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6章故意不给二嫂带礼物
姜姝送给她一份这么珍贵的礼物,陈春梅感动的不得了。
这个妯娌真是好的没话说,真心把她这个大嫂当成自家人对待。
“哎呦,大嫂,咱们都是一家人,别张口闭口说谢谢,太生分了。”
王金花眼冒精光,期待姜姝再拿出一只手表送给她,结果等了半天,发现姜姝给陈春梅送完手表就没动静了,看都没有看她一眼。
王金花的脸色顿时拉了下来。
“三弟妹,你这什么意思?给大嫂,小妹都送了手表,怎么没有我的那一份?”
姜姝听到王金花的质问,耸了耸肩,淡淡的说道,“没错,就是没有你的那一份。之前送你丝巾的时候,你不是嫌弃我送的东西太差吗?既然你看不上眼,就永远都别指望我再送你东西了,别我送的你又看不上,花了钱还没落好。”
王金花急了,“三弟妹,你怎么能这样?咱们是妯娌,是一家人,你有必要和我计较那么多吗?
上次是上次,现在你给大嫂和小妹送了手表,故意把我漏了,你就是想故意针对我们二房。”
姜姝听到王金花的话,冷声道,“我不是针对你们二房,我对二哥和侄儿没意见,不然我也不会给他们带吃的。
我针对的只是你这个人。
至于原因,你自己也清楚。
你别和我哔哔那么多,咱们是一家人没错,我给你送礼物是情分,不送是本分。
我就不送你,你能拿我怎么样?我又不欠你的,谁规定我必须送东西给你啊?”
“你你三弟妹,做人不能这么过分!”
田翠娥有些看不下去了,出声训斥起了王金花,“你可拉倒吧,有什么脸瞎嚷嚷啊?
你三弟妹凭什么非得给你带礼物啊?你配吗?
人家送你东西你会念着人家的好吗?
对一条狗好,狗还知道冲你摇尾巴呢。
而你呢?永远不会感激,只会觉得是理所当然,小姝明明给你家送了那么多吃的,你现在还反过来挑人家毛病,你要点脸吧!”
王金花见婆婆偏心帮姜姝说话,心里虽然有一万个不服气,可是又担心继续说下去会惹恼了姜姝,不仅不会给她手表,还会把给他们二房带的吃的都给收回去,就像上次收回送给她的丝巾那样。
王金花不敢再多说,只能咬着牙红着眼眶跑回了屋里,进屋时故意将门重重的摔出很大的声音,以表达她的强烈不满。
老宋家根本没人搭理她。
田翠娥宽慰了姜姝几句,然后打算杀只鸡给姜姝炖鸡汤喝。
折腾了这么多天,姜姝这会儿也觉得累的很,随即靠着凳子坐下来,和陈春梅有一搭没一搭的聊起了家常八卦。
她不在的这段时间,还挺担心大队会不会出现什么棘手的突发状况。
陈春梅闻言,让姜姝不要担心,她不在的这段时间,大队一切都好,日子过的很平静。
姜姝又顺便关心了一下陈春梅的身体状况。
大嫂可是怀了身孕的,不知道她的妊娠反应大不大。
陈春梅觉得自己身体挺好的,虽然有些孕反,但是她不用干活儿,男人和婆婆都把她照顾的很好,可比她当初没怀孕上工干活儿的时候舒服太多了。
她是真的吃过苦的人,怀孕这点辛苦对她来说根本不算什么。
学校放学以后,宋宝霞也来了这边。
听学生们说姜姝回来了,她特意来家看望一下这个嫂嫂。
正好,宋宝霞一回来,田翠娥就将姜姝给她带的手表拿出来递给她。
本来还想着宋宝霞不来家,她得去学校跑一趟专门送过去呢,现在闺女回来了,倒省了她多跑一趟了。
宋宝霞收到姜姝送的手表,欢喜的不得了,满眼都是小星星。
三嫂真的太好了,居然给她带了这么贵重的礼物。
不过话说回来,主要还是三嫂有本事,要是自身没能力,就算再大方,也没有钱给家里人买这么多贵重的礼物。
开饭以后,两个大鸡腿都被田翠娥夹给了姜姝,家里其他人是一点儿意见都没有,姜姝对他们这么好,鸡腿就应该给她吃!
喝了好几碗鸡汤,姜姝感到非常满足。
还是家里好啊,应了那句话,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广省再繁华,也没有在生产队待着舒服,和家里人一起说说笑笑,觉得粗茶淡饭都比外面的山珍海味更香。
吃过饭,姜姝没在老宋家这边多待,回了自己的住处。
白天不方便去见牛棚里的长辈们,等到晚上,姜姝迫不及待想去找他们。
给老宋家人带了很多东西,给父母这边同样带了大包小包的礼物。
关于这次的广交会之行,姜姝肯定也得在他们面前好好吹嘘一下。
现在天还没黑,不急着过去,姜姝先将给大队长家准备的礼物送了过去。
给大队长带了些烟酒,给他们家孩子带了些糖果和巧克力,宋艳红这边,同样给她送了一只手表。
生产队其他人家姜姝就没送东西了,她又不是大冤种,不可能给家家户户送礼
她对大队长一家这么好,主要是想大队长平时能多照应一下她父母。
见姜姝送来这么多贵重的好东西,宋保田一家都不知道说啥好了,只感慨姜姝实在太大方了,对他们家人太好了。
给大队长家送完礼物姜姝就立马回去了。
等天一黑,赶紧扛着东西去了牛棚。
牛棚里的几人都知道姜姝回来了,所以早就凑到一起,静候这丫头来找他们。
姜姝离开了快一个月,不光是姜文州和白玉娴惦记担心自家闺女,牛棚里的其他几人也一直对她翘首以盼。
听闻姜姝今天回了生产队,他们白天就迫不及待想见姜姝了,可是因为身份原因,没办法光明正大的接近她。
现在天黑了,姜姝来了,可算能拉着这丫头好好聊一聊,问一问了。
关于广交会之行,姜姝又说书般的重新和牛棚里几人吹嘘了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