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文曲危矣

“清北大学?”晏殊一愣:“这是何意?”

大学他知道, 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但是清北是什么意思?

刘恩微笑:“咱家不清楚, 清北是陛下亲自取的名字, 自然有陛下的深意在里头。”

晏殊思忖:“清北,难道是……”

难道是清涤北方之意?

那陛下办这所学校的目的……

所以才要让他这个曾经担任枢密副使的人来……

刘恩道:“晏大人若是不解, 不如随咱家进宫面见陛下。”

晏殊忙道:“可是我如今被软禁在家中, 不得出门。”

刘恩笑了:“咱家能带范大人来见晏大人,自然也能带晏大人去见陛下。”

月上中天,赵受益仍然没有入睡。

刘娥的耳目遍布皇宫,他的寝宫里从掌扇宫女到值夜太监都是刘娥的人。除了一个刘恩是完全忠于自己的以外,赵受益不敢相信任何人。

刘恩不在,他甚至不敢合眼。

鬼知道刘娥会不会突然发现了他的身世, 然后彻底发疯,闯进来把他捂死在被子里。

尽管知道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 但人如果背负着一个足以威胁性命的秘密, 还背负了这么久,这个秘密就会开始啃噬他的血肉,让他在每一个漆黑的夜里噩梦连连,冷汗津津。

只有一睁开眼就能看见刘恩的时候,赵受益才能感觉到自己是安全的。

刘恩是系统出品的ai, 不会背叛自己。刘恩的武功很高, 即使刘娥带着侍卫闯进寝宫,刘恩也可以保他无恙。

大不了不做这个皇帝了,收拾收拾细软去江南做个富家翁。

赵受益也曾经一遍又一遍地安慰自己, 知道当年狸猫换太子真相的人本就不多,只有刘娥、郭槐、产婆、寇珠、陈琳、八贤王、狄王妃,还要再加一个已经假死出宫的李妃。

而知道自己身世的,只有寇珠、陈琳、李妃、八贤王夫妇。

寇珠已死,陈琳嘴巴很严,李妃飘零江湖,八贤王夫妇和自己是拴在一条绳子上的蚂蚱,刘娥如果知道了真相,他们两个一定会死在自己前面。

而且即使刘娥知道了真相,她暂时也不敢轻举妄动,至少不可能当机立断地杀了自己。

他现在是皇帝,这个身份是他最大的护身符。

刘娥如果杀了皇帝,要找谁来继承皇位呢?

她自己没有亲生的儿子,宋真宗也没留下其他的子嗣。赵受益姑且有宋真宗养子的身份,不得不奉刘娥为母。从外面再找一个宗室子继位的话,谁还认刘娥这个太后呢?

但这些都不足以打消心中的恐惧。

因为恐惧从来不是来源于别人有可能伤害你,而是来源于别人有能力伤害你。

刚刚进食的猛虎让人恐惧,即使你明知道饱足的它短时间内不会再次狩猎。饥饿的幼犬却让人发笑,即使它用尽全身的力气大声咆哮,露出刚刚长了一颗乳牙的牙床。

在真正掌握权力之前,赵受益不可能放心地安眠在龙床之上。

利剑悬于头顶的感觉实在太糟糕了。

这种日子,他真的是一天也不想再过了。

每次刘恩被他派出去做事的时候,赵受益都是独自一人缩在被子里,睁大眼睛,盯着帐顶的花纹,等刘恩回来。

他甚至还要刻意放缓呼吸,因为如果被值夜太监发现他没有睡着的话,第二天刘娥一定会状似不经意间问他:“皇帝最近睡得不好,是寝宫里的人没有尽心伺候吗?”

赵受益刚刚收服刘恩的时候就犯了这样的错误,他太得意忘形了,以至于让刘娥起了疑心,认为刘恩想要攀高枝,给自己换个新主子。

那一次的结果是刘娥以皇帝的衣服不合身为由斥责刘恩办事不力,将刘恩带走了整整三天。

三天里,赵受益向往常一样生活起居,白天强打精神,不让人看出自己彻夜不眠的真相。偶尔和刘娥闹一闹,让她把刘公公还给他。

年幼的小皇帝依赖身边的大太监,这是多么理所当然的一件事情。

他一直没有收到系统的回收ai提醒,说明刘娥暂时没有取刘恩的性命。

果然,三天之后,刘恩回来了。

赵受益没去问他这三天里刘娥对他做了什么,只是从此以后越发谨慎小心,不敢露出一丝马脚被刘娥察觉。

他在心里默默计算着时辰。

晏殊的宅子里皇宫挺近,刘恩一去一回,再加上等范仲淹说服晏殊的时间,最多不该超过两个时辰。

宫里戌时就寝,刘恩戌时一刻出宫,现在应该是子时,刘恩快要回来了。

床帐微动,刘恩掀开帘子,带着晏殊和范仲淹走了进来。

赵受益长舒一口气,坐起身来:“你们终于来了。”

屋外守夜的太监被刘恩用药迷倒了。明天一早醒来,也只会以为自己是在守夜的过程中忍不住睡着了。

子时本就是人最容易困倦的时辰,守夜人挺不住睡着个一次两次的,不算什么大事。

即使刘娥明天询问今晚发生了什么,他们也会告诉刘娥,皇帝无事,一夜太平。

但这种事情不能多做,做多了的话,刘娥也不是傻子,总会发现的,那就不好了。

晏殊没见过穿着睡袍的小皇帝,一时间有些手足无措,忙施礼道:“罪臣晏殊,叩见陛下。”

赵受益掀开被子下床,将他扶起来:“晏卿快快请起。”

晏殊道:“罪臣无颜见陛下啊!”

他这话说的真情实感。

想他原本一个寇党,跟在莱国公身后亦步亦趋,从来也没想过自己作为皇帝的臣子该为皇帝做些什么。

被寇党排挤后,一个想不开,还当着皇帝的面打了人,冲撞銮驾,这罪更重了。

小皇帝能够不计前嫌,看到他晏殊的才能,将兴办学校的重任交给他,真是心胸宽广,霁月光风,叫他无地自容。

赵受益道:“好了,晏卿,想必你也能看明白你我君臣现下的处境,这种车轱辘客气话可以不必说了,白白浪费时间罢了。范卿和刘公公应该和你说了办学的事情了吧?”

晏殊点头:“范大人告诉罪臣,皇上欲在民间办学,以教化百姓,弘扬学风。”

赵受益点头:“正是如此。但朕所想要的,并不是另一座国子监。”

“朕想要的,是一座真正能够培养出人才的学校。而不是像国子监一样,沦为权贵子弟们的后花园。”

赵受益看着晏殊道:“现在朕还没有亲政,如果以官府的名义开办这所学校,膏粱子弟必然蜂拥而上。朕管不了他们,学校也管不了他们,这些人一定会将刚刚开办的学校搅得乌烟瘴气,这绝非朕所愿见的。因此,朕只能请晏卿辞官为朕办学。”

晏殊顿首:“罪臣誓死为陛下办好学校!”

赵受益又道:“晏卿辞官之后,就不再是枢密副使,而是一介平民,且还是获过罪的、将太后于莱国公都得罪了的平民。晏卿以自己的身份开办学校,凡在朝中有官职者,必定不愿于此学校有牵扯。一般家大业大的商贾乡绅,恐怕也不愿意送子弟入学。愿意入学的,只有平素极为仰慕晏卿的读书人,或是一心向学,并不在意朝野纷争的人,再有就是寒素子弟,对朝中之事一无所知。这一点,晏卿想过没有?”

说白了就是脑.残粉、书呆子、穷人家的娃。

赵受益有点担心晏殊对这几种人会有抵触情绪。

脑.残粉还好些,毕竟再脑.残那也是粉,没人会对自己的粉横眉竖目。

但后两者却有可能不招晏殊的待见。

晏殊虽然是个大才子,但也是个风流富贵的才子,做官也一直挺顺利直到最近才跌了个大跟头。

面对不会钻营一心向学难免有点木讷的书呆子,和家庭条件不太好可能会有些小家子气的寒门学子,晏殊能够保持平常心,完成好办学任务吗?

办学校的主意并不是赵受益心血来潮专门为招揽晏殊而定制的项目,而是他从得到系统的那一刻起就下定决心要做的事情。

自从得到了这个千古一帝养成系统,开始进宫跟各种人精勾心斗角,赵受益明显感觉到了一件事情:缺人才,太缺人才了!

想他好歹是个皇帝,朝政被太后和莱国公把持着,大事小情都轮不着他插手,这是因为什么啊?

不就是因为朝中没有人支持他吗?

寇刘两党的人几乎占据了朝堂,他的保皇党夹缝里求存,到现在也只发展出了四个半成员:范仲淹、狄青、包拯、刘恩,还有半个是眼前的晏殊。

有什么大事小情,都是他这个皇帝跟范仲淹一起披挂上阵,什么鸡毛蒜皮的小事都得闹到他面前来等他处理。

之前包拯去扬州出差的车旅费居然还是他这个皇帝回了一趟南清宫跟他哥赵允熙借的——一共借了五十两,大概够包拯雇艘小船的。

就这五十两都是赵受益目前拿不出来的数目:刘娥又不是他亲娘,当然不会给他零花钱。

横竖宫里管吃管喝,饿不死他这个皇帝。

狄娘娘碍于礼法,也不好往宫里送东西补贴他。

怎么着,你的儿子当皇帝了,你又在这里勾勾缠缠的,难道你也想当太后不成?

狄娘娘不敢给,刘娥觉得没必要给,赵受益又没有其他收入来源,宫里府库都是刘娥管着,连皇帝每天吃了几块点心都要明明白白地记在账上。

至于学末代皇帝溥仪借赏赐的名头往宫外倒腾东西……

首先他得有一个像溥杰一样值得信赖的共犯。

这东西你赏给谁?总得有个人选吧?

赵允熙肯定是不行,平时偶尔回南清宫逛逛刘娥还能忍,天天拿宫里的东西补贴本家这可不行。

而且他毕竟已经过继给宋真宗当儿子了,八贤王现在是他的叔叔。拿爹的东西补贴叔叔的儿子,其实真正挺犯忌讳。

赵允熙都不行,那其他人就更不行了。

赵允熙无论算他亲哥还是堂哥,都好歹是个亲戚。连亲戚都不好赏,赏别人更莫名其妙了。

所以现在赵受益是真正的囊中羞涩,没有半个大钱。

一个八王府世子的零花钱居然比他这个皇帝还要多,可想而知他他这个皇帝做的有多艰难。

像这回也是,就是招揽一个晏殊,他们保皇党在京的一共四个人,刨去深陷军营与世隔绝的狄青,剩下的三个全都出动了。

要是他保皇党家大业大,哪至于像现在这么狼狈啊!

说来说去,还是缺人。

不止是他这个保皇党缺人,其实整个大宋朝都缺人。

无论是行政管理人才,还是各行各业的专业人才,都缺。

赵受益不能等着所有人才都像文武曲星一样自己撞上来,他必须得主动出击。

缺人才,要么去招揽,要么去培养。

但目前赵受益目之所及的人才都有自己的立场——要么站太后,要么站莱国公,反正没有站皇帝的。

像范仲淹和晏殊这一类为两党不容的,说实在的都是捡漏。

包拯和狄青属于有天命在身的,另算。

捡漏能活一时,不能活一世。所以赵受益一开始就打算在大宋朝办一所综合性大学。

没错,他要创办的,并不是专门培养文史专精的传统书院,而是真正意义上的综合性大学。

文学历史要教,算数天文农科医学手工等等等等都要教。

晏殊这个第一任校长的人选,他也看好了有一阵子了。

千古留名的大才子,真是太适合去教书了。

但,如何说服身为传统封建主义官僚的晏殊同意创办一所兼容并蓄、包含所谓“君子不齿”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综合性大学呢?

他还没思考出个头绪来,晏殊就为他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他不需要说服晏殊去创办这样一所大学,他只需要让晏殊不得不创办这样一所大学。

所以他刻意将晏殊挤兑到了如今这样一个两难的局面中。

要么辞官,要么放弃为陛下办学的机会。

辞官是放弃了过去积累的所有政治资.本,而放弃办学却是堵死了唯一一条出头之路。

晏殊权衡再三,终于选择了辞官。

而这种抉择,是赵受益刻意逼他做出的。

他必须让晏殊辞了官,以一个平民百姓的身份来办这所学校。

其实办学在哪里不是办呢,未必只有汴梁可以办大学。

只要他愿意,可以让晏殊一边做官一边为他办学。

晏殊被贬到哪里,学校就开到哪里。

但他却不愿意让晏殊这样做。

汴梁城的人知道晏殊是触怒了当权者,前途无望,但其他地方的人却未必知道。

如果晏殊顶着一部侍郎的身份出知外州,到了辖地,他就是正正经经的官长,收到的尊敬未必比在汴梁城里少多少。

就算是有人了解晏殊的过去,但那又如何呢?县官不如现管,晏殊虽然在京城混不下去了,到了地方,还是个土皇帝。他要是以官长的身份办学,恐怕当地士绅趋之若鹜,稍微有头有脸的人都得削尖了脑袋往里钻。

这可不是赵受益想看到的局面。

他不愿意让太多的富贵人家的子弟进入这个刚刚开办的学校。

不便于管理当然只是一个借口,晏殊如果出知外州,身为地方长官的他怎么可能管不住一群乡绅的儿子。

真正的原因是——如果学生们都是出身富裕阶层,那么他们入学的需求,自然就是攻读圣贤书,再和晏殊这个曾经的朝中大员打好交道,好为以后的科举、做官做好准备。

说白了,这群人是抱着“学而优则仕”的念头来的。

而晏殊本人当然是支持这种做法的。

在他的观念中,学而优则仕是再正确、再正常不过的了。

不为当官,谁读书呢?

不为培养将来能在官场上出人头地的人才,开办学校又有什么意义呢?

但赵受益需要的不是一个只能培养官吏的干.部进修所,他需要的是一个能够培养出各行各业人才的综合性大学。

所以他只好在生源处下功夫。

乡绅家的子弟,如果想要努力上进,科举做官是唯一的追求。

但穷苦人家的孩子可不一样。

做郎中,做木匠,做农民,打铁,捕鱼,造船,盖房子,都是穷苦人家眼里的好出路。

一个学校如果只招收乡绅家的孩子,那慢慢就会演变成以文史为主导的专科学校。

而一个学校如果面向社会各阶级招生,甚至穷苦人家的孩子占比更大,那就会成为一所学科齐全的综合性大学。

毕竟学生什么都想学,学校也只好什么都教。

但,晏殊可能会想要招穷苦人家的孩子做自己的学生吗?

怎么可能呢。

所以赵受益就得逼他,逼他辞了官,留在这个他已经走投无路的京城,白手起家,开办起第一所学校。

权贵不屑去,殷实人家不敢去,只有穷人家的孩子可能会愿意去。

如果晏殊坚持在学校里只教授圣贤书的话,那么很可能招不到太多的学员。

穷人家的孩子,哪有那么多想读书做官的呢?

就算想,也不敢呀。

学一门手艺,师父管吃管住,虽然当学徒的时候受点磋磨,但好歹不会饿死,出师之后,马上就能养活自己。

读圣贤书,师父不管饭,还要收学费,平时笔墨纸砚不少花钱,也没处找活干养活自己——读了书,自然不愿意干体力活,可精细活也轮不着,就只能干挨饿。

学了几年出师了,想要考科举。可科举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哪是那么好考的?

考上了就是鱼跃龙门,考不上就是一世喝西北风。

所以说,如果没有能力供养一个吃白饭的闲人的话,很少会有家庭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去读书科举。

穷人家的孩子,要么种地,要么走街串巷卖劳力,要么学一门手艺,要么就去当兵——哪有人去读书。

晏殊为了把学校办起来,去招徕这些最有可能被招来的学员,就只有同意在学校里增加其他科目。

所以赵受益问晏殊,如果是寒素子弟,晏卿愿意招进学校,悉心教导吗?

晏殊毫不犹豫地回答:“愿意。”

此时的他尚未想到小皇帝心里的弯弯绕绕,只是以为皇帝要他表决心,所以就一口应下。

寒素子弟又怎样,他的好友范仲淹就是寒素子弟,年少时穷成那个德行,一天只喝一碗粥,到现在也还抠抠搜搜的,吃肉都不敢放开了吃,晏大人不是还和他相处得挺愉快的嘛。

晏大人不歧视穷人。

赵受益微笑点头。

他看出来晏殊的心思了,看来还是没有预料到即将面对什么啊。

“既然晏卿决心已定,那朕就将开办学校一事交给晏卿了。”

赵受益拍拍晏殊的肩膀:“夜深了,晏卿回去休息吧。更多的细节,朕日后叫刘公公写成一个册子送到晏卿府上。”

晏殊又谢恩。

赵受益让刘恩将范仲淹和晏殊送回府,自己又跑到床上躺好,拿被子将自己裹起来。

……还是有点害怕。

人手不足就是难受,好想快点亲政啊啊啊。

……要不明天就让刘恩把刘娥和寇准都杀了吧。

不过听说寇准身边有个武功颇高的江湖人,刘恩说和他胜算五五开来着。

那就不行了,五五开的事情不能做,万一失败了呢。

寇准动不了刘娥也不能动,这也太闹心了,朕的保皇党究竟什么时候能真正站起来。

好冷,好害怕,刘恩到底什么时候回来。

刘恩马上回来了,还带回来一个不能算太好的消息。

“属下刚把范大人送回家,就接到了从扬州那边传回来的密信。”

赵受益忙道:“什么密信?”

刘恩道:“说来也怪,之前陛下给包拯送那封御书的时候,是托范大人的家人亲自下扬州。那人去了扬州就再没回来,但从包拯后来的行动来看,这封御书还是送到了。”

“就在昨晚,这名家人终于回了京城。范大人和属下去了晏大人府上,没第一时间见到他。”

“属下带范大人回府的时候,见他倒在了门前,被人割了舌头,已经死了,手里还攥着一封信。”

赵受益展开信一看,就见上面用黛青色的笔写着四个大字:文曲危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