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无力回天,晚唐贤君“小太宗”

一代明君“小太宗”

在唐朝末期的诸位皇帝中,唐宣宗李忱是值得称道的一位,即位的时候已经三十七岁。唐宣宗大中年间,政治相对清明,社会也比较稳定,李忱本人也能够勤俭节约,赏罚有度,可以算是一位贤君,因此被人称为“小太宗”。

唐宣宗李忱原名李怡,是唐宪宗李纯的第十三个儿子,唐穆宗李恒的弟弟,唐敬宗李湛、唐文宗李昂、唐武宗李炎的叔叔。他虽然是唐宪宗的亲生儿子,后来被封为光王,但是母亲郑氏只不过是一名身份卑微的宫女。由于母亲地位卑微,李忱出生以后自然享受不到其他皇子那样的宠爱,只能在一个无人注意的角落里默默地成长。他从小就显得呆滞木讷,和其他皇子在一起的时候一句话都不说,宫里宫外的人都以为李忱的智商有问题,唐宪宗派太医给他检查却查不出问题,只好禀报说长大些就会好的。但是李忱长大成人之后,这种情况不但没有好转,反而越发严重了。

宫中的人纷纷猜测,这可能和李忱在唐穆宗年间遭遇的一次惊吓有关系。当时李忱去谒见懿安太后,不料正好遇到有人行刺,虽然是有惊无险,但从此以后李忱就变得更加沉默寡言了。此后无论大小场合,李忱就成了专门被人取笑和捉弄的对象。有一次,唐文宗李昂在十六宅中宴请诸王,席间大家欢声笑语,只有李忱一声不吭,李昂就拿他开玩笑说:“谁能让光叔开口说话,朕重重有赏!”于是诸王一哄而上,对他百般戏谑。可是李忱始终都像木头一样站立在那里,不管别人如何戏弄他,他连嘴角都不动一下。李昂在一旁笑得前仰后合,其他人也哄堂大笑。可是后来的唐武宗李炎却没有笑,他觉得一个人可以在任何时间、场合都不为外物所动,如果不是真的愚笨,那就是深不可测。李炎觉得李忱并不傻,所以觉得有些不寒而栗。

等到唐武宗李炎登基之后,那种不寒而栗的感觉始终挥之不去。李炎越来越觉得李忱内心深处极有可能藏着一些不为人知的东西。他觉得身边留着这么一个深不可测的人,迟早是个祸害。于是,种种意外事故开始频频降临到李忱身上。

当时宫中的贵族流行打马球,皇帝喜欢和亲王们一起切磋球技,李忱经常突然从马上坠落,或者在宫中走路的时候忽然被东西绊倒,从台阶上滚下去,摔得鼻青脸肿、遍体鳞伤。

冬天的时候,下了大雪。李忱和诸位亲王随同天子出游。李忱又一次从马背上跌落,昏倒在冰天雪地之中,众人竟然没有发现。等到夜深了,李忱醒了过来,正好有个巡警路过,将他送回了十六王宅,他才没有被冻死在雪夜里。但是心怀不轨的李炎以为李忱这次回不来了,所以当李忱又在十六宅出现时,李炎既惊讶又生气。

唐武宗李炎气急败坏,密令自己的亲信宦官将李忱抓起来,在密室里关了好几天的禁闭,捆起来扔进了大明宫的厕所中。宦官仇公武看不下去了,便冒死救出了李忱,他把李忱藏在了私家车上,偷偷送出了长安城。李忱离开长安之后,一路向东,隐姓埋名,逃到了浙江安国寺削发为僧,直到后来重返朝中。

等到唐武宗李炎驾崩后,谁来当天子成为了一个难题。光王李忱成了第一人选,因为让这样一个呆傻的人当皇帝,方便控制,是一个非常好的傀儡。可是令文武百官没有想到的是,登基之后的李忱从一个一言不发的呆子,变成了一位强势的帝王,完全超乎了人们的想象。李忱执政之初,把权贵、奸佞和宦官全都镇住了。江河日下的晚唐时期,竟然又冒出了一位中兴之主,大家对他大加赞许,都称他为“小太宗”。

唐宣宗李忱很会当皇帝,不但一举消灭了牛李党争,还奇迹般地遏制了藩镇割据和宦官当权,又从吐蕃人手中将河湟失地全境收复,这一区域已经沦陷了近百年,李忱缔造了晚唐的最后一抹辉煌。

当年,李忱被宦官所救,又是被宦官们拥上了皇位,所以他在位期间,对宦官问题只是加以约束,并没有铲除。他曾经御赐玉带给宦官马元贽,谁知马元贽将御赐之物送给了宰相马植,马植带着玉带上朝,被李忱认了出来。朝臣与宦官勾结,这件事犯了朝廷大忌,但是李忱考虑到马元贽掌握着神策军的大权,而且自己是被马元贽等人拥戴上台的,所以只是取消了马植的宰相资格,没有做太多的惩罚。尽管如此,这一次的敲山震虎效果并不差,宦官和朝臣们都变得收敛、谨慎起来。

李忱一直把先祖唐太宗李世民当成榜样,将他开创的贞观之治作为奋斗目标。他叫人把《贞观政要》写在屏风上,经常站在屏风前阅读。李忱还叫翰林学士令狐绹每天朗读《金镜》给他听,只要是听到重要的地方,他都会让令狐绹停下来评论一番。李忱虚心纳谏、从善如流,群臣都觉得他威严不可仰视。据说朝中的宰相在延英殿与皇帝讨论政事时,每次都会汗流浃背。

李忱重用唐宪宗朝的后人。当他遇见杜胜,听说他是唐宪宗时期宰相杜黄裳的儿子,马上提拔了他。当他见到裴念,得知他是唐宪宗时期宰相裴度的儿子,马上提拔为翰林学士。

李忱很喜欢微服私访,他骑着一头毛驴,早出晚归。一旦发现了优秀的官员,马上予以提拔重用。有一天,他在渭水边打猎,发现当地的百姓焚香祈祷,打听了一下发现是县令李君爽治理有方,深得民心。于是他让李君爽做本州的刺史。还有一次,李忱在泾阳狩猎,樵夫说县令李行言有勇有谋,他回宫后就把李行言的名字写在了含元殿的柱子上,很快提拔了他。

吐蕃与唐王朝的关系时好时坏,成为唐朝政权不稳定的因素之一。吐蕃不时入侵唐朝腹地,给社会安定和百姓的生产生活都造成巨大的影响。从唐武宗以来的吐蕃内乱,削弱了吐蕃的实力。到了唐宣宗初年,吐蕃占有的秦、原、安乐三州以及原州七关,都归附了唐朝。这成为了唐宣宗时期对少数民族取得的一项重大胜利。

由于唐宣宗李忱任用贤能,采取了一系列的政治措施,所以唐王朝一度出现了好局面,颇有贞观遗风。但是,由于李忱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当时社会条件的限制,所以很多措施无法贯彻实行。

大中之治,牛李党争的终结

唐宣宗李忱在位虽然只有十三年,但是他以皇太叔的身份登基,终结了困扰李唐王朝多年的朋党之争,自有他的过人之处。他励精图治,堪称一代明君,尤其是他从谏如流,足以媲美唐太宗李世民。

但是由于李忱从年少时起就沉默寡言,任人欺负,所以当他在宦官的扶持下登上王位时,文武百官本以为他只是一个愚笨无能的傀儡皇帝。令人没有想到的是,他第一次朝见文武百官的时候,从容自得,处理政务的时候,果断自信。朝野上下这才发现李忱的才能一直没有显露出来,是一个深藏不露的人。

有一次上朝的时候,李忱看了一眼李德裕,然后对文武百官说:“每次上朝,李太尉看我的时候,我都会觉得不寒而栗。”这是李忱对李德裕发出的挑战和警示。李德裕在唐武宗朝担任宰相的时候,因为有很大的功劳,所以十分狂傲。

当时朝中有很多大臣都批评李德裕,说他利用手中的大权公报私仇,打击牛党的人员,而且手段十分狠毒,在朝野上下造成了十分紧张的政治气氛。唐宣宗李忱也很看不惯李德裕。

李忱即位不到一个月,唐武宗还没有下葬,他就让李德裕为荆南节度使同平章事,诏书一下,朝野震动。李德裕所提拔的官员纷纷落马,唐武宗所宠信的道士赵归真被杖杀,轩辕集流放岭南。等到唐武宗下葬后,李德裕调任东都留守,但同平章事被解除。第二年冬天,唐武宗朝的吴湘冤案被重新审理,李德裕因此被贬为潮州司马,后来又被贬为崖州司户,死在了被贬的地方。

李德裕死后,李忱开始大力提拔之前被李德裕所排斥的官员。其中牛党成员自然首当其冲,被流岭南的五大骨干李宗闵、杨嗣复、李珏、牛僧孺、崔珙在同一天北迁。文学之士马植因为不被李德裕信任而没有得到重用,李忱让他担任了刑部侍郎,充盐铁转运使。白敏中原本被李德裕提拔,但是李忱即位后,白敏中立刻倒戈,竭力攻击李德裕,成为了唐宣宗朝的政治红人,被任命为宰相,由他引荐的崔元式、韦琮等人,大多是李德裕担任宰相时所不看重的人。魏谟入相也和他与牛党来往密切有很大的关系。崔铉与李德裕关系很不好,也被李忱拜为宰相。李德裕在位时所重用的名将石雄,向李忱请求一镇终老,遭到了拒绝,石雄最终抑郁而死。李忱为了打压李德裕的势力,有些做法甚至超出了理智。当时,有一个叫做丁柔立的官员,他在前朝被李德裕压制,但是在李德裕接连被贬黜后,丁柔立竟然站出来为他鸣冤,李忱以阿谀李德裕的罪名贬丁柔立为南阳尉。

尽管唐宣宗李忱并不是一个十全十美的人,但他勤俭治国、体恤百姓、减少赋税、注重人才选拔,执政期间曾经烧过三把火,一把火使权豪敛迹,二把火使奸臣畏法,三把火使阍寺詟气。这些措施使得唐朝的国势有所起色,阶级矛盾有所缓和,百姓的生活渐渐富裕起来,使腐败的唐朝统治出现了“中兴”的大好局面。

当时由唐宣宗李忱铸就的中兴局面,也被称为“大中之治”。李忱致力于改善中唐以来所遗留下来的种种社会问题。对内致力于改善安史之乱所遗留下来的问题,贬谪李德裕,结束牛李党争,抑制宦官势力过分膨胀,打击不法的权贵和外戚。对外他不断派兵击败了吐蕃、回鹘、党项、奚人,收复了安史之乱后被吐蕃占领的大片失地,克复河湟,拓疆三千里外,告成宗庙,雪耻二百年间,使得大唐国势重新振作起来。

高枕无忧,严律宗亲稳江山

唐宣宗李忱出身卑微,他的母亲郑氏是作为叛将的侍妾进入后宫的,本来是给郭贵妃当侍女,后来偶然被唐宪宗临幸后怀孕,生下了一个儿子。所以皇室宗亲们都瞧不起她,作为她的儿子,李忱虽然同为皇子,并没有被溺爱过,因此养成了勤俭节约、温良恭俭的优良品德。李忱即位后,宫中的用度几乎到了吝啬的程度,他不仅自己十分节约,对宗室的亲属和子弟也要求十分严格,他时常提醒他们一定要遵循宫中的制度。

李忱的长女万寿公主是皇后所生,因为聪明伶俐,深受李忱的宠爱,他专门请来老师教授公主礼仪和道德。当公主到了适婚年龄,李忱亲自为她选择佳婿,他想招一个既是士族出身,又考中过进士的驸马。他看中了校书郎、右拾遗郑颢,郑颢是唐武宗时期的状元,也是唐宪宗时期宰相郑絪的孙子,学问和门户都非常合适。万寿公主下嫁,是当时一件轰动朝野的大事。按照朝廷的礼制,公主出嫁的时候应该使用银饰装潢的豪华车马,但是李忱却要求女儿使用一般大臣使用的铜饰车马,万寿公主十分委屈。不仅如此,李忱还一脸严肃地告诫她说:“你虽然是我心爱的女儿,但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到了夫家一定要严守妇道,不能因为你是皇帝的女儿就慢待和轻视夫家,你要胆敢仗势凌人,我一定不会轻饶你的,也不得干预朝政,太平公主、安乐公主之祸,不可不戒。”

万寿公主出嫁后,有一次,李忱听说驸马的弟弟郑觊得了重病,马上派宦官前去探望。宦官回来后,李忱专门询问:“你看到公主了吗?她在哪儿?”宦官回答说:“陛下,公主正在慈恩寺观戏,并不在府中。”李忱大怒,深有感触地哀叹道:“我有时候会怪士大夫家不愿娶公主为妻,但是顾及我的面子只好接受,我还觉得他们不识抬举,现在我总算明白他们为什么会这么想了。”于是他让身边的宦官立刻把公主叫回来,让公主站在台阶下,冷落很久,然后当面斥责道:“哪里有小叔子生病的时候,做嫂子的自顾自去看戏的道理?这要是传出去,别人不光说你,恐怕还要说朕没有教育好你了!”公主一看父皇发这么大的火,吓得连忙跪地求饶,表示从今一定会做个贤惠孝顺的好妻子、好儿媳、好嫂子,维护父皇的好名声。李忱语重心长地对公主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在宫中你是公主,在郑家你就是媳妇、儿媳、嫂子,所以要守妇道。”听了父皇的谆谆教诲,万寿公主连忙准备了许多礼物,回到郑府探望小叔子去了。

李忱的二女儿永福公主也到了婚嫁的年龄了,佳婿难觅,他只好公开给女儿征婚。万寿公主的驸马郑颢想到了同为进士的朋友于琮,于琮的父亲也是科举出身,因为性情耿直,不攀权贵,只做了一个小官,于家四兄弟全是进士出身。郑颢对于琮说:“你虽然有才华,但是不擅长说场面话,也不会结党营私,恐怕一辈子也难等到做官升迁的机会,现在我的皇帝岳父公开招驸马,这正是你的一个机会。”于琮觉得有理,就前去应征,李忱如获至宝,立刻让永福公主与于琮订婚,公主也对这个未婚夫很满意。有一天,永福公主陪父皇吃饭,席间,因为一点小事,竟然当着父皇的面发起了脾气,把筷子都摔折了。李忱吃了一惊,勃然大怒道:“你当着父皇的面就敢耍脾气,这样怎么能嫁到士大夫家里去呢?”于是当即传旨,解除了永福公主的婚约,让四女儿广德公主下嫁于琮。广德公主贤良淑德,对丈夫于琮家里十分尊重,家里有婚丧嫁娶,她都会和其他儿媳妇一样,按老少尊卑顺序站在队列里,从不显示自己的特殊身份,很为世人称道。

李忱的生母郑太后有个弟弟叫郑光,在河中做镇守官。郑光进京朝见皇帝,李忱见他言语粗俗,并不是一个真才实学的人,就把他改任为级别比较低的右羽林统军,也不让他负责什么实际事务,只是看在母亲郑太后的面子上,给郑光一个挂名头衔。

唐宣宗李忱这种把皇室宗亲管理好,不偏不倚的做法,让朝中的文武百官心服口服,忠诚地效力于朝廷。国家得到了更好地治理,李家的江山才能坐得更稳,作为皇帝才能高枕而无忧。

知人善用,重科举爱儒士

唐宣宗李忱是一个知人善用,善于选人和用人,重科举爱儒士的皇帝,所以他不仅坐稳了李家的江山,还让已经日落西山的晚唐出现了一缕难得的曙光。

在李忱看来,选拔和任用官员的时候能够明察慎断,是成为一个明君的必备条件,是治理好一个国家的重要方面。当时,成为官员的主要途径就是参加科举考试。所以,李忱非常重视科举制度,很爱惜儒士。每当有新上任的官员,李忱一定会问他有没有中过举人、进士等。如果这个人回答是举人或者进士出身的,有考取过功名,李忱会龙颜大悦。有时候,他甚至会放下其他朝政,与新上任的官员攀谈起来,问他们参加科举考试的时候做的是什么考题,写了哪些诗赋,主考官员的姓名是什么,还会把这些人的名字和他们所写的诗赋文章的名称,派人记录在大殿中的柱子上,以备日后仔细品读、欣赏。如果听到有的人品学兼优,胸有大略,但是没能通过科举考试的时候,李忱会扼腕叹息、伤心不已,默不作声地退朝回宫。为了了解科举制度在民间的实行情况,李忱还经常微服私访,打扮成普通书生的模样,去书馆和茶室等文人云集的地方,和那里的读书人和普通百姓聊天,听取人们对科举取士的看法和建议。如果遇到了非常有才华和见解的人,他就会把他们选拔到朝中或者地方上为官,并不看他的出身如何,最看重才华、人品和能力。

李忱还改革和完善了选官制度。为了不埋没人才,他改变了从前选官的时候只看家世资历的规定,允许观察使、刺史如果特别有能力和才干的可以进行试用,然后根据他的工作情况决定是否正式任用。同时,他还把户口的增减列为官员升迁的标准,规定观察使、刺史任期届满后,如果所负责的管辖州县的户口增加了,那就加以升迁,如果百姓离开,那就会被免职,而且三年之内都不能再被任职。由于刺史是地方的主管官员,负责传达政令,最为接近百姓的生活,皇帝可以通过他们了解到民间的疾苦。所以,李忱总是亲自负责刺史的考核工作。他规定刺史上任前要来朝中进行考核,能者上任,庸者罢免。李忱要求宰相在拟定和推荐一些中央高级官员的时候,首先要看看他是否担任过刺史、县令等基层官员,如果没有担任过,就不予推荐。那些担任过刺史、县令,但是为官期间有过贪污受贿或者频繁调动职务情况的,也不能被推荐。他规定刺史、县令一旦任命,必须任满三年才可以进行工作调动。

为了选取更多优秀的人才为朝廷效力,不使人才被埋没,唐宣宗李忱扩大了科举取士的规模,以便选拔更多的有志之士。他以亲自到民间调查得来的意见为基础,对科举制度做了进一步的完善和修改。李忱强调,科举取士无必须遵循某种特殊的规定,无需过于重视人才的出身和背景,也不用避讳人才和朝廷或者地方官员的关系,只要是真才实学的人,都可以获得中选的机会。李忱为了使科举考试更为公平,毫不留情地严厉处罚那些违反了科举制度、弄虚作假、徇私舞弊的考生和考官。

在一次选取举人的考试中,考官因为收受了贿赂,故意泄露考题,李忱知道后勃然大怒,马上派人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当即下诏将参与这起泄题事件的所有官员都处以免职或者降职的处分,还对他们进行了罚款,将当时已经被录取的十名举人的资格全部取消,贪污受贿的主考官被斩首。李忱对于这件事的处理,给朝野上下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起到了敲山震虎的作用,对那些科举考试中的徇私舞弊现象予以了很大的打击。

唐宣宗李忱积极地改变了前朝的一些弊政,从官员任用和科举选拔等方面,提高了官员的执政能力,使国家法令得到贯彻,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金丹误身,李氏家族的宿命

唐朝的皇帝大多数都笃信道教,为了能够长生不老,对道家的长生炼丹术格外痴迷。无论是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唐太宗李世民,还是实现了“元和中兴”的唐宪宗李纯,亦或是创造了“会昌中兴”的唐武宗李炎。虽然他们都算得上是治国理政的贤君,但无一例外,都是因为想要长生不老而服用仙丹,却被仙丹误命。被称为“小太宗”的唐宣宗李忱,也没能逃脱这个恶性循环。虽然他喜欢佛教,即位后一改唐武宗李炎灭佛的行为,停止了会昌法难,让佛教重新兴盛起来。

但是到了晚年,他因为长生不老的诱惑,开始相信道教,还拜了衡山道士刘玄靖为师,下令整修唐武宗李炎在大明宫建造的望仙台。但是由于谏官的强烈反对,他才不得不把修建工程停了下来。但是,他对长生不老术的热情依旧不减。

大中十二年(858年),李忱为了能够得到长生不老的法门,派人到岭南的罗浮山寻找道人轩辕集,想向他讨教长生不老的秘籍。朝廷中的官员们纷纷向李忱提出劝谏,谏官的意见尤其尖锐,不断上书反对。李忱已经沉迷之中,根本听不进去那些劝他的话,但是又不想得罪大臣们,就派宰相去做解释工作,他对宰相说:“爱卿替我转告谏官们,就说就算是道术再高明的方士也不会蛊惑我的,我只是听说轩辕集是一代高士,所以想跟他聊聊天,看看他到底有多么高明而已,让他们不要过分担心。”

这个轩辕集是唐代的道士,生于陕西轩家桥,祖籍是河南归德府睢州。他年过半百的时候,依然面色红润,如同年轻人一样,留着一头垂地长发,仙风道骨,目光炯炯有神,在黑暗的屋子里也能看到他闪亮的双眼。轩辕集擅长炼制各种丹药,为人治疗疾病。

轩辕集曾经进过宫,但是李忱即位后,为了抑制道教,恢复佛教,所以将他流放到了岭南,居住在罗浮山中。但是李忱为了向他讨教长生不老之术,又派人把轩辕集重新召回长安。轩辕集对李忱说:“陛下,您必须废止歌舞女色,不吃荤,去掉食物的滋味,对待悲哀和喜乐都不动声色,对待恩德与施舍要不偏不倚,自然会与天地合德,日月齐明,何必另外再求长生不老的方法呢?”

李忱曾经沉迷于女色,终生不立皇后而恣意临幸宫妃,一共生有二十三个子女。见到李忱不听自己的劝告,依旧沉迷于女色,轩辕集态度坚决地请求重回山中修炼。李忱挽留他说:“先生不如再多留一年吧,等我在罗浮山给你建的道观建成后再走也不迟。”但是轩辕集丝毫没有继续留下的意思。李忱很不解地问:“先生为何这么着急地舍我而去,难道是国家有灾难吗?您知道朕能拥有天下多少年吗?”轩辕集取笔写下四十,但十字挑上,就是十四年,这一数字正好与李忱在位的时间相同,让人不禁感觉冥冥之中,兴替自有定数。

有一次,吴越之地的官员进献了一名绝色女子,李忱十分宠爱她。但是有一天,李忱忽然说:“昔日唐玄宗有一个杨玉环,就弄得天下大乱,到了今天都还没有完全平定,我怎么可以步他的后尘呢?”于是他把这名女子召到跟前,对她说:“美人,朕不能留下你。”李忱的侍臣说:“陛下,您可以将她放出宫。”李忱却说:“放她回去,我肯定会想念她,不如赐她毒酒一杯吧。”于是这名国色天香的女子就这样莫名其妙地死了。其实,李忱鸩杀越女绝非是真正担心自己会沉溺于女色,而是通过处死绝色美女这件事,向天下召示,自己不荒淫也不贪色。

晚年的唐宣宗李忱开始相信一个叫李元伯的江湖术士的话,服用他炼制的金丹,丹毒发作后,李忱的身体每况愈下,随着丹毒越来越深,李忱的后背上出现了大面积的溃烂,整月都无法上朝,最终一命归西,享年四十九岁,葬于贞陵,庙号宣宗。李忱聪明细致,胸有大略,不徇私情,能够虚心纳谏,在位期间,政治比较清明,在生活上勤俭节约,爱惜百姓,可以说是唐晚期难得的一位贤君。

最令人遗憾的是,这位“小太宗”在立储问题上过于纠结。李忱喜欢第三个儿子夔王李滋,不喜长子郓王李温,所以迟迟没有立太子,导致他死后宦官王宗实和亓元发动了政变,将李忱托付的宦官王龟长、马公儒、王居方全部杀死,拥立郓王李温即位为帝,也就是唐懿宗。李忱在立储问题上的迟疑不决,加上临终前竟然托孤宦官,导致了政变的发生,让刚刚看到一丝曙光的大唐王朝,又重新掉进了更加黑暗的深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