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宣宗李忱虽然是晚唐时期一位比较有作为的皇帝,但是到了晚年的时候开始听信道士的胡言乱语,追求长生不老之术。他最终因为服用了太多的丹药,丹毒发作,后背溃烂而死。李忱有十三个儿子,李温是长子,本该立他为太子,但是因为李忱并不喜欢这个儿子,所以在大臣们请立太子的时候,被李忱拒绝道:“朕还没有老,如果现在就立太子,不是把我当废物吗?”于是大臣们就没敢再提这件事。直到李忱病重,才准备下诏立太子,他想立自己喜爱的第三子李滋为太子,但是宦官们偷偷改了圣旨,将李温立为太子,改名李漼,他就是日后的唐懿宗。
唐懿宗李漼,是唐朝最后一个以长子即位而且是最后一个在长安城平安度过帝王生涯的皇帝。但是在李漼在位的十五年里,他骄奢淫逸,宠信宦官,迎奉佛骨,面对内忧没有危机意识,遭遇外患也不以为然。李漼的不思进取把唐宣宗在位期间重新点燃起来的一线光明彻底熄灭了。
李漼即位的第二年,安葬了唐宣宗,改元为咸通。使用这一年号据说是因为唐宣宗所作的一首曲子中有“海岳晏咸通”的句子。李漼改元时想起了他的父亲,但是君临天下以来的言行举止却几乎看不到唐宣宗的影子。唐懿宗李漼的咸通之政与唐宣宗李忱的大中之政相比起来,也是相距遥遥,无法相提并论。
李漼在位期间,国内不断爆发农民起义,南诏也不断派兵侵扰。在初步平定了内乱和外患之后,李漼以为天下太平了,开始一心沉溺在吃喝玩乐上。
李漼对宴会、乐舞和游玩的兴致远远高于国家政事,对上朝的热情明显不如饮酒作乐。李漼在宫中的时候,每天设一个小宴,三天摆一次大宴,每个月在宫里要大摆宴席十几次,宴会上摆着很多奇珍异宝,节目的花样也很多,让人应接不暇。
除了饮酒,李漼还很喜欢观看乐工优伶的演出,他一天也不能不听音乐,就算是外出到四周游历,也会带上乐坊的这些人。李漼宫中供养着五百多名乐工。李漼高兴的时候,动不动就赏赐这些人,多则上千贯钱。有时,他在宫中厌烦了,就到长安郊外的行宫别馆去住几天。由于他来去不定,行宫负责接待的官员随时都要备好食宿,以便迎接皇帝。那些需要陪同出行的亲王们,也要随时备好坐骑,以备李漼随时招呼他们一起外出,大家都敢怒不敢言。
李漼每次出行,宫廷内外的随从多达十多万人,费用开支之大难以计算,这笔费用成为了国家财政开支的一项沉重的负担。对于这件事,担任谏官的左拾遗刘蜕屡次提出并劝谏,希望皇上能够以国家大局为重,勤俭节约,把钱省下来体恤边将、关怀百姓,减少娱乐,专心于政事。对此,李漼根本听不进去。
有一天,李漼心血来潮,竟然把唐高祖献陵以下到唐宣宗贞陵的十六座帝陵统统祭拜了一遍。唐朝皇帝的陵墓坐落在关中渭北的高原上,距离长安路途遥远,出行只有马车,还要带上众多的随从和祭祀物品,不是三两天就可以回来的。朝中不可一日无君,李漼却离开了那么久,不理朝政,只顾自己高兴。
游乐和歌舞,成为了李漼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在他的表率作用下,整个官场都弥漫着一种穷奢极欲、醉生梦死的风气。
唐懿宗李漼一共有八个女儿,同昌公主是长女,也是最受李漼疼爱的一位公主。同昌公主的闺名叫李梅灵,母亲是号称长安第一美人的郭淑妃。同昌公主从母亲身上继承天生丽质的容颜,明眸善睐,聪明伶俐,而且性格温顺,善解人意,十分招人喜欢,从小就被李漼视为掌上明珠。
李漼虽然是唐宣宗李忱的长子,但是李忱并不怎么喜爱李漼这个长子。所以,李漼在做皇子的时候,一直都是战战兢兢的。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李漼在自己的王府里,沉迷于歌舞和美人的温柔乡之中,他认为只有这样才可以暂时忘记恐慌。在李漼还没当上太子的时候,郭淑妃只是王府中的一位侍姬,但是因为她长得十分美丽,所以受到了李漼的宠爱。在李漼所有的姬妾里,郭侍姬最会体贴和抚慰他,甚至愿意冒着生命风险,为夫君品尝可疑的食物。
后来,她生下了女儿梅灵,小梅灵说话很晚,但是开口说的第一句话,就是祝贺父亲的话。不久之后,李漼就被宦官拥立为太子,登基为帝。喜出望外的李漼从此把女儿当成自己的福星,十分宠爱。他封郭氏为淑妃,梅灵则封为同昌公主。
同昌公主渐渐长大了,她不但外表美得闭月羞花,而且还精通琴棋书画和女红。她能在一张普通大小的锦被上,绣出三千多只色彩斑斓的鸳鸯。李漼和郭淑妃千挑万选,为女儿选中了新科进士韦保衡作为同昌公主的驸马。韦保衡不但风度翩翩,而且才华出众。
李漼为了同昌公主的出嫁,几乎把大唐王朝的国库翻了个遍,把所有他能看得上眼的东西都送进了同昌公主的新府邸。李漼为同昌公主营造的公主府,拥有旷古未有的奢华,就连打扫用的簸箕,都是用金丝编织的。同昌公主出嫁以后,李漼心疼女儿不能保持从前享受的待遇,就不停地往公主府里送珍奇的食物。
尽管备受娇宠,但是同昌公主的为人还是十分谦和的。她经常宴请丈夫的族人以及朋友,并让他们共同分享自己的珍宝。有一次,韦家人想要连夜看戏,同昌公主就让侍者捧出红色的琉璃盘,在盘中放上夜明珠,照得整个厅堂如同白昼,让韦氏一族能高兴地看戏。
然而,婚后的第二年,同昌公主忽然生病了。这可急坏了唐懿宗李漼,为了给同昌公主治病,他广召天下的名医。但是时间一天天地过去了,同昌公主的病情非但没有改善,反而一天天地加重了。李漼和郭淑妃将太医院的二十几个御医全都派到同昌公主府,为公主诊治。
那时的医生给女性贵族诊病的时候,望诊不能直接观察,要通过帷帐,切脉的时候不能接触到皮肤,只能悬丝而诊,问诊和闻诊也只能勉强通过别的女眷描述来判断,好似盲人摸象,这样做的后果既难为了医生,也对病人诊治疾患造成了不利。而且御医在给皇帝及其家人治病的时候,往往不敢下无把握之药,以避免承担责任。如果诊得皇家的病人脉象凶险,御医也只敢说脉象还好,开些甘草、陈皮、白术、茯苓等不痛不痒的药。一旦皇家的病人有个三长两短,朝廷追究御医的用药,也只能以医术平庸或者不恪尽职守而予以处分,不至于掉脑袋。
就这样折腾了一番,御医们弄不清同昌公主究竟得了什么病,但他们知道公主已经是病入膏肓了。惊恐的御医们商量了一个主意,列出了一个绝无仅有的奇珍异品的药方送到皇帝那里,希望皇帝凑不齐药材,到时候御医们就可以因此逃过难关。但是御医们显然低估了皇帝的爱女之心。李漼居然很快就派人拿来了所有的药材。无计可施的太医们只好将这些药熬成汁水状,灌进了同昌公主的嘴里。同昌公主最终还是离开了人世,当时她还不满十八岁。
驸马韦保衡眼看着公主死在眼前,作为丈夫,他非常清楚同昌公主在皇帝心目中的地位。他开始琢磨推脱自己干系的办法,保住自己在皇帝心中的地位。想来想去,最好的办法就是找一些替死鬼,用他们来消解皇帝心中的怒火。
于是,他向李漼控诉,说是因为御医们没有好好地为公主诊治,用药不当,以致延误了病情,害死了公主。当时被悲伤冲昏了头脑的李漼一听女婿的话,立即诛杀了为同昌公主治病的韩宗昭和康守商两位太医,并且灭了他们的九族。其他二十多名太医也都被砍了头,他们的家族总共三百多人都被投入大牢。杀完太医,李漼又把同昌公主的侍从全部抓起来,觉得他们没有尽到保护公主的职责,才让公主生了病,逼迫他们全部自杀,为公主陪葬。
心怀鬼胎的韦保衡又将同昌公主的死与政治挂起钩来。他鼓动李漼,将三十多个与自己平日不和的大小官员或贬谪或处死。说他们妒嫉同昌公主和韦家的恩宠,与御医串通,用药害死同昌公主。
这场突如其来的风波,对于那些无辜者来说,无疑是一场飞来横祸,被击中的还包括当朝宰相和兵部侍郎等朝廷大员,甚至还有同昌公主的姑父于琮。于琮和韦保衡同为驸马,于琮的妻子是李漼的妹妹广德公主。于琮辈份比韦保衡高,而且人品和才学也远出其上,这一直让心胸狭隘的韦保衡嫉恨不已。于是借着同昌公主之死,使了些手段,将于琮一家发配到了南疆。广德公主知道韦保衡不会就此放过于琮,她向哥哥请求让自己随丈夫一起去,以便照顾他。有了公主在身边充当守护神,韦保衡就不敢再对于琮下手了。
唐懿宗李漼因为同昌公主之死而大开杀戒的举动,在朝廷内外引发了各种议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刘瞻认为皇帝这样做会引起众怒,可能会给朝廷带来不可估计的后果。刘瞻认为虽然二十几位御医已经不能复生,但是如果把身陷大狱的三百多位太医的亲友释放出来,也许可以起到安抚民心的作用。刘瞻的奏词有理有节,无可挑剔。然而,李漼早已认定是太医害死了自己的爱女,不肯宽容他们的家族。
刘瞻又联合了京兆尹温璋犯颜直谏,措辞更加激烈。他们的行为激怒了李漼,李漼当即降旨,将刘瞻调为荆南节度使,温璋贬为崖州司马,责令他们三日内离京赴任,免得他们再啰嗦。个性情耿直的温璋当天夜里就在家中服毒自尽,李漼听到温璋的死讯,还恶狠狠地说他恶贯满盈,死有余辜。
在刘瞻离开长安赴任以后,韦保衡已经大权在握,他编了各种莫须有的罪名,把刘瞻的门生故友三十多人,全部贬到遥远荒僻的岭南。为了进一步压制刘瞻,以防再生事端,他硬说刘瞻也参与了太医谋害同昌公主的事件。当时已经昏了头的李漼竟也信以为真,又把已贬为荆南节度使的刘瞻贬为康州刺史。
为了同昌公主的死,唐懿宗李漼折腾了好几个月,弄得朝廷上下乌烟瘴气。等到这一切稍微安定下来,李漼决定为爱女举行盛大的安葬仪式。陵墓十分奢华壮观,陪葬的物品更是琳琅满目,送葬场面之大,绝非历代公主可比。同昌公主的棺椁,也是超出礼制的。李漼亲自为女儿写了挽歌,并勒令文武百官都带着金银器物和各自的吊辞来参加葬礼。在血腥的屠杀和放逐之后,李漼觉得为女儿报了仇,将同昌公主追谥为文懿。
唐懿宗李漼在位期间,沉湎于游乐,对宴会、乐舞和游玩的兴致远远高于国家社稷,但他的昏庸不仅在于沉迷欢宴游乐,不理朝政,更在于他用人无方。
李漼即位后没多久,就罢免了刚刚任命的宰相令狐绹。令狐绹,京兆华原人,字子直。他的性格十分温和,精通文学。他在唐文宗李昂时期中了进士,开始从政生涯,先后担任过弘文馆的校书郎、左拾遗、左补阙、户部员外郎、右司郎中等职务。唐武宗时期,他担任湖州刺史。唐宣宗时期被起任宰相,令狐绹的父亲令狐楚也曾经在唐宪宗时期担任过宰相,令狐绹之所以能够升任宰相,在某种程度上是唐宣宗感动于令狐楚对唐宪宗的忠诚。唐宣宗是晚唐最后一个比较强势的皇帝,令狐绹一直以一种小心翼翼的态度处理着他们之间的君臣关系,一直担任宰相直到唐宣宗去世。令狐绹的性格胆小懦弱,这也许是他能够在强势的唐宣宗面前担任宰相长达十年之久的其中一个原因。唐懿宗时期,令狐绹出任为河中节度使,后来先后担任了宣武、淮南等四镇节度使,后召入朝内,辅政十年,拜司空、检校司徒,封凉国公。庞勋起义军攻占徐州时,令狐绹被任命为徐州南面招讨使,但是屡被庞勋所败,唐懿宗李漼大为光火,决定罢免他,改任白敏中。
白敏中,字用晦,华州下邽人,祖籍太原,自幼丧父,随兄白居易等人学习,后考中进士,早年曾入李听幕府,后历任大理评事、殿中侍御史、户部员外郎、翰林学士、中书舍人、兵部侍郎等职务。唐宣宗继位后,白敏中以兵部侍郎加同平章事头衔成为宰相,后改任中书侍郎兼刑部尚书,又升任右仆射、门下侍郎,封太原郡公。白敏中作为宰相被授邠宁节度使,并讨平党项叛乱。后来,白敏中历任西川节度使、荆南节度使,拜司徒,加太子太师。唐懿宗李漼继位后,白敏中回朝,被授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又升侍中、中书令。
白敏中虽是前朝老臣,但在入朝时不慎摔伤了腿,一直卧病在床,三次上表请辞,李漼都不批准。白敏中有病不能上朝,正中李漼下怀,因为可以借故不理朝政。右补阙王谱说:“陛下,白敏中从正月摔伤后就开始卧病在床,已经有四个月了,陛下虽然也和其他宰相探讨国家大事,但是时间都很短,请陛下缩减游宴玩乐的时间,增加和宰相们讨论天下大事的时间。”这番话让李漼十分不舒服,想要把王谱贬出朝廷去担任县令,但是其他朝臣认为王谱是谏官,只是谈论国家大事,按照规定不应该被贬斥。李漼只好暂时作罢,将此事交给宰相复议,那些宰相不顾国家体制,认为王谱不仅是对皇上劝谏,也涉及到了宰相白敏中,同意将王谱贬为县令。
唐懿宗在位期间,如同走马灯一样共任用了二十一位宰相,分别是令狐绹、白敏中、萧邺、夏侯孜、蒋伸、杜审权、杜悰、毕諴、杨收、曹确、高璩、萧置、徐商、路岩、于琮、韦保衡、王铎、刘邺、赵隐、萧仿、崔彦昭。由于唐懿宗李漼对政事的兴致不高,所以宰相在处理政事方面的权力还是很大的,可以发挥很大作用。但是李漼任用的宰相不是碌碌无为之辈,就是爱财如命之流。
宰相杜悰就是个尸位素餐,外号叫秃角犀的人。宰相路岩是个拉帮结派,贪污受贿,蛮横不法的人。曾经有个官员向李漼报告说,如果抄了路岩亲信的家,可以获得国家两年的军费。李漼并不相信,把这个告状的官员痛骂了一顿,从此没人再敢提意见了。路岩和后来任宰相的驸马韦保衡狼狈为奸,当时的人们称他们为牛头阿旁,意思就是他们两个像厉鬼一样邪恶可怕,可见他们贪污堕落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长安城的百姓把宰相曹确、杨收、徐商、路岩等人的姓名编了一首歌谣:“确确无论事,钱财总被收。商人都不管,货赂几时休?”
与唐宣宗李忱不轻易授予官职和赏赐不同,唐懿宗李漼对于官职和赏赐毫不在乎,他总是随自己的心情,想赏赐谁就赏赐谁,封官也是随心所欲。有个伶官叫李可及,擅长音律,歌声宛转动人,听完连疲倦都能忘掉。李漼的爱女同昌公主死后,李可及谱写了一首《叹百年舞曲》,歌词凄恻,曲调婉转,听完不禁流下眼泪,这首歌让李漼的思念之情深受抚慰,所以把他封为威卫将军。授予伶官朝廷官职,这是在唐朝史无前例的。唐太宗时期,对工商杂色之流的任职做了严格限制,对这些人仅限于赏赐财物,但是不可以赏赐官职。后来,唐文宗想要授予一个乐官职务,因为遭到谏官的强烈反对而作罢。唐懿宗李漼授予李可及朝廷官职,宰相也提出过反对意见,但是他根本听不进去。李可及的儿子娶妻,李漼特意赏赐给他二银樽酒,其实里面不是酒,而是金翠。
除了任相不明,李漼还随意破坏科举取士制度。科举取士是唐朝最为主要的入仕途径,进士科享有崇高的声誉。本来每年春天都要由礼部负责考试选拔进士。但是到了唐懿宗时期,他的亲信不需要参加礼部考试,就可直接以特敕赐及第的方式被授予进士出身,皇帝的敕书代替了礼部的金榜。这给科举取士带了个开后门的不好开端,加快了李氏家族衰落的脚步。
“小太宗”唐宣宗李忱驾崩刚刚半年,唐懿宗李漼在天子的宝座上还未坐稳的时候,在浙东掀起了一次震动唐王朝的裘甫起义。
裘甫,剡县人,出身于贫苦农家,早年以买卖私盐为业。唐朝后期,宦官与朝官互相勾结,中央统治与地方藩镇、藩镇和藩镇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政治黑暗,社会矛盾变得日趋尖锐。唐宣宗之后,唐朝的整个局势变得江河日下,到了唐懿宗时,已经一发不可收拾了。为了满足奢侈无度的物质需求,朝廷加紧了对土地的掠夺,土地兼并的程度空前激烈,宦官们贪得无厌,利用职权搜刮民脂民膏,享有特权的贵族官僚也一个个都如狼似虎。此外,由于唐懿宗礼佛,广建寺院,僧侣们拥有很多土地和奴隶。再加上唐晚期时经常遇到天灾,天灾人祸交织在一起,压得百姓们难以喘息,根本无法生存。
当时,东南地区物产丰富,经济发达,是朝廷的财政命脉,也是榨取百姓极为残酷的地区。在繁重的苛捐杂税和疯狂的层层搜刮下,身处在水深火热中的浙东农民们揭竿而起,拉开了唐末农民起义的帷幕。
面对裘甫起义,浙东的地方军队根本不堪一击。当裘甫占领了象山县后,象山县的上属州明州的官府,不但不敢派兵前去镇压,反而吓得在白天就把城门关得严严的。其实,裘甫的兵力不过百人,根本没有强大的军队。但是地方军队由于长期不作战,武器都已经锈烂不堪,士兵不足三百人。
裘甫见状,又挥兵指向刻县。浙东观察使郑抵德在仓促间凑起了一支军队,前来拦截,可是不但没有拦截成功,反而被裘甫使用计策打得几乎全军覆没。
乘着战争的胜利,裘甫顺势拿下了刻县。进入刻县之后,裘甫由于声望很大,吸引了各地迫于生计前来投靠的人,没过多久就聚集了三万多人。裘甫把这些人分为了十二个队伍,自称天下都知兵马使,改元罗平。他让刘胜担任军师,让刘庆和刘从简担任大将,在刻县大量囤积粮食,制造兵器。
起义军的势头一天比一天强,震动了浙江,又震动了中原。郑抵德一边向朝廷告急,一边向邻地求救。邻地的军队虽然愿意前来支援,但是要求郑抵德支付一笔费用,而且要价极高,但是战斗力不强,根本无法与裘甫军进行交战。
裘甫相继攻克了上虞、余姚、慈溪、奉化、宁海等地。郑抵德连连溃败,他是文官,根本不适合带兵打仗,只会纸上谈兵,应该调换武将。但是选遍了朝中的武将,竟没有一个人合适。最后还是选了一名文官,让在安南享有盛名的前安南都护王式代替了郑抵德,担任浙东的观察使。
王式走马上任前,被皇帝召见,问他用什么方法来镇压。王式回答说:“陛下,只要能得到大量的士兵,一定可以大获全胜。”可是在一旁的宦官听了,连连反对说:“陛下,如果发兵,人数多的话花费也大,朝廷现在已经亏空,实在不应该浪费国家的财政开支。”王式据理力争地说:“臣自然该为国家节省开支,可是兵多破贼时间会比较短,这样反而节省费用。如果兵少,不但不一定能够破贼,还会拖延时日,贼势将更盛,江淮的叛贼群起而响应,到那时,国家用尽全部兵力攻打江淮,也不一定打得过,一旦失去了江淮,与江淮交通隔绝,那么上自朝廷,下至禁军,军费全无着落,岂不是开支更大吗?”皇帝终于被王式说通,调发了各地的军队,归王式指挥,形势开始逆转。
王式精通兵法,十分有名。正和部下一起喝酒的裘甫,听说王式将要领兵前来攻打,心中不禁有些紧张,闷闷不乐,半天说不出一句话。裘甫手下的一名大将长叹道:“哎,我这里有许多军队,但是主将却踌躇不定,真是可惜啊。王式智勇无敌,过不了四十天一定会到达这里,我们应该抢先夺取越州,分兵守西陵,沿钱塘江筑垒设置防线,征集舟舰,然后长驱直入浙西,渡长江,取扬州货财,返取石头城而据守。另外派遣刘从简率领万人渡海,进攻福建。这样一来,国家的贡赋之地全部落入我们手中。”
他的战略主张扼尽天下财富之地,隔江与朝廷南北对峙,虽然听上去很好,但是这战略最后究竟能否成功,是无法证明的。裘甫没有胆魄,害怕会失败,就推托道:“今天我已经喝醉了,明天再议吧。”大将听了十分生气,拂袖而去。裘甫的谋士说:“这个策略是孙权所为,今天下还没有大乱,此策很难达成,不如据险自守,陆耕海渔,遇到危机就逃入海岛,这样比较保险。”谋士的战略比大将的战略更为保守,但是裘甫还是犹豫着没有采纳。积极的战略不采纳,保守的战略也不采纳。王式还没有到,裘甫已经成了惊弓之鸟。王式到来后,裘甫更是一筹莫展,只能消极地应战。
王式没有急于付诸军事行动,他到达浙东后,首先肃清了越州城内支持裘甫的势力。越州城的官兵害怕裘甫大军会来,全家性命不保,便主动和裘甫的大军联系,愿作内应。王式查清了情况,将这些人全部处死,又推出几项举措。他开仓放粮赈济饥民,收买人心,断绝裘甫军的兵源,不举烽火,稳定当地百姓,用老人和小孩做侦探,随时掌握裘甫大军的情报,招募居住在江淮的吐蕃和回鹘人组成骑兵队,增加攻击力,联络当地的土团共同作战。
一切准备就绪后,王式又向朝廷讨要了更多的军队,兵分东路、南路两军,全面向裘甫发动了攻击,裘甫只能作无谓的消耗战。王式大军如同风卷残云般地扫荡了各地的起义军。大将在全线失败后,指责裘甫当初不采纳他的战略主张,才落得这般地步。他根本就看不起投身起义军的那些进士,见他们穿着绿衣服,就污蔑他们为菜青虫。他将一腔的怨气全部发到了他们身上,把他们推出去斩首,愤恨地说:“把我的计划打乱的,都是这些菜青虫们!”起义军内部起了矛盾,所以军心涣散,节节败退。
裘甫带着剩下的军队,重新退到了刻县。王式步步紧逼,对这里进行了合围。前后三天,打了八十多战,起义军累得体力不支,官兵们也打得精疲力尽。裘甫为了能够突围出去,假装投降,但是被王式识破,又打了三场大战。
最后,裘甫等人被擒,被押往长安,斩于东市。裘甫起义,前后的时间只有七个月,却拉开了晚唐农民起义的帷幕,为之后的几次农民起义作了先声。
桂林戍兵起义,又称庞勋起义。这次起义是唐朝灭亡的真正导火线,对于当时已经千疮百孔的唐王朝来说,要比裘甫起义的性质严重得多,因为裘甫起义属于民间起义,而这次起义则是爆发在军队中,说明了朝廷统治发生了严重的问题。
唐懿宗李漼时期的大唐帝国已经病入膏肓,内忧外患,危机四伏。再加上李漼任用奸佞、赏罚不明,当时仅宰相一职,他就一连换了二十一位。这时,边陲要塞也拉响了紧急的警报。
咸通四年(863年),南诏国接连三次派兵进攻安南,攻陷了交趾。李漼虽然昏庸,却也知道不能丢掉国土。于是,李漼命令徐州节度使孟球召募了数千人前往救援。援军中的八百人负责驻守桂林。按照约定,这些驻守桂林的徐州士兵三年之后就可以返回苏北老家。
到了咸通六年的时候,这支驻守在桂林的部队,本该被通知返回家乡,但是时间到了却无人问津,虽然当初约定的三年期限已满,但是始终没有人来换防。中国人自古就把乡土看得比什么都重要,背井离乡的时候最为思念家乡,于是回家就成了压倒一切的首要任务。一年又一年,士兵们翘首以盼、望眼欲穿,就这样到了咸通九年。他们已经在桂林驻守了整整六年,但是依然被告知不能返回老家。
士兵们不死心,多次向将领请求返回徐州。当时的观察使是崔彦曾,士兵们能否回家,全靠他一句话。崔彦曾犹豫不决的时候,其他几位将领尹戡、杜璋、徐行俭却异口同声地要求士兵们再多驻守桂林一年。
苦苦等待了六年的士兵们再也无法忍受了,他们愤怒了。士兵当中,许佶和赵可立等九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杀掉了都头王仲甫,然后拥立庞勋为都将,成为了这支部队的领导者。庞勋从桂林起兵,竟然一路打回了徐州。
李漼闻讯后,下令赦免庞勋所带领的这支军队。但是庞勋认为朝廷之所以赦免,是害怕在路上消灭不了起义军,一旦到了徐州,必然会下毒手。于是,庞勋拿出了个人积蓄,打造了盔甲和旗帜,把部队武装起来,乘船东下,过了浙西进入淮南。淮南节度使令狐绹因为没有得到命令诛杀庞勋一行,所以还派人来慰劳,送来了军粮和马匹的饲料。庞勋乘机召集散落在乡间的银刀军,把他们藏在船中,部队一下子多了几千人。
庞勋等人行至泗州,来到徐城。庞勋和许佶等对士兵们说:“将士们,我们擅自回来,无非是思念家中的双亲和妻子儿女,听说朝廷秘密颁下了命令,令徐州本地的军队等我们到达后就杀身灭族,大丈夫与其自投罗网,为天下人耻笑,不如同心协力、赴汤蹈火,这样不但可以免除灾祸,还可以谋求富贵,大家觉得如何?”众人都表示赞同。
于是,庞勋要求把都押牙尹戡、教练使杜璋、兵马使徐行俭这三个令大家深恶痛绝的军将罢职,让自己麾下的士兵别置二营、共为一将,以保持自己的独立。朝廷没有接受庞勋的要求,派都虞侯元密为将,率兵三千人征讨庞勋。庞勋在山下列假人疑阵,悄悄地带着部队向符离方向进发。直到天黑了,元密才发现中计了,但害怕有埋伏,就退兵到城南,等到天亮才去追赶。此时,庞勋的军队已经到达符离,和宿州的五百名官兵在濉水上奋战。官兵们很快就溃败了,迅速地撤离,庞勋趁势直捣宿州。宿州当时由观察副使焦璐代为管理,城中已经没有军队。焦璐见到起义军来了,只得仓皇逃走。
庞勋的部队进入宿州城后,给百姓散发财米,选募壮丁,部队一下子又增加了数千人。元密带兵赶到后,在城外驻营。庞勋把城外的茅舍点燃,火势蔓延到官兵的营帐,然后带兵杀出城来,歼灭了官兵将近三百人。到了晚上,城里的百姓协助守城,庞勋集中城里的大船三百艘,装满了粮草,顺流而下。天亮之后,官兵们才发现庞勋已经离开了,急忙去追赶,他们发现庞勋的军船列于堤下,岸上的士兵见官兵来了,纷纷躲入堤坡。元密见状,以为庞勋临阵畏缩,于是驱兵进击,不料庞勋带兵从舟中杀出,两路夹攻,官兵大败,元密等诸将死于乱军之中,官兵死了大概一千人,其余的都投降了庞勋。
庞勋带着六七千人的部队,杀到徐州城。他们得到了百姓的拥护和帮助,攻下了徐州城,庞勋的声名大震,徐州城中愿意追随的人多达万人。庞勋趁势又攻下了几座城池,自以为天下无敌。于是开始设宴游玩,谋士劝谏他不听,跟他在桂州起兵的将士们也开始骄傲蛮横,夺人钱财,掠夺妇女,无恶不作。
朝廷派康承训率领七万士兵攻打起义军。起义军分兵四路,徐州留守的不过几千人,形势危急,庞勋把其他几路义军调来保卫徐州。康承训从沙陀借来三千骑兵作为前锋,冲锋陷阵,这些沙陀骑兵骁勇善战,起义军连连溃败,康承训逼近徐州,起义军损失了两万余人。
康承训乘胜追击,将起义军围在柳子镇,时值大风,官兵四面纵火,起义军几乎全军覆没。庞勋闻讯大惊,于是更改了旗帜,重新选了三万名壮士,庞勋亲自率领士兵出城,夜入丰县城,杀了两千名官兵,剩下的官兵连夜撤退了。庞勋乘丰县的胜利,带着五六万士兵向西攻打康承训的部队,康承训暗设伏兵,起义军中了埋伏,不战而败,损失了数万人。
新上任的徐州南面行营招讨使马举率领精兵三万人支援泗州。围攻泗州的起义军不知道官兵的数量有多少,不敢轻举妄动,于是收兵观察。马举纵火烧了起义军的大营,起义军死了数千人。
马举从泗州出兵攻打濠州,起义军将领刘行和守卫在这里。起义军大败,损失了数千人,营寨也被夷为平地。这时,朝廷又让神策将军宋威作为徐州西北面的诏讨使,将三万官兵屯于丰县和萧县之间,进攻徐州。
另一边,康承训攻克了临涣,接连拿下了襄城、留武、小睢等地。在官兵步步紧逼的情况下,起义军内部的矛盾日益暴露,一些士兵叛逃,躲进山林,劫杀起义军。康承训乘胜长驱,拔第城,进抵宿州西,筑城围困宿州。庞勋派一部分人镇守在徐州,亲率起义军两万人西征。康承训带着官兵攻城,起义军死伤数千人。康承训派人在城下喊话招安。城中的起义军见官兵攻城日紧,宿州危急,于是举城投降。
康承训的军师向他献计,让他到徐州之后,围而不攻,先向城里发起政治攻势,再让潜藏在城里的奸细打开城门,引官兵入城。康承训采纳了他的建议,按计行事,将城中的所有桂州戍卒的亲族全部逮捕,斩尽杀绝,死了上千人。
庞勋率领两万士兵奔袭宋州,攻陷南城,渡过汴河向南攻打亳州。康承训带着八万步兵追到亳州,庞勋被迫向西,由于粮草耗尽,将士们忍饥挨饿,近万名起义军都战死了,其余的全部投水溺死。起义军占据的城池纷纷失守,庞勋在与康承训的作战中失利,连连溃败。朝廷继续增兵,进逼徐州。
此时,庞勋的大将张玄捻叛变投降了康承训,引官兵围攻徐州,引诱起义军投降,徐州失守。庞勋西攻宋州、亳州,想要牵制住朝廷的兵力。但是接连失利,途中又遭到了沙陀骑兵的追击,他想折道返回彭城,却被沙陀骑兵追上,全军覆没,庞勋在突围中战死。至此,桂林戍兵起义失败。这次起义就像一条巨大的导火索,虽然被很快熄灭,但它却引爆了规模更大的黄巢起义。
唐武宗李炎执政期间,由于自己沉溺于道教的长生不老之术,使佛教遭到了一次灭顶之灾,就是会昌法难。但是正在灭佛活动愈演愈烈的时候,李炎突然得病死了,深受迫害的佛教徒们无不拍手称快,到处宣扬这是由于李炎灭佛激怒了佛祖,是他的恶行所至。继唐武宗李炎之后登上皇位的皇帝是李炎的叔叔唐宣宗李忱,也许是因为听信了佛教徒们散布的因果报应论,李忱把唐武宗灭佛进行了全盘的否定,在武宗时期得宠的道教却不幸遭到了灭顶之灾,曾经鼓动武宗灭佛的道士赵归真、刘元靖等人被李忱毫不留情地处死了。从此,佛教又重新开始复兴。
唐宣宗李忱的儿子唐懿宗李漼也是一个崇佛之人,而且比他的父亲有过之而无不及。自从他临朝开始,就开始在深宫大院里大摆水陆道场,请来各个著名寺院的高僧们在皇宫内作佛事。李漼还亲自到各地著名的寺院去查看武宗时期破坏的情况,下令对佛寺的布施要加倍,重整被毁的寺院建筑、佛像等。
由于李漼整日都在忙着处理佛教的恢复与发展问题,所以朝政也渐渐荒废了。许多大臣见了十分忧心,给李漼上奏折,请皇帝远离佛事,专心处理朝政,关心国家的社稷大事。有的大臣甚至说:“当年韩愈因为阻止唐宪宗迎佛骨,已经得罪于他,遭到了贬官,如今又出现了这样的事情,我都想拿自己的官位来劝谏皇帝了。”
但是李漼根本不给他们以死谏言的机会,闭门埋头在深宫中创作迎佛骨大典上要用的梵呗。李漼在佛教方面颇有造诣,他经常把佛事活动放在宫中进行,因为这样比较方便,而且显得更为庄重。李漼还很喜欢创作,他和宫廷内的伶人高手训练了一支由数百名宫人组成的四方菩萨蛮队,作菩萨舞,如佛降生。每逢佛祖降生的纪念日,宫中也会大肆庆贺,到处张灯结彩,香烟缭绕,诵经念佛的声音不绝于耳,僧人们遍布皇宫各处。
咸通十四年(873年),唐懿宗李漼久病不愈,他觉得自己的身体每况愈下,十分焦虑,在寻医问药无果后,就准备把自己的命运托付给佛祖,想要将佛祖的舍利子迎到宫中,每日供奉。李漼刚下了诏书,就遭到了群臣的反对,纷纷来劝谏他收回成命。文武百官都觉得迎佛骨劳民伤财,而且唐宪宗李纯也曾经迎佛骨入宫,但是没多久就病死了,可见这个举动十分不祥。但是李漼根本听不进大臣们的话,依旧固执己见,他说:“朕心已决,众位爱卿们不必多言,朕要真能活着见到佛骨,就算看完马上死了也没什么好遗憾的。”
于是,一场盛况空前的奉迎佛骨大典即将开始了。李漼在奉迎佛骨前,下令用金银制成宝帐,用孔雀羽毛装饰宝刹,用大量的珊瑚、珍珠、玛瑙缀为幡幢。宝刹小的有一丈高,大的高达二丈。在李漼的亲自安排下,整座长安城倾城而出,百姓们排着队,载歌载舞地前往法门寺。由于宝刹很重,抬着走要用轿夫数百人,随行的幡队、伞队也是数以万计,连绵了二十多里。从长安城的开远门到法门寺,一路上人山人海水泄不通,诵经之声响彻天地。整个长安城都沉浸在一片崇佛的狂潮中。李漼身穿华服,亲自到佛寺恭迎佛骨,顶礼下拜,看到佛骨的时候,甚至还泣不成声。佛骨先是被迎入皇宫,精心地供奉起来。三天之后,佛骨才从宫中请出,安放在安国寺里,供百姓们参观瞻仰。
在天子的感染之下,长安城几天内都沉浸在一片狂热之中。有一名城中的卫兵,为了表达自己对佛祖的崇敬,竟然在佛骨前砍断了自己的左臂,用右手拿着断臂,走一步,一叩首,血流满地;有个高僧头顶一堆燃烧的杂草,头部被烧得焦烂也不为所动,哭卧在佛骨之前;有的人用牙齿咬断了手指,在佛骨前发誓许愿;还有的人用手肘和膝盖着地,爬着迎送佛骨,衣服都被磨烂了。百姓们都互相比着谁对佛祖更为虔诚,做出了各种让人意想不到的行为,整座长安城都进入了一种癫狂的状态。
表面上,李漼打着为百姓祈福的幌子迎奉佛骨,但他的真实目的却是为被疾病缠身的自己祈求福气,希望自己能够恢复健康,平安长寿。但是佛祖的舍利子并没有给李漼带来福气。就在迎奉佛骨入宫之后的不久,刚满四十岁的李漼就离开了人世,如同这次场面豪华的迎佛骨活动一样,昙花一现,长安百姓崇佛的高潮终于告一段落。
此后,李氏家族的统治几乎名存实亡,耗资巨大的迎佛骨活动导致国库空虚,为了充盈国库,只能剥削百姓,加重赋税,各个地区的农民起义此起彼伏,藩镇割据愈演愈烈,李漼迎奉佛骨的活动成为了最后的辉煌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