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三章

从陆辞口中问清楚寇准病情后,赵恒沉思颇久,心里莫名地很不是滋味。

不管寇老西儿脾气多让他嫌弃,立下的汗马功劳,可是谁也抹灭不去的。

且其重新拜相后,虽有不将他这个皇帝多放在眼里尊敬的嫌疑,但完全称得上兢兢业业,事必躬亲了。

连往常总被台官点出来弹劾的‘频宴奢靡’,都改善了许多……

陆辞并未错过官家细微的神色变化,见着越发缓和,渐渐显现出几抹担忧时,便彻底放心了。

寇准这手告病不朝,他再加以配合,就成了绝妙的以退为进。

不然就那日二人针锋相对的浓烈火药味,若是寇准强行将火憋下,次日还上朝来……

怕是会让原本还拿不准对错的赵恒,产生他‘极其恋权,连臣体也可舍下’的坏印象,从此更难和睦。

如今是远香近臭,成功唤起冷静下来的官家心里的旧日情分,甚至生出些许关怀,自然就截然不同了。

尤其是寇准这种脊梁骨直了一辈子,口气也硬邦邦的说一不二的霸道惯的,破天荒地示弱一次,效果可是非同一般的好。

接下来几日的情形,也正如陆辞所猜测的这般。

当寇准重回朝堂时,赵恒一改以往公然在早朝里打瞌睡的做派,而是盯着他看了许久。

寇准被盯得不自在得很,只不好开口询问,而是默默忍着。

直到快散朝了,赵恒才轻咳一声,口吻极随意地问了句:“寇相身体好些了?”

“承蒙陛下关怀,”寇准半晌才反应过来,心里还有些难以置信,回得也小心翼翼:“臣已大好了。”

赵恒干巴巴地‘嗯’了一声后,想了好一会儿,也想不出该说些什么,便别扭地提前宣布散朝了。

寇准这才长舒一口大气,在臣子中,头个撤离,而完全不似以前那般,回回散朝都要去皇帝所居的宫室里再作汇报了。

这对君相间的古怪互动,自是让一干朝臣一头雾水,面面相觑。

林特等人更是心里咯噔了一下,直觉不好。

好不容易劝得对寇准积怨已久的陛下同意将王钦若召回京中,结果寇准在那日挨了当面训斥后,病了这不知是真是假的一场后,却让陛下生出几分愧疚了?

陆辞对朝中的汹涌暗潮的干涉,也就悄然止步于这一步了。

在王钦若心急如焚地往京师赶的这段时间里,他除了每日给太子讲经外,还打算多申请一个职事做。

对这桩职事,也非是他临时起意,而是早有这一念头,只没找到合适的时机罢了。

现品阶足够,空闲也有,正是提议的好空档。

于是次日一早,在群臣眼中自进京来,就一改在地方任职时频繁上书提议的高调作风,不但寻常连雅集邀约都不赶赴,秦楼楚馆从不迈入半步,除近邻晏殊外,也不走访他人。

简直低调得不可思议。

渐渐的,陆辞那引人注目的升迁速度,在寇准与陛下的微妙相对下,就变得越发不叫人上心,甚至很快淡忘了。

陆辞就在这个时候,呈上了一道精心准备已久的奏疏。

——在不给太子讲经的那半日里,他想自请去治蔡河水。

当寇准在政事堂看到这封出自陆辞手笔,内容在他看来,却很是莫名其妙的奏疏时,头个反应,就是将陆辞喊了过来,直截了当地询问他为何会突发奇想。

蔡河流经汴京城里,为居民取活水用的主要源头,这会儿好端端的,有什么好治的?

陆辞自是理由充足:“每逢夏秋之交,京中便有雷霆霹雳,大雨滂沱。降雨一旦持续数日,其中就以蔡河最易溃决。河水一但反注,大门易遭冲折,而城中官舍民舍何其多也?皆无抵水之力,唯任水浸……”

寇准皱了皱眉。

夏秋交替之时,京中降雨甚多这点,他久居京中多时,自然知晓得比陆辞还清楚。

但似陆辞说的‘蔡河溃决’的严重程度,却是一次都没见过的。

只的确听开封府尹每年都提过,建在城中地势较低的那些屋舍有数十座被浸坏,个别街道上也有白水泛滥,让行人无法通行。

但既无房屋倒塌,也无人员伤亡,更未影响到御道正主要地方,修复起来也很是简单,便一直未引起重视。

现陆辞郑重其事地提起后,寇准就奇异地动摇了。

意识到这点后,寇准不由心中一凛,蹙起眉头,严肃地审视着陆辞。

陆辞却丝毫不被他锐利的目光所慑,与这恰恰相反的是,还唇角微弯,绽放出了一抹极好看的浅淡笑意来,毫无惧意地温和回视了他。

寇准:“……”

也不能怪他如此敏感谨慎,而是陆辞这小子,实在有些玄乎。

陆辞头年在馆阁任官吧,就瞧出三馆通道堵塞,书架笨重,距水源亦远,有走水之危的弊病,并且自发地采取了措施。

然后才过了半年功夫,荣王府大火就毫无预兆地起了火,还不幸地蔓延到馆阁去了。

因陆辞未雨绸缪,馆阁储存的上万珍稀藏书才逃过一劫。

等陆辞去了地方上吧,连在冬天吃到一只肥鸭,都能敏锐地联系上田中藏有蝗虫卵一点来,在上报给朝廷后,还未闲着,而是自发地鼓励民众蓄养家禽。

于是,今年夏初,果真就如陆辞所说的那般,各地爆发出了蝗灾来。

还得亏陆辞折腾出了一支叫人哭笑不得、却在对付蝗虫上无往不利的‘羽林卫’,在朝廷征辟下征战四野,才很快消灭了蝗灾,也阻挡了蝗害往南边粮仓扩散的噩运。

现在陆辞又不肯闲着,提出蔡河有溃决之险的事了……

然而,寇准理智上,还是认为这很是多余。

在势头不明显的情况下,就靠陆辞提出的那些依据,就要想得林特主持的计省那边同意拨款来治目前根本无事、过往也不曾碍过京民的蔡河……那他显然得费老大功夫。

就为陆辞一个在别人眼里,根本是虚无缥缈的担忧,实在不值得。

不值得啊!

而且给东宫太子讲经,那可是多少人求之不得的清贵职务,不想着在东宫里往上挣就罢了,怎还挖空心思往外跑,无端端的治什么河呢?

区区蔡河,又不是黄河!

他只消稍一动念,随随便便地就能找出几十个不应承的理由。

然而在面对陆辞那双充满黠光的漂亮眸子,他竟是语塞了。

将出口的话,在喉头滚动几下后,鬼使神差地就成了:“……具体怎么个章程,早点写了呈上。”

虽然寇准压根就不肯给个准数,完全不似王旦为相时对他所提要求的干脆应承和全力推动……但对越发了解寇准脾性的陆辞而言,已足够明白了。

这意味着,寇准尽管极不赞同,但还是应下了。

陆辞笑着拱手一礼,道:“先替京中市井细民们谢过相公了。”

寇准面无表情地看着他步履轻快地离开,才忍不住揉了揉眉心,简直头大如斗。

他自我安慰道:这着实怪不得自己对陆辞太心软,而是陆辞过于玄乎。若非如此,又怎么会哪儿叫陆辞操上心了,哪儿就真的会叫陆辞说中,不久后就要出事儿?

寇准不知的是,陆辞在呈上这一奏疏时,就做好了会被他拒绝的全盘准备。

然而寇准应得这么痛快,叫陆辞遗憾自己白费功夫、白白准备了第二、第三封奏疏之余,也极干脆地在当天下午,去往东宫给太子讲学前,就将事前写好的具体章程给送去中书省了,好叫寇准尽早过目了。

寇准接过时,忍不住挑了挑眉,不满道:“你这是算准了我会同意了?”

陆辞笑道:“相公素来爱民如子,定不忍叫细民年年受坏屋之苦的。”

一顶高帽戴到头上,直让寇准嘴角一抽,不耐烦地摆了摆手,打发陆辞走了。

等陆辞走后,寇准就发泄一般将那一叠文书砸在桌上,引来四周官员侧目。

偏偏在下一刻,他就又没忍住,将那章程重新拿了起来,不耐地翻开。

翻了几翻后,他阅览的速度,很快就慢了下来,面上的神色,也从不以为然,逐渐转为认真……

陆辞如何会不知寇准的难处,哪儿会叫他太过为难?

莫名提出治水,要想申请大笔款项,那无异于痴人说梦。

哪怕计省之首并非林特,也绝无可能批准下来的。

不过,在陆辞的计划中,解除京城洪灾隐患,也并不需要大笔款项。

当务之急,自然是临时雇佣人员,进行淘渠。

城外堤防的修缮和补筑,在不少有心人眼里,可是个不折不扣的肥差,陆辞若不想自找麻烦,还连带拖累寇准下水的话,就不可能打它的主意。

从头到尾,陆辞就只盯着城内的问题罢了。

街道的洁净,有街道司的人负责维持,然而底下所挖掘的排水用的渠湮,则长年累月地遭到薪土和污物的堵塞。

若是小雨还好,且能从孔洞里勉强通过。

若是哪年不幸,遇上连日大雨,后果就可想而知了。

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别的小地方可供他操作一二……

陆辞一边慢悠悠地往东宫走着,一边在心里盘算寇准会将他报上的预算通过的可能性。

等进了东宫,走到资善堂时,将心思从治水上抽出的陆辞,就惊讶地看到了一个趴在案桌上,浑身仿佛冒着沮丧的黑气,很是蔫了吧唧的小太子。

等问询过后,原还满是担心的陆辞,就只剩哭笑不得了。

——赵祯正郁闷着还没研究多久,就已被忽然来到的爹爹给收走的那只司南小乌龟呢。

作者有话要说:注释:

京城洪灾:开封严重的水患形势在奏疏和辞赋里都常被提及。嘉佑元年(1056),初到京城的苏轼就领略到了京城降雨成灾的汪洋局面了,还在《牛口见月》里进行了回顾:掩窗寂已睡,月脚垂孤光。披衣起周览,飞露洒我裳。山川同一色,浩若涉大荒。幽怀耿不寐,四顾独彷徨。忽忆丙申年,京邑大雨滂。蔡河中夜决,横浸国南方。车马无复见,纷纷操?伐郎。新秋忽已晴,九陌尚汪洋。龙津观夜市,灯火亦煌煌。新月皎如昼,疏星弄寒芒。不知京国喧,是谓江湖乡。

描写的就是滂沱大雨引发流经京城的蔡河水溃决,导致洪水泛滥经久不息,都市变成水乡泽国的情形。

历史记载,这年4月的京城也的确遇到了‘大雨,水注安上门,门关折,坏官私庐舍数万区’,6月时,更是连太社,太稷坛也被水灾弄坏了。

梅尧臣的《嘉佑二年七月九日大雨寄永叔内翰》里也描写了自己身困洪涝的经历。同是这回,欧阳修都准备带着家奴举家避难去了,官宦人家姑且如此,平头百姓更是十分之惨。(《宋代灾害文学研究》p9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