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篇曲 亚瑟王“圣裔”战“魔王”

“这个时代是属于伟大的不列颠尼亚之王亚瑟的,他的统治疆域包括佛兰德斯、法兰西、挪威和丹麦,他受伤后前往阿瓦隆岛治疗,在那里逝去,但老不列颠人相信,亚瑟王还活着。”

——《英格兰编年史》约翰·卡普格雷夫(15世纪中期)

中世纪最后500年的不列颠岛,流传着一个起源自威尔士的古老传说:总有一天,不列颠人的“天命之子”将会重返世间,像亚瑟王那样打着“红龙旗”驰骋沙场,领导不列颠人驱逐异族,最终实现不列颠人统治不列颠。

一切可增强王位诉求合法性的资源,亨利·都铎皆如饥似渴收入囊中,包括利用神话故事。他的父系与英格兰王室实在扯不上关系,所以他将亚瑟王传说与自己的威尔士血统关联,暗示自己是远古不列颠之王的圣裔,试图在当地争取更多支持者。1485年通过收买吟游诗人四处传诵,派遣间谍广泛传播,兴许有部分威尔士人相信,这个古老预言即将实现。

神话只能给夺取王位涂抹点“天命”色彩,现实政治博弈主要依靠实力。显然幸运之神更眷顾亨利·都铎,他终于等到最后两个条件成熟:法兰西准备支持他入侵英格兰,理查德三世用自身经历完美诠释何为“倒霉”。

布列塔尼同样面临继承人危机,弗朗西斯二世没有儿子,只有一个女儿安妮·莫特蒙特,如果他去世,安妮必然成为女公爵。爱德华四世在世时已给儿女们安排了多桩政治婚姻,其中威尔士亲王将与布塔列尼的安妮结婚,若威尔士亲王顺利继位并迎娶安妮,布列塔尼又将成为英王的领地。可惜爱德华四世死后政局发生剧变,几桩联姻均已作废。弗朗西斯二世曾想把女儿许配给亨利·都铎,也就是说亨利·都铎未来混得再差也能捞个布列塔尼公爵,但迎娶约克长公主夺取英格兰王位更具诱惑力,他放弃了前一桩联姻。

若亨利·都铎被弗朗西斯二世掌控,法兰西不可能支持他的事业,现在他逃出布列塔尼后情况大有不同,而且法兰西朝廷决定谋划查理八世迎娶安妮·莫特蒙特,未来可以通过婚姻不战而统一布列塔尼公国。理查德三世一向以反法态度坚定著称,法兰西若资助亨利·都铎成功夺取王位,统一布列塔尼则少了英格兰的阻扰,还能清除掉一个反法的英格兰国王,可以说一石二鸟,与亨利·都铎各取所需。亨利·都铎本来可早点启动计划,但对于支持他登陆到底给予多大帮助,法兰西摄政御前会议分成两派讨论不休,他只有耐心等待决断。

理查德三世则像上帝的“弃儿”,刚失去继承人,新一轮危机和流言又汹涌袭来。

1484年威斯敏斯特宫圣诞节欢宴上,28岁的王后安妮·内维尔美丽端庄,勉强维持着和蔼可亲的姿态,约克长公主伊丽莎白与四个妹妹被安排在王后安妮身边,得到王后宠爱,但王后掩饰不住丧子之痛的沉重打击,脸上挂着哀伤神情,显出一副病容。王后安妮的生活并不幸福,她体弱多病,已不能生育孩子,丈夫老早就移情别恋,继承人危机摆在眼前,人们猜测理查德三世希望与她离婚,重新娶个年轻妻子生下子嗣。

米德汉姆的爱德华病死,约克长公主的地位更为凸显,虽然理查德三世通过法案把爱德华四世的子女们定义为私生子,但民间和反对派并不这样认为。圣诞节晚会上,约克长公主穿着与王后安妮非常相似的裙子,大家注意到理查德三世的眼神中充满对青春美貌的侄女的爱慕之意。自此一个流言开始传播,说理查德三世准备迎娶侄女为自己生下继承人,同时以此强化王位合法性,断绝亨利·都铎抢夺王冠的念想。其实这并非流言,理查德三世真有此打算,不过达成目标难于登天,叔叔娶侄女是乱伦婚姻,难以得到世人理解,从教宗那里获取宽赦书相当困难。有些北方家臣已经瓜分伍德维尔家族的地产,他们亦不乐见理查德三世娶约克长公主。

屋漏偏逢连夜雨,1485年3月16日安妮王后在悲痛中病逝,流言版本获得升级——“理查德三世为了顺利迎娶侄女生下继承人,不惜毒杀自己妻子”,事情的发生太过赶巧,人们深信不疑。这个流言对理查德三世权力基础的杀伤力更大,他多年来成功经营北方多依赖与安妮·内维尔的婚姻,大量北方家臣与其说忠于他,还不如说更忠于世镇北境的内维尔家族。不仅理查德三世身边的法学家们极力反对他迎娶侄女,连他最信赖的两位顾问拉特克利夫、凯茨比都建议他取消这个打算,因为这将助长流言传播,促使北方支持者离心。

约克长公主对“叔侄通婚”的真实态度如何,缺乏确凿证据,变成长期争执不下之谜。17世纪初的历史学者乔治·布克声称他看到过长公主写给诺福克公爵等人的一封信,说她自己渴望嫁给理查德三世。后来的学者对这个问题的观点分成几种:一是这封信是伪造的,纯属对长公主人格的污蔑,她怎么会如此没心没肺;二是长公主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真可能有这种打算;三是她的确写过信,但主要目的是表达自己出嫁的意愿而非嫁给自己的叔叔;四是她年纪尚轻,无母亲授意不能擅自写这样的信,可能是前王后对理查德三世真实意图的试探。

不过作家们情愿相信约克长公主“没心没肺”,因为这是非常生动的宫斗文学素材,“无论是理查德三世还是亨利·都铎胜出,我都是王后”,文艺作品经常如此刻画她对此事的态度,甚至说她跟叔叔早有暧昧关系。[1]约克长公主性格阳光,心地纯善,道德高洁,历史学家们倾向认为她本人无此打算,王后安妮病逝后她被遣送出宫廷,安置在约克郡北方的谢里夫·哈顿城堡。理查德三世权衡利弊改变主意,试图与葡萄牙公主联姻。

3月份亨利·都铎在法兰西听到理查德三世要娶约克长公主的流言,感到沮丧和绝望,写信给打小认识的“难兄弟”诺森伯兰伯爵,希望能娶他夫人毛德·赫伯特的妹妹凯瑟琳·赫伯特;这桩婚姻虽然不能增强亨利·都铎王位诉求的合法性,兴许能为他赢得更多的威尔士赫伯特家族的支持者,不过信件如石沉大海,从未收到回音。

幸好理查德三世在谋士和法律顾问的敦促下,4月底在伦敦的医院骑士团大厅公开否认他会娶侄女为妻,数天后又致信约克郡多个城镇,向北方家臣们辩称“杀妻说”是敌人的诋毁。理查德三世的声明对挽回声誉似乎于事无补,虽然未发生什么大乱子,人们普遍反应冷淡,至少在中部和南部他已鲜有可用的忠诚之士,法兰西支持反叛的威胁迫在眉睫,他基本上只能依靠部分北方死党。

理查德三世竭尽所能收买人心,对叛逃的著名人物如莫顿主教等公开恕罪,大幅度削减王领佃户的地租,可是收效甚微。与此同时,他不断推出强化防御的举措,1485年4月,内维尔家族的另一位乔治·内维尔爵士奉令监控海峡;洛弗尔子爵到南开普敦防卫南部海岸;理查德三世委任私生子格洛斯特的约翰替代年老的丁汉姆男爵,担任加莱镇守,但象征意义超过实用价值,他的私生子当时还未成年。理查德三世将防卫中心放在中部地区,以诺丁汉城堡为中心,那里有坚固的防御工事,便于与北方家臣会合。

这些举措耗资巨大,很快使理查德三世陷入财政困境,他不敢召开议会征税,担心遭遇拒绝或引起骚乱,局面不可收拾;他采用发债券(打白条)的方式试图借款3万英镑,给全国的富人们写去情深意切的“爱心信”,希望他们认购,似乎未筹到几个钱。

法兰西朝廷最终决定共拨款4.3万里弗尔,派1500名军队资助入侵行动。整个春夏之季亨利·都铎都在鲁昂筹备登陆事宜,但兵力远不足以夺取王位,只能施以恩惠和许诺,广泛联络国内有谋叛可能之人物,贾斯珀·都铎充分利用自己的威尔士人脉四处游说。

幸运的是,亨利·都铎争取到两位威尔士豪强的支持。里斯·阿普·托马斯的家族是威尔士兰开斯特党人,他的祖父阵亡于莫蒂默十字战役,他与父亲15世纪60年代中后期才结束流亡生涯归国转投约克王廷,得到爱德四世器重。白金汉公爵谋反时里斯拒绝参加,理查德三世发放年金,任命他为南威尔士军务都尉,要求他宣誓忠诚并把儿子送到宫里充当人质,里斯同意宣誓但恳请免除派送人质。威尔士的约翰·萨文杰爵士是斯坦利男爵的外甥,他与里斯都答应登陆以后起兵响应,第四代舒兹伯利伯爵的叔叔吉尔伯特·塔尔波特也允诺充当内应。

迟至8月1日,亨利·都铎终于率部在哈夫勒尔港登船,法兰西海军司令吉罗姆·德·卡萨诺瓦吉指挥舰队航行,绕过防范较严的英格兰南部地区,6天后在威尔士彭布罗克郡的米尔福德港成功登陆。一支举着“红龙旗”和“红玫瑰旗”的军队出现在威尔士西南部境内,他们的目标是首都,但没有朝着东面的伦敦方向急速开拔,而在威尔士穿插行军,这是为了到处传播预言,筹集更多兵马粮草,等待友军前来汇合。亨利·都铎派出信使沿途告知威尔士人:“亚瑟王后裔率军回来了,请加入我们吧!”

尽管理查德三世的王座风雨飘摇,亨利·都铎登陆也十足冒险,前来挑战的“杂牌军”中英格兰流亡者最多六七百人。理查德三世篡位前镇守北方,曾从苏格兰手中收复贝里克城堡,令詹姆斯三世蒙羞,他听说亨利·都铎将争夺英格兰王位,派遣1000弓箭手前往法兰西都铎大本营集结。加上法王赞助的1500雇佣兵,登陆部队总共3000余人,想挑战王位仍属痴心妄想,接下来的祸福寄望于内应者们的态度。

登陆之初亨利·都铎大失所望,神话故事的作用似乎远不如预想的有效,他没有看到大队援军前来,他的“朋友”仍在观望和犹豫。亨利·都铎内心极度焦虑,派出使节不断催促他们如约起兵。此前的许诺似乎不足以坚定里斯的决心,亨利·都铎咬牙答应里斯的新要求,承诺如果成功将加封对方为整个威尔士军务总督。12日,里斯才率队来会合,亨利·都铎松了口气。几天之后,里斯联络的数位威尔士豪强纷纷率兵来投,吉尔伯特·塔尔波特也带人加入队伍,登陆部队扩充至6000余人。

镇守威尔士的里斯和威廉·斯坦利明显违抗命令故意放水,否则亨利·都铎登陆后怎么可能在威尔士行军畅通无阻。8月11日在诺丁汉的理查德三世才感到事态严重,紧急下达募兵令,要求一周内到莱斯特集结。大部分贵族、骑士、乡绅们作壁上观,中部和南部反应最为淡漠,中部地区黑斯廷斯男爵的家臣们不投敌已属幸运。当然,理查德三世总有几个心腹,诺福克公爵及其儿子萨里伯爵、洛弗尔子爵、弗雷斯男爵、拉特克利夫和凯茨比两位爵士均随同出征。林肯伯爵约翰·德·拉·波尔(第二代萨福克公爵之长子),理查德三世最疼爱的外甥,被委任为王军副司令,理查德三世还指认他作为自己阵亡后的继承人。

头一年理查德三世对北方大贵族诺森伯兰伯爵着力笼络,将白金汉家族的部分土地赏赐予他,恢复珀西家族1403年反叛亨利四世后丢失的祖地;诺森伯兰对篡位国王始终既不反对也不热情,可他确实应召率领3000人前来集结,但理查德三世对他仍心存疑虑。

最让两边提心吊胆的是斯坦利男爵兄弟,斯坦利提前获悉亨利·都铎即将登陆,随后称病归乡。对于亨利·都铎的继父斯坦利,理查德三世非常担心他会叛变,让他把长子留在宫廷充当人质。斯坦利兄弟俩起兵6000开拔过来,但无人知道他们会帮哪边,他们既拒绝按理查德三世的命令到指定地点集结,也未直接加入亨利·都铎的队伍,面对两方信使的催逼皆含糊其辞。交战前焦急的亨利·都铎与斯坦利兄弟有两次秘晤,对方只说叫他安心打仗,不给予明确答复。斯坦利可能考虑到儿子在理查德三世手中,马上公开表态会给儿子带来杀身之祸,事态明朗之前公开站队也不符合斯坦利家族的行事风格。

听说亨利·都铎已进抵斯塔福德郡的林奇菲尔德,理查德三世决定不再等待,主动率军前往截击,8月22日清晨7时左右,两军在莱斯特郡博斯沃思原野相遇,一场再次改写英格兰历史的生死之战即将拉开序幕。

为表示对此战之重视,理查德三世戴着王冠御驾亲征,1.1万军队沿山脊从西往东布阵,阵地上飘扬着白玫瑰军旗以及理查德三世个人的白野猪旗。他与林肯伯爵统帅中军,诺福克公爵充当右翼和前锋,诺森伯兰伯爵担任后卫和左翼。

亨利·都铎的兵力最多6000余人,位于敌军西南面,他本人以斯文著称,擅长理财和行政,从来没有军事经验,不过这个劣势可由牛津伯爵和贾斯珀·都铎弥补,这两位都是兰开斯特久经沙场的老战士。亨利·都铎接受前锋牛津伯爵的建议,鉴于敌军兵力有优势但分布过长,决定本军不采用传统方式布阵,而令所有军队集中成一团。

博斯沃思战场形势地图。作者:Jappalang

唯独斯坦利兄弟的6000余人与交战双方皆保持距离,驻扎在他们的东南面,离亨利·都铎略近。斯坦利绝不愧对“三条腿”的家族纹章,两兄弟的部队没有聚在一起,而是巧妙地隔着一段距离。两边的信使继续催促斯担利军赶快加入本阵,斯坦利男爵都拒绝了,他只回复继子“布好阵打好仗,其他别操心”,这让亨利·都铎惊诧又无奈。理查德三世则确信斯坦利已叛变,下令将他的儿子推出阵前斩首,这个命令没得到执行,接令的指挥官相信,开战之前杀死斯坦利的儿子无非是马上敦促他站队,而他手下的6000人瞬间就能决定谁胜谁负。

先不算斯坦利的军队,两边的实力为1.1万对阵6000,亨利·都铎几乎没有胜算,但理查德三世多了个心眼,为防范他不信任的诺森伯兰伯爵临阵倒戈,将他置于后卫。诺森伯兰从北方带来的军队中有大量骑兵,但兵力和兵种优势未能充分发挥,加上密集阵形对长条阵形,所以亨利·都铎不至于太吃亏。

双方开战前老早就进行过动员演说。理查德三世曾措辞激昂地说:“一个闻所未闻的‘威尔士懦夫’,率领一群囚徒和匪盗登陆英格兰,妄图觊觎高贵的王冠,我将御驾亲征,像个武士般英勇战斗,我向大家保证,胜利属于我们,若不能凯旋,我将为不朽的荣誉马革裹尸。”

亨利·都铎的演说更加冗长,数落理查三世的罪行,列举英格兰所遭受的痛苦,陈述自己流亡之艰辛,激励大家,此战若败则死无葬身,此战若胜可享荣华富贵,可谓面面俱到:

“我毫不怀疑,上帝会赐我胜利!他,背叛自己国王的不忠之臣;他,篡夺王位的不义之人;他,杀害至亲的嗜血魔鬼;他,玷污母亲名誉的无耻之徒;他,推行破坏法律与道德的暴政;他,英格兰贵族们的毁灭者……他与他的同伙砍光了你的森林,毁灭你的庄园,让你的妻儿无立锥之地……他不是真正的国王,大家为了正义和荣誉,勇敢地起来与恶魔战斗吧!”

战斗8点左右打响,牛津部率先向诺福克部发起冲击,双方血腥厮杀一小时后,牛津部阵脚坚固,诺福克部少量士兵逃出战场。理查德三世派出部分中军士兵前往支援,又杀成胶着状态,他同时向后卫发出准备作战的信号,诺森伯兰没有行动,到底是他故意坐视,还是地形和阵形因素使他无法马上穿插过中军前往另一侧援助诺福克(以那个时代的训练水平似乎有点难度),难以确定,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太突然,诺森伯兰也许来不及反应。

博斯沃思战役沙盘推演图。作者:John Taylor

这是卫冕与夺冠之生死战,两方统帅都急如热锅上的蚂蚁,亨利·都铎带着护卫朝着东南方向移动,准备亲往斯坦利大营催促他参战。理查德三世在高处密切注视着敌阵,发现亨利·都铎的旗帜在阵地边缘移动,正脱离主阵将行至一片沼泽地。理查德三世决定孤注一掷,如果杀死对方统帅,敌军士气将迅速瓦解,既可尽快结束战斗,也能震慑惯于投机的斯坦利男爵,他率领精锐卫队朝着亨利·都铎雷霆般冲杀过去。

历史的改变常决于一瞬间,理查德三世突击至亨利·都铎身边,离对手最近时曾只有一把剑的距离,他劈死对方的掌旗手威廉·布兰登,将爱德华四世以前的另一名掌旗手约翰·切恩从马上打落,亨利·都铎的卫队反应过来,立即涌上前奋力护主。

斯坦利男爵看见理查德三世与他的骑士们脱离主阵,知道机会来临,终于下达作战令。两支斯坦利军一齐向白野猪旗的部队发起攻击,冲过来解救亨利·都铎。

敌人越围越多,理查德三世身边有军官大声劝他撤退,他回答:“我要么胜利,要么像一个王者那样光荣战死。”英勇奋战了一会儿,他发现身边的人不是阵亡就是已突围逃跑,可能也有退却之意,但已经来不及,战马陷在沼泽地难以动弹之际,一个威尔士斧枪兵冲过来给他致命一击,头盔被砍飞出去,都铎军围上来一阵狂剁,理查德三世顿时丧命。统帅死亡和斯坦利军队参战使王军瞬间土崩瓦解。

后世文人和史家长期把理查德三世刻画成外貌猥琐、性格残暴的“驼背魔王”,他的“暴君”形象又被文学巨匠莎士比亚用生花妙笔定格数百年。2012年在莱斯特一座地下停车场发掘出理查德三世的尸骨,经专家鉴定,他患有脊柱侧弯,双肩不平,浑身有伤口十处,其中有八处在头部,后脑已被劈裂。

博斯沃思之役卫冕方损失惨重,诺福克公爵、弗雷斯男爵、拉特克利夫爵士阵亡,凯茨比爵士被处斩,萨里伯爵身负重伤被俘;洛弗尔子爵、林肯伯爵、诺森伯兰伯爵逃离战场后被逮捕下狱,他们后来都获得宽恕。

根据传统说法,战斗结束后斯坦利男爵的部下拾到王冠交给他,他在一颗山楂树下将王冠戴于亨利·都铎头上,斯坦利带头呼喊:“吾王亨利!吾王亨利……”随后雷鸣般的欢呼声响彻旷野。理查德三世被视为最后的金雀花君主,伴随他的殒灭,331年的金雀花终于凋零,一个新王朝——“都铎王朝”诞生在博斯沃思原野的战场。流亡海外14年,前途曾经一片渺茫的年轻人现在成为英格兰的亨利七世,一颗戴着王冠的山楂树成为他的国王纹章之一。

亨利七世胜利后的第一件事即派人前往约克郡谢里夫·哈顿城堡保护未婚妻,押送约克家唯一男嗣小沃里克伯爵到伦敦塔软禁。都铎国王27日进入伦敦,受到市民欢迎,他会见了市长与议员,到圣保罗大教堂向上帝致谢。

新君依例要封赏有功之臣,牛津伯爵恢复家族的爵位和产业,斯坦利男爵晋封德比伯爵,立下功劳的乡绅和士绅们获封骑士。兰开斯特头号忠臣,亨利七世的叔叔贾斯珀·都铎,这年已54岁仍未结婚,他为兰开斯特事业奔波半生,从未表示过妥协与气馁,现在终于熬到出头之日,他的彭布罗克伯爵头衔正式恢复,同时晋封为贝德福德公爵。贾斯珀·都铎同年底迎娶白金汉公爵遗孀,白王后的妹妹凯瑟琳·伍德维尔,利用政治联姻进一步巩固都铎家的地位。

都铎王朝表面以兰开斯特的血统和名义诉求王位,实质则是约克王廷的延续,本来兰开斯特贵族所剩无几,拥戴亨利七世的约克党贵族、骑士、乡绅们充斥朝廷,仍然备受重用。博斯沃思战役标志着玫瑰战争落下帷幕,却不意味着亨利七世可以高枕无忧,接下来数年他还将接受几场严峻考验,甚至有人认为1487年林肯伯爵联合爱尔兰副总督基尔代尔伯爵,推举假冒的“小沃里克伯爵”发起叛乱失败,才代表着玫瑰战争正式终结。

亨利七世主要通过武力夺取王位,不能马上治理江山,巩固政权还需政治手段。亨利七世的成功很大程度受益于理查德三世导致的约克王廷大分裂,他必须与约克长公主成婚,增强王位合法性,消解两大家族多年的恩怨。当然亨利七世故意推迟了婚期,以昭示自己是“上帝恩赐英格兰的国王”,王位并不依靠妻子获得。

亨利七世与约克的伊丽莎白完婚,红白玫瑰正式合二为一,红玫瑰镶嵌白玫瑰芯的图案成为王室纹章,人们称之为“都铎玫瑰”。1486年9月国王夫妇诞下两大家族的结晶,首个孩子特意取名为亚瑟,继续宣示都铎王权的神话来源。

其实另一部分约克党人的叛乱直到1497年才彻底结束,他们以假冒的爱德华四世二王子的名义举事,还得到过法兰西国王、苏格兰国王、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支持,最不遗余力资助颠覆亨利七世的是爱德华四世的妹妹,勃艮第查理公爵的遗孀,但这些都只是斗争的余绪,属于都铎王朝捍卫王座的范畴。总体来说亨利七世非常幸运,一方面他用婚姻和政治手段笼络住了重要的约克党人;一方面当时周边国家并无强悍的君主能威胁都铎王朝;另一方面经历多年内乱的英格兰人已经厌倦了动荡,对外部入侵夺取王位缺乏兴趣。

亨利七世是颇富远见的君主,积极参与大航海时代的探险,他多次委派威尼斯公民约翰·卡波特穿梭大西洋寻找通往远东的海上财富之路。1508年卡波特的儿子抵达加拿大东北部哈德孙湾,当他们第二年顺利返航时国王已经驾崩,英格兰的大航海冒险暂告一段落,因为亨利七世的继承人对参与欧陆角逐更感兴趣。

登基后,亨利七世推行与法兰西斗而不战的外交政策,在民族主义与务实路线之间巧妙摇摆。一旦成为执政者,他的“亲法”立场自然改变,需要帮助布列塔尼抵抗法兰西的“统一”,维持欧陆“平衡”。1491年法王查理八世娶布列塔尼女公爵安妮为妻,法兰西吞并布列塔尼已成定局。议会慷慨资助亨利七世10万英镑,他第二年启动对法战争,开战不到一个月,他还是效法爱德华四世,选择获得金钱实惠,避免无谓的战争,与法兰西缔结和约。

1492年西欧发生重大政治变局,阿拉贡国王斐迪南二世通过与卡斯蒂利亚女王伊莎贝拉一世的婚姻缔造了统一的西班牙王国,同一年斐迪南委派哥伦布扬帆出海。亨利七世为儿女安排的两桩政治婚姻对英格兰影响深远,欧陆反法盟友的软弱促使亨利七世选择与西班牙结成反法同盟,虽然没有达到目的,但他为长子亚瑟迎娶到斐迪南和伊莎贝拉的女儿阿拉贡的凯瑟琳。1502年凯瑟琳嫁入都铎王室,亚瑟5个月后于16岁早逝,亨利七世说服凯瑟琳嫁给新的继承人二王子亨利。亨利七世的女儿玛格丽特则嫁给苏格兰詹姆斯四世,为1603年英苏两国合并为共主联邦以及斯图亚特王朝的建立埋下伏笔。

亨利七世一定程度上复苏了王权,人们常常评价都铎王朝是英格兰君主专制的黄金时代,其实他并没有创造出新的君主政体,只是延续了爱德华四世的方略,大力整顿财政,小心避免外战,提振贸易增加关税收入,通过御前会议机构强化王权,使王室财政不依赖于议会。亨利七世经过多年努力,最终让王室岁入达到年平均10万英镑,他执政的后半期,只通过议会征过一次税。

作为都铎王朝开国君主,亨利七世远不如他儿子亨利八世著名。亨利八世才思敏捷,个性鲜明,作风特异,行事狠辣,为了离婚宣布脱离罗马教廷,在西欧引起轩然大波,为了生下继承人先后迎娶六位王后,其中有一位被休掉,有两位被送上断头台。他是文学家和史学家写之不尽的国王。亨利八世时代王权貌似再度到达顶峰,有趣的是议会也在继续发展。亨利八世与王后凯瑟琳离婚导致他与罗马教廷决裂,给英格兰成为新教国家铺平道路;国王要利用议会作为与罗马教廷斗争的工具,使议会发挥了更多作用;国王因虚荣心使然频繁介入欧陆政治与战争,王室财政陷入困境,增加了国王对议会的依赖。

亨利八世逝世后,都铎王朝终于出现了自英格兰统一以来真正意义上的女王——玛丽一世与伊丽莎白一世,她们都是亨利八世的女儿,前者为阿拉贡的凯瑟琳之女,后者为安妮·博林之女。伊丽莎白一世为保持国家稳定终生未婚,人称“童贞女王”,她在位期间英格兰歼灭西班牙无敌舰队,开启伊丽莎白盛世,王权的荣光再次抵达巅峰。除了备受文史家青睐的著名国王与女王外,都铎时期其他领域涌现的杰出人物同样灿若群星,最为世界所熟悉的一位是写作《乌托邦》的托马斯·莫尔,另一位当数文学巨匠莎士比亚。

很多史学家通常以都铎王朝的建立作为英格兰进入近代社会的标志、英国近代史开端,认为它也是传统英格兰的顶峰,文化与经济进入繁荣期,民族国家成形,人口开始恢复,重商主义成为国策,圈地运动兴起,国教在宗教改革中诞生,这就是红白玫瑰合体缔造的承上启下的时代。

亨利·都铎家族关系图

注释

[1]乔治·马丁的《冰与火:权力的游戏》中,以约克长公主作为史塔克家族姗莎的原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