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江河残破,赫赫盛唐不归路

艰难太子,唐肃宗趁乱执政

唐肃宗李亨,原名李玙,是唐玄宗李隆基的第三个儿子,从小聪明好学,两岁被封为忠王。李亨的命运可谓是跌宕起伏。

李亨出生在东宫的别殿,他的生母杨氏出身于弘农杨氏,是关陇地区的名门望族。杨氏的曾祖父杨士达在隋代任门下省纳言,武则天的生母就是杨士达的女儿。杨氏的父亲杨知庆因为祖上的原因也当了官。

李隆基在与杨氏成婚的前几天,刚被册立为太子。不久,杨氏怀孕,生儿育女本来是一件很高兴的事情。可是由于当时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关系十分紧张,他担心太平公主会借题发挥,像隋文帝时的太子杨勇、唐太宗时的太子李承乾一样,借口太子沉迷于女色,难当大任而废掉自己的太子之位。因为这种原因,李隆基的内心十分焦虑,便让亲信偷偷弄来一些堕胎药,打算将这个小生命扼杀于杨氏的腹中,但是思来想去,这毕竟是一条小生命,而且是自己的骨血,最终没有狠下心来施行。

李亨出生以后,没能和生母杨氏生活在一起,因为杨氏仅仅是太子的一个小妾,而李隆基的太子妃则是后来做了皇后的王氏。在等级森严的宫廷中,太子妃是正妻,地位要比其他姬妾优越很多。但是太子妃王氏一直没有生育,杨氏知道自己的地位在太子妃之下,不敢独享为人母的喜悦,就提议和王氏一起抚养儿子,王氏很高兴,便把李亨接到自己的身边,对他百般呵护,极为疼爱,就像对待自己亲生的儿子一样。

李亨的兄长李瑛被册立为皇太子。第二年,李亨被拜为安西大都护,安抚河东、关内、陇右诸蕃大使,各设副使,他所任的职务并不出阁就职,从此,唐朝首开诸王遥领节度使的例子。这一年,李亨才刚刚六岁。李隆基特意为诸位皇子选派了老师,给他们授课,李亨有幸以贺知章、潘肃、吕向、皇甫彬等名士为侍读,他如饥似渴地学习知识,文化素养提高得很快。

开元十三年(725年),李隆基在泰山举行了封禅大典。回来后,他在安国寺附近修建了一处宅院,把那些已经长大成人的皇子安置在十王宅中,诸王分院而居,由宦官担任监院使,负责管理诸王的日常活动。李亨以忠王身份居于十王宅中,当时只有十五岁。

李亨在十王宅中一直生活了十三年,直到太子李瑛被废,他被立为了太子。从被推上政治舞台的那一刻起,李亨就被显而易见的政治威胁所包围着。威胁首先来自宰相李林甫,在开元末年之后,李林甫以及后来的杨国忠等宰相成为了对太子李亨威胁最大的政治势力。在太子与李林甫之间的较量与斗争中,李隆基几乎不出面遏制或阻拦宰相李林甫对太子李亨的轮番冲击,因为他并不情愿看到太子李亨羽翼丰满、势力扩张。对于李亨来说,成长在一个太平盛世,成为一位帝王的继承人,很难说是什么幸运的事。在开元天宝之交的七八年里,身为皇太子的李亨尽管偶尔会心情抑郁,但是在这期间,来自宰相李林甫的种种打击还没有能够危及到他太子的地位。李隆基对在十王宅中成长起来的皇三子李亨的政治素养十分了解,所以对他也没有什么不放心的。李隆基也不愿再像当年一日废三子那样剥夺李亨的继承权。所以在天宝四年(745年)之前,李亨伴随着大唐王朝的辉煌岁月度过了一段十分难得的好时光。

天宝五年(746年),对于太子李亨来说,真可谓是个多灾多难的年头。这一年,太子李亨的安宁生活被彻底打破,以往的平静与安谧已经一去不复返。

陇右节度使皇甫惟明,从驻地来到京师长安,向唐玄宗李隆基进献对吐蕃作战中的战利品,并拜访了太子李亨。皇甫惟明向李隆基进谏,大加赞扬了韦坚的才干,韦坚的姐姐是唐睿宗的第五子薛王李隆业的妃子,韦坚的妹妹则嫁给了李亨,他还表达了应当将李林甫撤职的态度。李林甫在得悉了皇甫惟明的密奏后,便利用宰相的有利身份,开始准备对太子集团进行反攻。杨慎矜成为了李林甫对付太子集团的得力干将。杨慎矜是隋炀帝杨广的玄孙,李林甫觉得此人可用,便破格将他晋升,并有意让他取代太子集团中的韦坚。

韦坚与太子李亨在市井之中会面,还与皇甫惟明相约夜游,一同前往位于城内的景龙道观。这一次秘密的行动没有逃出李林甫的暗中监视。李林甫立即向李隆基报告:韦坚作为皇亲国戚,与太子和边将私下秘密勾结。李隆基虽然也怀疑韦坚与皇甫惟明有密谋之心,却不想轻易涉及太子,因为三庶之祸的教训实在是太深刻了。于是李隆基并没有进行审讯,而是立刻结案,将韦坚由刑部尚书贬为缙云郡太守,皇甫惟明则以离间君臣的罪名,解除了河西、陇右节度使的职务,贬为播川郡太守,兵权移交给朔方、河东两道节度使王忠嗣。这一处理,只是针对韦坚和皇甫惟明的个人过失,并没有针对太子李亨。所以,太子亨有惊无险,李林甫也无可奈何。

韦坚被贬之后,他的弟弟兵部员外郎韦芝上疏替他鸣冤叫屈,为了达到目的,韦芝还让太子李亨作证,谁知这样一来,让李隆基大为震怒。太子李亨见状十分恐惧,为了逃脱自己与韦坚兄弟之间的干系,立即上表替自己辩解,并以与韦妃感情并不和睦为由,请求父皇准许他们解除婚约。李隆基看到太子如此坚决,心软了下来,准许他与韦氏解除婚约,和太子共同生活多年的韦妃从此削发为尼,在佛寺之中度过余生。李林甫对韦坚一案大加株连,牢狱为满,逼死了很多人,一直到李林甫死后,此事才停止,而太子李亨的谨慎使他度过了这场政治危机。

紧接着又发生了一件事,作为太子东宫官属的杜有邻被女婿柳勣告发。柳勣生性狂疏,喜欢结交豪杰。柳勣就与太守李邕打成了一片,成为至交。李邕生性豪爽,不拘小节,任职期间多次因贪污被人告发,屡遭贬斥,但是才艺出众。由于案情重大,由宰相李林甫直接负责,李林甫将李邕、王曾、太子李亨都牵连进去。李林甫授意手下指使柳勣诬告,先将案情扩大,又引李邕作证,使案情一下子扩大,大有废太子于朝夕的架势。但是李隆基仍旧态度谨慎,因柳勣、杜有邻等与皇室有亲戚关系特予免死,判杖刑,流放到岭南。但李林甫暗中授意执行杖刑的人,导致杜有邻、柳勣在重杖之下丧命。当时已经七十多岁的李邕被判处死刑。杜有邻一案让李亨十分不安,他为了表明自己的清白,宣布与杜有邻的女儿杜良娣解除婚约。

两次大案,两次婚变,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李亨身心都受到了极大的刺激,尚未到中年,就已经有了白发,有种人到暮年的感觉。

后来,李亨又娶了一位太子妃,她就是后来成为李亨皇后的张氏。张氏的祖母窦氏与李隆基的母亲是亲姐妹,李隆基小时候,母亲窦氏就被武则天处死,是这位姨母将他抚育成人。因此,李隆基一直对姨母心怀感激。即位后,李隆基封她为邓国夫人,姨母的五个儿子也都封为了高官,其中一位还娶了李隆基的女儿。

但是李亨并未因为娶了张氏就放下心,他依旧十分谨慎,就连生活中的一些细枝末节也不敢大意。有一次吃饭的时候,有一道菜是烤羊腿,李隆基让太子李亨割来吃。李亨割完羊腿手上都是油渍,就顺势用一个饼把手抹干净。一向节俭的李隆基看到很不高兴,李亨注意到父亲的表情,就将手擦干净之后,把饼拿起来吃了。这个举动大大出乎了李隆基的意料,不禁喜上眉梢。但是,宰相杨国忠在清算李林甫的同时,仍旧是太子李亨的死对头,两个人明争暗斗了很多年。

直到安史之乱爆发后,李亨才找到反击的良机,这就是唐朝历史上著名的马嵬之变。太子李亨同亲信密定之后,派李辅国去拉拢陈玄礼对付杨国忠,杨氏一族被诛杀后。李隆基和李亨父子分道扬镳。李隆基一路艰阻,到达成都。李亨抵达灵武,经过一番布置与筹划,举行了简单的登基仪式,改年号为至德,并派使者前往四川,向李隆基报告这一消息。多年来险象环生的太子生涯从此划上句号,多年的对头杨国忠也已经命丧马嵬坡,登基后的李亨终于可以一展愁容,扬眉吐气了。

良娣弄权,贤良亲王含冤而死

张良娣是唐肃宗李亨的妻子,邓州向城人,她的祖母窦氏,是唐玄宗母亲昭成皇太后的妹妹。在安史之乱刚刚爆发时,李亨随父亲逃离长安,张良娣当时也跟着丈夫一起出逃,在逃难的路上,张良娣十分地照顾李亨,两个人患难与共,恩爱有加。李亨在灵武即位登基后,封张良娣为淑妃,张良娣成为宠妃后,渐渐开始显露出野心勃勃的本性。

在安史之乱的逃亡中,和李亨一起的还有他的儿子李倓,李倓是李亨的第三个儿子,他的母亲是张宫人。途中,李倓看见百姓十分慌乱,便和宦官李辅国进谏他的父亲李亨,劝他收拾兵马,领导大家抵抗叛军,他说:“逆胡犯阙,四海分崩,如果不顾及百姓,那国家日后如何复兴呢?现在当今圣上从长安入蜀,如果贼兵把栈道烧毁,那么中原之地就被拱手送给贼兵了。百姓的信任一旦消失,那就不可复合了,如果趁现在还没有消失的时候进行弥合,是可以的,不如把西北的守边之兵收回,召令郭子仪、李泌二将率兵到河北,与西北的守兵一起合力东讨逆贼,克复二京,削平四海,使江山社稷危而复安,宗庙毁而更存,扫除宫禁以迎至尊,这不是作为孝顺的子孙应该做的吗?”

李亨听了李倓的话,同意了率兵北上,在北上的途中,李倓率领骁骑数百,每次战斗都冲在最前面,李倓统军作战,多次击溃了盘踞在关中的叛军。

张良娣因为受到唐肃宗李亨的宠爱,所以权倾一时。她和李辅国勾结,招致当时还是广平王的李俶以及建宁王李倓的不满。张良娣甚至一再恳求李亨立她所生的儿子为太子,李亨的态度一直不置可否,建宁王李倓得知这件事曾经多次向父亲进谏,表示为了大唐中兴坚决反对立张良娣的儿子为太子。没过多久,张良娣的儿子就夭折了,立太子的事情就此搁置。但是张良娣依然在后宫兴风作浪,想要通过李辅国,来干涉朝政。建宁王李倓向李亨报告说:“陛下,良娣骄奢恣意,和李辅国内外勾结,一定要多加小心啊。”李亨并没有相信,但是这件事加深了张良娣对李倓的怨恨。

张良娣开始策划打压建宁王李倓的阴谋,她在广平王李俶和建宁王李倓之间制造罅隙来使他们互相产生误会,渐行渐远。张良娣先劝李亨把兵马元帅广平王李俶立为太子,再改任建宁王李倓为兵马元帅。建宁王李倓一下就识破了张良娣的阴谋,直言不讳地劝阻了李亨。

张良娣看一计不成,心中又有了别的计谋。她在李亨面前吹枕边风,她对李亨说:“陛下,建宁王恨不得当元帅,所以想谋害广平王。”李辅国也添油加醋地进谗言,也说建宁王李倓因为没有当上兵马元帅而心怀不满,准备谋害广平王李俶。李亨见双方都说了这件事,心中大怒。在张良娣和李辅国两个人的蛊惑之下,不分青红皂白,立刻下令将建宁王李倓赐死。李俶和李泌多次向唐肃宗李亨表明李倓没有罪,李亨自己后来也感到有些后悔,然而为时已晚,一切都无法挽回了。

没有了建宁王李倓这个绊脚石,张良娣和李辅国更加为所欲为,在朝廷中形成了很大的势力,懦弱的李亨也只能听之任之。随着权力的日益加大,李辅国越来越专横,对张良娣也不如从前那么毕恭毕敬了,张良娣想独揽大权,所以和李辅国的矛盾也越来越深。

后来,唐肃宗李亨得了重病,便下诏让太子监国,处理军国大事。张良娣想废掉太子,因为怕日后控制不了他。于是暗中让越王李系入宫,准备拥立他为太子,可是李辅国却支持太子,所以张良娣和李辅国之间的矛盾已经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张良娣打算除掉李辅国,她想借太子的力量,但是太子并没有上她的当。

越王想当太子心切,什么都愿意听张良娣的。张良娣派太监选拔宦官二百多人,全副武装,埋伏在长生殿后面,准备随时发动兵变,等待时机杀死太子。一切安排好后,张良娣召太子入宫,可是他们的阴谋被李辅国知道了,他立刻调集禁军数百人埋伏在凌霄门保护太子,太子刚到达门口,就被李辅国手下的人带到了安全的地方,李辅国自己率兵冲进长生殿,抓住了越王李系等百余人。张良娣吓得躲进了唐肃宗李亨的寝殿,李辅国带兵冲了进来,抓住了张良娣,李亨并不知道兵变的事情,受到了很大的惊吓,张良娣向李亨求救,然而李亨自己连话都说不出来了,病情急剧恶化,当场就驾崩了。没有了唐肃宗李亨,李辅国一手遮天,把张良娣和越王李系都处死了,拥立太子即位,就是后来的唐代宗。唐代宗与建宁王虽然不是一母同胞,却一直兄弟情深,他即位后很快就为建宁王大事昭雪,先追封其为齐王,后来又追谥为承天皇帝,大办丧礼。

平息安史之乱,唐军收复两京

李亨在灵武为诸将所推举,登基为帝,改元至德,成为了唐肃宗。李亨一直有个心病,那就是尚未荡平安史之乱的余孽。于是,他开始整顿军队,准备收复两京。

郭子仪被封为朔方节度使,奉诏讨伐叛军。郭子仪是华州郑县人,出生在官宦之家,他的父亲郭敬之曾任绥、渭、桂、寿、泗等各州的刺史。郭子仪自幼好武,后来参加了武举考试,成为了一个武举人,他以武举身份担任左卫长史。由于唐玄宗李隆基统治后期政治腐化,没家族背景的郭子仪在边防一呆就是几十年,直到他五十八岁的时候,郭子仪才被提拔,升为开德军使、太原太守、朔方节度右兵马使。

郭子仪推荐了李光弼担任河东节度使,和李光弼分兵进军河北,会师常山,击败安禄山部将史思明,收复河北一带。由于安史之乱初期,名将封常清和高仙芝都被唐玄宗李隆基诛杀,所以郭子仪所带领的队伍成为了大唐军队中最有战斗力的队伍。郭子仪率领部队大败高秀岩部,攻下了静边军和马邑,打通了朔方和太原的联系,使安禄山南下太原,从而夹击关中的计划成为了泡影,并为大唐军队日后东出井径、进入常山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郭子仪率朔方精兵出井径,与河东节度使李光弼一起打击叛军,在九门、嘉山连败史思明的军队,歼灭了安禄山的军队数万人,唐军的声威因此大震。但是郭子仪和李光弼东面战场的胜利并没有挽回大唐军队正面战争的大败,长安被安禄山的军队攻克后,郭子仪、李光弼退守井径,河北诸地皆失。

除了郭子仪,唐肃宗李亨还任命李泌为侍谋军国。李泌字长源,陕西京兆人,是西魏八柱国之一的李弼的后代,是当时有名的道家名士,和李亨是布衣之交。安史之乱后,大唐江山开始破败,李泌暂时放弃了他的升仙梦,奔赴灵武,帮助落难时的旧友、现在大唐王朝的皇帝李亨。李亨对李泌关于军国大事的建议言听计从。李泌和郭子仪两个人成为了大唐王朝平叛安史之乱的文武两大支柱。

按照李泌的进攻计划,大唐的军队应该集中兵力直指安禄山和史思明的老巢范阳,他让郭子仪和李光弼牵制住叛军史思明、张忠志、田乾真、安守忠这四大主力,然后以建宁王李倓率军经塞外进攻范阳,李光弼出井径进攻范阳,攻下范阳,端掉叛军的老窝后,再合力围剿两京。

唐肃宗李亨最初准备接受李泌的建议,但是他身边的很多人持反对意见,他的宠妃张良娣天天吹枕边风,抱怨西北的坏天气,让他早点打回长安,好早点回到以前住的宫殿,过上舒适的生活。除了张良娣,当初帮助李亨登上皇位的有功宦官李辅国和鱼朝恩以及丞相房琯也都是这种想法。在众人的影响下,李亨决定先收复两京。

李亨任命丞相房琯率兵五万,向长安进攻。由于这次的准备并不充分,所以房琯带领的人马在咸阳东征战时,两次被叛军打击,损失了四万多人,元气大伤。后来,李亨进驻凤翔部署反攻之事的时候,李泌再次提出了先取安禄山军队老窝范阳的计划,因为当时李亨刚进驻凤翔,安守忠所率领的人马就在西原大败王思礼的人马,而郭子仪派他的儿子试图强攻下潼关,又被叛军反击,死伤近万人,所以要立即收复两京困难重重。但是李亨再次拒绝了李泌的建议,依然把收复两京作为下一步的战略目标。

李亨任命郭子仪为天下兵马副元帅,郭子仪率领军队向西行进,在长安西清渠被安守忠和李归仁的人马大败,退到了武功,郭子仪引咎自贬为尚书左仆射。

看到自己的军队实力不行,李亨想到了雇佣军,他派人向回纥可汗借兵,相约收复两京,收复两京后,土地归大唐,金银财宝美女壮丁都归回纥。这样的条件回纥人当然愿意,因此派出了四千精骑来中原帮助李亨。

天下兵马大元帅李俶、副元帅郭子仪率兵十五万以及回纥的四千铁骑,进入长安西,安禄山的军队出动了十万叛军与他们对抗,大唐军队以李嗣业为前军,郭子仪率中军,王思礼率后军与安禄山的军队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在唐将仆固怀恩的率领下,回纥军队先是歼灭了叛军的伏兵,又迂回到安禄山军队的阵后,与大唐军队夹击叛军,歼敌六万多人,叛军大败。当天夜里,受到重创的叛军撤出了长安,大唐军队收复了长安。

在长安休整了三天之后,大唐军队直奔潼关,在潼关击退叛军,随即接连拿下华阴、弘农、武关、上郡。面对唐军的来势汹汹,安庆绪将洛阳主力增援陕郡,兵力多达十五万,准备与大唐军队决一死战。双方在新店遭遇,叛军依山列阵、气势颇盛,最初郭子仪在第一战中失利退却,关键时刻又是回纥军队从叛军背后袭击,郭子仪再度率领大军从正面攻击,大败叛军,收复了陕郡。陕郡失利后,安庆绪自知大势已去,带着剩余的人马放弃了洛阳,逃往邺城,大唐军队乘胜收复了洛阳。

两京收复后,回纥军队在洛阳大肆抢劫,安庆绪的部下史思明、能元皓、高秀岩纷纷投降,河东、河南、河北都顺利平定。李亨看叛军大势已去,开始论功封臣,重整家园。

但是李亨的放松,给了安庆绪喘息的机会,安庆绪跑到邺城,招集了旧部六万余人,准备东山再起。

在拥有六十万大军的情况下,李亨再次向回纥借兵三千,随同各路兵马围攻驻守在邺城的安庆绪,但基于郭子仪之前立功过高,这次战役没有让他当总指挥,只派了一个不懂军事的太监鱼朝恩监督全军。没有总指挥的大唐军队将邺城围了个水泄不通,安庆绪破城在即的时候,史思明再度反叛,率领十三万大军增援邺城。史思明大败六十万唐军,各路人马纷纷败退,郭子仪损失惨重,只剩下三千人马退守洛阳。

史思明进入邺城后,杀掉了安庆绪。他分兵四路南下,重新夺取了洛阳,代替郭子仪担任天下兵马副元帅的李光弼退守河阳,抵挡了史思明的进攻,并攻克怀州,生擒史思明的大将安太清。史思明没有被大唐军队消灭,反而被自己的儿子史朝义所杀。史思明一死,叛军陷入了内乱,开始四分五裂,已经无法再组织起大规模的进攻了。

李亨面对突然转变的战局还没来得及反应,他的两个儿子就为争夺皇位开始大打出手,宫廷的内乱让李亨受到了惊吓,不久后就病逝了。太子李俶即位,改名李豫,成为了唐代宗。

唐代宗再次请回纥人来中原当雇佣军,借兵十万,任命年幼的雍王李适为天下兵马大元帅,仆固怀恩为副元帅,进讨史朝义。大唐军队在攻占怀州后,与史朝义在洛阳进行了最后的决战。史朝义在洛阳城外设立了数万个木栅进行防守,仆固怀恩派精锐骑兵和回纥兵在两翼夹击,并率领主力军从正面进攻,大唐军队很快就撕破了叛军的防线。史朝义率叛军在洛阳城西昭觉寺北,和大唐军队决一死战。叛军无法再抵挡大唐军队的猛烈打击,被唐军歼灭了六万余人,俘获了两万人,史朝义仅率领数百人马往东逃走。大唐军队再一次收复了洛阳,历时七年的安史之乱,就这样被基本平定了。

宦官权倾朝野,唐代宗登基除奸

安史之乱发生后,李豫和弟弟李倓一起跟随祖父李隆基和父亲李亨逃离长安避难。李亨被众人拥护在灵武称帝,成为了唐肃宗。作为拥护者之一的宦官李辅国,因为曾经保护李亨于危难之中,因此成为了有功之臣,被李亨重用,权倾朝野。

李辅国,本名静忠,曾被赐名为护国,后来改为辅国。他少年时就被阉割,成为了高力士门下的走狗,后来调入东宫专门服侍太子李亨。在太子身边服侍的李辅国当然希望太子能够成为大唐的天子,所以十分积极地为太子出谋划策。

安史之乱发生后,唐玄宗李隆基带着杨贵妃逃往马嵬坡。将士们认为杨氏兄妹是祸根,早就对他们忍无可忍,所以决定发动兵变,杀了杨国忠和杨玉环兄妹。李辅国也参加了这次兵变。看到失去了左膀右臂的唐玄宗李隆基岌岌可危,李辅国建议太子李亨亲自带领部队图谋大业。因为拥立有功,李亨成为唐肃宗后,十分信任和赏识李辅国,李亨写的诏书由李辅国签署后才能施行,他就像是皇帝的分身,宰相对他执子弟之礼,称呼他为“五父”,百官除了例行的朝见之外,要想进谏也需要经过李辅国的许可才能面见皇帝,李亨本人逐渐被架空,成为了一个任由李辅国摆布的傀儡皇帝。李辅国不同于李林甫,李林甫只是口蜜腹剑,而李辅国因为成为了阉人,所以就试图通过拥有权力来维护自己已经失去的尊严。

李辅国的妻子有个同族叫元载,因为和李辅国有裙带关系,所以元载也受到了李亨的重用,气焰异常嚣张。元载有一位昔日旧友来向他求个一官半职,元载写了一封信给他,打发他走了。这位旧友回到家后,打开了元载给自己的书信,想看看他到底写了什么,但是纸上除了元载的签名,其他什么字都没有,这位旧友十分失望,觉得元载并不想帮助自己。但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他拿着元载的书信给地方节度使看。节度使看了信,知道元载和李辅国有裙带关系,连忙派出官员接待,留他好吃好喝地住了好多天,还赠给他很多礼物。尽管并没有让他做官,但是这位旧友只是拿出一封元载签过名的纸,节度使仅仅因为元载是李辅国的关系户,就如此热情地接待,间接说明了李辅国权力之大。

在李辅国的提议下,太上皇李隆基被迫移居到别的地方,而高力士则被贬谪。不久之后,李亨因为受到惊吓而得了重病。张皇后想杀掉太子李豫,拥立越王李系为太子,但是李辅国力挽狂澜,和属下程元振一起杀掉了张皇后和李系,让太子李豫可以顺利即位,最终成为了唐代宗。

由于唐肃宗和唐代宗两位皇帝都是在他的帮助下登上王位的,所以李辅国居功自傲。作为一名宦官,他竟然对唐代宗说:“陛下,您尽管休息,朝廷上的事情可以全让老奴来处置。”可是,唐代宗李豫跟他的父亲唐肃宗李亨不同,他觉得李辅国越俎代庖,十分气恼。但是碍于面子,李豫点点头说:“好吧,那外面的事情就交给你了,有你在我很放心。”李豫发了文件,让大家以后有什么事情,一定要先汇报给李辅国,还封李辅国为尚父,之后再封李辅国为司空兼中书令。李辅国十分得意,他觉得唐代宗李豫对自己异常信任,君臣关系非常好,所以更加为所欲为。一个月之后,李辅国的嚣张连一起共事的同僚都看不下去了,另一位大太监程元振挺身而出,表示愿意协助唐代宗李豫除掉李辅国。于是,李豫解除了李辅国的行军司马跟兵部尚书职位,让程元振接管了禁军,又让李辅国搬出了皇宫。李辅国心中不满,但又不想直说,就上书给唐代宗李豫,请求准许他告老还乡,其实这是个老招数。只要李豫否决这个请求,就说明皇帝舍不得李辅国离开。可是,让李辅国意想不到的是,李豫马上就批准了。

第二天,李辅国并不知道唐代宗李豫批准了,所以一大早到中书省准备像平时一样处理朝廷事务,结果却被守卫拦在了门外,说他已经被批准告老还乡了,不能再踏进这个门。李辅国又生气又害怕,他急忙进了宫,跟李豫说:“老奴无法再侍奉陛下了,请您准许我去侍奉先帝吧!”李豫毕恭毕敬地请李辅国放心,让他不要想太多。

其实李豫此时已经起了杀心,想要彻底除去李辅国,又不方便直接下令杀他,所以想出了一个妙计。一天晚上,李辅国的府内进了盗贼,盗贼溜进卧室之后,没有偷金银珠宝,也没有偷古玩字画,而是手起刀落,把李辅国的脑袋砍了下来,扔进了茅厕里,又砍下了他的右臂,包好之后去泰陵祭奠已经过世的唐玄宗李隆基。李辅国的府上有那么多家丁奴仆,居然没有一个人发现盗贼,阻止血案的发生。李辅国的家属报了案,唐代宗李豫知道这件事之后假装很吃惊,下旨赠李辅国为太傅官,予以厚葬,还特地刻了一个木头脑袋给李辅国,同时命令各地捉捕凶手,但始终没有抓到,其实大家心里都明白,盗贼只是个幌子。气焰嚣张的宦官李辅国,最终自食其果,落得个身首异处的悲惨下场。

恃宠而骄,鱼朝恩身首异处

鱼朝恩的时代是在唐代宗李豫即位后开始的,李豫在派人杀死李辅国之后并没有吸取宦官专权的经验教训,还是给官宦处理政事的权力,官宦集团依旧凌驾于皇权之上,这就给了宦官鱼朝恩可乘之机。鱼朝恩跟李辅国一样权倾朝野,最后甚至想要逼宫自己当皇帝。

鱼朝恩是泸州人,在唐玄宗李隆基执政时代入宫当的太监。安史之乱发生后,他随李隆基逃出长安,侍奉太子李亨,颇得信任,历任三宫检责使、左监门卫将军,主管内侍省等职务。李亨登基后,鱼朝恩任观军容宣慰处置使职务,负责监领九个节度使的几十万大军。大唐的军队在收复洛阳后,鱼朝恩被封为冯翊郡公,开府仪同三司。宦官程元振倒台后,鱼朝恩开始崛起。

吐蕃攻进长安时,唐代宗李豫在仓皇中逃往陕州。当时禁军大多离散,只有鱼朝恩率领神策军从陕郡迎接李豫,军心大振。从此,李豫对鱼朝恩信任有加。有一次,鱼朝恩去国子监视察,李豫特意安排宰相、百官和六军将领集合为鱼朝恩送行,京兆府准备宴席,内教坊负责演奏音乐,为宴会助兴,大臣的子弟们穿红着紫充当学生,站在国子监两边迎接鱼朝恩。看到这盛大的欢迎场面,鱼朝恩十分得意。李豫还下令赏赐一万贯作为学生饮食的费用,因此鱼朝恩每次去国子监都要带上数百名神策军,前呼后拥以壮声势,京兆府照例安排酒宴,一次的花费就在数十万。

鱼朝恩小人得志后,根本不把满朝文武放在眼里,每次李豫召集群臣议事,鱼朝恩都会在大庭广众下谈论时政,欺压大臣,号称强辩的宰相元载也只有洗耳恭听的份儿。

有一次,百官聚会朝堂,鱼朝恩十分严厉地对宰相说:“宰相的责任就是要调理好阴阳,安抚好百姓,现在阴阳不和、水旱频生,驻守的军队有数十万,供给缺乏、漕运困难,皇帝为此事担忧,晚上睡不着,吃东西也不香,你这宰相究竟是怎么当的!还不赶紧让贤,你一声不吭地在那里赖着不走想干什么呢?”鱼朝恩的这番话语惊四座,宰相低着头不说话,也没有一个人敢站出来说话。这时,礼部郎中相里造突然站了起来,不慌不忙地走到鱼朝恩跟前说:“阴阳不和是观军容使造成的,与宰相有什么关系?现在京师无事,六军已经可以维持安定,为什么又调来了十万大军,军粮因此才会不够,宰相只不过是按照命令办事,又有什么过错呢?”鱼朝恩没想到会有人顶撞他,竟然不知道该说什么好,愤然拂袖而去,十分不满地说:“文武百官都是一伙的,他们想要加害于我。”

鱼朝恩被相里造顶撞了一回之后,心中有一肚子气没地儿撒,总想找机会发泄。正好赶上国子监的堂室刚刚修复,要举行庆典,朝臣们都要出席。鱼朝恩来到国子监后,手里拿着《易经》坐在高座上讲学,面对着在座的文武百官,他有意选择了“鼎折足,覆公饨”来讲解,用来讥讽宰相。宰相王缙听了十分生气,而另外一个宰相元载听了却恬然自乐。鱼朝恩觉得这个元载的心理素质非同一般,从此开始提防起元载来,他对别人说:“听了我所说的话,如果觉得怒火中烧是合乎人之常情的,如果面带笑容,那这个人实在是深不可测啊。”鱼朝恩的直觉没有错,他最后果然是栽在了元载手中。

鱼朝恩恃宠而骄之后,渐渐地开始目空一切,自以为天下非他莫属,朝廷的政事稍微有不如他意的,就会大发雷霆说:“天下的事还能有离得开我的吗?”李豫听说后非常不高兴。但是此时鱼朝恩手握禁兵,难以禁制,所以李豫一时也没有好办法来对付他,只能听之任之。

鱼朝恩的小儿子鱼令徽十五岁就在朝廷任职了,李豫亲自赐给他绿衣。没过多久,鱼令徽向父亲告状说自己的等级太低了,被别人看不起。鱼朝恩听了十分生气,马上上奏唐代宗李豫说:“陛下,老奴的小儿子鱼令徽官职太低,被别人欺负,请求皇上赐予他金腰带和紫服。”当时的紫服是文武官员三品以上才能穿戴的,但是鱼令徽的职位远远达不到。但是还没等皇上准奏,鱼朝恩就下令让人拿来了紫衣。鱼令徽接过紫衣立即向皇上谢恩,皇上嘴上说:“你穿上紫衣果然十分好看。”李豫心里十分不痛快,但表面上不敢与鱼朝恩对抗,所以只能强言欢笑。

没过多久,鱼朝恩把冲撞了儿子鱼令徽的官员贬到了岭南。此时,唐代宗李豫意识到,鱼朝恩的权势已经快要到“只知道有朝恩,不知道有天子”的地步了。因此,李豫对鱼朝恩产生了强烈的厌恶之情,虽然竭力掩饰,但有时候还是会表现出来。宰相元载发现唐代宗李豫对鱼朝恩心生恶感,便奏请将其除掉。李豫一时下不了决心,因为毕竟鱼朝恩军权在握、党羽众多,一旦事情没办成,后果将是难以预料的。元载却胸有成足地安慰李豫说:“陛下,您只要将此事全权交给我办理,一定能办妥。”于是李豫同意了,嘱咐元载一定要多加小心。

元载的心机很深,鱼朝恩每次上朝,都会有一百多人进行护卫,还让陕州节度使皇甫温握兵在外作为支援。元载就用重金收买了鱼朝恩的心腹,以便掌握他的动向。李豫让凤翔节度使李抱玉改任山南西道节度使,让皇甫温当凤翔节度使,表面上看是投鱼朝恩所好,其实加重了其亲信的地位,为了麻痹他。鱼朝恩还蒙在鼓里,不知道大祸将至。但是鱼朝恩在宫中的党羽觉察到唐代宗李豫的异样,就密报给鱼朝恩,鱼朝恩将信将疑,试探李豫,看他和平时一样对自己恩宠有加,就放下心来。

寒食节的时候,按照惯例,李豫设宴和近臣欢度节日。宴席结束后,李豫传下圣旨,让鱼朝恩留下议事,这有些不大寻常,但是因为那天喝了些酒,鱼朝恩十分高兴,也没多想就坐车去见李豫。鱼朝恩一进殿,李豫就问他为什么如此大胆,图谋不轨。鱼朝恩出乎意料,一下愣住了,但是很快就冷静下来,开始为他自己辩解。鱼朝恩没有意识到大限将至,态度依然十分强硬,根本没有把唐代宗李豫放在眼里。这时,已经被元载收买的鱼朝恩的亲信一拥而上,当场抓住了鱼朝恩,用绳子勒死了他。

鱼朝恩弄权多年,结党营私,已经形成了一股自己的势力,所以李豫有些担心他的党羽闹事,尤其担心会引发禁军的骚乱。于是,李豫下令对鱼朝恩党羽亲信免于追究,并下诏说:“你们都是朕的属下,禁军今后由朕来统帅,不要有顾虑。”经过了一番安抚,禁军的心安定下来,没出现什么重大的变故。

李豫是依靠元载的帮助,才杀了鱼朝恩。但是杀死鱼朝恩之后,李豫又开始厌恶元载的专权,元载喜欢聚敛财物,他家珍宝财物不可胜数。李豫一直寻找机会消除他,终于在鱼朝恩死后的第七年,找机会杀了元载。

鱼朝恩和元载死后,唐代宗李豫总算是汲取了教训,不再重用宦官。然而,在李豫手中得到抑制的宦官势力,到了他儿子唐德宗手中,又重新死灰复燃。

荡平余孽,大乱之后山河日下

宝应二年(763年),当安史叛军的最后一个祸根史朝义上吊自尽后,历时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终于平息了。举国上下无不为之欢欣鼓舞,百姓们本以为可以就此忘记多年来的战火带来的巨大灾难和无尽的痛苦。但是帮助大唐收复洛阳的回纥军队开始大肆烧杀抢掠,长达三个月之久,城中的大火着了十几天都不灭,死去的百姓多达数万人,血流成河、惨不忍睹。那时正值数九寒天,粮食被抢走了,房屋被损毁了,城中幸存的百姓饥寒交迫,衣不蔽体。由于尸体堆积成山,无人清理掩埋,所以瘟疫蔓延了整座城,中原各地一片萧条。

尽管损失惨重,但是李豫认为叛军已灭,大功告成了。于是,改元广德,大赦天下。唐代宗李豫在经过安史之乱后,开始变得多疑起来,他担心这样的事情会再一次发生,出于对江山社稷的考虑,他招降了安史叛将,对安禄山和史思明的旧将和亲族一律不再追究。但是这样做并没有达到李豫期望的效果,反而适得其反,安禄山和史思明的旧将成为唐朝的节度使之后,形成了藩镇,在各自的统辖区内扩充军队、委派官吏、征收赋税,成为地方的割据势力。

李豫还对各级官吏加封官爵,但是不再过度信任文武百官。他开始无端地猜忌一些忠臣,总是疑神疑鬼地觉得对方要造反。郭子仪在唐肃宗执政时期,因为平叛安史之乱立下大功,被升为中书令,封为汾阳郡王。但是等到唐代宗执政时期,郭子仪虽然依然在朝中威望很高,却被李豫百般怀疑,总是处处为难郭子仪。朝中那些掌握军队的将领看到李豫对功臣郭子仪的态度,纷纷对朝廷有了顾虑,都不想交出兵权和辖区土地,而是千方百计地扩大自己的地盘,招兵买马、扩充实力。这样就使地方割据势力越来越多,藩镇割据的局面一度失控。

成德、魏博、幽州三镇是当时最大的割据势力,被称为河朔三镇。李豫为了缓解矛盾,不仅没有制止河朔三镇的割据势力,反而给他们很高的待遇,一再姑息,这使得其他地方的节度使也更加肆无忌惮,鱼肉百姓、贪赃枉法,甚至在政治、军事、财政上完全独立,形成了独立的王国。他们的职位都是父子或兄弟相袭,或者由部下推举,强迫皇帝承认。李豫对藩镇势力一直敢怒不敢言,一直想找个机会杀杀他们的气焰。

大历十三年(778年),众多割据势力中的其中一位李正己,觉得尽管自己独霸一方,但是仍然需要笼络一下朝廷。于是他上表李豫,表示愿意对朝廷提供财政的援助,捐赠资金高达三亿钱。当时的朝廷经济十分困难,长安的很多京官要靠借贷过日子。唐代宗李豫很想收下这笔钱,以解财政之渴。但是他知道,这笔钱可不好拿,一旦拿了人家的钱,就等于被李正己收买了,以后他在自己的地盘上胡作非为,朝廷也不敢去指责他。但是李豫转念一想,那李正己本来就已经很嚣张了,如果不收下,他一定会说朝廷不给面子,如果闹僵了,势必是一场恶仗,不仅损兵折将,本来就亏空的国库会雪上加霜的。李豫感到十分为难,宰相崔祐甫给他出了个主意:“陛下,李正己既然给朝廷送钱,那您就要显示一下自己的风度。名义上收了,但是不能真的收,而是以朝廷的名义发给李正己的部下当军饷,从李正己那里拿,再用于李正己的部下,这样既不会让李正己落下话柄,又能让将士们感谢朝廷,还能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让天下都知道朝廷爱军民,不贪财物,这样就树立了好形象,何乐而不为呢?”李豫听了很高兴,按照崔祐甫的主意办。这招果然十分高明,朝廷借花献佛收获了民意,给了地方藩镇势力一个下马威,然而这种小手段对藩镇割据的严峻形势并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

到了唐代宗李豫执政的晚期,很多藩镇的节度使让他十分头疼,这种藩镇割据的局面直到李豫去世也没有得到扭转,他就这样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李豫继祖父唐玄宗李隆基和父亲唐肃宗李亨之后,平定了安史之乱,却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家不像家、国不像国。因为李豫对藩镇的姑息态度和朝廷的腐败无能,他为李氏子孙留下了如此麻烦的后果,既要重整河山,又要防范地方割据势力的叛乱,真是山河日下、艰难无比。

吐蕃入犯,帝王无力回天

在藩镇割据局面不断形成的同时,由于讨伐安史叛军,西部的军队大部被撤回,吐蕃趁机深入内地,大举进攻唐朝,占领了陕西凤翔以西、分州以北的十余州以及奉天等地,兵临长安城下,唐军接连溃败,京师大骇,唐代宗李豫慌忙逃到陕州避难,朝臣和士大夫们南奔荆襄或隐藏在山中。

吐蕃的军队占领了长安,他们把唐宗室广武王李承宏立为皇帝,劫掠府库钱财,纵兵烧毁民房,原本繁华的长安城变得满目疮痍、萧然一空。

关键时刻,唐代宗李豫仓促地启用了郭子仪为副元帅,雍王李适为挂名元帅,一起迎击吐蕃。郭子仪积极组织兵力反击吐番,他用少数民族士兵虚张声势地恐吓吐蕃,命令长孙全绪率领二百兵马到陕西蓝田,白天击鼓扬旗,夜晚焚烧篝火,让吐蕃军队以为有很多兵马驻守在这里。郭子仪又命令数百人化装潜入长安,组织城里人到处散布谣言:“不好了,不好了,郭令公亲自率领大军杀来了!”吐番士兵们惊恐万分,在占据了长安半个月后,不战而走,全部撤离长安,陷落的长安就这样被唐军收复了。

唐代宗李豫回到长安后,郭子仪伏地请罪,李豫说道:“爱卿为何如此,快快起来,都怪朕没有及早用卿,所以才会落到这种地步啊。”李豫赐给郭子仪免死金牌,在凌烟阁为他画像,以表彰他的兴唐之功。长孙全绪等也被加官进爵,同时削免程元振官爵,让他回家养老。

吐蕃军队撤出长安后,又攻入剑南道的松州、维州、云山城、笼城等地。吐蕃的连年入侵,使得战争十分频繁,唐朝的统治受到了极大的威胁。李豫在凤翔、渭北等地设置了节度使,派重兵驻守于此,抵御吐蕃的进犯。

唐王朝内部此时已经矛盾重重,本是平叛安史之乱的有功之臣仆固怀恩叛唐,他一直自恃功高,不满意李豫对他的封赏,加上他得知李豫想要收回兵权,于是就造反了。他引来了吐蕃、回纥等总共三十万大军,让他们从华阴趋赴蓝田,直取长安。朝廷听说之后十分惊恐,李豫急忙召来了郭子仪,屯驻在长安北面的泾阳城。郭子仪率领先锋部队攻破了吐蕃的军营,斩杀俘虏了数百人。此时,郭子仪派去的另一队人马已经攻破了吐蕃的盐川城,仆固怀恩和吐蕃军队害怕失去后援地,于是决定撤兵,长安城就此获救。

但是仆固怀恩贼心不死,又引来回纥、吐蕃、吐谷浑、党项等数十万兵马入侵鸣沙,大肆烧杀抢掠,兵逼奉天。在此期间,仆固怀恩病死于军中。郭子仪极力说服回纥与唐军联合,两军合力,灵武台西原大破吐蕃,斩首五万,生擒万人,夺回了被吐蕃劫掠的百姓四千多人,缴获的牛、羊、驼、马等绵延三百里内不绝。吐蕃退兵,唐朝边境的紧张局势得到了一定的缓解。

但是唐代宗李豫听信了奸臣元载的话,认为这次击退了吐蕃和回纥的入侵并不是郭子仪的功劳,而是因为佛祖保佑,于是李豫对郭子仪等战将不闻不问,而是大加赏赐了众多僧人。将士们听说后十分寒心,觉得皇帝赏罚不明,于是军心涣散。

此后,吐蕃连年进犯,朝廷不得不花费巨大的财力派重兵驻守边境。吐蕃入侵了灵武、永寿、浑城、盐州、庆州等地,李豫派郭子仪出兵抗击,取得了几次胜利。除了吐蕃,回纥为了掠夺财物,进犯太原,杀害了数万名军民。李豫为了集中力量抵御吐蕃的入侵,对回纥采取了忍让的态度。

不久后,唐代宗李豫患上了重病,不到十天李豫就无法上朝了,他下达了令皇太子监国的诏书,当天晚上就在内殿驾崩了。群臣上尊谥曰睿文孝武皇帝,庙号代宗,葬于元陵。李豫生前虽然采取了一些措施防御吐蕃等外族的入侵,但是由于节度使各自独立,很难控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唐朝和吐蕃的战争各有胜负,双方的损耗都很大,吐蕃因此走向衰亡,唐朝也日渐衰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