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当皇帝靠的不只是家世,还要有运气。李隆基的运气就很好,虽然他不是长子,甚至父亲唐睿宗李旦也差一点就做不上皇帝。可是李隆基是个有福气的人,费尽周折,最终坐上了皇帝的宝座。
李隆基是唐睿宗李旦的第三个儿子,李隆基生于东都洛阳,他出生时,唐高宗已经过世,大唐王室正处在皇位争夺最为激烈的时期。李隆基出生的前一年,父亲李旦被武则天立为皇帝,母窦氏为德妃。六年后,武则天宣布将李旦降为皇嗣,改唐为周,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因此,李隆基时时要为父亲的生死存亡和自身命运担忧。他自幼饱读诗书,聪慧过人,胸怀大志。
李隆基七岁那年,一次在朝堂举行祭祀仪式,当时掌管京城守卫的金吾将军武懿宗厉声训斥侍从护卫,李隆基马上怒目而视,大声喝道:“这里是我们李家的朝堂,轮得着你在这里耀武扬威吗?你真是胆大包天,竟敢如此训斥我家的护卫!”李隆基的这番话让武懿宗愣住了,看着这个小孩目瞪口呆。武则天得知后,不但没有责怪李隆基,反而对这个孙子更加喜欢。到了第二年,李隆基就被封为临淄郡王。
后来,已经知天命不远的武则天将自己的儿子庐陵王李显迎回了宫中,唐睿宗李旦以皇嗣身份让位于皇兄,自己再次被封为相王。到了神龙元年,八十二岁的武则天病情继续恶化。
那时,李隆基初涉政坛,耳濡目染了宫廷政治斗争的残酷与复杂,增长了很多见识,丰富了对国家政务的阅历。在青年时期,对李隆基影响最大的应当是“五王政变”。张昌宗和张易之兄弟倚仗着武则天的宠爱,权势冲天,他们利令智昏,大有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的势头。二张兄弟将私自议论他们的邵王李重润和他的妹妹永泰郡主、妹夫魏王武延基下狱逼死。这个举动不仅得罪了李氏,也得罪了武氏,迫使他们联合起来反对二张。神龙元年,张柬之等人联合右羽林卫大将军李多祚发动宫廷政变,起兵诛杀二张,逼武则天退位,拥立李显复位,拜李隆基的父亲李旦为安国相王,拜太尉,以宰相身份参预国政,并改“周”为“唐”。当年年底,武则天去世,那年李隆基已经成长为二十岁的青年才俊。
唐中宗李显即位之后,立曾经和自己共患难的韦氏为皇后,韦后野心勃勃,她总想和武则天一样,尝尝做皇帝的滋味。在武则天死后,李显懦弱无能,又过分信任自己的妻子韦氏,结果政权渐渐落到了韦皇后和她的女儿安乐公主之手。可是韦皇后虽然野心很大,实际上并没有多少才能,为了拥有能给自己出谋划策的人,她和安乐公主以及武则天的侄儿武三思等人相互勾结、狼狈为奸,朝政变得腐败不堪。
李隆基出任潞州别驾,积极网罗人才,为以后发动政变做准备。不久,罢潞州别驾,返回京城,他广结禁军首领,暗地里结交各种有识之士,培养亲信党羽,等待发动政变的时机。
唐中宗李显被妻子韦皇后和女儿安乐公主合谋毒杀。然后,韦皇后便想学习婆婆武则天,做第二个女皇。她立李重茂为帝,自己则临朝称制,掌握实权。为了自己的私欲,韦后将原来发动政变恢复唐朝的功臣、宰相张柬之贬官驱逐,又效仿原来武则天的做法,让自己的兄长韦温掌握大权,对于自己女儿安乐公主的违法卖官鬻爵也不加制止,反而更加纵容。
这时,一直静观其变的李隆基和姑姑太平公主便抢先发动了兵变,率领御林军万余人攻占了皇宫,处死了韦后、安乐公主及其党羽,迫使李重茂退位,拥立父亲李旦复位。李旦即位后,按照嫡长子继承的制度,太子应该是李宪,而不是三子李隆基。李隆基在兄弟排行中是第三,所以小名叫三郎,李旦的长子是宋王李成器,后来改名为李宪。但李隆基作为政变的主谋,功劳是其他人无法相比的。当时,诸王和大臣们说:“李隆基有社稷大功,应该立为储君。”李宪的性格很像他的父亲,对权位没有那么渴求,他认为父亲得天下都是弟弟李隆基的功劳,便坚决让出了太子的位子,而且一直小心谨慎,没有可指责的过失,李隆基对哥哥既敬重又感激。于是李旦就立李隆基为太子。后来李宪死后,李隆基对群臣说:“我的天下是哥哥让给我的,一般的谥号不足以说明我对哥哥的感激之情。”于是给李宪加谥号为“让皇帝”。
唐睿宗李旦得以复位,他的妹妹太平公主也出了不少力,太平公主善弄权术,议政处事的能力甚至超过了李旦,所以她逐渐掌握了朝廷政权,当时的七位宰相,有四位都是她的心腹同党。唐睿宗李旦也和唐中宗李显一样是个软弱的皇帝,不愿和太平公主发生正面冲突,总是一再忍让。太平公主却认为自己给了李旦做皇帝的机会,功劳很大,所以她越发飞扬跋扈起来。随着自己势力的强大,太平公主的野心也迅速膨胀起来,她渴望像母亲那样做女皇。
太平公主在李旦面前搬弄是非,挑拨他和李隆基的父子关系,但是最终李旦还是决定把皇位传给李隆基。太平公主见状,准备发兵攻打皇宫。狗急跳墙的太平公主还想毒死李隆基,因为李隆基每天要处理的事情太多,要靠吞食天麻来提神,太平公主买通了李隆基身边的宫女元容容,想在天麻里加些毒药,谁知走露了风声。李隆基率先杀死了太平公主的大将,又派人把支持太平公主的五个宰相给杀掉,最后太平公主也难逃一死。
经过几番周折,李隆基终于登基为帝,成为了唐玄宗,掌握了皇帝应有的权力,开始亲政。他下令大赦天下,改年号为开元,表明了自己励精图治,再创唐朝伟业的决心。
唐玄宗李隆基在清除太平公主之后,巩固了皇权,但当时的形势却不容乐观。接连的兵变大大地伤了朝廷的元气,而且吏治混乱、朝廷腐败,这些问题都亟待治理。
李隆基当机立断,对吏治进行了一番整治。他为了提高官僚机构的办事效率,采取了很多有效的措施。武则天执政以来,朝中有许多像摆设一样的机构和无用的官员,李隆基精简了朝中的办事机构,裁掉多余的官员,这样做,不仅让办事效率大大提高了,还节省了政府的支出,何乐而不为呢?
为了任用更多有才有为的官员,李隆基决定确立严格的考核制度,加强对地方官吏的管理。李隆基认为郡县的官员是国家治理的最前沿,因为他们常常要和老百姓打交道,代表了国家的形象。所以,李隆基经常亲自出题考核县官,了解这些县官是不是真正地称职,如果考试优秀,可以马上提拔,如果名不副实,就会马上被革职。每年的十月,他还会派出按察使到各地去体察民情,鼓励百姓举报那些贪官和庸官,一旦发现违法的官吏,严惩不怠。
武则天执掌政权之后,提拔了许敬宗和李义府等人做宰相,做了很多不能见光的事情,一旦公开会引起公愤,所以她废除了唐太宗时期就开始实行的谏官和史官参加宰相会议的制度。到了李隆基统治时期,他想让更多的谏官和史官参与讨论国家大事,监督朝政,所以对这项制度予以恢复。
除了整顿吏制,唐玄宗李隆基还对军事进行了改革,他增加了雇佣兵制度,加强对北门禁军的控制。因为他清楚地认识到军队是统治的命脉。
李隆基曾经在骊山脚下举行了一次阅兵仪式。由于每次政变都与禁军有关,为了防止政变再次发生,就一定要牢牢地控制住禁军。李隆基吸取政变之祸的教训,在这次演习中,他以突然袭击的方式,解除了功臣郭元振的兵权。郭元振是武则天执政时期的一名将领,后来在西土边陲立了功,唐睿宗李旦即位后,就让他官至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后来,郭元振参与了一次政变,立下了大功。但是距离那次事变仅仅过去了三个月,李隆基却在这次阅兵仪式上,以军容不整的罪名,将郭元振流放到了新州。与此同时,李隆基还宣布处斩了唐绍。其实,李隆基本来没打算真的杀了唐绍,只是想通过这个事情来树立威信,然而将军李邈没有领会李隆基的真实用意,马上将唐绍杀了,唐绍就这样含冤而死。
禁军从唐高祖李渊时就有了,那时叫做元从禁军。唐太宗李世民时,开始在玄武门设置左右屯营军,叫作飞骑。唐玄宗李隆基还是太子时,发动了一次政变,想要除掉韦后一伙人,当时韦后就是逃入了飞骑营而被杀的。在飞骑中挑选出骁勇善战,身体健壮的人,组成皇帝的护卫队,叫做千骑。这些皇帝的护卫队都隶属于羽林军,并没有独立的编制。后来,由于太子李重俊的政变和千骑有关系,所以进行了一次整顿,改名为万骑。
万骑在讨诛韦后的时候立了大功,地位急剧上升,人数也增加了很多,增设了龙武将军的职务,用来统帅万骑。龙武将军任用的都是有功之臣。当时还首次组建了北门四军:左、右骑和左、右羽林军。原本隶属于羽林军的左、右万骑两营,现在正式成为独立的编制。北门四军的组建与扩大对于诛杀太平公主势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开元时期,唐玄宗李隆基对边疆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治理。早在李隆基即位之前,北方边境就已经危机四伏。北方的领土在唐朝初年曾经统一,而且设置了单于、安北都护府,分别管辖长城内外到贝加尔湖的广阔地区。在武则天执政初期,突厥人经常骚扰边境,还攻占了蔚州和定州,迫使唐朝将安北都护府南迁。契丹的李尽忠还利用当时的民族矛盾,煽动部下反叛唐朝,攻占了营州。武则天派兵反击,结果失败,安西地区的碎叶镇被突厥攻占,致使丝绸之路断绝。
为了重新统一北方,李隆基对兵制进行了改革,为收复北方领土做准备。唐高宗和武则天执政时期,对于军事不太重视,之前的府兵制由于均田制的破坏,农民大量逃亡,影响了军队的兵源。等到李隆基做了皇帝,士兵逃跑现象极为严重,军队战斗力也很低,无法和强悍的突厥军队抗衡。于是他接受了宰相张说的改革主张,建立了雇佣兵。从关内招募到军士十二万人,充当卫士,这就是长从宿卫,也叫做长征健儿。此后,经过了十多年的努力,李隆基将这种制度推广到了全国各地,取消了原来的府兵轮番到边境守卫的做法,解除了各地人要定期去边境守卫的辛苦。
除了雇佣兵外,由于边防军事的需要,左右羽林军的大将军经常要领兵在外巡视,禁军主要由左、右万骑负责。李隆基非常注重北门禁军将领的选择。陈玄礼最开始是万骑营长,因为骁勇善战,而且在政变中立了大功,被李隆基任命为北门禁军的首领,他从开元一直到天宝年间,一直忠诚地守护着唐玄宗李隆基。飞龙禁军又是另一支特殊的禁军力量。飞龙禁军是李隆基仪仗内的卫队,由宦官高力士掌握。
通过对吏制和军事的改革以及加强对禁军的控制,唐玄宗李隆基在位的四十多年里,基本上是天下太平,这一切也为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皇室的兄弟之间为争夺权力而酿成祸乱之事,在史书上屡见不鲜,留下了斑斑血痕。唐玄宗李隆基却用友爱之道安抚兄弟,避免了政治残杀。
唐玄宗李隆基即位之初,政局可以说是比较稳定的,但李隆基心中仍然觉得有不安定的因素存在,那就是他的诸位兄弟:李成器、李成义、李守礼、李范、李业,被称为“五王”。李成器是李隆基的二哥,李守礼是唐高宗李治的孙子、章怀太子李贤的第二个儿子,李范和李业分别担任左、右羽林军,后来参与了讨杀太平公主的政变,立了功。这五位王爷在当时虽然没有觊觎王位的野心,但他们的特殊身份和在皇室中的地位,很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如果处理不妥当,非常容易成为皇位不稳固的潜在因素。
唐玄宗李隆基为了控制皇族宗亲的财力,对食封制度进行了一些改革,食封是朝廷给王族发放的俸禄之一。唐中宗李显时期,宗室的王爷和公主的封户倍增,之后每次政局动荡之后,新的执政者都会施予恩惠,大加赏赐,于是王族的封户就像雨后春笋一样节节攀升。唐朝开国时,王爷的食封是八百户,最多不超过一千户,公主是三百户,最多不超过六百户。唐高宗之后,武则天所生的王爷和公主的食封都超过了祖制,李旦和太平公主的封户都高达三千户。唐中宗时期,太平公主的封户增加到五千户,李旦的封户增加到七千户,安乐公主的封户也高达三千户,其他的王爷和公主也都在千户以上。唐睿宗时期,太平公主的封户高达一万户。所以到了唐玄宗时期,他自然也要施恩于王族。李成器的封户为五千五百户,李成义为四千户,李守礼为一千八百户。国家的租调大量落入了诸王和贵戚家中,但是作为皇帝,必须适当地对亲王、公主做出妥协,才能取得他们的支持。
李隆基不是嫡长子,却幸运地继承了大统,他的内心深处对兄弟诸王颇有猜忌,因此时常暗中派人侦查自己的大哥李成器。当他得知李成器对政治并不感兴趣,而是一心痴迷于音乐,才稍稍放下心来。但是为了防患于未然,李隆基还是明文禁止诸王和朝臣的过密交往,因为这会造成很大的麻烦。
有一次,张说与李范联络时,正好被姚崇撞见了,他就向李隆基提及了此事。朝廷重臣和皇族宗室私下交往是极为敏感的话题,所以李隆基当然不会轻易放过,将张说贬为刺史。后来,光禄少卿、驸马都尉裴虚己和李范游宴,李隆基知道后,将裴虚己流放到新洲,让公主和他解除婚约。
接着又发生了一件事,内直郎韦宾和殿中监皇甫恂私下里议论朝政,结果被揭发了出来。李隆基立刻下令杀死了韦宾,把皇甫恂贬了官。韦宾是李业的妃子的弟弟,李业害怕受到牵连,惶恐万分,李隆基知道后并没有怪罪他,而是安慰了他,带他去赴宴压惊。
唐玄宗李隆基虽然表面上对兄弟并没有猜忌之心。但实际上,在事情接二连三地发生后,还是开始对宗室兄弟起了防范之心,提高了警惕程度。他重申了禁约,不仅禁止诸王和群臣的交结,还禁止皇亲国戚间的交结。在裴虚己事件后,李隆基对驸马都严加管教,不许他们和朝廷大臣们往来,以免搬弄是非。
李隆基一方面猜忌、观察、防范自己的兄弟们,另一方面又极力地显示自己对兄弟们的友爱之道。他赐给兄弟们宅邸,让这些宅邸相邻,并环绕在皇宫的一侧,这样的布局有兄弟共处的深意。
李隆基还经常在打理朝政的闲暇时间里,与兄弟们一同举办宴会,互相交流感情,还亲自去他们的宅邸,赏赐他们黄金珠宝等,为了表示与兄弟们永远共同分享富贵,他还将自己服用的丹药也赠给兄弟们。他几乎给每个逝世的兄弟都追封了太子的封号,这是一种十分特殊的友爱方式。
唐玄宗李隆基历经政变和动乱,为了皇位的稳定,所以必须大力宣扬和兄弟的友爱之情。李隆基不担心兄弟们享乐,只是猜忌、担心他们会有所企图,为了掩盖自己真实的矛盾内心,他才会在优待兄弟这件事上大做文章,真是煞费苦心。
唐玄宗李隆基统治期间,发生过一件震惊天下的大事。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因试图谋反的罪名,被废为庶族,监禁在宫中的东城里,之后全部被诛杀。
当时很受宠的武惠妃报告李隆基说:“陛下,太子和二王身披盔甲,互相串通,正打算谋反。”事发突然,李隆基也感到很意外,立即派内侍去查看,果然和武惠妃说的一样。李隆基大怒,立即废李瑛、李瑶、李琚为庶人,之后又全部诛杀。一日之间连诛三位皇子,且有太子在内,朝廷上下哗然一片,但是因为皇帝的严酷,所以没有一个人敢为皇子们申辩。
然而,这只是武惠妃设下的一个圈套,三位天真的皇子轻而易举就上了当。武惠妃本来只是宫中的一个下等侍女,幼年时被武则天召入宫中。李隆基在诛杀武氏子孙时,在宫中发现了文静美丽的武惠妃,一见钟情,纳为妃子。
在武惠妃出现之前,李隆基身边有一位赵丽妃,她生的儿子名叫李瑛,是李隆基的第二个儿子,后被立为太子。按照传统,太子应该由皇帝的嫡长子来当,这李瑛既不是嫡子也不是长子,本来没有机会当太子,但是李隆基的皇后没有儿子,所以嫡子根本就不存在。嫡子没有,就应该是长子当储君,然而长子小时候打猎被野兽抓伤了脸,所以不适合当太子。于是李瑛就顺理成章地成了太子。
武惠妃受宠后,赵丽妃就渐渐被冷落了,但是她的儿子李瑛的地位并没有受到威胁。直到李瑛的母亲赵丽妃去世,他失去了母亲的庇护,太子之位开始变得岌岌可危。
武惠妃虽然专宠,生了好几个孩子,但不知道为什么,她生的三个孩子都夭折了。所以生到第四个孩子李瑁的时候,她不敢自己带了,干脆送给了李隆基的大哥宁王,对外谎称是宁王的儿子。李瑁七岁的时候,武惠妃看儿子健康活泼,就从宁王那里把他接回身边,李隆基很高兴,封他为寿王。
武惠妃不甘心只当宠妃,她用了种种手段,扳倒了皇后,想成为新的皇后。由于皇后位置的空缺,李隆基就跟大臣提出要立武惠妃当皇后。但是这个提议一旦通过,武惠妃变成了皇后,那太子李瑛就得给她的儿子让位。有一位大臣出来说话了,他说:“陛下,太子已立,武惠妃又有儿子,如果让她当皇后,难道太子也要跟着换吗?”李隆基想了想觉得的确不妥,于是放弃了立后的想法。武惠妃几乎到手的皇后之位随风而去,李瑛的太子之位保了下来。
虽然没能当上皇后,但是武惠妃还是想让儿子当太子,但是苦于在朝中没有支持者,所以一直没能得逞。寿王十七岁的时候,娶了杨玉环为妻。眼看儿子长大成人,成家立业了,武惠妃更着急了。就在这时,事情出现了转机。李林甫悄悄让宦官带话,许诺要帮助寿王,武惠妃在朝廷终于有了支持者。另外,武惠妃的女儿咸宜公主也长大了,嫁给了杨洄,她是唐中宗和韦皇后的女儿长宁公主的儿子。小夫妻两个都愿意帮助母亲让哥哥当上太子,武惠妃的势力一下子就增强了。她在后宫给李隆基吹枕边风,李林甫在外廷暗中相助,杨洄夫妇负责盯着太子的一举一动。
机会终于来了,杨洄向武惠妃汇报说:“最近,我发现太子李瑛总和两个弟弟混在一起,三个人经常发表对皇帝的不满言论。”原来这三个人的母亲当年都曾经得过宠,后来有了武惠妃,都失宠了,所以同病相怜,我们不满意父亲对自己母亲的薄情。其实这本来算不上什么大事,可是武惠妃却将这件事小题大做,哭着对李隆基说:“陛下,太子和两个王爷结党,说是臣妾夺了他们母亲的宠爱,想要害死臣妾母子呢,请陛下千万要为我们母子做主啊!他们还说了您好多不堪的话,实在太恶毒了。”李隆基听了十分愤怒,就跟宰相提出,太子和两个兄弟结党,擅自议论皇帝,应该废掉。
这时宰相张九龄说:“陛下,太子是天下之本,不可轻易更换。”他还给李隆基讲了很多历史上因为听了女人的话,改换太子引发的祸害。李隆基此时根本听不进劝说,但是又碍于宰相的反对,没有马上决定。李林甫看到李隆基犹豫不决,退朝之后对着李隆基身边的宦官嘀咕了一句:“这是皇帝的家事,有必要问外人的意见吗?”他知道,宦官肯定会把他这句话报告给皇帝。事情果然跟李林甫猜测的一样,李隆基得知李林甫的这番话后,觉得言之有理,但是毕竟事关重大,心中还是有些嘀咕。
就在这个时候,武惠妃沉不住气了,她派心腹宦官牛贵儿去找张九龄,跟他说:“废了以前的太子,又会立新的太子,您要是能够支持,以后会有很大的好处的。”张九龄一听,觉得受到了侮辱,把牛贵儿骂走了,还把这件事报给李隆基。李隆基恍然大悟,原来武惠妃居然想对外廷插手,跟宰相勾结,越想越后怕,于是马上打消了废太子的想法。
李瑛的太子之位虽然保住了,但他在李隆基心目中的位置越来越边缘了。更糟糕的是,他的保护人张九龄后来被罢相了,远贬荆州。就在张九龄离开的第二天,李隆基再次召集宰相,商量要把太子李瑛废掉。
此后武惠妃设计派人向太子传旨,说是内宫有盗匪,请太子立即领兵护驾。于是,太子李瑛还有李瑶、李琚赶紧带着自己的卫队赶去了。等到三兄弟带兵进宫了,武惠妃装作惊慌失措的样子去向李隆基报告,说他的三个儿子要造反了。李隆基就把这三个人给抓起来了。
上一次李隆基要废掉太子,被张九龄劝阻了。现在的首席宰相已经是李林甫了,李林甫当然是支持废太子的。但是李林甫没有直接表态,而是说:“这是陛下的家事,我们当大臣的不应该过问的,您就按照自己的意思处置吧。”这种说法貌似不表态,其实就是默认支持。看到宰相没有意见,李隆基就下定了决心。他直接派了一个宦官到宫里宣制,把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都废为庶人,又被赐死在长安城东的驿站里。
唐玄宗即位后励精图治,力求有所作为。故开元年间形成了政治清明、物阜民殷的局面,史称“开元之治”。
唐玄宗表示要量才任官,提拔贤能人做宰相。如著名的宰相姚崇、宋璟、张九龄都是唐玄宗时期的宰相和大臣。
姚崇办事果断,他因为向唐玄宗提出了十条建议而被器重,做了宰相。十条建议包括了勿贪边功、广开言路、奖励正直大臣、勿使皇族专权、勿使宦官专权等,唐玄宗基本上都按照姚崇的建议执行了。对于皇亲国戚,姚崇也不进行照顾。当时薛王李业的舅舅王仙童欺压百姓,为非作歹,姚崇奏请玄宗批准后,惩办了王仙童。姚崇还主持了开元初年对蝗灾的治理工作。当时在黄河的南北地区都发生了严重蝗灾,蝗虫飞起来遮天蔽日,对庄稼的破坏异常严重。姚崇深知如果不能及时消灭蝗虫,不仅会导致经济的重大损失和百姓的灾难,而且对于国家稳定也不利。他亲自指挥,下令各郡县要全力以赴消灭蝗虫,有功的进行奖励。在他的大力推动下,蝗灾没有再继续蔓延,很快被制止住了。
姚崇之后是宋璟,他也很重视对人才的选拔任用,虽然他掌握朝政大权,但他决不徇私枉法,相反,对自己的亲属还更加严格地要求。一次,他的远房叔叔宋元超在参加吏部的选拔时,对主考官说了自己和宋璟的特殊关系,希望能予以照顾,弄个好官儿做做。结果被宋璟得知后,不但没有给他说情,反而特地关照吏部不给他官做。
张九龄是广东人,当时的广东被称为岭南,还不是发达地区,犯罪的人也经常被流放到那里,以示惩罚。所以在人们眼里,那里是荒凉、艰苦的地方。出身于广东的人由于历代在朝中做官的很少,所以那里出来的人很难在朝中做到宰相这么高的官。但是张九龄却凭借着自己出众的才华被玄宗相中。张九龄在做宰相之后,也像玄宗那样看重人的品德和才干,而不是看重其背景。在吏部参与选拔官吏时,他一直主张要公正选才,量才使用。同时,对于玄宗的过错,他也及时地指出,加以劝谏,不因为玄宗对自己有知遇之恩就隐瞒实情。
唐玄宗知人善任,赏罚分明,办事干练果断。有了贤能之臣的相助,李隆基开始大展宏图,开创开元盛世的壮丽之景,君臣同心,其利断金。
在唐玄宗统治的天宝年间,全国一共有超过一千多万户,实际人口超过了七千万。公元八世纪,世界上其他国家,如东法兰克福王国从塞纳河到莱茵河之间的人口是二百到三百万,直到十六世纪,地中海地区的人口才五千万至六千万,北非的人口是三百万。在农业经济为主的时代里,人口就是生产力。唐玄宗李隆基时期,人口繁盛,展现出当时中国的经济实力十分强大。
唐朝的版图,比汉代有了新的拓展。大运河把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更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促进了全国经济的增长。当时全国的实际耕地面积约八百五十万顷,相当于六亿多亩,人均占有高达九亩多,耕者益力,高山绝壑,耒耜亦满。
开元时期前来朝贡的藩国多达七十余个。这些藩国从东亚的日本、朝鲜到东南亚地区的诸国,从边疆到中亚、西亚乃至地中海地区。长安、扬州等城市,云集着从海陆丝绸之路来华的胡商番客,成为沟通中外经济、文化与政治联系的重要渠道。亚洲各国的留学生来华留学,络绎不绝,还有不少外国人在唐玄宗的朝廷中担任职务。
在唐玄宗李隆基统治的四十多年时间里,禅宗迅速兴起,儒佛道合流成为历史的潮流。李隆基就曾经亲自为《孝经》、《老子》、《金刚经》作注。当时的三夷教,就是祆教、景教、摩尼教,也在大唐得到了传播。
开元年间,李隆基听说一行和尚的学问十分渊博,尤其精通天文历法,就聘他来到京师,安置在皇宫里的光太殿,并多次去看望他,询问治国安民之道。李隆基诏令一行和尚改造新历,以纠正旧历的失误。一行和尚先制造了黄道游仪,以确定黄道的进退。接着,用它测量了二十八宿与天体北极的度数。在实际测量中发现了二十八宿的位置与古籍记载的不同,从而证明了恒星的位置是不断移动的。他使用自己设计的覆矩图,利用勾股图计算,得出了南北两地相距三百五十一里八十步,北极高度相差一度的结论,一行等人实地测量了子午线的长度,在当时的全世界都是首例。一行和尚还在研制成黄道游仪的基础上,参考了历代历法写成了《大衍历》的草稿,不久后就病逝了,张说和陈玄景继续编写,第二年撰成上奏,颁行了新历。《大衍历》提出了比较正确的“定气”概念,推算出与农时相应的二十四节气。
李隆基统治年间,唐朝的文教事业也有很大发展。四部图书的分类正式被国家官方图书馆所采纳,就是在这个时期。当时的藏书十分丰富,一共有五万三千九百一十五卷,而唐代学者自己著的书就有两万八千四百六十九卷,书多得简直让人眼花缭乱。李隆基曾经组织鸿儒学士,在集贤书院校订四部图书,编订《大唐开元礼》,这是当时最为完备的礼仪书籍,之后不久又完成了《大唐六典》的编纂,是当时最为完备的行政法典性质的文件。李隆基还大力提倡教育,广泛设立公私学校。允许百姓设立私学,下令天下的各个州县都要设置一所学校,招收更多的学生来上课,以致于当时的老人小孩都十分懂礼。诗圣杜甫和诗仙李白也生活在这个时代。
最能形象地说明开元时期的繁荣局面的是杜甫的那首《忆昔》: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具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唐朝时,扬州的佛教十分盛行,这里云集着中外僧人,佛寺多达三四十所。其中有一名僧人叫鉴真,俗姓淳于,生于唐武则天垂拱四年(688年),他是扬州江阳县人,鉴真的家庭充满浓厚的佛教气氛,因为他的父亲是个虔诚的佛教居士,经常到大云寺参禅拜佛,并跟随大云寺的智满禅师受戒。在家庭的影响下,鉴真从小就对佛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十四岁的时候,有一次跟着父亲到大云寺拜佛,被寺中佛像庄重、慈祥的造型所感动,随即向父亲提出想出家为僧的请求。父亲看他十分诚心,在征得智满禅师的同意后,让他在大云寺出家,智满禅师给他起了个法名叫鉴真。
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鉴真在大云寺从文纲和道岸禅师受戒,这两位禅师都是很有学识的僧人。经过两年刻苦的学习之后,他跟随道岸禅师来到佛教最盛行的洛阳和长安游学。二十二岁的时候,鉴真在长安名刹实际寺从高僧弘景,顺利地通过了具足戒。文纲、道岸、弘景都是律宗的传人,律宗出现在唐初,与佛教的其他宗派如天台、法相、华严、密、禅等同为著名的佛教派别,律宗以戒律为立宗原则,重视巩固内心,起到止恶兴善的作用,内部又分为南山、相部、东塔等派别,鉴真的研究以南山律宗为主。
鉴真在名师的影响下,对戒律的研究已经很深入,开始讲佛布道。他以对佛教特有的热情,巡游佛迹,苦读《四分律行事钞》、《四分律疏》等经典,并先后从西京禅定寺义威、西明寺远智、东京授记寺金修、慧策、西京观音寺大亮听讲《律钞》等,由于他聪明好学,很快就成为了继文纲、道岸、弘景之后的又一位律宗专家。
唐玄宗开元元年(713年),鉴真回到扬州大明寺宣讲戒律,这时他已经是一位学识渊博、威望很高的佛学大师了,听他讲经和由他授戒的弟子多达四万多人。他还组织僧人抄写了三万多卷经书,参与设计建造寺院八十多所。
很多来大唐留学的僧人也十分仰慕他的佛学造诣。其中有来自日本的僧人荣睿、普照,他们受日本圣武天皇之命,请大唐的高僧东渡日本讲学,他们说:“佛法虽然已经流传到了日本,可是还没有传法授戒的高僧,希望可以有高僧能前去日本。”鉴真听后,问寺内的诸多僧人:“有谁愿意应此远请?”没有一个僧人应答。过了很久,才有一位叫祥彦的僧人说:“你们的国度太过遥远,大海那么广阔,要在海上漂流那么久,路途艰辛,不知道能不能活着到那里,人生只有一次,我有幸生在大唐,进修未备,道果未克,不敢去冒那个险啊,所以我们才没有应答。”鉴真听后说:“为了宏法传道,就算奉献出生命又怎样呢?你们都不去,那我去。”鉴真此时去意已决,开始做东渡日本的准备。
鉴真和弟子祥彦等二十一个人从扬州出发,第一次东渡日本,但是因为受到了官府的干涉而以失败告终。第二次东渡日本,他买了军船,采办了不少佛像、佛具、经疏、药品、香料等,随行的弟子和技术人员多达八十五人,可是船刚出了长江口,就受到狂风袭击,不幸破损,不得不返航修理船只。第三次东渡日本的时候,鉴真一行人航行到舟山海面的时候因为触礁而告失败。后来,鉴真准备由福州出海,开始第四次东渡日本,但是在前往温州的途中被官府追缉,强制带回了扬州,又没有成功。尽管前四次都失败了,但是鉴真丝毫没有退缩之意,进行了第五次东渡日本,这次他从扬州出发,在舟山群岛停泊了三个月后,横渡东海时又遇到了台风,在海上漂流了14天后,到达海南岛的南端崖县,在辗转返回扬州的途中,弟子祥彦和日本僧人荣睿相继去世,鉴真本人也因为长途跋涉,暑热染病,双目失明。
唐天宝十二年(753年)十月,日本第十次遣唐使归国的前夕,遣唐大使藤原清河、副使吉备真备、大伴古麻吕和在大唐做官多年,担任过光禄大夫、御史中丞、秘书监等职务的日本留学生阿倍仲麻吕等也准备回国,他们一起到扬州延光寺拜访鉴真。藤原大使说:“我们早就听说您曾经五次东渡日本,想要去传教,今日得见,万分荣幸,如果您仍然有这个愿望,那么弟子等有四艘船即将返回日本,船上应用物品俱备,不知道您是否愿意同行?”当时鉴真已经六十六岁高龄,而且双目失明,但是为了传教授戒,他欣然应允了日方的恳请。
鉴真想要再次赴日的消息在扬州传开后,有关寺院为了阻挠此行,严密防范。这时正好鉴真的弟子仁干从婺州来扬州,知道师父将要远行,就暗中约定由他备船在江头接应。等到夜晚来临,鉴真和弟子工匠等二十四人从扬州龙兴寺潜行至江头,迅即登船启程,出大运河直入长江,直趋苏州黄泗浦,准备与日本的遣唐使船队成功会合。鉴真带去了如来、观世音等八尊佛像,舍利子、菩提子等七种佛具、华严经等八十四部佛经。因为担心官府发觉,所以分别乘第二、三、四船,鉴真乘坐第二艘船。驶入东海后,船队被强劲的东北风吹散,第四船杳无踪影,剩下的三只船奋力向前航行。鉴真等历经磨难,终于抵达日本九州,在日本僧人延庆的引导下进入日本太宰府,之后到达日本首都奈良,受到日本举国上下的盛大欢迎,皇族、贵族、僧侣都来拜见鉴真。
日本天皇在东大寺设了戒坛,让鉴真登坛主持,还任命鉴真为大僧都,统理日本僧佛事务。鉴真先后为太上皇圣武天皇、皇太后、皇子及四百余位僧人授戒。
鉴真虽然双目失明,但是能够凭借记忆校对佛经。他还精通医学,凭嗅觉辨识草药,为人治病。留下一卷《鉴上人秘示》的医书,对日本的医药学发展作出了贡献。
鉴真在书法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他的请经书帖被誉为日本的国宝。他在第六次东渡之时,携带了王羲之的行书真迹丧乱帖、王献之的行书真迹三幅,以及其他各种书法字帖五十卷。
在鉴真的东渡弟子及随行人员中,有不少是精通建筑技术的。在鉴真的领导下,建造了著名的唐招提寺。寺内的大堂建筑,坐北朝南,阔七间,进深四间,三层斗拱式形制,是一座单檐歇山顶式的佛堂。由于鉴真僧众采用了唐代最先进的建筑方法,所以这座建筑异常牢固精美,鉴真在此授戒讲经,把律宗传至日本,成为日本律宗的始祖。
鉴真除了随船带来的佛像,在日本又用干漆法塑造了许多佛像,著名的有唐招提寺金堂内的卢舍那大佛坐像、药师如来立像、千手观音菩萨像等。这种干漆法在中国早在东晋时期就已经出现,到唐朝时技术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武则天时期曾用这种方法塑造了高达九百尺的大佛。鉴真晚年,弟子忍基等人用干漆法制作了一尊高八十多厘米的鉴真坐像,神志安详,栩栩如生,这尊塑像被供奉在唐招提寺内。
后来,鉴真在日本的招提寺内圆寂。受鉴真弟子思托等人的委托,在鉴真圆寂的十六年之后,日本奈良的著名文学家真人元开写了《唐大和上东征传》,书中详尽描述了鉴真六次东渡日本的艰苦历程。
唐玄宗李隆基统治前期出现的开元盛世,让他颇为得意,不禁开始沾沾自喜,觉得从此可以高枕无忧了,于是渐渐滋长了骄傲怠惰的情绪。他想现在天下太平无事,政事有宰相管理,边防有将帅守卫,我又何必每天都为国事操劳呢?于是,李隆基开始追求起享乐的生活来。
当时有一个大臣叫李林甫,小名哥奴,是唐高祖李渊的堂弟长平肃王李叔良曾孙,开元初年,任太子中允,后来又做了御史中丞。他是一个不学无术的人,什么事都不会做,专学了一套溜须拍马的本领。李林甫和宫内的宦官、妃子勾结,探听宫内的动静。李隆基在宫里说了些什么,想了些什么,他都能事先得知。等到李隆基找他商量事情,他就可以对答如流,简直跟李隆基想的一样。李隆基觉得李林甫又能干,又听话,想把他提为宰相,就找来张九龄商量。
张九龄,字子寿,曲江人,从小聪明好学,后来应举登第,被封了官职。张九龄看出李林甫不是正路人,就直截了当地对李隆基说:“陛下,宰相的位置关系到国家的安危,如果您拜李林甫为相,只怕将来国家要遭到灾难啊,还望陛下三思。”
这话传到李林甫那里,他开始对张九龄怀恨在心。当时有一个将领叫牛仙客,目不识丁,但是在理财方面很有办法。唐玄宗想提拔牛仙客,但是张九龄没有同意。李林甫在唐玄宗面前说:“陛下,像牛仙客这样的人,是宰相的不二人选啊,张九龄是个书呆子,不识大体。”后来,唐玄宗又找张九龄商量提拔牛仙客的事,但是张九龄还是没同意,唐玄宗发火了,厉声说:“难道什么事都得由你作主吗!”虽然这件事就此作罢,但是李隆基对张九龄变得越来越不满。
李林甫为了能使自己得到皇上的赏识,让自己的仕途顺利,目光落在了武惠妃身上。武惠妃姿色娇美、楚楚动人,博得了皇帝的喜爱。但是在她之上还有皇帝的结发妻王皇后,所以无法独得宠爱。王皇后在李隆基还是临淄王时,便被封为王妃,对李隆基一往情深,而且颇识大体。在李隆基消灭韦氏集团的过程中,她为夫君出谋划策,倾己所能,帮助李隆基登上了皇位。为此,李隆基对她深深感激,立她为皇后。但是王皇后多年不育,而武惠妃却生了两个儿子,寿王李瑁和盛王李琦,所以武惠妃自然更能博得李隆基的欢心。
李林甫为了博得武惠妃的欢心,暗中揣摩她的心思。他知道当今的太子并非武惠妃所生,但是武惠妃也有儿子。李林甫决定支持立武惠妃所生的寿王李瑁为太子,以博得武惠妃的帮助。李林甫打听到,武惠妃身边有一个侍女瑞儿。于是,李林甫用财物买通瑞儿,让她将书信转给武惠妃。武惠妃将这封信读完,十分高兴,因为她终于有了支持者。武惠妃决心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李林甫跻身高位,拥有重权,以便帮助自己的儿子得到太子之位。她除了不失时机地吹枕边风外,还将皇帝的喜恶爱憎告知李林甫,让李林甫投皇帝之所好,争取皇帝的赏识。
李林甫果然被任命为了宰相,同时任命的宰相还有侍中裴耀卿、中书令张九龄。三人之中,不论权力还是资历,李林甫都逊一筹,只能居于第三的位置。因此,李林甫在喜登相位之余,不免愤愤不平。裴耀卿和张九龄在朝臣中久负盛名,二人都以才学著称,威望甚高。
李林甫当上宰相后,第一件事就是要把唐玄宗和百官隔绝,不许大家在李隆基面前提意见。有一次,他把谏官召集起来,公开宣布说:“现在皇上圣明,做臣下的只要按照皇上的意旨办事就足够了。你们看到皇宫前作仪仗用的马了吗?它们吃的饲料相当于三品官的待遇,但是哪一匹马要是叫了一声,就会被拉出去宰了,到时候后悔也来不及了。”有一个谏官不听李林甫的话,上奏本给李隆基提建议,第二天就被降职到外地去做县令。大臣们知道这是李林甫做的,所以再也没人敢向皇帝提意见了。
李林甫知道自己在朝中的名声不好。凡是大臣中能力比他强的,他就千方百计地把他们排挤掉。有一次,李隆基在勤政楼上隔着帘子眺望,兵部侍郎卢绚骑马经过楼下。李隆基看到卢绚的风度很好,随口赞赏了几句。李林甫得知这件事,就把卢绚降职为华州刺史。卢绚到任不久,又被诬说他不称职,再一次降了职。有还个官员叫严挺之,被李林甫排挤在外地当刺史,李隆基想起他,对李林甫说:“严挺之还在吗?我觉得这人很有才能啊,还可以继续用。”李林甫忙说:“陛下既然想念他,我去打听一下。”退朝后,李林甫连忙把严挺之的弟弟找来,说:“你哥哥不是很想回京城见皇上吗?我有一个办法,叫你哥哥上一道奏章,说他得了病,请求回京看病。”严挺之接到他弟弟的信,真的上了一道奏章,请求回京城看病。李林甫就拿着奏章去见唐玄宗,说:“太可惜了,严挺之现在得了重病,不能再干大事了。”李隆基就没有再提任用严挺之的事情了。
李林甫凭个人的力量是奈何不了张九龄和裴耀卿的,于是他便打算利用皇帝对张九龄的不满,扳倒对手。恰好诸皇子间的矛盾和立储问题激化起来,张九龄因为力陈己见被牵扯进去,李林甫见有机可乘,对张九龄进行了恶毒的攻击。
武惠妃设计陷害包括太子在内的三名皇子,还险恶地说他们想要图谋不轨。李隆基怒火冲天,召宰相入宫商议,想把太子和二王全都废掉。
张九龄应召前来,他不相信这三位皇子会谋反,就诚恳地对皇帝说:“陛下,太子和诸王从未离开过深宫,天下人都庆幸陛下治理有方,在位长久,子孙繁盛。现在太子和二王都已长大成人,没听说过有什么过失,您为何要听信无根之语,只凭一时的喜怒将他们全废掉呢?而且太子是天下的根本,不能轻易动摇他的地位。春秋时,晋献公因听信了骊姬的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引了晋国三边大乱。汉武帝因相信了江充的诬告,治了戾太子的罪,使京城发生了流血事件。隋文帝因听信了独孤皇后的话废黜了太子杨勇,让隋炀帝即位,以至失掉了天下。如果陛下一定要这样做,臣不敢奉诏。”李隆基听张九龄的话有理有据,而且裴耀卿也支持张九龄的意见,就不再坚持废掉太子和二王了。
李林甫见状,一言不发。等到张、裴二相走后,他对皇帝身边的宦官说:“这是陛下的家事,完全可以自己定夺,何必去问外人。”宦官将李林甫的话告知李隆基,李隆基开始犹豫不决。李林甫还利用一切机会在皇帝面前说张九龄的坏话,使李隆基对张九龄日渐疏远。
这年秋天,李隆基派宦官高力士给张九龄送来一柄白羽扇。张九龄接过扇子,不禁想到:扇子是盛夏用的,皇帝每年都是在盛夏时节赐臣子羽扇,用以驱暑。如今盛夏已过,正值凉秋,羽扇早已用不着了,而陛下却以扇子相赠,难道是想舍弃我?张九龄不禁心灰意冷,写了一篇《羽扇赋》,发泄自己心中的愤懑。
终于,张九龄和裴耀卿同时被罢相。李林甫终于铲除了朝廷中的绊脚石。从这个时期开始,唐朝的政治由明转暗,迎来了黑暗时期。
由于担心宦官专权,搅乱朝政,所以唐朝初年时对宦官的控制很严格,在这一阶段,宦官的地位很低,并没有形成什么势力。到了唐玄宗李隆基时,宦官的地位因为一个人的出现而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这个人就是高力士,原名冯元一,是名臣的后代,高力士的曾祖冯盎曾经担任高州总督,被封为耿国公,是朝廷的封疆大吏。他的父亲冯君衡只做了个小小的潘州刺史,还是依靠祖上的军功世袭来的。后来冯家被牵连到一桩谋反案里面,惨遭抄家,冯元一被阉成了太监,送入宫中,那年他只有十岁。
入宫之后,冯元一的命运好了一点,因为武则天觉得他长相清秀、聪明伶俐,因此十分喜欢他,让人专门教育他。冯元一便开始在武则天左右服侍,但因为不习惯下人的身份,他不慎犯了小错,被武则天赶出了宫。幸亏有个太监高延福把他收为了养子,冯元一从此改叫高力士。高延福是武三思的亲信,所以高力士经常在武三思家来往,武则天见了,又把他招进了宫。
经过一番挫折,高力士变得更加乖巧谨慎,也更会说话,懂得察言观色。他虽然是太监,但却勇猛过人,完全没有因为丧失了男性性征而变得懦弱。他不但弓马娴熟,在三军阵前也毫不胆怯。
当李隆基还是临淄王时,高力士便遇到了他,十分看好他的政治前途,用心服侍李隆基,而李隆基也很欣赏高力士的能力,把他当成了心腹。当时韦皇后弄权,李隆基发动政变,杀掉韦皇后,高力士鼎力相助,立下了汗马功劳。政变之后,唐睿宗李旦复位,李隆基便成了太子,高力士也跟着升了官,做了朝散大夫、内给事,掌管宫内百事。
在这之后的第三年,高力士又帮助李隆基再一次发动政变,杀死了太平公主和其党羽。事变成功之后,高力士又升了官。因为高力士一直陪伴在身边给李隆基出谋划策,还在一次又一次的斗争中冲锋陷阵,所以深受李隆基的信任,李隆基直接称呼他为将军,遇到一些不太重要的奏表,他都直接让高力士来处理。高力士并非不学无术,所以李隆基一直很放心把各种事务交给他来办理。高力士因为深受信任,所以手中掌握了实权,大小事务都由他做主,就像李隆基的家人一样,公主、王爷甚至太子都对他恭敬有加。据说太子还称呼他为二兄,公主和驸马辈的人物则称呼他为爷、翁。
作为太监的高力士也曾娶过一个吕姓的女子做老婆。当时京城刑部衙门有一名小吏叫吕玄晤,收入微薄,家用拮据。不过,他却有一个生得国色天香的女儿吕氏,吕氏不仅貌美,而且擅长做女红,她经常和母亲一起为那些官宦人家的女眷做女红。有一次,吕氏为韦坚的妻子绣罗裳,正好遇到韦坚的姐姐惠宣太子妃,她远远地看见了这件罗裳,竟然以为衣服上绣的花是真的。于是吕氏的巧手在各王府内眷中传开了,公主、王妃们纷纷请她来刺绣。吕氏随母亲来到李林甫的府邸,为他的小妾剪裁衣裳。恰巧高力士也为朝事来找李林甫,和吕氏母女撞了个正着,吕氏的美艳姿容让高力士目瞪口呆。李林甫看在眼里,就请吕玄晤来府,要为他的女儿作媒,虽然高力士是个太监,但是宰相为媒,吕玄晤虽然心中有些不情愿,但也不敢不答应。高力士将聘礼送到了吕家,娶吕氏为妻。婚礼的场面非常热闹,不亚于公主的婚礼排场,贵客盈门,高官满坐。吕玄晤嫁女不久,便被提拔为少卿,吕氏的兄弟也都当了高官。后来,吕氏因为给贵妃刺绣劳累过度,一病不起。吕氏的葬礼极为隆重,朝中卿相,远近刺史、节度使都派人来祭奠,参加葬礼的车辆,从高力士府邸到城东墓地,一路络绎不绝,可见高力士的名望之高。
作为太监,高力士即便再有才华,也不可能永远得到信任和宠幸,但是高力士的情商极高,知道如何讨皇帝的欢心,所以一直都被皇帝欣赏和信任。在李隆基最为宠爱的武惠妃病死后,后宫数千佳丽没有一个能让他满意。李隆基通晓音律,能自己作曲,所以他很欣赏多才多艺的女子。高力士便心领神会地向李隆基推荐了寿王妃杨玉环。杨玉环精通音律,歌声甜美,舞姿妖娆,深得李隆基的欢心。
除了会讨好皇帝,高力士在处理政治问题的时候也显得游刃有余。当时掌握大权的大臣们,如李林甫、韦坚、杨国忠、安禄山、高仙芝等人,也都懂得跟高力士搞好关系。对于李隆基来说,有一些事情自己不便出面,让高力士去做,就灵活得多。李林甫死后,安禄山、哥舒翰、安思顺三个矛盾很深的人一起来到京师。为了调和矛盾,李隆基让高力士代自己设宴款待这三个人,想让他们和解。虽然没有达到目的,但是由于高力士的出面,哥舒翰对安禄山的怒骂未作回击,才使矛盾没有进一步激化。
天宝初年,诗人李白来到长安。有人把他推荐给了唐玄宗李隆基,李隆基在金銮殿上召见了他,封他为供奉翰林,要他在宫中写诗作文。恰巧宫中的牡丹花盛开,李隆基带着杨贵妃在沉香亭饮酒赏花。李隆基派人把李白召来,让他写几首诗来助兴。这时,李白正在喝酒,烂醉如泥。有人把他扶上马背,送到宫中,用冷水泼醒他。等到酒醒了,李白提起笔来写了《清平乐词》三首,颂扬杨贵妃和牡丹花,诗句优美清新,李隆基和杨贵妃非常高兴,赏赐了李白。
高力士见李隆基十分欣赏李白,心中不快。尤其是之前的一件事让他对李白怀恨在心。有一次,李白在宫中喝醉了,竟伸出了脚,对坐在身旁的高力士说:“快帮我把靴子脱了。”高力士一时不知所措,只得给李白脱下靴子。要知道那时的高力士权力很大,文武百官没有一个不巴结他,李白居然让自己给他脱靴子,简直是奇耻大辱,所以他一直找机会想报复李白。于是,高力士在杨贵妃读李白的《清平乐词》时,在一旁说:“我本以为贵妃受了李白的侮辱,一定会对他恨之入骨,没想到您这么喜欢他的诗。”杨贵妃惊讶地问道:“李学士怎么会侮辱我呢?”高力士说:“贵妃您看,诗中有一句‘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吗?要知道这赵飞燕是歌女出身,虽然后来被立为皇后,但是作风不正,最后被贬为庶人。李白将赵飞燕跟您相比,不是把你看得低贱了吗?”杨贵妃听完恼怒起来,对李白咬牙切齿。后来李隆基几次想任命李白官职,都被杨贵妃阻止了。
高力士对唐玄宗一直忠心耿耿,因为他的一切都由玄宗而来。虽然他总是在皇帝身边煽风点火,但是也向皇帝提过一些很好的建议。开元盛世后,李隆基沉湎于酒色中,朝政由李林甫、杨国忠等人把持。当时边镇的力量过于强大,高力士曾经向李隆基反映过几次这个问题,还劝告过李隆基不要把权力给李林甫等人。
高力士晚年的时候被流放到了湖南,后来被赦免,在返回长安的路上,他听说两位皇帝都死了,马上精神崩溃,也死在了路上,享年七十三。他的墓,紧挨着唐玄宗李隆基的陵墓。高力士的一生,从贵族家公子到死囚,再到小太监,先后历经武则天、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四朝皇帝,亲历了唐王朝的由盛而衰。
唐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十月,当时已经五十六岁的唐玄宗李隆基,率领着庞大的随行朝臣,摆开华丽的仪仗,离开京都长安,浩浩荡荡地向位于骊山西北麓山下的温泉宫进发。在这次温泉宫之行后,李隆基颁布了一道诏敕,准许寿王李瑁的王妃杨玉环出家的请求。不久之后,这位道号为“太真”的女道士,就从李隆基的儿媳变成了他的宠妃。
唐玄宗李隆基一共有三十个儿子,寿王李瑁是他的第十八个儿子。寿王的王妃杨玉环是一位绝代佳人,雍容华贵,体态丰盈,娇媚动人。当时有一种淡红色的小花,状若杨梅,叶子宛如鸟羽,人们用手一碰,它那羽状的叶子就会很快闭合,叶柄也慢慢垂下,就像涉世未深的娇羞少女,所以叫它含羞草。有一天,杨玉环在赏花的时候,无意中碰到了含羞草,含羞草的叶子立即卷了起来,人们都说这是因为杨玉环的美貌使花儿自惭形秽,羞得抬不起头来,便称杨玉环为羞花美人。
那时,李隆基的宠妃武惠妃因病去世了,尽管后宫美人很多,但是没有一个让他觉得中意的。宦官高力士见皇帝闷闷不乐,就给他讲了羞花美人的故事。李隆基听后大喜,立刻回忆起这位儿媳。当初,杨玉环被册封为寿王王妃的时候,李隆基以父皇的身份接受过小两口的叩拜,他还在婚诏中称赞过儿媳。杨玉环的父亲杨玄琰,曾经担任蜀州司户,杨玉环生在蜀州,幼年时父亲就死了,被寄养在叔父家,她的叔父当时担任河南府司户,所以杨玉环实际是在洛阳长大的。杨家是隋朝宗室后裔,世代官宦。杨玉环十七岁时,被封为寿王妃,陪伴寿王度过了五个春秋。
就这样,李隆基诏令寿王妃杨玉环前往骊山的温泉宫。尽管寿王李瑁很不情愿,但他十分清楚父命难违,更何况自己的父亲又是当今的圣上。自从母亲武惠妃过世后,寿王李瑁就逐渐被李隆基冷落了,现在父亲要儿媳杨玉环前去侍驾,很显然就是要夺人所爱,但是如果抗旨不从,只会惹来杀身之祸,所以无奈只好从命。杨玉环和自己的夫君辞别后,来到华丽的温泉宫中,陪伴李隆基十几个夜晚。李隆基深深地爱上了杨玉环,和她如胶似漆,再也不愿分离。但是毕竟碍于公公和儿媳的身份,名不正言不顺,自古而来的伦理规范让身为天子的李隆基也不敢公然娶儿媳为妻。
李林甫给李隆基出了一条妙计:先让寿王妃杨玉环出家,绝于滚滚红尘,然后再回到尘世,就可以和皇帝结为夫妻了。于是,李隆基让杨玉环请命出家为已故的窦太后念经纳福,于是杨玉环摇身一变,从寿王妃变成了女道士,法号太真。几个月后,李隆基就把杨玉环接回宫去,册封她为贵妃,宫中呼为娘子,礼数和皇后一样。
李隆基对杨贵妃宠爱备至,整天形影不离,称赞她是自己的解语之花。开元末年,江陵地方进贡了很多柑橘,李隆基将十枚柑橘种在了蓬莱宫,到了天宝十年的秋天,柑橘树结了果,其中有两个柑橘结成了一个果子。李隆基与杨玉环将柑橘拿在手中把玩。李隆基说:“这个柑橘好像知道人意一样,朕与爱妃本来是同一个身体,就像这颗果子一样,但是后来我们各自来到人间变成了两个身体,还好我们又相遇了,可以欢乐地在一起,就把这个柑橘叫做合欢果吧。”李隆基和杨贵妃相拥而坐,一起吃了这枚合欢果。
常言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因为杨贵妃得宠,杨氏一族也开始飞黄腾达。杨贵妃的三个姐姐韩国夫人、虢国夫人、秦国夫人每天天不亮就去了皇宫,太阳落山才回去,生活十分奢华。虢国夫人有一个夜明枕,她将枕头放在大厅里,光照一室,不用点灯烛;韩国夫人设置了一百枝灯树,树高八十尺,竖在高山上,上元夜的时候点亮,一百里外都可以看见,光明遮掩了月色;秦国夫人有一个七叶冠,是稀世珍宝。有一年上元节,杨家人在长安城街上夜游,与广宁公主的车马争出西市门。杨家的奴仆仗势挥鞭误打了公主,公主掉落在马下,驸马郑昌裔急忙去扶公主,却被杨家奴仆的鞭子抽在脸上。广宁公主哭着告诉了父亲李隆基,不料他并没有惩罚杨家,只下令杀了杨家的奴仆,反而将驸马郑昌裔免了官。于是杨家更加专横,出入禁门没人敢问,京师的长吏都为之侧目。因此当时长安有个歌谣说:“生女勿悲酸,生男勿喜欢。”
为了讨杨贵妃的欢心,李隆基可谓煞费苦心。杨贵妃喜欢吃荔枝,每逢荔枝季节,李隆基总要委派专人通过每五里、十里的驿站从四川运来带有露水的新鲜荔枝,当时有一首诗描绘了这个情景“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除了荔枝,杨贵妃还很喜欢一种美酒,酿酒的水是高山上的清晨甘露,醇香芬芳,清而不淡,浓而不艳。李隆基每次以此美酒与爱妃对饮时,杨贵妃都会露出娇媚的笑容,“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华清笙歌霓裳醉,贵妃把酒露浓笑”。李隆基龙颜大悦,将这种美酒取名为“露浓笑”。
天宝五年,由于杨贵妃恃宠骄纵,得罪了李隆基,被谴回娘家。但是杨贵妃出宫后,李隆基太过思念她,饮食不进,高力士只得又把她召了回来。在这之后,二人的感情迅速升温。
天宝九年,杨贵妃又一次被遣送回了娘家。因为当时杨家人实在太过猖狂,为了给杨家一个下马威,所以李隆基才这样做。这一招果真很灵,杨家人慌了神,可又不好出面求情,杨贵妃更是终日以泪洗面。杨贵妃剪下了一绺青丝,托中使张韬光带给李隆基,李隆基一看到爱妃的青丝,就派高力士将她接回了宫。
唐玄宗早年励精图治,重用贤能,直言纳谏,开创了历史上被人称道的开元盛世。后来因为他开始贪恋女色,强夺儿子之妻,公然立于后宫之首,从此埋下了祸根。
杨玉环晋为贵妃,杨氏家族就以外戚的地位,享有皇权赋予的种种特权。杨家上到长辈,下至同辈,几乎都蒙受了皇帝的恩泽。杨贵妃的三个姐妹都封为国夫人,兄长张国忠被封为宰相。
杨国忠,本名钊,唐蒲州永乐人。他是杨贵妃同曾祖兄,其实关系并不近,只能算是没出五服的兄妹。杨国忠从小行为放荡不羁,喜欢喝酒赌博,因此穷困潦倒,经常向别人借钱,人们很瞧不起他。三十岁时,他在四川从军,奋发图强,表现优异,但是因为节度使张宥看不上他,只任他为新都尉,任期满后,更为贫困。四川的大富翁鲜于仲通在经济上经常资助他,并把他推荐给剑南节度使章仇兼琼。章仇兼琼一见杨国忠身材魁梧、仪表堂堂、伶牙俐齿,心中非常满意,让他担任了采访支使,两人关系十分密切。
当时李林甫专权,章仇兼琼怕自己的官职难保。恰巧杨玉环被封为贵妃,贵妃的三位同胞姐姐也日益受宠。所以章仇兼琼便利用这一裙带关系,让杨国忠进入朝廷,成为自己的内援。他派杨国忠到京城向朝廷贡奉蜀锦,当杨国忠路过郫县时,章仇兼琼的亲信又奉命给了他价值万金的四川名贵土特产。到长安后,杨国忠把土特产分给杨氏的诸姐妹们,说这是章仇兼琼所赠。于是,杨氏姐妹就经常在李隆基面前替杨国忠和章仇兼琼美言,并将杨国忠引见给李隆基,李隆基封他为金吾兵曹参军。从此,杨国忠就可以随供奉官随便出入宫中。
杨国忠在长安立稳脚跟之后,便凭借杨贵妃和杨氏诸姐妹得宠的条件,谋取私利。他小心翼翼地侍奉李隆基,投其所好,千方百计地巴结权臣。不久,杨国忠便担任了监察御吏,很快又迁升为度支员外郎,兼侍御史。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他便身兼十几个职位,成为了朝廷的重臣。
杨国忠建议李隆基把各州县库存的粮食、布帛卖掉,买成轻货送进京城,他经常告诉李隆基,现在国库十分充实,古今罕见。李隆基率领百官去参观左藏,一看果然如此,很高兴,便赐杨国忠紫金鱼袋,兼太府卿,专门负责管理钱粮,越来越受到李隆基的信任。随着地位的不断升迁,杨国忠的生活上也变得极为奢侈腐化。
李隆基之所以如此信任杨国忠,除了为了取悦杨贵妃之外,主要是借以牵制李林甫的专权,也为将来取代已经衰老的李林甫做准备。起初,杨国忠为了向上爬,竭力讨好李林甫,李林甫也因为杨国忠是皇亲国戚,尽力拉拢。在李林甫陷害太子李亨时,杨国忠等人全力协助他行事,他在京师设立推院,株连太子的党羽数百家。后来,李林甫与杨国忠由于新旧贵族之间的争权夺利产生了矛盾。当时有一个宠臣叫王鉷,他本是李林甫和杨国忠共同嫉妒的对象。但是李林甫为了牵制杨国忠,提拔了王鉷,当杨国忠要陷害王鉷时,李林甫又帮王鉷开脱罪责。杨国忠非常生气,暗中做了手脚,导致李隆基开始疏远李林甫,王鉷也被处斩,所有职务全都归了杨国忠。后来,李林甫也死了,李隆基任命杨国忠担任右相,兼文部尚书,杨国忠成为宰相,身兼四十多个职务。
杨国忠好大喜功,动辄就对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用兵,曾两次发动征讨南诏的战争。第一次征讨时,杨国忠推荐自己的老友和党羽鲜于仲通为剑南节度使,并命其率兵攻打南诏,结果大败,南诏投附吐蕃,对此杨国忠不但没有处罚鲜于仲通,而且还为其邀功。接着,杨国忠又请求第二次发兵攻打南诏。李隆基命令在长安、洛阳、河南、河北等地广泛招兵,对于那些不想当兵的人,就给他们带上枷锁强行送到军营,他们的父母和妻儿哭声遍野。第二次攻打南诏也以失败告终。两次攻打南诏,损兵折将将近二十万人,成千上万的无辜将士暴尸边境,田园荒芜、民不聊生。
杨国忠对人民的疾苦一点都不关心。关中地区连续发水灾和严重的饥荒,李隆基担心会伤害庄稼,杨国忠就叫人专拿好庄稼给他看,并说:“雨水虽多,但是并未伤害庄稼,陛下可以放心了。”李隆基信以为真。有地方官吏想向李隆基奏报当地的水灾实情,被杨国忠发现了,便叫御史审问他,处以酷刑,从此再也没有人敢如实汇报了。
杨国忠为了笼络人心,发展自己的势力,选官的时候不论贤能,而是按照他定好的名单,直接授官,选官大权由杨国忠一人垄断。
与杨国忠一样同为天宝年间朝廷新贵的安禄山,也深受李隆基的宠遇。但是,安禄山发迹比杨国忠早了很多。当杨国忠还没有担任高官要职的时候,安禄山就已经升任平卢节度使了,之后又兼范阳节度使、河北采访使、御史大夫、河东节度使,又被封为东平郡王。安禄山在朝中对老谋探算的李林甫一直十分惧怕,而对杨国忠则根本瞧不起。李林甫死后,杨国忠接替做了宰相,但是依然无法制服安禄山,便经常向李隆基说安禄山有谋反的野心和迹象,想借着李隆基的手除掉安禄山。可是李隆基认为这只是将相不和,不予理睬。
杨国忠一计不成又上一计,奏请让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兼河西节度使,用来排斥和牵制安禄山。还建议李隆基召安禄山回朝,试探他有没有谋反之心。安禄山将计就计,装模做样地向李隆基诉说自己的一片衷心,李隆基更加信任他了,打算让安禄山也担任宰相。杨国忠知道后立即劝阻道:“陛下,安禄山虽有军功,但是他目不识丁,怎么能当宰相呢?如果真的让他当宰相,恐怕四夷都会轻视朝廷的。”李隆基只好放弃,让安禄山当左仆射。
从此,安禄山与杨国忠以及唐王朝的矛盾变得更加尖锐激烈,一触即发,再加上杨国忠担任宰相以来,官吏贪污、政治腐败、民怨沸腾,从而导致安禄山发动了以征讨杨国忠为名,实则试图夺取皇位的叛乱。
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时,为了加强边境的防御,在重要的边境地区设立了十个藩镇,藩镇的长官叫节度使,节度使带领军队,还兼管行政和财政,权力很大,地位十分重要。按照当时的惯例,节度使一旦立了功,就可能被调到朝廷当宰相。
自从李林甫掌权之后,不但排挤朝廷的文官,还猜忌边境的节度使。担任朔方等四个藩镇节度使的王忠嗣,立了很多战功,他手下的将领哥舒翰、李光弼,都是骁勇善战的名将。李林甫看王忠嗣立了很多战功,威望又高,担心他被李隆基调回京城当宰相,就派人向李隆基诬告王忠嗣想拥戴太子谋反,李隆基听后大怒,差点杀了王忠嗣,还是哥舒翰在李隆基面前苦苦申冤,李隆基才免了王忠嗣的死罪,改为降职。王忠嗣受了冤枉,心里十分委屈,又气愤又难过,抑郁成疾,没多久就病死了。
当时,边境的将领中有一些胡人,李林甫认为胡人的文化程度低,不会被调到朝廷当宰相,就在李隆基面前竭力主张重用胡人,理由是胡人骁勇善战,而且跟朝廷的官员没有联系,值得信赖。李隆基当时最担心的就是边境的将领谋反,就听从了李林甫的话,提拔了一些胡人当节度使。
在这些胡人中,李隆基特别看中一个叫安禄山的人。安禄山,原来没有姓氏,名字叫轧荦山,他的母亲阿史德氏,是突厥的一个巫师,以占卜为业。因为突厥人的战斗一词的发音是轧荦山,所以阿史德氏就用这个作为自己儿子的名字。安禄山从小就失去了父亲,他与母亲在突厥族里相依为命。后来,将军安波至的哥哥安延偃娶了他母亲为妻,所以轧荦山就改为姓安了。开元初年,安禄山跟着将军安道买的儿子一起逃离了突厥。长大成人后的安禄山通晓六国语言,所以当了个为买卖人协议物价的牙郎。
开元二十年(732年),张守珪任幽州节度使,安禄山因为偷羊被抓住了。张守珪拷问他,准备乱棍打死。安禄山高声喊叫说:“你不把力气留着去消灭蕃族,为什么要打死我!白白浪费了一条生命,还不如让我去打蕃族呢!”张守珪见他高大健壮又语出豪言,就放了他,让他跟同乡史思明一起去抓俘虏,他们英勇又机智,抓住了很多俘虏,于是张守珪就把安禄山提拔为偏将,还将其收为义子。
安禄山曾经在平卢军里当过将官,因为不遵守军令,打了败仗。边境的守将把他押送到长安,请朝廷处分。当时的宰相张九龄为了严肃军纪,就把安禄山判了死刑。李隆基听说安禄山很有才干,就下令把安禄山释放了。张九龄跟李隆基说:“陛下,安禄山违反过军令,导致打了败仗,损兵折将,按照军法应该判处死刑,而且据我观察,安禄山不是个善良之人,如果放了他恐怕后患无穷。”李隆基固执己见,没有听张九龄的劝谏,还是赦免了安禄山。因为张九龄总是直言正谏,惹怒了李隆基,被撤了职。安禄山却靠他溜须拍马的手段,一步一步地升了官,当上了平卢节度使,兼任范阳节度使。
安禄山当了节度使以后,就搜罗各种奇珍异兽、金银珠宝,送到宫廷讨好李隆基。他知道李隆基喜欢听来自边境的战功报告,就采取阴险的手段,诱骗平卢附近的少数民族首领和将士参加宴会,在酒席上用酒灌醉他们,然后把他们杀掉,割下头献给朝廷报功。
安禄山还趁着李隆基在长安召见自己的机会,装出一副傻乎乎的样子。安禄山非常胖,而且个子比较矮,腆着个大肚子站在李隆基面前。李隆基指着安禄山的肚子开玩笑说:“爱卿,你有这么大的一个肚子,里面装的都是什么东西啊?”安禄山不假思索地回答说:“陛下,我的肚子里没有别的,只有一颗对您赤诚的心。”李隆基认为安禄山真的对自己一片忠心。于是龙颜大悦,封他为郡王,还替他在长安造了一座跟王公贵族一样的华丽府第。安禄山搬进王府后,李隆基每天派人陪他一起饮酒作乐。
安禄山深受李隆基的信任。在与李隆基和杨贵妃共同宴乐时,安禄山每次不先拜皇上而是先拜贵妃。李隆基疑惑地问他:“你为什么不先拜我,而是先去拜贵妃呢?这是什么礼节?”安禄山回答道:“这是我们胡人的礼节,我们只知道自己的母亲是谁,不知道父亲是谁。”李隆基哈哈大笑,觉得安禄山很有意思。安禄山对李隆基说:“陛下,臣只是一个低贱的胡人,却蒙受您的荣宠,但臣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可以为陛下所用,实在是诚惶诚恐,我只希望可以为陛下去死。”李隆基听后感到十分受用,于是命一起侍宴的杨贵妃的堂兄杨铦、杨锜、杨氏三姐妹与安禄山以兄弟姐妹相称。
安禄山见杨贵妃十分受宠,知道和她搞好关系对自己十分有利,就在杨贵妃面前大献殷勤,杨贵妃虽然比安禄山小十八岁,但是他却请求给杨贵妃当干儿子,杨贵妃笑而不答。李隆基却鼓励贵妃收下这个“孩儿”。到了安禄山的生日,李隆基和杨贵妃赐给了他丰厚的生日礼物,过完生日的第三天,杨贵妃又召安禄山进宫,要替这个“孩儿”举行洗三仪式。杨贵妃让人把安禄山像婴儿一样放在大澡盆中,亲自为他洗澡,洗完澡后,又将皇室专用的锦绣缎料特制的大襁褓包裹住安禄山,让宦官和宫女们叫他“禄儿”,还把他放在一个彩轿上抬着,在后宫花园中来回转圈,嬉戏取乐。李隆基听说了连忙摆驾观看,竟也觉得很有趣,赏赐了杨贵妃洗儿的金银钱物。从此,宫人们都称呼安禄山为“禄儿”,对他出入皇宫不作任何约束。
安禄山就这样慢慢地骗取了李隆基的信任,除了范阳、平卢两镇外,又兼了河东节度使,控制了北方边境的大部分地区。他秘密扩充兵力,提拔了史思明、蔡希德等一批猛将,任用汉族士人高尚、严庄帮他出谋划策,又从边境各族的降兵中挑选了八千名壮士,组成了一支精兵,囤积粮草,磨砺武器,时刻准备叛乱。没多久,李林甫得病去世了。杨贵妃的同族哥哥杨国忠凭着他的外戚地位,担任了宰相。杨国忠本来是个不学无术的人,安禄山打心底里瞧不起他,他也看不惯安禄山,两个人就产生了很大的矛盾。杨国忠经常在李隆基面前说安禄山一定会谋反,但是李隆基太信任安禄山了,根本不相信,没有理会杨国忠的话。
随着时间的流逝,安禄山的谋反迹象渐渐暴露出来了,他向朝廷要求把范阳的三十二名汉将都撤换掉,由他自己另外委派。李隆基亲手写诏书要安禄山回长安,他也推托有病去不了。李隆基开始对安禄山起了怀疑,但是万万没有想到他会这么快叛乱。
安禄山经过周密的准备,决定发动叛乱。这时,正好有个官员从长安到范阳来。安禄山伪造了一份李隆基从长安发来的诏书,召集将士宣布说:“我接到了皇上的密令,所以要立即带兵进京讨伐杨国忠。”将士们面面相觑,觉得很突然,但是没人敢对圣旨表示怀疑。
第二天一大早,安禄山就带兵南下,十五万步兵、骑兵从河北平原上进发,一路上烟尘滚滚。中原一带已经有一百年左右没有发生过战争,老百姓有好几代没看到过打仗,看到这阵势,不禁恐慌起来,逃跑的逃跑,投降的投降。安禄山的大军一直向南进攻,几乎没有遭到什么抵抗。
叛乱的消息传到了长安城,李隆基最开始以为是有人造谣,还不相信,到后来警报一个个传来,他也慌张起来,立刻召集大臣商议。满朝官员没有谁经过这样的变乱,个个吓得目瞪口呆,不知道该怎么做。只有杨国忠得意洋洋地说:“我早就说了,安禄山要造反,这不是让我说准了吗?不过陛下尽管放心,他的将士不会跟他一起叛乱的,不出十天,一定会有人把安禄山的人头送来的。”
李隆基听了这番话,放下心来。但是没有多久,安禄山的叛军就长驱直入,渡过黄河,占领了洛阳,安史之乱爆发了。
安禄山趁唐朝内部空虚腐败,联合同罗、奚、契丹、室韦、突厥等民族共十几万士兵,以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当时的唐朝因为一直天下太平,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一点防范都没有。安史之乱爆发后,叛军一路势如破竹,河北州县立即望风瓦解,当地县令或逃或降,叛军控制了河北大部分郡县,河南的部分郡县也望风归降。叛军攻占东都洛阳仅用了三十几天的时间。安禄山在洛阳自称大燕皇帝,改元圣武。
李隆基听信了宦官监军边令诚的谗言,以防守不得力为罪名,处决了封常清、高仙芝两位元帅,任命哥舒翰为统帅,镇守潼关。由于地势险要,唐玄宗本可以利用这一优势暂时死守,保卫长安。可是李隆基太过急功近利,想要尽快平定叛乱,而且宰相杨国忠痛恨哥舒翰,因此公报私仇,想要借刀杀人。于是杨国忠挑唆皇上,让哥舒翰领二十万大军出战,结果,潼关守军被叛军诱入河南灵宝的七十里隘道,由于一边是山,一边是河,被围困在那里,所以全部被叛军歼灭,潼关遂告失守。潼关一破,都城长安失陷在即,朝廷一片哗然。
李隆基见情况危急,下诏令说要亲自率兵征讨叛贼安禄山,还任命京兆尹魏方进为御史大夫兼置顿使,京兆少尹灵昌人崔光远为京兆尹,兼西京留守,让将军边令诚掌管宫殿的钥匙。李隆基假称剑南节度大使颖王李将要赴镇,命令剑南道准备所用物资。当天,李隆基移居大明宫,夜深之后,李隆基命令龙武大将军陈玄礼集合禁军六军,重赏他们大量的金钱,又挑选了骏马九百多匹。趁着天还没有亮,李隆基就带着杨贵妃姐妹几人、皇子、皇妃、公主、皇孙、杨国忠、韦见素、魏方进、陈玄礼和亲信的宦官、宫人从延秋门出发,仓皇逃难,在宫外的皇妃、公主和皇孙也顾不上了。
李隆基一行人路过国库的时候,杨国忠等人请求放火烧掉这里,他对李隆基说:“陛下,不要把这些钱财留给叛贼,还不如一把火烧了。”李隆基心情十分低落,叹了口气说:“如果叛军来了没有钱财,一定会向百姓征收的,还不如留给他们,这样就能减轻百姓的苦难了。”
天亮后,文武百官入朝,打算面见圣上,到了宫门口,看到仪仗队的卫士们仍然整齐地站在那里,可是等到宫门打开后,发现里面一片混乱,宫人们早上起来发现皇上不见了。于是王公贵族、宫女太监纷纷收拾东西,四散逃命去了。很多宫外的地痞流氓争相进入皇宫和王公贵族的宅第,抢夺金银财宝,还跑到皇宫大殿里四处游荡参观,放火焚烧了国库。几个大臣闻讯赶来,带着部下救火,派人守卫皇宫,杀了那些地痞流氓,局势才慢慢稳定下来。
这时,李隆基等人已经抵达咸阳县的望贤宫,到了中午,他们还没有吃饭,杨国忠就买来胡饼献给李隆基。百姓们看到皇帝居然来了,都觉得很稀奇,纷纷跑出来看,还把自家的饭拿出来,那些饭很粗糙,里面掺杂着麦豆等粗粮,但是皇孙们饿了好长时间,已经顾不得味道好不好了,纷纷争着用手抓来吃,不一会儿就吃光了。李隆基看了不禁落下了眼泪,又心疼又心酸。
有个老人向李隆基进言说:“陛下,安禄山包藏祸心,阴谋反叛已经很久了,之前有人到朝廷去告发他的阴谋,但是陛下却常常把这些人杀掉,所以才让安禄山的奸计得逞,现在叛贼杀到了长安,陛下仓皇而逃,好不狼狈。我记得宋璟作宰相的时候,敢于直言进谏,所以天下太平安乐,但是后来,朝廷中的大臣都开始忌讳直言进谏了,只是一味地阿谀奉承,取悦于陛下,所以陛下根本无从得知宫外所发生的事情。如果不是现在安禄山反叛,事情到了这种地步,我又哪儿有机会能够见到陛下,当面诉说呢?”李隆基心中感慨万千,他对老人说:“哎,这都是我的过错啊,但是事已至此,后悔已经来不及了。”
李隆基得知哥舒翰被俘,于是就任命王思礼为河西、陇右节度使,命令他立刻赴任,准备向东进讨叛军。李隆基一行人继续前进,来到了距离长安有百里之遥的马嵬驿。李隆基和杨贵妃两个人带着宫女、高力士在驿站内休息,杨国忠和韦见素等人在驿站外等候。
随行的吐蕃使者已经两天没有吃饭了,他们饿的红了眼,拦住了正在骑马四处查巡的杨国忠。杨国忠心情本来就十分烦躁,被人拦住后,大声吼道:“快躲开,你们拦我干什么?”吐蕃使者用半生不熟的汉语说:“请杨相国大人赏赐给我们一些吃的吧,我们已经两天没吃东西了。”“我哪有吃的?你们看看那些护驾的禁军都已经一天没有进食了,他们都没得吃,我怎么可能有食物给你们?”杨国忠一边说一边用手指着不远处的官兵。吐蕃使者没有罢休,接着说:“我们昨天都看见了,杨相国大人买了胡饼、麦饭给皇上、皇子和公主们吃了。”杨国忠面对这些节度使不好发火,只得耐着性子说:“没错,我昨天是买了吃的给圣上,但那是在望贤宫啊,在咸阳,可是现在我们在马嵬驿,连个人都没有,更别提买吃的了,我现在就是有钱,想买也买不到啊,你们说是不是?”
吐蕃使者和杨国忠正在为食物的事情争吵的时候,李亨和陈玄礼在旁边看到了,向官兵们说:“你们看,杨国忠打算谋反!”士兵们不信,李亨和陈玄礼指着站在不远处正和吐蕃使者说话的杨国忠,煞有介事地说:“你们不信?那个逆贼正跟胡人们商量要劫持皇上,把你们这些人全部都杀死呢!”官兵纷纷认定杨国忠是叛贼,于是将杨国忠射下马来。杨国忠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一头雾水,惊慌失措地逃命,逃到马嵬驿的西门内,被士兵追上来杀死,他的尸体被肢解了,头颅被挂在西门外示众,官兵们又杀了杨国忠的儿子户部侍郎杨暄和韩国夫人、秦国夫人等人。
这时,御史大夫魏方进赶来,气愤地说:“你们这些大胆狂徒,竟敢谋害宰相!”士兵们把他也杀了。韦见素听见外面大乱,跑出来查看,被官兵打得头破血流。有人喊:“手下留情,不要伤了韦相公!”韦见素才免于一死。官兵们包围了驿站,李隆基听见外面一片哗然,就问发生了什么事,左右侍从回答说是杨国忠谋反了。李隆基走出驿门,命令他们撤走,但是官兵们不答应,都说杨国忠现在谋反被杀,杨贵妃不能再侍奉陛下了,让李隆基下令把杨贵妃处死。李隆基沉思了一会,走进驿站。京兆司录参军韦谔劝说道:“陛下,现在众怒难平,情势十分危急,希望陛下尽快作出决断!”说完就跪下叩头,血流满面。李隆基辩解说:“杨贵妃平日里住在戒备森严的皇宫里,并不与外人交结,怎么会知道杨国忠谋反的事情呢?更不会与这件事有关联。”高力士在一旁说:“陛下,杨贵妃确实没有罪,但是将士们已经杀了杨国忠,而他的妹妹杨贵妃还在陛下身边,官兵们怎么能够安心呢?还望陛下好好考虑一下。”
李隆基见事情没有回旋的余地,只好下令让高力士把杨贵妃带到佛堂里,用绳子勒死。杨贵妃刚刚咽气,从南方送来的荔枝就到了,李隆基看到荔枝,想起平日和爱妃的各种事情来,不禁落下泪来。他叹了一口气,让部下把杨贵妃的尸体抬到驿站的庭中,召来陈玄礼等人,陈玄礼脱去甲胄,叩头谢罪,带领官兵们高呼万岁,整顿军队准备继续前进。
这位被李隆基誉为唐朝第一美人的杨玉环,就这样在马嵬坡香消玉殒了,年方三十八岁。杨国忠死后,他的妻子和儿子以及虢国夫人和儿子,都乘乱逃走,到了陈仓县,也被官兵抓获杀掉了。
马嵬驿兵变之后,唐玄宗李隆基带着部下打算到蜀地去。但是在他的队伍中却发生了意见上的巨大分歧。有的人认为不可以到蜀郡去,有的人主张到太原,有的人提议到朔方,有的人说还是回长安比较好,百姓们也堵住了道路,希望皇帝不要离开皇宫和陵寝所在之地。但是李隆基根本听不进去这些反对意见,一心想着尽快入蜀,最终还是毅然决然地西行了。
李隆基带着部分人马在前面先行一步,他让太子李亨留在后面劝慰父老乡亲。百姓们纷纷走出家门,拉住太子骑的马,太子无法前行,人越来越多,竟达到了数千人。太子的两个儿子和李辅国也都劝太子留下来,以便讨伐逆贼。李隆基走了一段路后,发现太子还没有跟上,心中产生了疑虑,他得知情况后,在无奈之下拨给太子两千人马,让他去收复长安。
李隆基自己带着人马一路逃亡到了成都,李隆基、李亨父子于马嵬驿分道扬镳之后,李隆基并没有听任李亨一个人去平定叛乱,自己在成都静待佳音。相反,他在入蜀的途中一直都在关注着平叛大军的情况。李隆基到达成都后的第十四天,李亨从灵武派出使者赴蜀,向李隆基报告自己已经即位。闻讯后,李隆基颁布了《命皇太子即皇帝位诏》,此诏其实已经没有任何作用了,因为太子早就已经即位,李隆基自己成为了太上皇,所以这道诏令徒有虚名,只不过是为自己被迫让位留点面子。诏书中,李隆基说自己尽管已经成为太上皇,但是李亨在处理军国事务的时候必须向他禀告。此外,他还为自己保留了处理政治事务的权力,并用诏令的形式使之固定化和法律化。李隆基命令左相韦见素、宰臣房琯等带着传国宝玉和册书到灵武,举行传位仪式,他还命贾至写了一篇《皇帝即位册文》,文中称赞肃宗有忠孝之诚,其实不过是官样文书。册文写好后,李隆基读了一遍,感叹万千地说:“过去先帝传位给我,册文是你父亲贾曾所写的,现在我将传国宝玉和册书托付给储君,是你写册文。”贾至听后,黯然神伤了好久。
李亨在灵武,得到了郭子仪等人的帮助,扩大了军力,南下扶风,举起了平叛的大旗。在顺化的时候,他见到了韦见素等人。韦见素献上了传国宝玉和册书,但李亨不肯接受,假惺惺地说:“现在中原还没有安定,我只是暂时总领百官,哪里敢乘人之危,抢夺皇位?”李亨将传国宝玉和册书放在别殿。天宝十四年(755年)的七月,李亨正式登基为帝,改元至德,成为了唐肃宗。
李亨即位后,从河西、安西征调来数万名精兵,又调回了河北前线的朔方节度使郭子仪和河北节度使李光弼所率领的五万军队,灵武一时军威强盛。接着,他又任命了官员和将帅建立起一套新的军事系统,对抗击叛军作了全面的部署。李亨还邀请回纥前来协助,回纥派来精锐的骑兵助战。此时,正好遇到叛军起了内讧,安禄山被他的儿子安庆绪杀了,他的部下不服,战斗力随之削弱,形势急转直下。随着安禄山的被杀,局势逐步稳定下来。唐肃宗李亨将父亲李隆基从成都接回长安。
回到长安后,李隆基住在城南的兴庆宫,李亨对他心怀猜忌、冷漠少礼。毕竟一国不容二主,李亨曾经想杀死父亲李隆基,他派了一队禁军骑马到兴庆宫外的甬道,幸亏被高力士喝退了禁军将士,李隆基这才保住了一条命。从此,李隆基禁言敛行。但是李亨还是对父亲不放心,他逼迫李隆基转移到太极宫去,以方便自己进行监控。所以,虽然名义上是尊李隆基为太上皇,实际上就是把他软禁了起来。
李隆基不再过问政事,侍奉他的仍是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和内监高力士,还有他的亲妹妹玉真公主和旧时的宫女。李隆基对杨贵妃的死一直耿耿于怀,他从成都回来后,派人去祭悼她,李隆基把杨贵妃生前很喜爱的香囊珍藏在衣袖里,又让画工画了杨贵妃的肖像,挂在别殿里,每天都要对着画像凝望许久,唏嘘不已。
宦官李辅国为了立功以巩固自己的恩宠,上奏李亨说:“太上皇住在兴庆宫,每天与外人来往,尤其是总和陈玄礼、高力士一起密谋,我担心他们会对陛下不利。”李辅国趁着李亨患病之机,强行让李隆基迁居到甘露殿。李辅国率领五百骑兵,剑拔弩张,气势汹汹地拦住李隆基一行人的去路,李隆基吓得胆战心惊,几乎坠下马来,幸亏高力士挺身而出,保护了李隆基,才使得他安全地迁居到甘露殿。事后,李亨没有责怪李辅国,反倒安慰了他几句。
李隆基的几个亲信遭到了大清洗。李亨把服侍了李隆基几十年的贴身宦官高力士以“潜通逆党”的罪名,流放到了巫州,从此,李隆基连一个说话的人也没有了;陈玄礼被勒令致仕;玉真公主被迫迁出了居玉真观。只剩下李隆基一个人,茕茕独处,形单影只,好不凄惨。晚年的李隆基忧郁寡欢,于宝应元年(762年)在孤独、凄凉中死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