然宋徽宗那些主儿是特例。宋朝宰相年薪加上奖金是美国总统收入的十几倍,皇上连为自己修坟都没有钱。所以余秋雨老大特羡慕宋朝文臣,那是知识分子的黄金时间。第三条是永不加赋,但没有做好,后来为异族所逼,增加无数开支,不加赋,皇上与大臣吃什么,况且他们还吃得很好。

在别的朝代,石坚敢这么说么?保准马上人头落地。

然后刘娥这才石坚问道:“石爱卿,可是你到了大洋岛,这朝中的事务怎么办?”

有些大臣嗤鼻,朝中事务?你将石坚闲居了大半年,这才想起朝中事务。不过这些大臣品阶都很低,要么是新晋级大臣。只有少数大臣心里明白,刘娥指的是石坚去了大洋岛,那么一回半回也回不来,如果象石坚所说契丹南下,天理教作乱,然后还有什么不知道的势力内应,比大洋岛的事情更大。

石坚答道:“大洋岛没有开化多久,如果让他们动乱下去,时间一长,这些土著人团结起来,以后收复起来比西夏还要艰难。”

众大臣全部点头。虽然元昊凶悍,只要将他克制了,西夏毕竟是一个内陆国家,而且元昊四面交敌。宋朝供给也方便。但大洋岛不一样,离宋朝太远了,供给全是海上供给,成本不知高了多少倍。如果象平灭西夏那样,动辄几十万人的调动,就是现在宋朝的经济也会拖垮的。

石坚又说道:“所以大洋岛之事也拖不起。非是臣妄言,如果不是臣前去,恐怕其他大臣去只会是凶多吉少。”

他都没有说夸张的话,现在大洋岛坐镇的人是谁,在张元没有去之前,他就算到了。宋朝有几个人是这个人的对手,况且人家做了多少准备工作。或者指望宋朝那些海客,他们只顾得赚钱,在土著人心目中可没有留下什么恩德。就是狄青也不行,石坚自己有自信,那是他前世就知道大洋岛的地形,这一点连张元做再多的准备也不行,大洋岛太大了,呆上三年五载也未必弄清所有地形。二是他早就有了准备,那些人只认石坚一人。三是带去的人还不能多,否则财政吃不消,供给也困难。

最主要的目的,就如耶律焘蓉与张元、李织所猜的那样,他要避祸,也是为了让刘娥意识到他的重要性。不然这样再三的下放,职权事小,他想做事做不了。

石坚说道:“至于内陆,要看皇上与太后给老百姓什么了。”

赵祯迷茫地说道:“可是朕现在对百姓很好啊。”

赵祯这样说也有理由。现在宋朝多富裕了,可以说历史上任何一个王朝也有所不及。两亿多贯的收入,这不是生产总值,只是朝廷的收入。如果化作生产总值,人均收入有可能达到了五千美元强,这是一个多么庞大的数字。不要说石坚带来的种种好处,历史上宋朝也是明朝收入的十倍,但并不代表着百姓真的就衣食无忧了。富的也就是那些商人官员大户。还是有许多百姓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就是石坚治理下的陕西也不行。对此石坚也没有很好的办法,不能搞平均主义,结果没有了动力更坏。他只有多办实业,让老百姓增加就业机会,来减少贫困。

为什么宋朝历史现在只有石坚,历史上只有岳飞百战百胜。因为他们的军队爱护百姓,这也是石坚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原因。而且他们都能与士兵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所以士兵卖命,老百姓爱戴。但其他军队,长官拿着那么高的薪水,这还不算,还要贪污,克扣军饷。本来你就开着法拉利了,士兵连自行车都买不起,还要打他们主意,那个卖命。

然而象石坚这样做,宋朝有几人?韩琦不行,范仲淹不行,狄青不行,夏竦就别指望了。北宋说起来,真正做到这一点,恐怕也只有一个包黑子,可现在他还呆在庐州养老父亲。

石坚答道:“陛下对百姓确实很好,现在生活也比以前更好。但社会的基层还有许多百姓是弱势的一群,如果加上官员不作为,或者与地方大户联手沆瀣一气,那么这些百姓生活更惨。他们看不到前世百姓吃的是什么,而是看到周围百姓吃什么。”

石坚这话说的可是致理,这些百姓大多数不看书,或者连识字都不行,他们怎知道前代的历史,如果比较也只是与周围人比较。为什么文革时,人们其乐融融,后来富了,怨言却更多了。那是大家都吃不饱,感觉不到,他们认为生活就是这样。

“因此,陛下,严惩贪污与不作为官吏,还地方一个清明。京城可设专门一个机构处理各地冤案与不平事,还受欺压百姓一个公道。减少不公平的事情发生。国内清平,大事可定。”

石坚说的对头,可那一个朝代也做不到这一点。当然如果做到了,什么天理教,地理教也掀不起风浪。石坚心里也知道,可是他想要逃走了。他心里也不高兴,老子怎么说也立下了大功。这些宋朝大臣还在蒙乎乎的,他们不知道平灭西夏对宋朝意义多大。我现在官职就别说了,不用时一踢干干净净,用的时候,我帮你揩屁股不算,还要帮你们系裤子找厕纸啊。如果他穿到一个异时空,这些族人与汉族无关,他早撒手不管了。随便在那一片大陆做一个土皇帝也比这样受气强。

石坚又说道:“至于国内,陛下,现在西北想来已经安定下来。陛下,可以调一半将军散于各地,以备意外。他们都经过战事,经验丰富,可在关健时候起到很大作用。另外前线士兵也忠于朝廷,朝廷可以换防一半士兵下来,虽然有些花费,可这些士兵一是经过战争,二是忠于朝廷,也可以保证朝廷的安全。”

他一直没有明说。除了少数大臣外,其他大臣还奇怪,他们说的是朝廷,怎么一直谈到军事布署?

刘娥在帘后一边听一边想,她已经明白石坚的意思了。一是进一步整顿朝政,使百姓不想造反,受戴朝廷。二是将一半将士换下来,有了这些将士在国内,他们能征善战,到时候天理教动乱,也未必是他们的对手。当然也只能是一半,因为从陕西到龟兹,与契丹人的边境太长了,如果全部换下来,到时候契丹入侵,也没有办法抵挡了。不能防了内,不能防外。也只有这么办吧。

其实石坚还有一条好主意,他没有说。那就是成立一个强大的海军,将海路全部切断。使大洋岛处于一种封闭状态,还能使两湾大陆继续通航,同时将宋人接出,再派人潜入大洋岛离间。在得不到外界的支持下,土著人与天理教或者张元的人早迟会发生冲突。最后宋朝收拾残局。那样也不过两年时间就可以再次安定大洋岛局势,还能让土著人认识到比宋朝更凶残的种族。

但花费可不小。首先现在基本上都是海客的船只在行驶,他们的船以装货为主。现在海军必须重新打造新船,这种船型以速度为主。最后增加许多冗兵与新的开支。并且只有投资,没有收益,对刘娥来说未必接受。其次那样石坚也没有必要离开朝廷,这一点石坚也不想。海军肯定要成立的,一是以后各国海运迎头赶上,大海上没有一个纪律也不行。二是有了海军可以控制海客的武器泛滥成灾,象天理教这样的组织再想得到大规模的武器将会很难。三是有了海军就可以随时威胁欧洲等国家的人。当然多余的支出也只有从厢军入手,将厢军减编,这样朝廷财政压力才会减少。可现在石坚敢动军制改革?只是等赵祯上台再说吧。

最后刘娥扮布了一系列的命令,着狄青种世衡等将军回朝,然后让石坚担任右银青光禄大夫同平章事太子太师崇政殿大学士充都水监都水使者权兵部侍郎守尚书左丞判大洋岛经略安抚征讨使含山县公。

四个虚职,三个半实职,一个实职,都是三品以上的官职,还有一个实打实的县公。并且有一个同平章事,虽然也是一个假相,可总算挤入宰相的行列。如果说拿工资,现在吕夷简也没有石坚拿得多了。

石坚还在晕乎乎的,今天刘娥犯了那门子邪,不用则已,一用将自己用到如此地步。连他自己都不好意思再和刘娥耍小心眼了。

刘娥也有自己的想法,一是她认为冤枉了石坚。至少现在她没有对李宸妃动什么心思,石坚也不会冒天下之大不韪,做出那件事,把李宸妃救出,偏偏石坚知道了,侥幸他将责任全部推到夏竦身上,拿夏竦在泄愤。她可不知道石坚知道历史上李宸妃反正比她早死近一年时间,石坚就认准了这死理,我早点将李宸妃救出,省得有意外发生。如果刘娥知道是石坚所为,别要同平章事,恐怕一下子发配到海南得了。这也是刘娥补偿安慰石坚。

二也是现在也许就如石坚所说,大乱将起,离了石坚不行,前一段时间打压得太凶,现在这样也算平衡一下。三她虽然看出石坚想要跑到大洋岛避祸,可她也不是凡人,也能看出到了大洋岛石坚同样也是天高皇帝远,万一他将大洋岛安定下来,来一个不奉诏,做一个土皇帝,她还真没有辄。所以现在给他这若大的好处,让石坚存一个想头。

还别说,众臣艳羡恭喜,石坚可还真头痛,刘娥这一招将他计划全打乱了。如果他将大洋岛平定下来,朝廷再有事,他不奉诏也说不过去了。

郁闷啊,狠狠地郁闷。

而且这一次刘娥下诏,居然一个大臣也没有反对。夏竦一下子弄到磁州,没有人敢在这风头上招惹石坚。品阶低的也不敢谏。品阶高的更是知道马上大事发生,还要指望着这石坚,在这时候石坚千万不能摞蹄子不干。不过也没有关系,反正过了这时间,他该干什么地还是干什么的,现在还是让他先得意一回吧。

如果有一个人反对,石坚还能顺水推舟将这些官职卸掉一大半。

不过石坚郁闷归郁闷,现在他从来没有得到过这么多的实权,那行起事可真方便。特别有一个都水使者,那可是掌管着都水监,官虽不大,而且让六部分了不少权利,可能正大光明地对漕运与海运插手。石坚立即调动各种资源,不打无准备之仗,大洋岛虽然看似容易,可因为路途问题,不能带多少兵力,所以还是以少胜多,必须要准备好。另外他让刘娥下令,在陕西训练的三万精兵立即飞速赶往京城,他要带他们离开宋朝。再不走,他怕走不了,一旦中原起事,朝廷还会以中原为重。

刘娥听了也准旨,只是再一次惊讶石坚的智慧。那是几月前,朝廷还要似信非信的,他都在安排了。幸好现在他看起来还对朝廷忠心,否则这样的人真的不能留下。

时间到了九月末,西北的消息很好,龟兹西夏逃军终于平灭了。但不幸的是龟兹可汗智海,因为手下与喀拉汗士兵为宗教发生了冲突,玉素甫的手下冲进了智海的王宫,将智海杀死。玉素甫上表向朝廷请罪。

刘娥也不怪罪,只是下旨大封智海,并且让他厚葬,然后因为龟兹现在失去可汗,并且因为这次的战乱,使得龟兹没有办法再选出可汗。于是朝廷代管,将龟兹划为龟兹路,并且抚恤此次战乱中牺牲的龟兹士兵与百姓的家属。让庞籍担任龟兹经略使,龟兹回鹘人那呼海任副经略使,两人协同经营龟兹发展。然后陆续军队开始换防。

但是大洋岛的消息更差。大洋岛毕竟太大了,还是陆续有人逃了回来。现在大洋岛上反党有的说有一百多万,有的说两百多万,反正没有说几万几十万的。听到贼人势大,田瑜畏惧不前。这也不能怪他,凡是任何人只带了这点兵去,听到有一百多万人,谁不害怕。这仗怎么打,他也不是石坚,带着一万人就敢在西夏纵横驰骋。

现在留在大洋岛上的宋朝百姓,要么投降大唐国,要么就击杀。并且也陆续得知,这次叛党中除了大多数土著人,还有少量汉人与契丹人,甚至还有日本人、西夏人。

刘娥听了担心,她问石坚,你打算带多少士兵前去。

石坚答道,除了那三万士兵,还有田大人的士兵,臣足够矣。

刘娥再一次说道,这次叛乱的人可不少。

石坚说道,是不少,而且现在他们在某些人带领下,已经不是一群乌合之众。可臣还是有把握将他们平灭。

刘娥说道,可要小心。虽然防是防,可她也知道现在朝廷离不开石坚。

石坚说,没有关系,不过臣有一个请求,臣要将家属带去。

刘娥听了一愣,什么意思?如果他的家属不在京城,那还有什么能制付石坚的,他就是做了土皇帝,自己也无可奈何了。

石坚说道,请想信臣。非为他而,臣只是担心会有人拿臣的家眷做文章,臣不带走他们臣不放心。

石坚可真不是不想留人质下来,不能留。他直觉到那个幕后的人就在京城,而且地位不低。到时候一旦乱起,他不会不打自己家人的主意。平时不行,但那时候大乱了,自己家也不是皇宫,到时候他没有了忌惮,还不将自己几个妻妾掳走,以便要胁自己。况且自己也不是刘邦,掳走就掳走,无所谓。

刘娥看了石坚半天,石坚没有办法,再次在地图上画出京城那朵大花,说臣这一弱点,敌人不会不利用的。并说请相信臣的忠心,臣以前不是贪恋官职,只想做事没有人制肘,这样臣才能将能力全部投入到使宋朝强大的上面。

这也是石坚第一次与刘娥说这样的话。当然,刘娥那些一顶顶大官帽压在他身上,也多少使他有些感谢。不然他也不会说出。

刘娥这才答应下来。

然后元俨也来到石府,他是来看小雨的,不过他叫石坚将所有下人召集过来。然后元俨才向他们说:“今天本王向你们讲一件事情。”

老王爷讲故事,众人来了精神。

于是老王爷开讲了,他说本王你们也知道的,御下极严,也就是对家里面的下人很严厉,不象石府上下嘻嘻哈哈的一点规矩也没有,特别是灵梦两位姑娘现在来到石府是如鱼得水。但他说道,本王原先对待下人也是很宽松的。可在祥符八年发生了一件事。

石坚知道他说的是那年起火案了。原来真宗极喜爱他这个八弟,让他居住在宫,可后来因为那件失火案元俨搬了出去。石坚好象听到是婢女做的,外面有许多传言,但都不知道究里。石坚也没有问赵蓉,毕竟是赵蓉父亲的一桩过失,石坚不能问。

那年元俨王宫起火,大火绵延,将左藏门、朝元门、崇文院和秘阁烧成焦土,特别是崇文院,那可是真金白银修建的,其价值可抵向契丹岁币几十年,秘阁更是皇家藏书的地方,可以想像多少珍藏稀世绝本的书籍为之一空。连真宗那么大咧咧地,也说:“两朝所积,一朝尽矣,诚可惜也。”最后一查,是当时荣王侍婢韩氏所为。这个小姑娘人小鬼大,偷了几个金镯子,偷就偷吧,可她为了毁灭证据,索性放了一把火。当然她下场也很惨,让皇帝砍了手足,然后凌迟处死,这样到了阴间也没有资格戴那几个手镯子了。

石坚听了笑了起来,这可是劳动人民反抗统治者的英勇行为。怎么文革时不将这段历史翻出来编个样板戏?

元俨气恼地说:“你还笑,石大人,你看你手下仆人象什么样子,以前我不过问你家的事,是因为你那时候官职低,现在你位极人臣,也要对下人管教管教。”

说着他还看向红鸢。

红鸢心里叫冤枉,她想我想要买镯子,相公还不帮我卖,我放火神经病啊。

当然元俨今天说的故事并不是不要他们放火,而是叫他们做事不要过份了,最后连累到石坚,自己也没有好下场。不过石坚也总算明白赵蓉,为什么要一再树家规,原来问题出在这里了。

他只好说小婿受教了。

石坚现在只好搪塞了,他也没有精力管家里面的事,因为三万大军已经就要到达了京城,他也要离开京城了。

第399章 扬帆

十月初二,陕西三万大军来到京城。

就在这一天,石府来了一个客人。实际上就是石坚现在官拜一品,可还是闭门不出,他时间那么紧张,那有空接待客人,与他们闲谈。不过这个客人他不见也得见。因为她就是邓国大长公主,也就是太宗的第四个女儿,下嫁左卫将军柴宗庆,而且性子泼辣善妒,用赵蓉的话来说就是大号的红鸢。但总是来说品行不算太坏,只是有一点妻管严罢了。除了她,在太宗七个女儿当中,最优秀的还是小公主荆国大长公主。现在真宗兄妹十几个,这个邓国大长公主是仅存的几个硕果之一了。

见罢行过礼,邓国大长公主开门见山地问道:“石大人,太后如何?”

石坚听了一愣,什么意思?他还没有与这个女人打过交道。他说道:“太后生活简朴,才华出众,博览群书,对百姓也仁慈怜爱。”

这确实是刘娥的优点,可刘娥的猜疑心重,手段高明,石坚敢说么?

大长公主再问道:“那么为什么太后与刘综刘烨认亲,两个人都不允?”

石坚知道,刘娥家里出身寒薄,也想把自家抬高身价,到处结亲。在真宗在的时候找右谏议大夫刘综结亲,刘综硬绑绑地说:“我家没有什么亲戚在宫中。”刘娥给他一句话噎得上不上下不下,这事只好中止了。然后到她上台后,把所有刘姓大臣的家世拿出来看,看到龙图阁直学士刘烨家里整有十二代祖先做过大官。于是对刘烨说:“刘大人,你把你家谱拿给哀家看一下,说不定咱俩家还是亲戚。”这要换成奴才成性的满清或者夏竦他们自然不高兴。偏这刘烨是一个清高的主,他不想媚上,于是摇头。可那时刘娥正在兴头上,硬是一个精明的人没有看出刘烨的表情,还在拼命追问。

刘烨急中生智之下,大叫一声啊呀,然后装作心脏病发作,昏倒在地。随后主动请求外调。到了这时候刘娥再不知道就是傻子,于是无奈之下将他外放。

石坚终于知道了,这个邓国大长公主阁下是来做说客的。当然他不好品价,只是嘿嘿一笑。

这个大长公主又再次说道:“其实太后与你的身世相仿佛。”

她指的是刘娥与石坚一样,同样出自一个小官吏家庭,自幼亲人早死,然后独立。特别是刘娥嫁到刘美之后,家庭日子没有办法过了,上街敲小鼓为生。不过还好,她小时候父亲教导她认了许多字,后来嫁给真宗后,再次被太宗赶出真宗府上。真宗舍不得,让门人也就是现在的枢密使张耆家中收养。在那个时间里,刘娥不愁生活,于是安心读书。这段时间的休养对她很重要,她后来为真宗处理那么多朝政,也是那段时间读书学来的。所以邓国大长公主有这样一说。他们是同一样类型的人,虽然命运不好,但不甘坠落,更加发愤图强。最后才苦尽甘来。

邓国大长公主又说道:“最可怜的是太后生活简朴。本宫每到宫中都赏赐丰厚,可是宫里的润王妃向太后讨要,太后却说我们是先帝的姐妹,可以优待,但她们就不同了,是赵家的媳妇,所以要学会简朴,为天下人带一个头。并且太后与杨太妃与皇帝母子情深。皇帝体质弱,不让他吃虾蟹凉性物体,但皇帝喜欢吃,杨太妃偷偷将这些东西拿来给他吃。以前,太后是为先帝祈福,现在太后是为皇上到处祈福。”

石坚听了反正不作声。他心想我也没有说过刘娥是坏人,就象王安石与司马光一样,他们何尝是坏人,但最后还不做成坏事?况且太后为了她的家人,一再的破格任用。就比如这些次刘美身死,他家的门客仆人还有曾经与他有恩的人全部破格任用。王曾就是为了此事与刘娥大吵了一顿。结果王曾现在流放到了青州。还有御使曹修古、杨楷、郭劝以及推直官段少连上疏反对,也被一起下放。

谁知道这个大长公主殿下接下来说的就是这件事,她说道:“就是太后用了她娘家的一些人,也不是多大的官职,可还是在朝中让那些大臣再三谏劝。石大人,你是一个会变通的人,历史上自古以来,那一个皇亲后戚不是权倾一方,可太后呢?再说就是太后赏赐了一些财物给她娘家,还要去掉上面的龙凤印记,说她家的人不佩使用。”

石坚听着这个老太婆的话,快晕了。他心想,我也没有说过刘娥品性不好,但现在不是品性的问题,是我现在受到了制肘,没有办法展开拳脚。

但他也总算明白了,老太婆说这些唠唠叨叼的话,那是刘娥托她来的。刘娥现在就是让他位极人臣,还是不放心,怕他到了大洋岛之后做了什么土皇帝。现在老太婆说这话,是让石坚知道太后对赵祯还是不错的,石坚同样与赵祯也不错。这是拿友情栓住他。然后再说太后的为人。虽然她也用了一些亲戚,可这些亲戚也只是做了一点小官,她是用了一些太监,可他们为害也不大。老太婆说石坚会变通,让石坚想想以前那些外戚,刘娥比她们好得多了。况且她还执掌着朝政大权。

那意思石坚就不要怀恨在心了。

石坚也懒得听她罗嗦,他站起来说道:“大长公主殿下,放心,臣的为人也知道何为轻何为重。臣在先帝临崩之前,可是发誓要帮宋朝打造一个千古没有的王朝。”

那意思你们就别在捣鼓了,臣没有你们想的那个意思。当然石坚说话也很含蓄,他是没有到大洋岛占山为王的打算,他是想帮宋朝打造一个千古没有的王朝。可是他也没有说过马上就帮宋朝打造出来。至于他回来会是什么时候,石坚可没有应允。

老公主哪里想到他话里埋伏着这个圈套。听到石坚这话,她站起来,慈爱地在石坚头上摸了一把,说道:“那样就好,本宫知道你是大宋最有本事最忠心的臣子,否则也写不出《三国》来。”

《三国》最主要讲的就是忠义。可这一不是石坚所写的,就是石坚所写的,可你也得象刘备那样对待诸葛亮,诸葛亮才能为你赵家效死力。没有出就想得,世上那有这样的好事。

然后老公主这才离开石家,她也看出来了石坚现在很忙碌。那是当然。对付西夏,石坚早就放了那么多蛾子过去,也更熟悉一点,可对于大洋岛,无论土著人还是天理教,他还真不是很明白。不作准备,当真几万人能将几百万,就是没有几百万,也得有几十万土著人消灭吗?

石坚这次还召回了三员小将,一是朱恨。朱恨杀气重,也正好用他来威摄土著人,二是崔灭狼,他轻身本事好,正适合大洋岛复杂的地形作战。三就是丁杪,因为他行军稳重。也要有一个压轴的将军。当然最好种谔与狄青过来,可石坚想还是算了,马上大事来临,内陆没有一些有本事的将军坐镇也不行。

除了这三员将军外,还有两个文臣。一是在庐州养老父亲的包拯。石坚在来的路上就要人写了一封信给包拯带去,说明大孝与小孝,家与国的关系。结果包拯想了想,最后离开庐州。刚刚到京城。并且他还引起了轰动。要知道前几年石坚可是写了一副对联给他:天地存正气,人间有良心。那意思是将他比作了正气与良心的化身。

这让包拯也郁闷。上次他考中进士,赵祯与刘娥赐宴新科进士,赵祯还一个劲地望着他,连状元也不顾。似乎从他身上看到什么气冒出来,当然心是良的还是黑的,看不到,也不能挖出来。否则赵祯都想把他的心挖出来看一看,他的心与常人是不是两样。但现在包拯也只能勉强称上中包,还不算大包,老包,才虚三十一岁。本来知建昌县,可父母年数已高,改和州监税。但父母不愿意远行,小包辞官赡养父母。当然薪水照拿,在宋朝做官就这门好处。

如果不是石坚,还要等到八年后他父母死了,才入朝做官,渐渐进入朝政。前几天小包还在家里磨蹭,被他父母狠狠骂了一顿,说你想我们做徐庶的母亲啊。他父母也在看《三国》,好了,小包可不敢因为不愿做官把他父母逼得象徐庶的母亲自尽。这才来到了京城。不过他一首诗也传到了京城: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木终成栋(我看到是秀于,可能是资料错误,不通,原文应当是秀木才对,篡改),精钢不作钩。仓充雀鼠喜,草尽狐兔愁。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

虽然诗写得不怎么样(确实不是很好,有一说一),但这人品志向,那是没得说了。这次进京朝廷也没得说了,立即下诏让包拯做了朝散大夫龙图阁直学士判大洋岛转运使。一跃登龙门了,当然这是牵涉到大洋岛,就是一个秀才愿意到大洋岛与两湾大陆供职,也是立即官升几品。否则他没有多少执政经历,也没有石坚那种妖怪才华,就听石坚赠了一首对联,想跃居成这样的高位,也别想。但包拯在天长县牛舌案与在端州著名的整顿端砚案肯定是没有了。

石坚用他不是用他来破案的。包拯除了破案外,他后来在外交监察内政用人方面才华都很突出。特别是外交上面,他与富弼是仁宗晚期最善长外交的人。虽然现在从政经验少,但他年龄到了,稍一指拨,想来不会太差了。现在大洋岛就需要这样的人才。

还有一个小臣,那就是余靖,这个人外交能力也很出色,而且还很耿直。他也是继包拯之后敢在仁宗脸上吐唾沫的大臣。最让石坚喜欢的是他会变通,还学着契丹文,用它来写契丹诗。只是让一群老儒揪着尾巴,把他弄下台去。当然那也是以后的事,他与包拯一道考中进士,也比包拯小一岁。本来是知新建县,现在正好迁到朝中做了秘书丞。

仁宗问他适宜做什么官。石坚答道副经略。差点把大臣噎死。他们想道以后再也不惹石坚,你看只要他看中的人还不是非富即贵?从秘书丞一跃成副经略使,飞了多少步。但人家有这本事,青年时代怎的?

不看到富弼那群小家伙虽然到了陕西后,做事生疏了一点,但人家都有干劲,肯学,而且对待老百姓都很好,地方风评极佳。

但石坚最怕的就是与余靖说话,他前世怕广东人说普通话,现在余靖的普通话说得更难听。

石坚还找一个人没有找到,那就是苏东坡的老父亲,老苏同志。石坚对苏洵的文章可以说有许多倒背如流。特别是其中的论兵文章,这可是一个人才。但石坚不知道人才是不错,现在老苏才二十一岁,还不喜读书,到处游玩。他真正开始读书还在二十五岁后,但也没有考中进士,是因为制策被朝廷破格任用,也因此他终生没有做过多大的官职。石坚到哪里找得着,即使找到了也是一个浪荡哥们,不管用。

然后石坚又带了几十个举人,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现在谁考中进士也不愿意去大洋岛,除了你让他当转运使还差不多。就是这几十个举人,也还是看在石坚百战百胜的份上,否则现在大洋岛这么乱,他们也不愿意去大洋岛。

十月初六,石坚带着三万大军出发,当然是从水路走的。赵祯与文武百官亲自送出城来。

石坚向吕夷简说道:“朝廷虽然善待百官,可是我们官也要以身做则,抚爱百姓,生活朴素,这样百姓才没有怨言。”

现在宋朝官员的生活作风太奢侈了,天理教也会在上面做文章。石坚说到这里,他看看自己身边这几十个举人,再想想大宋的冗官,也是在心里叹息。现在宋朝的官员达到了二十万人!而且薪水很是丰厚。别的不说,象寇准天天在家点巨烛,使家里亮如白昼。吕夷简的伯父,也是一代贤相吕蒙正喜欢吃鸡舌汤,每天为了让他喝一碗汤,家中要杀上几百只鸡才能满足。石坚的结拜大哥宋痒的弟弟宋祁夜夜狎妓饮酒,他哥哥劝他,他还说当年寒灯苦读,不就是为了活到这份上吗?最奇怪他一生平安无事,也没有得什么花柳病,或者他身上有特殊的抗体?

这些大臣都还算好的,还有比他们更糟糕的。象吕夷简也继承了他伯父的遗旨,生活也不简单。可是石坚挑选官员到大洋岛时,硬是没有一个大臣前去。怕吃苦了!

当然象石坚这样生活简朴的大臣也有,那是大熊猫,反而皇上不喜欢,他会想,朕给你发了钱,你不花,还想用来买名声?难道你想图谋不诡。反正这理儿讲得屈得慌。

这一次天理教闹一下也好,否则宋朝这些顽疾没有法子改了。你敢说改革这个弊政?那么多官员都是这样,用唾沫淹也将你淹死。

吕夷简也知道他生活朴素,可并不是很赞成他这样做,只是笑笑不语。

石坚这才向赵祯说道:“陛下,请保重。”

赵祯嘻嘻一笑,说道:“朕也祝你马到成功,石爱卿,好久没有作词了,来一首吧。”

石坚郁闷,到底是国事重要,还是作词重要。不过赵祯都没有认为作词会比国事重要,但他这是对石坚有着强大的信心而已。

石坚只好来了一首陆游写的诗:天宝胡兵陷两京,北庭安西无汉营。三百年间置不问,圣主下诏初讨征。熊罴百万从銮驾,故地不劳从檄下。筑城绝寨进新图,排仗行宫宣大赦。冈峦极目汉山川,文书始用天圣年。驾前六军错锦旗,秋风鼓角声震天。苜蓿峰前尽亭障,平安火在交河上。凉州女儿满高楼,梳头已学京都样。(因为早写一百多年,五百改成三百。是石坚征,亲改讨。后面初私人认为与前初重了,改始。淳熙年改天圣)

这首诗是陆游写的最好的几首诗之一,恣肆雄迈,场景宏丽。唯独就第二个初用得有些重了。

当然石坚“信手拈来”,也符合他一惯作词写诗的特点,那就是大雄壮迈。

众人都喝了一声彩,然后石坚在众人的瞩目下,他带着包拯与余靖,跨上了战船。一会儿,船队扬帆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