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通用汽车公司1923年推出的雪佛兰优胜车(Chevrolet-Superior)。
20世纪初期,福特汽车公司T型车的装配线。
雪佛兰优胜车1923年的销售广告,售价为680美元。
通用电气公司(GE)1931年的双筒洗衣机广告。
进入20世纪以来,对于现代设计发展的最大推动力,莫过于日益普遍的机械化、工业化了,机械被当成进步、发展,甚至民主,以及对于自然的掌控能力的标志。面对急剧变化的社会、文化、经济、技术等环境,生活在工业化国家的建筑师、设计师们急于探索一种符合新时代要求的设计道路来。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欧洲主要国家致力于国家的重建,物质环境的改善在建立一个新型的民主社会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各国建筑师、设计师们面对着一个可以将他们的远见和才华用于为社会大众创造一种新生活的大好机会,他们努力探索如何将工业化生产带来的生产力,与自从世纪之初就在进行的对建筑和产品外形及装饰简明化、几何化结合起来。前面一章所提及的俄国构成主义、荷兰“风格派”和德国包豪斯便是其中的先行者。不过,他们的努力基本还停留在探索、试验的阶段,尚未能真正与大工业、批量化生产、国际范围内的消费市场联系起来。
当欧洲各国进行现代主义设计的探索与试验的时候,美国人基于商业竞争要求,全力以赴地开始了为企业服务的工业设计运动。在美国,这个运动并没有多少学术味道,也没有多少知识分子的理想主义成分,可以说,从一开始起,美国的设计运动就充满了实用主义的商业气息。虽然,“形式追随功能”(Form follows function)的设计原则是由美国芝加哥建筑派(the Chicago School of Architecture)的领导人物之一路易斯·沙利文在1907年提出来的,但是在美国竞争激烈的商业市场上,设计所遵循的原则,其实是形式 追随市场。对于企业来说,最重要的并不是设计能否推动社会进步,而是能否促进销售。因此,引发美国早期工业设计发展的力量,不是知识分子的理想主义,也不是社会民主主义,而是十足的商业竞争。市场竞争机制在发展美国设计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虽然市场竞争充满了金钱的味道,缺乏欧洲现代主义设计的那种学究味,也缺乏具有理想主义、充满试验热情的设计运动和设计集团,但是,市场机制本身却不可否定地具有非常惊人的供求关系调节功能。也就是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称为“看不见的手”(invisible hand)的市场经济的神奇功能。市场机制决定了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为了符合市场需求,企业不得不提供不同的产品、包装,利用各种各样的广告来促进销售,这种背景使得设计在美国比在欧洲得到更加切实具体、内容更加丰富的发展。这种发展与市场是密切相连的,与大批量生产是密切相连的。美国早在1920年代已经是世界上工业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了。1933年,在罗斯福总统实行经济宏观改革的新政(New Deal)度过经济大危机之后,美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成为商业化设计的大本营。当欧洲同行们还将自己的眼光局限在建筑和装饰艺术范围内的时候,美国人已经戏剧化地让全世界的电冰箱、吸尘器、厨房电器、相机,以及汽车面目一新。美国人将在生产自行车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电阻焊接技术、高强度合金钢材料迅速地移植到汽车生产中去,当欧洲的汽车仍是富裕阶层专属的奢侈品的时候,在美国却已经成为普通民众可以担负得起的家庭交通工具了。
美国现代设计的发展,起步比较晚,但势头很猛,发展很快。虽然美国现代建筑市场需求量极大,高层建筑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已成为各个主要城市的建筑中心,也出现过路易斯·沙利文、佛兰克·L.莱特等建筑大师,但是直到1930年代末期,美国还没有形成一个能够与德国、俄国相比的现代建筑设计运动。这种情况一直到1930年代末,包豪斯的主要领导人物移民来到美国以后,才发生了重大变化。因此,战后源自美国的国际主义建筑运动,其实与德国现代主义有着不可分割的千丝万缕的联系。
西屋电气公司(Westinghouse)1924年的家用电器广告。
约瑟夫·里彦德克(Joseph Leyendecker, 1874-1951)1920年代为箭牌衬衫公司(Arrow Shirt and Collar Company)绘制的海报。
1942年的简特真泳衣(Jantzen Swim Suit)广告。
在产品设计方面,虽然德国的彼得·贝伦斯早在1907年就开始为德国电器公司设计家用电器,但是,德国的工业产品设计,无论其深度或广度,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依然远远落后于美国。究其原因,应该说与国家的经济情况、经济政策的重点、设计界和企业界对设计的基本立场和原则分不开。在各种设计范畴中,美国显得最为突出的是工业产品设计,尤其是在消费性工业产品和家庭用工业产品的设计方面,美国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更为成熟。
美国的平面设计的发展,与广告等商业促销活动密切关联,因而,其发展也非常迅速。战争期间虽然也如同欧洲一样,出现了为政治服务的平面设计运动和政治宣传画,但是,主流一直是商业的。这一点,在本书作者的另外一本著作《现代平面设计》中有详尽的介绍。
如果说德国人对于设计的最大贡献是建立了现代设计的理论和教育体系,进行了大量的试验,把社会利益当作设计教育和设计本身目的,那么,美国对于世界设计的最重要的贡献就是发展了工业设计,并且把工业设计职业化了。在发达的工业,成熟的商业,雄厚的经济实力的基础上,美国在全世界率先把工业设计变成一门独立职业,职业化的进程早在1920年代末期已经开始在纽约、芝加哥等地启动。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于美国工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战争期间,联邦政府对于武器和各种军需用品的大量需求,刺激了美国的工业发展。制造武器的过程中, 对于零部件标准化和可更换性的严格要求,深刻地影响了日后的消费产品和民生用品的生产制造。1918年战争结束后,美国战时工业立即迅速转型,兵工厂里那些具有熟练技能、熟悉标准夹具、模具、量具等整套设备和技术要求的工人,分散到各个行业中去,推广了零部件加工的标准化、产品检验的精确化,提高了美国工业生产的整体水平。美国工业开始进入大批量生产阶段,科学管理、流水生产线等新的管理和生产方法都开始被引入和采用。产品标准化(standardization)和管理制度规范化(rationalization)成为这次工业生产改革的重点。美国生产的各种民生用品和消费品,无论其产量或质量,都达到当时世界一流的水平。一方面,企业家尽量设法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量,以达到创造更高利润之目的。凡是能够替代人力,或降低劳动技能要求的机械,哪怕一次性投资比较昂贵,他们也乐于使用;另一方面,为了促进市场的销售,广告、企业形象、商标等种种促销手段也开始被广泛采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到1927年前后,美国的经济出现衰退迹象。众多的小企业由于市场竞争失败而破产,这种经济衰退的恶劣情况,在1929年华尔街股票市场崩盘时达到顶点,美国进入一次空前的全国性经济大危机。直到1933年罗斯福总统上台,大规模采用新的经济改革政策,改变美国以往政府对于宏观经济放任自流的基本立场,转为大规模地从金融、投资、税收、社会福利等方面进行干预,由国家投资进行各种大规模的基本经济建设项目,用以工代赈的基本原则来促进就业,由联邦储备系统对市场货币供应量的宏观调节来控制经济发展。通过种种努力,美国经济才重新出现复兴的迹象。
在大萧条时代,美国的生产乏力,消费萎缩。面对着产品销售锐减的窘况,生产厂家转向设计师,希望给他们的产品赋予更加现代的外貌、更有力地吸引消费者,好的设计被誉为破除消费者惰性的最好途径。只能体现功能和效率的外观,已经不能引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美观成为商业竞争的新利器。将产品时尚化,或者说让工程变得时髦起来,使那些司空见惯的产品看起来很新潮,让人中意,自然而然成为合乎逻辑的下一步。这个年代的美国设计师们,活跃在建筑、包装、广告、室内设计、平面设计、展示设计等多个领域内,他们相信:无论多平凡的产品和用具,都可以通过现代化的重新设计获益,甚至是重获新生。这种信念催生了一个新的行业——工业设计师成为美国工业的白骑士。这些设计师的工作帮助塑造了20世纪美国的国家形象和社会的生活形态。
哈罗德·凡·多伦(Harold L. Van Doren)和约翰·G.里德奥特(John Gordon Rideout)1933年设计的流线型踏板车(Skippy-Racer Scooter)。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通用电气公司生产的烘面包机已采用塑料机身。
个人化用品——阳光公司出品的男士剃须刀(Sunbeam Shavemaster)。
纽约梅西百货公司(Macy's)1931年圣诞节的购物人潮。
模特儿在位于达拉斯市中心的尼门-马库斯(Neiman Marcus)总店内向顾客展示最新的时装款式,(1945)。
这时出现的流线型风格,强调水平线条,形体圆顺,与1920年代流行的奢侈张扬的装饰风格大相径庭。流线型风格强调速度和效能,营造出当年广大民众所向往的进步、丰裕的形象。
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美国已成为世界首屈一指的经济大国,具有强大的生产力和庞大的国内市场,在开始成熟的国际市场上拥有主导性的占有率。凭借着这种经济力量,美国的设计得到高速的发展,美国的设计教育也因而发展起来。以强大的国家经济实力为依托,美国人虽然没有多少类似包豪斯式的学院探索,但是,却轻而易举地把欧洲人奋斗、探索了20多年的设计理想在企业中、在市场上变成了现实。1933年,包豪斯被希特勒封闭,相当一部分包豪斯师生移民到美国,欧洲的观念和美国的市场相结合,终于在战后造成轰轰烈烈的国际主义设计运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公众对于现代设计的兴趣持续升高。随着吸尘器、吹风机、烤面包机等日常生活用品的批量化生产形成规模,在工业设计师的协助下,通过采用塑料、铝材、胶合板等比较廉价的新型材料,以及采用 模压、蒸汽定型等新的制造技术,这些产品的成本得到进一步降低。低廉的价格和全国范围内不断增长的经济繁荣,更加推动了民众的购买欲望。即使到1960年代,新的风格潮流和时尚趋向取代了流线型风格,这些工业设计先驱的经典之作仍然继续对全国家庭和办公室的面貌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今天,工业设计已经成为美国制造业和贸易业,以及民众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消费主义似乎总被说成是现代西方社会的“特产”,但事实上,这是一个国际现象,而且很早就发生了。17世纪末期,已经有消费阶层出现,到18世纪,随着中产阶级的出现,信奉和追求豪华消费品的人数增多,再加上“时尚”在购买行为上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而,消费主义之风就越刮越炽热了。工业革命引起的社会财富和城市人口剧增、人员流动频繁,越来越多的人所拥有的可支配收入也大幅增加,这些因素更加强化了消费主义的势头。
1930年代初期,随着富兰克林·罗斯福(Franklin D.Roosevelt, 1882—1945)总统的“新政”和继之而来的福利国家体制的建立,重创西方、特别是美国的经济大危机得到缓解,从而把美国与西方世界引入一个空前的经济高速发展阶段。这个新的经济背景,造就了一个庞大的中产阶级,他们成为西方社会的主要阶层,形成了一个以他们为中心的巨大消费市场。设计之所以发展迅速,与中产阶级市场是分不开的。为了适应这个新市场的需求,企业界全力以赴地发展新的生产技术,开发新的材料,特别是各种合金材料和塑料,设计师们则采用这些新技术、新材料来设计新产品,促进了设计的发展。
个人化用品:1950年代初期的一款电动多点按摩器的广告,该产品曾在当时非常流行的电视剧《我爱露西》(I Love Lucy)中出现过。
洛杉矶布洛克百货公司(Bullock)1940年圣诞季节的化妆品柜台。
1940年代,芝加哥马歇尔-菲尔德百货公司(Marshall Field & Company)的电梯姑娘们正在进行职业培训。
梅西百货公司的节日橱窗让孩子们看得目不转睛,(1904)。
芝加哥西尔斯百货公司(Sears)开业前的宣传广告。
设计师威廉·里斯卡兹(William Lescaze)在1933年设计的两款台灯。
消费市场上出现了新的趋势:个性化的个人用品成为新宠,能够表现身份和社会地位的物品比单纯讲究功能的产品更受追捧,“经久耐用”遭到忽视,而时尚潮流则日显重要。过去只是王公贵族享用得起的一些产品,随着工业化生产带来的成本下降、产量提升、品种增多,平民百姓亦有机会拥有了,消费市场因而得以急剧扩大。
美国汽车巨子亨利·福特(Henry Ford, 1863—1947)推行的批量化生产、流水线作业,管理学家佛里德里克·温斯洛·泰勒(Frederick Winslow Taylor, 1856—1915)将他的科学管理理论应用到装配线的组织和运作之中,更是释放出巨大的生产能量。使得工业发达国家进入了历史上第一次能向几乎所有社会成员提供质优、价廉产品的时代。
急剧增加的大型百货公司,直接为这股消费的浪潮推波助澜,完全改变了人们的购物体验,在同一个地方,有这么多不同品种的商品可供选择;再加上装潢得美轮美奂的购物场所,本身就充满吸引力,消费者们惊喜地将“购物”变成一种流行的消闲活动。城市的中心,也往往成为购物中心。
消费者的购买力越来越强,他们对于制造业的影响力也就越来越大,生产消费者需要的产品,成为企业的指导原则。一方面,工业化批量生产确保了标准化的、便于制造的产品,能以最低廉的价格、最大量地投入市场;另一方面,在工业化社会里,除了中产阶级之外,劳工阶级资薪的增长也使他们除了日常开支之外有所盈余,他们在作为生产者的同时,也成为消费者。消费,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变得越来越重要了,此时,消费者所购买的除了他们必需的用品之外,还有他们渴望的物品,而这种“渴望”,还会逐步变成“必需”,购买行为甚至不是缘于“需要”而是缘于“想要”了。过去单纯的日用品,经过设计,也被附上了“标志”的意义,变成个人身份、地位、个性的象 征。消费,已经不仅是一个实用性的行为,而且带上了炫耀性的色彩,消费主义成了一种社会价值观和一种社会文化。人们对于设计风格有了日益明显的要求,这是消费社会形成后的重要特征之一。英语把消费者对于产品设计的要求称为式样意识(style conscious)。过去的时代重视持续性,而消费社会讲求多变性,在日益增强的式样意识的影响下,流行式样就应运而生了。
1930年代,美国的设计受到技术和时尚的影响,有了很大的改变,流线型现代(Streamline Moderne)成为一种强调速度和效率的新美学观念,经由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现代艺术博物馆等一系列博物馆举办的设计专题展览,以及诸如《好家具》(Good Furniture )等杂志,以及报纸、电台等大众媒体的广泛宣传和推动,形成了一个影响很大的流行风格运动——流线型运动(Streamline Movement)。
流线型(Streamline style)这种风靡美国近20年的设计风格,源起装饰艺术运动,事实上,它有时也被称作“运动中的装饰艺术”(Art Deco on Motion),但它融入了动力学的概念,变得更加简洁,更有活力,展示了一种强调速度和效率的新美学观念,成为一种具有鲜明个性的美国现代设计视觉语言,获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正是在流线型风格风靡全美的这个阶段里,美国的工业设计职业化基本成形。
对于符合空气动力学的流线外形的研究,最初源起于现代交通工具的设计。自从现代化交通工具问世,就开始有人考虑造型与运动速度的关系。刚刚进入20世纪,已经出现利用所谓泪珠(teardrop)形式来设计交通工具的探索。1914年,意大利设计师玛柯·里克提(Marco Ricotti)最早采用这种形式设计了A.L.F.A.40/60HP原型车,奥地利飞机设计师爱德蒙·伦普勒(Edmund Rumpler, 1872—1940)在1921年尝试过设计流线型飞机。1921年在德国的齐柏林工厂(Zeppelin Works),匈牙利裔设计师保罗·亚雷(Paul Jaray, 1889—1974)主持了对流线型汽车进行的风洞试验,首次为流线型外观对于速度的影响提供了科学依据,他设计的汽车外形对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欧洲汽车外形的设计产生了很大影响。风洞试验,直接影响到汽车外形的抉择,在1930年代已经被汽车工业广泛采用。因此,最早进行流线型研究的并不是美国人。但是,欧洲的这些研究都基本限于单纯的功能方面,没有进入旨在促进销售的流行风格设计阶段。
A.L.F.A.40/60 HP原型车是最早出现的泪珠型汽车。
根据保罗·亚雷的研究成果,德国汽车联盟(AutoUnion)生产的流线型汽车DKW F9。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戴玛西翁』三轮汽车改装的宣传车,在为战争前线募款。
波音247型客机,(1934)。
道格拉斯DC-3型客机,(1935)。
流线型家具——坎姆·韦伯(Kem Weber)1934年设计的扶手椅。
为了提高飞行速度,流线式的外形设计很快被应用到飞机设计中。第一架采用流线型式样的飞机是1933年波音飞机公司设计的波音247型。同年,道格拉斯飞机公司的DC-1型流线型飞机投产,它采用金属铝外壳,机翼与机身完全合为一体。前所未有的闪闪发光的流线型金属外形,非常夺目。1934年,波音飞机公司的改良247型飞机和道格拉斯飞机公司的DC-2型飞机在伦敦进行飞往澳大利亚墨尔本的比赛,虽然屈居于英国专门为比赛而设计的飞机DH-88彗星(Comet)之后,只取得第二名、第三名,但却为民用航空工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这个基础上,道格拉斯公司在1935年发展出体形更大的DC-3型飞机,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前直至战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最成功的商用飞机。这种飞机的军用代号是C-47型,是飞机生产史中单一机型产量最高的一种,性能良好,造型简练,在战争期间广泛用来作为军用运输机,建立了丰功伟绩。这种飞机的造型,对于流线型风格的广泛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如何将从现代飞机设计中发展起来的空气动力学原 理应用到地面交通工具上,引起了众多设计师的兴趣。1933—1934年间,美国设计师理查德·富勒(Richard Bukminster Fuller, 1895—1983)设计出他的全流线型的汽车“戴玛西翁”(Dymaxion),这是一辆外形像“泪珠”的三轮汽车,时速在50英里时据说可以节省50%的燃料。然而,富勒的设计无论是形式还是功能对于美国市场来说,都太过于前卫,因此并没有能够被立即接受。但是,他的设计应该是流线型运动的重要试验开端。
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工程部主任卡尔·布利尔(Carl Breer, 1883—1970)于1934年主持设计了“气流”(Airflow)轿车,造型新潮前卫,除了造型的流线型特征之外,这种汽车的设计还尽力提供舒适和方便,整个车体拥有一种流畅的造型,虽然生产与市场并不很理想,但是这种汽车的造型却影响了整个汽车流线型运动。尽管当时对于“气流”汽车众口不一,有称赞的,也有反对的,但是,作为一种新的设计风格,流线型运动这时可以说已经正式登场了。这种汽车在世界各国的汽车工业界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它的市场成绩。自从1930年代中期以来,流线型已经成为美国汽车设计的流行风格,并且很快影响到其他的产品造型设计,形成一个规模浩大的设计运动。这个运动与欧洲的现代主义运动不同之处在于——它基本是集中在流行风格上的形式主义运动,动力是商业利益,而不是意识形态因素。
1932年,由美国车辆工业界主要的金属制造业者和供应业者巴德公司(Budd Company)设计和制造的奇菲尔高速火车(Zephyr high-speed train),对推动这种“流线型”美学观念起到重大作用。这辆外壳由不锈钢板经脉冲焊接而成的流线型火车,外形平顺圆滑,高速低耗,甫一问世,便成为美国客运火车最佳的广告拍摄对象和促销工具。随着这种火车驰骋在美国广袤的大地上,流线型的设计概念和风格迅速地流传开来。不过,这款机车设计的主角还是工程师,不是设计师,设计的主要考量仍是功能性,而不是外在形式。
鲁列尔·基尔德设计的Electrolux吸尘器,现为纽约当代艺术博物馆收藏。
克莱斯勒公司1934年推出的『气流』轿车。
流线型的奇菲尔高速火车。
保罗·亚雷对齐柏林飞艇进行风洞试验。
流线型餐具——拉尔夫·E.克鲁克(Ralph E. Kruck)1939年设计的冰箱专用冷藏罐。
沃尔特·提格1936—1937年设计的流线型斯巴顿收音机(Sparton Table Rabio)。
坎姆·韦伯设计的流线型闹钟。
然而,一些企业家和设计师发现,这种从空气动力学原理出发的外形,可以用来承载速度和力量的精神内涵,它本身就可以成为一种强有力的装饰风格,从而具有很大的商业价值。1936年,谢尔顿·钱尼和玛莎·钱尼(Sheldon and Martha Chaney)在他们合著的《艺术与机械》(Art and the Machine )一书中,这样写道:“流线型,作为一种美学风格的符号,作为20世纪这个机械纪元中速度、精确度和效率的象征,就这样被从飞机上‘借’了过来。”
美国19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不但促进了美国设计职业化发展,同时也促成了新的设计风格——流线型风格的流行。为销售不振而发愁的企业家们纷纷向工业设计师们寻求帮助,希望他们将产品设计得更加美观、更有吸引力,以促进市场销售。
流线型的外观被广泛应用到所有看得见的产品上,连那些需要稳稳站立的产品(例如冰箱、炉台)也不例外。这个时期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推出的家用电器产品,几乎无一例外地拥有了“流线”的外形。设计师鲁列尔·基尔德1937年设计的一款Electrolux吸尘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虽然是件粗重的东西,但流线型机身上那些闪亮的镀铬线条却为它带来了速度感,而显得轻盈、精确起来。在这里,机身的造型和镀铬条纹并无任何功能作用,而纯粹出于一种装饰的需要、时尚的需要。
在1930年代里,流线型成为美国民众心目中现代化的象征,成为新潮的代表。各种消费产品,尤其是新登场的众多家用电器,轮廓简洁、外形流畅,采用了闪闪发亮的工业材料,大多以表现速度、活力的水平线条作为装饰。这样的形式风格,将严肃理性的新技术浪漫化了,使产品 变得更加富有魅力,令消费者感到亲近,从而大大促进了销售。因为形成流行风格,也造成了消费者追逐潮流的购买热,设计风格促进销售,流线型是比较早的一个成功例子。
在美国,促进流线型风格流行最重要的人物是诺尔曼·贝尔·盖迪斯(Norman Bel Geddes, 1893—1958),他不但在1932年就明确提出了流线型风格的概念,而且身体力行设计了从汽车、游轮、飞机到收音机、热水瓶等大量流线型风格的产品。新一代设计师中的埃罗·沙里宁(Eero Saarinen, 1910—1961)、埃利奥特·诺耶(Eliot Noyes, 1910—1977)等人曾在他的事务所工作过,直接受到他的影响。
除盖迪斯之外,美国当时几乎所有的知名设计师都投入了这股流线型潮流,沃尔特·多文·提格(Walter Dorwin Teague, 1883—1960)设计了流线型的台灯,佛里德里克·赫廷·里德(Frederick Hurten Rhead, 1880—1942)设计了流线型的“嘉年华”系列陶瓷餐具(Fiesta),雷蒙德·罗维设计了流线型的铅笔刨,亨利·德雷夫斯设计了流线型的电熨斗。在这些设计先驱人物的带动下,特别是他们的设计被大企业接受、投入生产,更加成为流线型风格的强大推动力,1930年代初期开始出现的流线型风格,到了1930年代中期已经蔚然成风,遍及美国工业产品设计的各个方面。
然而,事实上很多采用流线型式样的产品并不是因为空气动力学功能的需求,例如面包烤箱、电冰箱等等,所取的无非是一个时髦形式而已。其中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是奥罗·赫勒(Orlo Heller)1936年设计的赫赤基斯牌(Hotchkiss Staple)流线型订书机,这是一个完全形式主义的设计,对于它的功能并没有实际意义,它的造型只是追求流行风格和时代感。当时,甚至有位棺材商要求设计师为他设计流线型的棺材,可以说是非常具有讽刺意味的。流线型风格如此泛滥,当时已令一些设计师和评论家感到困惑和不满,提出批评,但并没有影响到它成为1930年代典型的美国式的现代主义风格。
流线型风格的平面设计——底特律市伯赫恩铝铜公司1944年的广告。
欧洲的流线型风格设计——英国的帝国航空公司(Imperial Airways)广告。
拉美国家的流线型风格设计——墨西哥建筑师曼努尔·O.莫纳斯特里奥(Manuel Ortiz Monasterio)等人1945年设计的埃迪费西奥·莫罗大楼(Edificio El Moro Mexico City)。
另外一个追求形式的流线型设计:1941年由克里佛德·B.斯蒂文斯(Clifford B. Stevens)等人设计的电熨斗。
盖迪斯的流线型设计——『汽水皇帝』虹吸瓶(Soda King Syphon Bottle 1938)。
流线型风格的产品——保罗·斯奇列肯高斯特(Paul Schreckengost)1938年设计的水壶。
奥罗·赫勒1936年设计的赫赤基斯牌流线型订书机。
一般而言,流线型风格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①强调水平方向的视觉效果,表面平整素净,少有附加装饰;
②外形简洁,轮廓圆顺流畅,少有棱角;
③建筑上采用玻璃砖作为装饰手段,常将窗户设计得类似轮船上的舷窗;
④采用连续的不中断的直线或曲线作为装饰动机;
⑤金属硬件大多采用镀铬装饰,玻璃和漆器也很普遍;
⑥大量采用铝材、电木(酚醛塑料)等新型材料,瓷板也很常见。戏剧化地强调材料的固有特性。
流线型运动的发展不仅仅局限在美国,由于交通工具的飞速发展,火车、飞机、汽车、轮船等交通工具的产量日益增加,速度日益加快,对于这些交通工具的外形合理要求也越来越高,空气动力学的研究结果证明,流线式外形对于减小运动中的阻力,增加效益具有绝对的积极作用。因此,越来越多的交通工具采用流线型外形设计,造成世界性的流线型运动。
与此同时,由于美国从大萧条中恢复过来后,经济实力日益强大,出口产品增加,在海外的投资也越来越大,再加上美国出版物和电影在海外的巨大影响力,美国流线型运动对于海外的影响也与日俱增。
当时,已经有不少美国大企业在海外设立分公司,比如通用汽车和福特汽车都在1930年代开始在欧洲设立分公司,全世界汽车中的80%是由美国公司制造的。这样一来,在底特律的汽车设计方式也自然被引入欧洲各国。
虽然如此,但是欧洲的流线型运动基本没有依照美国的方式发展,而是走出了自己的道路。欧洲汽车基于欧洲自己的人文地理发展,比较重视经济性、实用性,由于欧 洲人的消费习惯与美国人不同,他们在汽车设计上也比较注意较为长久的、耐看的造型设计,而不是美国式的为促进商品销售不断改变造型的流行化方式。欧洲的流线型汽车比较收敛,比较紧凑,也比较耐看。其中比较典型的例子是捷克的塔特拉87型八缸轿车(Tatra V8, type 87),这是由奥地利人汉斯·列德温卡(Hans Ledwinka, 1878—1967)1936年为捷克的塔特拉汽车公司设计的。这种汽车的流线型具有一个尾部的鳍(rear fin),整体感非常强。意大利汽车设计大师巴蒂斯塔·平尼法里纳(Battista Pininfarina, 1893—1966)1947年设计的西西塔利亚202GT型双门汽车(Cisitalia 202GT coupe)也是走欧洲路线的例子。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的流线型运动开始式微,而欧洲却依然兴盛了相当长一段时间。欧洲的小型汽车更加具有本身的特色,战后反而影响了美国的汽车设计。
危机期间,企业为了生存,更加激化和强化了竞争手段及竞争技巧,这也成了美国现代设计的发轫点。为了占有市场,美国大企业,特别是汽车制造业在此时成立了汽车外形设计部门,雇用专业的造型设计师,形成了最早的企业内专设的工业设计部门。另外,由于市场需求日益增加,出现了一些独立的设计事务所,根据客户的要求从事工业产品、包装、企业标志和企业形象等方面的设计,这些设计事务所往往与大企业有长期的合作关系,形成了活跃的设计市场活动,美国第一代工业设计师开始崭露头角。
流线型风格的建筑——克利夫兰市的灰狗巴士站。
流线型风格的室内——辛辛那提市尼士兰旅店的『随想曲』舞厅(Caprice Ballroomi ntheNetherland Hotel cincinatti, 1940)。
意大利的西西塔利亚202GT型双门汽车。
盖迪斯的流线型设计——泪滴型汽车。
捷克的塔特拉87型八缸轿车。
提格在1939年设计的流线型台灯。
2011年美国邮政总局发行美国工业设计先驱纪念套票——雷蒙德·罗维设计的流线型铅笔刨。
盖迪斯的流线型设计——『眼镜蛇』台灯(Cobra Table Lamp,1930年代末)。
欧洲的流线型风格设计——捷克出品的特斯拉380U型收音机(TESLA 308U-Radio)。
亨利·德雷夫斯为通用电气公司(GE)设计的流线型电熨斗。
与欧洲同行相比,美国第一代现代设计师的长处和弱点都很突出。欧洲第一代设计师大部分是建筑专业毕业的,有坚实的高等专业教育基础,并有长期从事建筑设计的实践经验。比如德国的彼得·贝伦斯、沃尔特·格罗皮乌斯、 密斯·凡·德·洛,芬兰的阿尔瓦·阿尔托,荷兰的乌德,比利时的亨利·凡·德·威尔德,奥地利的约瑟夫·霍夫曼等等。反观美国的第一代工业设计师,专业背景参差不齐,一些人甚至没有正式的高等教育背景。
美国设计师们的设计范畴很广,几乎可说是“万能的”,他们设计的范围从火车、汽车、轮船、电冰箱、企业标志、包装、化妆品,一直到蛋糕。其中最具有典型性的当推雷蒙德·罗维,他以设计可口可乐玻璃瓶和企业标志出名,先后设计过流线型火车头、汽车、灰狗巴士、超级市场、各种包装、航天器(太空实验室)、各种商标等等,简直是无所不包。对于欧洲人来说,这样庞杂的设计方向简直是不可思议的。在设计程序上,美国设计师往往比欧洲同行效率更高,设计周期较短,缺乏认真的社会因素或社会责任的考量,但长于市场竞争。他们的设计表现能力很强,设计预想图画得比欧洲同行们炫亮得多,也讲究商业谈判的技术,因为他们的目的是做设计生意,而不是研究设计的社会功能。他们不重视设计理论和设计哲学,也不像他们的欧洲同行有那么多的著作,但是他们的设计数量惊人,产品、包装、企业形象,几乎没有他们不做的。从设计的市场功能而言,他们比欧洲同行实用得多,灵活得多,但从设计观念来说,他们又显得相对浅薄。
专业背景和教育背景的不同造成设计发展趋向不同,这是美国与欧洲设计的一个非常大的区别。与欧洲第一代工业产品设计师的建筑设计背景完全不同,美国第一代的工业设计师不少人的专业背景是广告业、商业艺术、橱窗设计和其他展示设计行业,甚至是舞台设计。这种背景使他们在设计上与他们的欧洲同事有很大区别:建筑师比较强调设计的社会效应,设计对于大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现代设计对于民族传统的继承性和发展性,以及设计本身的社会含义。他们对于设计师本身的文化和教育素质的要求,对于严格的设计教学体系的建立非常重视,因为,没有这样的素质和这样的教育体系,是不可能培养出真正有责任感、有高度文化品位的建筑家的。而主要从事展示、促销工作的设计师则比较讲究短期的市场促销效果,对于建筑设计师一向强调的那些社会因素比较淡漠。因为展示设计的目的是促进销售,设计的产品具有积极的市场冲击性,但是同时也具有短暂的、用毕即抛的特点,而并非建造出比较永恒的产品,建设起一个起码可以屹立百年的建筑物。因此,美国的工业设计师们对于设计形式造成的商业效果有明确的追求,对设计的观念、它会造成的社会影响作用则考虑不多。这种特征是由他们的职业背景造成的,原因是这些行业使他们对于商业竞争有比较切身的体会和认识。这些行业还有另外一个日后成为工业设计的重要特点:集团式的工作和娴熟的商业谈判习惯。商业设计需要一组人的同心协力,因而,他们都习惯于集体工作,习惯于与客户打交道,习惯于与市场专家、市场调查人员联系,对于形成工业设计来说,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特征。而这种特征在设计教育上的反应,就是对于表达技法的重视和对于设计观念的淡漠,美国的设计教育,也因此一直具有非常鲜明的重技法、重表现技术和轻视观念的特征。
提格设计的『蓝鸟』收音机(Bluebird radio, 1934)。
然而,无论对这一代美国设计师如何地褒贬不一,正是通过他们的努力,通过他们的大量实践,工业设计才终于成为市场促销、市场竞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被美国市场、美国企业界、美国消费者所接受,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从此以后,工业设计就在美国生根了。可以说,真正让工业设计切切实实地扎根于工商企业界的,是美国的第一代工业设计师。
美国早期出现的工业设计师中比较出名的大约有十几位,这批美国工业设计的先驱人物大多在1920年代前后开 始从事工业产品的设计工作,开创了工业设计这门新的职业。
沃尔特·提格(Walter Dorwin Teague, 1883—1960)是美国最早的工业设计师之一,对美国工业设计职业化很有贡献。他于1883年出生于印第安纳州的潘德勒顿(Pendleton, Indiana),父亲是卫理公会的牧师,家里并不富裕。1902年,提格来到纽约,最初的工作是油漆标志,给邮寄购物目录画插图。他一边工作,一边在纽约艺术学生联盟的夜校学习,那时他希望将来能成为一个杂志的插图画家。后来,他被当时很有影响力的广告公司卡尔金和霍尔顿(Calkins and Holden)的美术部招纳,为杂志绘制商业插图。1926年,他在欧洲看到了勒·柯布西耶的作品,读到他的著作,并且从一些展览中对德国包豪斯在设计上的探索有所了解。这段经历使提格深受启发,回到美国之后,决定以为厂家设计产品和广告作为自己的职业,从而开始了他的自由职业设计师生涯,开始尝试产品设计。
提格最早接受的专业训练是广告设计,从中他很明确地了解到美观的外形和连续不断地在公众面前亮相对于促进销售是多么重要。在他看来,工业设计应该既是一门艺术,也是现代生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在如何将历史上的艺术风格与当代产品结合起来这一方面,提格本人具有杰出的才能。他自己设计的产品,不论是家庭用品或是电气产品,都非常简洁,很有艺术韵味,而这也正是他的设计生涯非常成功的原因之一。在他的演讲和写作中,提格不懈地向公众宣传他的这一理念。提格在他撰写的《当今设计》(Design This Day )一书中,阐述了他对工业设计行业的看法。
从欧洲回到美国后,提格结识了一班志同道合的年轻人:诺尔曼·贝尔·盖迪斯、雷蒙德·罗维、亨利·德雷夫斯等,一同推动将工业设计发展成一个独立的专业性职业,推动现代设计运动在美国的开展。在此过程中,提格的作用尤其重要。1927年,提格开设了美国第一家工业设计事务所,在大多数美国人尚不知道工业设计为何物的时候,就在公司的文宣用品上明确印上“工业设计”字样。1927—1941年间,提格将这个事务所提升成一个门类齐全的全方位的建筑咨询单位,从建筑设计到平面设计,样样俱全。提格非常重视与客户的长期合作关系,在如何建立和保持这种关系方面,他的能力几乎是无与伦比的。他深知美国设计的根本所在,他曾说:现代设计不是从前门走进美国人的家庭的,而是从厨房、从厕所、从车库。因此,他在设计中总是会考虑到普通民众的需求。他的许多设计作品,例如1934年设计的“蓝鸟收音机”(Bluebird Radio)、1936年的“斯巴顿收音机”(Sparton Table Radio)、1937年设计的“子弹相机”(Bullet Camera)等,都非常流行。
提格为柯达公司设计的『子弹相机』(Bullet Camera, 1937)。
提格的个人作风非常稳重,待人接物、穿着打扮都很有风度。他为自己的设计公司挑选的客户也多是一些相当成熟的、产品面向大众的企业,例如柯达摄影器材公司、福特汽车公司、波音公司、美国钢铁公司等等。
提格的设计生涯与世界最大的摄影器材公司——柯达公司(Eastman Kodak)有非常密切的关系。1927年,提格与伊斯曼-柯达公司签约,为其设计照相机和包装。1928年,他为柯达公司设计出大众型的新照相机——荣华柯达(Vanity Kodak),一改过往相机大多采用的黑色,提格为这款新相机设计了5种相当柔和的颜色,成功地将技术性很强的照相机转化成时尚用品,从而吸引了大量女性消费者。后来,他还将原本已经相当紧凑的相机盒内加上了小镜子和放唇膏的地方。在1930年圣诞节,以“柯达礼品”(Kodak Gift)为名推出1万台限量版相机,在全美各 地的著名女子大学销售,大获成功。这种照相机受到当时流行的装饰艺术运动的影响,从埃及图坦卡蒙面具汲取灵感,具有相当强烈的装饰性,产生了非常好的市场效应。他再接再厉,于1936年设计出最早的便携式相机——班腾(Bantam Special)相机。他以一组闪亮的金属平行线作为机身的装饰,将相机的功能部件尽量压缩,全部收藏在面盖之内,外形极为简洁,操作方便,为现代35毫米相机提供了一个原型与发展基础。
在设计过程中,他始终与柯达公司的技术人员密切合作,尽量从工程需要和市场营销的角度去进行设计。他一直强调:“设计师在画板上着笔之前,应该先与公司所有部门进行交流。”柯达公司能够明确提出,要为美国民众提供人人负担得起的相机,能够安然度过大萧条,提格和他的设计团队功不可没。
提格还为其他的公司提供设计,比如美国书籍推销公司(American Sales Book Company)和赫尔德重型机械公司(Heald)等等。他与这些公司的工程技术人员密切合作,从外形上协助解决技术问题。他设计的机械外形比较规整,少有凹凸,便于清洁保养,比较安全,也便于使用。他是最早在产品设计中注意到人体工程学因素的设计家之一。正因为他的设计考虑到加工生产的要求,具有相当好的客户和市场反应,所以1930年代以来,委托他设计产品的厂家越来越多,他的设计范围越来越广泛。提格逐渐发展出自己的一套设计体系,能够为企业提供整套产品系列的开发设计。
提格的设计公司从1946年开始与波音公司合作,设计“凌云巡航者”客机(Stratocruiser's passenger aircraft)的座舱。提格去世之后,这种合作也没有中断。60多年来,提格公司的航空工作室参与了波音公司707、737、747、777、787等机型的机舱设计。除了波音公司之外,微软、惠普等高科技公司也都是提格设计公司的客户。
提格设计的1939年纽约世界博览会福特公司展馆,效果图是由他的助手乔治·鲁道夫(George Rudolph)绘制的。
提格设计的『荣华柯达』相机和包装。
提格设计的针对女性消费者的『柯达礼品』相机。
提格用空气喷笔绘制的德士古公司加油站效果图。
提格设计的波音公司凌云巡航者客机座舱。
提格设计的最早的便携式相机——柯达班腾相机。
除了从事产品设计之外,提格在建筑设计方面也颇有建树。1934—1937年间,提格为德士古公司的加油站设计了几款流线型的建筑,立即成为二战时期美国“装饰艺术”风格的标志。截至1960年,在全世界范围内,德士古的流线型风格加油站共建起了超过2万座。此外,提格的建筑作品还有:1935年,德士古公司在达拉斯举办该公司百年大展的展览馆、1935年加利福尼亚太平洋国际博览会上的福特展览馆(Ford pavilion for the California Pacific International exposition, Balboa Park, San Diego)、美国新闻总署在原苏联的办公楼、1961年在弗吉尼亚州里奇满市建造的内战百年纪念大厅等,都获得好评。作为1939年纽约世界博览会设计委员会的成员,他为那次博览会设计了好几个非常受欢迎的展览厅。
提格是美国最成功的工业设计师之一,是美国工业设计师协会的发起人,曾任该协会的首任主席。
遍数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知名的美国工业设计师,雷蒙德·罗维(Raymond Loewy, 1893—1986)毫无疑问是最为时尚、最为优雅的一位。虽然他出生在巴黎,死后也葬在法国,一生都带有浓重的法语口音,但由于他长达近70年的职业生涯基本在美国度过,他的设计事务所也在美国,他还加入了美国籍,因此,他一向被视为美国工业设计家。
1893年,罗维出生在巴黎一个富裕家庭,从小对于设计深感兴趣,幼年时便在自己的速写本中画满了飞机、汽车、火车。1909年,16岁的罗维设计了一架飞机模型,并获奖,这更坚定了他要当一名设计师的志向。第一次世界大战,打断了他的电机工程学习。战后,他来到美国,除了一身军装、口袋里的50多法郎之外,身无长物,而且不 懂英语。然而,正是这位法国人,成为奠定美国现代设计流行风格的关键人物。
罗维在美国起初从事杂志的插图设计和橱窗设计。他的绘画水平相当不错,对新的插图风格非常敏感,他那些运用当时流行的装饰艺术风格画出的插图,很快在纽约出名,当时纽约一些知名大百货公司,如梅西(Macy's)、第五大道萨克斯(Saks of Fifth Avenue)等,都请他设计橱窗和绘制广告目录。
1929年,罗维获得了第一个工业产品设计项目——斯特纳复印机公司(Gestetner Cyclograph Company)委托他对原有产品改型设计。旧型号的复印机四脚外伸,结构比较松散,有些“张牙舞爪”,不但加工麻烦,清洁不方便,并且对于经常在办公室内走动的秘书来说,也非常不安全。因此,他对机器的外形全面加以简化,新机器造型整体、形式现代,功能良好,方便制造,立即取得非常好的市场效果。这个设计成为他职业生涯的一个转折点。
随后,客户开始接踵而来,委托他设计各种产品。罗维再接再厉,连续设计了大量的工业产品。罗维具有第一代美国工业设计师那种无所不为的特点,他的涉猎范围从可口可乐的标志到宾夕法尼亚铁路公司的火车头,产品设计、平面设计(尤其是企业形象设计)、包装设计,几乎无所不包。罗维在1930年代设计了多种流线型交通工具——火车头、汽车、轮船等等,有力地推动了流线型设计运动在美国的发展。1940年,《建筑论坛》(Architecture Forum )杂志载文说,罗维是世界上唯一可以乘坐自己设计的汽车、公共汽车、火车、飞机横跨美国的设计师。
罗维是在巴黎长大的。作为欧洲当时最繁华的大都会,巴黎的优雅、浪漫在他身上留下深刻的印记。他不仅仅对于工业技术感到兴趣,对于人的视觉敏感性也有很深的认识和追求,他的设计当中有不少是非常具有人情味的,使他成为当时比较少有的既有工业化特征,又具有人情味的设计家之一。
罗维重新设计的斯特纳复印机。
斯特纳复印机的原有设计。
罗维为宾夕法尼亚铁路公司设计的流线型S1蒸汽机车。
罗维1953年设计的斯图德贝克『星线』汽车。
当时美国产品的优秀性能和粗劣外形的巨大反差,令罗维感到非常震惊和困惑。他认为好的功能应该同时具有好的外形,而好的外形不仅能强化使用功能,还能够促进产品的销售。他认定,产品设计是一个潜在的巨大市场,他的才能和使命应该是工业产品设计。因此,从1920年代末开始,他就将自己的精力,更多地投入到改进美国产品外形的工作上来。
罗维从1930年代开始成立自己的设计公司,当时的业务包括三个方面:交通工具设计、工业产品设计、包装设计。罗维的公司虽然雇用大批设计和管理人员,高峰时期曾有200人在他的领导下从事设计工作,但他的公司所有的设计项目,无论是谁设计的,最后均只能由他署名,以他的个人名义出品。这种方式引起很多的争议,有人认为他专制、沽名钓誉,其实这是他的一种公司管理和市场运作的方式,以此来大幅度提高公司的知名度,从而设计价格也能够水涨船高。虽然外界多有褒贬,但由于罗维给予员工的待遇相当优厚,公司内的职员们对此却抱怨不多。罗维设计事务所的顾客网的广泛程度、设计价格的高昂、公司利润的比例都是自从有工业设计事务所以来最高的,这与他的管理方式密切相关。罗维很注重在公司里营造幽默、兴奋的气氛,除了是一位优秀的设计家之外,他也是一个非常精明的企业主管。罗维设计事务所(Raymond Loewy International)到1980年代成为世界上经济实力最强、经济收益最好、规模最大的独立设计公司。除在美国本土营运之外,还在欧洲的英国、法国开设了分部。
罗维从来没有企图建立自己的设计体系或者设计学派,他是一位高度商业化的设计家,对于他来说,最重要的不是设计哲学、设计观念,而是设计的经济效益。他曾说 “对我而言,最美丽的曲线是销售上涨的曲线”,表现出高度的美国实用主义特色。他没有多少设计观念上的理论探索,而是一位完全凭靠自己那种特别敏锐的直觉进行设计的大师。也因此,一些评论家批评他过于商业化了。
罗维有几个基本的设计原则:外形简练,典雅美观,使用方便,容易维修和保养,尽量通过产品的形状来表达使用功能。模型是罗维设计的一个重要手段。他从1940年代开始,采用1∶1的模型进行设计,从而可以发现那些单从绘图上无法察觉的问题,加以改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他逐渐转而采用缩小的模型。
从很早开始,罗维就懂得,要在美国这个高度商业化的社会中取得成功,必须充分利用新闻媒介的力量。1939—1940年在纽约举行的世界博览会给了罗维第一个进行大规模公共关系和形象树立的机会,他的名声开始传遍整个美国。从此,他的公司雇用专门的公共关系咨询顾问,通过精明的公共关系手段,创造出所谓的“罗维奇迹”(the Loewy Legend)来。罗维开始频繁出现在各种新闻媒介上,积极接受报纸、杂志、无线电台、电视的专访,在公众场合举行各种讲座、发表演讲、举办讨论会等等,利用各种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自己的知名度,从而为设计开路。他还亲自写书宣传自己,他的著作《不要把好的单独留下》(Never Leave Well Enough Alone )被翻译成多国文字,除了宣传工业设计的重要性以外,这本书对于宣传他自己也起到很大的作用。1949年,罗维成为第一位登上美国《时代》周刊封面的设计师,该期杂志并专文介绍罗维,是他的公关活动的一个重要成果。
罗维一向很注重个人形象,剪裁合体的西服、精心修剪的小胡须、带有法国口音的英文,从来不说美国俚语、用词讲究,打造出一个时尚别致、风度翩翩的欧洲绅士形象。可以说,罗维对于公共关系是不遗余力、不惜工本、巨细无遗的,他的名字当时在美国几乎达到家喻户晓的地步,这也是他的设计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罗维的设计作品——为美国环球航空公司(TWA)飞行中心设计的餐厅室内。
罗维的设计作品——为罗森泰尔公司设计的瓷器套装餐具。
1940年代初期,各种颜色的302型塑料电话机的广告。
德雷夫斯为约翰·迪尔公司设计的B型拖拉机,(1942)。
德雷夫斯设计的『大奔』闹钟(Big Ben alarm clock, 1938)。
在其漫长的职业生涯中,罗维称得上是硕果累累:
1933年,他为国际哈维斯特农用机械公司设计了拖拉机系列,为宾夕法尼亚铁路公司设计了PRR T1等一系列流线型蒸汽动力机车,为西尔斯公司设计了冷点电冰箱,为灰狗(Greyhound)长途汽车公司设计了企业形象标志。
1934年,罗维与李·西蒙逊(Lee Simonson)合作设计了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举办的“当代美国工业艺术展”(Contemporary American IndustrialArt)上展出的设计师办公室,为哈柏汽车公司(the HuppMotor)设计了哈莫比尔(the Hummobile)汽车系列。
1937年,他为宾夕法尼亚铁路公司设计的GG-1型流线型火车头在巴黎的世界博览会上获得交通工具的金质奖章。
1938年,开始了与斯图德贝克汽车公司(Studebaker)和可口可乐公司的正式商业合作关系,设计项目包括汽车,可口可乐的瓶型改型、可口可乐的企业形象等。
1942年,罗维成为法国荣誉军团成员(officer of the French Legion of Honor)。
1946年,罗维当选美国工业设计协会主席。
1947年,罗维为斯图德贝克汽车公司设计了该公司战后第一辆投放美国市场的汽车。
1951年,罗维著作《不要把好的单独留下》(Never Leave Well Enough Alone )出版。
1953年,为斯图德贝克汽车公司设计的星线(the Starliner)汽车投入市场,这是斯图德贝克公司销售最好的车型之一。
同年,罗维的自传《Hasslich keit ver kauft sich schlecht》(德文版)在德国成为畅销书。
1954年,为德国陶瓷工厂罗森泰尔(Rosenthal Porzellan)设计2000系列餐具。
1957年,为英国石油公司(BP)设计企业形象和标志。
1960年,罗维与合伙人斯纳斯(William Snaith)联合推出新的超级市场方案,这种巨型超级市场兼卖食品与日用百货。
1964年,为美国邮局设计肯尼迪总统纪念邮票。
1968年,为壳牌石油公司(Shell Oil Co.)设计企业形象与标志。同年,开始为美国国家宇航局当设计顾问,一直到1974年。
1974年,为苏联设计莫斯科人汽车(Moskwich),是苏联政府委托西方人设计的第一个项目。
秉持着“要让民众的生活质量完美起来”的信念,罗维的设计活动一直持续到1988年他去世前不久,是当代工业设计师中设计生涯最长的人物之一。应该说,罗维对于美国现代设计最为重要的贡献,是他以自己的成功设计帮助客户企业成功,而使其他企业认识到设计的重要性,开始纷纷成立自己的设计部门,或者雇用设计师做顾问,从而推动了设计行业的发展。
罗维去世后不久,曾在他的公司担任设计部主任的约翰·李斯特(John Lister)和大卫·布特勒尔(David Butler)在接受《纽约时报》的采访时说:“罗维戏剧性地改变了美国生活的面貌,将流线型风格带进人们日常生活的几乎每一个方面。他将20世纪看作是为日常生活而设计的世纪,而他本人正是这个世纪里一位设计巨人。”
第三位具有重要影响的美国工业设计家是亨利·德雷夫斯(Henry Dreyfuss, 1904—1972)。他起初从事舞台设计,后来转向工业设计,1929年开设了自己的工业设计事务所。德雷夫斯的一生都与贝尔电话公司的设计有密切的关系,他是影响现代电话样式最重要的设计师。1930年,贝尔电话公司出1000美元请他为公司设计电话,德雷夫斯坚持设计工业产品首先应该考虑的是高度舒适的功能性,他与贝尔公司的工程技术人员一起,提出了从内到外(from the inside out)的设计原则。公司开始认为这种方式会使电话看来过于机械化,但是在他的反复论证以后,公司终于同意他按照自己的方式设计。
罗维的设计作品——为可口可乐公司设计的饮料分销机。
罗维成为第一位登上美国《时代》周刊封面的设计师。
罗维的设计作品——为壳牌石油公司设计的Logo。
德雷夫斯为纽约中央铁路公司设计的『水星』火车头,(1936)。
德雷夫斯设计的保温水瓶和托盘,(1935)。
德雷夫斯1959年设计的『公主』电话机。
德雷夫斯1936年设计的302型桌上电话。
电话机的最大特点是不受市场的竞争压力,因为电话服务具有相当高的垄断特点,贝尔公司长期以来一直是美国最大的电话公司,基本不受竞争的威胁。因而,德雷夫斯可以比较少地考虑外形设计在市场上的竞争效果,而更多地集中在电话机的完美功能性设计方面。1927年,贝尔公司第一次引入横放电话筒,改变了以往的纵放电话筒的设计。1936年,德雷夫斯提出的从功能出发,把听筒与话筒合二为一(combined handset)的计划,被贝尔公司采用,将德雷夫斯设计的302型桌上电话,交由西方电器公司(Western Electric)生产,成为首批在美国广泛应用的听筒话筒一体化的电话机。这种电话机,奠定了现代电话机的造型基础,起初是采用金属材料制造,到1940年代初期,开始转用塑料。由于这个设计的巨大成功,贝尔公司与德雷夫斯签订了长期设计咨询合约,到1950年代,德雷夫斯已经为贝尔公司设计出上百种电话了,这些电话机走进了美国和世界各地的千家万户,成为现代家庭的基本设备。
德雷夫斯认为,产品的“存活度”取决于简洁的外形、被认可的人性化美感,符合生产和市场需求的功能。德雷夫斯不是一位样式至上的设计师,他的一个强烈的信念是:设计必须符合人体的基本要求,因而,他开始收集人体工程学的数据。1961年,德雷夫斯出版了他的重要著作《人体度量》(the Measure of Man ),从而为人体工程学在设计 界的应用奠定了基础,这是工业设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进步与发展。德雷夫斯是最早把人体工程学系统地运用到设计过程中去的设计家,对于这门学科的进一步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他为约翰·迪尔公司(John Deere Co.)设计的B型拖拉机,为胡佛公司(Hoover)设计的82型球型吸尘器,为贝尔公司设计的“公主”电话机等作品,都具有外形简练、尺度适中的特点,尤其是与人相关的部件,无论是尺寸或是形状上,都考虑到人体的基本尺寸和使用习惯。
诺尔曼·贝尔·盖迪斯(Norman Bel Geddes, 1893—1958)是美国工业设计师协会的创始人之一,他是一位高产的多面手,是美国工业设计的先驱。
盖迪斯1893年出生于美国密歇根州的阿德里安市(Adrian, Michigan),他并没有受过设计方面的专业教育,完全通过自学成为一位博学的设计全才——从卡通到建筑,从酒具到飞机,他总能将自己丰富的想象力转化成实际的产品。他是一位实用主义的梦想家,深信新潮时尚的日用品设计和创造性的城市规划,能够改善美国人的生活方式。
盖迪斯在1927年成立了自己的工业设计事务所,他的设计范围相当广泛,他曾富有远见地创造出一批拥有前所未见的新面貌的汽车、火车、飞机、建筑乃至整座城市;也曾设计过打字机、厨房的炉子、家具、吸尘器等日常生活的必备用品。“爱国者”收音机(the Patriot radio)是盖迪斯在1939年设计的,机身上的红白装饰条纹令人联想起美国的星条旗。这款由艾默生收音机-电唱机公司(Emerson Radio and Phonograph Corporation)生产的收音机,体积虽小(长27.9厘米,宽20.3厘米),却成为美国工业设计的经典作品之一。
诺尔曼·贝尔·盖迪斯1933年为通用汽车公司成立25周年设计的纪念奖牌。
2011年美国邮政总局发行美国工业设计先驱纪念套票——里德设计的『嘉年华系列』水罐。
诺尔曼·贝尔·盖迪斯1923年为纽约『巴拉斯皇家歌厅』绘制的装饰壁画稿。
里德设计的德拉·罗碧亚系列陶罐,(1906—1908)。
诺尔曼·贝尔·盖迪斯的未来主义设计——第四号飞船(Aircraft Number 4, 1929)。
在其职业生涯的早期,盖迪斯是一位很有创意的舞台布景设计师,他曾在洛杉矶和纽约为多部舞台剧及电影设计过布景。这一才华,在他为1934年的芝加哥世界博览会和1939年纽约世界博览会所做的展馆设计和展览策划中,得到充分的发挥。他一直具有强烈的未来主义趋向。
1939年纽约举办世界博览会,他被委托设计通用汽车公司展馆“未来世界”(Futurama),在这个项目里,他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他的未来主义理想。他设计的未来的城市、公路、交通系统,得到大众和媒体交口称赞。他用生动的展览布置为美国民众描绘出他心目中1960年代的城市面貌,成为那次世博会上观众最为踊跃的热点。这些大型展览设计,突出弘扬了美国的技术和大众文化,在大萧条的困难年代里,极大地鼓舞了美国民众的民族自豪感。
1930年代和1940年代风靡美国的流线型运动,彰显了美国工业设计的壮大和发展,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美国形象。盖迪斯是这场运动的主要推动者,是这股大潮中最出色的弄潮儿。“速度,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呐喊……更高的速度是明天的一个目标。”盖迪斯曾经这样说。
他撰写过多本关于设计和都市规划的书籍,其中1932年出版的《地平线》(Horizons )影响最为深远。在这本书中,他将对于技术的喜爱,对于未来的憧憬涵括成一种新的设计美学原则和方式,这本书当中包括了不少他的未来主义设计项目,对当时的人们来说,似乎是科学幻想,但是,它们提供了设计发展和创造性想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可资参考的基础,是非常可贵的。比如他设计的第四号飞船(Aircraft Number Four),完全是一个精美的、未来的设计专题。在这本书中,他还大力呼吁在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应该与工程人员建立起更加密切的合作关系。他的重要著作还有1940年出版的《神奇高速公路》(Magic Motorways ),以及1960年出版的自传《夜晚的奇迹》(Miracle in the Evening )等。
盖迪斯是一位设计全才,但在理财方面却不甚精明,由于大量的设计费用未能收回,他的设计公司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破产倒闭了。然而直至今天,在现代美国民众的日常生活中,从通信用的电话,到交通用的汽车,以及各家厨房里那些优雅写意的餐具,人们仍可感受到诺尔曼·贝尔·盖迪斯的影响力。
美国第一批工业产品设计师中的佛里德里克·赫廷·里德(Frederick Hurten Rhead, 1880—1942)是日用陶瓷设计方面的专家。他在1880年出生于英国的汉莱(Hanley, England),其祖父和父亲都是陶艺家。里德先是跟随父亲学习陶艺,后来到韦其伍德学院学习。毕业后,他曾在学校里教过美术,也在当地的陶瓷厂担任过艺术指导。
里德于1902年移居美国,先在一些探索性的小型陶瓷厂工作。当时美国的艺术陶瓷运动刚刚兴起,他于1904—1908年间在罗斯维尔公司(Roseville)担任艺术指导,采用诸如浅雕纹样、对比强烈的错动装饰等英国陶瓷的装饰技术,设计了一批艺术陶瓷。其中比较突出的是1905年设计的德拉·罗碧亚系列(Della Ribbia),以一种全新的设计语汇和强烈的富有雕塑感的装饰风格引起了美国消费者的注意。随后,里德参与了杰维士陶瓷厂(Fervis Pottery)的创建,1911—1913年间在加利福尼亚的阿雷基帕主管过一家陶瓷工坊,在那里他发现了一些釉料的装饰潜质。1913年,里德曾在加州的圣塔芭芭拉开设过自己的陶瓷作坊,虽然只维持了4年,但他当时的产品目前都已成为收藏家争相收购的目标,2007年3月,他的一个花瓶在拍卖会上以51.6万美元的价格创造了美国现代艺术陶瓷的拍卖纪录。1917年他关闭了自己的小工作坊之后,便开始在一些大型的商业陶瓷公司工作。1917—1927年,里德担任俄亥俄州的美国彩瓦公司的研发部主任,从1927年直至逝世,他一直是赫玛·劳琳陶瓷公司(Homer Laughlin)的艺术指导。
诺尔曼·贝尔·盖迪斯1937年设计的『曼哈顿』鸡尾酒具(Manhattan Cocktail Set, 1937)。
里德设计的『嘉年华系列』餐具,风格统一,造型优美,色彩鲜艳,深受美国民众喜爱。
里德设计的哈利奎恩系列茶具,有比较明显的棱角。
诺尔曼·贝尔·盖迪斯在『未来世界』中,通过新颖的展览布局和巨大的城市模型,向美国民众展示了未来的城市面貌和交通系统。
诺尔曼·贝尔·盖迪斯1939年设计的『爱国者』收音机。
诺尔曼·贝尔·盖迪斯设计的1939年纽约世博会通用汽车公司展馆『未来世界』,参观的民众络绎不绝。
里德是美国家用陶瓷器皿批量化生产方面的先驱人物。他最著名的作品是那套造型优美、光滑可人的“嘉年华系列”(Fiesta Line)家庭用餐具。这套1936年由赫玛·劳琳陶瓷公司生产的餐具,价钱适中,有5种漂亮讨喜的釉色可供选择,非常受欢迎,至今仍在生产中。这套餐具引起了一阵混搭颜色的装饰风潮,不但是餐具,而且影响到全美各地的室内装饰风格。
里德认为,这种线条清晰的造型和强烈的色彩,正是现代设计的特色。他在后来设计的厨房用具和“哈利奎恩”茶具系列(Harlequin tableware)中,仍延续了这一特点。
里德除了从事陶瓷设计之外,他还是教员、评论家和作家。他并担任了美国陶瓷协会(American Ceramic Society)的艺术和设计部发言人。在其职业生涯的后期,里德设计了许多批量化生产的家庭用陶瓷制品,对美国陶瓷业造成深刻影响。
贝莉·科根(Belle Kogan, 1902—2000)是第一位美国女性注册工业设计师,是设计行业的奠基人士之一。她于1902年出生在俄罗斯的伊利亚谢夫卡市(Ilyashevka, Russia),1906年移民到美国。科根很早就展示出对于艺术和设计的兴趣,高中时代她是机械制图班上唯一的女学生。1920年,她曾就读纽约的普拉特学院学习艺术,毕业后,进入了父亲的首饰行业。
1929年,贝莉·科根受雇于设在马萨诸塞州的奎格银器公司,公司先后将她送到罗得岛设计学院、设在普福尔茨海姆市的德国艺术学院,以及纽约大学进修,培养她成为一位银器设计师。这些经历开阔了科根的眼界,她说:“我明白了这样一个事实:设计不是突然出现的,那是需要 一步步发展而来的,就像一幅拼图,是一小块一小块拼成的——商业的训练、绘画、色彩学习,以及我对机械的兴趣,对于解决加工生产问题的兴趣都包括在其中了。”
1932年,贝莉·科根在纽约开设了自己的设计事务所。她的设计领域包括银器、陶瓷、玻璃器、桌椅,以及玩偶家具。科根女士是美国首批从事塑料制品设计的工业设计师之一,她大胆地尝试使用赛璐珞来设计洁具、炊具、首饰和闹钟等。科根认为,“好的设计必须让消费者快乐,让生产者盈利”(Good design should keep the consumer happy and the manufacturer in the black)。1935年科根为特利克朗公司(Telechron)设计的7F63型“嘎嘎”电闹钟(Quacker Electric Alarm Clock),形如一只色彩鲜艳的可爱小鸭子,用带点狡黠的眼光打探着周围世界,当年深受消费者喜爱,连续生产4年之久,现在更是收藏家们搜寻的目标。
1920年代末期,由于经济大萧条的影响,美国商业厂家之间的竞争越发激烈,促使各家公司更加注重产品设计以增强竞争力,聘请驻厂专职设计师。雷蒙德·罗维、沃尔特·提格等著名的第一代美国工业设计师就是由此起家的,贝莉·科根也是这批先锋人物中的一位,置身于美国工业设计浪潮的前沿。在她的职业生涯中,曾任多个知名美国厂商,如美国玻璃公司(US Glass)、马里兰塑料公司(Maryland Plastics)、红翼陶瓷公司(Red Wing Pottery)、陶氏化工公司(Dow Chemical)的设计师。
除了亲自担任各个项目的设计之外,科根女士还热情地通过讲演、电台和电视访谈、撰写文章、举办展览等多种方式来推动美国设计的发展。她还是美国设计师协会纽约分部的发起人之一。
为了表彰科根女士为美国设计事业做出的贡献,1994年,美国工业设计协会向她颁发了个人成就奖(Personal Recognition Award)。科根活了差不多一个世纪,见证了工业设计从诞生到成熟的整个过程。
斯蒂文斯设计的蒸汽电烫斗Steam-O-Magic。
斯蒂文斯为米勒啤酒公司设计的标志,沿用至今。
斯蒂文斯为美国剪草机公司(American Mower Company)设计的『草地男孩』剪草机投放的广告,(1954)。
斯蒂文斯为依文路德公司(Evinrude)设计的拉克运动游艇(Lark Sportster)在1956年纽约游艇展上的广告。
斯蒂文斯为奥斯卡·迈伊公司设计的热狗销售车。
布鲁克斯·斯蒂文斯(Clifford Brooks Stevens, 1911—1995)是一位重要的美国工业产品设计师,同时还是一位杰出的平面设计师和时尚引导者。1944年,他与雷蒙德·罗维等8位设计师一起,创建了美国工业设计师协会,对于推动美国工业设计的发展,提高美国设计和产品的水平起到很大的作用。
斯蒂文斯于1911年出生于美国威斯康星州的密尔沃基市。8岁时曾因患小儿麻痹症而卧床不起,他的父亲鼓励他在病床上学习绘画,激发了他对于美术和设计的爱好。经过医生的治疗和持续的锻炼,斯蒂文斯终于重新站了起来,并且几乎完全恢复。1929—1933年间,他在康奈尔大学学习建筑,1934年他在密尔沃基开设了一家家具设计公司,由此,开始了他长达60年的设计生涯。
斯蒂文斯设计的家用电器和厨房用品非常畅销,他倡导的知更鸟蛋蓝色(the robin's-egg-blue)更成为1950年代美国家庭厨房最流行的颜色。他在1939年设计的蒸汽电烫斗(Steam-O-Matic)、1954年设计的“草地男孩”剪草机(Lawn Boy Mower)、1957年设计的“火箭”三轮车(Rocket Trick),以及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设计的科罗纳多(Coronado)品牌家用电器系列——电冰箱、洗衣机、收音机……都是当时非常受欢迎的产品。
斯蒂文斯曾与多家美国公司合作,设计过一批脍炙人口的经典车。其中包括:1943年设计的军用指挥车(command Car)、1953年设计的潘克斯顿超级运动型双门汽车(Paxton Super Sport, 1953)、1954年设计的埃克斯卡利伯J型赛车(Excalibur J Racing Car)等。他在1958年为奥斯卡·迈伊公司设计的热狗销售车(Weinermobile for Oscar Meyer Co.)至今仍可在美国各地街头见到。
在产品设计方面,斯蒂文斯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多面手,他先后为585个不同客户设计过汽车、游艇、摩托车、自行车、观光火车,拖拉机等农用机械,推土机等施工机械,组合机床等重型机械;还设计过电冰箱、电烘炉、洗衣机、地毯清洗机、电熨斗等家用电器;他还设计儿童三轮车、儿童书籍;同时还是一位很好的平面设计师,为多家服装公司设计标志,为食品公司设计麦片包装盒,为啤酒公司设计酒瓶和包装纸盒,他设计的美国著名啤酒厂米勒公司的标志,沿用至今。虽然这些产品各有不同,但斯蒂文斯总能通过他的设计,使产品变得更加好用,更加人性化,这已经成为他的一大设计强项了。
斯蒂文斯相信:一个好的设计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再好的设计也有更新、提高的余地,随着技术手段和科学知识的不断更新,总有更好、更新的设计和产品会涌现出来;而且,消费者的要求和口味也在变化中,设计师需要满足他们的需求,迎合他们的口味。因而,他曾是“有计划废止制”的积极支持者,认为这种策略能够保持生产和消费两个轮子都一直向前滚动。
除了从事设计之外,斯蒂文斯还一直在密尔沃基艺术与设计学院的工业设计系任教。1995年,斯蒂文斯去世的时候,《纽约时报》称他为“工业设计的主力”(“a major force in industrial design”)。
戴夫·查柏曼设计的热风机(Heat King Fan Heater, 1948)。
彼得·穆勒-蒙克设计的『诺曼底』水壶(Normandie Water Pitcher, 1935)。
让·莱茵涅克设计的最早的粘胶带架子。
让·莱因涅克设计的最早的粘胶带架子的专利证书。
2011年美国邮政总局发行美国工业设计先驱纪念套票——戴夫·查柏曼1947年设计的缝纫机。
斯蒂文斯设计的潘克斯顿超级运动型双门汽车。
贝莉·科根设计的塑料首饰。
贝莉·科根在1936年设计的银质有盖餐碟。
贝莉·科根1935年设计的『嘎嘎』电闹钟。
贝莉·科根为红翼公司设计的陶瓷制品。
上面提到的这些设计家,大都以纽约为中心。美国当时另外一个重要的设计中心是芝加哥,那里也有几位重要的设计师在1930年代开始投入工业产品的设计工作,比如戴夫·查柏曼(Dave Chapman, 1909—1978)、彼得·穆勒-蒙克(Peter Muller-Munk, 1904—1967)等人。1934年在芝加哥举办了以“世纪进步”(Century Progress)为名的世界博览会,这是该地区设计界的一件重大事件,聘请了大批设计师从事展览设计。一批年轻设计师从中崭露头角, 积累了重要的设计实际经验,日后成长为非常有影响的设计师。让·莱因涅克(Jean Otis Rainecke, 1909—1987)就是其中一个突出的例子,他在参加完这次世博会的设计之后,于1935年与吉姆·班纳(Jim Barner)合作开设了自己的设计事务所,设计出大量工业产品,烘面包机、饮品搅拌器等产品一直流行至今。他最成功的设计是一件很小的产品——粘胶带的架子(dispenser for scotchtape),现在市场上有成百种模仿型,他是原型的创造人。
除了建筑设计之外,美国在20世纪前期到中期的经济发展主力是制造业,其中汽车制造业、家具行业和家用电器制造业的贡献很大,而工业设计则在这些行业的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在为数众多的新型大众化产品之中,最重要的是汽车的发展。汽车在刚刚发明的时候,只是少数权贵的玩物,直到1908年福特汽车公司推出了T型汽车,随后各地的汽车工厂亦开始生产面向大众的廉价汽车,才改变了这个行业的市场结构。1920年的时候,全美国总共有800万辆汽车。到1930年,美国汽车的总数达到2300万辆。美国的汽车工业进入一个大发展的时期。
福特T型车(Ford Model T)是美国福特汽车公司于1908—1927年间推出的一款廉价汽车。第一辆成品T型车诞生于1908年9月27日,以其低廉的价格使汽车作为一种实用工具走入了寻常百姓家。T型车是当时先进的生产技术与管理制度结合的典范,亨利·福特在工业界率先施行的一些革新措施,例如,采用流水装配线代替传统的个体手工装配,零部件标准化,支付员工较高薪酬使他们能够买得起自己制造的汽车,以此来拉动市场需求,以及推出分期付款计划来辅助销售等等,均是该车成功的促进因素。
红色的雪佛兰『优越』汽车。
福特T型车(Ford Model T, 1908)。
法国的雪铁龙双雪福汽车。
意大利的菲亚特500型汽车。
林肯汽车1927年的广告。
福特汽车1924年的广告。
凯迪拉克汽车1928年的广告。
由于生产效率的极大提高(到1914年,只需93分钟便有一部T型车从流水线上开下来),以及全方位地提高了管理水平(连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边角木料,也用来烧制成一种名为“Kingsford”的木炭,并成为市场上的主导产品),每辆T型车的售价,在问世初期就只有850美元,到1920年代,更下降到300美元(大约相当于今日的3300美元),而同期其他汽车公司的车价,通常在2000~3000美元之间。T型车从而迅速夺得汽车大众化的先机,占领了汽车市场的极大份额。
福特T型车的成功,极大地刺激了汽车业的同行们,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成为竞争的不二法门。1913年,奥兹莫比尔(Oldsmobile)汽车便明确地将自己的产品定位在“中等价位的优质汽车”上,到1929年,该品牌的汽车销售也达到100万辆。与此同时,欧洲汽车企业也着手开发大众型汽车,其中有意大利的菲亚特汽车公司的500型(称为Fiat500-Topolino,此词的意大利文含义是米老鼠)、法国雪铁龙汽车公司的双雪福(Citroen Deux Chevaux)、德国大众汽车公司的甲壳虫(Volkswagen "Beetle")。到1930年代末期,原来那种以豪华气派来炫耀的汽车主流已经被方便、廉价、实用的小型大众汽车取代了。不过,真正影响这种大众型汽车设计改革的,与其说是设计师,还不如说是工程师更为确切,因为大部分大众型汽车的设计是由工程师完成的。
然而,造型历久不变(除了降低成本之外,新旧车型完全一样,避免了“过时”的问题也是一个考虑因素,T型车基本上均是黑色,只有少数例外),强调标准化,这些令 T型车成功的因素,却也变成了令T型车最终停产的原因。
随着越来越多的美国家庭开始拥有第二辆车,汽车已不再只是基本代步工具,也成了民众消闲生活用具了。于是,消费者对于舒适度、美观等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除了价格的竞争之外,汽车外形的设计,也成为汽车厂商们竞争的利器之一。汽车的外形,日渐成为美国大众文化的一个部分,反映了不同时期的文化背景和大众品位,除了反映出设计者的才华天分之外,更加是由消费者的需求、期待和欲望而决定的(关于汽车造型方面的设计,我们将在本章后面的汽车设计部分再做比较详细的讨论)。
相比之下,1918年由几个独立汽车厂商合并成立的通用汽车公司(General Motors)对新的市场需求和消费趋向做出了比较及时的反应:他们的产品采用了新的瓷漆,更光洁,更美观,还提供了一些不同的装饰细节、不同的颜色让消费者选择。1923年出产的雪佛兰“优越”车(Chevrolet Superior)外形轮廓紧凑,协调,有不同颜色可选择,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通用汽车公司为了配合该车的上市,还投放了大量的广告,收到很好的促销效果。
之后,对汽车式样的重视,对广告促销战术的应用,成为美国汽车行业的普遍策略。成立专门的外形设计部门,就顺理成章地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
美国现代工业设计发展初期,设计活动大多是由独立的工业设计事务所完成。然而,从1920年代末开始,汽车企业为了竞争需要,率先在企业内部设立专职的设计部门,负责汽车外形的设计。之后,其他行业的厂商也竞相模仿。大企业中的设计部门的建立,形成一种特定的设计职业模式,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美国工业设计发展的一个重要模式。
从192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汽车厂商就认识到汽车外形设计是一种促进汽车销售的重要手段,他们将此称为“式样化”(styling)过程。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设计(design)与式样化(styling)这两个词的含义是完全不同的。前者包括问题的解决和形式的创造两个部分,而后者,则仅仅是提供不同的形式而已。
雪佛兰汽车在1920年代初期的广告,顶部是雪佛兰的Logo,底部是『低价高质量』的通栏标语,统一的版式给消费者留下深刻印象。
1926年福特T型车的生产线。
亨利·福特站在第一辆和第1000万辆T型车之间,(1924)。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大众车厂『甲壳虫』汽车的广告。
别克汽车1925年的广告。
在汽车行业中最早成立外形设计部门的是美国的通用汽车公司(GM)。1927年,在当时GM第二任总裁阿尔佛雷德·斯隆的领导下,延揽了设计师哈利·厄尔(Harley Earl, 1893—1969),担任新成立的驻厂艺术与色彩部(Art and Color Section)的主任,负责汽车外形设计。一年之内,通用汽车公司下属的4家汽车厂都设计出了一批新型汽车,终于打破了10多年来福特T型车对于中低价位汽车市场的垄断,迫使福特公司关闭了自从1908年以来一直生产的T型汽车生产线。到了1938年,GM的艺术与色彩部已发展为庞大的式样设计部,总共雇用了300多人。厄尔除了注重整车外形的式样之外,还对那些可以与车体相对分离的零部件,如挡泥板、车头灯、轮毂罩盖等做些特别处理,添加一点装饰的动机,这样,在无须做出重大工程改变,亦不用额外投资的情况下,就能达到吸引顾客提高销量的目的。厄尔本人在通用汽车的长期经历,使他对于汽车设计的影响力达到无人可以相比的地步,而通用汽车公司的设计部门也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设计中心之一。
为了因应这种通过改变汽车造型来争夺市场的新的竞争方式,福特汽车公司也在1928年成立了设计部,推出了新的A型汽车。另一家美国汽车公司——克莱斯勒公司也开始进行汽车外形的设计工作,到1937年,克莱斯勒的汽车式样部已有设计员100多人。这些设计人员基本都是从工程部门抽调过来的,其他公司的设计部门情况也大多如此,可见美国汽车外形设计从一开始起就与工程技术部门有着密切的关系。之后,美国所有的汽车公司都设立了自己的 外形设计部门,不断推出新的车型,“Styling”成为美国汽车行业竞争的一个重要利器,这也是美国制造业中驻厂设计部门发展的开端。
美国汽车集团和美国其他的企业集团在经营上的一个特点,就是经常超出自己的产品范围,进行横向兼并。比如通用汽车公司在1919年就兼并了佛里吉达尔电冰箱公司(Frigidaire);1936年,另外一个小型汽车厂纳什(Nash)兼并了家庭用品厂家凯尔文纳托(Kelvinator);而美国最大的百货公司集团西尔斯(Sears Roebuck)成立设计部门时,聘请的设计人员中居然很多都来自通用汽车公司。美国企业界这种横向兼并与合作,人员的大规模流动,是美国的工业设计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另外,我们由此还可以了解到,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美国已经具有两种不同的设计机构:第一种是在企业内的设计部门,类如通用汽车的设计部;第二种是独立的、自由的设计咨询公司,如罗维等人的设计公司。从规模来看,后者比前者小;而从设计范围来看,后者却比前者广泛。美国汽车公司的设计部门往往超过100人,大公司的设计部门会达到数百人之多,比如上面提到的通用汽车公司设计部在20世纪40年代已经有300人了。而独立设计事务所往往在几十个人左右,甚至还有几个人的小型设计事务所。
独立设计事务所的规模往往与领导的倾向有关系。有些设计家比较希望设计范围专门化,因此,设计事务所也趋于小而精;而另外一些设计家则喜欢设计范围广泛,因此设计事务所的规模也比较大。德雷夫斯在纽约的设计事务所当时大约是15人,客户比较集中,他不喜欢在同一时间接受太多的客户订货,比较专注于电话机等产品的设计与开发;而罗维是属于另外一种类型的独立设计者。他喜欢广泛的业务,公司规模相当大,同时在各地设立分公司。他在战后期间,在美国的东西部都有事务所,同时还把业务中心发展到欧洲,如英国、法国以及南美的巴西。罗维公司的职员数百人,无论从设计的分工之细,还是从业务的规模之大来看,都与大企业的设计部门不相上下。在设计达到这种规模的情况下,设计分工精细是一个很大的特点。
连续三年推出的凯迪拉克拉-萨勒(Cadillac La Salle)双门轿车,注意车头侧面装饰线的变化。这是1938年的车型。
1939年的凯迪拉克拉-萨勒双门轿车。
现代设计在欧洲和在美国的发展,虽然在人员上、风格上都有不少关联,但是从总体来看,它们之间的差别也很大。欧洲现代设计发展的社会化、理想主义色彩,很少在美国的现代设计中存在,而美国现代设计的高度商业化倾向,也是在欧洲现代主义设计时期中很难找到的。美国广泛的市场机会造成设计咨询业在美国的发展远早于欧洲,欧洲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才逐渐出现比较有规模的设计咨询公司和事务所。
“有计划废止制”(Planned obsolescence)是一种通过设计,使特定产品在经过一定的使用年限之后显得过时、陈旧;或有意为产品设计有限的使用寿命,过期后需要报废更新,从而促使消费者产生新的购买需求和消费欲望的一种企业策略。这一策略,当时的确有力地促进了销售,在推销新产品方面颇见成效,对于全世界的设计行业、制造行业、市场行销方式和消费者行为都产生了深重的影响。不过,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民众对于环境保护的意识越加增强,这种策略由于加大了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受到的批评也越来越严厉了。
“有计划废止制”中所指的“废止”,有几种不同含义:技术性或功能性的过时或废止、系统性的过时或废止、消耗性的过时或废止、式样性的过时或废止。对美国汽车行业的设计产生重大影响的,主要是“式样性的过时或废止”。
应该说明的是,自1960年代后受到众多批评的“有计划废止制”并不是通用汽车公司的总裁阿尔佛雷德·斯隆 原创的,而是由美国房地产经纪人伯纳德·伦敦(Bernard London,生卒日期不详)1932年在一本名为“用有计划废止制结束大萧条”(Ending the Depression Through Planned Obsolescence)的小册子中正式提出的。伯纳德·伦敦建议政府对日用产品设立使用年限,到期的产品由政府回收销毁,以促使民众增加消费,从而达到促进就业,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美国政府从来没有采纳过他的这一建议,但到1950年代,这一主张则被美国和其他国家的许多大型企业采纳。1954年,美国工业设计师、美国工业设计师协会创始人之一的布鲁克斯·斯蒂文斯曾将这一计划定义为“刺激消费者早一点拥有更新潮、更优秀,但未必更需要的产品的意愿”(instilling in the buyer the desire to own something a little newer, a little better, a little sooner than is necessary),从而使得这个概念在工业设计界普及开来。1950年代已经在美国消费产品设计、汽车设计中成为主导原则。
斯隆在担任GM总裁期间,曾大力推行一种定期更换汽车式样的设计模式——在设计新的汽车式样的时候,应预先设定以后几年不断更换部分设计,使汽车的式样最少每两年有一次小的变化,每3~4年有一次大的变化。通过不断改变设计式样使消费者产生“式样老化”的心理,从而促使消费者为了追逐潮流,而放弃旧式样、购买新式样。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这种有计划地造成“式样老化”的策略,有效地成为一种市场促销方式。在当时,确实起到促进生产、刺激经济、提高就业率的积极作用。他的这一策略,成为后来提出的“有计划废止制”的先声。
这种方式,是非常典型的美国市场竞争的产物。对于企业来说,具有很大的经济效益,企业可以仅仅通过对造型设计略加改变而达到促进销售的目的,创造了一个庞大的市场。这种方式,也是消费社会的一个重要的设计基石。正因为如此,美国的汽车工业成为工业设计师最集中的企业。但是,单纯地强调式样改变,也造成了美国汽车设计从1930年代直到1980年代初的大问题——偏重外形而轻视汽车本身的功能。美国汽车外形变化多端,的确促进了销售,但是汽车的性能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同步的发展,到1960—1970年代,美国汽车成为外形华贵、性能低下的产品,因而,在1972年前后的能源危机中轻而易举地被外形虽然简单,性能却十分优秀的日本汽车击倒。1980年,日本取代美国,成为世界汽车生产第一大国。究其原因,单纯重视汽车外形的“有计划废止制”应该可以算为一个。
1940年的凯迪拉克拉-萨勒双门轿车。
从1960年代开始,随着公众环境保护意识的日益增强,“有计划废止制”受到越来越猛烈的批评:在这种制度的推动下,消费者原有的勤俭节约的消费习惯被追逐新型号、新款式的新消费习惯取代,不但大大增加了不必要的开支,同时也造成对有限的地球资源的浪费,制造出不必要的废品和垃圾,破坏环境和生态,促进了现代发达国家中“用完即弃”的消费模式和大众文化的形成。因此,这种制度被批判为迫使消费者抛弃依然有用的产品,购买他们并不需要的新型号产品的消费主义恶劣手段。但是,这种方式不但从1930年代开始已经在美国的工业、企业界生根,同时已在世界各国造成深刻影响,目前似乎很难将这种体系彻底推翻,恐怕只能通过推动二手车的销售、废品回收再生等手段来尽量把浪费压制到最低水平。
作为世界上的汽车大国和设计大国,美国曾出现过许多优秀的汽车设计师。他们的工作,不仅对美国的汽车工业,也对美国其他制造行业,甚至对于世界的汽车工业和制造业,都造成了重大的影响。由于我们在后面将有专门章节介绍世界汽车设计,所以在这里只是重点介绍几位在两次大战之间对于美国汽车设计行业的形成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人物。
(1)阿尔佛雷德·斯隆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美国汽车行业的龙头老大是福特汽车公司,无论是亨利·福特首先将装配线概念设计应用于汽车工业,或是总产量超过1500万辆的福特T型车,都是美国汽车工业史上的传奇。1923年,福特汽车公司占据美国汽车市场的60%的时候,通用汽车公司(GM)还只有12%的份额,然而到1920年代末期,通用汽车的销售量已经成功地超越了福特公司,而这个巨变的领导者,正是时任通用汽车公司总裁的阿尔佛雷德·斯隆(Alfred Pritchard Sloan, Jr.,1875—1966)。
1875年,斯隆出生于美国康涅狄格州的纽黑文(New Haven, Connecticut),父亲经营咖啡、茶叶和烟草批发生意,他是家中五个孩子中的长子。
1892年,斯隆以优异的成绩从麻省理工学院电机工程系毕业,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纽约附近的一家制造滚珠轴承的小厂——海厄特滚珠轴承公司(Hyatt Roller Bearing Company)担任助理。当时,这家小厂的经营状况很不好,承销商弃之而去。1899年,斯隆找来了5000美元的投资,并且担任了公司总裁,在短短6个月内,他使工厂盈利1.2万美元,扭亏为盈,并且将其销售目标定向当时尚在起步阶段的汽车工业。
斯隆锐意提高产品的质量,生产出抗摩擦的高级轴承,很快,他们工厂出品的轴承成为业界的标杆,并且成为后来被通用汽车公司收购的维斯顿-莫特汽车公司(Weston-Mott Company)的主要供应商。斯隆的公司随着美国汽车工业的成长有了很大的发展,他也与别克公司当时的总经理、克莱斯勒公司的创始人沃尔特·克莱斯勒(Walter Chrysler, 1875—1940)、通用汽车公司的总裁查尔斯·纳什(Charles Nash, 1864—1948)以及汽车工业界的其他领袖人物建立起密切的关系。
1927年的凯迪拉克『拉-萨勒』轿车。
通用汽车公司雪佛兰车1937年的广告。
通用汽车公司庞蒂亚克车1937年的广告。
哈利·厄尔和他设计的别克Y-Job概念车。
1953年6月30日,第一辆科维特跑车在通用汽车公司总装车间下线。
哈利·厄尔设计的雪佛兰诺玛德旅行车(Chevy Nomad Wagon 1956)。
1916年,海厄特滚珠轴承公司被联合汽车公司(United Motors Corporation)以1350万美元收购,1918年,联合汽车公司加入了通用汽车公司,斯隆成为通用公司的副总裁(1923年,担任总裁,1937年,任公司董事会主席)。上任之后,斯隆提倡“分散经营、协调控制”的管理原则,大刀阔斧地对公司的架构进行重组。他将通用旗下的汽车品牌差别定价,定出市场区隔,按照产品的价格定位,将通用汽车公司分成雪佛兰(Chevrolet)、庞蒂亚克(Pontiac)、奥兹莫比尔(Oldsmobile)、别克(Buick)和卡迪拉克(Cadillac)五个分部,每个分部瞄准特定的消费群体生产相应的汽车,避免了公司内部的无谓竞争和架构重叠,而且逐步建立起消费者对于公司品牌的信任度,当其消费能力有所提高的时候,会自然而然地购买公司出品的高档品牌,从而提高了客户的忠诚度。
如前所述,在此期间,斯隆还提出了有计划地逐年更改汽车外形设计的计划,也收到了很好的促销效果。通过这些变革,通用汽车公司在他的领导下,逐步成长为世界上最成功的企业之一,在1930年代跃升为美国汽车工业的领军企业,在随后的70年中,一直占有领先地位。斯隆的管理方法和经营策略也成为众多企业的管理蓝本。
斯隆深具管理才能,他强调“经营是企业的天职”(The business of business is business),并用自己的实践,塑造了现代企业的管理体制。他在1919年写下的《组织研究》(Organization Study )和在1964年出版的《我在通用汽车的那些年》(My Years with General Motors ),至今仍名列世界各大商学院的必读书目。他所提倡的市场细分、汽车贷款、公司内的分散经营和集中财务管理、管理层激励机制、公共关系、以消费者意愿为导向的营销策略等,对战后世界产业界和商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52年,他向母校麻省理工学院捐款525万美元,建 立了斯隆管理学院(Sloan School of Management, MIT);他还出资成立了纽约市的斯隆-凯瑟琳癌症研究所(Sloan-Kettering Institute for Canser Research, New York)。
斯隆于1956年从通用汽车公司退休,1966年去世,享年90岁。
(2)哈利·厄尔
在美国历史上,哈利·厄尔(Harley J. Earl, 1893—1969)是第一位升任全国性大企业高级主管的设计师。他曾在美国汽车巨头“通用汽车公司”(GM)的设计部门担任主管,后来成为通用的副总裁。哈利·厄尔是现代交通工具设计方面的先行者,很早就将徒手速写和手工黏土模型作为汽车设计的基础技巧。他倡导的“概念车”,已经成为汽车设计的重要工具和市场营销的利器。
1893年,哈利·厄尔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的好莱坞,曾就读于斯坦福大学,但中途辍学,而加入了他父亲开设的汽车工坊,为好莱坞的电影明星们量身定制车身和各种汽车配件。他的设计能力和采用黏土模型的设计方法,受到时任凯迪拉克总经理的劳伦斯·P.费雪(Lawrence P.Fisher, 1888—1961)的赏识,并请他为凯迪拉克设计1927年的“拉-萨勒”轿车(La Salle, 1927)。厄尔的设计获得很大成功,促使通用汽车公司当时的总裁阿尔佛雷德·斯隆下决心成立了“艺术和色彩部”,并请哈利·厄尔出任该部的第一任主管。
在此之前,美国汽车制造业对于汽车外形的设计并不重视,大多是由工程师根据功能和成本的考量去建造的,相当简陋和粗糙。少量高级汽车则是根据顾客的喜好,将车身外包给小型工厂逐件加工。厄尔的工作对整个美国汽车行业都造成很大的冲击。1937年,“艺术和色彩部”更名为“造型部”,厄尔也被斯隆提升为通用汽车的副总裁,主管汽车的造型设计。
通用汽车公司凯迪拉克车1937年的广告。
通用汽车公司总裁阿尔佛雷德·斯隆1926年登上了《时代》周刊封面。
通用汽车公司别克车1937年的广告。
哈利·厄尔设计的凯迪拉克艾尔多拉多·布鲁厄姆轿车。
通用汽车公司奥兹莫比尔车1937年的广告。
厄尔总是希望他设计的车看起来平滑、流畅,因而他就将车身上那些凸出的部分(诸如车灯、挡泥板等)都糅合进车身。他还将原来置于车尾外面,显得突兀的行李箱,放进了车内的座位后面。他的设计特点是将车身拉长、降低,以流线的外形营造出速度感来。
在设计程序方面,厄尔也有很多革命化的创新。以前的汽车制造厂商都是用铁皮敲打出汽车原型来,既费工,又不易准确。厄尔首先推出了用黏土模型来展示汽车设计的效果,加工容易很多,成本也降低了。他率先设计前卫的“概念车”,用来测试消费者的反应和接受程度,了解消费者的品位和要求,以利于做出具有前瞻性的生产计划,为大规模量产打下基础。1939年,厄尔为通用汽车设计了别克Y-Job——汽车工业的第一部概念车。这辆双人座的运动型车,有隐藏式的车头灯、动力方向盘、内凹式水平把手、电动车窗等新奇玩意,怎么看都不像是在大萧条年代设计出来的,而更像二战以后1950年代的时尚跑车,可见厄尔的眼光是何等超前、高远。从此,各汽车厂都纷纷跟进,推出概念车。厄尔还是美国运动型赛车的重要推手,1953年推出的雪佛兰克尔维特(Chevrolet Corvette)跑车,就是由他设计的,迄今仍被视为“最佳美国跑车”。
厄尔最著名的设计包括别克Y-Joy(Buick Y-Joy)、雪佛兰诺玛德(Chevy Nomad)、凯迪拉克艾尔多拉多·布鲁厄姆(Cadillac Eldorado Brougham)、1950年代几乎所有别克车,以及雪佛兰的科维特(Chevrolet Corvette)跑车。
厄尔是美国汽车工业的首位造型主管,他在通用汽车公司长达30多年的服务,树立起了这样的信念:汽车的外形,是吸引消费者的重要因素;汽车既要好用,也要好看。使得汽车的造型设计从此成为汽车整体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他本人,则成了汽车设计历史上最有影响的造型大师。除了前述的概念车Y-Job之外,他在汽车设计 中还有很多创新,例如回绕式车窗雨刷、硬顶轿车、双色油漆的车身、四个一组的车头灯系统,以及尾鳍设计等等。这一切,都给美国的汽车行业造成了深远影响。
早在20世纪初年,美国的家具行业已经颇具规模。不仅生产满足本国民众生活所需的家具,并且还向欧洲出口。据美国家具名人堂(American Furniture Hall of Fame)提供的数据,1900年,美国南部的家具行业重镇——北卡罗来纳州已有44家家具制造厂商,年产值超过150万美元(注:本书中所提到的货币,均按当年的币值计算)。到大萧条之前的1929年,北卡罗来纳州的家具生产厂商已有143家,年产值增长率达到33.6%,而全美国家具行业的年产值已经达到6.59亿美元。
美国家具行业很早就明确了面向大众市场的方向,美国家具设计师、美国家具名人堂成员里奥·吉拉涅克(Leo Jiranek, 1900—1990)1939年接受“家具世界杂志”(Furniture World Magazine)采访的时候,就曾指出,未来的家具必定是为大众设计和制造的,在设计过程中必须考虑到批量化的生产。现代风格必然在批量生产的家具中占据重要地位,但传统风格并不会消失,只是要放弃一些过于精致的雕刻和装饰,根据现代生活空间加以简化、重新设定尺寸和比例……(*1 )美国家具行业早在20世纪初已经率先于世界各国而采用大批量机械化生产的方式。
美国家具行业,很注重利用行业协会的联合力量,通过举办各种定期的展销会来推动行业的发展。
1909年在位于北卡罗来纳州的一座山峦起伏的小城——高点市(High Point, North Carolina),开始举办以中低价位民用家具为主的高点家具交易会(The High Point Market),起初每年举办一次,吸引来的主要是本州和邻近地区的客商,但到1921年,交易会已经改为每年春秋各举办一次,成为全美民用家具的销售中心,吸引了从美国各地100多座城市赶来的700多位客商。2009年,高点家具交易会庆祝它的100岁诞辰,吸引了来自全球110多个国家的将近9万买家,成为全球最大的民用家具展销会。
密歇根州格兰特-纳皮兹市的家具展销大楼,1924年的参展厂商已达到500余家。
2012年高点家具交易会在这里举行。
20世纪初,威斯康星州约翰·威迪康柏家具厂(John Widdicomb Co.)的机械车间。
今日的肯达尔艺术与设计学院。
1918年,纽约家具贸易委员会成立(The New York Furniture Exchange Assosication),并于1919年1月举办了首届纽约家具交易会。
1924年,美国北部的密歇根州格兰特-纳皮兹市(Grand Rapids, Michigan)举办了格兰特-纳皮兹家具展销会(Grand Rapids Furniture Market),参展厂商达到500余家。
同年,占地超过16万平方米的美国家具市场(American Furniture Mart)在芝加哥开幕,每年1月和7月举办展销会。
美国家具行业较早便萌发了品牌意识,早在1890年,密歇根州格兰特-纳皮兹市的一批家具厂商就已经在自己出品的家具上烙下了本厂的商标,并且将商标刊印到推销广告和海报上。
1928年,由全国家具销售商协会(The national Retail Furniture Association)赞助举办了全国民用家具大赛(The national Home Furnishings Compaign),以提高民众对于家具设计的认识和重视,建立品牌意识。
在新的生产技术和新型材料的开发方面,美国家具企业亦做了许多努力:
1925年,美国工程师、发明家威廉·H.玛森(William Henry Mason)发明了用木纤维制造纤维板的方法,并成立了玛森奈特公司(Masonite Company),批量生产标准尺寸的纤维板,推广应用到家具制造过程中去。
1935年,位于北卡罗来纳州的布罗依希尔家具实业有限公司(Broyhill furniture Industries, Inc.)组装了家具行业 中的第一条高架单轨装配传送带,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该公司还成功地采用热板冲压法生产出胶合板,作为新型的家具材料。
遭受大萧条的沉重打击,1933年的美国家具业年产值跌落到2.5亿美元,将近1/3的家具厂商破产关门。在恶劣的经济环境中挣扎生存的家具厂商们开始将眼光更多地投向设计,热切希望通过好的设计吸引到更多的客户。
1931年,肯达尔设计学校(Kendall School of Design,现为Kendall 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 of Ferris State University)在密歇根州的格兰特-纳皮兹市成立,该校以当时全国知名的本地家具设计师大卫·沃尔科特·肯达尔(David Wolcott Kendall, 1851—1910)的姓氏命名。
1932年,罗斯福总统推行“新政”(New Deal),美国经济逐步走出大萧条的泥淖,家具行业也开始复苏。家具生产加工方式和材料的创新纷纷出现。
1935年,家具行业终于开始有了盈余。
1939年9月30日至10月7日,超过2000家家具商店出席了全美家具周(National Furniture Week)。这股上升的势头一直持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从1941—1945年,由于美国政府严格控制了非军需产品的原材料供应,以及许多家具生产厂商转型生产军需用品,美国的家具制造业经历了又一个低潮。
1945年,二战结束,大批美国军人复原回国。当时美国联邦政府对于复员军人购房提供了无需首付的低息长期贷款,新房开工和销售量急剧上升,从而带动了民用家具的巨大需求。1946年,上市的新房从1945年的20万栋跃升到60万栋,惊人地增长了300%!
随着战后经济复苏,高点家具交易会重新举办,1947年,参展人数超过5000人,成交额达到50亿美元($5 billion)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美国的家具行业不仅在产能产值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同时,也逐步走出模仿欧洲传统风格的境况,从“装饰艺术”(Art Deco)和“国际主义”风格中汲取养分,形成了线条流畅、造型刚劲、偏好抛光金属与黑色搭配的“美国现代”(American Modern)风格。涌现出一批重视设计,强调现代风格的家具厂商,以及一大批现代家具设计师。
高点家具交易会的标志。
20世纪初年,威斯康星州约翰·威迪康柏家具厂大楼。
1910年代,田纳西州约翰逊市的帝国椅子公司。
芝加哥的美国家具市场大楼。
这家公司(Broyhill furniture Industries, Inc.)成立于1926年,起初只是由创办人詹姆斯·E.布罗依希尔(James Edgar Broyhill, 1892—?通常被称为艾德——Ed)用自己的房子做抵押,贷款5000美元办起的一家制作椅子的工坊,起名为列诺依尔椅子公司(Lenoir Chair Company)。由于经营得当和推销给力,这家小作坊在大萧条中不但没有破产关门,反而还做到了逐年销售有所提高。艾德和他的哥哥汤姆(Tom Broyhill)联手,逐渐收购和合并了一些小的家具制造商,又找来一些投资者,开始扩展他们的生产线,主要生产廉价的木质家具,除了椅子之外,他们还生产床、柜等各种卧室家具。到1941年,这家公司已经有了6个工厂,分别生产不同的产品,公司也更名为布罗依希尔家具工厂(Broyhill Furniture Factories),并在美国家具行业中建立起自己的声望。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艾德·布罗依希尔担任了国家价格管理办公室属下的家具行业咨询委员会主席,帮助联邦政府决定如何在民生用品和军需用品的生产之间合理分配原材料,并协助联邦政府制定了战时家具价格冻结政策。
战后,为了迎合市场的需求,布罗依希尔公司更新了产品的风格和式样,开始生产与当时流行的华丽的波拉克斯(Borax Style)风格不同的、比较现代的家具式样——线条流畅,轮廓简洁。艾德还修改了公司销售人员的薪酬方式——从过去完全靠销售获取佣金,改为发放部分固定薪 金并从销售中获取佣金,提高了销售人员的积极性以及对公司的忠诚度,使得公司的销售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一支高效的销售队伍一直是布罗依希尔公司商业成功的利器。
艾德·布罗依希尔对于风格的变化相当敏感,当大部分消费者还满足于战后初年大量涌现的廉价粗糙的家具的时候,他已经意识到时尚的风格和优良的质量必定会越来越重要。1957年,公司推出了“布罗依希尔基本系列”(Broyhill Premier Line)家具,受到消费者广泛的欢迎。
在布罗依希尔公司的产品中,1960年代推出的“布拉西利亚”系列相当出名。这个系列的家具设计深受巴西的现代建筑师奥斯卡·尼迈耶(Oscar Niemeyer, 1907—2012)的建筑设计之影响,采用细长抛物线的排列作为装饰动机,简洁生动富有现代感。另一个名为“斯卡尔普特拉”(Sculptra)的产品系列,则采用长方形的凸出细木框作为装饰动机,也收到很好的效果。
布罗依希尔公司为了加强产品质量管理,于1957年建立起包括一个实验室在内的质量管控系统,对于产品的结构和材料进行有效监控。另外,该公司1958年配合新产品上市,首次推出了全国性的系列广告,大大提升了公司的知名度。
布罗依希尔公司富有成效的质量管理和成本控制,立足于中间价位家用家具的行销策略,以及稳重、现代的设计,使其长期以来一直是美国家具市场中居于领导地位的著名品牌。
乔治·尼尔森设计的斯琳沙发。
布罗依希尔公司的『斯卡尔普特拉』系列家具中的小柜。
布罗依希尔公司1957年推出的『布罗依希尔基本系列』家具中的小柜和书桌。
罗伯特·普罗朴斯特发明的办公室隔板。
伊姆斯夫妇设计的模压塑料摇椅。
伊姆斯夫妇设计的休闲椅,(1956)。
艾文格·哈珀设计的棉花糖双人椅。
乔治·尼尔森1950年设计的铁架小柜。
乔治·尼尔森设计的巴尔钟。
赫尔曼·米勒公司(Herman Miller, Inc.)总部位于美国密歇根州的兹兰德市(Zeeland, Michigan),是一家以生产办公家具及家用家具为主的大型家具企业。它是世界上最早生产现代家具的企业之一。特别是在设计总监乔治·尼尔森(George Nelson, 1908—1986)的领导下,该公司作为 最有影响力、最高产的现代风格家具企业而著称于世。
赫尔曼·米勒公司的前身是1905年成立于兹兰德市的明星家具公司(Star Furniture Company),当时主要生产复古风格的高档家具。1909年,荷兰移民后裔迪·普里(全名为Dirk Jan De Pree, 1891—1990)加入该公司,从普通职员做起,一直到升任该公司的总裁,于1919年将公司更名为密歇根明星家具公司(The Michigan Star Furniture Co.)。1923年,迪·普里和他的岳父购买了公司51%的股权,并以其岳父的姓名重新将公司命名为赫尔曼·米勒家具公司(Herman Miller Furniture Company)。到1960年,公司更名为赫尔曼·米勒公司(Herman Miller Inc.),一直沿用至今。
1930年以前,这家公司仍然生产传统的木家具。直到大萧条席卷美国,为了在日渐萎缩的市场上求得生存,公司意识到必须在产品设计上下功夫,因而聘请现代主义设计师吉尔伯特·罗德来担任设计主任。在1933年举办的芝加哥世博会上,赫尔曼·米勒公司首次推出了罗德设计的一个现代家具系列,引起轰动。1941年,公司更在芝加哥的美国家具市场开设了一个展示间,展示现代家具产品,接下来,又在纽约开设了展示间。这些举措,对于提高公司的知名度和推广现代风格的家具,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1942年,罗德设计的“模数化执行办公室”系列(Modular Executive Office Group,简称EOG)投入生产,并成为该公司长线生产的第一个办公家具系列。
1944年,罗德逝世以后,公司聘请建筑师、设计师乔治·尼尔森担任公司的设计主任。在担任这一职务的40年中,乔治·尼尔森极大地影响了该公司的设计方向——不仅他自己设计了不少出色的家具产品,而且他很善于发现和延揽有才华的设计师参加公司的设计工作,著名的日裔美国设计师、艺术家野口勇(Isamu Noguchi, 1904—1988)、美国设计家查尔斯·伊姆斯夫妇(Charles Eames, 1907—1978,and Ray Eames, 1912—1988)、现代办公室常用隔板(Cubicle)的发明者罗伯特·普罗朴斯特(Robert Propst, 1921—2000),以及纺织品设计师阿列克山大·吉拉尔德(Alexander Girard, 1907—1993)等人都是在他任内参加公司的设计工作的。
布罗依希尔公司的全国性系列广告。
乔治·尼尔森接任米勒公司的设计主任后,继续设计的EOG家具。
赫尔曼·米勒公司推出吉尔伯特·罗德设计的EOG办公家具系列的目录封面。
布罗依希尔公司的『布拉西利亚』系列家具中的带镜小柜。
在乔治·尼尔森的领导下,从1940年代开始,赫尔曼·米勒公司成为世界现代家具的代表,生产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现代家具经典作品:
野口勇设计的玻璃面咖啡桌、伊姆斯夫妇设计的休闲椅和世界上第一张模压成型的玻璃纤维椅子,艾文格·哈珀(Irving Harper, 1916— )设计的棉花糖双人椅(Marshmallow Love Seat),以及乔治·尼尔森设计的巴尔钟(Ball Clock)和斯琳沙发(Sling Sofa)等都是在现代家具史上非常有影响的重要作品。
1957年,赫尔曼·米勒公司的产品销往欧洲,开始踏入世界家具市场,并逐步成长为国际知名的现代风格办公和家用家具的设计、制造厂商。
自从成立之日起,诺尔公司(Knoll Inc.)就一直致力于通过现代设计,将人们与他们的生活、他们的家庭、他们的工作、他们的世界密切地联系起来。1938年创建的诺尔公司,已经成为国际知名的现代家具企业。
公司的创办人汉斯·诺尔(Hans Knoll, 1914—1955)出生于德国一位家具企业家的家庭,先后在英国和瑞士接受教育。他与包豪斯的许多重要人物——格罗皮乌斯、马谢·布鲁尔、密斯等人都相当熟悉。
汉斯·诺尔于1937年移民来美国,1938年,在纽约东72街的一栋两层楼房里,创办了诺尔家具公司(Knoll Furniture Company)。他当时的信念很明确,也很简单——既然有了现代建筑,那必然就需要现代家具。“好的设计就 是好的生意”(Good design is good business)成了他的座右铭。
起初,汉斯·诺尔打算从欧洲进口家具,将现代主义风格引入美国。但战争的爆发使他的设想无法实现,于是他便毅然转向就地制造家具。1941年,他在宾夕法尼亚州的格林威尔镇上开设了第一个生产车间,招聘了一位来自丹麦的设计师简斯·利索姆(Jens Risom, 1916— )设计了诺尔公司的第一个家具系列——“600”,成功地推向市场。
汉斯·诺尔一直遵循包豪斯的设计原则——现代家具必须与现代建筑相辅相成,而不是相互竞争。他强调优秀的设计、创意的技术和批量化生产。诺尔公司还极具创意地率先实行了设计师分红制——根据所设计家具的市场利润向设计师分红,从而吸引了众多杰出的设计师,例如哈里·别尔托亚(Harry Bertoia, 1915—1978)、埃里尔·沙里宁(Eliel Saarinen, 1873—1950)等人都参与过公司的设计,连现代主义大师密斯也将他设计的巴塞罗那椅系列的版权转让给了诺尔公司。
1943年,一位年轻的女建筑师弗洛伦斯·斯却斯特(Florence Schuster, 1917— )加入到诺尔公司。她曾经在克朗布鲁克美术学校学习(查尔斯·伊姆斯和埃罗·沙里宁都是这所学校的毕业生),后来到伊利诺理工学院,与密斯·凡·德·洛建立了相当密切的师生关系,并曾在格罗皮乌斯和马谢·布鲁尔手下工作过,深受这些现代主义大师的影响。她的加盟,给诺尔公司带来了新的能量和新的发展方向。她力劝汉斯·诺尔开辟了室内设计部门,并将纺织品设计也带进了公司。
弗洛伦斯细腻精巧的设计品位和锐利前瞻的商业眼光深深吸引了汉斯,1946年,他们结为夫妇。弗洛伦斯更名为弗洛伦斯·诺尔,公司的名字也改为诺尔联营公司(Knoll Associates)。汉斯充分发挥了他广泛的人脉以及精到的销售技能,弗洛伦斯则掌控着公司产品的美学方向和设计质量(公司里几乎半数的产品曾经过她的修改),并且不断地将富有才华的设计师招募到公司里来。诺尔公司开始了一个发展的新阶段。
罗德为赫尔曼·米勒公司设计的第一批家具1933年在芝加哥举办的世界博览会上首次亮相,获得好评。
罗德在1929年设计的小茶几,由洛德-泰勒公司(Lord & Taylor)制作销售。
芝加哥世博会上展出的另一件罗德设计的家具——吧台和酒柜。
吉尔伯特·罗德1930年代为特洛伊·森萨德(Troy Sunshade Co.)公司设计的扶手椅。
诺尔公司出品的野口勇设计的9号台灯。
1946年,瑞士裔的平面设计师赫伯特·马特(Herbert Matter, 1907—1984)加盟诺尔公司,致力于革新公司的公众形象,他设计了公司的标志、产品目录以及广告,使诺尔产品更加深入人心。
在这个阶段中,诺尔公司的佳作连连,确立了在国际现代家具设计上的领导地位。这个时期的重要作品有:
1946年,埃罗·沙里宁设计的草蜢椅子(Grasshopper Chair);
1946年,日裔美籍设计师中岛胜寿(George Nakashima, 1905—1990)设计的N10和N11咖啡桌,以及N12餐桌;
1947年,野口勇设计的9号台灯(The Model 9 Lamp);
1947年,阿根廷设计师乔治·费拉里-哈多依(Jorge Ferrari-Hardoy, 1914—1977)设计的哈多依椅子(Hardoy Chair);
1948年,埃罗·沙里宁设计的70号椅子(Model 70 Chair)——通常被称为“子宫椅子”(Womb Chair);
1948年,密斯将他设计的“巴塞罗那椅子”版权转让给诺尔公司,批量生产上市;
1948年,瑞士设计师皮埃尔·让那赫特设计的“剪刀椅子”(The Scissors Chair);
1948年,法国设计师安德烈·杜普里(Andre Dupre)设计的130号堆叠椅子(The Model 130 Stacking Chair)。
1955年,汉斯·诺尔因车祸不幸逝世,弗洛伦斯挑起领导公司的重任,直至1960年。此后,她以顾问的身份继续工作到1965年才完全退出。
今天,诺尔公司继续着诺尔夫妇的传奇,深信“好的 设计就是好的生意”,继续与世界顶尖的设计师合作,生产出更多更好的家具来。目前,该公司已有超过40件家具产品被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永久收藏。
美国的家具行业是培养专业设计人员的一个重要基地,不少家具企业设立了专门的设计部门或延聘知名设计师来设计产品。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比较重要的家具设计师有:吉尔伯特·罗德(Gilbert Rohde, 1894—1944)、唐纳德·德斯基和弗洛伦斯·诺尔(Florence Knoll)等。
1894年出生于纽约的吉尔伯特·罗德(Gilbert Rohde, 1894—1944),是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美国最有影响的家具设计师之一,推动了美国设计的现代化,为将现代主义家具向公众推广做出了重大贡献。
1927年,罗德从纽约中心艺术学校(Grand Central School of Art, New York)毕业后,曾经游历欧洲,法国的装饰艺术风格和德国的现代主义风格给他留下深刻印象。回到美国之后,他将职业生涯的重点从广告插画转向了产品设计,开始以自由职业者的身份从事家具设计。
他于1932年开始,担任赫尔曼·米勒公司的顾问,对公司的产品设计、制造、营销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在他的设计中,罗德将欧洲的现代风格和美国的流线型风格结合起来,开创了美国现代设计的新面貌。
罗德为米勒公司设计的第一批产品首次于1933年在芝加哥举行的世界博览会上亮相,这些线条流畅、造型简洁,具有流线型外观,采用镀铬金属配件的系列家具,令人惊艳。罗德是将木料与工业材料如钢铁、玻璃、铬、塑料、电木混合运用的第一位美国设计师。他总是很乐意试验采用一些新型材料,例如有机玻璃、人造革等。
1944年罗德为赫尔曼·米勒公司在纽约布鲁明戴尔百货公司设计的展示厅一角。
诺尔公司出品的皮埃尔·让那赫特设计的剪刀椅子。
诺尔公司出品的埃罗·沙里宁设计的草蜢椅子。
诺尔公司出品的埃罗·沙里宁设计的子宫椅子。
吉尔伯特·罗德1930年代设计的台灯,用玻璃和金属做灯座。
诺尔公司出品的乔治·费拉里-哈多依设计的哈多依椅子(昵称『蝴蝶椅子』)。
诺尔公司在1943年成功地推出了简斯·利索姆设计的家具系列『600』。
诺尔公司出品的安德烈·杜普里设计的130号堆叠椅子。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展出的诺尔公司的经典作品。
罗德还首先提出了“模数化”沙发的概念,强调在家具设计中,要照顾到小空间,不仅要有好的功能,还要能 够灵活布局,弹性安排。他在1942年为赫尔曼·米勒公司设计的EOG系列中,将整个系列分解成137个单独部件,可以根据不同办公室不同人员的需要而拼装组合。这种办公家具标准化的设计思路已经成为现代办公室的基本标准。
罗德设计的座钟、台灯等家具用品也很有特色,简洁、明快,具有现代气息,深受消费者的欢迎。时至今日,已经成为收藏家们的心爱之物,他在1932年为赫尔曼·米勒公司的钟表分公司设计的木质座钟,2012年在拍卖会上以4000美元成交。罗德的作品,在美国国内已被纽约、洛杉矶、达拉斯、旧金山等多个城市的艺术博物馆收藏,并且被英国的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和德国的维特拉设计博物馆收藏。
唐纳德·德斯基(Donald Deskey, 1894—1989)是美国“装饰艺术”风格设计的领军人物之一,关于他的设计活动,请参看本书第四章第五部分“‘装饰艺术’风格的产品设计和著名的设计师”中的相关介绍。
虽然弗洛伦斯·诺尔(Florence Knoll, 1917— )的一些家具设计作品已经成为20世纪现代家具的经典而被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收藏,但她一直不认为自己是个家具设计师。因为她不希望人们将她设计的家具作为个体来看,而希望将这些家具作为室内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来看。她认为家具设计的目的是要为室内空间创造出一种令人满意的使用方式,并且要与整体的建筑空间相协调。出于这种“全面设计”的概念,弗洛伦斯·诺尔在设计过程中,总是尽量将现代建筑设计的结构和设计语汇转化到与人体尺寸相适应的家具上来。
弗洛伦斯·诺尔1954年设计的单人扶手沙发。
『轻松生活指南』书中的插图——『一间房,样样都搞掂』(The All-in-One Room)。
弗洛伦斯设计的2544号小柜之一:四门设置。
弗洛伦斯·诺尔1957年为康涅狄格通用人寿保险公司董事会会议室设计的室内和家具。
弗洛伦斯·诺尔1954年设计的软垫长凳。
罗素·莱特和妻子玛丽合著的书《轻松生活指南》封面。
1958年美国《生活》杂志上刊登的介绍唐纳德·德斯基家具设计的图片。
2011年美国邮政总局发行美国设计先驱纪念套票——罗德1934年设计的电钟,曾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的『机械艺术』展览(Machine Art Exhibition)上展出。
诺尔公司1950年代在纽约曼迪逊大道上的展示厅一角。
弗洛伦斯·诺尔1950年代手绘的室内设计示意图。
弗洛伦斯1917年出生在密歇根州的萨金奥市(Saginaw, Michigan),原名是弗洛伦斯·斯却斯特(Florence Schust),她先在由现代主义建筑家埃里尔·沙里宁创办的克朗布 鲁克艺术学校(Cranbrook Academy of Art)学习,后来转去芝加哥近郊的阿莫尔学院(Armour Institute,伊利诺伊理工学院的前身)学习建筑,直接受教于现代主义大师密斯·凡·德·洛,并曾在格罗皮乌斯、马谢·布鲁尔、华莱士·哈里逊(Wallace K. Harrison, 1895—1981)等现代主义建筑家手下工作过,对现代主义设计有比较深入的了解。
1943年,弗洛伦斯加入了诺尔家具公司,力促公司的创始人汉斯·诺尔与建筑师合作,将公司的业务扩展到室内设计。她并且担任了公司室内规划部门(The Knoll Planning Unit)主任,成功地完成了一系列室内设计项目,之中最出名的有:位于康涅狄格州布鲁姆菲尔德的康涅狄格通用人寿保险公司(Connecticut General Life Insurance headquarters, Bloomfield, Connecticut)总部大楼的室内,美国食品大厂亨氏公司(H.J. Heinz Company)办公室室内,以及纽约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olumbia Broadcasting System,简称CBS)大楼的室内。1946年,她与汉斯·诺尔结婚,更名为弗洛伦斯·诺尔(Florence Knoll)。
为了使家具与室内,乃至整座建筑相协调,弗洛伦斯在1950年代和1960年代也设计过不少家具,包括椅子、沙发、桌子、边柜等,其中不少成为诺尔公司的传统产品,至今仍在生产和销售。她设计的家具具有减少主义的倾向,线条流畅,具有清晰的几何形状。她设计的家具绝大部分色彩单纯、低调,以突出室内空间中窗帘、软垫等纺织品丰富明丽的色彩。她常常将木材和金属结合使用,创造更加完美的视觉功能和使用功能,并且细致地考虑到家具的多功能性。
以她在1961年设计的2544号小柜为例——整体是装有金属短脚的长方形盒子,以一块平整的大理石做顶,明显受到密斯的西格莱姆大楼造型的影响。同一个柜体,抽屉和柜门可有四种不同的配置,可以全是抽屉,或者全是柜,亦可是一半抽屉一半柜,柜里设有玻璃隔板,便于分隔空间,柜门的连接合页可以竖着装,让柜门向两边打开,也可以装在上面,让柜门可以整个掀起来。
1933年罗德为赫尔曼·米勒公司设计的电动台钟。
弗洛伦斯·诺尔1964年为顾客设计的定制家具。
唐纳德·德斯基1935年设计的书桌。
1933年罗德为赫尔曼·米勒公司设计的另一款电动台钟。
弗洛伦斯设计的2544号小柜之二:两门八屉设置。
罗德1933年为赫尔曼·米勒公司设计的这款台钟,在2012年一次拍卖会上,以4000美元成交。
弗洛伦斯主张,现代化的办公室应该清爽、整洁、明亮、通畅。1950年代,弗洛伦斯设计的办公室家具曾多次入选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的“好设计大展”(Good Design Exhibition),又正赶上美国公司商号遍地开花的热潮,使得诺尔公司的办公家具很快就脱颖而出,成为行业中的佼佼者,她的设计,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办公室的面貌。
1958年,弗洛伦斯与哈里·H.巴谢特(Harry Hood Bassett)结婚,更名为弗洛伦斯·诺尔·巴谢特(Florence Knoll Bassett)。
作为一位很有影响的现代建筑师、室内设计师和家具设计师,弗洛伦斯于1985年入选了美国室内设计名人堂(Interior Design Hall of fame),2002年,荣获美国政府颁发给艺术界人士的最高奖项——国家艺术勋章(National Medal of Arts)。
罗素·莱特(Russel Wright, 1904—1976)是一位美国设计师,是美国工业设计师协会(IDSA)的发起人之一。
罗素·莱特原先是位画家,也从事过舞台设计,后来改行从事家具和产品设计。他认为,餐桌是一个家庭的中心,因此他的设计往往是围绕餐厅家具和餐具而进行。罗素推崇轻松消闲的生活方式,因而他的设计也不走欧洲设计强调贵族派头的过于正式的套路,在色彩、造型、结构上都比较轻松、俏皮,很符合普通美国人的生活习惯和品位。他设计的餐具、家具、建筑和园林都反映了他对于美国生活的这种认识,并通过他的设计极大地影响了20世纪中期美国民众的生活方式以及家庭面貌。他和妻子玛丽·莱特(Mary Wright)还在1950年出版过一本书,名为《轻松生活指南》(Guide to Easier Living ),倡导一个“慢悠悠的家”(Slow Home)。
从1930—1950年代,罗素·莱特先后成功地为多家家 具公司设计过一些广受欢迎的家具系列,其中流行最广的是他在1935—1939年间为梅西百货公司设计的“美国生活家具系列”(American Living)。这套家具由康南-波尔(Conant-Ball)公司工业化批量生产,带有装饰艺术风格,以漂白的枫木(bleached maple)为主要材料,所有家具采用简朴的长方外形,从而达到形式的统一,唯一的装饰部分是家具的手柄,具有良好的现代功能。这套家具成为美国市场上最先获得成功的现代家具,后来更名为“美国现代”(American Modern)系列。此后,罗素·莱特所设计的产品,均以“美国现代”命名。
在罗素·莱特的整个设计生涯中,最为知名的设计作品是他在1935年设计的“美国现代”餐具系列,这套由位于俄亥俄州的斯提乌奔维尔陶瓷厂(Steubenville Pottery, Ohio)生产的陶瓷餐具,色彩鲜艳,造型流畅圆顺,器型逐渐收窄,出水口向前突出上翘,边缘略微卷起,是美国历史上销售量最大的一套餐具。
在以后的20多年中,罗素·莱特设计了许多日常生活用品,包括餐具、纺织品,以及室内设计。他勇于尝试和开发新的材料,采用不锈钢、铸铝、塑料等新型材料,设计出不少现代感很强的家具和其他家庭用具来。他的设计都冠以“美国现代”这一名称,成为1930—1950年代非常有影响的设计风格之一。
罗素·莱特为自己的家庭在纽约州的嘉里森地区设计了一栋名为“龙岩”(Dragon Rock, Garrison, New York)的住宅,建筑、室内、家具、装饰和园林都是由他自己设计的,很好地体现了他所提倡的现代、消闲、有机、自然亲和力等设计概念,现在被列入全美历史景点名录,并开放给公众参观。
1905年出品的『热点』电熨斗。
罗素·莱特设计的铸铝餐具。
阿尔瓦·J.费雪的专利证书。
罗素·莱特设计的『美国现代』陶瓷餐具。
『美国现代系列』家具中的扶手椅和脚凳,框架材料为枫木,扶手是由一整根木料弯曲而成,软垫是可以更换、移动的。
1940年代环球公司(UNIVERSAL)的洗衣机广告。
爱迪生和他发明的白炽灯泡。
美国华盛顿州伊顿维尔市一位妇女和她的雷神洗衣机,(1910年代)。
詹姆斯·斯潘格勒的电动吸尘器专利证明。
美国的家具设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有了更为迅速的发展,在现代家具设计方面做出很大贡献,我们将在以后 的章节中比较详细地加以介绍。
一提起那些改变了人类生活的科技发明,人们常常想到的是飞机、火车、汽车。事实上,对人类生活形态影响最大的恐怕是那些改变了千千万万普通民众日常生活的家用电器,诸如照明设备、烹饪设备、冷藏设备、洗衣设备、家庭取暖控温设备、垃圾处理设备等。
自从1860年7月,美国人丹尼尔·赫斯(Daniel Hess,生卒日期不详)因发明地毯清扫器获得美国第29077号专利以来,随后的70多年中,随着电力工业的发展,尤其是随着民用电网连接起千家万户以来,家用电器就成为一个飞速发展的经济部门,除了众多的家用电器制造商以外,起初是大型百货公司里出现了专门销售家用电器的部门,随后出现了家用电器专卖连锁店。为了赢得市场,一些家用电器制造商或是聘请专业的设计人员为自己设计产品,或是成立专职的驻厂设计部门,承担本公司产品的设计任务。
美国的电力工业和家用电器制造业起步早,发展快,品种多,产量大,尤其在1940—1950年代,在世界上居于遥遥领先的地位。这个行业的发展,为美国现代工业设计的发展提供了一片广阔天地,也为“美国生活方式”的图画,涂上了浓重的一笔。
随着一条条电线,将电能送进千家万户,美国发明家、制造商、设计师们很早就明确地认识到家用电器是一个广阔的市场,并致力于开发层出不穷的新产品。
1879年,美国发明家托马斯·爱迪生发明了白炽灯泡,1882年便在纽约设立工厂投入生产,到19世纪末的时候,美国多座大城市都已开始发展城市的电力基础设施。
1902年,毕业于康奈尔大学的美国工程师、发明家威利斯·卡利尔(Willis Carrier, 1876—1950)为纽约布鲁克林印刷厂发明并安装了世界上第一台空调机,有效地提高了工厂的生产效率,并获得了他的众多专利中的第一个。
罗素·莱特的住宅『龙岩』——餐厅一角。
美塔格公司的洗衣机装配线,(1946)。
罗素·莱特设计的『美国现代系列』家具。
胡佛公司1920年代电动吸尘器广告。
1930年代,附有挤干器的米勒(Miele)牌洗衣机。
1905年,美国人厄尔·H.理查逊(Earl H. Richardson)设计的一个体积小、重量轻的电熨斗,命名为“热点”(Hotpoint),投入市场,大受欢迎,成为美国市场上第一个获得商业成功的电熨斗品牌。1927年,约瑟夫·迈耶斯(Joseph Myers)发明了纯银制作的恒温器,据此,西列克斯公司(Silex Company)生产出了第一台可控温的电熨斗。
美国发明家詹姆斯·斯潘格勒(James Spangler, 1848—1915)早年曾当过清洁工,为大百货公司清扫地毯,灰尘漫天的工作环境令他患上严重的呼吸道疾病,他决心要发明一种更有效、更卫生的清洁工具来。1908年,他在将近60岁的时候,终于成功地发明出第一台小型家用电动吸尘器,并获得专利。斯潘格勒将专利转卖给他的表姐夫威廉·胡佛(William Hoover, 1849—1932),后者凭借这一专利,创立了胡佛公司(Hoover Company)——美国最大的电动吸尘器厂商。
1908年,芝加哥的赫利机械公司(Hurley Machine Company)生产出第一台电动洗衣机,起名“雷神”(Thor Washing Machine),发明者阿尔瓦·J.费雪(Alva J.Fisher, 1862—1947)于1910年获得专利,此后,美塔格(Maytag)、惠而浦(Whirlpool)、通用电气(GE)、西屋电气(Westhouse)等多家厂商都投入了洗衣机的批量生产行列,到1928年,全美洗衣机的年销售量已经超过了90万台。1937年,班迪克斯公司(Bendix Corporation)的约翰·W.张伯伦(John W. Chamberlain)对洗衣机加以改进,使其能够一气呵成地完成洗、漂、甩干衣物的工作程序,定下了现代洗衣机的基本形态。
1909年,通用电气公司(GE)的工程师佛兰克·沙勒(Frank Shailor,生卒日期不详)发明了第一个电热烘面包机,并获得专利。此后,通用电气公司还开发和制造了许多这类小型电器,如美式软饼烘炉(Waffle Iron, 1911)、电炉(Electric Stove, 1910)等等。1919年美国发明家查尔斯·斯特利特(Charles Strite, 1878—1956)又根据双金属片遇热变形的差异,设计了自动弹起的烘面包机,使用更加方便了。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这些小电器通常会摆上餐桌,因而,也有一些公司开始重视起外形和装潢的设计,当时下属于芝加哥CFSC公司(Chicago Flexible Shaft Company)的阳光产品有限公司(Sunbeam Products, Inc.)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阳光公司原本是一家生产羊毛剪的小厂,后来发展成家用小电器的重要厂家,其中一位关键人物是瑞典裔的移民、工程师、设计师艾瓦·杰普逊(Ivar Jepson, 1903—1965)。从1932年起,他先后担任了阳光公司的主任工程师、设计发展部主任,开发了许多新产品,以他署名获得的专利有好几十项。他设计的产品有:健康台灯(Health Lamp, 1929)、调配大王(Mixmaster, 1930),以及电熨斗、电开罐器、电风扇、电钟、电热美式软饼烘炉、电动刨须刀等等,其中调配大王在随后的40年中,一直是公司销售最好、盈利最多的拳头产品,成为二战前后很长一段时期内厨房小电器产品的标杆。在设计过程中,杰普逊不仅注重功能,善于采用新技术、新材料,他还非常留心“什么是适合摆放在家庭里”的式样,他在阳光公司的工作,成为以设计导向的产品获得市场成功的杰出例证。正是在他主持公司设计工作的这段时期内,阳光公司(Sunbeam)成为以优良设计著称的全国性品牌。
当杰普逊1927年刚刚开始工作的时候,公司的设计发展部仅有四位机械工程师和一位发展工程师(起到设计师的作用),到1930年代后期,已经有了12位全职的设计师,而到他退休的时候,设计人员已经超过80名了。由此也可以看到美国工业设计师队伍的发展情况。
阳光公司(Sunbeam Products, Inc.)出品的T-9型烘面包机。
佛理吉戴尔公司1921年生产的电冰箱。
哈默斯制作的第一台电动垃圾粉碎机。
通用电气公司1909年生产的D12型电热烘面包机。
佛理吉戴尔公司1941年的电冰箱广告。
沃特斯-吉安特(Waters-Genter Co.)公司1926年采用斯特利特的专利生产的第一台自动弹起的1-A-1型烘面包机。
最早的沃宁果汁机(Waring Blender, 1937)。
1913年,佛列德·W.沃尔夫(Fred W. Wolf)设计并制造了美国的第一台空气冷却的家用电冰箱,取名为多米勒(Domelre);1915年,阿尔佛雷德·米劳伊斯(Alfred Mellowes)做出了改进,首先将压缩机设置在冰箱的下面,这种冰箱于1916年由瓜迪安冰箱公司(Guardian Refrigerator Company)生产,但批量很少。1918年,时任通用汽车公司总裁的威廉·C.杜兰特(William Crapo Durant, 1861—1947)收购了瓜迪安冰箱公司,更名为佛理吉戴尔公司(Frigidaire),于1918年9月正式在底特律投入批量生产。10年内,仅佛理吉戴尔公司就生产了100万台电冰箱,当时在美国市场上有200多个不同品牌的冰箱出售,而“佛理吉戴尔”成为当时最出名的品牌。1927年,GE的工程师克里斯汀·斯廷斯特鲁普(Christian Steenstrup, 1837—1955)设计了一款将压缩机置于顶上的新型电冰箱(G.E. Monitor Top Refrigerator),这是第一台完全金属结构的电冰箱,成为当时GE最热销的产品,并将GE推上了家用电器行业领军者的地位。
1919年,出生于波兰的美国发明家斯蒂芬·波普拉维斯基(Stephen Poplawski, 1885—1956)首先将旋转的电动刀具放置在容器的下方,发明了家用果汁机(blender),并于1922年取得专利。1936年,佛列德·沃宁出资生产这种最初用来打果汁的小型家用电器,以自己的姓氏命名。后来,汉密尔顿-比奇公司(Hamilton Beach Company)也采用了这一专利,并加以改进提高,制造出多种功能的搅拌器来。现在,几乎每个美国家庭里都有一台厨用搅拌机了。
1927年,一位名叫约翰·W.哈默斯(John W. Hammes)的威斯康星州建筑师,为了减轻太太的家务劳动,在自 家的地下室里试制成功了第一台电动垃圾粉碎机(food waster disposer)。后来由埃莫森电器公司(Emerson Electric Company)生产,这台俗名为“电猪”的机器,很快就成为美国家庭厨房的标准装备。
这些“新奇”产品不但受到消费者的欢迎,更预示了即将兴起的家用电器热潮的到来。
到1920年代末,美国绝大多数城市都实现了电气化;1935年,罗斯福总统签署了《乡村电气化法案》(Rural Electrification Act ),到1950年代,美国已经全国实现电气化了。电力工业的发展,为家用电器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础。有了电,家庭主妇们更急于拥有那些名目繁多的能够减轻家务劳动强度,缩短家务劳动时间的各种家用电器了。正如1925年,一则家庭厨用烘炉的广告中宣称的那样,这些新潮现代的家用电器,“将你在厨房劳作的钟点变成了你和丈夫、孩子一起游戏的时间”,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
家用电器市场迅速扩大,根据美国经济学家、韦斯利安大学(Westeyan University)教授斯坦利·列伯戈特(Stanley Lebergott, 1918—2009)在1993年所做的统计,1920—1950年,美国家庭中使用家用电器的比率为:
年代 | 电力 | 冰箱 | 洗衣机 | 吸尘器 | 收音机 |
1920 | 35% | 49% | 8% | 9% | 1% |
1930 | 68% | 50% | 24% | 30% | 46% |
1940 | 79% | 71% | 47% | (数据从缺) | 81% |
1950 | 94% | 91% | (数据从缺) | 54% | 88% |
当时的美国家电市场,群雄并起,既有如通用电气(General Electric)、西屋电气公司(Westinghouse Electric Company)等门类齐全的大企业,也有生产吸尘器的胡佛公司(The Hoover Company)、制造炊具的法伯维尔公司(Farberware Licensing Company, LLC)等专门厂家,甚至连通用汽车公司等其他行当的企业,也设立了家用电器部门,抢占市场。在激烈的竞争中,除了不断开发新的产品之外,优化设计也成为企业成功的重要手段,从而为美国的工业设计师们提供了一个有声有色的大舞台。著名的德裔美籍设计家、兰道公司的创始人沃尔特·兰道(Walter Landor, 1913—1995)后来曾回忆道:“作为一个在慕尼黑长大的孩子,当时我正在伦敦上学,美国工业设计师群体——亨利·德雷夫斯、古斯塔夫·简森(Gustav Jensen,丹麦裔美籍设计师,1898—?)、吉尔伯特·罗德、雷蒙德·罗维等人掀起的设计热潮极大地刺激了我的想象力。事实上,当时整个欧洲的设计界都以极大的兴趣(甚至怀有某种忧虑)密切地注视着大西洋彼岸所掀起的这股设计热潮——几乎没有什么是他们不去设计的。”
GE在1927年推出了将压缩机置于顶上的全金属结构电冰箱。
1940年代末的汉密尔顿-比奇奶昔搅拌器(Hamilton Beach Milkshake Mixer)。
1950年代的奥斯特丽泽(Osterizer)多功能果汁机。
阳光公司生产的美式软饼烘炉。
艾瓦·杰普逊设计的阳光牌调配大王(Sunbeam Mixmaster)。
1940年代末通用电气公司(GE)的垃圾粉碎机广告。
美国《生活》杂志1946年刊载的阳光公司电熨斗生产线的照片。
通用电气公司(GE)的电冰箱装配线,(1940)。
二次大战期间,为了保证军用物资的供给,美国政府对于原材料实行了配给制,不少原来生产家用电器的工厂也转而生产各种兵器和军用产品,因而家用器具的产量大大减少。战后,工厂全面转向生产民用产品,从大萧条的阴霾中走了出来的美国人手中有了更多可以花费的钱,而新的科学技术也为民众提供了电视等更新的消闲娱乐方式,因而战后美国的家用器具生产迎来了一个新的高潮。
在家用器具产业的发展过程中,美国的工业设计师们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例如,前面介绍过的诺尔曼·贝尔·盖迪斯,他在1933年受标准煤气设备公司(Standard Gas Equipment Corporation)聘请,设计家用煤气烤箱。根据市场调查,当时的家庭主妇们在选购烤箱的时候,很重要的一个考量因素是——是否容易清洗。据此,盖迪斯在设计中,摒弃了通常采用的铸铁材料,转而采用容易清洗得多的搪瓷涂层金属板,并且将烤箱形状设计成一个封闭的长方体,没有任何容易堆积污垢和沾染灰尘的敞开部分。他同时还取消 了把手等五金件上的装饰纹样。重新设计之后的家用烤箱,充分利用了金属压制加工技术的长处,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通过对整体构造的改善,使箱体的强度增大了,外形整体而统一,更加美观了。特别是针对市场调查所了解到的消费者诉求,在烤箱的卫生方面做了许多改进,减少了家务劳动的时间和强度,因而受到消费者的欢迎,获得了市场的成功。
另外一个典型的例子是罗维在1935年为西尔斯百货公司(Sears)设计的冷点电冰箱(Coldspot)。与过往市面上的冰箱相比,一个重大的改变是将冷凝器设置到冰箱的箱体之内,而不是像以前那样放在冰箱体外的箱顶上。这样一来,冰箱就显得非常整体化了。通过制作一系列的模型进行的研究,罗维还设计了容易开关的插闩,采用防锈蚀的铝材料,在冰箱内部分格储藏蔬菜、水果、肉类等各类食品,甚至还设计了一个冷水器。经他重新设计的冰箱,外形简洁、明快,变成浑然一体的白色箱型,奠定了现代电冰箱的基本造型。罗维在随后的几年中,每年在冷点冰箱的设计上,继续做一些微小的更新或改善,加上一点新元素。例如逐步消除了冰箱外表面上所有凸起部分,在冰箱门的上下两端加设了两条细细的金属装饰横条等,使得每年的广告都有“新”可言,令冷点冰箱得以在当时相当低迷的经济大环境中,创造出骄人的销售纪录,5年之内,这种电冰箱的年销售量从1.5万台,急剧上升到27.5万台,是工业设计成功的重要范例之一。同时,也是汽车行业中的“有计划废止制”在家用器具行业中的一种应用。
1917年美国家庭厨房里的煤气炉和烘箱。
『联邦』公司(Federal Co.)在大萧条期间出品的琥珀色透明玻璃餐具。
盖迪斯重新设计的家用煤气炉头和烤箱。
罗维设计的『冷点』冰箱。
充分利用工业生产能力的更新提高,密切与商业化的可行性相结合,成为美国1930年代在家用器具设计方面的一个重要特点。工业设计师们,既要重视消费者的意愿,为广告提供“卖点”,也要迎合“有计划废止制”,为后续的逐年更新留有余地。为了处理好美学、商业、社会、生产等方面有机生动的相互关系,工业设计师们常常是结成团队,积极地处理与制造和营销相关的复杂情况,而不是像创意艺术家在象牙塔里那样天马行空,各行其是。因为离散的状况虽然能产生一些完全理想主义的创意,但却很难提供大规模批量生产的产品。越来越多的工业设计师认识到,在设计家用器具的时候,要重视外形、结构与居住环境之间的协调,要不断改善功能、美化外观,而不能只在“式样”上做一些“化妆品”式的表面功夫。这种发展趋势,也使得工业设计师与工程技术人员、市场营销人员之间建立起更加协调的合作关系,有更加密切的互动。而这正是两次大战期间美国工业设计的特点。尤其在当时美国经济大萧条的背景下,工业设计成为推动经济复苏的一个重要力量。
不仅是高档、新潮的产品需要设计,即便是中低档产品也需要好的设计,以促使中低收入阶层也能够购买得起,所费不多也能过上体面的生活。俗称为“大萧条玻璃器皿”(depression glassware)的那些餐具,就是一个例子——那是一些采用廉价的透明或不透明玻璃材料,经由简单的冲压造型加工,大批量生产出来的餐具,售价非常低廉,甚至作为一种促销手段免费派送:在食物包装中附上一只玻璃杯,多买几包,就可以凑齐一套杯子了;或是在电影院门口,向那些购票进场的观众派发一件小餐具,多看几场电影也可以凑足一套。虽然价廉,但是也有上10种不同的图案或花纹,最常见的是绿玉色和粉红色,还有浅蓝、琥珀等颜色。这些当年穷困家庭的餐具,现在居然有很高的收藏价值,这可是当年的设计师们始料不及的呢。
1925年,巴黎举办国际工业化现代装饰艺术展览(Exposition Internationale des Arts Decoratifs et Industriels Modernes),邀请美国参展,但当时的美国商业部部长赫伯特·胡佛(Herbert Clark Hoover, 1874—1964)认为:美国并没有原创的现代产品,不符合参展条件。虽然胡佛的观点有些偏激,但也反映了当时美国现代设计的滞后状况——工厂里生产的产品主要是由手工艺匠人制作的,而不是由设计师来决定批量化生产的产品。
尽管胡佛婉拒了巴黎的邀请,但他派出了一个由美国博物馆联盟主席查尔斯·理查德斯(Charles Richards)为首的庞大参观团,去巴黎参观考察。虽然当时纽约和巴黎之间还没有定期的商业航班,但仍有许多美国人去巴黎参观了这个展览。他们深刻地感受到了欧洲设计已经走在前面,美国必须加紧赶上去。
查尔斯·理查德斯回国后,一方面组织各个博物馆举办巡回展览,最早是将巴黎展览的展品借来展出,后来则举办美国设计师的作品展,并定期举办年度性的设计专题展览,以提高美国公众对于现代设计的品位;另一方面,他还尝试说服生产厂家,“如果我们自己能够生产出设计得好的现代产品,我们不但可以节省下从欧洲进口的高额费用,还可以向欧洲扩大我们的产品销路”。
查尔斯·理查德斯和他的同道们明白,没有消费者的需求,没有市场,就没有现代设计;而没有生产者的热情和参与,现代设计就不能走进美国人的家庭。
『冷点』冰箱的广告。
『火之王』(Fire King)公司在大萧条期间出品的绿玉色不透明玻璃餐具。
为了教育消费者和生产者,许多博物馆相继举办了以现代设计为主题的展览,其中,以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和现代艺术博物馆最为突出。
1926年,大都会博物馆举办了两个关于现代设计的大型展览:一个是“美国当代设计和产品展”(Exhibition of Current Manufactures Designed and Made in the United States),另外一个则是巴黎博览会精品巡回展(Traveling Exhibition of Parisian Masterworks),先后在纽约、波士顿、克利夫兰、芝加哥、底特律、圣路易斯、明尼阿波利斯、匹兹堡和费城展出,引起极大轰动,令美国民众得以亲见什么是现代设计。
这些展览也给了美国设计师很多启发:巴黎的设计以高档的豪华产品为主,材料考究,工艺精良;美国设计师则针对规模大得多的美国消费市场,借鉴了欧洲现代主义的美学观念,采用机械化的大批量生产技术,运用比较廉价的新型材料设计出适合美国大众的产品来。
当时有关现代设计的重要展览还有:
1927年由前卫文学艺术评论杂志《小评论》(The Little Review )的发行人珍·希普(Jane Heap, 1883—1964)在纽约举办的以现代艺术和现代设计为重点的“机械时代博览会”(1927 Machine Age Exposition)。
1928年,荷兰裔美国设计师、电影艺术指导赫尔曼·罗斯(Herman Rosse, 1887—1965)和陶瓷设计师亨利·V.普尔(Henry Varnum Poor, 1888—1970)等人组成的“美国设计师画廊”(American Designer's Gallery)开始在纽约57街245号的商业大楼里举办美国设计师的系列个人作品展,所有参展作品要求是“采用标准工业材料”“完全由机械制作”的设计。展览提供10个展室,先后有31位美国设计师参展。参展的作品大都具有成本不高、结构简明、实用性 强,不论在传统居室或现代住宅中都能方便使用的特点,成为定义美国现代设计的基本元素。
1931年,布鲁克林博物馆举办了“现代工业和装饰艺术展”(Modern Industrial and Decorative Art)。
1932年,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了“现代建筑:国际展览”(Modern Architecture: International Exhibition)。
1934年,由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主办的“机械艺术展”(Machine Art Exhibition)。
1934年,由大都会博物馆主办的以室内设计和家具设计为主题的“当代美国工业艺术展”(Contemporary American Industrial Art),等等。
1941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主办了“有机家具”竞赛展(Organic Design in Home Furnishing),要求参赛的作品必须是用机械加工制造出有机形式,采用便于清洁、容易加工的新型材料,方便用户自由组合。这些家具虽然因为战争的爆发没有能够投产,但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现代家具设计打下了基础。
时至今日,随着公众对于现代设计的兴趣与日俱增,美国各博物馆大都设有现代设计的专门展示。
与此同时,许多高档百货公司也认识到现代设计带来的巨大商机,纷纷在商店里展出欧洲新潮的现代设计,如1927年纽约梅西百货公司举办了名为“艺术贸易”的展览(Exposition of Art in Trade),展出了许多1925年巴黎博览会上的优秀作品,洛德-泰勒百货公司也在1928年举办了“现代法国装饰艺术”展览,展出了一批法国最新设计的家具、壁毯、地毯等家居装饰用品。这些展览对于提高消费大众的品位,增强生产厂家的信心起到积极作用。
除了博物馆和高档百货公司之外,美国许多平面媒体也投入到现代设计的宣传、介绍中来,其中比较突出的有《小评论》《纽约客》《时代》周刊、《生活》杂志等。《时代》周刊曾将一些与设计相关的重要人物选作封面人物;《生活》杂志刊登了许多现代设计的图片;《小评论》主办了1927年的“机械时代博览会”,并撰写了系列的介绍文章;《纽约客》在1925年巴黎博览会后,便开辟了设计和艺术专栏,对新的设计和设计师加以介绍和评述。另外还出现很多以设计为主题的专业杂志,如《好家具》(Good Furniture Magazine )、《创意艺术》(Creative Art )等等。
1932年,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的『现代建筑:国际展览』中,展出了勒·柯布西耶设计的萨沃伊别墅(Villa Savoye)模型和图片。
纽约洛德-泰勒百货公司举办的『现代法国装饰艺术』展一角。
参观者们坐在旋转移动的观众席上,随着播音器里传出的讲解声,观看未来城市的活动模型。
2011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的『设计现代』(Modern by Design)展览中,展出的现代家居设计经典作品。
1941年,纽约现代博物馆的『有机家具』竞赛展。
梅西的国际工业艺术展中陈列的由沃尔特·V.尼森(Walter Von Nessen)设计的扶手椅。
在这样的氛围下,一些有远见的厂商,开始聘请设计师来设计自己的产品,例如罗得岛的戈汉姆银器公司聘请丹麦银器设计师埃里克·玛格努森(Erik Magnussen, 1884—1960)来设计现代银器。
进入20世纪以后,举办大型的世界博览会成为各国宣扬国力、推销产品的重要手段。在美国举办的多次世界博览会,对于美国的现代设计,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尤其是1933年在芝加哥举办的以“进步世纪”(The Century of Progress)为题的世界博览会和1939年在纽约举办的以“建造明日世界”(Building The world of Tomorrow)为题的世界博览会。
芝加哥世博会上,汽车工业、电器工业尤其展示了一个世纪以来的进步与活力,不论是展品的设计或是展场的设计都展示了美国现代设计的实力。
1939年在纽约举办的世界博览会,主旨是“建造明日世界”。很多重要的设计师参与了这届世博会的设计工作:沃尔特·提格是博览会规划委员会成员之一,诺尔曼·贝尔·盖迪斯则受通用汽车公司的邀请,为GM设计了在博览会上最受瞩目的“未来世界”展厅(Futurama)。这届世博会为设计师们提供了一个大好机会,可以超越日常那些实 用产品的设计合同,延扩他们的设计领域,充分展示他们的信念——设计将会全面地直接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
盖迪斯设计的“未来世界”里面,552位参观者坐在装有播音器的座位上,在整个观众席缓缓旋转的过程中,观赏面前300多平方米的未来城市模型:新的住宅区由多车道的高速公路连接,川流不息的车流用无线电控制的系统来调整车速和车距,展示了高速公路系统的重要性。当然,这个“乌托邦”味道浓重的展览,也起到了为汽车工业、轮胎工业和燃油工业游说国会,要求拓展全国高速公路系统,进而刺激更多的消费者购买新车的作用。
纽约世博会上展示的流线型火车、汽车、飞机,高速公路,卫生安全的食品生产流水线,模数系统的住宅开发,家用中央空调系统、电视等等,对于刚刚从大萧条中走出来的美国民众来说,无疑是一个充满喜悦和兴奋的体验。世博会的展品不仅向他们展示了更美好生活的可能性,经由精心的展示布局和设计,更令他们确信这种未来生活方式的可行性。
美国专业设计师组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27年。经由各大博物馆和高档百货公司举办的设计专题展览,以装饰艺术风格为主的现代设计已在美国公众中产生了很大影响,消费市场已经形成,众多的厂家投入这种“摩登产品”的生产,对于专业设计人员求贤若渴。此时,一批原来从事建筑、包装或者舞台设计的设计人员,开始将目光转向了批量化生产的日用产品。对于这种工作,当时流行的说法是“工业美术”(Art in Industry),但当他们在向美国专利办公室申请设计专利的时候,已开始将自己的职称登记为“工业设计师”。
梅西百货公司1928年在店内举办的国际工业艺术展(the International Exposi tion of Art in Industry)一角。
乐手查尔斯·斯特恩在芝加哥世博会上演示莱恩-西利公司(the Lyon & Healy Company)出品的电子琴。
纽约世博会上展出的20世纪铁路有限公司的流线型火车头,是由亨利·德雷夫斯设计的。
盖迪斯设计的通用汽车公司展馆『未来世界』吸引了大批的观众。
芝加哥世博会上通用汽车公司的展场——将雪佛兰汽车的装配线搬到了观众的眼前。
通用电气公司在芝加哥世博会上展出各种家用电器。
芝加哥博览会上福特公司展馆中展出了最新的V-8型汽车。
1939年纽约世界博览会上展出的由乔治·佛里德·科克(George Fred Keck)设计的『明日住宅』。
1927年『机械时代博览会』的海报。
纽约洛德-泰勒百货公司『现代法国装饰艺术』展(Exhibition of Modern French Decorative Art)的海报,(1928)。
纽约世博会上,参观者在观看西屋电气公司机器人的表演。
芝加哥世博会上胡佛公司展台——一位模特儿正在演示胡佛吸尘器的使用方法。
盖迪斯和助手们在布置未来城市模型。
埃里克·玛格努森1928年为戈汉姆银器公司设计的现代银器。
为了保障自己的设计概念和作品的权益,以及组织专业性展览向公众介绍自己的作品,一些从事装饰设计的专业人员成立了“美国装饰艺术工作者同盟”(American Union of Decorative Artists and Craftsmen,简称AUDAC),该同盟在1930年、1931年举办过两次成功的展览,吸引了许多艺术家、设计师、建筑师、商业机构、工业厂家的参与。
1933年,全美家具设计师理事会(The National Furniture Designers' Council,简称NFDC)成立。
1938年,美国设计师协会(American Designers Institute,简称ADI)成立,成员广泛,包括手工艺人、装饰艺术家、平面设计师、产品设计师、包装设计师、展览设计师、汽车造型设计师等等。这个协会的首任主席是产品和平面设计师约翰·瓦索斯(John Vassos, 1898—1985)。该组织后来在1955年更名为工业设计师公会(Industrial Designers Institute,简称IDI)。
1944年,15位美国东海岸著名的设计师成立了工业设计师学会(Society of Industrial Designers,简称SID),该组织强调专业性,每年每位成员可介绍一位工业设计师加入协会,新成员必须至少设计过3件批量化生产的工业产品。沃尔特·D.提格被推选为该学会的首任主席。这个组织于1955年更名为“美国工业设计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Industrial Design,简称ASID),该组织是以专业团体的身份登记注册的,它的成立,标志着美国的工业设计师正式成为一个专业化的职业。
1957年,由于相关的专业团体均不接纳教育界人员,因而他们便自行成立了工业设计教育协会(The Industrial Design Education Association,简称IDEA),这一组织的成立,显示着美国的设计教育已经成为一股不可忽略的力量了。
1965年,ASID、IDI和IDEA三个协会经过长期的协商,整合成为美国工业设计师协会(The Industrial Designers society of America,简称IDSA),协会的首任主席是亨利·德雷夫斯,约翰·瓦索斯则担任董事会主席,合并的时候,IDSA有600多位会员,在全美分设10个分部。进入21世纪以来,该协会已经发展到3300多位成员,分设28个分部,并开始接受国际成员,并于每年评选年度优秀设计大奖(Industrial Design Excellence Award),对于推动美国的工业设计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1 原文为:Furniture of the future will be created and manufactured for the masses and will be designed so that it will lend itself readily for mass production. While modern design will be far in the lead in mass production furniture, period styles will by no means be eliminated. Nevertheless, period styles will be very much simplified, devoid of elaborate carvings and ornamentation. They will be scaled and proportioned to meet contemporary space saving requirements...
[1] Klein, Lawrence R, Rosenof, Theodore: Economics in the Long Run: New Deal Theorists and Their Legacies, 1933-1993.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1997, ISBN 0-8078-2315-5.
[2] Bernanke, Ben S: Essays on the Great Depressi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0, ISBN 0-691-01698-4.
[3] Glickman, Lawrence B.: Buying power: a history of consumer activism in America ,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12, ISBN 978-0226298672.
[4] Calder, Lendol Glen: Financing the American Dream: A Cultural History of Consumer Credit.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0. ISBN 0-691-05827-X.
[5] Reed, Robert Carroll: The streamline era. Golden West Books, 1975, ISBN 9780870950537.
[6] Woodham, Jonathan M.: Twentieth-Century Desig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A), 1997, ISBN 0192842048.
[7] Votolato, Gregory. American Design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1998, ISBN 0-7190-4530-4.
[8] Meikle, Jeffrey L. (2001). Twentieth Century Limited: Industrial Design in America, 1925-1939 (2nd ed.). Temple University Press, 2001, ISBN 9781566398923.
[9] Dyal, Donald H: Norman Bel Geddes: Designer of the Future. Monticello, IL: Vance Bibliographies.1983 ISBN 9780880665841.
[10] Philippe Tretiack: Raymond Loewy and Streamlined Design.Universe of Style , Universe, 1999, ISBN-13: 978-0789303288
[11] Loewy, Raymond: Never Leave Well Enough Alone ,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002, ISBN-13: 978-0801872112.
[12] Flinchum, Russell: Henry Dreyfuss, Industrial Designer: The Man in the Brown Suit , Rizzoli, 1997, ISBN-13: 978-0847820108.
[13] Dreyfuss, Henry: Designing for People , Allworth Press, 2003, ISBN-13: 978-1581153125.
[14] Albrecht, Donald: Norman Bel Geddes Designs America , Harry N. Abrams, 2012, ISBN-13: 978-1419702990.
[15] Geddes, Norman Bel: Horizons ,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1932, ASIN: B00085LM7C.
[16] Dale, Sharon: Frederick Hurten Rhead: An English potter in America , Erie Art Museum, 1986, ISBN-13: 978-0961662301.
[17] Kirkham, Pat: Women Designers in the USA, 1900-2000: Diversity and Difference ,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2, ISBN-13: 978-0300093315.
[18] Glenn Adamson and David Gordon: Industrial Strength Design: How Brooks Stevens Shaped Your World , The MIT Press, 2005, ISBN-13: 978-0262511865.
[19] Walton, Mary: Car: A Drama of the American Workplace , W. W. Norton & Company, 1999, ISBN-13: 978-0393318616.
[20] Casey, Robert H.: The Model T: A Centennial History,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008, ISBN-13: 978-0801888502
[21] Banham, Russ: The Ford Century: Ford Motor Company and the Innovations that Shaped the World , Artisan, 2002, ISBN-13: 978-1579652012.
[22] Sloan, Alfred: My Years with General Motors , Crown Business, 1990, ISBN-13: 978-0385042352.
[23] Pelfrey, William: Billy, Alfred, and General Motors: The Story of Two Unique Men, a Legendary Company, and a Remarkable Time in American History , AMACOM, 2006, ISBN-13: 978-0814408698.
[24] Bayley, Stephen: Harley Earl and the Dream Machine , Alfred a Knopf, 1985, ISBN-13: 978-0394532448.
[25] Farber, David: Sloan Rules: Alfred P. Sloan and the Triumph of General Motors ,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5, ISBN-13: 978-0226238050.
[26] Slade, Giles: Made to Break: Technology and Obsolescence in America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ISBN-13: 978-0674025721.
[27] Behrends, Christoph: Consequences of planned obsolescence for consumer culture and the promotional self , GRIN Verlag, 2008, ISBN-13: 978-3638904674.
[28] Ho, Cathy Lang: American Contemporary Furniture , Universe, 2000, ISBN-13: 978-0789304926.
[29] Fiona Baker and Keith Baker: Modern Furniture Classics: From 1900 to Now , Carlton Books, 2011, ISBN-13: 978-1847328151.
[30] Ruch, Dick: Leaders & Followers: Lessons From 45 Years at Herman Miller, Inc. Trafford Publishing, 2006, ISBN-13: 978-1553957355.
[31] Rouland, Steven: Knoll Furniture 1938-1960 , Schiffer Pub Ltd, 1999, ISBN-13: 978-0764309373.
[32] Ross, Phyllis: Gilbert Rohde: Modern Design for Modern Living ,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9, ISBN-13: 978-0300120646.
[33] Albrecht, Donald: Russel Wright: Creating American Lifestyle , Harry N. Abrams, 2001, ISBN-13: 978-0810932784.
[34] Russel Wright & Mary Wright: Guide to Easier Living , Gibbs Smith, 2003, ISBN-13: 978-1586852108.
[35] Gorowitz, Bernard: The General Electric Story: A Heritage of Innovation 1876-1999, Schenectady Museum, 1999, ISBN-13: 978-0967923109.
[36] Hammond, John Winthrop: Men and Volts, the Story of General Electric (Classic Reprint), Forgotten Books, 2012, ASIN: B0085ZN6BW.
[37] Hanks, David A.: American Streamlined Design: The World of Tomorrow , Flammarion, 2005, ISBN-13: 978-2080304995.
[38] Hebey, Jean Bernard: Domestic Aesthetic: Household Art 1920-1970 , 5 Continents, 2008, ISBN-13: 978-8874390175.
[39] Ganz, Cheryl R.: The 1933 Chicago World's Fair: A Century of Progress,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2012, ISBN-13: 978-0252078521.
[40] Rydell, Robert W. and others: Designing Tomorrow: America's World's Fairs of the 1930s ,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10, ISBN-13: 978-0300149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