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日月当空,拨响内乱之弦

入选宫廷,武家有女初长成

武则天是唐朝开国功臣武士彟的第二个女儿,生于公元624年,山西文水人。武则天的母亲杨氏出身于名门望族,武则天的外公杨达在隋朝时就是宗室宰相,到了唐朝,杨家也还算是显赫的宗族。她的父亲武士彟原本是一位木材商人。但是武士彟年轻的时候就是一个很有野心的人,正赶上隋炀帝统治时期,隋炀帝好大喜功,喜欢到处修建离宫别馆,特别是他修建东都洛阳的时候,对建筑木材的需求量特别大。武士彟是个精明人,他看准了这个商机,开始做起长途贩运木材的生意,借此发家,一夜暴富。但在当时,人们对于商人有很多歧视,因为他们认为商人总是投机取巧,没什么真本事。但武士彟不愿意这样一辈子老遭人鄙视,所以就去从军了。后来结识了李渊,为李渊反隋建唐提供了物质上的资助。李渊登基后,封武士彟为开国功臣,经过几次升迁成为三品的工部尚书,主管工程水利建设。

尽管武士彟做了官,但是却不能改变他的家族出身。因为按照当时的门阀观念,所谓的名门望族都是指在一百多年间一直控制着西魏、北周和隋朝政权的关陇集团家族的人,只有这些人才能获得朝廷的认可,才有资格在朝廷中担任重要的官职。武则天父亲的经历和官位,虽然是跻身于士族之列,但论其血统出身,武家只是寒微之族。后来唐太宗李世民在修订《氏族志》的时候竟然没有把武姓列入其中,于是社会上也开始攻击武家是下等族姓,甚至连突厥人都称:“武,小姓。”武家就这样被排斥在贵族之外了,所以武氏家族要想取得较高的权力和职位,希望渺茫。

武则天就在这样一个既有上流社会的荣华富贵,又有着寒门微族历史出身的家庭里长大的。这种上流社会的生活刺激了她的权势欲,而寒门微族的出身又使她无法实现攫取权势的欲望。武则天从小就在这种矛盾的心理状态下成长,渐渐养成了仇视名门士族,对权势和名望不屑一顾,却又不惜用一切手段来攫取权力的性格。

武士彟去世后,武则天的同父异母兄长武元庆、武元爽,经常欺负杨氏母女。正巧这时,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后长孙氏已经去世两年了,他开始在天下物色美女。武则天年仅十四岁时,容貌秀美,清丽脱俗,于是她被召入宫中。武则天入宫之前向寡居的母亲杨氏告别,母亲舍不得心爱的女儿,一直哭哭啼啼,武则天对母亲说:“侍奉当今的天子,是女儿的福分,母亲您为何要哭哭啼啼的呢?”武则天初入宫廷,被封为五品才人,赐号武媚。

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匹俊马名叫狮子骢,健壮任性,没有人能驯服它。武则天对李世民说:“陛下,我能制服它,但需要有三件东西,第一件是铁鞭,第二件是铁棍,第三件是匕首。我先用铁鞭抽打它,如果它不服,我就用铁棍敲击它的脑袋,要是它还不服,我就用匕首割断它的喉管。”李世民听后觉得眼前这位满脸稚气的小姑娘十分泼辣可爱,夸奖武则天有胆量,有志气。

又过了一段时间,唐太宗李世民发现武则天不仅十分有胆量,还很有学识,而且很懂礼仪,便将她调入了御书房,让她为自己侍候文墨。这一变更使武则天有机会开始接触皇家公文,了解到一些宫廷大事,并能读到许多不易得见的书籍和典章。武则天聪明好学,借着这个机会眼界大开,慢慢地通晓了官场政治和权术。尽管唐太宗李世民很看重武则天,但是却并不宠爱她,武则天做了十二年的才人,也没有为李世民生出个一子半女,地位始终没有得到提高。

在唐太宗病重期间,太子李治十分孝顺,亲自端着汤药到父亲榻前,不离左右。李世民见李治太过劳累,叫他去休息一会,李治都不愿意。他忧思父亲的疾病以至于生出了白发,李世民见到后感动得老泪纵横,不禁说:“你能如此孝顺我,我就算死了也没有遗憾了。”李治的确是个好孩子,性情温和、柔情脉脉。在他小时候,母亲长孙皇后就去世了,当时只有九岁的李治悲痛欲绝。可能跟这段儿时经历有关,李治长大后对年长的女性有很强的依赖心。后来,父亲请薛婕妤给他当老师,薛婕妤在一定程度上扮演了李治母亲的角色。李治对薛婕妤非常依恋,李治当了皇帝之后,薛婕妤觉得自己的使命完成了,请求出家为尼,李治不舍得让她离开,就说:“师傅,您可以当尼姑,但是我想在大内给您造一座寺,这样您就可以在宫里出家了,我想您的时候也可以随时能看到您了。

贞观二十二年(649年),唐太宗李世民驾崩。按照宫中的惯例,没有生育过子嗣的嫔妃是要出家做尼姑的,生育过的嫔妃要被打入冷宫,为死去的皇帝守寡,因为她们都是皇帝的女人,即使皇帝死了她们也不许改嫁。武则天因为没有生育过,被送到了感业寺出家。

攻心计,二次入宫终得宠

唐太宗李世民驾崩后,武则天被送到了感业寺,迎来了她人生中最为黑暗、最为迷茫的岁月。进入感业寺后,她被剃掉了一头青丝,在这被高墙围困的阴森寺院里,武则天的心跌到了谷底。然而她在感业寺出家的这两年中并没有安心念佛,而是处心积虑地想办法逃出来。如果按照常理,武则天似乎再也没有进入皇城的机会。

但是,在唐太宗李世民病重期间,她和在李世民身旁细心照顾的太子李治建立了感情。想到这里,武则天心里燃起了一股希望之火。但是李治登基后音讯全无,连来看她一眼的意思都没有。武则天望眼欲穿,她害怕唐高宗李治就这样忘了她,李治是她回宫的唯一机会,所以一定要让李治知道她是多么地思念和期盼他。武则天才智过人,很快就写了一首题为《如意娘》的情诗: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不信此来长下泪,开箱验看石榴裙。意思是:我的心绪纷乱,精神恍惚,把红的都看成绿的了,为什么如此憔悴?因为整天思念着你,如果你不相信我每天因为思念你而默默落泪的话,就请打开箱子看看我的石榴裙吧,那上面洒满了我斑驳的泪迹。李治看到了这首诗,不禁开始思念起武则天来。

在唐太宗的周年忌日时,李治到感业寺进香,又与武则天相见,两人互诉离别后的思念之情,相拥而泣。但是碍于武则天身为已故父亲妃子的身份,李治虽然很想把她接回宫中,却也不好主动这样做。恰巧这件事被当时因无子而失宠的王皇后看在眼里,便主动向李治请求将武则天纳入宫中,这个请求正合李治的心意,于是当即应允。

就这样,当时已经二十八岁的武则天第二次回到了皇宫,回宫前武则天就已经怀孕了,入宫后便生下儿子李弘,被拜为二品昭仪。早在武则天怀孕的消息传出以后,王皇后因自己没有子嗣就十分恐惧,她恐怕武则天一旦生下皇子,自己的皇后之位就会受到威胁,所以她联络舅父中书令柳爽等人,让他们提议立后宫刘氏所生的唐高宗的长子李忠为太子,并把当时的重臣长孙无忌、褚遂良、韩瑗、于志宁、张行成、高季辅等人拉进了辅佐太子的班子。这样一来,武则天就少了一个机会。王皇后以为这样自己的皇后之位就可以坐稳了,但是她低估了武则天。

王皇后让李治把武则天带回宫里,有她自己的目的,想拉拢武则天一起来对付和自己争宠的萧淑妃。萧淑妃显然不是武则天的对手,没过多久就被打入了冷宫。除掉萧淑妃以后,武则天的野心更大了,她一想到过去的悲惨生活,就变得更加肆无忌惮。她知道要想在宫中立稳脚跟,就得当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皇后,所以她开始想取代王皇后的位置。但是,王皇后可不像萧淑妃那么好对付,她背后有强大的门阀士族势力支持,于是武则天开始寻找机会。

武则天在生下李弘后,又产下了长女安定思公主。公主出生后一月的时候,王皇后来看望她,因为自己没有孩子,小公主又十分可爱,所以王皇后不禁心生怜爱,很高兴地逗弄公主玩,直到玩累了才离开。武则天等王皇后走后就来到女儿床前,她觉得这是一个好机会,想要掐死小公主来陷害王皇后。但毕竟是自己的心头肉,母女连心,不禁下不去手。可想想若是失去这个天赐良机,自己可能就这样做一辈子的昭仪,等到自己年老色衰渐渐失宠,说不定连昭仪也保不住。于是她心一狠就把小公主掐死了。她把女儿放好,盖上被子,看起来就跟睡熟了一样,然后偷偷去了花园。

李治每次回到昭仪宫,总是习惯性地先到小女儿的床边去看望爱女,他掀开被子一看,女儿的肤色青紫,脖子上有被掐过的手印,已经死去多时。这时,武则天回来了,她看到这样的情景立刻嚎啕大哭起来。李治问身边的人是怎么回事,侍从说:“刚才王皇后来这里逗小公主玩,她走后就没有别人来过了。”李治勃然大怒说:“皇后怎么能把朕的女儿杀死,这个毒妇!”武则天于是借机哭诉王皇后的罪过,王皇后百口莫辩,无法解释清楚。

李治在盛怒之下萌生了废掉王皇后的想法,想要立武则天为皇后,但是长孙无忌等大臣强烈反对。这时,开国功臣李勣给李治出了个主意,说皇后的废立是皇上的家务事,没有必要和大臣们商量,李治听了之后坚定了自己的想法。与此同时,李义府和许敬宗等人也在朝廷大臣中间大造舆论支持武则天。所以永徽五年(654年)十月,李治正式下诏废掉王皇后,并在六天后,正式立武则天为皇后,举行了盛大的册后大典,李勣在太极殿主持册后典礼。武则天身穿华丽的皇后礼服在肃仪门的城楼上接受文武百官和外国使节的朝拜,出身低微的武则天终于在第二次进宫时得宠,成为了令天下俯首的大唐皇后。

先发制人,大肆杀戮除异己

武则天如愿当上皇后,开始大肆消除异己,她的利剑首先指向了后宫。在后宫中,她要对付的主要敌人就是已经被废黜的王皇后和已经被打入冷宫中的萧淑妃。但她依然不放心,要把这两个人置于死地,让她们永远失去翻身的机会。

王皇后和萧淑妃二人被安排在太极宫的一个清冷的院落里软禁起来,关押她们的小屋门窗紧锁,就像一个黑牢,只在墙上凿了一个洞,每天把饭从洞里递进去,再把空碗从洞口拿出来。这种暗无天日的生活简直生不如死。正当这两个人绝望的时候,唐高宗李治的心中又起了波澜。李治在册立了武则天之后,忽然觉得对不起陪伴自己多年的王皇后和萧淑妃,毕竟一日夫妻百日恩,王皇后嫁给他已经十几年了,萧淑妃给他生育了三个儿女。所以想来想去,李治觉得良心上有些不安,对她们产生了怜悯之情。

某一天,李治不知道是旧情复燃,还是鬼使神差,来到了关押王皇后和萧淑妃的院落里,他看到环境如此恶劣,温柔多情的那一面表现出来,不由得心酸落泪,对着洞口喊道:“皇后?淑妃?你们在吗?”不一会儿,从洞里传来凄凉的女声,语气十分哀怨地说:“陛下,妾等现在已经是宫婢,不是什么皇后和淑妃了,怎么受得起这样的尊称。”李治听后,眼中含泪,陷入了沉默。王皇后和萧淑妃见状,心中涌起了一丝希望,于是改了口气,哀求道:“陛下,如果您还念及昔日的恩情,把我们放出去重见天日,我们一定改过自新,重新做人,并请您把这个院子改名为回心院。”

此情此景,和当年武则天与李治在感业寺再次相见的场面是何等相似。那时,武则天也泪眼婆娑地拉着李治说:“如果您念及昔日恩情,让我走出寺院,回到您身边,我甘愿一辈子伺候您。”一样的情景,换了不同的主人公。面对这样悲切的请求,李治也像当年一样动了恻隐之心,对王皇后和萧淑妃说:“朕会马上安排的。”然后就走了。

武则天在李治身边没少安插眼线,所以李治私会王皇后和萧淑妃的事情,很快就被武则天知道了。武则天心中不寒而栗,如果让她们得到这次机会,卷土重来,谁知道她们日后会不会报复自己,再次取代自己的位置呢?武则天绝不容忍事情继续这样发展下去,她马上去找李治,对他说:“陛下,听说您去见了王皇后和萧淑妃,您这么做非常不妥当,现在我刚刚当上皇后,她们也刚刚被废,无论是朝廷还是后宫都还处于狐疑的状态之中,一切都还不稳定,有可能再起波澜。如果您轻率表态,好像是旧情复燃,那别人会怎么看我们?大臣们会觉得您软弱善变,您得到的胜利成果很可能会付之东流啊,还望陛下三思。”李治听了之后,也觉得自己的做法不妥。他从心里可怜王皇后和萧淑妃,但是作为皇帝,他更要为江山社稷考虑,不能儿女情长。于是,他对武则天说:“不如杀了这两个人吧,一劳永逸,不留后患,可是我不方便出面,就由你来处理吧。”

武则天得到这个执行权后,命人把这两个人各打了一百大板,打得皮开肉绽,还要砍去她们的手足。面对如此残酷的结局,王皇后拜了两拜,然后说:“希望皇帝长命百岁,万寿无疆,现在武昭仪正承恩泽,所以死是我分内的事情。”这句话说得云淡风轻,但是骄傲之极,王皇后至死也不承认武则天是皇后,认为她没有资格当皇后,还是管武则天叫武昭仪。萧淑妃性格刚烈,破口大骂:“阿武这个狐狸精,把我害到这步田地,希望来世我变成一只猫,阿武变成一只鼠,我要活活把它给咬死!”因为萧淑妃的这番话,武则天从此十分怕猫,禁止在宫中养猫,她害怕萧淑妃真的变成猫去咬她,不敢继续住在太极宫,后来搬到了大明宫。

这两个人对武则天表现出来的轻蔑和傲慢,让武则天无法容忍。她命人把王皇后和萧淑妃砍去手足后,扔到装满酒的缸里去,令她们骨醉。王皇后和萧淑妃当时只有二十多岁,两个如花的生命,就这样悲惨地结束了。把这两人杀了之后,武则天还是难解心头之恨。她给这两个人改姓,给王皇后改姓蟒,说她是蛇,心如蛇蝎。给萧淑妃改姓枭,这是一种像鹰一样的猛禽。武则天说:“你们两个一个是毒蛇,一个是恶鸟,都不是什么好东西。”

就这样,武则天先发制人,排除了异己,把两个潜在的威胁解决了,稳定了后宫,还通过这件事杀鸡儆猴,震慑后宫,简直是一箭双雕。

数易太子,谁说虎毒不食子

武则天为了实现自己做皇帝的梦想,不惜采取各种手段铲除一切障碍,先是试图在自己的四个儿子中选出一位皇帝,处心积虑地想把他们培养成懦夫,变成自己的傀儡。但这四个儿子都没有改姓武,唯有李旦表面上改姓武,也是违心的。于是在频繁地更换太子中,她甚至对自己的亲生骨肉狠下毒手,只为通往权利的巅峰。

唐高宗李治作为一代天子,所生孩子数量并不多,一共八个儿子四个女儿,其中有四子二女为武则天所生。长子李弘是武则天二十九岁时所生,曾被封为代王,后被立为太子。但是李弘为了帮助义阳公主与宣城公主惹怒了母亲武则天。义阳公主和宣城公主的母亲是以前得罪过武则天的萧淑妃,所以这两位公主一直被幽禁在宫中,年过二十还没有成婚。李弘发现此事后,感到十分震惊,心生同情,便请求让两位姐姐能够结婚,过上幸福的生活。这件事让武后十分不悦,她便随便将她们许配给了侍卫。后来李弘违背了母亲的意愿,执意娶了裴居道的女儿为妃,裴妃是个相当贤淑的女子,他们的生活过得十分幸福。尽管李弘是武则天的亲生骨肉,但是在政治上的一些作为违背了武则天的意愿,只因有李治撑腰,所以武则天一时奈何不了他。最终,武则天在一次外出中找机会狠下毒手,下毒杀死了李弘。

武则天的第二个儿子叫李贤,是李治带着武则天从长安出发去昭陵的途中出生的,李弘死后,李贤被立为太子。李贤是个文武全才,读书过目不忘,喜欢研究兵法,曾任右卫大将军,授凉州大都督,可谓是风光一时。被立为太子后,李贤留心政务,很受拥护,文武百官无不赞扬他。他召集当时的学者太子左庶子张大安、洗马刘讷言等人,一起注释范晔的《后汉书》,可谓是大功一件。渐渐地,武则天发现李贤成为了自己的对手,想趁着他羽翼还没有丰满,尽快解决掉。当时武则天十分看重一个叫做明崇俨的人。他在唐高宗李治面前,总是托鬼神之言离间李治与李贤的关系,所以太子李贤十分讨厌他。后来,明崇俨被强盗杀害,武则天将此事嫁祸于李贤,对李治说怀疑太子李贤对明崇俨怀恨在心,所以派人杀了他。于是,李贤的太子之位被废。但是武则天还是不放心,为了避免李贤采取什么行动,就逼他自杀,李贤去世的那年仅有三十二岁。武则天为了表示哀痛,追封李贤为雍王。

第三个儿子李显,生于长安,李贤被废之后,他被立为太子,唐高宗去世后,李显即位为唐中宗。李显和他的父亲李治比起来,更加软弱无能。即位后,李显尊武则天为皇太后,重用韦皇后的亲戚,试图组建自己的集团,结果武则天大为恼火,将继位才两个月的唐中宗废为庐陵王,贬出长安,软禁于均州,尝尽了人世的艰难。每当听说武则天派使臣前来,李显就吓得想自杀。后来,李显被武则天召回了京城,重新立为太子。等到武则天病重,宰相张柬之、右羽林大将军李多祚等人率领羽林军五百余人,冲入玄武门,迫使武则天传位于李显。

四子李旦,在唐中宗李显被废之后,以唐睿宗称帝,武则天临朝听政。后来李旦被废,立为相王。直到李显死后,李旦才得以再次继位,大赦天下,这时武则天已经去世了。李旦也是位才子,勤奋好学,喜欢文字训诂之书,字也写的好。著名的景云铜钟的铭文,还有武则天的母亲杨氏的墓碑,都出自唐睿宗李旦的手笔。李旦可以说是武则天的几个儿子中最听话的一个了,甘愿做武则天的傀儡。但是他表面上顺从武则天,实际上身体里还是流着李家的血。李旦第一次即位是武则天废唐中宗为庐陵王的第二天,那时的武则天虽然很想自己当皇帝,但是政治经营还没有达到足以改朝换代的火候,所以就将自己的小儿子豫王李旦立为新君。李旦虽然当上了皇帝,但是不能在正宫上朝听政,只能居住在别殿,武则天则以太后身份临朝听政。唐睿宗李旦一直在母亲武则天的控制之下,为了自保,在无奈的情形下恳请母亲赐自己姓武。天授元年(690年)九月,武则天登基,李旦被迫让出了皇位。他对武则天的行为虽然有反感,但是李旦看清了皇权斗争的悲惨,看到了自己三个哥哥的前车之鉴,在母亲武则天面前,泰然自若,母亲说什么就是什么。其中有多少无奈,恐怕只有李旦自己心知肚明了。

讨武失败,敬业被诛

武则天不断换太子、换皇帝的目的是想自己坐上王位,她把自己的列祖列宗全都加以追封,并在家乡建立宗庙,给娘家的亲戚都安排了重要官职,把反对她的徐敬业、骆宾王等人贬了官。

徐敬业也叫李敬业,祖籍曹州离狐县,是唐初将领李勣的孙子,李震的儿子,他从小善于骑射,很有才智。因为父亲死得早,所以直接承袭了祖父的英国公爵位,曾任眉州刺史,后被贬为柳州司马。徐敬业年少的时候,有一次出外打猎,突然遇到草原起了火,他急中生智,把随行的马杀了,自己藏在马肚子里,才幸免于难,别人听说后都称赞他勇敢机智,父亲却摇头苦笑,觉得徐敬业没有真才实学,只有些小聪明,早晚会聪明反被聪明误,成为家里的祸害。

徐敬业一向骄傲自信,被武则天贬了官职当然心怀不满。于是,徐敬业准备起兵造反,他让魏思温充当谋主,指使他的党羽监察御史薛仲璋要求奉命出使江都,然后让雍州人韦超到薛仲璋处报告说:“扬州长史陈敬之阴谋造反。”薛仲璋逮捕陈敬之入狱。过了数日,徐敬业乘坐驿车到达此地,谎称自己是扬州司马前来赴任,他面不改色地说“奉太后密旨,因高州酋长冯子猷谋反,要发兵讨伐。”于是徐敬业命人打开府库,让扬州士曹参军李宗臣到铸钱工场,驱赶囚徒、工匠,发给他们盔甲,将陈敬之在监狱里斩首,录事参军孙处行由于抗拒,也被斩首示众。于是,扬州的官吏再没有一个人敢反抗了。徐敬业征发一州的兵马,又使用李显的年号嗣圣元年。他设置了三个府署,第一个称为匡复府,第二个叫英公府,第三个叫扬州大都督府。徐敬业自称匡复府上将,领扬州大都督。任命唐之奇、杜求仁为左、右长史,让李宗臣、薛仲璋任左、右司马,让魏思温当军师,让骆宾王当记室。十几天就聚集了士兵十多万人。徐敬业还找了个相貌像李贤的人,谎称李贤没死,说他是奉李贤之命发兵征讨武后的。

徐敬业召集的众人中,有一位颇具才学的人骆宾王。骆宾王在七岁的时候,跟着爷爷在池塘边玩耍,看到池塘里有很多只大白鹅,十分喜爱,即兴作了一首《咏鹅诗》: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如此小的年纪就能作出这么出色的诗,让人觉得不可思议。骆宾王长大以后依旧文采飞扬,成为了唐初的文坛四杰之一。徐敬业让骆宾王为他起草了一篇檄文《为徐敬业讨武曌檄》,檄文的开头道:“伪临朝者武后。”一笔就将武后的政权全盘抹杀了,接着又说武则天貌似温良和顺,实际上残忍暴虐,而且出身贫贱,没有任何资历,她原是唐太宗李世民的下等嫔妃,后来巧言令色勾引唐高宗李治。这篇檄文慷概激昂,把武则天痛骂了一顿,以引起公愤,然后号召各地的将领起义造反。檄文的大意是:“你们也许是唐朝的世袭大官,也许与唐朝有着亲戚关系,有的是领兵大将。现在,先帝的遗命还在耳边回响,你们怎能坐视国家的危难而不尽忠呢?唐高宗皇帝的坟还没干,唐中宗皇帝就被废掉,唐睿宗皇帝也遭到了囚禁,所以我们决定起兵造反,誓死保卫大唐江山,坚信一定能取得胜利!”

这篇檄文被武则天看到了,她不仅认真细读,还连连夸奖说:“写的好,我的性格是不怎么和顺,我的确是木材商的女儿,出身低贱。”当她最后读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试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的天下”时,不禁连连拍手赞叹:“好文采!”她问侍臣:“这篇檄文是谁写的?”侍臣回答说:“是骆宾王写的。”武则天说:“文章写得非常好,文字铿锵有力,读起来朗朗上口,这样会写文章的人,为什么不重用呢?埋没了这样好的人才,让他将才能施展到邪路上去,可惜啊。”

武则天去找宰相裴炎,一起商量退兵之计。裴炎说:“现在睿宗皇帝已经成年,只要还政于帝,徐敬业就没有出兵的借口了。”武则天认为裴炎的意思是让她不要执权,觉得他与徐敬业想的一样,一怒之下就把裴炎杀了。武则天任命左玉钤卫大将军李孝逸为扬州道大总管,领兵三十万,让将军李知十、马敬臣当他的副职,一起讨伐徐敬业。

徐敬业带兵攻打润州,这里的守将是李思文,李思文是徐敬业的叔父,他知道徐敬业的阴谋,事先派遣使者走小路向朝廷报告。李思文被徐敬业进攻后,坚守了很长一段时间,最后力竭而被攻陷。徐敬业抓获了李思文,用李宗臣取代他。徐敬业对李思文说:“叔父你依附于武氏,实在是糊涂,应该改姓武。”润州司马刘延嗣不肯投降,徐敬业要杀死他,魏思温救了他,得免于死,和李思文一起被关进狱中。

徐敬业领兵固守,后军总管苏孝祥趁着夜色带领五千人,用小船渡河,先发起了进攻,结果士兵在涉水时淹死了过半。左豹韬卫成三郎被徐敬业俘虏,唐之奇欺骗他的部众说:“这就是李孝逸,杀了他。”成三郎大喊:“我是成三郎,不是李将军,官兵已经到达,你们就快完了!我死后,妻子儿女蒙受荣耀,你们死后,妻子儿女被卖为奴婢,所以你们得意不了多久,最后的下场还不如我。”成三郎说完这番话就被斩首了。李孝逸带着官兵相继到达,一直攻打不下,开始心中畏惧,准备撤退。魏元忠与行军管记刘知柔对他说:“现在正是顺风,芦苇干燥,是火攻的好机会。”于是,李孝逸听从了建议,乘风纵火,徐敬业的手下死了七千多人,淹死的不计其数。徐敬业等人骑马逃入江都,带着妻子儿女投奔润州,准备从海路逃往高丽。李孝逸带兵前往江都,追击徐敬业。徐敬业到达海陵地界,被大风阻拦,他的部将不想再继续往前走,就砍下了徐敬业、徐敬猷、骆宾王三人的首级,向官军投降。余党唐之奇和魏思温被官兵抓住,处以斩刑。徐敬业起兵时虽然声势浩大,但是在战略上犯了错误,既要北上防御李孝逸的大军,又要南下夺取金陵,急于成就帝业,因此分散了兵力,最后寡不敌众。

江山易主,竟是武家天下

武则天曾经满足于后宫之主的地位,但在品尝到皇权的美味之后,就沉湎于其中,不能自拔。于是她产生了称帝的想法,并开始着手为登上皇位扫除障碍,进行铺垫和准备。

武则天下令在洛阳修建高祖、太宗、高宗三座庙,按照长安太庙的制式。她还提出一个想法,打算建立武氏的崇先庙,也享受香火。她和礼仪官员们讨论修建多少间房子比较好,这显然是为做皇帝在进行试探。其中一个礼仪官员十分聪明,心领神会地说:“武氏宗庙可以修建七室,把太庙减为五室。”这个建议既无礼法根据,也不符合逻辑,显然是看准了风向想要讨好武则天。但是有另外一位官员却强烈反对,他说:“按照礼制,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如果真的为武氏宗庙修建七室,是将国家和法律置之不顾啊,太后功劳很大,光照天下,先庙当然可以享受诸侯之礼,但是太庙之制不应该轻易变动。”这番话说得有理有据,武则天也无话可说,只得作罢。

在这之后,武太后不再试探,开始明目张胆地为称帝造势了。有个名叫唐同泰的人向朝廷进献了一块石头,上面刻有“圣母临朝,永昌帝业”的字样,据说是从洛水中打捞出来的。其实这是武承嗣暗中搞的鬼,他让人在一块石头上刻了字,放入河中,指使唐同泰去打捞上来,自称发现了洛书。《周易》有一句很著名的话“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河图和洛书是圣人出世和盛世到来的象征。很多大臣前来祝贺,武太后很高兴,把这石头命名为宝图,赏了唐同泰官职。然后前往洛水举行接受宝图的仪式,还要在南郊祭天,以感谢上苍。礼毕之后,武则天召见群臣,一些大臣心领神会,表示拥戴武则天,给她加了新的尊号“圣母神皇”。这个称号向皇帝称号又靠近了一大步,武则天又命人去刻制了神皇的印玺。

这时,李唐宗室的那批亲王们开始坐立不安,武太后频繁地采取行动,让他们都猜测是武太后要篡唐了,覆巢之下无完卵,他们作为唐朝的皇室宗亲肯定没有好下场,现在的一切甚至身家性命都难保了。东莞公李融暗中派使者来到长安,向他信任的朝官高子贡询问对策,高子贡回答说:“不要来,来了一定会死的。”于是宗室中开始议论纷纷,都说:“太后让我们年底进京,一定是为了召集我们这些宗室大臣,统统杀掉,斩尽杀绝。”于是,这些恐惧万分的诸王们开始密谋匡复李姓皇权。

武太后本来就打算将李唐宗室一网打尽,为自己登基扫平最大的障碍,现在诸王的叛乱恰好给了她一个消灭宗室势力的机会。虽然真正起兵的只有越王父子,她却将韩鲁诸王及常乐公主夫妇等一起收审下狱。然后命监察御史苏珦审查此案,苏珦经过审讯和查问,报告太后说全无证据。有的大臣察言观色,诬告苏珦与韩鲁二王通谋,武则天召来苏珦责问他为何庇护逆贼,苏珦却直言相辩。武则天就把他外调为河西监军,改换酷吏周兴审理此案。周兴立刻对韩王李元嘉、鲁王李灵夔、黄国公李譔、常乐公主等人酷刑逼供,逼迫他们全部招认,然后胁迫他们自杀,给他们改姓。武则天还把十二位唐朝皇族诬以叛逆罪名,诛杀抄家,除出宗籍,舒王李元名和纪王李慎这两个坚决拒绝参加前次诸王叛乱的亲王,终于是没有逃脱死于非命的下场,李唐宗室又被除掉了一部分。

武太后在明堂举行祭祀大典,下诏书颁布天下,将武士彟追尊为周忠孝太皇,杨氏追为忠孝太后,坟墓改称曰“陵”。有一位大臣知道大局已定,便带领关中的九百余名百姓来到皇宫,请求改国号为周,赐皇帝姓武氏。武则天没有马上答应,但这是个再明显不过的信号。于是一时间,文武百官、远近百姓、四夷酋长、还有各色僧侣道士都闻风而动,请求武则天改国号,让皇帝改武姓,还编造了离谱的祥瑞现象请武则天登基称帝。

看到这番景象,傀儡皇帝李旦再也坐不住了,他知道如果自己再不表态的话,就会走上几个哥哥的老路。于是他自请降为皇嗣,改姓武,恭请太后登基为帝。武则天心中暗喜,但是假装不同意,但是李旦一再坚持。

天授元年(690年)九月,已经六十七岁的武则天在民众和官员的拥护下登上了皇帝的宝座,改国号为周,但仍以李旦为皇嗣,改姓武氏。武则天下令立武氏七世先祖庙于洛阳,还说武姓出自周朝王室的周平王幼子姬武,于是把周文王追尊为始祖文皇帝,其妻姒氏为文定皇后,姬武被追尊为睿祖康皇帝,其妻姜氏为康惠皇后,算是为自己找到了显赫、正统的远祖。武氏族人也水涨船高,都成了宗室,共有十三人封为王,武则天的亲姐妹都已经不在人世,姑姐甚至堂姐妹们都封为长公主,可谓是一人当道,鸡犬升天。至此,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打下的大唐江山,落入了武氏之手,成了武家天下。

铁血政治,对决父权社会

自古以来,在龙凤呈祥中都是龙主凤从,不管凤如何耀眼,都逃不过附属的命运。在“真龙”执掌天下的唐王朝中,偏偏有一只“凤”不甘心命运的安排,用尽各种手段,跻身到了帝王的行列,成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女皇帝,这只耀眼的凤凰就是武则天。武则天采用了各种高压政策,对决这个父权社会。

武则天是个厉害角色,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她进一步加大科举取士的力度,大力提拔了社会中下层出身的官员,赢得他们的支持,和多年垄断官场的豪门氏族对抗,她还制定了自己的用人方针:对待小人,利用而不重用;对待正人君子,进行限制性、带有怀疑和严密监视的使用,让这两类人互相牵制,以便为她效力。在这种用人思想的指引下,她大肆使用酷吏、鼓励告密,对手握权力的正人君子严密监控,一旦有嫌疑就贬斥甚至砍头。

那时,依照前代旧规,西朝堂设有“登闻鼓”,百姓或臣子有谏议、有冤情,都可以击鼓,以达天听,东朝堂设有“肺石”,百姓如果想告发官员渎职,就可以站在这块石头上,皇帝闻报可以立即处理。但是,由于朝堂重地日夜有兵卒把守,不易靠近。后来,武则天下令:“登闻鼓和肺石无须派人看守,如果有人击鼓立石,马上取状纸交给我。”这无疑是鼓励臣民上言,打通了民间向朝廷告状的环节。这时的御史权力只局限于接受诉状而已,唯一有权处分的只有武则天一人。这个政策实行以后,各级官员战战兢兢、闻风丧胆,他们不仅要对涉及太后专权的话题小心,其他的言行也要多加谨慎。

这段时间里,武则天还让韦方质等人按照她的意图制订了法律《垂拱格》,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提升监察御史的特权,他们上可弹劾宰相,下可监控百官,独立于三省之外,只对皇帝负责。监察御史弹劾甚至可以不经过本部门的长官,直接上奏皇帝,也就是说,监察部门的最高长官也被部下监察。除此之外,她还专门安排了一些御史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监控。

武则天的权力毕竟来源于篡唐,所以她整天担忧有人反叛。随着时间的推移,她的疑心病越来越重。虽然现在她继续称帝,儿子的态度很好,但并不等于别人也都情愿,很有可能阳奉阴违,所以她怀疑有很多人想算计自己。为了实行高压的政治,保住自己的权位,武则天大肆推行告密之法。

有个侍御史的儿子名叫鱼保家,是个能工巧匠式的人才,他得知了武则天的心思,就上书建议创立一个投诉箱——铜匦,这个东西可以设计得十分巧妙,从小洞口投进去后,别人就再也拿不出来,只有专管此箱的人才能打开。用这样的办法接受天下人的密奏,效果肯定不错。武则天对这个想法大为赞赏,就责成他去设计。很快,鱼保家就把铜匦制造好了。武则天下令使用铜匦,并下令设置“知匦使”,专门指派正谏大夫和去年新设立的补缺、拾遗各一名,来掌管此事。任何人都可以往里面投入书信,直接向自己告密。为了保证告密能真正实现,武太后又下令:“只要是来告密的,即使是农夫樵夫,沿途官府都要供给其驿马和五品官员标准的食宿,而且不得向其询问告密的事由,所有的告密人都可以得到太后的召见,如果所告的情况属实,可不按等次地授予官职,即使所说不属实,也概不问罪。”

告密制度正式实行之后,武则天慧眼相中一匹“千里马”——胡人索元礼。他因告密受到了太后的召见,而且因所告之事经查属实,被直接任命为五品官员,负责审理钦定的“制狱”。这个索元礼根本就不是一个有政治信念的人,他性格残忍,每审一人,必牵连出数十乃至上百人来。武则天却十分赞赏他的办案方法,屡次召见,大加奖赏,以便树立他的权威。

索元礼的成功给了一批奸诈之徒启示,他们群起而效仿。其中,尚书都事周兴和来俊臣为了争功,蓄养了几百个无赖,专以告密陷害为业。想要害一个人,就派几个人到不同的地方去告状,告的都是同一件事,以增加诬陷的可信度。周兴、来俊臣还总结自己的告密经验,写了一本几千字的《罗织经》,发给手下学习,里面讲了什么样的人最合适诬陷,怎样牵出更多的人,怎样诱使他人自己承认反状等,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理论。周兴和来俊臣因为告密,都成了高级官员。

此后,武则天只要得到密状,就叫这些心狠手辣的人去审讯。犯人到了他们手里,基本就没有生还的可能了,他们擅长刑罚,制定出很多闻所未闻的刑罚:定百脉、突地吼、死猪愁、求破家、凤凰晒翅、驴驹拔橛等。每次在审犯人前,他们都会先摆出刑具,让犯人参观。犯人看了胆战心惊、汗流浃背,不用上刑就会自动招认。假如碰到朝廷有大赦,酷吏们就叫狱卒擅自将犯人杀死。就这样,很多反对武则天的言行都被压制住了。

这是一段极为黑暗极为恐怖的时期,不过武则天在酷吏猖獗的时候,悉心保护了徐有功、魏元忠、狄仁杰等一批直臣。当皇权在她手里逐渐巩固时,她便陆续处置了包括周兴、来俊臣在内的大部分酷吏,放弃了任用酷吏的铁血政治,下诏平反了冤狱,力图洗刷自己的恶名。

知人善任,君子满朝

武则天执政期间,广开言路、知人善任,扩大并巩固了统治基础。她派人专门到各地去挑选人才,并亲自引见。武则天十分爱惜人才,并敢于使用人才。武则天为了打击关陇士族,大力提升庶族士人的地位。她将当时正在修订的《士族志》改名为《姓氏录》。《士族志》从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时开始修订,原本希望借用唐王朝所赐官爵压倒士族,但结果并不理想,而《姓氏录》抛弃了士、庶的界限,以官品高下进行叙录,这样就提高了庶族官吏的政治和社会地位,消除了魏晋以来长期形成的士、庶罅隙,有利于在新的形势下平衡统治阶层的利益分配关系。

武则天整顿吏治、延揽人才的措施,对科举制的完善与发挥起到了很大作用。科举制度源于隋朝的选举制度。当年隋文帝废除了九品中正制,让各州每年向中央选举三个人,参加秀才、明经等科的考试,用考试的方法录取士人为官吏。这为让优秀的人成为官吏的理念提供了现实的制度保证,被认为是科举的开始。武则天开创了殿试制度,又创立了密封糊名的制度。此外,她还首创了武举,选拔优秀的军事人才,实行制举,不定期地举行科举考试,遴选人才。武则天对科举制度的推行,尤其是对进士科的重视,为庶族士人参与政权打开了大门。

武则天在选拔人才的过程中,发现了不少名臣。在她当政时期,有著名的宰相狄仁杰、张柬之,将帅有张仁愿、唐修璟、郭元振等。而开元年间号称“四大贤相”的姚崇、宋璟、张嘉贞、张说等人,也都是武则天统治时期选拔出来的,只是到了李隆基上台后,被重用罢了。

宰相狄仁杰德高望重、敢于直谏,深得武则天赏识和敬重,尊称他为国老。狄仁杰之所以能走进朝廷一展身手,就是武则天广纳贤良的结果。狄仁杰在豫州任上时,政绩突出。入朝为相后,武则天对他说:“爱卿,听说你在汝南干得不错,有人向我举荐了你,但也有人说你坏话,你想知道是谁吗?”狄仁杰听后笑了笑,说道:“我不知道诋毁我的人是谁,也请陛下不要让我知道那个人是谁,就当他是我的朋友好了。”武则天对狄仁杰坦荡宽厚的胸怀赞叹不已,对他信任有加。

··将帅中的郭元振原本是个普通的庶族,这个人为人豪爽,喜欢为朋友两肋插刀,即使肝脑涂地也在所不惜。有一天,他的朋友说家里缺少奴仆,郭元振听后立马带人到田野里,看到有正在干活的年轻人,就对手下说:“把他给我绑了,带给我的朋友当奴仆。”郭元振的无法无天引起了百姓的公愤,一时间民愤沸腾、议论纷纷。御史就把这件事报告给了武则天,武则天了解具体情况后,不但没有杀死郭元振,反而觉得他具有豪侠之气,让他去镇守边关,授予金吾将军,又让他成为了卫队长。

四大贤相中的姚崇、宋璟经常被相提并论,有“崇善应变以成务,璟善守文以持正”的赞词。姚崇出身于官僚家庭,年轻时喜好玩乐,年长以后才刻苦读书,大器晚成。被武则天重用,有“救时宰相”之称。姚崇是一个脚踏实地的实干家,他一生不敬神、不信鬼,不以官高而凌下,不以位尊而专横,虽然多次被贬斥,仍能赤胆忠心,敢言直谏,视天下为己任。宋璟少年时就博学多才,擅长文学,以弱冠中进士,被武则天发现并提拔,可谓是知人善用。

上官婉儿,御前女相第一人

纵观中国几千年的官场历史,能够登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之位的女人只有一位,她就是武则天当政时期的上官婉儿,她是可以与武则天相提并论的女政治家,天赋灵犀,具有卓越的学识和文才,有“巾帼宰相”的美名。

和其他爬上权力巅峰的人物一样,上官婉儿也曾有过凄苦卑贱的出身。上官婉儿是唐高宗时期宰相上官仪的孙女。上官仪因为替唐高宗起草将废武则天的诏书,被武后所杀。那时,可怜的小婉儿刚刚降生,还没吃几口奶,便随着母亲郑氏做了朝廷的官奴。虽说侥幸保全了性命,可是处境极为低贱。上官婉儿的母亲拼死拼活地干苦力,拉扯着自己的女儿。为奴期间,在母亲的精心培养下,上官婉儿熟读诗书,不仅能吟诗着文,而且明达吏事,聪敏异常。

武则天久闻上官婉儿的才学,便将那对可怜的母女召进了皇宫,当场命题,让上官婉儿依题着文,小婉儿的文章词藻华丽,语言优美。武则天看后大悦,当即下令免其奴婢身份,让她掌管宫中诏命。那年,上官婉儿刚刚十四岁,就开始涉足政坛,一步一步接近了当朝的权力核心。

上官婉儿深受武则天的信任,每次武则天和男宠张昌宗兄弟吃饭的时候,也会让上官婉儿坐下一起吃。有一天吃饭的时候,武则天一扬手,一把利刃飞向上官婉儿的额头,上官婉儿赶快用手捂住脸,忍着疼痛朝武则天跪下求饶。原来,武则天迁怒于上官婉儿,因为得知上官婉儿竟然与自己的男宠张昌宗偷情。刚知道这事的时候,武则天本想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料,在一起吃饭的时候,这两个人经常当着武则天的面互送秋波。气愤之余的武则天下令将上官婉儿关了起来,但是她心里也非常矛盾,毕竟婉儿是自己的得力助手,可是如果不处罚又咽不了恶气。于是武则天决定对上官婉儿施以黥刑,就是在脸上刻上记号,让她永远接受教训。对于如花似玉的上官婉儿来说,黥刑就等于毁容了,这简直比杀她还难受。为了遮挡额头上的记号,她让宦官在字上用朱色刺青,婉儿的额中央仿佛长出了一朵红色的梅花,当她伤好照镜子时,发现有了梅花的衬托,自己更加娇艳动人,简直是锦上添花。武则天再次见到上官婉儿的时候,惊讶地说:“婉儿,你一点都不像受过刑,反而更加漂亮了,看来老天爷在保护你。”后来,宫中甚至宫外的女子也纷纷模仿在额头画上梅花,取名“梅花妆”。

后来,武则天废了唐中宗,自己当上皇帝。当时“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写了《为徐敬业讨武曌檄》,上官婉儿从宫人手中得到,因为文采飞扬,令她爱不释手。在与武则天交谈中,上官婉儿趁机请求不杀骆宾王,奉劝武则天应重科举、兴诗社,鼓励文人志士写作,武则天同意了上官婉儿的建议。于是,骆宾王、王勃、杨炯、杜审言等一批诗坛奇才得到了保护,他们的作品得以流传于世,掀起了写诗作赋的风潮,此后,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诗坛明星辈出。

神龙政变后,唐中宗复辟,令上官婉儿专掌起草诏令,深被信任,又拜为昭容,封其母亲郑氏为沛国夫人。上官婉儿与韦皇后、安乐公主往来颇多。上官婉儿向韦皇后推荐武三思,将武三思领进宫中,李显于是开始与武三思商议政事,张柬之等人从此都受到了武三思的遏制。不久,武三思依靠韦皇后和安乐公主等人的支持,设计贬杀了张柬之、桓彦范、敬晖、袁恕己和崔玄暐等五王,权倾一世。上官婉儿又与其私通,并在所草诏令中推崇武氏而排抑皇家,致使太子李重俊气愤不已。李重俊带着羽林军杀了武三思,并派人搜捕上官婉儿。上官婉儿急忙逃到李显和韦皇后的住处说:“看太子的意思,是要先杀了我,然后再依次杀了皇后和陛下。”李显和韦皇后一时大怒,带着上官婉儿和安乐公主登上玄武门躲避,李重俊兵败被杀。

随着太平公主势力日盛,上官婉儿又依附太平公主。李显驾崩后,朝政大权尽落韦氏之手。得到消息的李隆基决定先下手为强,发动政变,上官婉儿被李隆基杀死,死时年仅46岁。后来李隆基觉得上官婉儿的文学造诣值得肯定,就叫人编撰了《上官昭容集》二十卷,里面的诗词为后人所传诵。

平男宠之乱,再建李唐王朝

武则天登上皇位后,当然要享受那种唯我独尊、众星捧月的帝王生活,她在后宫养了很多面首,还专门在宫中设置了控鹤监,用来搜寻民间的美男子纳入宫中,并进行管理。其中,深得武则天宠爱的有张易之、张昌宗、沈南蓼、薛怀义。

薛怀义,原名冯小宝,原是一个在市井卖膏药的小贩,因为身材魁梧、健壮,被选进宫中,成了千金公主的情郎,千金公主是唐高祖李渊的第十八个女儿,也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妹妹。当时武则天大权在握,千金公主为了讨好武则天,就把薛怀义献给了她。武则天见到魁梧健壮的薛怀义之后,非常喜欢,就将他留在了身边,为了使薛怀义出入皇宫更加方便,武则天让他削发为僧,在洛阳修建白马寺,让薛怀义出任主持。从此,借着举办佛事之名,薛怀义便可自由出入皇宫。

薛怀义得宠期间,凭借着自己的如簧巧舌,不断得到武则天的提拔和重用。他不仅为武则天督建明堂,还曾多次以大将军之名出兵讨伐突厥,由此因功受赏。薛怀义两次讨伐突厥,运气都出奇的好,他的军队还没有到,突厥就离开了,而薛怀义却把突厥离开说是被自己带兵攻退,归结为自己的功劳。就在薛怀义宠极一时,洋洋得意的时候,一件让他非常恼火的事情发生了,那就是武则天喜欢上了太医沈南蓼。

武则天宠爱沈南蓼之后,薛怀义越来越受到冷落。有一天,心怀妒忌的薛怀义一气之下,把自己曾为武则天督建的明堂烧了。对于这件事,武则天不但没有治罪于薛怀义,还让他再次监修明堂,因为她觉得薛怀义之所以这么做,也是出于对自己的爱,所以才会嫉妒沈南蓼。薛怀义虽然得到了赦免,但是心中依然不忿,经常私底下宣扬武则天的丑事。武则天知道之后,终于忍无可忍,让太平公主的乳母张夫人找来身体健壮的猛士,将薛怀义勒死了。

薛怀义死后,沈南蓼成了武则天唯一的宠儿。已过中年的沈南蓼虽然文雅风流,但是身体变得愈发虚弱起来,他极尽所能地想服侍好武则天,但是力不从心。所以没过多久,武则天便对他失去了兴趣,再次陷入了寂寞郁闷当中。

太平公主见到母亲闷闷不乐、寂寞难耐,出于对母亲的孝心,割爱将自己的男宠张昌宗、张易之兄弟献给了武则天。这对亲兄弟是唐太宗执政时期凤阁侍郎张九成的儿子。他们当时都只有二十多岁,风度翩翩、相貌非凡。

二张兄弟除了长得俊美之外,还精通音律,善弹能唱,所以深得武则天的宠爱。每当宴饮聚会的时候,武则天就让张易之、张昌宗和武家兄弟一同侍候,用掷骰赌博比赛取乐。当时有人为了讨好武则天,说张昌宗是周灵王的太子仙人王子晋转世。武则天就让张昌宗穿上羽衣、吹着洞箫、乘上假鹤,在庭院来回飞翔,好像是仙人骑鹤升天的样子。有一次,武则天的孙子李重润、孙女永泰郡主和孙女婿武廷基因为不满二张仗势霸道的嘴脸,私下里议论。没想到这件事被二张知道了,告诉了武则天,武则天竟因此把这三个人全部处死了。由此可见,武则天对二张兄弟的宠爱到了何等程度。

二张借着武则天的宠爱,在朝廷中的势力迅速膨胀,一时间权倾朝野,蔑视群臣。朝中的大臣们虽然对二张的行为极为不满,但是摄于武则天的威严,敢怒而不敢言,早已对二张兄弟恨之入骨。御史大夫魏元忠曾经禀奏过张昌宗兄弟的罪行,张昌宗向武则天申诉,诬告魏元忠,于是魏元忠被驱逐。这件事之后,张昌宗兄弟更加放肆,贪赃枉法,被大臣们禀告给武则天,要求免去他们的官职。武则天向宰相们咨询,内史令杨再思说:“张氏兄弟一直在主持炼制丹药,陛下服用后很有效果,他的功劳很大,不应该治罪于他们。”武则天便立即诏令释放了他们。

神龙元年(705年),武则天病笃,卧床不起。朝中拥唐大臣发动政变,张柬之、崔玄暐等人率领羽林军迎接皇太子李显进宫,到迎仙院处死了张易之、张昌宗,逼武则天退位,拥立李显为帝,李唐王朝得以再度建立。

朝纲大乱,韦氏母女后宫干政

韦氏,是唐中宗李显的皇后。从小虽然聪慧过人,但是相貌并不出众。到了豆蔻年华时,还待字闺中。韦氏不甘心过平常人生活,但苦于没有机会,她的父亲韦玄贞是一个小官吏,连七品都够不上,想高攀权贵的韦氏为此大伤脑筋。有一天,她遇到一个四海云游的道长,得到一张药方,据说可以滋养容颜。韦氏十分高兴,立刻按方配药,内服外用,不到半年,就变得皮肤白嫩,身上还散发出一股淡淡的香气。后来,她偶遇从郊外狩猎归来的太子李显,美丽动人的韦氏被立为太子妃。李显即位后,册封韦氏为皇后。

同年,唐中宗李显被武则天废黜,被流放到房州,韦氏随行。在去往房州的乡间大道上,李显感到心中十分悲伤,妻子韦氏的车辆跟在后面,她刚刚在途中生产,没有来得及准备,只好用自己的衣服把新生的小女儿裹了起来,给这个孩子起名叫裹儿。李显和韦氏到达房州以后便定居下来,他们在这里时,武则天多次派遣使臣前去探望。每当听到使臣到来的消息,李显总是心惊肉跳,坐卧不安,甚至一度抑郁地想要自杀。倒是韦氏比较豁达,劝李显说:“夫君不要太过忧虑,福祸相依,事情总会变化的,为什么要想死呢?”李显和韦氏就这样相依为命,在房州共同度过了十多年艰苦的生活,夫妻间的感情也愈加深厚。

武则天七十多岁的时候,体弱多病,朝中的老臣狄仁杰常劝武则天要念及母子之情,其他几个大臣也多次谈起让中宗李显复位。于是,李显又被迎回宫中,韦氏也跟着回来了。李显刚回到宫中时,对外保密,被武则天藏了起来。一天,武则天召见狄仁杰,谈起李显,狄仁杰慷慨陈词,泪流满面,情绪十分激动。武则天派人把李显唤出,推到狄仁杰面前说:“还你储君。”狄仁杰见到李显,一边哭一边行礼。狄仁杰对武则天说:“太子回到宫中,大家都不知道,难免有人要议论。”武则天认为狄仁杰讲得有道理,就用隆重的仪式把李显重新迎进皇宫。

神龙元年正月初二,凤阁侍郎张柬之、鸾台侍郎崔玄暐、左羽林将军敬晖、右羽林将军桓彦范、司刑少卿袁恕己,趁着武则天生病之际,发动宫廷政变,捕杀了武则天的亲信张易之和张昌宗兄弟。武则天看大势已去,便让位给李显,李显恢复了大唐的国号,一切礼仪制度也都恢复到唐高宗时期的样子。几个月以后,八十二岁的武则天离开了人世。唐中宗李显就这样第二次当上了皇帝,韦氏又被册立为皇后。

在韦后的怂恿下,李显开始尽情玩乐,他们一起登上玄武门,观看宫女聚会饮酒。韦后还觉得不开心,又请求中宗命宫女左右分队,互相殴斗,以决胜负,宫女们互相厮打起来,李显和韦后看了以后哈哈大笑。正月元宵节期间,李显和韦后脱去龙凤袍,换上百姓装,带领大臣们在化度寺门前的大街上观赏花灯。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韦后又带着各位公主来到金城看拔河比赛,还游宴桃花园,游赏樱桃园,到隆庆池泛舟游乐,韦后尝到了拥有权力的快活。李显处处依顺着韦后,李显应韦后之请,追封韦后的父亲韦玄贞为王。对此,大臣贾虚以不合祖宗之法表示反对说:“异姓不王,古来如此,陛下刚刚复位就大封后族,这样固执己见会失信于天下的。”但是,李显对贾虚的话根本不听,对他来说,只要韦后高兴,要求什么都可以。

李显复位以后,武三思被封为德静郡王。武三思善于观风使舵。他通过种种关系,让自己的儿子武崇训娶了韦后的小女儿安乐公主,也就是裹儿。这样,武三思在朝中的地位更加巩固。

李显的昏庸,韦氏的乱政,武三思的得宠,使朝中大臣张柬之等人非常不安。他们多次劝李显除掉武三思,削弱武氏权力,加强皇室力量。但是,李显对他们的话根本听不进去,还把他的话转告给武三思,武三思知道张柬之等人在设法除掉他,就与亲信御史周利用、冉祖雍,光禄丞宋之逊,太仆丞李俊,监察御史姚绍之五个人商量对策,这五人是武三思的耳目,被称为“三思五狗”。这些人给武三思出了不少坏主意。他们策划好以后,就到李显面前说张柬之、敬晖、袁恕己、崔玄暐、桓彦范五大臣的坏话。他们说五大臣恃功专权,图谋不轨。韦后和武三思建议李显封五人为王,采取明升暗降的办法,夺取他们手中的实权。就这样,武三思把持了朝政,背后又有韦氏当靠山,更加飞扬跋扈,凡是反对他的人,一律被逐出京师,凡是为他效力的人,全部委以重任。不久之后,武三思认为时机成熟,就以五大臣诬陷韦后为由,流放五大臣到遥远的边疆。武三思勾结韦后除掉了五大臣,气焰更加嚣张,他得意洋洋地对亲信们说:“我不管什么好人坏人,只要效忠于我的,全都是好人。”一时间,奸佞之徒都被他网罗到身边。

韦后的女儿安乐公主也是个野心极大的人,她一心想做第二个武则天。在韦后纵容下,她飞扬跋扈,侮辱大臣,无视王法,为所欲为。她曾以自己是韦后的亲生女儿,李重俊不是韦氏所生,要求李显立自己为皇太女,以顶替李重俊的太子地位。对那些来自大臣们反对的声音,安乐公主竟说:“武则天可以做天子,难道我身为皇帝的女儿就不能当皇帝吗?”不仅如此,安乐公主还向李显提出,把昆明池作为她自己的私人湖泊,李显以没有先例为由委婉拒绝了。于是安乐公主命人挖掘了一个定昆池,长达数里,还派奴仆到民间强抢民女充当她府上的奴婢。有人把这些情况上告到左台侍御史袁从一那里,袁从一逮捕了安乐公主的奴仆,安乐公主请李显下令释放,软弱的李显竟然同意了。袁从一气愤地说:“皇上如此纵容公主,何以冶天下!”

神龙三年七月,李重俊联合羽林军冲入武三思府中,杀死了武三思父子和全家。随后,又带兵想擒杀武三思的同伙上官婉儿、安乐公主和韦后。李显急忙带领韦后、安乐公主和上官婉儿登上玄武门。李重俊最终因为寡不敌众,失败了。平定了太子李重俊之乱后,安乐公主和韦后更加肆无忌惮。李显临朝听政时,韦后也要坐在帘子后面一起上朝。此时,韦后和安乐公主的野心已经暴露无遗,朝中的大臣们议论纷纷。有人上书李显,指责韦后干预朝政,安乐公主危害国家,揭露她们图谋不轨,告诫皇上不可不防。韦后知道后,指使部下把这个人抓起来,当着李显的面,将这个人杀死。

终于,韦后和安乐公主合谋毒死了唐中宗李显。韦后对李显秘不发丧,先把自己的亲信召入宫中,商议对策。他们讨论之后决定,立温王李重茂为皇太子。李重茂是李显的第四个儿子。此外,韦后又下令从各地调来数万兵马,驻扎在京城,保卫皇宫,一切安排妥当,韦后开始在太极殿宣布遗诏,临朝掌政。三天以后,十六岁的太子李重茂即位,尊韦后为皇太后,皇太后临朝摄政。但是韦后没有就此满足,她试图效法武则天,自居帝位。

临淄王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不满韦后的所作所为,发动政变,带领禁军攻入皇城。杀死了韦后、安乐公主、上官婉儿等人,逼迫李重茂让位,立相王李旦为帝,即唐睿宗,韦后之乱就此结束。

姑侄斗法,权利的诱惑

太平公主是武则天的女儿,武则天认为公主的长相和性格都像自己,非常宠爱她。太平公主八岁时,为了给已经去世的外祖母荣国夫人杨氏祈福,出家为女道士,太平一名,就是她的道号。虽然号称出家,她却一直住在宫中。一直到吐蕃派使者前来求婚,点名要娶太平公主。李治和武则天不想让爱女嫁到远方,又不好直接拒绝,就修建了太平观让她入住,正式出家,来避免和亲。直到太平公主十六岁的时候,下嫁给唐高宗的外甥,城阳公主的二儿子薛绍。后来因为薛绍被卷入一场谋反案中,使武则天觉得太平公主嫁错人了,下令将薛绍杖责一百,饿死狱中,当时太平公主最小的儿子才刚满月。不久,太平公主改嫁给武攸暨,武则天在太平公主第二次结婚的两个月后正式登基,太平公主因为成为了武家的儿媳而避免了危险。在第二次婚姻期间,太平公主大肆包养男宠,并曾将自己中意的男宠二张兄弟进献给母亲武则天。

后来,武、李两家的矛盾尖锐,武则天召回庐陵王李显,让他继续当太子,并通过一系列的联姻将武、李两家联系起来,希望能够消除未来的政治斗争。同时,武则天让太平公主和上官婉儿以及她的两个男宠张昌宗、张易之掌握权力,太平公主权倾一时。太平公主一生参与过三次宫廷政变,第一次政治斗争就是张柬之等起兵诛杀张易之和张昌宗兄弟,斗争胜利后,她因功被封为“镇国太平公主”。

太平公主参与的第二次政治斗争是李隆基起兵诛杀韦后。太平公主的三哥唐中宗李显即位后,皇后韦氏想效仿武则天,登基称帝。太平公主也开始建立自己的势力集团,和安乐公主形成了对立面。皇后韦氏与女儿安乐公主合谋毒死了李显。韦后立温王李重茂为皇帝,自己临朝摄政,并密谋除掉李旦和太平公主。在这种情况下,李隆基联合军队起兵,杀死了韦后和安乐公主。太平公主在这次斗争中参与了事先的谋议,还派儿子薛崇简直接参加了行动。她还出面将李重茂从王位上赶下来,让四哥李旦坐上了帝位。

一开始,李隆基与姑母太平公主的关系是很好的,他们是一根绳索上的两只蚂蚱,命运相连,没有什么利害冲突,还在诛杀韦后一党的政变过程中,彼此支持、互相配合。但是天上不能有两个太阳,国家不能有两个主人。如果日后李隆基成为皇帝,那太平公主就不能再操纵权柄了。所以,当两个人共同的敌人消失后,姑侄间的争斗就不可避免。他们围绕着权力进行了你死我活的斗争。

唐睿宗李旦没有遵循嫡长子的继承制,以功业为首,选择三子李隆基作为皇太子,得到大臣包括宗室和太平公主的一致赞同。当时政局形势,只能是李旦当皇帝,李隆基当太子,太平公主并没有萌发当皇帝的意愿。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她开始自命功高,觉得自已支持过太子李隆基,他当时又只有二十多岁,没有多少从政经验,总会依照她的意图办事。但是,过了几个月,她就发现太子李隆基十分精明,自有一套政治主张,绝不会屈居于姑母之下。拥护太子的一批大臣如姚祟、宋璟等人认为,过去的朝政被外戚和诸公主干预得太厉害,强烈要求革除这种弊政,这样就触犯了太平公主的私利。

从此,太平公主就把太子李隆基看成了自己政治上的对手,很想利用自己的权势换一个容易控制的人取代他。李隆基当太子不到四个月,“太子非长,不当立”的流言蜚语就传播起来了,而制造这种舆论的不是李隆基的长兄李宪,而是姑母太平公主。在大造舆论声势的同时,太平公主也在不断扩充势力,她的支持者窦怀贞、萧至忠、崔湜等都担任要职。当时有人甚至说:“在外只听说过太平公主,却没听说过有太子。”面对太平公主的行动,李隆基深感不安,姑侄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有一次,太平公主私下挑动李宪说:“废掉现在的太子,让你来取代怎么样?”李宪并没有个人的政治野心,立刻把公主的原话向李隆基说了。太平公主见拉拢李宪失败,又召集宰相要求将太子换掉,甚至亲自拦住上朝的宰相,要求他们废立太子。宰相姚祟、宋璟、郭元振等人都是太子的支持者,他们当面抗争说:“太子为江山社稷立下了大功,本该成为储君,公主您有什么资格提出异议呢?”这番严正的驳斥,使太平公主无言对答。

随着宫延斗争的激化,唐睿宗李旦夹在儿子李隆基和妹妹太平公主这两大政治势力之间十分难受,甚至产生了不愿意当皇帝的念头。李旦让太子监国,想要传位给李隆基。他趁太平公主在蒲州时,召集三品以上大臣商量说:“朕生性淡泊,并不以至尊皇位为贵,从前为皇嗣时,让位于中宗,现在我想传位给太子,你们以为如何?”消息一经传出,无论是公主集团还是太子集团都惊讶不已,谁都没想到即位仅仅十个月的唐睿宗就要传位了。太平公主远在蒲州,公主集团的殿中侍御史和逢尧立即对李旦说:“陛下还年轻,被四海所依仰,这样不好吗?”李旦当时传位确实早了一些,李隆基为了使自己处于主动地位,立刻叫自己的老师李景伯上疏推辞,甚至连监国也要让掉,他还奏请让太平公主还京,得到了李旦的同意。李旦见没有人支持,只好打消自己的主意,暂时不提传位的事了。

一年半后,天象出现了异常。作为太子对头的太平公主借术士之口向李旦报告说:“根据天象,彗星出现预示着除旧布新,帝座和前星有灾,这显示太子应该当天子,不适宜继续当太子。”太平公主这样做并不是真的想让李隆基当皇帝,而是在制造李隆基要抢先夺位的流言蜚语,挑拨李旦与太子之间的关系。谁知,太平公主竟然弄巧成拙,李旦竟然下定决心传位避灾,任凭太平公主苦苦劝谏,李旦就是不为所动。碍于嫡长子的舆论,李隆基心中总有本不该立为嗣的隐痛,又迫于太平公主的压力,他总是诚惶诚恐。李隆基不懂父亲此次为什么如此坚决,入宫参见李旦,连连叩头,请求父亲给他个说法。李旦说:“你帮助大唐平定叛乱,功绩赫赫,顺天意尽人事,时机已经成熟了,不必再顾虑了,你如果能尽孝心,现在就是好机会,何必一定要等到我死了再即位呢?”李旦向李隆基表达了自己坚决传位的意愿,李隆基无可奈何,只得接受。

太平公主见阻止不了传位,又另出计策,提出让李旦主持政局,希望架空新皇帝李隆基的实权,但是李旦并没有采纳。唐睿宗李旦举行了正式的传位大典,他被尊称为太上皇,新君李隆基即位,就是历史上的唐玄宗。李隆基登基后,太平公主依然没有放弃自己谋求政权的企图,秘密安排羽林军刺杀李隆基。李隆基得知这个消息后,决定先下手为强,杀了太平公主手下的大将,使她失去左膀右臂。太平公主见到大事不妙,请求侄儿放自己一条生路。但是李隆基不为所动,将太平公主赐死在公主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