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领兵诸王,虽非宿将,而作战常合兵法。清军屡屡吃亏,口头上却不服输,总是说:“兵法战策,草野罕有。贼之诡计果何所依据?盖有二三黠贼,采稗官野史中军情,仿而行之,往往有效,遂宝为不传之秘诀。其取裁《三国演义》《水浒传》为尤多。我军堂堂正正,岂屑为之?”彼时正人君子瞧不起《三国演义》《水浒》,概归诸诲淫诲盗之列。胡林翼尝云:“一部《水浒》,教坏天下强有力而思不逞之民。”殆即此意。
不过,湘军中一线带兵的大将不这么看。譬如鲍超,他的军事训练正得益于此。弱冠时,他好听“说部所载云台、凌烟诸将相及郭汾阳(子仪)岳忠武(飞)事迹,时时招文士讲说,一入耳即识其词不忘,并悟彻当日成败得失之故”。此与太平军的兵法都“取裁《三国演义》《水浒传》”,如出一辙。
以胡林翼为代表的清代高官瞧不起《三国演义》《水浒》的兵法,其实是数典忘祖、大逆不道。要知道,清太祖努尔哈赤是《三国演义》《水浒》的忠实读者,且命人将《三国演义》译为满文,供臣下参习其中的文韬武略。即如袁崇焕之被戮,据说就是皇太极对《三国演义》中的离间计学以致用的结果。可见,满洲立国,《三国演义》之功莫可掩。而清国几被同样善学《三国演义》的太平军颠覆,若讲报应的话,则明人罗贯中编次《三国演义》,可视作胜国为新朝埋下的定时炸弹。
然而,太平军所向有功,则又必非毫无技艺者。经深入考察和分析,湘军情报人员终于搞清楚太平军的常训科目只有三项,而这三项就构成了太平军的核心竞争力。
其一曰“声”“万人大呼‘杀妖’”,其声震天,入耳惊心。
其一曰“色”“衣巾旗帜,一片红黄”,视觉刺激十分强烈。
其一曰“奔走”“以大旗数面各领一队,牵线急趋,以捷走不脱落为合式”。此处提及之“牵线”,是太平军最常用的行军列阵之法。一军之卒“肤相挨,足相蹑”,接续而行,队列中间以大旗数面,各领千余人。数万人行军,亦用此法,故常常“首尾蜿蜒二三十里”。清军侦探见辄丧胆,每报“贼军排列数十里”,其实不过是“一线单行”(大路亦用双行),并无旌旗蔽野的规模。“牵线”行军,纪律极严,“凡行走乱其列者,斩”;即体力不支欲稍息路旁者,其上司亦毫不留情“手刃之”。以故,数万人之伍,数十百里之途,亦能“鱼贯以进,斩然不紊”。行军途中,若遇敌军来袭,众卒唯视各队“大旗所往而奔赴之,无敢或后”,故能保持队形,临危不乱。
于是,仅凭“奔走”“声”“色”的技术,本应是乌合之众的太平军,居然成了劲旅。甚至在散处村馆民舍之时,一经下令,兵卒各觅队旗,实时成队,转瞬即由寄居之民变成肃杀之阵。对太平军的训练成果,湘军无可奈何;欲稍稍减弱这种民兵合一战法的威力,就只剩下烧民房这一条办法。胡林翼曾下令:“打仗之时”“派人先焚贼居”。“见屋即烧”“无论是民居,是贼馆”“凡大屋,尤须密烧”。也是无奈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