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不少“英粉”朋友,可比“美粉”有意思,他们并不特别推崇世界第一强国美国,而是更喜爱英国的一切,包括它的政治、文化、历史、影视剧。“世无不列颠,漫漫如长夜”,此话是超级英粉对英国的评价,听起来貌似有点夸张,细究起来其实并不离谱。
近现代英国曾有“大英帝国”和“日不落帝国”的别称,它在全盛期拥有疆域3370万平方公里,占地球陆地面积的22.63%,统领着约5亿人,占当时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为有史以来最辽阔的帝国,英语因而成为全球最通用的语言。
根据传统说法,英国是世界首个工业国家,把人类带入了现代世界,它对全球的影响不仅是经济和科技,还有政治与文化。那里是牛顿、法拉第、达尔文、瓦特、莎士比亚、培根、罗素、亚当·斯密的故乡,也是马克思流亡时曾经读书和写作的地方;英国的议会是万国议会之母,其理念与模式几乎不同程度影响了每个国家;就连美国这个世界头号强国身上也打着“英国制造”的标签。
人类历史上有过众多帝国,它们有的武功强盛,有的文化辉煌,也有的两者兼具。若说对近世的综合影响,确实没有任何国家能与“大英帝国”相提并论,当今实践于全球的诸多政治思想、经济理论、科学观念,大多都可追溯到英国,“英国元素”是现代社会的最重要成分,了解英国的历史与文化可以加深对近现代世界的认知。
曾有热爱西方历史的朋友告诉我,他们对英国历史很感兴趣,不过光荣革命之前的英国史在心中也是一团乱麻,光是亨利某世、爱德华某世、理查德某世等国王名号就令人眼花缭乱,这个王朝与那个王朝之间的顺序和关系亦让大家一头雾水。对“玫瑰战争”心驰神往已久,有了解欲望的读者可能数不胜数,它的名字听起来相当浪漫,凡历史爱好者皆早闻其名,但恐怕就连很多英粉也未必知其详情。
简而言之,作为英国史上持续时间最久的内战,玫瑰战争就是金雀花王室两大旁支兰开斯特家族与约克家族争夺王位的战争,周边国家和地区也被卷入这场巨大的政治漩涡,当战争结束时英国走入近代社会黎明阶段。关于这场战争的历史,西方世界爱好者众多,相关的学术型、普及型和文学类书籍汗牛充栋,就连美国作家乔治·马丁的长篇小说《冰与火之歌》(又名《权力的游戏》)也从玫瑰战争中汲取大量灵感。
可叹的是至今尚无一本较全面地介绍玫瑰战争的中文作品,为数不多的英国通史类中文(译)著作对此战争通常只有简短介绍。迈克尔·亚历山大的《英国早期历史中的三次危机》在中国出版后,可能属于花费最多笔墨描写玫瑰战争的译著,虽然是学术著作但文笔相当生动有趣,不过玫瑰战争仅占其书的三分之一篇幅,仍然只是概述,不熟悉英国中古历史的读者还是会满腹疑团。
玫瑰战争题材的西方作品,学术型的过于专业和枯燥,就连以英语为母语的普通读者也会读得头皮发麻。普及型读物数量不少,其中不乏优秀作品,可即便翻译成中文也并不适合普通中国读者阅读,因为它们针对西方文化背景下成长的受众而写,错综复杂的人物、家族、事件关系,作者要么一笔带过,要么忽略不述,加之古代英国重名现象严重,会令中文读者完全晕头转向,失去赏阅兴趣。
写作此书时,如何向读者通俗地讲清楚玫瑰战争的来龙去脉,耗费了我最多时间和精力。曾经构想过用这种或那种写作技术,但我发现对于对英国中世纪历史背景普遍陌生的中文读者来说,各种花哨的写作技法都可能适得其反,还不如老老实实按照时间顺序把人物与事件娓娓道来,同时适时在文内补充一些“背景贴士”加深大家对背景的了解。
残酷无情的军事斗争背后,是权力的诱惑,金钱的较量。每个家族都尽量追求利益之最大化,决定着军政博弈中的合纵与连横、忠诚与背叛、热爱与憎恶。战争与金钱,亦无意中成为推动宪政和议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最有意思的是,在女性地位低下的中世纪,活跃着多位个性鲜明的传奇贵妇,无怪乎很多文艺作品喜欢从玫瑰战争中寻找素材。本书定位为历史科普作品,与学术作品相较,它的取材标准略宽,行文更为自由,顾及到可读性;但真实历史毕竟不同于文学作品,读起来太过跌宕起伏,给人惊心动魄的感觉,就会失真,而成了小说。
既然是“战争史”,军事与战斗就是重要元素,相关介绍不可或缺。通常认为从第一次圣奥尔本斯战役开始,至博斯沃思战役结束,玫瑰战争总共发生了16场战役,可并非每场战役都值得花费笔墨,有些战役的雷同性较强,或重要性不足。专门的战役类读物实际上非常小众,在多数读者看来枯燥无趣。除了最重要战役,本书仍然把重点放在介绍政治和经济背景、家族与人物关系方面。
欧洲中世纪没有精致的现代统计与管理体系,原始资料所反映的军事数据缺乏可信度,作者多为文人或教士,无军事经验,夸大兵力以及吹嘘战果是常见现象(而且喜欢用道德与宗教评价兴衰成败)。现代学者根据战争常识,结合当时的人口概数、动员水平、财政账册等资料,能挤掉大量水分,得出更接近真实的数字,所以本书往往采用他们研究后折中的数据。
玫瑰战争涉及的有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军事等各方面元素,本书作为普及型读物,仅能根据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和知识背景,将战争的来龙去脉尽量通俗地呈现,不可能面面俱到,亦无法做更深入的研究。花费一年多写作此书,很多时候查证某个人物与事件时穷尽资料,对自己近乎苛严,例如某个人物什么时间担任何职,获得什么爵位,与另一个涉事人物有何种家族关系,只要有可能都必须弄清楚(也许最后落笔时根本用不着)。由于时间和水平有限,错谬在所难免,还望各路高人指点以及读者朋友海涵。
段宇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