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为了消耗活字,郑雄弄了个印刷厂,特地跑了两笔业务以后,郑雄就消停了,体系内的钱不好挣,两笔赔钱的买卖彻底打击到了郑雄,没了激情。
应天府刊印的书籍对惠民药局一点用没有,自己手底下的医师也就有点文化,对一些医术有过钻研,或者就是一代代的传下来的。有点知识底子,但是不多,应天府的书籍对于药局没有太大价值,算是彻底赔本。
太医院的医书典籍虽然没有孤本珍藏,但是量多,流传比较广泛,普适性强,可以多刊印几本,在药局内部传阅,增加惠民药局的底蕴,不然这些二把刀实在有点拿不出手。
又忙活了两天,开始正式刊印书籍,所有的材料齐全,加上活字印刷的优势,除了刚开始的排版印刷校对有些生疏,之后就走上了快车道,有条不紊,已经不用郑雄操心了。
玻璃的进展在稳步提升,现在还是实验配比为主,期刊还是三个月一期为好,实在是赶路太费时间,三个月也就够远的地方一来一回。
恢复了咸鱼生活的郑雄,只能枯燥的躺在躺椅上闭目养神。
好像翘班到现在好几天了吧,老朱一点反应没有,这一届的情报不行啊,或许还得去搞点事。
没等到郑雄作死,正六品的官服,印信,送来了,并附带了一个消息,宫里已经录入了郑雄的信息,明天可以去早朝了。
晴天霹雳,早朝的问题,郑雄从来没有想过。
明初,一切政事皆理于公朝,为“不废务”,即便恶劣天气,也很少免朝。洪武三年(1370年),“敕百官自今入朝遇雨雪,皆许服雨衣”。就连“各庙忌辰”,也照常朝参,只是改服浅淡色衣服,不鸣钟鼓。如遇大丧,皇帝则“视事于西角门”。
举行重大礼仪活动时,早朝例免奏事,事毕官员仍得赶回来朝参。
老朱还规定了,一切在京官员俱可参加朝会。
元代的御前会议,“得奏事者”只有中书省、御史台、宣政院、枢密院等“二三大臣”以及怯薛近侍“数人而已”。
无疑,这样的“朝会”很不利于扩大皇帝的信息来源,而朱元璋对元主失鹿的一个最重要经验总结,就是权臣蒙蔽、威柄下移,他自然将其视作弊政而予以彻底改造。应该说,明代朝会制度设计的初衷,是直接受到元代朝会接见面过窄的反面启示的。
不过这些原先都和郑雄没有多大关系,老朱的朝会主要就是限制中书省,御史台,扩大自己的信息接受面。
还没有到胡惟庸倒台之后强行规定,还有普通人的代表参加的地步。
原先八九品的小官职也就是在应天府,天子脚下给了个品级,其他地方惠民药局的提领也就有个编制。上有应天府这个上级单位,还有太医院总领各地惠民药局,惠民药局也不是特别重要的衙门,所以郑雄可去可不去。
你要想去,可以提前向宫里报备,然后发给你牙牌,第二天拿着牙牌登记过后就能上朝,也就是让你提提意见,没指望你能解决什么事情。
郑雄这种边缘衙门,不主动报备,谁管你去不去。
不过惠民药局升格了,郑雄也升了正六品,作为药局主事,现在却是不能继续逍遥下去,每天的早朝规定你要参加了。
早朝,午朝,和晚朝是老朱独有,朔望朝是唐宋以来基本朝会。
一般分为早朝,晚朝。午朝跟早朝其实是重叠的,一个早朝能开到中午,说午朝也行。
早朝与晚朝的政事安排是这样的:“百司皆於早朝奏事,非警急事当奏者不须赴晚朝,听在司理职务,惟通政司达四方奏牍,早晚须朝。”也就是说,晚朝以奏“警急事”为主,不需要百司都来赴朝;早、晚必朝的,只是掌管章奏进呈的通政司官。
这可真是不幸,从此悠闲的生活就此远去,以后每天要早上两三点起床赶到午门登记,等到五点钟去进去开会,一直开到中午,那真是身心俱疲。
也就老朱吃的消,有这威望。后世的皇帝,没这威望,底下人也会摸鱼,不上朝的越来越多,皇帝也懒,从此君王不早朝。一天三朝的朝会也就形同虚设,保持在朔望朝,就这皇帝都不想上,明朝有这个性的皇帝都有好几个。
听着前面李四拿着一同送来的官服满脸喜色,引发阵阵欢呼,惠民药局虽然升格了,屁也没有,郑雄的心情越发糟糕,黑着脸出门了,散散心去。
一路没有目的,就是闲逛散心,顺带思考思考,这么高强度的工作实在是吃不消,作死刻不容缓。
贪腐是一条红线,这个碰都不能碰,丹书铁券都救不了你的命。
那就只能给老朱添堵了,老朱也不是不讲道理的人,听不进去好赖话,只要你说的在理,就没有性命之忧。
现在只能走一步看一步,先去观察两天,适应适应情况,然后只要老朱赞同的反对,反对的赞同,专门跟老朱对着干,不出几天给自己撸了就美了。
有了思路,心情也好了点,一路闲逛,不知不觉就回到了自己家里,刚好下班,之后叫家里的仆役把自己的官服拿回来,明天就要穿着去开会了,不能少。
凌晨两点起床,洗漱吃饭,打着瞌睡往午门赶去。
到地方三点多了,来了几次,步骤都熟了,向着休息的偏殿角落走去,没想到还看到两个熟人在角落瑟瑟发抖,这天气角落也没个火盆,冻的。
“吴忧,李四,你们两个怎么来了。”
听见郑雄的话语,两人一喜,连忙行了一礼,回道。
“回大人,昨天官服到了,咱两就报备了朝会,想着今天来见识见识,只是这朝会咱两不熟,还要大人提点提点。”
也就见识这么一下,下次绝对不想来了。
“我也就来了两次,不熟,你们算是问错人了。”
“大人说笑了。”
这年头说实话也没人信,不理这两个了。
在角落待了一会,实在是冷,往火盆边靠了靠,正六品的官服还算好辨认,官职低的都很自觉让路,找了个舒服的位置养神,就等开早会了。
自从为了消耗活字,郑雄弄了个印刷厂,特地跑了两笔业务以后,郑雄就消停了,体系内的钱不好挣,两笔赔钱的买卖彻底打击到了郑雄,没了激情。
应天府刊印的书籍对惠民药局一点用没有,自己手底下的医师也就有点文化,对一些医术有过钻研,或者就是一代代的传下来的。有点知识底子,但是不多,应天府的书籍对于药局没有太大价值,算是彻底赔本。
太医院的医书典籍虽然没有孤本珍藏,但是量多,流传比较广泛,普适性强,可以多刊印几本,在药局内部传阅,增加惠民药局的底蕴,不然这些二把刀实在有点拿不出手。
又忙活了两天,开始正式刊印书籍,所有的材料齐全,加上活字印刷的优势,除了刚开始的排版印刷校对有些生疏,之后就走上了快车道,有条不紊,已经不用郑雄操心了。
玻璃的进展在稳步提升,现在还是实验配比为主,期刊还是三个月一期为好,实在是赶路太费时间,三个月也就够远的地方一来一回。
恢复了咸鱼生活的郑雄,只能枯燥的躺在躺椅上闭目养神。
好像翘班到现在好几天了吧,老朱一点反应没有,这一届的情报不行啊,或许还得去搞点事。
没等到郑雄作死,正六品的官服,印信,送来了,并附带了一个消息,宫里已经录入了郑雄的信息,明天可以去早朝了。
晴天霹雳,早朝的问题,郑雄从来没有想过。
明初,一切政事皆理于公朝,为“不废务”,即便恶劣天气,也很少免朝。洪武三年(1370年),“敕百官自今入朝遇雨雪,皆许服雨衣”。就连“各庙忌辰”,也照常朝参,只是改服浅淡色衣服,不鸣钟鼓。如遇大丧,皇帝则“视事于西角门”。
举行重大礼仪活动时,早朝例免奏事,事毕官员仍得赶回来朝参。
老朱还规定了,一切在京官员俱可参加朝会。
元代的御前会议,“得奏事者”只有中书省、御史台、宣政院、枢密院等“二三大臣”以及怯薛近侍“数人而已”。
无疑,这样的“朝会”很不利于扩大皇帝的信息来源,而朱元璋对元主失鹿的一个最重要经验总结,就是权臣蒙蔽、威柄下移,他自然将其视作弊政而予以彻底改造。应该说,明代朝会制度设计的初衷,是直接受到元代朝会接见面过窄的反面启示的。
不过这些原先都和郑雄没有多大关系,老朱的朝会主要就是限制中书省,御史台,扩大自己的信息接受面。
还没有到胡惟庸倒台之后强行规定,还有普通人的代表参加的地步。
原先八九品的小官职也就是在应天府,天子脚下给了个品级,其他地方惠民药局的提领也就有个编制。上有应天府这个上级单位,还有太医院总领各地惠民药局,惠民药局也不是特别重要的衙门,所以郑雄可去可不去。
你要想去,可以提前向宫里报备,然后发给你牙牌,第二天拿着牙牌登记过后就能上朝,也就是让你提提意见,没指望你能解决什么事情。
郑雄这种边缘衙门,不主动报备,谁管你去不去。
不过惠民药局升格了,郑雄也升了正六品,作为药局主事,现在却是不能继续逍遥下去,每天的早朝规定你要参加了。
早朝,午朝,和晚朝是老朱独有,朔望朝是唐宋以来基本朝会。
一般分为早朝,晚朝。午朝跟早朝其实是重叠的,一个早朝能开到中午,说午朝也行。
早朝与晚朝的政事安排是这样的:“百司皆於早朝奏事,非警急事当奏者不须赴晚朝,听在司理职务,惟通政司达四方奏牍,早晚须朝。”也就是说,晚朝以奏“警急事”为主,不需要百司都来赴朝;早、晚必朝的,只是掌管章奏进呈的通政司官。
这可真是不幸,从此悠闲的生活就此远去,以后每天要早上两三点起床赶到午门登记,等到五点钟去进去开会,一直开到中午,那真是身心俱疲。
也就老朱吃的消,有这威望。后世的皇帝,没这威望,底下人也会摸鱼,不上朝的越来越多,皇帝也懒,从此君王不早朝。一天三朝的朝会也就形同虚设,保持在朔望朝,就这皇帝都不想上,明朝有这个性的皇帝都有好几个。
听着前面李四拿着一同送来的官服满脸喜色,引发阵阵欢呼,惠民药局虽然升格了,屁也没有,郑雄的心情越发糟糕,黑着脸出门了,散散心去。
一路没有目的,就是闲逛散心,顺带思考思考,这么高强度的工作实在是吃不消,作死刻不容缓。
贪腐是一条红线,这个碰都不能碰,丹书铁券都救不了你的命。
那就只能给老朱添堵了,老朱也不是不讲道理的人,听不进去好赖话,只要你说的在理,就没有性命之忧。
现在只能走一步看一步,先去观察两天,适应适应情况,然后只要老朱赞同的反对,反对的赞同,专门跟老朱对着干,不出几天给自己撸了就美了。
有了思路,心情也好了点,一路闲逛,不知不觉就回到了自己家里,刚好下班,之后叫家里的仆役把自己的官服拿回来,明天就要穿着去开会了,不能少。
凌晨两点起床,洗漱吃饭,打着瞌睡往午门赶去。
到地方三点多了,来了几次,步骤都熟了,向着休息的偏殿角落走去,没想到还看到两个熟人在角落瑟瑟发抖,这天气角落也没个火盆,冻的。
“吴忧,李四,你们两个怎么来了。”
听见郑雄的话语,两人一喜,连忙行了一礼,回道。
“回大人,昨天官服到了,咱两就报备了朝会,想着今天来见识见识,只是这朝会咱两不熟,还要大人提点提点。”
也就见识这么一下,下次绝对不想来了。
“我也就来了两次,不熟,你们算是问错人了。”
“大人说笑了。”
这年头说实话也没人信,不理这两个了。
在角落待了一会,实在是冷,往火盆边靠了靠,正六品的官服还算好辨认,官职低的都很自觉让路,找了个舒服的位置养神,就等开早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