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吃过早饭,和往常一样,慢悠悠的走向惠民药局。
大清早排队接种的还很多,越过人群,去了自己办公室,桌子上摆了一些文件,都是需要郑雄签字的。
拿起来看了看,都是很正常的采购清单,玻璃厂的原料采购,惠民药局的进货清单,还有活字的外包采购单,刚想签字,好像有哪里不对。
不得不说,融合了另一个灵魂的,郑雄大脑这伪八核的处理器确实好用,只要自己愿意,以往看过的账单就像清晰的浮现在自己眼前一样,很快找出了问题所在。
玻璃厂没问题,每次都是那么多料拿来实验,惠民药局的采购曲线上涨,也没问题,来的人多,药材消耗也多了,问题就出现在活字上。
采购的活字也在成曲线上涨,这都快两个月了吧,这得收了多少。
来不及思考,叫上钱五,周六,还有二狗一起去了活字的库房,人多点好,少了不踏实。
先前招的雕刻版的老师傅正坐在桌子前,拿着活字试印验收,边上还摆着一筐铜板,合格以后就给钱,双方看上去还很融洽,拿钱走人的时候还不忘说声。
“谢了,张叔,过几天来我家吃酒。”
郑雄这几个人走到近前,几个老师傅看到来的是郑雄,连忙起身行礼。
郑雄摆摆手,没有废话。
“你们这什么情况,怎么最近的活字收购越来越多,还没人跟我汇报。”
几人相互看了一眼,最后一个年纪比较大的站了出来。
“回大人的话,刚开始还好,咱们收活字,知道的人不多。之后看到有利可图,弄活字的就多了,单独的活字并不难,木头也随处可见,相熟的人教一下就会了,到如今造活字的也越来越多,很多匠户的日子也不好过,都会弄几个活字,贴补家用,如今想停也停不下来了。不过如今的活字质量提高了不少,每次拨付的钱财都是优中选优,可是制造的的人多了,有些人又是乡里乡亲,实在不好拒绝,只能多申请一些钱财,用来买活字,不过大人放心,收来的活字质量都不错,小人绝对没有徇私。”
推出来做代表的老者小心的解释了一遍,等着郑雄回话。
郑雄头大如斗,当时只想着活字方便,取材容易,为以后准备一些活字备用,也没想到定个数量限制。
这些匠户挣钱的渠道也没有多少,被这些活字调动了积极性,如今都快形成一个产业了,贸然取消,只怕反应会很激烈,这种尾大不掉的感觉很糟心。
“带我去库房看看。”
老者头前带路,其他人跟在身后,向着库房走去。
掏出钥匙,打开库房,满满一屋子的活字,怕是再过几天就能堆满了。
指着屋子,郑雄火大的问道。
“这一屋子的活字,就是你说的优中选优,这得花多少钱。”
“回大人,这都是正常收录的,刚开始咱们的报价基本上都是正常水平,后来活字多了,有些人就便宜卖了,从一文两个,到一文三个,再到现在的一文五个活字,来卖活字的依然不少。”
郑雄听的一脸无语,火气都没了,跟风,内卷一脉相承,也是一个不落,无语一声叹。
“就维持这个规模吧,预算固定不要再涨了。”
库房不看了,脑壳疼,郑雄静静的走在前面,其他人默默的跟着。
这么活字要处理一下,药局随着药材收购的增多,虽然消耗的也多,但本就不多的库房还是有压力的。
这么多活字想要消耗也不容易,消耗活字的方法也就只剩出版书籍了。
大约在公元7世纪的唐代,中国发明了雕版印刷术。有了印本书,正式的出版业开始出现。唐代中期以后,在今四川等地,从事雕版印刷的民间出版业已很普遍。早期印刷的出版物大都是一些为市民广泛需要的历书、字书和佛教经文等。直到10世纪30年代,即五代后唐时,雕版印刷大量普及,产生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和影响后,才引起政府的重视,用来刻印儒家经书,从此产生了由政府主办的出版事业。
10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中叶,包括宋代至清代中期,是中国古代出版事业全面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印刷技术也不断得到改进和提高,以后又出现了套版印刷术,当时在世界印刷史上处于领先地位。在这期间,政府主办的出版事业日益兴盛,编辑、出版了许多集大成的总集和类书、丛书;私人刻书也很多;民营的出版业发展迅速。刻书地点几乎遍及全国,无论出书品种和数量都大大超过了前代。
明初,南京国子监将杭州及江南各地的宋元书版集中起来继续印刷出版,号称“南监本”。杭州不少刻书的技术工人也随西湖书院的书版到了南京,南京即代替杭州成为当时全国最主要的出版中心。16世纪中期,以南京为中心的江南一带大量出版插图本的小说、戏曲书籍。邻近的安徽徽州及福建建阳等传统雕版地区的熟练印刷工人,也纷纷来到南京。南京又成为木刻画彩色套印的中心。出版的繁荣促进了图书贸易的兴盛,当时南京的三山街和内桥一带,书坊林立,图书的销售量很大。
明代官刻本开始有内府刻本,由司礼监的宦官掌管。司礼监经厂库设提督总管其事,所刻的书多为制诰律令及经史文集等,称为“司礼监本”,又称“经厂本”。多为大字巨册,版式宽阔,行格疏朗,大黑双边,正文、小注断句处都加圈,用上好洁白棉纸和佳墨精印,装帧华美,但多校勘不精,错讹较多。明代中央政府各部门都刻书,钦天监、太医院也刻有本专业的图书。明代政府编纂的《永乐大典》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类书。全书辑录古籍七、八千种,22937卷,约3.7亿字,手写本,装成11095册。
明代地方官刻本也很普遍。各省布政司、按察司、府县、儒学、书院、监运司等,都刻印了不少书籍。各藩王府也刻书,称为“藩府本”或“藩刻本”。藩府所刻的书,多以中央赏赐的宋元善本作为底本,加上他们具有优厚的物质条件,藩王本人也有一定的学识,因此所刻书中有不少为明代官刻本中的上品。
可以考虑先弄一个印刷厂,只是印刷事业的繁荣是离不开纸张的,传说中的洛阳纸贵,现在也一样贵,印刷和造纸也是相辅相成的。
自己的活字现阶段也是一个优势,虽然使用寿命不长,但是可以快速的印刷书籍,小规模的印刷优势很大,现在纸张也满足不了大量印刷的条件。
郑雄停住脚步。
“你们几个准备一下,我要筹建一个印刷厂,这方面你们有没有熟悉的人手,找几个过来。药局那边识字的不少,可以调几个来排版校对,你们要是有人选也可以报过来,省的调人了。”
“是,大人。”
印刷厂的筹建不难,只要采购好所需的材料就能开造,不过也就赚个手工钱,能赚钱,但是不多,没有酒精玻璃的暴利。
接下来要去跑跑业务了。
清晨,吃过早饭,和往常一样,慢悠悠的走向惠民药局。
大清早排队接种的还很多,越过人群,去了自己办公室,桌子上摆了一些文件,都是需要郑雄签字的。
拿起来看了看,都是很正常的采购清单,玻璃厂的原料采购,惠民药局的进货清单,还有活字的外包采购单,刚想签字,好像有哪里不对。
不得不说,融合了另一个灵魂的,郑雄大脑这伪八核的处理器确实好用,只要自己愿意,以往看过的账单就像清晰的浮现在自己眼前一样,很快找出了问题所在。
玻璃厂没问题,每次都是那么多料拿来实验,惠民药局的采购曲线上涨,也没问题,来的人多,药材消耗也多了,问题就出现在活字上。
采购的活字也在成曲线上涨,这都快两个月了吧,这得收了多少。
来不及思考,叫上钱五,周六,还有二狗一起去了活字的库房,人多点好,少了不踏实。
先前招的雕刻版的老师傅正坐在桌子前,拿着活字试印验收,边上还摆着一筐铜板,合格以后就给钱,双方看上去还很融洽,拿钱走人的时候还不忘说声。
“谢了,张叔,过几天来我家吃酒。”
郑雄这几个人走到近前,几个老师傅看到来的是郑雄,连忙起身行礼。
郑雄摆摆手,没有废话。
“你们这什么情况,怎么最近的活字收购越来越多,还没人跟我汇报。”
几人相互看了一眼,最后一个年纪比较大的站了出来。
“回大人的话,刚开始还好,咱们收活字,知道的人不多。之后看到有利可图,弄活字的就多了,单独的活字并不难,木头也随处可见,相熟的人教一下就会了,到如今造活字的也越来越多,很多匠户的日子也不好过,都会弄几个活字,贴补家用,如今想停也停不下来了。不过如今的活字质量提高了不少,每次拨付的钱财都是优中选优,可是制造的的人多了,有些人又是乡里乡亲,实在不好拒绝,只能多申请一些钱财,用来买活字,不过大人放心,收来的活字质量都不错,小人绝对没有徇私。”
推出来做代表的老者小心的解释了一遍,等着郑雄回话。
郑雄头大如斗,当时只想着活字方便,取材容易,为以后准备一些活字备用,也没想到定个数量限制。
这些匠户挣钱的渠道也没有多少,被这些活字调动了积极性,如今都快形成一个产业了,贸然取消,只怕反应会很激烈,这种尾大不掉的感觉很糟心。
“带我去库房看看。”
老者头前带路,其他人跟在身后,向着库房走去。
掏出钥匙,打开库房,满满一屋子的活字,怕是再过几天就能堆满了。
指着屋子,郑雄火大的问道。
“这一屋子的活字,就是你说的优中选优,这得花多少钱。”
“回大人,这都是正常收录的,刚开始咱们的报价基本上都是正常水平,后来活字多了,有些人就便宜卖了,从一文两个,到一文三个,再到现在的一文五个活字,来卖活字的依然不少。”
郑雄听的一脸无语,火气都没了,跟风,内卷一脉相承,也是一个不落,无语一声叹。
“就维持这个规模吧,预算固定不要再涨了。”
库房不看了,脑壳疼,郑雄静静的走在前面,其他人默默的跟着。
这么活字要处理一下,药局随着药材收购的增多,虽然消耗的也多,但本就不多的库房还是有压力的。
这么多活字想要消耗也不容易,消耗活字的方法也就只剩出版书籍了。
大约在公元7世纪的唐代,中国发明了雕版印刷术。有了印本书,正式的出版业开始出现。唐代中期以后,在今四川等地,从事雕版印刷的民间出版业已很普遍。早期印刷的出版物大都是一些为市民广泛需要的历书、字书和佛教经文等。直到10世纪30年代,即五代后唐时,雕版印刷大量普及,产生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和影响后,才引起政府的重视,用来刻印儒家经书,从此产生了由政府主办的出版事业。
10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中叶,包括宋代至清代中期,是中国古代出版事业全面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印刷技术也不断得到改进和提高,以后又出现了套版印刷术,当时在世界印刷史上处于领先地位。在这期间,政府主办的出版事业日益兴盛,编辑、出版了许多集大成的总集和类书、丛书;私人刻书也很多;民营的出版业发展迅速。刻书地点几乎遍及全国,无论出书品种和数量都大大超过了前代。
明初,南京国子监将杭州及江南各地的宋元书版集中起来继续印刷出版,号称“南监本”。杭州不少刻书的技术工人也随西湖书院的书版到了南京,南京即代替杭州成为当时全国最主要的出版中心。16世纪中期,以南京为中心的江南一带大量出版插图本的小说、戏曲书籍。邻近的安徽徽州及福建建阳等传统雕版地区的熟练印刷工人,也纷纷来到南京。南京又成为木刻画彩色套印的中心。出版的繁荣促进了图书贸易的兴盛,当时南京的三山街和内桥一带,书坊林立,图书的销售量很大。
明代官刻本开始有内府刻本,由司礼监的宦官掌管。司礼监经厂库设提督总管其事,所刻的书多为制诰律令及经史文集等,称为“司礼监本”,又称“经厂本”。多为大字巨册,版式宽阔,行格疏朗,大黑双边,正文、小注断句处都加圈,用上好洁白棉纸和佳墨精印,装帧华美,但多校勘不精,错讹较多。明代中央政府各部门都刻书,钦天监、太医院也刻有本专业的图书。明代政府编纂的《永乐大典》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类书。全书辑录古籍七、八千种,22937卷,约3.7亿字,手写本,装成11095册。
明代地方官刻本也很普遍。各省布政司、按察司、府县、儒学、书院、监运司等,都刻印了不少书籍。各藩王府也刻书,称为“藩府本”或“藩刻本”。藩府所刻的书,多以中央赏赐的宋元善本作为底本,加上他们具有优厚的物质条件,藩王本人也有一定的学识,因此所刻书中有不少为明代官刻本中的上品。
可以考虑先弄一个印刷厂,只是印刷事业的繁荣是离不开纸张的,传说中的洛阳纸贵,现在也一样贵,印刷和造纸也是相辅相成的。
自己的活字现阶段也是一个优势,虽然使用寿命不长,但是可以快速的印刷书籍,小规模的印刷优势很大,现在纸张也满足不了大量印刷的条件。
郑雄停住脚步。
“你们几个准备一下,我要筹建一个印刷厂,这方面你们有没有熟悉的人手,找几个过来。药局那边识字的不少,可以调几个来排版校对,你们要是有人选也可以报过来,省的调人了。”
“是,大人。”
印刷厂的筹建不难,只要采购好所需的材料就能开造,不过也就赚个手工钱,能赚钱,但是不多,没有酒精玻璃的暴利。
接下来要去跑跑业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