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元和中兴,大唐的回光返照

中兴之君的登基之谜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唐顺宗李诵的长子李纯即位,史称唐宪宗。李纯即位之后,重用贤良,改革弊政,取得了削藩的巨大成果,重振朝廷统治的威望,可以说是一位比较有作为的君主,李纯因为父亲唐顺宗李诵的禅让而即位,但是他登基的过程却隐藏着一个巨大的谜团。

李纯幼年的时候,长安城发生了泾师之变,李适仓皇出逃前往陕西,很多事情没来得及安排,宫中那些没来得及逃走的宗室子弟,全部死在了叛军的手上,李适听说后内疚不已。一年以后,李适回到了长安,发现年仅六岁的皇长孙李纯被宦官藏了起来,幸运地活了下来。李适喜出望外,对李纯格外宠爱。李纯经常被祖父李适抱在膝上玩耍,李适问他:“纯儿,你是谁家的孩子呀,怎么被我抱在怀里啊?”李纯天真无邪地回答说:“我是第三天子。”这一回答使李适非常诧异,作为一个只有几岁的孩子,李纯就能按照祖、父、子的继承顺序进行回答,无不显示出他的早慧,李适不禁对怀里的小皇孙刮目相看,认为他有天子之相。后来,李适封当时只有十一岁的李纯为广陵郡王。

李纯作为广陵郡王的这十几年中,一直深居内宫,在宦官和老师的陪同下刻苦学习。虽然他是祖父心目中的继承人选,但是却不被父亲重视,迟迟没有被立为太子。直到李纯二十八岁的时候才被立为太子。册封仪式之后仅仅三个月,李纯就开始监国,总揽朝政。

早在李纯被立为太子之前,朝臣陆质就借着侍读的机会,向李纯进言,建议他不要总是埋头读书,应该早日为自己以后的前途进行谋划。李纯义正言辞地说:“父皇让先生为我传授知识,没有让您扯其他的事情。”那时的李纯是一个不问世事的郡王,没有人能窥探他的内心。

就是这样一位与世无争的太子,忽然得到了父亲的传位禅让,从一个郡王登上了最高权力的巅峰。在李纯登基这一年中,朝野上下发生了很多不寻常的事。曾经向唐顺宗李诵建议让太子李纯监国的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在八月十七日,突然暴病而死。荆南的裴均、河东的严绶也不约而同地给李诵发来奏章,内容和韦皋的提议几乎一模一样。剑南、荆南、河东三地的节度使相距千里之外,却在同一时间内给皇帝上了同一奏章请求太子监国,实在是有些蹊跷。

在唐顺宗李诵在位的时候,最看重的是舒王李谊,很多宫中的宦官和朝廷重臣都与李谊有密切的往来,但是就在李纯登基当年,舒王李谊莫名其妙地病死了。

除了这些,最可疑的就是唐顺宗李诵的死了。李纯曾经率领文武群臣为太上皇上尊号,他下诏宣称太上皇的旧病没有完全治愈,向全天下宣布了太上皇的病情。但是在这之前,没有丝毫的信息显示李诵生病,在李纯宣布病情的第二天,李诵就死在了兴庆宫,迁殡于太极殿发丧,这一切都充满了疑点。当时朝中有大臣提出了太上皇其实早就死了,之所以向天下通报病情,就是为了掩盖李诵被害死的真相。这位大臣不久之后也莫名其妙地病逝了。

其实,如果把这些疑点串联起来,不难发现,从李纯被立为太子,到监国摄政,再到后来的登基为帝,这一系列的过程都像是阴谋篡位。李诵在严密的控制之下,完全丧失了自由,违心地禅让了皇位。协助李纯篡位夺权的就是那些宦官,其中最为恶名昭著的就是权倾一时的俱文珍。

唐顺宗李诵即位之初,翰林学士王叔文等提倡革新,为了打压宦官和藩镇势力,发动了永贞革新,宫市制度被强行取消,相当于断了俱文珍等宦官的财路。不仅如此,王叔文等人还计划从宦官手中夺回禁军兵权。俱文珍见事情危急,和李纯结成党羽,阴谋发动了政变,逼迫李诵让太子监国,又让更为志同道合的袁滋、杜黄裳等人当宰相。

李纯即位后,群臣讨论给他上尊号时,一个宰相主张加“孝德”二字,另一个宰相认为“睿圣”的尊号已经可以包括这个含义,不必再单独加了。李纯听了之后,勃然大怒,把这个建议不加“孝德”的大臣贬谪了。李纯对这两个字如此在意,从侧面说明了他心中有鬼,很有可能参与了当初囚禁唐顺宗李诵逼宫,并杀死亲生父亲的一系列事情。

元和中兴,打响削藩之战

元和中兴是指唐宪宗李纯在位执政期间,因为治国有方,使得唐朝的政治统治一度回到了正轨,由于李纯在位时用元和作为他的年号,因而得名。

从安史之乱后,唐朝的国力衰微,全国处于藩镇割据的状态。唐宪宗李纯登基后,从元和元年(公元805年)到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为削平割据势力,进行了长达十几年的削藩战争。

李纯是一位励精图治的贤能君主,他即位后,熟读贞观和开元年间的事情,把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之治和唐玄宗李隆基的开元盛世当作效仿的榜样。为了一改朝廷日益衰弱、藩镇权力日益膨胀的局面,他提高了宰相的权力,改变了对藩镇的姑息政策。

当时,因为夏绥银节度使韩全义入朝,所以他想让自己的外甥杨惠琳担任节度使。但是唐宪宗李纯却任命左骁卫将军李演为夏绥银节度使。当李演来到夏州时,杨惠琳便公然叛乱,李纯下令让河东和天德的军队前去平乱,兵马使张承金斩杀了杨惠琳,至此夏州杨惠琳之乱被平定。

李纯又下诏讨伐刘辟,他任命高崇文为左神策行营节度使,与山南西道节度使严砺、剑南东川节度使李康等人强强联手。高崇文手下的士兵个个战斗力强大,而且高崇文一直带兵打仗,作战和用兵的策略上都很高明。刘辟畏惧高崇文,决定先和别的节度使交手,他攻陷了梓州,抓住了剑南东川节度使李康。高崇文前去搭救,攻克了梓州,又在接下来的几次战役中打败了刘辟。在攻克成都后,高崇文活捉了刘辟,将他押回长安,刘辟和他的儿子被诛杀,剑南西川叛乱顺利平定。

蜀地被平定后,很多藩镇都心中恐惧,要求入朝,镇海节度使李琦也提出了这样的请求,但到了入朝的时候,他又说自己得了病来不了,在润州叛乱。李纯立刻削去了李琦的宦爵和属籍,派出军队讨伐李锜。镇海军兵马使张子良和润州大将李奉独等人抓住了李锜,朝廷将李锜诛杀,又没收了他的财产,赐给百姓,至此淮海之乱也被平定了。

一波刚平一波又起,魏博节度使田季安去世了,他的儿子田怀谏当了副大使,当时田怀谏只有十一岁,军心不安,李纯试图借机控制魏博。当时魏博三军共同举荐田季安手下的大将田兴执掌大权,将士们想要进行兵谏,田兴知道后,跪在地上请求士兵们,但是将士们已经下定决心,田兴无可奈何,只能请求他们不要伤到田怀谏,将士们答应了,杀了蒋士则等十余人。李纯下诏封田兴为魏州大都督府长史和魏博节度使,赐田兴名弘正,田兴以魏博六州归顺朝廷,李纯就这样成功收复了魏博六州。

元和九年(814年),淮西节度使吴少阳病死了,他的儿子吴元济密不发丧,对朝廷谎称父亲生病卧床,由他代为处理军务。李纯从平定蜀地之后就想拿下淮西,于是授予严绶以山南东道节度使的头衔,加淮西招抚使,让他带领军队攻打蔡州。严绶率军与吴元济对峙,吴元济根本没把严绶放在眼里,他的部下都劝他索性造反。淮西连接山东、河北等地,吴元济纵兵抗衡打响了淮西之役,这是一场十分激烈的斗争。李纯借助十六镇的兵力,历经三年之久,才平定了叛乱,吴元济在长安被斩首,淮西在割据了三十多年后,终于复归朝廷的统治。

因为淮西叛乱的平定,削藩的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朝廷处于优势,得以集中兵力进攻河北、山东的藩镇。王承宗主动献上了德、棣二州,成德至此也归顺了朝廷。

李师道是最后一个被平定的藩王,他在危急的形势下,先投降了朝廷,但很快就反悔了。于是李纯决定要发兵征讨李师道。李师道听说大军逼近,让百姓修缮守城工事,连妇人都要服役,百姓怨声载道,于是李师道的军队中发生了兵变自溃,李师道的部下率兵反叛,抓住了李师道和他的两个儿子,斩杀了他们。为首的是淄青都知兵马使刘悟,于是淄青和所属的十二州的叛乱全部被平定下来。

至此,唐宪宗李纯削藩取得了全面的胜利,连平卢这样的强硬藩镇也遵守了朝廷的约束,基本上结束了从唐代宗李豫开始的长达六十年的藩镇自己任命官吏,不供赋税的情况。但是尽管“元和中兴”削弱了藩镇割据势力,在一定程度上给朝廷统治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但是“元和中兴”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所以没能恢复唐朝之前的繁荣景象。

李师道行刺武元衡

武元衡生于唐肃宗乾元元年,他有着高贵的血统,是武则天的曾侄孙,被称为唐朝第一美男子,才华横溢、风度翩翩,诗文写得非常好。他的曾祖父武载德是武则天的堂兄,官至湖州刺史,他的祖父武平一是文人学士,曾任考功员外郎,他的父亲武就曾任殿中侍御史。武元衡出身于名门望族,自幼博览群书,长大后进士及第,担任监察御史,接任华原县令,从此走上了仕途。

当时,驻华原的镇军督将们蛮横无理,百姓对他们又惊又恐。身为华原县令,武元衡却无法制止督将们的横行霸道,所以内心十分郁闷。于是他说自己身患重病,请求辞职,回家闲居休养。唐德宗李适听说武元衡很有才能,就召他回京,给他连升三级,官至右侍郎中,时常召见他询问治国良策,武元衡总是侃侃而谈、对答如流。

等到唐顺宗李诵即位,翰林学士王叔文联合柳宗元和刘禹锡等人进行了永贞革新。王叔文发现武元衡才华出众,就让他加入了自己的集团,一起进行革新。当时的革新派炙手可热,而且有皇帝的支持,是出人头地的好机会,但武元衡觉得王叔文等人的集团有朋党之嫌,拒绝了王叔文的邀请,王叔文很生气,觉得武元衡不识抬举,就给他降了职。刘禹锡为武元衡鸣不平,想让他担任其他职务,也被武元衡婉拒了,刘禹锡看自己的好心没有得到回应,心中也很不痛快,所以武元衡又一次被降职。

其实当时的武元衡就已经看出永贞革新的不切实际,所以宁愿一再被降职,也不去趟那浑水。果然,永贞革新很快就失败了。

唐宪宗李纯即位后,十分赏识武元衡,提拔他当了宰相。这一年,武元衡刚刚四十九岁,年富力强,正是施展才华的年龄。当时的西川节度使高崇文是一介武夫,根本不会管理地方政务,李纯知道武元衡能够担此重任,但是又不舍得让他离开京城,就任命他为剑南西川节度使,兼任宰相。李纯对武元衡寄予厚望,武元衡也壮志在心,怀着一腔热血来到西川之后,他却发现高崇文离开后,把所有的财物都带走了,这里成了一座空城。

面对一无所有的西川,武元衡颁布了很多优惠措施,让百姓们休养生息,大力发展农业,使西川的经济在一年之后就得到了恢复,府库重新变得充实。武元衡在西川任职的七年中,受到了百姓和朝廷的一致称赞。李纯将武元衡召回朝廷,继续担任宰相。

武元衡回朝之后,面对的最大问题还是藩镇割据。由于藩镇的节度使是地方的最高行政长官,掌握诸多权力,导致朝廷政权的弱化。藩镇制度最早设置是为了抵御外敌。到了后来,藩镇的势力逐渐增强,开始不服朝廷的管理,唐德宗李适曾经试图削藩,反而引起了节度使起兵叛乱,虽然后来勉强平定了叛乱,却再也无力抗击藩镇势力,只能无奈地发布罪己诏,不再约束藩镇。

但是唐宪宗李纯的态度却十分强硬,直接对藩镇以武力讨伐。李纯在连续除掉了几个割据势力后,宰相武元衡审时度势,指出应该进一步削藩,继续攻打淮西,不能有丝毫犹豫,李纯深表赞同,派李师道和王承宗出兵。这两个人表面上虽然支持朝廷,但是暗地里却支持淮西节度使吴元济。他们偷偷招募了数百名地痞无赖,攻入朝廷的转运院,烧毁了大量的钱财、布帛、谷物,摧毁了唐军的后勤补给地。不仅如此,他们还派人潜入京城,准备刺杀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因为如果这两个人死了,其他朝臣就不会再提用兵镇压藩镇的事情了。

一天早上,天还没亮,长安城里静悄悄的。一队侍卫提着灯笼,簇拥着宰相武元衡出了府邸,刚走出没多远,武元衡突然听到黑暗中有人高喊了一声:“熄灭灯笼!”侍卫手中的灯笼全被熄灭了,周围变得一片漆黑,白刃闪闪、暗箭乱飞,侍卫们抵挡不住,四下逃跑。武元衡骑在马上,被重物击中左腿,钻心的疼痛让他摔下马来,胸口挨了一刀,当场就死了。刺客砍下他的头回去报功。天亮之后,巡逻兵士发现有人被杀,调查之后发现竟然是当朝宰相遇害了。与此同时,御史中丞裴度也遭到了袭击,他跟武元衡一样在上朝的路上遭遇刺客。他被连刺了三刀,却没被击中要害,裴度跌进沟中,刺客以为他已经死了,停止了追杀,裴度幸运地躲过了一劫。

朝中的两位重臣一死一伤,京城一片哗然。李纯立刻下诏,让骑兵护送大臣上下朝,宰相所过之处,路人必须回避,但是大臣们仍然十分恐慌,去上朝的时候都是战战兢兢的。可气的是,刺客行凶后竟然留下字条,威胁破案的官员如果捉拿他们,就杀死他们,办案的官员吓住了,不敢再去搜寻线索。眼看着案子一再被拖延,当时任左赞善大夫的白居易,上疏请求加快抓捕凶犯,朝中权臣们觉得他多管闲事,将其贬为江州司马。

兵部侍郎许孟容去觐见李纯,哭着说:“陛下,这可是惊天大案啊,之前从没发生过宰相去上朝却被刺客在路上杀害,如果不能抓捕他们,这可是朝廷的奇耻大辱啊!请您下令尽快破案,以告慰宰相的亡魂。”李纯被这番话感动了,立即下诏擒拿刺客,抓获刺客的人有重赏,授五品官,隐匿刺客的人灭族,还派兵在京城长安和东都洛阳展开大搜捕。李师道手下的一名士兵悄悄去告密,说刺客是李师道派去的,而且他已经秘密带兵潜入了洛阳,预谋叛乱。李纯听说后立刻派兵围剿,捉拿了李师道及其党羽数千人,刺客也全部落网,斩首示众。

李吉甫和《元和郡县志》

唐代有一位修史纂志的著名宰相,他就是赵郡李氏家族的李吉甫。出身名门望族的李吉甫自幼勤奋好学,博览群书,知识渊博,为日后修史著书奠定了基础。

他二十七岁的时候就担任了太常博士,受到宰相李泌和窦参的器重。后来,李吉甫被外放为明州长史,历任柳州刺史和饶州刺史等职务。唐宪宗李纯继位后,让李吉甫返回朝廷,把他召入翰林院,担任了翰林学士,并改任中书舍人,赐予紫衣。

西川节度副使刘辟叛乱后,大部分的朝臣都认为蜀地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不主张出兵讨伐。宰相杜黄裳却极力主张出兵讨伐,还推荐了神策军使高崇文担任伐蜀主帅,李吉甫也赞成出兵讨伐。西川平定后,李吉甫又建议让高崇文和严砺分别担任西川、东川的节度使,让他们相互牵制。

李吉甫因为曾经被外放十多年,深知百姓的疾苦,所以奏请皇帝,让节度使属下的各郡刺史独自为政,建议禁止州刺史擅自拜见节度使,同时禁止节度使以岁末巡检的名义向州县的百姓征收苛捐杂税。李吉甫觉得镇海节度使李锜骄横跋扈,有反叛的危险,所以劝李纯召他回朝,加以控制。但是三次征召都被李锜以患病为由搪塞过去。后来,李锜果然发动叛乱。李吉甫建议李纯派兵攻打李锜,顺利平叛,李吉甫因此获封。

李吉甫原本和窦群等人关系很好,但是窦群担任御史中丞后,和李吉甫产生了矛盾。后来,李吉甫患病,让医生留宿在家,窦群却抓了医生,禀报皇帝说李吉甫结交术士。李纯查知实情后,贬谪了窦群等人。虽然有惊无险,但是李吉甫通过这件事知道自己在朝中树敌过多,就辞去相位,出镇淮南。他在淮南的三年里,率领百姓修筑了几个水利工程,灌溉农田近万顷,还免去了当地百姓数百万石的欠租,深得民心。

李吉甫因病去世时,时年五十七岁。他生前除了担任宰相,更引人注目的就是他编纂的一系列书籍。他撰写了《六代略》三十卷,《元和国计薄》十卷,《六典》诸官职《百司举要》一卷,《删水经》、《元和十道图》、《元和郡县图志》等著作。

其中最有名也是流传最广的就是《元和郡县图志》。这本书详细地记载了唐宪宗元和年间全国的疆域政区、建置沿革、山川物产、户口变迁等情况。各卷叙事文字之前都有绘制的地图,所以称为《元和郡县图志》。但是该书在流传过程中地图都已经找不到了,仅仅剩下文字,所以改称《元和郡县志》。

李吉甫撰写《元和郡县图志》这样一部地理学著作,和他当时的政治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他生活在一个藩镇割据的战乱年代,有着一颗忧国忧民的心,当宰相以后更深切地感受到国力衰弱和藩镇的巨大威胁,所以急切地希望讨平藩镇,维护朝廷统治。他认为掌握山川形势、户口物产和交通要塞等全国地理状况,是事关兴替安危的大事。

《元和郡县图志》作为一部全国地理总志,对政区沿革地理方面有非常系统的描述。每一县下都写了当地的发展沿革和名胜古迹等,还作了一些必要的考证。李吉甫在写书的时候本着实事求是的严谨态度,对于那些弄不清楚的问题,没有武断地下结论,而是抱着存疑的态度。

这本书在自然地理方面的资料也相当丰富,写了附近山脉的走向、水道的经流、湖泊的分布等。全书共记载水道五百五十余条,湖泊一百三十多处,不仅记载了那些为人所知的大川大泽,还记载了一些不怎么引人注意的小河流,他还对各种地貌特征进行了详尽的描述。

在经济地理方面,李吉甫在每个府、州之后都写有贡赋一项,这是这本书首创的。上面记录的贡品大多是当地的土特产,包括著名的手工艺产品和矿产、药材等,对当地的水利设施和工矿业以及其他经济资料也有记载。

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图志》总结和发展了前代地理学著作的优点,还有自己的创新,所以称得上是一部划时代的地理学著作,给后世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元和礼佛,韩愈冒死上疏

唐宪宗李纯在力主削藩的过程中,可以算是一位英明的君主,但是在削藩战争胜利后,他却开始自以为是、忘乎所以。尤其是到了晚年,李纯竟然迷信起佛法来。

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一开始只是在少数百姓中流传。汉代灭亡后,在魏晋南北朝混乱时期,佛教得到了广泛地流传。到了唐代中期,佛教达到了鼎盛阶段,与中国本土的道教、儒学并称“三教”,相互形成鼎足之势。佛教在唐朝的盛行严重影响了政府的财政收入,给征兵、劳役、官吏等方面都造成了极大的困难,百姓的积怨很多。

凤翔的法门寺里有一座宝塔,叫护国真身塔,塔里供奉着一根骨头,据说是释迦牟尼佛留下来的一节指骨,每隔三十年才开放一次,供人瞻仰礼拜。佛骨是佛涅槃后,火化所留下的遗骨和骨灰,又称为佛舍利,或舍利子,也有以佛身的部位而命名的,如佛顶骨、指骨、佛牙等。在佛骨中,以释迦牟尼佛的舍利子最为珍贵,据传两千五百年前释迦牟尼涅盘,弟子们将他火化之后,从灰烬中找到了了头顶骨、牙齿、中指骨和八万四千颗舍利子。

唐宪宗李纯听说后就想把佛骨请进宫中,认为这样做能够求得风调雨顺,国顺民安。于是,他特地派了几十人的仪仗,到法门寺把佛骨隆重地迎接到位于长安的皇宫里供奉,再送到寺庙里,让长安的百姓瞻仰。王公大臣们见皇帝如此虔诚,不管是不是信仰佛教,都想去凑个热闹,千方百计地寻找瞻仰佛骨的机会。有钱的捐了香火钱,没钱的就用香火在头顶和手臂上烫几个香疤,算是对佛祖的虔诚。

当时,朝中有一位大臣叫韩愈,字退之,他不仅是一位直言敢谏的大臣,还是著名的诗人、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愈向来不信佛,更不要说去瞻仰佛骨了。他对这种铺张浪费迎接佛骨的活动极为不满意,他给唐宪宗李纯上了一道奏章,劝谏他不要再干这种迷信的事情。他说佛法在中国古代是没有的,在汉明帝以后才从西域传了进来,历史上凡是信佛的朝代,寿命都不长,所以他认为佛是不可信的。

李纯收到这封奏章后,大发雷霆,立刻把宰相裴度叫了过来,气愤地说:“爱卿,韩愈说我信佛过了头,人各有志,他不信佛我可以不追究他,但是他竟然说信佛的皇帝寿命都不长,这不是在咒我死吗?就凭这一点我就不能饶了他,一定要把他杀掉!”宰相裴度连忙替韩愈求情,并且说好话安慰皇帝,直到李纯的火气慢慢消退。

除了宰相裴度,替韩愈求情的大臣还有很多,李纯碍于面子就没有杀掉韩愈,只是把他贬谪到潮州去当刺史。但是韩愈仍然不服软,坚持自己的主张,写诗道:“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