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死水微澜,灭亡的深渊

皇三子逆袭,凭母贵登基

从古至今都是母凭子贵,但是到了唐朝却有一些子凭母贵的事例,唐穆宗李恒就是其中之一。李恒原名李宥,是唐朝的第十二位皇帝,唐宪宗的第三个儿子,最初被封为建安郡王,后来又封为遂王。他的母亲是懿安皇后郭氏。

李恒出生前,他的父亲唐宪宗李纯已经有了长子李宁和次子李恽,排行第三的李恒本来无望于太子之位,但是他却有一个势力强大的母亲,郭氏是对大唐王朝有再造之功的尚父郭子仪的孙女。然而长子李宁和次子李恽的母亲都是普通的宫人,在这种情况下,究竟是选择哪一位皇子作为太子,让李纯一直犹豫不决。

李纯登基四年之后,心中的天平逐渐向长子倾斜了。此时的李宁已经十七岁,他知书达理,举止很符合礼法,深受李纯的喜爱。于是,李纯在大臣李绛早立储君以杜绝奸人觊觎王位的建议下,宣布了立长子李宁为太子的决定。但是太子的册立仪式费了很大一番波折,本来应该在春天举行的册立仪式,由于遭遇了连日的大雨,时间一改再改,一直拖了好几个月。

在这之后,事情发生了让人意想不到的转折,刚当了两年的太子李宁竟然在十九岁的时候病死了。李纯悲痛万分,为太子李宁废朝十三日,还特别制订了一套丧礼,加谥为惠昭。长子李宁的突然死亡,使李纯不得不为选定太子而再度陷入艰难的抉择。

由于次子李恽的母亲地位低下,所以宫廷内外都建议李纯选立郭氏所生的皇三子李恒,但是最受皇帝恩宠的宦官吐突承璀则建议应当按照次序立次子李恽。其实李纯也有意立次子为太子,但是李恽的母亲地位确实卑贱,很难在朝廷上得到支持,而且郭氏一族在朝野上下的势力实在是太强大了,所以,立皇三子李恒的呼声占了上风。李纯无可奈何,只好顺从众意,下诏立皇三子李恒为太子,举行了盛大的册立大典。其实李纯心里对这位太子并不满意,吐突承璀猜到了皇帝的心意,一直为皇次子李恽悉心经营。

在刚刚册立李恒为太子整一年的时候,拥立太子的朝廷官员又上表请求李纯立郭氏为皇后。但是李纯觉得将郭氏册立为贵妃已经是后宫最尊贵的角色了,所以以种种借口拒绝了这个建议。在这之后,太子李恒的生母郭贵妃,在朝野内外广结党羽,从宦官中的神策军中尉梁守谦到王守澄等人。

后来,唐宪宗李纯因为服用了方士柳泌的丹药,身体极度恶化,吐突承璀加紧了改立皇次子李恽的计划。太子李恒听说后十分紧张,向他的舅舅郭钊征询意见,当时担任司农卿的郭钊嘱咐李恒,一定要专心尽孝道,不要考虑其他事情。

元和十五年(820年),李纯驾崩。梁守谦和王守澄等人立即拥立太子李恒即位,就是唐穆宗。吐突承璀和皇次子李恽还没来得及行动,就一起被送上了黄泉路。

唐穆宗李恒即位登基后,之前的惊恐和抑郁瞬间消失了,他对帮助自己登基的人都给予了不同程度的赏赐。他把生母郭贵妃册立为皇太后,报答她多年来为自己当上皇帝而进行的辛苦经营。李恒对父亲李纯的亲信和宠臣分别处以诛杀和贬谪的惩罚。此外,他也没有忘记把犯有自己名讳的地名统统改掉,恒山改为镇岳,恒州改为镇州,定州的恒阳县改为曲阳县。这样,唐朝的又一代新君主开始了自己的执政生涯。

享乐皇帝三部曲

作为大权在握的当朝天子,皇帝的三部曲就是荒淫乐。从唐高祖李渊晚年开始疏于朝政一心享乐,到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中后期的骄奢自大,到武则天晚年养男宠的行为,再到唐玄宗李隆基后期沉迷于杨贵妃的美色。几乎没有哪个皇帝能逃得过这三部曲的诱惑。

唐穆宗李恒即位的时候已经二十六岁,他在登基后没有专注于政治,而是纵情享乐、毫无节制。在父亲李纯治丧期间,李恒就毫不掩饰自己对游乐的喜好。等到李纯葬于景陵以后,他就带着亲信和随从去打猎取乐了。

唐穆宗李恒继位之后,沉溺在玩乐中,但是在任用臣子方面还是值得肯定的。因为幽州和镇州反叛,所以李恒想挑选有威望的大臣出任太原节度使代替裴度,统率部队向北征讨幽州和镇州。在李恒还是东宫太子的时候,当时的羽林将军李听有一匹骏马,李恒叫自己的亲随去劝李听把骏马送给自己。但是李听认为身负守护皇宫的重任,不敢献马给太子。李恒当了皇帝之后,重用了李听,因为他认为李听在羽林军的时候,没有因为自己是太子就把骏马交出来,而是丝毫不讲情面地拒绝了,这样刚正不阿的人一定可以胜任这个职位,于是任命李听担任了节度使。

但是李恒做的很多事情都不符合一个皇帝的身份。他每隔三天就会去神策左右军一次,同时会驾临宸晖门、九仙门等地,为了观赏杂耍等表演。到了李恒的生日,他异想天开地为自己制订了一套庆祝方式,但是朝中大臣都觉得自古以来还没有这样的做法,实在不成体统,他才算作罢。但是他在宫里大兴土木,修建了永安殿、宝庆殿等。当永安殿修成后,他在那里看戏游玩,高兴极了。李恒还在永安殿与中宫贵主设密宴取乐,他的嫔妃都去参加了。除了修建宫殿,他还命人在皇宫的庭园中修建巨大的假山,但是因为事故,假山倒塌,七名工人被压死。但是李恒并没有因此停下自己大兴土木的行动。他花重金整修装饰京城内的安国、慈恩、千福、开业、章敬等寺院,还特意邀请吐蕃使者前去参观。

夏天到了,李恒又去宫中的鱼藻池游玩,但他发现池水在父亲执政时期就已经淤积了,于是他命令神策军对淤积的水面加以疏浚。等到池水开通后,他就在鱼藻池开设宴会,看宫女们乘船嬉戏。九九重阳节快到了,李恒想宴请群臣,担任拾遗的李珏等人劝谏他说:“陛下,您刚刚登基,年号还没有修改,而且先皇刚刚下葬,如果就这样在内廷举办大型宴会,恐怕不太合适吧?”李恒根本听不进去,在重阳节那天,不仅设宴邀请群臣,还把他的舅舅郭钊兄弟、朝廷贵戚、公主驸马等人都召集到宣和殿一起饮酒。

过完重阳节,李恒又觉得没意思了,他下诏准备前往华清宫,早上出发晚上归来。但是此时,西北少数民族正在引兵进犯,神策军中尉梁守谦带着神策军的四千人和八镇兵前去抵御敌人,形势十分紧张,御史大夫李绛、常侍崔元略等人跪在延英殿门外恳请皇帝不要在此时出游。但是李恒竟然对大臣们说:“朕已经决定成行了,阻拦也没有用了,不要再上疏烦我了,你们都退下吧。”第二天一早,李恒就从大明宫的复道出城,前往华清宫,随行的还有神策军左右中尉的仪仗以及六军诸使、诸王、驸马等上千人,一行人一直到天色很晚才回宫。

对于李恒整日沉迷于游乐,不理朝政的行为,大臣们一起劝谏:“陛下,酒宴也摆过了,华清宫也去过了,现在边境局势紧张,形势每天都会变化,请您暂时不要出去游乐,在宫中专心政务,如果前线有紧急的军情奏报,才能及时禀报给陛下。另外,您经常与倡优戏子在一起玩乐,对他们毫无节制地大肆赏赐,您花的可都是百姓的血汗钱啊,他们又没有功劳,怎么可以乱加赏赐呢!”李恒当时心情好,觉得这些挺好玩,就问宰相他们都是些什么人。宰相回答说是谏官,李恒就对郑覃等人的话加以肯定,还说会按照他们所说的去做。李恒的这一态度让宰相们十分欣慰。但是,李恒对自己说过的话根本没往心里去,说完就忘记了,依旧我行我素。

对于大臣们劝谏自己不要总是宴饮玩乐,李恒觉得无法理解,因为在他看来,经常宴饮欢会,是一件很值得高兴的事情。他对大臣丁公著说:“听说文武百官们在外面也经常设宴玩乐,我觉得挺好的呀,这不正好说明了现在天下太平、五谷丰登吗?我感觉非常欣慰。”丁公著却不同意这种看法,他对李恒说:“宴会确实是一件高兴的事情,但是凡事过了限度就不好了。前代的文人雅士们,遇到良辰美景会置酒欢宴或者清谈赋诗,这些都是雅事。但是国家自天宝之后,酒宴变得喧哗,以玩乐为主。您身居高位、手握大权,却成日与那些杂役一起吆三喝四地喝酒,如果上下相效,慢慢地成为了一种风俗,这会造成多少弊端啊!”李恒对完他的这番话后也觉得十分道理,表示会虚心接受的,但就是坚决不改,大臣们也觉得无可奈何。

直到有一次李恒在禁中与宦官内臣等人打马球,发生了意外,一位内官如同遭到外物打击一样突然坠马。李恒见状十分恐慌,停下来到大殿休息,但是忽然感觉双脚不能着地,一阵头晕目眩袭来,他倒在地上无法动弹,医生来诊断的结果是中风,于是李恒从此卧病在床,无法外出游玩,变得老实了。

李恒中风之后,身体一直没有恢复,病中的李恒开始琢磨起长生不老来,于是和父亲一样迷恋上了丹药。当时朝中有大臣上疏劝谏,对李恒服用金丹的事情提出了劝阻,但是李恒固执己见,坚持服用丹药,没过多久就驾崩了,当时只有三十岁,他就这样结束了自己纵情享乐的短暂一生。

青春皇帝,有其父必有其子

唐敬宗李湛是唐穆宗李恒的长子,母亲是恭僖太后王氏。他被封为景王之后,又被立为太子。李恒驾崩后,太子李湛即位柩前,当时只有十六岁。

李湛的父亲李恒生他的时候还是个半大的孩子,正值青春鼎盛时期,李恒生性贪玩,斗鸟、斗狗、斗蛐蛐样样精通,总是想尽办法享受生活,根本把自己还有个儿子这件事忘在了脑后,无心教育孩子。李湛就这样被父亲放养了,整天被一群宦官们围着团团转,一起琢磨怎么玩。久而久之,李湛就养成了自大任性、放荡不羁的性格。

作为未来皇帝的接班人,李湛要拥有执政能力和治国的才能,这些能力和才能需要通过学习来获得,但是李湛对书本有种天生的仇恨感。李湛四岁的时候,他身边就有好几个负责教他读书的老师。后来李湛做了太子,太子太傅、太子侍读每天都围着他转,向他传授知识,把《论语》、《尚书》等学识教给他。但是李湛经常翘课,好几个月都不去上课,他的老师韦处厚、崔郾等人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崔郾在担任翰林侍讲学士期间,连续半年都没给李湛上过一堂课,却被提拔为负责草拟圣旨的中书舍人。崔郾觉得心里有愧,就对李湛说自己没有给他上过课,却白白得了赏赐,实在过意不去,让李湛免了他的职务。李湛急着去玩,就赶紧说自己平日里实在是太忙了,没有时间听课,哪天有空一定去听。崔郾听到李湛有去听课的想法,十分欣慰,又啰里啰嗦地说了很多大道理。李湛很不耐烦,给了他一笔赏钱,打发他走了,又接着去玩乐了。

唐敬宗李湛是一个玩乐高手,却不适合当皇帝。他即位后,根本不关心国家政事,而是沉迷于玩乐中,他简直就是李恒的翻版,但他的游乐无度比父亲李恒还严重。李湛当上皇帝的第二个月,一天到中和殿击球,一天转到飞龙院击球,第三天在中和殿大摆宴席。

李湛一心想着玩乐,连例行的早朝也不放在心里,群臣已经来到朝堂准备议事了,可是李湛却睡到日上三竿。大臣们为了参加朝会,天不亮就要起床准备,所以缺少睡眠,皇帝又迟迟不来,他们只得一直在朝堂上站着,有的大臣坚持不住以至于昏倒。在大臣们的催促下,过了很久,李湛才来到朝堂。退朝之后,左拾遗刘栖楚对这一做法极力劝谏,他不断叩头,额头血流不止。李湛看了很受感动,但是跟他父亲一样固执己见,就是不改,后来一个月也难得上朝两三次。

官员崔发曾将犯了法的宦官中使抓进了县衙,李湛听说陪自己玩的人被抓起来了,勃然大怒,下令将崔发关押起来。不久后,因为春天到了,李湛要去南郊进行祈福大典,大赦天下。崔发和其他犯人一起被带来等待赦令。这时,忽然冲进来几十个宦官,他们手里拿着木棒,对着崔发就是一顿暴打,打得他头破血流,牙齿脱落,晕了过去。过了好久,崔发才醒了过来,那些宦官又想继续打他,还好御史台的人好言好语地阻拦了那些宦官,崔发才幸免于难。原来是李湛一直对崔发怀恨在心,现在要大赦天下,崔发也会被释放,但是李湛又不想放过他,于是派宦官们去收拾崔发。

为了让李湛能够上朝理政,地方官员李德裕进献了《丹扆箴》六首,对皇帝进行劝谏,李湛命令翰林学士韦处厚起草了一道诏书表扬了李德裕,但是对自己的问题仍然油盐不进。

李湛喜好大兴土木,在他即位之后,一年四季都没有停工的时候。各级官员和工匠都怨声载道。杂役张韶与苏玄明纠集了数百名工人杀入了右银台门,当时李湛正在清思殿打马球,听到张韶等人的喊杀声,狼狈逃到左神策军避难。左神策军兵马使康艺全带兵入宫,把已经攻进清思殿并登上御榻吃东西的张韶等人杀死。接着,又发生了马文忠与季文德等近一千四百人图谋不轨的事件,当事人被抓住后,全部被施以杖刑。大臣们认为这些事件的发生都跟李湛沉湎于游乐,给不法之徒以可乘之机有关系。李湛像往常一样,认同大臣们的说法,但是依旧我行我素。

一天,李湛忽然想去骊山游玩,大臣们都极力劝阻,他就是听不进去。拾遗张权舆在大殿叩头进谏说:“陛下,从周幽王以来,去骊山游玩的帝王都没有好结局,秦始皇葬在那里,国家二世而亡,唐玄宗在骊山修行宫,遭到了安禄山造反,先帝去了一趟骊山,回来没多久就驾崩了,还望您三思啊。”李湛听了这话,反倒引发了极大的兴趣,他兴奋地问:“骊山真的有如此凶恶吗?要真是这样,我还真是应当亲自去一趟,来验证你的话是真是假。”于是,他不顾大臣的反对,带着随从前往骊山,当天就回到宫中。他对身边的亲信说:“那些给朕叩头的人说的话,也不一定全都是真的啊!”

唐敬宗实在是太喜欢玩了,他也实在是太会玩了。李湛特制了一种箭,用纸制作的箭头,中间是空的,在里面放入麝香或者龙涎香之类的香料粉末。李湛让宫中所有的宫女和嫔妃都集中在一起,让她们离自己有一定的距离,然后用这种纸箭射她们,被射中的宫女或嫔妃,身上就会沾上香料粉末,浑身散发出浓烈的香味,但是不会有任何疼痛感。当时这种纸箭被宫嫔们称为风流箭,宫嫔们都希望自己能被纸箭射中,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得到皇帝的宠幸。

李湛还很喜欢到鱼藻宫观龙舟竞渡,他给盐铁使下诏,说自己想要建造竞渡船二十艘,要求他们把木材运到京师来。李湛为了自己玩乐,随口一说,就用去了当年国家转运经费的一半,朝中的大臣张仲方等人极力反对,李湛才很不高兴地勉强答应把建造竞渡船的数量减去一半。

李湛很喜欢打马球,喜欢观赏摔跤、拔河、龙舟竞渡之类的游戏,只要一提起玩,他从来都是乐此不疲。他让禁军的将士们和宫内的人都要参加。他在宫中举行了一次盛大的运动会,项目很多,有马球、摔跤、散打、搏击、杂耍等,大家觉得好玩,全都很踊跃地参与。最有意思的是,李湛命令左右神策军的士兵们以及宫人、教坊、内园分成若干组,骑着驴打马球,一直进行到深夜方才罢休。

除了打马球,李湛还很喜欢打猎,他白天没玩够,晚上也带着人去猎狐狸,称之为打夜狐。宫中的宦官许遂振、李少端、鱼弘志等人因为与他打夜狐配合得不好而被革职。他还专门豢养了一批大力士,出资万贯让各地选拔大力士进献,他去哪儿都让大力士们跟着,很舍得在他们身上花钱。有时候力士们恃宠而骄,冒犯了李湛,轻则辱骂,重则鞭挞,还将他们发配到边疆,搞得这些大力士们和宫中的宦官心中充满了怨愤。

多行不义必自毙,李湛这种肆无忌惮的玩乐,很快就把自己送上了穷途末路。在他又一次出去打夜狐回来之后,依然兴致盎然,又与宦官刘克明、田务澄、许文端以及击球军将苏佐明、王嘉宪、石定宽还有一些大力士们一起饮酒。李湛酒过三巡,进到屋里更衣。这时,大殿上的灯烛忽然熄灭了,宦官刘克明与击球军将苏佐明等人合谋将李湛杀死了。

李湛当时只有十八岁,正是青春飞扬的年纪,除了十七岁被害的唐哀帝之外,唐敬宗李湛算是唐朝皇帝中最短命的了,但这一切都是他贪图玩乐、咎由自取。李湛死后,群臣为他上谥号为睿武昭愍孝皇帝,葬于庄陵。

文宗之道,同父所生天差地别

李昂,原名李涵,是唐穆宗李恒的第二个儿子,唐敬宗李湛的弟弟,他的母亲是侍女萧氏。在李湛被害死后,他被宦官王守澄等人拥立为皇帝。

宦官刘克明和击球将军苏佐明等人合谋杀害唐敬宗李湛后,假冒李湛的旨意选立了绛王李悟来主持政事。这样的做法是多年以来宦官拥立新帝的惯用手法,朝中的大臣们知道以后心领神会,都已经见怪不怪了。但是宦官刘克明对此还不满意,利欲熏心的他盘算着如何剥夺其他宦官手中的权力,让自己大权在握。刘克明的想法惹恼了内枢密使王守澄和杨承以及神策军左右护军中尉魏从简和梁守谦。在唐朝末年,担任左右枢密使和左右神策军中尉的四位大宦官被称为“四贵”,他们是宦官中权力最高的人,倍受尊敬。

王守澄等人在一起秘密商定对策,他们动用了能够掌控的所有禁军力量将唐穆宗李湛的次子江王李涵迎入宫中,三朝元老大臣裴度等朝廷官员也十分支持他们的这个做法。神策军中尉派出的精锐部队将刘克明和苏佐明等人全部杀掉,绛王李悟也死于乱兵的刀下。

由于没有先帝李湛的遗嘱,所以江王李涵究竟应当以什么样的理由和方式登基即位,让王守澄等人着实费了一番脑筋。他听从了翰林学士韦处厚的建议,先以江王李涵的名义宣告平定了叛乱,说明他有功于朝廷,然后再由文武百官上书,劝谏他登基,这个举动说明李涵受到了群臣的拥戴,最后再以太皇太后的名义颁布册文,下令指定江王李涵为继承人,然后举行册立新君的大典,这样就可以名正言顺地登上帝位了。

就这样,江王李涵改名李昂,在紫宸殿身穿外素服和文武百官见面,正式在宣政殿即位,成为了唐文宗。李昂即位后,将自己的生母萧氏,也就是穆宗贞献皇后,上尊号为皇太后。

亲政后的李昂一直有重用外戚的打算,但是他的生母萧氏是异乡人,来京之后父母很早就过世了,家中只有一个弟弟,但也失去联系很久了。为了寻找到舅舅,李昂拿出了优厚的待遇,令母亲出生地的地方官员四处寻访,一连找到三个人都自称是李昂的舅舅,但最终发现都是假冒的,真正的国舅根本无从寻找。那时,李昂的这个举动成为了两京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和调侃对象,他们在大街小巷见面时,都会互相打招呼说:“你是阿舅吗?”

唐文宗李昂的生母萧氏被立为皇太后之后,居住在大内。唐穆宗李恒的母亲也就是李昂的祖母懿安太皇太后郭氏,居住在兴庆宫。唐敬宗李湛的母亲宝历皇太后王氏居住在义安殿。这三位太后被称为三宫太后。李昂每五天一次给她们问安,逢年过节都会亲自前往各宫谒见。对于祖母太皇太后郭氏,因为具有拥立之功,所以李昂对她更是礼数有加,经常前往郭氏所在的兴庆宫探望,还让文武群臣和内外的命妇也到宫门外问候郭氏的起居。在宰相的提议下,为了让太皇太后郭氏和宝历皇太后的称号有所区别,李昂将居义安殿的宝历太后改称为义安太后。每到元宵节的时候,李昂都会率领诸王和公主在咸泰殿上灯,宫殿被照得亮如白昼,李昂将三宫太后请来,为她们奉酒祝福。当时,每个季节都会将当季的新鲜瓜果赐给三宫太后,但是李昂认为说赐不太妥当,显示不出对她们的尊敬,于是将赐改为奉,可见李昂是个多么仁孝的皇帝。

李昂不仅是个十分孝顺的人,还提倡勤俭。为了减少宫中的开支,他下令让很多宫女出宫与家人团聚。他不再让各地进供珍奇的宝物,把专门饲养供皇帝玩乐的飞鹰走马等玩物的五坊停废了。在饮食方面,李昂从来不会铺张浪费,遇到各地发生灾荒,百姓挨饿受冻的时候,他更是主动减少膳食。李昂过生日的时候,不许宫中杀鸡宰牛,只用瓜果蔬菜做菜庆祝,文武百官要在宫中为他设宴祝寿、进献礼物,也都被李昂拒绝了。

李昂禁止大臣们和皇子皇孙们衣着华丽,有一位驸马因为戴了很贵重的头巾遭到了斥责;有一位公主因为穿着的衣裙超过了宫中的规定,被罚两个月的俸钱以示惩罚;有一位大臣穿着木棉布做粗厚衣服拜见皇上,李昂见到他的衣服十分欣慰,觉得此人是个廉洁的臣子,大加赞许,他自己也做了一件这种布料的衣服,文武百官见状纷纷模仿,导致这种布料的价格不断上涨。

李昂在位期间的所作所为,和哥哥李湛相比,简直是天差地别。李湛几个月都不上一次朝,李昂却每逢单日上朝,而且每次的时间都很长。他从朝廷用人问到国库储藏,从各地灾情问到水利兴修,从大政方针问到具体措施,了解了国家的情况后,他还详细地和大臣们一起研究解决办法。为了不影响单日上朝议事,他要求把节假日的时间尽量安排在双日。李昂还十分重视任用谏官,专门铸造了谏院大印,改变了谏官进奏表章的时候,要到其他部门盖章造成奏事泄密的情况。

李昂不喜欢音乐歌舞和郊游玩乐,他总是趁着上朝理政的间隙,博览群书。他曾对身边的人说:“若不能初更的时候亲自处理政事,二更的时候观览群书,我有什么资本去做一位贤明的君主呢?”他很喜欢诗词歌赋,经常就诗赋中的词句和大臣们探讨。有一次,他在庭园中欣赏牡丹花,忽然问起身边的人说:“哪位爱卿知道,现在京城中被人们吟诵的牡丹诗,哪个人写的最传神?”大臣们说:“前朝刘禹锡的‘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师’很有名,中书舍人李正封的‘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的诗句也是非常妙的。”李昂听了之后大加赞叹。

除了诗词歌赋,李昂还很喜欢读史书,非常仰慕那些历史上的名君贤臣。他读了《贞观政要》之后,非常崇敬贤臣魏征,就派人到处去寻访魏征的五世孙魏謩,把他召入朝中让其担任右拾遗的职务。他很喜欢把那些饱读诗书,很有政治主张的大臣们召到宫中,一起讲谈经义、评论文章。当时的翰林学士柳公权就常常被李昂召来,两个人经常聊到深夜,不知不觉中蜡烛都燃尽了。

在李昂即位之初,进士出身的刘蕡直陈宦官专权,认为现在国家所面临的政治危机都是由于宦官专权导致的,他还论述了藩镇割据、奸臣当道的危害,引起了李昂心中极大的震动。但是那时的李昂羽翼还没有丰满,不敢任用他。但是随着时间推移,李昂在朝中的根基变得越来越稳定,就开始着手解决宦官专权的问题了。

李昂任用了宋申锡当宰相,让他铲除宦官势力,但是由于时机不成熟,计划太过仓促,没能成功。李昂在第一次尝试失败后,没有放弃,又重用了郑注、李训等人来铲除宦官。郑注因为精通医术被重用,李训出身名门,因为精通《周易》被重用。郑注和李训两个人很善于揣度人心,口才极佳,但是心狠手辣,为达目的不择手段。郑注本来是大宦官王守澄推荐而被重用的,但是他没有知恩图报,反而建议李昂剥夺王守澄的实权并将他毒死。在下葬王守澄的时候,郑注和李训计划让所有的宦官都为王守澄送殡,然后让随行的亲信怀藏利刃,将这些宦官全部杀死,但是这个计划没能实现。除了斩杀宦官之外,他们还盯上了当时担任山南东道监军的陈弘志,这个人一直被认为是当年杀死唐宪宗李纯的人,李训建议李昂派人将陈弘志召回京城,并将他杀死在回京的路上。

郑注和李训铲除宦官的行动产生了一些效果,但是后来发生了甘露寺事变。事变之后,宦官们又变得盛气凌人了,天下大事从此都由宦官所掌管的北司来决定,南衙宰相机构只负责写文书而已。当时唐文宗李昂有一首诗“辇路生春草,上林花发时。凭高何限意,无复侍臣知”,正是他面对宦官专权凄凉无奈的内心写照。

开成年间,全国各地的水旱蝗灾不断,彗星频现,城里经常会有火灾发生。李昂十分着急,发了安抚百姓决定对他们进行赈济的诏书。他甚至一度对宰相说,如果上天再不下雨,他就退居到兴庆宫,另选贤明之主统治天下。开成五年(840年)的新年,被焦虑忧思萦绕的唐文宗李昂,还没有来得及接受文武群臣的朝贺,就病逝在大明宫的太和殿里。

甘露之变,功亏一篑为哪般

唐文宗李昂执政时期发生的甘露之变,是中国历史上宫廷争斗最为惨烈的流血事件,一天之内六百多名朝臣惨遭杀害,皇帝李昂也被宦官软禁起来,被家奴们控制在股掌之间。从唐穆宗李恒之后的八个皇帝中,有七个都是由朝中的宦官拥立即位的,所以皇帝为了保住帝位,只得纵容宦官。

宦官在秦汉时期就出现了,到了东汉后期,宦官的势力达到了顶峰。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豪强政治的发展,宦官的势力随着内廷职责的缩小而迅速萎缩。到了唐朝,宦官弄权的现象再次死灰复燃,宦官势力作为一股强大的政治力量,甚至可以左右朝政,把皇帝变成傀儡。

中唐以后,宦官掌握了中央禁军,出任地方监军,形成了从地方到中央的宦官监军网。同时设立枢密使,也是由宦官出任,枢密使可以参与国家决策。内侍省、神策军中尉制、枢密使制,并称唐代的三大宦官制度。

唐太宗李世民到唐睿宗李旦时期,是唐朝宦官势力开始抬头的阶段。唐中宗李显复位后,韦后当政,为了扩大内朝的权势,她发展了宦官势力,宦官人数多达几千人。李显还派宦官外出监军,开启了唐朝宦官监军的先河。从唐玄宗李隆基到唐肃宗李亨、唐代宗李豫三朝,是宦官势力发展最为迅速的阶段。李隆基宠信的宦官高力士更是显赫一时。安史之乱是宦官专权的重要转折点,在这之后,唐肃宗李亨因为藩镇割据,开始对武将猜疑,更加宠信宦官,让他们内掌军队,外监诸将,权力从内廷向外朝延伸,最终形成了专权的格局。当时的宦官李辅国身兼数职,掌握了朝廷中的大权。唐代宗李豫即位后,利用另一个宦官程元振,杀了专横跋扈的李辅国,将禁军交给程元振掌管,结果使程元振的权势超过了李辅国。程元振之后的大宦官是鱼朝恩,他掌管了中央警卫部队神策军,权势气焰又高出一等。到了唐德宗李适和唐顺宗李诵二朝,宦官监军和专典禁军制度化,宦官不再掌握禁军。但是唐德宗年间发生了泾原兵变,宦官窦文场和霍仙鸣因为护驾有功,被起用为禁军统领。唐宪宗李纯到唐昭宗李晔末期,是宦官专权的鼎盛期。

甘露之变就是发生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之下。那时,唐文宗李昂刚刚即位不久,他对宦官专权乱政的行为深恶痛绝,于是让李训担任宰相,让郑注担任凤翔节度使,计划内外结合,将宦官势力全部铲除。

李昂是由宦官从十六王宅中迎出来立为皇帝的,他的祖父唐宪宗李纯和哥哥唐敬宗李湛都是被宦官杀害的,他的父亲唐穆宗李恒也是宦官拥立的。宦官最初是以一种特殊的奴婢身份出现的,但此时的宦官却手握军权,可以控制禁军,指挥朝政,已经不再是最初意义上的宦官了。于是李昂决心铲除宦官势力,但是他本身是由藩王登上皇位的,既没有东宫的侍者,也没有心腹重臣,他开始在资历不深的朝官中寻找可靠之人,帮助自己成就大业。最先被李昂看中的是翰林学士宋申锡。但是李昂和宋申锡密谋铲除大宦官王守澄的时候,不幸被泄密。王守澄等人还没等宋申锡行动,就抢先倒打一耙,诬告宋申锡企图谋反,于是宋申锡遭到了贬谪,死在了开州。

宋申锡死后,李昂又开始重新物色人选。李训与郑注应运而出,他们以清除宦官为己任,利用牛、李两党的矛盾,将李宗闵和李德裕这两个牛李党魁首贬逐流放,他们的党羽也受到牵连,牛、李两党几乎被清除一空。他们又利用宦官之间的矛盾,把与王守澄不和的左神策军中尉韦元素、枢密使杨承和、王践言三个大宦官迁到地方去作监军。接着,他们又利用与王守澄有矛盾的宦官仇士良,把王守澄除去,改任左右神策军观军容使、兼十二卫统军,听着名头很大,但是实际上是夺去了他的实权。没过多久,李训和郑注又派宫中的使者李好古到王守澄的府第中赐毒酒,逼他自杀。

铲除宦官的行动取得了一定的胜利,但在这之后,关于如何铲除所有宦官的问题,李训和郑注发生了争执。郑注打算利用王守澄出殡的机会,一举歼灭所有宦官。但是李训则密谋了甘露之变,在那个计划之前就先一步实行了。

一天早朝的时候,文武百官全都来了。左金吾卫大将军韩约禀报说在金吾左仗院中有甘露夜降石榴树,请皇帝亲自前往观看。其实树木上凝结有甘露,本来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但是天降甘露一般发生在夏秋两季,而此时已经到了初冬,地处北方的长安城已经十分寒冷了,不太可能出现甘露。所以,当有人禀报有甘露降临的时候,文武百官都觉得这是一种吉兆和祥瑞,都纷纷向李昂拜贺。金吾左仗院在含元殿的左前方,李昂和文武百官到了含元殿内,命宰相李训及中书、门下两省官员前去核实。李训去金吾左仗院察看之后禀报说:“陛下,好像树上并没有甘露啊,实在是不敢轻易下结论。”李昂又命左右神策军中尉仇士良和鱼志弘等宦官再去查看。但他们并不知道,此时的金吾院中早已设下了伏兵,等着他们到了金吾院内,就群起而杀之。

仇士良和鱼志弘等人走后,李训急忙召来守在丹凤门外的士兵入宫作为接应,但将军王璠却因为害怕而不敢前行,王璠手下的士兵虽然到了含元殿下,却吓得不能正常走到含元殿内。另一支由郭行余统领的接应部队压根就没有来。

一时间,含元殿下乱成了一团麻。仇士良和鱼志弘等人,正在由韩约陪同前往金吾院。韩约因为心中有鬼,紧张得面色发白、汗流不止,仇士良觉得有些奇怪。就在这时,一阵风吹来,幕布被吹得飘了起来,露出了埋伏起来的士兵。仇士良看到以后大惊失色,连忙逃出金吾院,奔往含元殿。守卫想把殿门关上,却被仇士良的一声厉喝吓得吃了一惊,没来得及把殿门关上。李训急忙让卫兵护驾,但是被宦官抢先了一步,他们把李昂扶上了软舆,准备回宫。李训想要阻止,却被仇士良击倒在地。京兆少尹罗立言率领京兆府的三百多人赶来,御史台中丞李孝本率领军队也赶来了。大殿之上一片混乱,宦官死伤十多人。李训抓住软舆阻止宦官把李昂抬进宫,但是李昂见大势已去,便呵斥李训放手,被抬进了宣政门,宦官们把宫门关上,高呼万岁。

文武百官见皇帝落入了宦官手中,知道大事不妙,四散而去。李训等人看到大势已去,骑马逃出长安城。不久之后,宦官们调集禁军开始大开杀戒,李训、郑注、王涯、舒元舆、王璠、郭行余等十七人被杀,他们的族人也无一幸免。

这就是甘露之变,以宦官的胜利而告结。唐文宗李昂差点被废,此后干脆成为了宦官手中的傀儡,最后抑郁而终。此后,宦官们的气焰更为嚣张,迫胁天子,下视宰相,把朝中大臣们视为草芥,大唐王朝就这样一天一天地衰弱下去了。

牛李党争,明争暗斗搅朝纲

牛李党争是指唐朝统治后期以牛僧孺、李宗闵等人为领袖的牛党与李德裕、郑覃等人为领袖的李党之间的争斗。这场争斗从唐宪宗李纯执政时期开始,到唐宣宗李忱执政时期才结束,一共持续了将近四十年的时间,最终牛党获胜。牛李党争是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宗派斗争,所以也称为朋党之争。

牛党的成员大多是科举出身,属于庶族,门第卑微,靠寒窗苦读考取进士,才得以担任官职。李党的成员大多出身于世家大族,门第显赫,他们往往依靠祖上的高官地位得以进入官场,称为门荫一族。

唐玄宗李隆基执政时期,牛仙客以兼领朔方节度使和河东总管的身份入朝为宰相,标志着藩镇势力打入中央政权的开始,首开藩镇节度使独立行使人事任免权的先河,从此节度使和宰相可以平起平坐,拥有完全相等的职权。牛仙客死后,宰相杨国忠与藩镇将领安禄山的矛盾逐渐激化,安禄山发动了安史之乱。战乱平定后,形成了中央与藩镇对立的藩镇割据局面。当时是唐宪宗李纯执政时期,当朝宰相武元衡因为要攻打淮西节度使而被平卢节度使的刺客刺杀,这时的皇帝和中央政权早已经失去了往日的权威,皇权无力控制局面,致使各种党争愈演愈烈,整个朝廷成为了官僚、宦官、藩镇将领争权夺利的竞技场。所以,藩镇割据势力与中央政权的矛盾成为了牛李党争的重要条件之一。

除了藩镇割据的前提条件,宦官集团的内部斗争为牛李党争提供了后台。随着宦官势力的不断膨涨,他们侵害到了官僚集团的利益,于是官僚集团与宦官集团便展开了一场争权夺利的激烈斗争。牛李党争的两派官僚集团完全依附于朝廷中的宦官势力之下。

唐宪宗李纯在位期间,有一年长安城中举行了选拔人才的考试,举人牛僧孺和李宗闵在考卷里直言批评了当时朝廷政策的得失。考官看了之后觉得这两个人很符合选拔的条件,就把他们推荐给了李纯。

这件事情传到了宰相李吉甫,也就是李德裕的父亲耳里。李吉甫见牛僧孺和李宗闵两个人居然敢批评朝政,揭露他的短处,十分生气,为了不让他们对自己不利,李吉甫就想出一个坏主意。他跑到李纯面前,哭着说:“陛下,牛僧孺、李宗闵这两个人与考官有私人关系,所以才被推荐给您,他们根本没有真才实学,只会胡言乱语,如果真让他们入朝为官,那势必会对您的威望造成威胁,还望您一定要三思啊!”李纯看到李吉甫说得情真意切,竟然信以为真,就把考官们降了职,也没有提拔牛僧孺和李宗闵,这件事引起了朝野的一片哗然,文武大臣们争相为牛僧孺和李宗闵等人鸣冤叫屈,谴责李吉甫嫉妒贤能。面对舆论的压力,李纯只好将李吉甫贬为淮南节度使,选了其他人担任宰相。

因为父亲李吉甫被贬谪,所以他的儿子李德裕也对牛僧孺和李宗闵两个人产生了极大的不满。唐穆宗李恒长庆元年(821年),由礼部侍郎钱徽主持进士科的考试,右补阙杨汝士为考官。中书舍人李宗闵的女婿苏巢和杨汝士的弟弟以及宰相裴度的儿子裴撰等人及第。前宰相段文昌觉得礼部贡举不公平,都是通过关系录取的人选。李恒询问翰林学士李德裕、元稹、李绅等人,他们也都说段文昌所说的是实情。李恒派人进行复试,结果原榜中十四个人中仅有三个人勉强及第,钱徽、李宗闵、杨汝士都因此被贬官。李宗闵觉得这件事是李德裕在报复自己,于是怀恨在心。牛僧孺很同情李宗闵,跟他结成一派,李德裕也拉拢一些士族出身的官员自成一派。于是,朝中从此开始分为了两个党派,他们双方各自从自己派系的私利出发,互相排斥。

唐文宗李昂即位后,李宗闵通过讨好宦官,当上了宰相,他向李昂推荐牛僧孺,也让他当上了宰相。这两个人拥有大权后,合力把李德裕排挤出了朝廷,到西川担任节度使。李德裕任西川节度使的时候,接受了吐蕃将领的投降,收复了重镇维州。这本来是大功一件,但是牛僧孺却对李昂说:“陛下,只是收复德州根本算不上是好事,如果因此跟吐蕃产生了罅隙,那可就得不偿失了啊!”李昂听了觉得有道理,就下令把降将和城池交还给吐蕃,李德裕十分气愤。后来,朝中有大臣告诉李昂,说把维州城还给吐蕃是一件失策的事情,十分遗憾,还帮助李昂分析了这件事,让他明白了这其实是牛僧孺用来排挤李德裕的手段。李昂追悔莫及,开始疏远牛僧孺。

唐文宗李昂虽然勤于政事,但是十分没有主见,总是一段时间起用牛僧孺,一段时间又起用李德裕。这两派的地位也随之变化,一旦其中一派得了势,另一派就会被打压,朝政被弄得乌烟瘴气。

牛、李两派为了争权夺利,不得不去讨好朝中拥有大权的宦官。李德裕在担任淮南节度使的时候,被监军的宦官杨钦义召回京城。李德裕觉得此次回去以后一定会掌握大权,于是设了酒席为杨钦义送行,还给他准备了一份大礼。唐武宗李炎即位后,杨钦义就在李炎面前夸赞李德裕多么有能力,多么有才干,于是李炎让李德裕当了宰相。李德裕上任后把牛僧孺和李宗闵都放逐到了南方。

唐武宗李炎去世后,唐宣宗李忱即位。牛党成员白敏中担任宰相,牛党又纷纷被重新起用,牛僧孺和李宗闵等人又被调回了朝廷,重新担任重职。牛僧孺等人上台后,开始极力打压李党,很多李党成员遭到了罢斥,被贬出了京城,牛党获得了最终胜利。李党的主要人物李德裕被赶到了遥远的崖州,没过多久就忧郁而死。牛李党争就此画上了句号,结束了长达四十多年的争斗,他们的争斗没有带来任何好处,只是再度加深了朝政的混乱,助长了宦官专权。

会昌法难,唐武宗灭佛

唐武宗李炎,本名李瀍,是唐穆宗李恒第五个儿子,唐文宗李昂的弟弟。李炎刚当上皇帝没多久的时候,设斋邀请僧人和道士来讲法,但是只赐给道士紫衣,并没有赐给僧人。虽然这只是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却向所有人释放出一个明确的信号,就是新皇帝不喜欢佛法。

从唐朝建国开始,就以道教为国教,佛教和道教之争从没间断过。李炎在位期间做的最有名的一件事就是灭佛,称为会昌法难,与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的灭佛合称为三武之厄。会昌法难虽然只有短短的六年时间,但是李炎灭佛的缘由却早在安史之乱时期就已经产生了,如果往更早之前追溯,甚至可以到大唐初年,也就是唐朝皇帝将道教始祖老子李耳尊为祖先的时候。

从魏晋以来形成的门阀制度虽然到唐初已经衰落了,但是社会影响力依旧很大。李氏家族并非名门世家,所以当了皇帝之后就想抬高自己的家族背景,他们决定尊道教的始祖李耳为祖先,道教在唐代就拥有了很高的地位。李氏家族特别渴望长生不老,因此主张通过服用丹药获得长生不老的道教受到了欢迎,但是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唐太宗李世民、唐宪宗李纯、唐穆宗李恒、唐敬宗李湛、唐武宗李炎和后来的唐宣宗李忱,都是为了求得长生不老而服用丹药,结果中了丹药的毒,有的一病不起,有的直接被毒死了。

唐武宗李炎非常迷信道教的长生之术,他在位期间崇道排佛,将太上玄元皇帝老子的诞辰定为降圣节,全国休假一天,在宫中设置道场,在大明宫修筑望仙台,拜道士赵归真为师,非常迷信长生不老之术和仙丹妙药。

当时,有的道士为了打击佛教,编造并散布“李氏十八子昌运未尽,便有黑衣人登位理国”的故事,十八子就是李唐皇室,黑衣人就是僧人。这些居心叵测的道士们还说望仙台之所以没有成仙的道士,就是被佛教的黑气阻碍了成仙的道路。为了维护道教,李炎不准百姓使用独脚车,因为他认为独脚车会碾破道的中心,引起道士们的不安。为了防止黑气上升,防止黑衣天子出世,李炎还禁止民间豢养黑猪、黑狗、黑猫、黑兔、黑羊、黑驴、黑牛等动物。

不过,唐武宗李炎灭佛的根本原因还是经济问题。佛教的过度泛滥严重影响了生产力的提升。由于武则天执政时期,大兴佛教,导致佛寺和僧人泛滥,僧人本来应当念佛修为,因为备受重视,都坐拥大量的地产,成为了大地主。到了唐中宗李显执政时期,大兴佛教加大了政府财政上的支出,使得国家府库空虚,有很多壮丁因为寺庙的待遇好,都出了家,遇到外患时僧人不能出征打仗。大量的寺庙还侵占了原本是农田的土地,导致农作物减产,遇到灾年,寺庙不能解决众人的饥饿,反而每年都需要大量的粮食来供养僧人。安史之乱时,郭子仪和禅宗六祖神会做了交易,让神会通过私卖度牒来换取钱财,佛教徒的数量因此失控,僧人们鱼龙混杂、良莠不齐。

另外,唐朝的很多重臣都是儒家学派的,比如李德裕、韩愈、杜牧等人,他们以巩固皇权道统为口号,坚决抵制佛教。中唐以来,国力大为衰落,从前那种对外来文化兼容并包、完全开放的心态丧失殆尽。不论是灭佛兴道,还是重佛抑道,都是因为对宗教的偏执,而不是从文化角度考虑。

会昌二年(842年)开始,李炎下令限制佛寺的僧侣人数,不得私自剃度,限制僧侣蓄养奴婢的数量,很多寺院被拆毁,大量的僧侣被强迫还俗。会昌四年(844年),李炎下旨不许供养佛牙,同时规定代州五台山和泗州普光寺、终南山五台寺和凤翔府法门寺等存有佛指骨的地方,严禁再继续供养和供人瞻仰,如有信徒送来一钱,就要杖打二十,如果这些地方的僧人接受信徒的一钱,也要杖打二十。会昌五年(845年)的时候,灭佛的规模扩大化了。李炎下令让四十岁以下的僧人全部还俗,规定五十岁以下的没有祠部度牒的僧人也要还俗,就连从天竺和日本前来求法的僧人也被强迫还俗。

这次大规模的灭佛行动,一共拆除了寺庙四千六百多所,拆掉招提和兰若四万多所,二十六万的僧人还俗成为国家的两税户,没收寺院所拥有的膏腴上田数千万顷,没收奴婢为两税户十五万人,增加了政府的纳税人口,扩大了国家的经济来源。此外,还拆废寺院和铜像、钟磬,所得金、银、铜一律交付盐铁使用来铸钱,铁交付本州铸为农器。

唐武宗李炎一边灭佛,一边急切地想得到道士们炼制的仙丹妙药,得道成仙。道士赵归真告诉他,有一种仙药只有在吐蕃才能得到,请求前往采制。这个理由实际上是赵归真找机会脱身,但是李炎没有放他走,答应派其他人去,还问他炼制丹药到底需要什么药,让他开具一个明细,赵归真无计可施,只好随便开出一个炼制仙药所需的药材清单:李子衣十斤,桃毛十斤,生鸡膜十斤,龟毛十斤,兔角十斤。这其实是一个永远无法备齐的单子,但是李炎鬼迷心窍,竟然真的派人到各地去求购。

李炎一边急切地等待着收集药材的人早日回来,一边坚持不住病倒了。由于他常年服用所谓的仙丹妙药,身体受到了丹药中毒素的侵蚀,他变得容颜消瘦、性情乖戾。赵归真为了掩饰真相,告诉李炎说这是得道成仙的必要过程,是在脱胎换骨,属于正常情况,所以身边的大臣劝他少服用丹药,他也不听。会昌六年(846年)的新年朝会,由于李炎病情加重,也没有举行。

道士们为了拥有权力,依然竭力编造谎言欺骗唐武宗李炎。他们说生病是因为皇帝的名字瀍从水,与唐朝崇尚土德不合。土胜水,所以瀍被土所克制,不吉利,应该改名为炎,炎从火,与土德相合,可以消除灾祸。但是改名并没有给李炎带来好运,他的病情还是日渐加重,已经说不出话。

唐武宗李炎的这次会昌灭佛,使经过了隋唐盛极一时的发展而来的佛教八宗,在晚唐时走向了西山日暮中。虽然后来唐宣宗李忱即位后,停止灭佛,并在一定程度上加以恢复,但那是因为过激地灭佛给当时的社会带来了不稳定因素,根本不是真的为了兴佛,佛教在中国从此开始走向下坡路。

功与过,自有后人评说

唐武宗即位的过程十分波折。唐文宗李昂曾想立唐敬宗李湛的儿子晋王李普为太子,但是晋王李普五岁的时候就不幸夭折了。于是,李昂立了儿子鲁王李永为太子,但是太子李永忽然死了。接连受到丧子之痛的李昂不敢再立自己的儿子了,于是立了李湛的第六子陈王李成美为太子,但是还没来得及行册礼,李昂就一病不起了。神策军左右护军中尉仇士良和鱼弘志以太子年幼多病难当重任为由,要求重立太子。他们将李昂的五弟颍王李瀍也就是李炎,从十六宅迎入宫中,他在二十七岁的时候登基为帝,成为了唐武宗。

唐武宗李炎信奉道教,与道士多有往来,这使他增加了一些了解社会现实的机会。李炎在读书方面虽然不如李昂,但是他少了一些书生意气和迂腐,更知人善任,面对现实,敢于向宰相当面认错,尤其是他信任和重用李德裕,使得李炎在会昌年间内忧外患交织的时刻,能够沉着应对,渡过难关。李德裕提出的政归中书的政策,还使国家渐渐恢复了元气,史称会昌中兴。

李炎即位之初,在宦官仇士良等人的胁迫下,他开始大开杀戒,唐文宗李昂的妃子杨氏、陈王李成美、安王李溶等人都被赐死了。仇士良又把枢密使刘弘逸等人杀死,以解除对其权势造成的威胁。宰相李珏和杨嗣复被贬往外地,李炎本来打算将二人处死,但在李德裕的强烈请求下,赦免了他们。宦官仇士良见李德裕的势力日益增长,便散布流言蜚语,想诋毁李德裕的名声。仇士良对禁军说宰相要削减禁军的衣粮和马匹的草料费用,想以此激怒禁军闹事。李炎知道以后派人到神策军中宣布御旨,说此事纯属空穴来风,跟宰相没有关系,从而稳住了局面。仇士良的阴谋被揭穿后,李炎剥夺了他对禁军的控制权。仇士良发现形势不妙,以退为进,称身体有疾提出辞职,李炎顺水推舟,改任他为内侍监。

仇士良被退居之后,对来送他的其他宦官说:“不能让天子有闲暇,一旦闲暇他肯定会去读圣贤之书,见儒学之臣,听了大臣的劝谏,他就会深谋远虑,减少玩乐,我们所受的恩宠就会变薄,权力就会变轻。为了我们的前途考虑,最好的办法就是囤积财货,多养鹰马,每日以打球狩猎等声色迷惑天子的心志,越是极尽奢侈,就越会让天子高兴,他就不会停息。这样一来,天子必定排斥经术,倦怠政事,我等就可以大权在手了。”这是宦官仇士良的经验之谈,但这套经验在李炎身上却不太灵验。仇士良退职不久就病死在自己的府邸中。

李炎继位后,在政治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由于唐代的官俸不高,许多官吏的薪俸收入还不能养家糊口,许多地方官吏的薪俸发放不及时,这样就难免让官吏们心生他念,转而剥削百姓。而且唐代的人们重内轻外,官员都不愿到外地去任职,特别是那些边鄙之乡或者气候条件恶劣的地方,造成了京师和一些繁华的地方官吏过多,而有些地方则缺官少吏。李炎立法极为严峻,尤其是对官吏贪赃枉法的惩治更是从重从严、绝不姑息。会昌四年(844年),李炎听从李德裕的话,裁掉了官吏两千多人。后来,李炎加尊号后宣布大赦,但仍将官典犯赃与十恶、叛逆、故意杀人等罪行并列,不在赦免的范围之中。李炎在严惩贪腐的同时,提高了官吏的收入,发放养廉银,贷款给官员帮助他们还清债务,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官场风气。

在朝廷中,宰相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宰相辅佐的好坏,其权力行使的是否充分,直接关系到了朝政的优劣。安史之乱后,唐初那种以中书、门下、尚书三省为政务中枢的体制逐渐解体,最终被翰林、枢密和中书门下组成的新中枢取代,宰相的权力逐渐被削弱。特别是甘露之变以后,天下事都由北司决定,宰相只是负责写文书而已,宰相几乎成了宦官专权的附属品。因此,李炎加强了相权,对于抑制宦官权力的扩张,提高朝官的威望,保证政令统一出自宰相府,有很明显效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唐朝后期,仕途太滥是当时的一大弊端。李炎决心追根溯源、整顿吏制。他对选拔官吏进行了较为严格的控制,企图从官吏的来源入手。他严格了进士选拔制度,选拔真才实学的人。严格的选举,自然有助于官僚队伍素质的改善。他还对新科进士的实授作了较为严格的规定,对官宦的门荫特权进行了限制。李炎还整肃了政风,严禁官员无节制的游宴,取缔了进士曲江集宴,促进政风的廉洁和政府形象的改善。

对于形成已久的藩镇割据,李炎也十分重视。其中,平昭义之乱是唐王朝干涉地方藩镇割据的最后一次胜利,对于提高唐中央朝廷的权威和增强对地方藩镇的控制力有着积极的意义。战争结束后,各地的割据藩镇重新遵守朝廷命令,唐朝在形式上获得了统一。除了藩镇,李炎还派兵击败了回鹘,稳定了漠北,谋划了西域,稳定了边疆。

唐武宗李炎统治时期,禁止官吏与民争利,以改善朝廷在百姓心中的形象。李炎提倡官吏们只要拿自己的俸禄就好,不要和别人争夺就业的机会,这样让每个人都可以获利,每一户人家都可以自足。会昌年间,唐代的户口比安史之乱期间增加了一倍多,人口也逐渐出现了恢复的趋势。

会昌六年(846年),唐武宗李炎因为服食丹药,一病不起,与世长辞。他成为了继唐太宗李世民、唐宪宗李纯、唐穆宗李恒之后,又一位因为服食丹药而死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