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六章

在善意的隐瞒下,狄青对心爱之人近日遭受的丧母之痛,从头到尾皆是一无所知。

因此,在这封厚实的信中,字里行间除了对公祖的殷殷思念外,充斥的皆是沿途所见之趣闻,而无半点哀怜。

陆辞读着信,唇角渐渐挂上了不自知的浅淡笑意,俊美的眉目,也柔柔地弯了起来。

当忙得满头大汗,风风火火地要回屋冲澡的钟元进厅时,见到的就是陆辞久违露出真心而放松的笑容的这一幕,顿时怔住了。

“钟兄回来了?”

钟元正犹豫着是否继续上前,还是绕道莫去惊扰时,陆辞已将目光从信件中移开,落到了他的身上:“热汤已经备好了,快去洗浴罢。”

钟元悟出他言下之意,登时没好气地一挑眉:“也不想想我是为了谁在这大冷天里落一身臭汗,你倒好意思嫌弃起我来了!”

“钟兄误会了。”陆辞目不斜视,慢悠悠道:“若你想过阵再去,我便让人先将晚膳端上来。”

钟元嘴上不过习惯性顶了这么一句,可没有真要带着一身臭汗用饭的意思。

闻言虽还有些不甘心,到底还是顺着他的话,准备往卧房的方向去了。

只是才走了几步,他忆起方才好奇的事,不由开口问道:“你究竟是在读哪家小娘子寄的尺素,竟这般欢喜?”

陆辞莞尔一笑,将信末的落款在他眼前一晃,让他瞥上一眼后,当场就还了自己清白。

钟元看清楚后,一下就变得兴趣缺缺:“原来是青弟啊。”

尽管跟狄青打交道的次数并不算多,但对那黏陆辞得很的小崽子,钟元还是印象颇为深刻的。

难得生出的八卦之心一下遭到湮灭,钟元有些悻悻然:“读青弟的信,你笑得那么……”他绞尽脑汁,一时间找不出合适的词来,索性作罢:“……古怪做甚?”

他还以为眼前这清心寡欲得跟谪仙似的发小,当真要动凡心了呢。

陆辞抿唇笑笑:“不过是读着青弟所附着的一则趣闻,难以忍俊。”

“喔?”

钟元好奇地凑过脑袋去,就想读上一读,结果陆辞不着痕迹地一个后倚,恰好避开了他,又极自然地念了起来:“……途径一处壮丽高阁,上悬‘定慧之阁’四字,逼走游龙,然尘埃厚重,落款难现。青正欲小作歇憩,忽有一钟姓青衣官吏路过,朝牌匾口若悬河,苛刻点评,歪理遍生,那字迹仿佛一无是处……”

听陆辞念了起来,钟元自然也就不执意去读那信了,听到这时,不由撇了撇嘴:“这有什么稀奇的?世间可多的是自命不凡,相轻的酸儒,青弟怕是少见多怪了。”

“你且听我念完。”

陆辞不慌不忙地继续道:“……点评字迹过后,此青衣官吏尤不罢休,命属下上前,将那积灰匾额摘下。浮灰拭去,书者名姓乍现,正是‘颜真卿’。”

钟元:“…………”

哪怕狄青阐述的文笔朴实,他也能清晰地想象出,点评匾额那人丢大脸时的尴尬。

见陆辞又笑吟吟地读起来书信的剩下部分,钟元既有几分他重新打起精神来的宽慰,又有几分不愿打扰的心疼,于是顺着方才的话势,径直回房洗浴去了。

待钟元离开,陆辞便优雅地将一直挡着的第三张信纸,给换到了跟前。

跟才确定心意不久的小恋人分开,对方会黏糊缠绵一些,是再正常不过的了。

虽在人前有所顾忌,亦是腼腆,但在人后就已粘得厉害的狄青,在私密的信上,更是将刻骨铭心的思念表露无疑。

在读信时,陆辞的唇角始终噙着极温柔的笑意,直到读到末尾的那简单几笔,才渐渐凝滞。

因动笔之时,狄青不过初初回到秦州,更是头回正经进入衙署任通判一职,哪怕与诸人具都熟悉,也难免有些手忙脚乱。

他简单陈述了同身为前通判的滕宗谅进行交接时,发现的一笔新坏账。

原来是在秦州城郊的农田,遭李元昊劫掠后,滕宗谅思索着他们一时半会定然不会卷土重来,加上田里没有作物的农人又心神不宁、终日上门来求……

滕宗谅心一软,便大手一挥,在请示上头之前,就自作主张地掏空了刚发下不久的公用钱,用于买新种用。

因陆辞任知州时,注意广加开源,秦州的账目很是宽裕,每年余下的公用钱颇多,贸然产生这么一笔支出,也勉强能承受得起。

滕宗谅心想着,趁此机会,将民间旧贷陆续收上来,加上春秋二税和新的公用钱送到,就能轻松缓这短期的紧巴了。

只是读完这信后,陆辞心里所想的,却全然不似滕宗谅的乐观。

甚至连唇角的笑意,也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毋庸置疑的是,滕宗谅会做此安排,显是出自一片淳淳爱民之心。

但国有国法,家有家规。

在外人眼里,滕宗谅所犯下的可是擅自挪用公用钱的过错。

就如不久前柳七亲历的进奏院一案,一旦遭人告发上去,那真是可大可小了。

再联系上狄青在信头简单提到的,王钦若被人归还,不日即将抵京的消息……

算算日子,王钦若哪怕走得再慢,到汴京也有近一月功夫了罢?

陆辞深深地叹了口气。

当年心怀鬼胎的王钦若,在去到秦州的短短月余里,不说将账目摸个清楚,大概的数额想必还是有的。

如此大张旗鼓地购种散播,于当地堪称轰动了,怎么可能不让王钦若起疑心?

亏滕宗谅与他共事多年,却还是这么粗枝大叶,竟是半点没学到他凡事先讲究请示上级、登记报备,保全自身、再作具体打算。

陆辞对友人的心大,可真是百思不得其解。

哪怕真遇到紧急情况,他需得先斩后奏时,也是在应付过危急关头后,即刻设法补救,堵上漏洞的。

绝不会大大咧咧地留这么一个亏空,由别人攻诘去。

无论如何,秉着尽人事,听天命的念头,陆辞还是无奈地提起笔来,逐条写下给漏了小辫子还不自知的友人的补救建议。

要是能打上这个时间差的话,说不定还能以幕职官对事务不够熟悉,而将账本上的‘公用钱’与‘公使钱’混淆为由,及时填补上亏空,把此事蒙混过去。

公使钱与公用钱看似相似,也常被混用,名目上却截然不同:前者为节度使等荣衔者的月俸津贴,可由使相自由支配;后者则为各路州府军监公务经费,并不属个人所用,只要不是用于公务上的宴请、馈赠、补助等目的,哪怕是用之于民,也注定无法通过审计。

就看滕宗谅运气好不好,会不会被人抓住这一把柄了。

而对狄青而言,真不知是幸还是不幸。

若是狄青早到一些,以他谨慎的性子,说不定就能及时阻止滕宗谅做下这桩错事——特别是在对错难辨的要事上,狄青向来不会轻率为之,而多半会为谨慎起见,问询过他的看法再做决议;而公用钱的领用,是需通判与知州连输签字,才予以通过的。

现狄青晚到一步,因全然是滕宗谅违反规定的自作主张,按理说也难逃罪责的他,则不会受此牵连,哪怕真东窗事发,也能逃过一劫。

可惜陆辞亡羊补牢的措施,到底是因信件的几经辗转,加上王钦若的雷霆进击之故,2没能赶上。

却说历劫归来的王钦若,一边在家中疗养,一边伙同因前段时间的受挫而多少有些灰头土脸的御史中丞韩绛,在蓄精养锐了半个月后,就骤然上疏弹劾秦州知州滕宗谅‘枉费公用钱十六万贯,有数万贯不明,必是侵欺入己’。

当然,但凡曾在外地任职的官员,都清楚这话有多夸大其实,几称得上危言耸听:公用钱随州郡大小而立,每岁少则二百贯、多则五千贯。

以秦州那怎么看也不过是一边陲小州的架势,一年能有个千余贯,已是顶天了。

又没丢到聚宝盆里,怎么可能在短短几年里,就凭空生出十六万贯来?

但御史的职责只在弹劾,真正推查取证,则由官家另外派人着手。

哪怕这数字瞧着有多荒谬,却是足够博人关注,也把不知究里的官家给吓了一跳了。

跟并未设防的滕宗谅相比,王钦若显是有备而来。

在靠一吓人的数字来了个先声夺人后,他不仅在奏疏中讲述了亲眼所见所闻,更是列出了详尽的人证,催促官家派人前往查证。

自从在陆辞手上栽了莫大跟头,王钦若虽对他怀恨在心,一时间却再不会轻举妄动了。

但不敢动圣眷正浓、风头正盛的陆辞,却可朝他身边友人入手——同看似雷厉风行,实则心细如发,无懈可击的陆辞一比,滕宗谅等人,几称得上破绽百出。

果然,在此弹劾一出,多少被那数额震到的赵祯虽对陆辞极为偏爱,但对滕宗谅,却还不至于那般爱屋及乌。

既有御史弹劾,赵祯便委派了太常博士燕度前去,公事公办地进行调查。

调查的重中之重,当然就是那本登记公用钱使用情况的账簿了。

此讯一出,柳七震惊之余,匆匆忙忙地就写下急信,将太常博士将至推鞫的消息,迅速传递到秦州去。

他是既知晓陆辞与王钦若的旧隙,也是清楚子京的那大方豪爽、倜傥自任的性情的:若有小饕餮盯着,那肯定出不了差错,只要安然等着对方偷鸡不成蚀把米就是;但小饕餮离秦州已有数月,子京是否擅作主张地犯了什么大错来,那可就难说了。

作者有话要说:注释:

——枉费公用钱十六万贯,有数万贯不明,必是侵欺入己

出自《续资治通鉴长篇》卷一四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