藩镇割据的局势从唐肃宗李亨执政时期开始就有所征兆了,唐代宗李豫执政时期已经形成,到了唐德宗李适执政时期,这种状况已经严重到破坏国家统一的程度了。李适即位之后,励精图治,为了执政严明而远离宦官,整顿吏制,而且崇尚节俭,惩治贪污浪费等现象,推行两税法,增加了朝廷的收入,大大提高了国库的储备,这一系列举措颇有中兴之主的风范。
面对藩镇割据的颓势,急于有所建树的唐德宗李适毅然采取了武力削藩的政策,但是他的一些行动有些操之过急,没有完全考虑自身是否有削藩的条件和能力,导致了一些不该提前爆发的矛盾迅速激化,不仅给自己的统治带来了威胁,还使江山社稷陷入了摇摇欲坠的情形中,最终引发了四镇之乱。
当时,成德节度使李宝臣、淄青节度使李正己、魏博节度使田承嗣、山南东道节度使梁崇义相互勾结,试图把自己的领地传给自己的子孙后代。田承嗣死后,李宝臣等人极力支持田承嗣的侄子田悦继承魏博节度使的职位。李宝臣死后,田悦又极力支持李宝臣的儿子李惟岳继承成德节度使的职位,但是唐德宗李适拒绝了他们的请求。李惟岳见继承无望,就去向田悦和李正己等人诉苦,并暗中共同谋划起兵造反。按照计划,田悦带兵包围了邢州等地,李正己带兵驻守在徐州等地,梁崇义在襄阳起兵响应,扼住北上的运输路线。
李适积极应对这次兵变,任命刘玄佐担任宣武节度使去攻打李正己的兵马,派遣昭义节度使李抱真和河东节度使马燧攻打田悦的兵马,派遣卢龙节度使朱滔攻打李惟岳的兵马,派遣淮西节度使李希烈攻打梁崇义,为了给他们助阵,李适还派出负责护卫朝廷的神策军,可谓全力以赴。
田悦的大队人马在临洺城下和马燧、李抱真的部队进行了两次会战,大败而归,被围困在魏州。李正己在起兵后不久就死了,由他的儿子李纳继续和朝廷对抗,李纳想夺回徐州,却被朝廷的军队打得节节败退。梁崇义驻守的领地地盘比较小,而且兵马数量也不多,所以很快就被攻破,梁崇义见局势没有扭转的余地,就自杀了。其他几个节度使的状况也不容乐观,战败的战败,归降的归降,战争本来应该就此结束了,但是处理李惟岳领地时分配不均,使得局势发生了大逆转。
现任成德节度使李惟岳的父亲李宝臣原有领地冀、沧、深、恒、定、赵、易等州,在重新划分这些领地时,唐德宗李适任命张孝忠为易、定、沧等州的节度使,任命王武俊为恒、冀等州的观察使,王武俊觉得自己功劳大但是得到的奖赏少,不是很满意。李适任命康日知为深、赵等州的观察使,李适又把原本属于淄青镇的德、棣两个州划分给了卢龙节度使朱滔,命他返回卢龙。朱滔最想得到的深州被分给了别人,他为此十分不情愿,驻军在深州不肯离开。当时田悦被围困在魏州,当他知道这件事情后,立刻派部下去游说朱滔,让他把贝州送给自己并出兵救援魏博,以便可以继续维持藩镇割据的局势。朱滔当时正愤恨不已,听了田悦的主意简直正中下怀,答应把深州送给他。朱滔去找王武俊商议行动计划,让他把唐德宗李适派来的使者抓起来,并出兵攻打康日知,出兵救援魏州。当时朱滔军队中有一些将士对此持反对意见,他为了将计划顺利进行,不惜杀死一大批部下。
李适派出朔方节度使李怀光率兵反击,朱滔和王武俊刚刚抵达魏州,就和李怀光的军队短兵相接,李怀光在最初的战局中取得了胜利,不再把朱滔和王武俊的军队放在眼里,但是马上就遭遇了惨败。朱滔等人乘胜追击,引来运河的水冲断了朝廷大军的粮道,使他们断了后援,不得不退到魏县。朱滔随后带兵赶到魏县,与朝廷大军隔水相望,互相牵制。
朱滔、王武俊、田悦、李纳四个人见自己的兵马完全可以牵制住朝廷的军队,于是决定各自建立王国,彼此结盟,互相帮助。于是,朱滔自称翼王、王武俊自称赵王、田悦自称魏王、李纳自称齐王,这就是所谓的四王之乱。在这四个王中,朱滔的兵力是最强的,于是其他三个王推选朱滔作为盟主,他们制定了一系列和朝廷类似的官制和礼制。
在四镇之乱发生的同时,淮西也发生了叛乱。淮西节度使李希烈也自称天下都元帅、太尉、建兴王,与四镇勾结反叛朝廷。李希烈的性格十分残暴,当唐德宗李适想要加封李希烈的时候,时任宰相杨炎进谏道:“陛下,您有所不知,李希烈是董秦的养子,董秦十分信任他,但是李希烈为了自己的利益,六亲不认,驱逐了养父董秦,夺取他的节度使职位,这种不守礼法的人,您怎么能重用呢?如果您派他去讨伐梁崇义,战争胜利后,您能保证他不会跟四镇一样自立为王吗?还望陛下三思啊!”尽管杨炎的这番话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但是李适根本听不进去,一心想着尽快改善藩镇割据的局势,还是执意加封了李希烈。
李希烈进攻襄阳,得胜之后果然把襄阳收入自己的私囊中,抓当地的百姓作为奴隶,把那里的财物洗劫一空,看到襄阳已经没有可利用的地方了,李希烈又撤离那里。唐德宗李适没有吸取这个教训,又让李希烈出兵攻打淄青。李希烈奉命来到淄青后,暗中阻挠运河的交通,准备偷袭汴州。
当李希烈看到四镇自立为王时,心里痒痒,也想当王,于是自称建兴王。他出兵攻打汝州、尉氏,围攻郑州,直接威胁到了洛阳,他还派兵驻守在邓州,完全切断朝廷通往南方的交通路线。李适见无法控制住李希烈,一边积极地控制自己直接管理的神策军,一边调集淮西周围的各地军队,一起对付李希烈,但是纷纷遇到了挫败。
战火就这样从河北蔓延到河南,唐德宗李适准备调往淮西前线平叛的泾原兵马途经长安时,士兵们冒着雨雪前行,路上十分寒冷,常年在外打仗也无法回家照顾一家老小,所以希望朝廷能给一笔可观的报酬作为安家费,但是当他们到达目的地时,却并没有得到梦寐以求的赏赐,心情十分不好,再加上供应的饭菜又都是糙米和素菜,士兵们发生了哗变,冲进了城里,把府库里的金银财宝全都抢走了,又占领了皇宫。有人提议让朱滔的哥哥朱泚来做领袖,于是朱泚连夜入宫,自称大秦皇帝,后改称汉元皇帝,年号应天,李适的削藩之战被迫终止,这次兵变就是泾原兵变。
在士兵攻进皇宫之前,唐德宗李适仓皇逃到奉天,成为了在唐玄宗李隆基、唐代宗李豫之后的又一位出京避乱的皇帝。李适为此十分心痛,写了一封罪己诏,公开承担了导致天下大乱的责任,李适在诏书中宣布李希烈、田悦、王武俊、李纳等人叛乱是因为自己的失误,他赦免了这些叛乱的藩镇,表示今后对待他们还是会像以前一样。李适开始逐步调整对藩镇用兵的政策,甚至对朱滔也予以宽恕,准许他归顺朝廷。于是王武俊、李纳、田悦等人决定取消王号,上表谢罪。马燧收复河中,李怀光因为兵败而自杀,李希烈被部下陈仙奇杀死,陈仙奇归顺朝廷,李适任命他为节度使。
这场藩镇混战,从四镇之乱开始,一直持续了五年之久,全国人口锐减,生产等方面受到了巨大的破坏。藩镇割据的局面没有得到丝毫改善,尽管四镇取消了王号,但是依然各自割据一方。李适在削藩受到巨大的挫折后,对待藩镇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使登基以来解决藩镇问题的形势和机遇转瞬即逝,藩镇割据积重难返。
杨炎生于唐玄宗开元十五年,长相十分俊美,学识也很丰富,而且为人豪爽大气。在唐代宗执政时期,杨炎曾在朝中担任官职,负责起草诏令,但是因为宰相元载一案,杨炎受到了牵连,被唐代宗贬了官。唐德宗李适不计前嫌,任用杨炎为宰相,他上任不久,就在经济方面进行了重大改革。
按照旧制,天下的钱帛都被贮藏在国库中,一年分四季由官员向皇帝上报具体数额,还有专人负责来核实钱帛的收支情况。后来因为京城中的豪绅很多,索取赏赐不加节制,皇帝为了取用方便,就将国库中的钱帛全部归入内库,由宦官来掌管,掌管内库的宦官最多时竟有三百多人,他们牢牢地把持着内库。杨炎担任宰相之后,决心要革除积弊,他向李适上奏说:“钱帛是国家的根本,人生存的命脉,天底下的各种动乱都因此而起,如果由宦官来掌管的,那么丰俭盈虚大臣们都无法得知,就无法了解到目前国家的财政情况,经常会出现中饱私囊和贪污腐败的事情,导致国库空虚,国家的根本一旦动摇,那么天下也会随之动摇。”
在唐朝初期,朝廷在征收赋税的时候实行租庸调制,就是有田则有租,有身则有庸,有户则有调。这是以人口为本的赋税制度。到唐玄宗执政末年,由于户籍制度的废弛,人口的出生和死亡、土地买卖情况、财产变化情况都很久没有人调查,也没有重新进行登记造册,均田制度已经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但是在征税的时候,官府不管实际情况是怎样的,只是按照以前的户籍情况向乡里按人头数目收税。安史之乱发生后,户口锐减,但是由于战祸,朝廷到处向百姓征收赋税,也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官吏总是巧立名目,随意增加赋税,新税旧税接连不断,根本没有限度。那些家里人口众多的富人家庭,一般都有朝中官吏或者寺院的庇护,可以瞒报逃税,但是普通的贫穷百姓没有靠山和后台,无法瞒报人口,而征收赋税的官吏借机对百姓进行侵夺,百姓承担不起繁重的赋税,只能成为流民,生活十分困顿。
为了革除这种税收的弊病,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解决对藩镇的军事费用,杨炎向唐德宗李适建议实行两税法。简单来说,就是从征收谷物和布匹等实物为主的租庸调法,改为以征收金钱为主的新税法,一年两次征税,分夏、秋两次,夏税纳税时间不超过六月,秋税不超过十一月。具体内容来说,要根据国家原来的各项财政支出额,确定国家的税收总额,再把这个总额分配到各地,按照地税和户税这两个税种向百姓征收。地税依据两税法实施前一年的耕垦田亩数量来征收。户税的具体征收原则是不论主户、客户,一律编入现在所居州、县的户籍,在所居地纳税。征税标准不再按照人口数量,而是按资产征税,不论丁男、中男,一律按其拥有的资产多少来纳税,资产多的多纳,少的少纳。商人要在经商所在的州县纳税,和当地的百姓所承担的税费数量相同。
两税法是唐代社会经济繁荣、商品货币经济显著发展的结果。这一改革顺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趋势,又促进了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以货币纳税,在杨炎提出两税法之前,只在局部地区实行过,两税法推向了全国,加速了实物税向货币税的转变过程。百姓们为了纳税,就要出售他们的农作物换回货币,扩大了商品生产的范围。两税法简化了税制,把租庸调及各种杂税合并,这样一来,税目减少了,缴纳时间也集中了,纳税手续变得更加简洁。
李适采纳了杨炎的建议,可是掌管赋税的官吏们大多都反对这种税法的推行,他们觉得租庸调制已经实行了四百多年,以前的规矩不能这么轻易地就更改了,但是李适十分坚持,才使两税法得以贯彻实施。
两税法的推行,在当时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因此天下人都称赞宰相杨炎的聪明才智。杨炎在财政方面的成就,除了两税法之外,还有将皇室财政与国家财政分开,提出了量出制入的原则,开中国预算制度的先河。
唐德宗李适执政期间,很希望能一展宏图,于是广招贤士,作为自己的得力助手。当时的宰相崔祐甫极力向李适推荐很有文学才干的杨炎。在李适还是太子的时候就曾听说过杨炎的名声,于是欣然接受崔祐甫的建议,任用了杨炎。
杨炎作为一个被贬的官员,能被封为宰相已经是一件很难得的事情了,上任后短短几个月,由于他辅佐得力,不断创下佳绩,因此被赞誉为贤相。宰相崔祐甫患病后,不能再处理政事,另一个宰相乔琳也被免职,这些情况使杨炎得以独揽大权,野心和私欲也不断膨胀。
杨炎性格中的弊端慢慢显露出来,专权不久,他便开始报恩复仇。杨炎一直对元载心怀感激,总想为他做一些事情用来报答知遇之恩。他先奏请李适要求实施元载生前提出的在原州修建城堡的规划。李适就派人去向泾原节度使段秀实征询意见,段秀实十分刚正不阿,直言不讳地指出其中的弊端,他说:“在边境建立防线以便抵御外敌侵犯是一件十分长远的事情,应该从长计议,不应该如此草率而为之。而且修建城堡需要很多人力,要大量的去征徭役,现在春天的播种工作刚刚结束,还有很多后续的农事要做,农事是百姓的大事,您应该分清轻重缓急,请等到农耕的间隙再考虑此事吧。”杨炎听说了段秀实的话以后,勃然大怒,认为段秀实想限制自己,于是解除了段秀实节度使的职务,征召为司农卿。
杨炎任命邠宁节度使李怀光代替段秀实的职务,让他率军转移到原州驻扎,又派朱泚和崔宁各统领万名士兵作为他的帮手,让将士们开始筑城,将士们十分愤怒。李怀光作为朔方军帅,法令严苛,接连杀死了几名提出异议的大将。泾州副将刘文喜利用将士们怨恨的心情,拒绝接受朝廷的命令,上奏要求段秀实重新担任主帅,如果不同意,就让朱泚为帅,于是朝廷任命朱泚代替李怀光。可是刘文喜出尔反尔,还是不接受命令,竟然拥兵自守,还请求吐蕃前来援助。许多朝臣害怕引起叛乱,就建议唐德宗李适息事宁人,赦免刘文喜,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但是李适没有接受建议,而是命令朱泚、李怀光等人带兵攻打刘文喜,大战一触即发。在关键的时刻,泾州别将刘海宾杀死了刘文喜,这才没有引起边患。
杨炎除了以个人喜怒撤换主帅外,还一手造成了刘晏的冤案。在很早以前,左仆射刘晏还在担任吏部尚书的职务,杨炎那时担任侍郎,两个人互相看不顺眼,常常有不和。后来到了元载之案的时候,刘晏负责审理,元载被杀,和元载关系很好的杨炎也受到牵连被贬,所以他对刘晏一直怀恨在心。唐德宗李适即位后,由于刘晏长期负责掌管财政大权,许多朝臣都十分妒忌他,就上奏提议罢免他,但是一直没能实现。杨炎担任宰相后,一心想为元载报仇,就在李适面前哭诉道:“刘晏和黎干、刘忠翼等人同谋,臣作为宰相不能征讨他,真是罪该万死啊!”杨炎还建议李适剥夺刘晏的财政大权,想要削弱他的势力。李适听从了杨炎的建议,罢免了刘晏关于财政的职务。但是杨炎还是没有罢休,又以刘晏奏事不实为理由,贬他为忠州刺史。当时有个地方官员为了迎合杨炎,诬告刘晏写信给朱泚请求营救,言语有反叛之意。由于杨炎为那位官员作证,所以李适信以为真,秘密派人到忠州杀死了刘晏。
但是朝廷上的很多官员都很了解杨炎的为人,觉得这件事有些蹊跷,纷纷为刘晏鸣不平。李正己多次上表,询问刘晏因为何罪被杀,讥讽朝廷听信谗言,还说了杨炎派遣使者前往各镇将过错推给皇帝的事情。李适派宦官到李正己那里核实情况,当他发现事情全部属实,十分愤怒,产生了诛杀杨炎的想法。但是没有立刻公布出来,而是想一步一步地把杨炎的权力夺回来。他提升卢杞为门下侍郎、平章事,改任杨炎为中书侍郎,仍为平章事,但不再纵容杨炎专权了。
卢杞是个相貌丑陋,没有文学才干的人,杨炎十分瞧不起他,不想和他同时执政,经常假托有病不和他在一起共事,在议事的时候又多有意见不合的情况。卢杞觉得受到了轻视和侮辱,他为人狡诈,为了发展自己个人的势力和威信,对那些不依附自己的人就狠下毒手,他等待着机会,想要把杨炎害死。
当唐德宗李适任命淮西节度使李希烈统领各军讨伐梁崇义的时候,杨炎劝谏说:“他是董秦的养子,为人暴虐不堪,让他去平定崇义,日后很难控制。”但是李适不听,还对杨炎更加不满,罢免了杨炎的宰相职务,让他担任了其他职务。杨炎入朝谢恩,没有去中书省与卢杞见面,卢杞觉得杨炎眼中根本没有自己,于是更加恨他。
不久之后,卢杞引荐严郢为御史大夫。严郢担任京兆尹的时候,由于不依附于杨炎,所以杨炎指使御史张著弹劾他,又提拔了与严郢有矛盾的源休为京兆尹。于是,卢杞想利用严郢与杨炎的积怨来打压杨炎。杨炎的儿子杨弘业不学无术,经常违法乱纪,私自接受别人的贿赂,被人告发,严郢审理此案时,顺藤摸瓜地查出了杨炎的其他罪行。杨炎在修建家庙时,请河南尹赵惠伯为他出卖东都的私宅,赵惠伯就把此宅买来作为官署。严郢认为赵惠伯是故意出高价买了杨炎的宅子,变相行贿。此外,更有流言蜚语说杨炎在王气的地方修建家庙,想要改朝换代。李适听说后勃然大怒,将杨炎流放,杨炎预感到前景不妙,写诗感叹:“一去一万里,千知千不还。崖州何处是,生度鬼门关。”在半路上,李适又下诏赐死杨炎,终年五十五岁。
贤臣刘晏和杨炎就这样相继死去,这两位大臣虽然有性格上的缺陷,但都力主改革,很有才干。在这之后,朝中的官员变动十分频繁,由于之前发生的叛乱和宦官专权留下了太多的阴影,所以李适经常猜疑,不敢过分相信别人,而且固执己见,但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所以李适纵有一腔热血和宏图之志,也没能一如既往地执行下去。
卢杞,字子良,滑州灵昌人。他的父亲是御史中丞卢奕,他的祖父是唐玄宗李隆基执政时期的宰相卢怀慎。卢怀慎的才能不及另一宰相姚崇,因此凡事避让,在任期间没有什么特别的功绩,但他为官清廉,生活节俭。卢杞生长在这样一个历代仕宦的家庭中,但他从小就受到家中节俭家风的熏陶,吃粗茶淡饭,穿旧的衣服。他因为父荫担任了清道率府兵曹,历忠州、虢州刺史。因为偶然的机会,他被唐德宗李适慧眼识珠,提拔为御史中丞,后来又升为御史大夫。不过十几天的功夫就升为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卢杞刚升任宰相的时候,朝中还有一个宰相叫杨炎。由于杨炎在朝中任职的时间比较久,资历和权势都比较高,所以对新上的卢杞很是看不起,杨炎为了不跟卢杞在同一个地方办公,就常常称自己身体不适。杨炎的这一举动让卢杞很受伤,从此怀恨在心。没过多久,就把杨炎牵连进一个案子里,然后给唐德宗李适进谗言,将杨炎贬到了边疆,又在路上派杀手将他杀掉了。
杨炎死后,卢杞又打算害死宰相张镒。张镒很有才干,又对朝廷忠心耿耿,所以深得唐德宗李适的信任,张镒在皇帝面前的风头盖过了卢杞,所以卢杞心中非常恨张镒,一直等待机会对张镒下手。
当时有一对兄弟朱泚和朱滔,朱泚靠哗变的将士推举当上了节度使。因为这个头衔来得并不光明正大,所以朱泚就把这个头衔留给了弟弟朱滔,自己入朝拜见皇帝以示忠心。朱泚入朝不久就发现弟弟朱滔有反叛的想法,但是那时他并不想参与进去。朱泚有个部下叫蔡廷玉,想要离间朱氏兄弟,朱滔向皇帝上奏请求将蔡廷玉杀掉。但是李适没有杀死蔡廷玉,只是把他贬出京城。蔡廷玉觉得被贬谪很委屈,于是投水自尽了。卢杞以蔡廷玉自杀为由上了一道折子,请求将御史郑詹交给三司审察,他说御史的职责就是纠察百官,蔡廷玉一案如此不清,所以应对郑詹也进行调查。郑詹听说这件事后去找张镒征询意见。卢杞一见郑詹进了张镒的房间,马上跟了进去,郑詹来不及走就躲了起来,卢杞假装不知道,和张镒聊起天来,谈话中涉及了机密,张镒只得打断他说:“卢大人,这些话不要在这里讲比较好,御史郑詹也在这里。”卢杞故作吃惊状说:“哎呀,刚才我说的可都是绝密的事情啊,旁人是绝对不能听到的啊!”于是,卢杞不等三司对郑詹的审察结果出来,就以郑詹偷听机密为由将他杀死了。
这时,朱滔再也按捺不住了,正式起兵造反。因为幽州的军队驻守在凤翔,唐德宗李适正想找个重臣到那里坐镇。卢杞对李适说:“陛下,驻守凤翔的将士职位都比较高,要是没有一个宰相去坐镇估计无法指挥他们啊。您能不能派我去?不过我长得实在太丑了,如果我去的话,那些将士肯定不听我的指挥,不如让张镒去吧?”李适想了想觉得很有道理,就派张镒去了凤翔,他就这样从宰相被贬为刺史。卢杞看张镒失去了朝中的大权,终于放下心来。
在他整个仕途中,只要有人表现出对他不尊敬,都会受到他不同程度的报复。郭子仪在为人处世方面经验丰富,早在卢杞刚刚入朝,还没有执掌什么大权的时候就已经敏锐地发觉了卢杞敏感多疑的性格。在卢杞刚任御史大夫的时候,郭子仪患了重病,于是卢杞登门去探望。郭子仪的姬妾很多,他为人坦然,文武大臣去他府上拜见时,他从不让身边的姬妾们回避,但一听说卢杞来访,马上就要身边的姬妾们躲起来。独自一人亲切地接待了卢杞。卢杞走后,姬妾们问郭子仪为什么对这个卢杞如此重视,郭子仪回答说:“卢杞相貌丑陋,你们看见他一定会忍不住发笑的,但是他的自尊心又这么强,一定会怀恨在心,有朝一日他执掌了大权,我们郭家会遭受灭顶之灾的。”
卢杞还害死了一代名臣颜真卿。在卢杞刚刚成为宰相的时候,颜真卿已经是三朝老臣了,声誉极高。其实此时的颜真卿年事已高,根本不会对卢杞的前程构成任何威胁,但他觉得颜真卿呆在朝中一天,他就一天不得安稳,于是一门心思地寻找陷害颜真卿的机会,想把他赶出朝廷。由于卢杞的各种刁难,颜真卿忍无可忍,责问卢杞道:“当年你的父亲在前线杀敌被害,首级传到平原郡,我见他满脸是血,出于对他英勇献身的尊敬,用舌头一点一点把血舔干净,难道你就不能看在你父亲的面子上放过我吗?”卢杞听后做惊讶状,言不由衷地感谢了颜真卿,表示自己并没有为难他的意思,但是背地里却加紧了对颜真卿的陷害。
当时,时任淮宁节度使兼平卢、淄青、兖郓、登莱、齐州节度使,受封南平郡王的李希烈,不愿再居人下,起兵造反,自封天下都元帅,想要改朝换代。唐德宗李适向卢杞询问平叛办法,卢杞没有想到平叛办法,但是却想出一个趁机迫害颜真卿的阴险办法。卢杞对李适说:“陛下,李希烈虽然造反了,但不是什么大事,只是年轻人觉得自己立下汗马功劳,所以头脑一时发热,他的部下都很怕他,没有人敢站出来劝导他,要是能有个资格老又受人爱戴的老臣去劝一劝,我相信李希烈会悔过自新的。颜太师是三朝老臣,名声极好,很受人尊敬,要是能派颜太师去,肯定能说服李希烈的,这样不动一兵一卒就能化解这件事,该有多好啊!”李适居然真的信了卢杞的这番话,立刻下令叫颜真卿去慰问李希烈。颜真卿去了之后就被李希烈囚禁起来了,软硬兼施试图迫使颜真卿投降,颜真卿宁死不屈,最终被李希烈折磨致死。
卢杞把颜真卿害死之后,又将李怀光送上了谋反之路。李怀光是渤海靺鞨人,本姓茹,他的先祖迁徙到幽州,李怀光很小的时候就从军了,因在唐军里作战有功而被赐姓李。唐德宗李适登基后,李怀光升任为邠宁、朔方节度使。他奉命抵御吐蕃,颇有成效,吐蕃不敢再南侵了。后来,朱泚和朱滔兄弟造反,李适逃去奉天,朱泚率兵追击。这时,李怀光前往救援,打败了朱泚。救下李适后,李怀光觉得自己功劳很大,口无遮拦地说:“卢杞当宰相,既没有谋略也没有才华,横征暴敛,克扣军饷,要是我李怀光入朝,皇上一定会征求我的意见,那时我一定要建议皇上好好惩治卢杞这个大奸臣!”卢杞听说后,计上心来,他对李适说:“李怀光立下了大功,是朝廷的栋梁之材,如果皇上命令李怀光乘胜追击,一定可以攻取长安。”李适一听觉得很有道理,就叫李怀光不必入朝觐见了,立刻率兵攻向长安。
李怀光得知后就像被一盆凉水浇了一样,心里失望万分。李怀光一肚子火,干脆公开上表讨伐卢杞和他的同党。卢杞最终惹火烧身,被皇帝贬出了京城,死在了被贬地澧州。
唐朝的时候设置内侍省,由宦官任职,负责管理其他宦官。随着时间的推移,宦官的人数越来越多,最多时达到了三千多人,但最初也只是负责侍奉皇帝、后妃、皇子皇孙的饮食起居、庭院清扫、宫殿守卫,但没有染指军事。到了盛唐时期,宦官的数量进一步增加,受到皇帝赏识的宦官可以担任高官,但绝大多数并没有带兵打仗的经历。安史之乱爆发后,皇帝觉得武将掌握兵权并不可靠,而宦官们没有子嗣,反而更加值得信赖,开始让宦官广泛参与到军事活动中,甚至让他们全面执掌军权。
唐代宗李豫执政时,就非常宠信宦官,任由他们公开索要贿赂,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唐德宗李适作为太子,看着李豫对这种现象一再纵容,不加以管制,十分着急却又无能为力,他很清楚的知道这样做的弊端,于是刚刚即位就决定对这样的现象加以整治。
当时,李适派了一位宦官去给节度使李希烈颁布赏赐,这个宦官收了李希烈送的一匹骏马、奴婢还有钱财布帛等礼物,这件事被李适知道后,他狠狠地处罚了这个宦官,施以杖刑和流刑。不仅如此,在李适即位的当月,他还将有所图谋的宦官刘忠翼赐死了。此消息传出京城后,那些收受了贿赂或者心里有想法的宦官们都不敢乱来了。
李适即位后,一直坚持疏斥宦官,亲近朝廷官员。但在遭遇“泾师之变”出逃避难后,李适却逐渐改变了对宦官的态度。
唐代宗李豫创设了枢密使一职,由朝中的宦官担任,名义上是帮助皇帝传达命令,按照皇帝传达的旨意办事,实际上是直接代替皇帝处理政事。在权臣鱼朝恩被杀之后,宦官不再统领禁军,唐德宗李适把神策军交给了大将白志贞来统领。但是当泾原镇的士兵路过长安,发动了叛乱之后,白志贞率领的神策军却没有前来镇压叛乱。李适仓皇逃往奉天,只有宦官窦文场和霍仙鸣率领的宦官和亲王随行左右。这件事给李适了很大的震动,他信赖和器重的禁军将领竟然在叛军进城时没有召集来一兵一卒前来保护,而在危难中可以依靠的竟然是自己的内侍宦官窦文场和霍仙鸣所率领的几百名宦官,他们的忠心耿耿让李适十分感动。李适还发现,作为皇帝绝对不能没有自己的近卫亲军,既然军队交付给朝廷官员不能使自己放心,那也只能由宦官来掌管了。于是,李适开始将统领禁军的事宜交付窦文场和霍仙鸣等人,慢慢地改变了即位之初疏斥宦官的态度。
后来,又爆发了李怀光的叛乱,李适把神策军分为左右厢,任命窦文场和宦官王希迁分别为神策军的左右厢都知兵马使,神策军左右厢改称为左右神策军。李适还在北衙禁军中特设了左右护军中尉监和中护军监各二人,也是由宦官担任。李适还将宦官担任各地藩镇监军作为一项制度固定下来,专门为担任监军使的宦官们做了大印,提高了宦官的地位。李适对宦官态度的转变,使宦官成为了他日后政治中枢当中的重要力量。
唐德宗李适的儿子唐顺宗、孙子唐宪宗以及后来的唐敬宗、唐文宗等人都是死在了宦官手中,宦官专权是唐朝晚期政治腐败、黑暗的重要表现,这一情况的形成,与李适对宦官态度的转变有直接关系,所以只得喝下这杯自己亲手酿出的苦酒。
唐顺宗李诵在父亲唐德宗李适即位的那年,也就是大历十四年(779年)时以长子身份被立为太子,当时他十九岁,已经初为人父。但是李诵直到贞元二十一年(805年)时才正式即位。这样算来,李诵整整做了二十六年的太子才当上了皇帝。
在李诵做太子的这二十六年中,他亲身经历了藩镇叛乱的混战,耳闻目睹了朝廷大臣的互相攻击,所以心智成熟得比较早。李诵从小就十分好学,擅长写书法,尤其是隶书。在“泾师之变”随唐德宗李适出逃避乱时,李诵带着兵马,在长达四十多天的奉天保卫战中,勇敢面对朱泚叛军的进逼。由于太子亲自出战,将士们在他的鼓励下,全都奋勇杀敌,取得了奉天保卫战的胜利,保证了父亲的安全。
尽管李诵并没有像唐朝前期的几位皇太子那样波折不断、动辄被废,但是由于郜国大长公主的案子,他也险些陷入了深渊黑洞中。郜国公主是唐肃宗李亨的女儿,她与驸马萧升所生的其中一个女儿成为了李诵的太子妃。郜国公主因此觉得自己地位特殊,所以总是任意出入太子宫。她在丈夫萧升死后,生活极为放荡,与彭州司马李万私通,还和太子詹事李昪等官员暗中结交。于是,有些看不惯的人就告发郜国公主淫乱,还精通巫蛊之术,影响非常不好。李适知道以后很生气,因为郜国公主是太子李诵的丈母娘,所以就把李诵狠狠地批评了一通。李诵被骂后惶恐不已,于是请求和自己的妻子离婚。但是李适当时已经萌生了废掉李诵改立舒王李谊为太子的念头。
舒王李谊是李适的弟弟的儿子,但是弟弟死得早,李适就将他收养,像宠爱自己亲生儿子一样培养他。但是当时有朝臣认为皇帝废掉亲生儿子的太子之位而改立侄子为太子十分不妥,便为李适详细列举了太子废立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分析了唐太宗李世民对废立太子的谨慎原因,和唐肃宗李亨因为冤杀了建宁王而后悔不已的事例,劝李适不能一时兴起就做决定,要吸取前车之鉴,李适最终还是决定保留李诵的太子之位。
在这之后,郜国公主被幽禁起来,凄凉地死去了。郜国公主的亲属也有很多受到了牵连,她的女儿和皇太子妃被杀死了,她的五个儿子和太子詹事李昪等官员被流放到边境之地。经过这场变故,李诵为人处世变得更加谨慎了,说话也都小心翼翼的。有一次,李诵在庭院里设了宴,邀请了父亲李适,他在院中的湖水里放了好多条彩船,让宫女划船唱歌,李适十分高兴,问他有什么感受的时候,李诵引用诗句作答,没有正面回答,生怕说错话惹怒了父亲。
李诵在父亲面前,只对一件事发表过意见,那就是阻止李适任用裴延龄和韦渠牟等人为宰相。李适晚年的时候,变得敏感爱猜疑,那些直言进谏的大臣都被李适嫌弃和疏远,反而是那些奸佞小人得到了信任和重用,裴延龄、韦渠牟就在其中。他们仗着皇帝的信任,排挤、诬陷其他大臣,盘剥百姓、聚敛钱财,大家都对他们敢怒而不敢言。身为太子的李诵总是找机会,在父皇心情好的时候,从容论争,指出这些人不能重用。所以,德宗最终没有任用裴延龄、韦渠牟入相。但李诵对于其他事情,总是不敢轻举妄动,每逢在李适面前谈论政事时,他总是不苟言笑,很少发表意见,把内心的喜怒哀乐都深藏在心底。但是李诵并不是对天下大事和朝廷政治漠不关心,他私下就常和身边的亲信王伾和王叔文等人谈论天下大事和民间疾苦。
王伾因为善于书法当了李诵的书法老师,王叔文因为善于围棋当了李诵的围棋老师,这两人都是翰林待诏,奉李适之命陪太子学习、娱乐。李诵对自己的老师们十分尊敬,每次上课前都先向他们行礼。王伾和王叔文见李诵很有上进心,就在对弈和书写的间隙向他教授有关治国安邦的事情。
有一次,王伾和王叔文在谈论朝廷中的弊端,李诵在旁边听得连连点头称赞,他说:“我想把这些弊端告诉父皇,希望他能够更正。”王叔文却说:“我觉得太子的职责是侍膳问安,向皇上尽忠尽孝,不应该对其他的事情品头论足,尤其是政事,因为这样做很可能会让皇上怀疑太子是在收买人心,到时候太子该怎么为自己辩解呢?”李诵听完后恍然大悟,感激地对王叔文说:“如果没有先生这番点拨,我恐怕就铸成了大祸啊!”从此,李诵对王叔文更加信任,太子宫中的大小事务都委托他和王伾来谋划。组成了一个以王伾和王叔文为中心的太子集团,其中有一批抱有政治理想的年轻人,其中最为有名的就是刘禹锡和柳宗元。
刘禹锡,字梦得,出身于官宦世家,他的父亲在唐玄宗李隆基执政时期参加过进士考试。刘禹锡自幼好学,二十岁的时候进士及第,又参加了博学宏辞科,荣得高第。他才华出众,诗文誉满天下,被淮南节度使杜佑辟为掌书记,杜佑调任中央担任宰相时,把他一起带到京师,得到了王叔文的赏识,成为太子集团中的重要成员。柳宗元,字子厚,也算是官宦子弟,下笔撰文思如泉涌,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和刘禹锡是同年中的进士,参加博学宏辞科以后,被授予校书郎,后被人引荐给王叔文,也成为太子集团中的核心人物。
在这一集团当中,还有一个不能不说的人,他就是日后的宰相韦执谊。韦执谊,出身于京兆名门望族,自幼聪明,中进士擢第,被唐德宗李适拜为右拾遗,召入翰林为学士。年仅二十多岁的他深得李适的信任,经常与皇上吟诗作对,并与裴延龄、韦渠牟等人一起出入禁中,在当时的朝野上非常瞩目。他与王叔文结缘于皇上的生日华诞,略通一些佛教知识的太子敬献佛像作为贺礼,李适对太子的这个礼物非常满意,龙颜大悦,命韦执谊写了赞语,又让太子赐给韦执谊钱帛作为酬劳。韦执谊得到太子的酬谢,按照礼节到东宫去表示感谢。李诵借机郑重地向翰林学士韦执谊推荐了王叔文,就这样,韦执谊与王叔文结交了,因为志同道合,所以关系越来越密切,成为太子集团中地位特殊的核心人物之一。
由于当了太多年的太子,李诵心中十分压抑,心有大志而无法施展,于是抑郁成疾,身体状况很不乐观,突然中风,失去了言语能力。此时的唐德宗李适到了暮年,对儿子的病情十分挂念,经常亲临探视,还派人遍访名医为李诵治病,但是效果并不理想。因为皇上和太子的身体都状况不佳,所以宫中的政治空气顿时变得沉重起来。由于太子李诵一直卧病,唐德宗李适每天都悲伤叹息,卧床不起,病情很快恶化,没多久就驾崩了。李适驾崩后,太子李诵终于继承了王位,结束了长达二十六年的太子生涯。
永贞元年(805年),太子李诵即位,也就是唐顺宗。他当太子的二十多年中,十分关心朝政。李诵的父亲唐德宗李适是在位时间比较长的皇帝,早期励精图治,但是到了晚年却姑息养奸,纵容藩镇割据四方,还委任宦者以大权,并准许他们到处聚敛财物。
当时,唐德宗李适设立了宫市,名义上是由宦官们替朝廷采买东西,实际是明着抢夺老百姓的财物。他们依着皇帝的权势,随意抑价,甚至白取白拿。与宫市一样霸道的,还有五坊。五坊就是当时替皇帝饲养打猎所用鹰犬的地方,这里也是由宦官掌管,他们为非作歹,到处残害普通百姓。他们假借在老百姓住的地方张网捕鸟雀,用残暴的手段抢夺老百姓的钱物,有的宦官甚至把罗网张到人家门口,不许百姓出入,给了钱才能出门,还有的把罗网盖在井上,如果百姓来打水,他们就训斥百姓惊扰到为皇帝供奉的鸟雀了,又打又骂,直到百姓拿出钱物求饶,他们才肯离去。
李诵做太子的时候,就想对李适建议取消宫市,但是当时王叔文担心皇帝怀疑太子收买人心,危及太子的地位,所以劝阻了李诵。等到李诵即位之后,马上取消了宫市制度和五坊制度,这两项弊政的取消,深得民心。李诵当时已经得了中风症,无法说话,就重用了王叔文和王伾等人进行改革。李诵任命王叔文为翰林学士,让他积极参与朝廷大政的决策,打击宦官势力,革除政治弊端,王叔文上任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史称“永贞革新”。
当时的京兆尹李实是个大贪官,关中大旱,颗粒无收,但是李实却虚报丰收,不但不减少赋税,反而变本加厉,逼迫百姓卖房卖地。当时有人编了顺口溜讽刺李实,被李实知道后,扣上了诽谤国政的罪名残忍杖杀。李诵得知这件事情之后,下诏把李实抓了起来,贬为通州长史,收缴了他贪污的财物,免除了民间积欠的赋税,减轻了百姓负担,百姓听说后无不欢呼雀跃,对唐顺宗李诵充满了溢美之词。李诵还裁减了宫中的闲杂人员,停发了宫中十几个宦官的俸钱,将久闭深宫中的六百多个宫女释放回家,让骨肉得以相聚。
李诵还下令抑制藩镇。当时的节度使通过进奉钱物来讨好皇帝,有的每月进贡一次,称为月进,有的每天进奉一次,称为日进,州刺史甚至幕僚也纷纷效仿,以月进和日进向皇帝进奉。李诵下令除规定的常贡外,不许再有别的进奉。王叔文等革新派也采取了一系列手段对付藩镇割据势力,当时的浙西观察使李锜,还兼任了盐铁转运使的职务,他将盐铁藏在自己的私宅中。王叔文将李锜解职,把大权从藩镇收归中央。此外,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也十分猖狂,他派支度副使刘辟求总领三川,并口出狂言侮辱朝廷无能。王叔文知道后十分愤怒,派人杀了刘辟。
以王叔文等人为首的革新派,在短短几个月里革除了一些弊政,受到了百姓们的拥护。但是他们却没能触及到当时最为强大、顽固的宦官和藩镇的武装势力。其实,王叔文等人曾经计划过从宦官手中夺回禁军的兵权,这个决定关系着革新派和宦官势力生死存亡的问题。王叔文任用了老将范希朝作为京西神策诸军的节度使,让韩泰作为神策行营行军的司马。宦官发现王叔文在试图夺取他们的兵权,大为惊恐,立刻通知神策军诸军不要把兵权交给范希朝和韩泰,所以王叔文等人的计划没能实现。
夺取兵权的未果,给改革的失败埋下了伏笔。因为宦官和藩镇手中掌握着兵权,而革新派只是一帮文人,唯一可以依靠的唐顺宗李诵又重病在身,早在唐顺宗李诵刚刚即位的时候,宦官俱文珍等人就将李诵的长子广陵王李淳立为太子,更名为李纯。李诵早就被宦官们监控,他们随时准备将太子推上皇位作为傀儡,所以革新派无法从根本上撼动宦官和藩镇们。
宦官俱文珍见革新派们频频行动,于是伪造了敕书,罢免了王叔文的翰林学士职务,王伾据理力争,俱文珍才勉强允许王叔文隔三差五地去一次翰林院。王伾还请求宦官起用王叔文为相,统领北军,并让王叔文担任威远军使、平章事等职务,但都被俱文珍拒绝了。王伾知道大势已去,忧思成疾,得了中风,只好回家养病。
与此同时,韦皋请求让太子监国,还请求驱逐王叔文等人。于是,俱文珍等宦官就以唐顺宗李诵的名义下诏,让太子李纯主持军国政事,没多久就拥立李纯即位登基,也就是唐宪宗,唐顺宗李诵则退位称为太上皇。此后李诵很快就被宦官害死。
唐宪宗李纯即位后,革新派纷纷被贬谪,王叔文被贬为渝州司马,第二年被赐死。王伾被贬为开州司马,患病而死。柳宗元、刘禹锡等人被贬为边远州的司马。杜黄裳、袁滋等依附于宦官的官员却纷纷得到了重用。
永贞革新被扼杀后,唐朝的统治变得更加黑暗了,从此,宦官拥立皇帝,朝官分成朋党,变得愈演愈烈,一发不可收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