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一代明君,开创大唐盛世

相煎何太急,玄武门哀歌

唐高祖即位之后,封长子李建成为太子,李世民为秦王,李元吉为齐王。三个人之中,数李世民的功劳最大,立的战功也最多。李世民门下,文有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号称十八学士;武有秦叔宝、程咬金等勇猛战将。李建成只是因为身为长子才取得了太子之位,他知道自己的威信和能力比不上弟弟李世民,心里既妒忌又恐慌,就和弟弟李元吉一起排挤李世民。

李建成和李元吉经常在父亲的宠妃面前拍马送礼,讨她们的欢心。李世民在平定东都之后,有李渊的妃子私下向李世民索要隋宫里的珍宝,被李世民拒绝了。于是,这些宠妃们怀恨在心,在唐高祖李渊面前说太子李建成的好话,说秦王的不好。李渊听信了宠妃的话,和次子李世民的关系渐渐疏远起来。

李世民在唐王朝建立后又多次立功,李建成和李元吉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恨得牙根痒痒,千方百计想办法要斩草除根,害死李世民。李建成邀请李世民到东宫去喝酒。尽管李世民知道身为太子的哥哥并不喜欢他,但是毕竟血脉相连,所以不想把关系闹得那么僵,于是欣然赴约,兄弟二人一起把酒言欢。但是几盅酒下肚之后,他忽然感到肚子一阵剧烈的疼痛。于是急忙叫手下把他扶回家里,他躺在床榻之上不断翻滚,疼痛却一阵比一阵厉害,强烈的恶心和剧烈的咳嗽后,竟然呕出一口鲜血来。李世民恍然大悟,知道是李建成在酒里下了毒,想要毒害自己,还好手下人及时去请来了医生,给李世民诊脉服药后,调理了多日,终于慢慢好了起来。

李建成和李元吉见没有害死李世民,又开始想其他办法,他们怕李世民手下的猛将多,如果真的动起手来,自己占不到一点便宜,就想先把这些猛将收买过来。李建成利用自己的太子身份,只要有调兵遣将的机会,就把李世民和部将调开,他把李世民的得力干将程咬金调任到康州当刺史,想让他离开亲王府,但是程咬金故意拖延时间,没有前去赴任。后来,李建成又派人给秦王手下的尉迟敬德送信,信中说想跟尉迟敬德交个朋友,还送去了一整车的金银珠宝。尉迟敬德对李建成的使者说:“请你转告太子,我是秦王的部下,如果我私下跟太子来往,对秦王三心二意,我就是个贪利忘义的小人,这样的人对太子有什么用呢?”他说完这番话便把一车的金银珠宝原封不动地退了回去。李建成被拒绝后,气急败坏地想要除掉尉迟敬德。当天夜里,李元吉派了个刺客偷偷溜进尉迟敬德的家去行刺。尉迟敬德多年行军,见多识广,早就料到李建成他们不会放过自己。于是在心里多加警惕,一到晚上就故意把大门敞开。等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刺客隔着窗户偷看,发现尉迟敬德斜靠在床上,身边放着长矛。刺客本来就知道他一身好武艺,而且勇敢善战,心中畏惧,怕他早有防备,没敢动手,偷偷溜了回去。

一计不成,又生一计。那时,突厥进犯中原,突厥南下的消息传来,李元吉趁机向李渊进言,声称愿意领兵攻打突厥,但是希望调用尉迟敬德、秦叔宝、程咬金三员大将和秦王府的精兵,这些人都是李世民的心腹。此举若是成功,无异于折断了李世民的左膀右臂。其实早在两年前,李世民就率领李元吉等人阻击突厥,当时李世民亲临突厥阵前,指责他们违背约定南侵,随后趁着连日的阴雨天气,算准突厥的兵马疲顿,发挥不了太大的作用,于是夜袭突厥大营,打了一个漂亮仗,撵走了突厥大军。然而从平定刘黑闼的第一次起义后,李世民除了五陇阪之战外,无论是统一江南,还是二平刘黑闼,都没有再立功。所以他也在这次攻打突厥中主动请战,但是李渊不想派他去,李世民知道父亲不想让他功劳太高,威胁太子的地位,造成内乱,心中不禁大失所望。有人把太子他们打算把秦王府的将士调开以后,狠下毒手的秘密计划报告给了李世民,他感到形势十分紧急,连忙去找长孙无忌和尉迟敬德商量,这两个人都劝李世民要先发制人。李世民长叹一口气说:“虽然我已经知道了他们想要加害于我的计划,但是兄弟之间互相残杀总不是件体面的事,我还是等他们先动了手,再来对付他们。”尉迟敬德和长孙无忌听了之后都着急起来,说:“现在已经火烧眉毛,如果您再不下定决心动手,那我们也不愿留在秦王府白白等着送死。”李世民看部下十分坚决,只好下了决心。

当天夜里,李世民进宫向父亲李渊告发此事,说太子跟李元吉如何谋害于他。李渊听后大怒,答应等到明天一早,叫兄弟三人一起进宫,亲自查问此事。第二天早上,李世民叫长孙无忌和尉迟敬德带领一支精兵,埋伏在皇宫北面的玄武门,等李建成和李元吉进宫。没过多久,李建成和李元吉骑着马朝玄武门方向来了,他们到玄武门边的时候,觉得周围的气氛有些反常,心中犯了疑,便调转马头,想要回去。这时,李世民从玄武门里骑着马冲了出来,高声喊叫:“等一等,先不要走。”李元吉转过身来,看到李世民追了过来,抽出身边的弓箭,想要射死他,但是心中慌张,手哆嗦得连弓弦都拉不开。李世民眼明手快,射出一箭,李建成中箭后,摔下马,吐血而亡。紧接着,尉迟敬德带了七十名骑兵一起冲了出来,射出一箭,把李元吉也射死了。

东宫和齐王府的将士听说玄武门出了事,全部出动,和秦王府的士兵打了起来。李世民一面指挥着将士拼命抵抗,一面派尉迟敬德即刻进宫。李渊此时正在皇宫里等着三个儿子来朝见,只见尉迟敬德急匆匆地冲进宫来,禀报说:“陛下,太子和齐王发动了叛乱,秦王已经把他们杀了,秦王怕惊动陛下,所以特地派我来保驾。”李渊这才知道外面出了事,吓得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宰相萧瑀等人说:“陛下,李建成和李元吉本来就没有什么功劳,他们妒忌秦王功绩赫赫,所以施用奸计,想要加害于秦王,现在既然已经把他们消灭了,这是好事啊。”见木已成舟,李渊想要反对也没用了,只好宣布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罪状,命令各府将士一律归秦王指挥。三天后,他立李世民为太子,让他掌握朝廷大权。过了两个月,李渊让位于李世民,自己做上了太上皇。李世民即位后,就是后来的一代明君唐太宗。

励精图治,书写贞观盛世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因为曾经亲眼目睹了隋朝的兴亡,所以常用隋炀帝作为反面教材,来告诫自己要吸取隋朝亡国的经验和教训,纠正前朝的弊端,调整统治政策,使百姓休养生息,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恢复国家的经济。一度达到了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因为唐太宗李世民当时的年号是“贞观”,所以被称为“贞观之治”。

李世民十分爱惜人才,在初期的时候招揽了房玄龄、杜如晦,人称“房谋杜断”,后期任用长孙无忌、杨师道、褚遂良等忠直廉洁之士,其他的如李勣、李靖等,可谓是一代名将。此外,李世民亦在选贤任能的时候,不计出身、不问恩怨。他采用了李建成旧部魏征、尉迟恭等,魏征当过道士,曾是太子李建成的旧臣,向太子提议过杀害李世民;尉迟恭当过铁匠,又是降将,但都得到重用。李世民鼓励臣子直谏,魏征前后谏事二百余件,直陈其过,魏征死后,李世民伤心地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逝,朕亡一镜矣。”除了爱惜人才,李世民还十分注重人才的选拔,严格遵循德才兼备的原则,他认为只有选用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能达到天下大治的目的。他曾先后五次颁布求贤诏令,增加科举考试的科目,扩大应试的范围和人数,使得贞观年间涌现出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可谓是“人才济济,文武兼备”。

前朝一直实行“三省六部制”,但是到了李世民统治时期,三省的职权划分开始显露出分权原则,也就是中书省发布命令,门下省审查命令,尚书省执行命令。最为难能可贵的是,唐太宗规定自己的诏书也必须由门下省副署后才能生效,有效地防止了他在心血来潮和心情不好的时候做出不慎重的决定。他派李靖等人作为大使巡察全国,考察吏治,亲自挑选刺史等地方官。他还规定五品以上的京官轮流在中书省值班,以便随时召见,提高了政府的效率,一时间政治清明,基本没有贪污的官吏,官员一心为公,各安本份,滥用职权的现象降到了历史最低点。最为可贵的是,李世民没有用残酷的刑罚来警告贪污现象,而是以身作则,铲除贪污赖以滋生的土壤。

唐太宗李世民十分注重法治,他说:“国家的法律不是帝王一家之法,而是天下都要共同遵守的法律,所以一切都要以法为准。”李世民让臣下按宽简原则修订法律,制定出《贞观律》,减轻刑罚。贞观律制定出来后,李世民带头守法,维护法律的严明和稳定,真正做到了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尽管执法时铁面无私,但在量刑时他又反复思考,他说:“人死不能复生,所以执法的时候一定要慎之又慎。”由于李世民的良苦用心,贞观年间的法治情况很好,犯法的人少了,被判死刑的人更少。死刑犯被准许回家办理后事,第二年秋天再回来就死,这些囚犯全部信守承诺回来了,没有一个人逃亡。

李世民十分善于总结经验教训,他从农民战争中认识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很伟大,因此非常重视百姓的生活。他强调以民为本,经常对朝臣和子孙说:“百姓就像水,国君就像船,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在即位之初,李世民下令轻徭薄赋,让百姓休养生息。他十分爱惜民力,从不轻易征发徭役。由于常年征战,李世民患上了气疾,不适合住在潮湿的旧宫殿,但他为了不征发徭役,所以一直没有修建新的宫殿,在隋朝的旧宫殿里住了很久。李世民特别关注农业生产,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奖励垦荒,使农民可以安心生产,耕作有时,衣食有余,安居乐业。李世民还紧缩政府机构,以节省政府开支,减轻人民的负担,他曾遣散宫女三千多人,并下令免去四方珍贡。隋末唐初天下大乱,田园荒芜,百姓流离。李世民招抚流亡者回乡,授田给予耕作。关中连年灾荒,他开仓赈济灾民,拿出御府金帛,为灾民赎回卖出的子女。

“重农抑商”一直是抑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商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相当低,商人的地位也比种田人要低好几个等级。唐太宗李世民不但不歧视商业,还给予了许多便利的条件。在他的倡导下,新兴的商业城市如同雨后春笋般一个接一个地出现了。当时世界有名的商业城市有一半以上集中在大唐帝国的领土上。除了沿海的交州、广州、明州、福州外,还有内陆的洪州、扬州、益州、西北的沙州、凉州等。唐朝的强盛使得国家的开放程度很高,陆上、海上的丝绸之路贸易兴盛,举世文明的“丝绸之路”成为联系东西方物质文明的纽带,这条商业通道在大唐帝国时达到了最高的使用价值,丝稠之路上的商旅不绝于途,品种繁多的大宗货物在东西方世界往来传递。

作为一个爱书之人,李世民组织文人儒士修订诸经正义和史籍,让孔颖达等人修订《五经正义》,统一南北经学。又设立了国史馆,由宰相监修前朝国史。在京设立弘文馆,征集到图书两万余卷。重建地方州县学校,扩充京师的国子监,聘请名儒出任老师,学生有上万人,除了本国的学生,唐朝的学校还接受高句丽、高昌、新罗、吐蕃、日本等地的学生来华求学,使得唐代的学术文化传播四方。

由于唐太宗李世民在政治上加强对西域等地区的管辖,在外交上加强与亚洲各国的友好往来,在军事上积极平定四夷,在民族关系上很好地对待少数民族。贞观年间,唐代版图空前辽阔,当时的领土东临於海、西逾葱岭、北逾漠北、南至南海,被西域诸国尊为“天可汗”。

尊号天可汗,四海皆臣服

贞观年间,是唐朝开疆拓土最为猛烈的时期,也是大获全胜的时期,依次取得了对东突厥、吐蕃、吐谷浑、高昌、焉耆、西突厥、薛延陀、高句丽、龟兹用兵的胜利,奠定了大唐江山三百年的基业。

唐朝初期,北方的突厥国还很强大,时常出兵南下骚扰。贞观元年,东突厥的可汗趁着李世民即位之初,率领十万大军进犯。李世民当时正全力消灭地方的割据势力,对突厥的进军采取守势。不过,对方太过猖獗,完全不把唐朝放在眼里,他也认识到自己不能退缩。李世民召集军队,亲自带兵出长安城,来到突厥的兵营。突厥的可汗在营中听说唐朝天子来了,立即骑马出营。李世民见突厥可汗出来了,就指责他违背约定。唐军陆续到来,一时旌旗蔽野,突厥可汗面有惧色。李世民挥挥手让军队退下布阵,独自留下来同突厥可汗对话。萧瑀担心唐太宗轻敌,就在马前劝谏,要他回去。李世民对萧瑀说:“突厥之所以敢倾国而来,是觉得我们内部不稳,没有力量抵御他们,如果我们示弱,敌人就会纵兵进攻,我们就处于劣势了,所以我想先发制人,以表示对他们毫不畏惧,让军队在周围布阵,表示我们决心决一死战,现在我独自一人前去跟他谈判,他肯定会心生疑惑,不敢肆意妄为,制服突厥,在此一举,你不信就等着看吧。”果然,突厥可汗向李世民请和,两人在河边杀了白马,歃血为盟。唐朝赠给突厥金帛,突厥可汗赠给唐朝骏马三千匹、羊万只,并答应不再进犯唐朝,然后带着兵回去了。

等到关中迎来了大丰收,生产得到了恢复,李世民的统治也逐渐巩固。那时突厥地区连年遭到灾害天气,牲畜大量死亡。突厥可汗对各部进行勒索,各部纷纷叛离。李世民觉得时机成熟,就派大将李绩、李靖带领十几万军队出击突厥,俘虏了突厥可汗,东突厥灭亡。李世民见到突厥可汗后说:“当年我们歃血为盟,你也没有违背我们的誓约,所以我不会杀你。”还把他和他的家属安置好。然而突厥可汗住不惯房屋,在院子里搭了帐篷,每天和家人相拥而泣。李世民知道后,让他当虢州刺史,对他说:“虢州的野兽很多,可以打猎,和你家乡的环境比较接近。”可是他不想去,李世民又任命他为右卫大将军,赏赐了大量田宅。后来突厥可汗病死,李世民按照突厥的风俗施行火葬,为他修筑了高大的坟墓,让他的儿子终身袭得父亲的官职。

对于归附唐朝的突厥人,李世民不知应该怎样处理才好,于是召集群臣商议。有的大臣主张把他们分到内地的各州县,改变他们的生活和风俗;有的大臣如魏征等,认为突厥人来到内地会有后患,主张让他们回到原来的地方居住。李世民最终采取了温彦博的主张,把归附的突厥人安置在河南朔方,保留原有的部落,维持原有的风俗习惯,仍以畜牧业生产为主。也有近万户突厥人住进了长安城,与当地人和睦相处、热闹非凡。李世民还任用了一些少数民族大臣,比如以智勇闻名的阿史那社尔,他被李世民封为左骁卫大将军,后在平定高昌的战役中立功,被封为毕国公。还有一位被封为左领军将军的契苾何力,他屡建战功,有一次他被敌军刺伤,李世民还亲自为他敷药疗伤。

唐太宗李世民统治下的大唐王朝,国力强盛,他和手下的将领们四面出击,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四海折服,周边各族的首领派出的求婚者纷至沓来,所以唐代也是我国历史上和亲公主最多的一个朝代。其中最为有名的就是文成公主入藏,嫁给吐蕃的松赞干布。当时突厥、波斯、霍尔、格萨、吐蕃等都派出了使者前往长安求婚。李世民出了几个难题给这些使者。第一道题是分辨出一百匹小马的妈妈,松赞干布的使者让人把母马喂饱,母马吃饱后开始招呼自己的小马去吃奶,于是他毫不费力地解开了这个难题。第二道题要用线穿过弯曲孔道的玉石,松赞干布的使者捉来一只蚂蚁,把细线粘在蚂蚁脚上,在玉石另一个孔处抹上蜜,蚂蚁闻到蜜香,使劲往里钻,结果又是松赞干布的使者得胜。第三道题是让使者分辨一根两头被削得一样粗细的木头,哪头是树梢,哪头是树根,松赞干布的使者把木头放在河里,木头浮起,轻者是树梢,重者是树根。最后一道题要在五百个打扮得一模一样的姑娘中认出谁是文成公主,松赞干布的使者从一位老妇人那里得知公主从小喜欢涂香水,经常引得蜜蜂在周围飞,于是他辨认出了公主。文成公主进藏后将当时汉族的纺织、建筑、造纸、酿酒、制陶等先进生产技术,以及儒家书籍、历法、医药等带了过去,促进了民族团结和文化交融。

东突厥灭亡后,薛延陀汗国强盛起来。贞观二十年(646年),唐朝出兵平定漠北。贞观四年,四夷君长请唐太宗李世民当天可汗,群臣及四夷皆称万岁。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唐朝设置六都督府七州,统治漠北。诸部的首领纷纷说:“我们都是唐朝的子民,到天可汗这里来就像见到父亲,请在回纥、突厥部修建道路,称之为参天可汗道,我们世世代代都会是唐朝的臣民。”

后来,唐太宗李世民逝世的时候,几百名少数民族首领听到这个消息,放声大哭,有的甚至剪去头发,用刀划破脸,割去耳朵,用鲜血去祭奠天可汗。阿史那社尔和契苾何力闻讯赶来,请求自杀殉葬。松赞干布也写信致哀说:“先皇驾崩,现在新的皇帝登基,如果有哪里的臣子不忠,我会带兵协助。”可见“天可汗”唐太宗在少数民族地区是多么深入人心。

集思广益,改革吏制避专权

唐太宗李世民对政治制度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其中的吏制改革不但避免了大臣专权的现象,还加强了皇权,巩固了自己的统治。李世民自己亲身经历过隋王朝从强盛到衰败的整个过程,隋炀帝刚刚登基的时候,隋朝还十分兴盛,储备的粮食够全国食用五十年之久,但是仅仅用了十三年,隋王朝就在农民起义的冲击下土崩瓦解,落得了灭国的悲惨下场。他认真思考过这其中缘由,除了隋炀帝自己昏庸无道之外,政治腐败、官吏侍宠专权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唐朝的时候继承了隋朝的制度,中央实行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制,尚书省主要负责行政事务,最高长官是尚书令,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中书省主要掌管军国政令,最高长官是中书令;门下省主要掌管出纳王命,长官为侍中。唐朝初年,尚书令、侍中和中书令都是宰相,但是其中尚书令的地位最为高贵。

在唐高祖李渊统治时期,便对隋朝的各项制度进行了一些改革,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时期,中央和地方的机构改革方面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行政效率得到了提高。李世民起用了一些资历较浅、品位较低的官员来参与朝政,人数没有限制,也没有统一的名目和头衔。

贞观八年(634年)的时候,尚书仆射李靖因病向皇帝提出了辞职的请求。唐太宗求贤若渴,不想失掉李靖这个人才,但是看他的确是身患重病,就同意他先回去休养一段时间,但同时下令,让李靖的病情好转后就两三日到“中书门下平章事”,也就是让他隔三差五地去中书门下执行宰相的职权,参与朝廷的决策。

贞观十七年(643年),李世民又让李勣以太子詹事的名义担任中书门下三品,和侍中、中书令的职能一样。中书令和侍中是朝中三品官,“同中书门下三品”就是与中书令和侍中一样参与朝政。在那之后,“同中书门下三品”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便成为用其他官职担任宰相的固定名称。李世民采取这样的方式可以说是十分的聪明,因为原有的三省长官人数有限,用这种方式既可以增加参政决策的人数,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又不会苦恼于让谁担任三省长官才好。而且采用品位比较低的官员和三省长官一起决策,避免了权势大的官员过多,便于控制,还能让宰相之间互相牵制、制约,避免了权臣专权。随着唐太宗李世民这一系列任官措施的改革,尚书和左右仆射的绝对地位开始动摇起来。

李世民十分重视人才的选拔,要求地方官必须德才兼备。他觉得地方官掌管一方百姓的生活和安乐,是亲民官,只有真正为民所忧、为民所思,才能胜任。李世民规定,地方县令必须由五品以上的官员进行推荐,刺史由他自己选拔,为了选好刺史,他把全国各州的刺史姓名写在屏风上,随时记录他们的各种事情,用来作为赏罚的参考。他还规定,地方官每年年末都要来朝廷汇报一次工作,吏部根据汇报和收集来的地方官员政绩,进行品级的评定,优秀的人进行升迁和奖励,政绩差的人进行惩罚和降级。

唐太宗李世民时期的宰相班子和唐高祖李渊时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李渊的门第观念很重,对贵族出身十分看重,看不起布衣出身的朝臣。所以唐高祖时期的朝中重臣大部分都是贵族,比如裴寂、裴矩、萧瑀、封德彝、杨恭仁、陈叔达、窦威等,只有刘文静一个人是出身于庶族。刘文静的父亲本就是官员,勇猛善战,后来因为四处征战而战死沙场,刘文静袭任了父亲的官职,被授仪同三司。但是刘文静最后的下场也并不好。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时期,虽然他从小生长于显贵家族,也有些门第观念,但是在青少年时期经历了长期的战争,了解到百姓的苦难,又接触到了很多来自底层社会但是才华横溢的人才。本着“唯才是举”的原则,只要是有才有志的人,他都兼收并用,给他们安排合适的职位,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太子左庶子张玄素就是出身于庶族,还有刑部尚书张亮出身于农家,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唐朝初年,朝廷的官吏大多由武将担任,这些人都是有功之臣,在沙场上领兵打仗是一把好手,但是处理国事政务就开始纷纷挠头。李世民出身于关陇军事贵族,但是他决定选拔一些真正懂得治国方略的人才,来充实各级政权机构。所以到处寻求有才之士,一旦发现就破格录用。他没有受到关中思想的影响,在贞观时期位居相位的有二十五人,不是关陇贵族出身的多达十八人。关陇贵族是北魏时期主要籍贯位于陕西关中和甘肃陇山周围的门阀军事集团的总称,当时为了保障首都平城的安全,在今天的河北北部、内蒙古南部建立了六个军镇,合称六镇。在最初的时候,六镇将士大部分都是鲜卑的贵族,还有一部分是汉族的豪强,到了后期,汉族慢慢成为了六镇中数量最多的民族。这些人定居关中,各种民族互相通婚,慢慢地就形成了关陇贵族集团。西魏、北周、隋、唐四代的皇帝都出自于这个集团。

李世民还要求,五品以上的官员任命要由宰相讨论之后,经过皇帝的批准才行,这些被选拔出来的官员要轮流到中书省任职,在自己需要的时候随时召见。在处理政事的时候,中书省和门下省的官员要相互监督,起草文书的时候也要各抒己见,写好后还要经过中书侍郎、中书令的审查,再送到门下省进行审定,如果有不合适的地方要据理力争,不可以马虎了事。这样既避免了权臣专权和皇帝独断,又保证了各项政策法令制定的准确度。

君心若镜,兼听明偏信暗

在玄武门事变发生之后,有人向李世民告发,东宫有个官员名叫魏征,曾经参加过李密和窦建德的起义军,李密和窦建德失败之后,魏征来到长安,在太子李建成手下做事,还曾经劝说李建成杀掉李世民以绝后患。李世民听后,立刻派人把魏征带来。李世民冷着脸问他:“告诉我,你之前为什么要在我和我哥哥之间挑拨离间?你有什么目的?”旁人听李世民这样问,以为是要跟魏征算账,都替他捏一把汗。但是魏征神态自若、不紧不慢地回答说:“哎,可惜那时候太子没能把你杀掉,要不然也不会发生这样的事了。”李世民听了,愣了一下,没想到这个人会这样说话,真是胆大包天,但是转念一想,觉得魏征说话直爽,不但没有责怪魏征,反而一挥衣袖说:“罢了,这已经是过去的事了,就不要再提了。”

后来,李世民继位,成为一国之君。他提拔曾经反对过自己的魏征做了谏议大夫。恰好那时,李世民在镇压李建成和李元吉在各地的追随者们,那些人受到各种迫害都在伺机反叛,魏征就此事向唐太宗进谏说:“陛下,作为皇上要不计前嫌,以怨报怨无法解决问题,只能让祸根永远都清除不掉。”唐太宗觉得言之有理,采纳了魏征的意见,下令赦免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部下们,并派魏征作为特使,去做安抚工作。这样,一场一触即发的残酷战争很快就和平解决了。从此之后,李世民对魏征更加信任了。

有一次,唐太宗问魏征说:“历史上的君王,为什么有的明智,有的昏庸?我看隋炀帝这个人,学问渊博,也懂得尧、舜好,桀、纣不好,为什么干出事来这么荒唐?”魏征说:“一个皇帝光靠聪明和学识是不行的,还得虚心倾听臣子的意见,隋炀帝天生聪慧,自以为才高、骄傲自大,说的是尧舜的话,干的是桀纣的事,到后来糊里糊涂,就自取灭亡了。所以要多听各方面的意见,这样可以变得明智,如果只听单方面的话就会变得昏庸,也就是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如果治理天下的君王都能够采纳下面的意见,那下情就能上达,他的亲信想蒙蔽也蒙蔽不了。”唐太宗听完连连点头,赞同地说:“你说得真好啊!”

贞观初年,李世民的老部下,汴州刺吏庞相寿因为贪污被人告发,唐太宗极力袒护他,并派人告诉他:“我送你一百匹绢,以后不要再贪污了,你还是做你的刺史好了。”魏征知道此事后,当面责问唐太宗说:“庞相寿因为是你的老部下就可以不追究他的贪污罪,而且还厚赏他,你做亲王时有那么多的部下,如果他们都像他那样贪赃枉法,你又如何惩治他们呢?”在魏征的谏诤下,唐太宗不得不改变了原来的做法。

贞观二年(628年),魏征担任秘书监。李世民想要将官员郑民的女儿纳为妃子。魏征听说这位女子已经许配了人家,立刻入宫进谏,他对李世民说:“陛下,郑民的女儿早已许配给了陆家,您没有详细查问就将她纳入宫中,如果这件事传了出去,该让百姓怎么议论呢?”李世民听后决定收回成命,但是房玄龄等人却坚决要执行诏令。这时,陆家也派人递上了表章,声称之前虽和郑家有资财往来,但是并没有正式订亲。李世民听得半信半疑,又把魏征叫来询问。魏征说:“陛下明鉴,陆家之所以否定此事,是因为害怕您以后会用此事加害于他,所以才谎称并未订婚。”李世民最终还是收回了纳妃的诏令。

皇帝自命为“真龙天子”,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传说龙的喉咙下面有一片逆鳞,摸到的人会被龙咬死,所以批评皇帝也叫作“逆龙鳞”,后果很严重。魏征勇于进谏,直言不讳,是需要很大勇气的。毕竟皇帝身处高位,即使是明君,但总被说也会觉得面子上有些挂不住。唐太宗李世民就曾经跟魏征说:“你就不能在一众大臣都在场的时候应付一下,等其他时候单独来提意见吗?”魏征说:“以前舜告诉大臣叫他们不要表面服从,背后却有意见。如果臣答应您的要求,以后都当面不说过后再说,那这就是背后有意见,您觉得呢?”

群臣请唐太宗到泰山封禅,只有魏征反对。李世民颇为不悦地问他:“你反对我进行封禅,是认为我的功劳不高、德行不够、全国未安、四夷未服、年谷未丰、祥瑞未至吗?”魏征回答:“陛下虽有以上六德,但是从隋末天下大乱以来,户口还没有恢复,国库还很空虚,如果您执意要驾车东巡,一路的费用巨大,会给沿途的百姓带来困扰的。您如果只是为了虚名,做这样的事情有什么意义呢?还望陛下三思。”李世民听后无可奈何,虽然有些不高兴,但是魏征说得也有道理,只能听从。

李世民虽然贵为人君,但是对于口无遮拦的魏征也是有些忌惮的。李世民喜欢打猎,计划到秦岭山中打猎取乐,出行的装备都已经准备妥当,但是迟迟没有出行。后来,魏征得知此事,问他为什么没有去。李世民回答说:“我之前是有这个想法,但是一想到你得知后肯定觉得劳民伤财,又要直言进谏,所以我就自己打消了这个念头。”有一次,李世民得到一只鹞子,心中十分喜爱,他让鹞子在自己的手臂上跳来跳去,赏玩得正高兴时,魏征进来了。李世民见回避不及,赶紧把鹞子藏到怀里。但这一切早被魏征看到了,他禀报公事时故意喋喋不休、拖延时间。李世民心中着急,但又不敢拿出鹞子,结果鹞子被闷死在怀里。

有一次,李世民到洛阳去,途中住在显仁宫,因为供应不好而大发雷霆。魏征对他说:“陛下,隋炀帝因为追求享受,搞得民不聊生,现在您因为供应不好就大发脾气,这跟隋炀帝有什么不同呢?”唐太宗听了他这番话,心里虽然很不高兴,但也注意节制了。又有一次,魏征和李世民因为讨论问题发生了争执,魏征毫不客气地顶撞了李世民,气得他当场退朝。回宫后,李世民余怒未消地对长孙皇后说:“我早晚要杀掉这个乡巴佬!魏征竟敢当众说我的不是,让我下不来台,有损帝王的尊严。”皇后听后说:“君明则臣直,魏征那么直率,敢于直谏,正说明您的圣明呀。”

贞观十六年(642年),魏征患病卧床不起,唐太宗李世民和太子李承乾一同到他家探视,发现魏征一生节俭,家里连一间像样的居室都没有,立刻下令把宫中的材料拿来给魏征修建房屋。魏征在生命垂危的时候说:“寡妇不在意自己织布的进度和质量,而担忧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李世民听后很感动,当即将衡山公主许配给魏征的儿子魏叔玉。没过多久,魏征病逝了,时年六十四岁。李世民十分悲痛,五天没有上朝,为魏征致哀,他按照一品官礼葬了魏征,让九品以上的文武百官都去奔丧,还赐予了手持羽毛的仪仗队和吹鼓手。但是魏征的妻子说:“魏征为官清廉,生活简朴,现在用这么豪华的仪仗队,还用一品官的礼仪安葬,这并不是死者的愿望。”于是统统推辞不受,仅用布罩上车子载着棺材安葬。

失去了直言敢谏的魏征,李世民流着眼泪说:“一个人用铜当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历史当镜子,可以看到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当镜子,可以发现自己做得对不对,我现在少了一面好镜子。”为了纪念魏征,李世民将他的画像悬挂于凌烟阁,亲自撰写碑文,将他葬在昭陵,谥号文贞。

统一经学,树立儒家权威

李世民如愿登上了皇位,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他一方面抬高了李唐皇室的家世,另一方面借机抑制佛教。道教在唐代以前虽然也很盛行,但是始终赶不上佛教。在李渊还没有退位的时候,曾有人向他报告,在羊角山上遇到一名道骨仙风的白衣老人,老人说:“你去告诉现在的大唐天子,他是我的后人,有我的庇护,今年会天下太平、无灾无祸。”李渊听后顺水推舟,开始宣称老子为李氏家族的祖先,派人去羊角山建立庙宇祭拜,并将羊角山所在的浮山县改名为神山县。第二年,李渊宣布道教第一,儒家第二,佛教第三。宗教的盛行使得寺院道观占据了大量的农耕土地,为了修建、维护这些建筑,官府向百姓横征暴敛,许多百姓被重税逼得纷纷出家当了僧人或者道士。那些地位比较高的僧人和道士甚至可以随意地出入宫廷,和内监、朝臣们结交,扰乱朝政。

因此,尽管李世民和父亲李渊对道教的看法是一致的,也将老子尊为李氏家族的祖先,将道教放在佛教的前面。但是在他看来,道教与佛教一样存在着弊端,一旦任由其自由发展,都对国家的发展和自己的统治不利。所以在李世民心中,需要推崇的既不是道教也不是佛教,而是儒家思想。

唐太宗李世民在即位之初,就曾对诸位大臣们说:“梁武帝父子喜欢浮华,崇尚老子的学说,最终却被侯景幽逼而死。孝元帝在江陵,已经面临了巨大的危机,被重重包围,但他还是不停地讲着老子的学说,让那些身穿军装本该去奋战于沙场前线的武将们也一起听,最后城池被敌人攻陷了,君臣都被抓了起来。所以现如今,朕崇尚的只有尧舜之道、周孔之教,有了这些理论,朕才能如鸟有翼、如鱼依水,如果失去了这些理论的支持,那我将无法一统江山。”因此,李世民在即位后,进一步提高了孔子的地位,李世民下令在全国各州县都设置孔子庙,以孔子为先圣,以颜回为先师。后来,他又下诏,令尊孔子为宣父,在兖州特设殿庙,专门委任二十户人家作为管理员,维持他的供养。此外,唐太宗还曾数次亲自到国学机构去,让那里的祭酒、司业、博士等人进行讲论,讲完后,各自赏赐他们束帛,来自四方的数以千计的儒生都背着书赶到那里。在李世民的大力倡导下,儒学的兴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情形。

从汉代末期以来,由于长期的变乱,儒家典籍大量散佚,留存下来的也章句杂乱,为了适应科举取士和维护全国政治统一的需要,李世民召集了孔颖达等人撰写《五经正义》。“五经”指的是五部儒家的经典著作,即《诗》(《诗经》)、《书》(《尚书》、《书经》)、《礼》(《礼记》)、《易》(《周易》)、《春秋》,由于汉武帝执政时期,朝廷正式将这五部书列为经典,并称它们为“五经”。《五经正义》这部书排除了经学内部的门户之见,结束了从西汉开始的各种纷争,摒弃了南学与北学的地域偏见,兼容百家、贯通南北,将西汉以来的经学成果兼容并包,被当作唐朝的经学标准,完成了经学统一的过程。

李世民在没有成为皇帝之前,很喜欢与士大夫交朋友。即位后,他诏令在全国范围内收集各种书籍史册,在弘文殿内收藏了将近二十多万卷的书籍,在弘文殿旁修建了弘文馆,用来存放图籍,广揽天下的文人儒士。李世民打天下依靠的是那些勇猛的武将,但是现在天下稳定,所以他深深懂得,现在守天下更需要的是文官出谋划策,使得天下长治久安。所以李世民任命虞世南、褚无量、姚思廉、欧阳询等人担任学士,给他们安排最好的食宿,经常让他们进入内殿,一起讨论书籍、商量政事,直到深夜时分。他又让魏征、虞世南、颜师古等著名的学者担任秘书监,管理国家的图书馆和藏书,挑选五品以上专于图书的人作为书手,在弘文馆设立检校馆藏的官员,进行缮写、整理、校勘图书,将书籍藏在内库中,让宫人来掌管。除了弘文馆之外,官方的藏书机构还有史馆、司经局、秘书省和崇文馆等,藏书的质量和数量远远超过了前代,被人称作“群书大备”。

为了培养更多通晓儒学的士大夫,李世民还大力兴办学校。当时的学校直接隶属于国子监,被称为国学。他在隋朝时所设立的国子、太学、四门、书学、算学这五学的基础上,又增设了律学,扩大为六学。他还大大广泛地招集天下有才、有志的文人儒士,给他们十分可观的经费,让他们留在学校里教课,大大地充实了师资力量。有了优秀的教师,李世民派人修建学生上课和住宿的地方,增收学员数千余名。当时大唐的国学兴盛之极,各地纷纷修建孔庙,还吸引了高句丽、百济、新罗、高昌、吐蕃等地的贵族子弟入学深造,这些人就是当时的留学生。

在当时浓厚的学术氛围中,除了国学之外,还出现了私学,也就是那时的私立学校。国学是官府办的学校,主要招收官僚子弟,这些人大部分家世显贵,对上学十分不以为然,即使不努力学习也可以拥有普通百姓所不能拥有的特权和舒适的生活,所以这些人中深造成人才的很少,国学有名无实,成为了贵族子弟结交同好、谋取官职的一种途径。私学比较注重实用,授课内容不止限于经学,还涉及了文史和其他内容,比如《史记》、《汉书》、《昭明文选》等,主要招收那些庶民子弟,他们没有天生而来的权势,所以都十分勤奋好学。李密、杨玄感、窦威、王世充、虞世南、张行成等人都上过私学,王恭、颜师古等人兴办过私学。私学的兴起使得当时的学术氛围十分活跃。

玄奘西行求学,荣归大唐

玄奘法师俗姓陈,名袆,洛州人。玄奘的母亲是洛州长史宋钦的女儿,在他五岁的时候就去世了,他的高祖、曾祖、祖父以及父亲陈惠都曾做过官,但是玄奘的父亲后来辞官回家搞起了儒学研究,没有了收入,再加上隋朝末年天下大乱,家里的生活变得非常拮据。为了活下去,玄奘随着二哥住进了洛阳的净土寺,开始拜佛念经,在他十三岁那年,正式削发为僧。

后来,玄奘开始云游各地,到处拜访名师,因此精通各家学说,在他对佛经的研习中,接触到了各派理论,但他深深感到佛教与各家学说差别太大,便下定决心到佛教的发源地印度去,搞清到底什么才是佛法的真谛。那时恰逢一个印度僧人来到长安,向玄奘介绍了一位印度法师以及他的《瑜伽师地论》,这更坚定了他的决心。于是玄奘向朝廷申请西行求法,但因为突厥把边境局势搞得很不稳定,所以他的报告没能被批准。

但是朝廷的拒绝并没有打消玄奘西行求法的念头,他决心寻找机会西行。经过两年充分的准备,他混在难民中逃出了长安。那一年,玄奘二十七岁,从这天开始,他便踏上了一条充满危险和未知的道路,因为根据当时的规定,偷偷通过边关的惩罚很重。果然没过多久,朝廷就以偷渡出国的罪名对玄奘发出了通缉令,命人在沿路各县搜捕他。

一个多月后,玄奘抵达了凉州,凉州是当时甘肃河西走廊上的大城市,也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为了防备突厥军队的侵扰,凉州都督奉朝廷圣旨封锁边关,禁止任何人西行。当玄奘打算继续西行的时候,凉州的守关官兵阻拦了他,让他立即回京,玄奘顿时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但是天无绝人之路,一位叫慧威的和尚帮助了他,慧威是河西一带有名的僧人,他派慧琳、道整两个弟子护送玄奘偷偷出关。由于白天官兵防守森严,于是他们趁着夜色顺着绳索偷爬出城。出关之后,玄奘和慧琳、道整一路风餐露宿、昼伏夜出,几天后到达瓜州。

瓜州刺史十分敬重佛法,于是派人盛情款待了玄奘一行人。此时,凉州都督搜捕玄奘的公文来了,瓜州刺史开始对玄奘的身份产生了怀疑,他将公文拿给玄奘看,问道:“公文上通缉的僧人是不是你?”玄奘心中忐忑,不敢回答。瓜州刺史又说:“不要害怕,我一向敬重佛法,如果你就是玄奘,那我会为你想办法的。”玄奘想了想便将自己西行的目的如实相告,瓜州刺史听了很感动。于是他信守承诺撕掉了文书,让玄奘尽快离开。

玄奘为了避开官府的盘查,不敢走大道,选择了难走的小路。从凉州来的两个僧人相继离开,虽然有个胡人答应与他同行,但是后来因为畏惧,在中途丢下玄奘回去了。玄奘只好一个人硬着头皮继续前行,他穿越了五个烽燧,进入了荒无人烟的大沙漠,在穿越中,他差点儿被卫兵射中。进入沙漠后,虽然没有了官兵的威胁,但是来自大自然的危险更加恐怖。遮天蔽日的大漠风沙不时从他身边裹挟而过,海市蜃楼犹如魑魅魍魉般冲击着玄奘的心理防线。雪上加霜的是,他不小心将水袋打翻了,水洒得一滴不剩。玄奘想到了退却,往回走了十多里,但是想到自己曾经立下过誓言,不到目的地情愿去死,于是又掉转马头,继续朝西而去。玄奘在沙漠里走了五天,没有喝一滴水,终于体力不支昏了过去。半夜的时候,一阵寒风把他吹醒,他挣扎着站起来继续前行,还好自己的马儿在附近找到了水,这才摆脱了困境,走出沙漠,到达西域的第一站伊吾。又过了数日,他来到了高昌国。

在高昌国内,玄奘再次遇到了阻挠。高昌国的国王听说玄奘到来,派遣使臣迎接他,并与玄奘结拜为兄弟,他希望用盛情将这位博学的僧人留在自己身边。但是玄奘的西行之心异常坚定,他用绝食来抗争,连续四天没有吃饭,身体非常虚弱。高昌国王见此情景,知道了玄奘的决心,同意放他走,并且提供了丰厚的物资。临行前,高昌国王要求他讲经一个月后才能走,还让他从印度返回路过,在高昌国留住三年,玄奘答应下来。因为高昌国王的支持,玄奘有了自己的西行队伍,总共三十人。但是在随后的一场大雪崩和高原反应中,很多人都不幸遇难,只剩下玄奘和其余两个弟子。

其后,玄奘在穿越了二十多个国家后,终于踏上了印度的国土。他在这个世界上最早的佛教大学里,开始了长达十余年的学习。其间,玄奘在一次全国性的辩论大会上声名大噪。以至于当他准备回国时,印度的国王千方百计地想要挽留他,表示只要他留在印度,就为他造一百座寺院,可是这些优厚的待遇都没有动摇他回国的决心。

沿着丝绸之路的北线,玄奘经过高昌国前往长安。按照他与高昌国王的约定,他原本要在高昌国停留三年,但是在途中得知,高昌国王已经去世,所以约定未能实现。两年后,玄奘进入了玉门关,唐太宗闻讯派使臣从长安赶来迎接。等到玄奘一进入长安,沿途上的百姓纷纷夹道欢迎。玄奘回到长安的第二天,唐太宗就在朱雀街陈列玄奘从印度带来的佛经佛像。

唐太宗命宰相房玄龄挑选高僧协助玄奘翻译佛经,玄奘在回国后的十九年中,共译出佛经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他既精通梵文,又精通汉语,所以译出的经典既不失原旨,又通顺流畅,便于国人阅读,成为佛教史上与鸠摩罗什、真谛、不空齐名的四大翻译家之一。他还写了一部重要的著作,就是《大唐西域记》,这本书记录了西亚、南亚国家、地区的社会历史变迁和当地的状况,书中的有些资料是其他书中所没有的,这不仅让国人开阔了视野,也为印度考古界提供了大量的史料。

麟德元年(664年),一代佛学大师玄奘圆寂。下葬的那天,有一百多万人前来送葬,三万多人露宿墓旁。至于玄奘法师的遗骨后来送往哪里,埋葬在何处,现在已经无从得知。

母仪天下,贤德皇后长孙氏

中国古代历史上称职的皇后数不清,但是同时将好儿媳、好妻子、好母亲集于一身的却不多,长孙皇后就是这样一位女子。唐太宗李世民大治天下、盛极一时,除了依靠他手下的一批文臣武将外,也和长孙皇后的辅佐是分不开的。

说起长孙皇后的出身,许多人只知道她是河南洛阳人,隋朝右骁卫将军长孙晟的女儿,唐朝宰相长孙无忌的同母妹妹,却并不知道她其实是胡人的后代,祖先是北魏的拓跋氏,因为北魏孝文帝的姓氏改革,她们家这一支最后改姓长孙。长孙皇后,小字观音婢,八岁的时候父亲就过世了,由她的舅舅高士廉抚养长大。

长孙皇后不仅聪慧过人,而且通达理仪、深谙为人处世之道。她从小就喜欢看书,据说几乎书不离手,甚至连梳妆打扮的时候也手不释卷。父亲在世的时候,对这个聪明伶俐的小女儿十分宠爱,她的婚事,长孙家族自然也是非常上心。她的伯父长孙炽十分欣赏当时的唐国公李渊的妻子窦氏,因为窦氏年幼的时候曾经劝说舅父周武帝,为了北周的大局优待突厥皇后。长孙炽觉得窦氏这样优秀的女子必然会教导出优秀的子女,所以劝说长孙晟为年幼的长孙皇后与李渊家结下姻亲。

可是婚约定下后不久,长孙晟就去世了,那时长孙皇后才八岁。她的哥哥长孙无忌和李渊的二儿子李世民是少时的好友,高士廉见李世民非常有想法,又知道长孙家和李家曾经定下的婚约,便在长孙皇后的父亲丧期满后开始促成此事,将长孙皇后许配给李世民。于是,长孙皇后在十三岁的时候便与当时十六岁的李世民完婚了。先后为李世民生下了三个儿子四个女儿,分别是恒山王李承乾、濮恭王李泰、唐高宗李治、长乐公主、城阳公主、晋阳公主和新城公主。

对于李世民来说,长孙皇后在他身份转变的不同阶段中,都成功饰演了不同类型的妻子。李世民二十岁出头就跟随父亲李渊在晋阳起兵,一路东征西讨、进入关中、建立大唐,随后又和王世充、窦建德等人作战,仅用了短短几年就平定了全国。在这段金戈铁马的岁月中,长孙皇后紧紧追随着丈夫,四处奔波、事无巨细,用尽全力照料他的生活起居,让李世民在繁忙的战事中也能得到贴心的关爱。

李世民登上皇位之后,长孙皇后作为管理六宫的正宫娘娘,对待其他妃嫔宽容大度,不仅不会争风吃醋,还经常规劝丈夫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妃嫔。正因为有这样一位母仪天下的皇后,唐太宗的后宫虽佳丽三千,但是十分和睦,这在历史上是极其少有的。

李世民和长孙皇后作为夫妻相处了多年,他深知长孙皇后的人品和才能,所以经常和她谈论军国大事。但是长孙皇后却不愿以自己特殊的身份干涉国家大事,她认为应该各司其职,就是该我管的事我管,不该我管的事绝对不插手。当李世民想要听她对某件政事的看法时,她婉言拒绝了:“母鸡司晨,终非正道,妇人预闻政事,亦为不祥。”但是李世民却坚持要听她的看法,长孙皇后拗不过,就说出了自己的见解:“居安思危,任贤纳谏而已,这就是臣妾的见解。”居安思危和任贤纳谏看似简单,但是能发挥的作用却很大。李世民听完长孙皇后的建议,思考了良久,他发现随着天下大势的基本平定,很多武将都渐渐开始疏于练武。于是为了居安思危,他开始在公务的闲暇时间里,招募武官们进行骑射练习,督促武官们练武艺,用练习成绩作为他们升职和奖赏的重要参考。就这样,唐朝的尚武传统延续了下去,唐代也是历史上外患最少的朝代。

长孙皇后不但很有思想,而且还有过人的智慧。一次,李世民对长孙皇后气愤地说:“不杀掉魏征这个老顽固,就不能一解我的心头之恨!”长孙皇后问明了原因,没有说什么,悄悄地回到内室穿上礼服,庄重地来到唐太宗面前叩首,说道:“恭祝陛下。”弄得李世民一头雾水,不知道她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长孙皇后继续说:“魏征是个耿直的臣子,臣妾听说只有英明的君主才会有这样的人来辅佐,所以说明陛下是一位明君。”李世民听完觉得皇后说的十分有道理,于是消了气,饶恕了魏征。

还有一次,李世民的一匹爱马忽然死掉了,他大发雷霆,打算杀掉那个养马人。长孙皇后没有直接为养马人求情,而是给丈夫讲了一个曾经一起读过的故事:“齐景公因为自己的爱马死了,气愤地想要杀掉养马人,晏子就对养马人训斥道:‘你把陛下最心爱的马养死了,如果国君因为马死了而把你杀掉,被老百姓知道了,一定会埋怨我们的国君不够宽容,要是再被诸侯们听到这个消息,一定会轻视我们的国家,你真是罪不可赦啊!’齐景公听了这番话,觉得心中惭愧,便赦免了养马人。陛下,这个故事我们曾经一起看过,您还记得吗?”李世民听完妻子的这番话后心领神会,给养马人免了罪。

除了对丈夫十分体贴外,长孙皇后对年老的李渊也十分恭敬,每天早晚一次请安,还经常提醒李渊身边的宫女悉心照料他的起居,是个十分孝顺知礼的儿媳妇。当李世民和太子李建成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的时候,由于长孙皇后一直对李渊尽心侍奉,对他的后宫嫔妃也殷勤照顾,所以争取到了他们对李世民的同情之心,消除了他们对于李世民的误解。

作为一位母亲,长孙皇后对孩子们的要求也十分严格。长子李承乾是由乳母养大的,乳母十分溺爱李承乾,她多次要求增加太子东宫的日常用度,对长孙皇后说:“太子贵为未来的君王,理应受到天下的供养,但是现在的日常用度捉襟见肘,屋中的陈设和使用的器具都太寒酸了。”但是长孙皇后不为所动,对儿子的乳母说:“他身为储君,来日方长,等以后自己打下了功勋,还用发愁器物短缺、用度不足吗?”

长孙皇后所生的另一个女儿长乐公主被李世民视为掌上明珠,长乐公主出嫁时,李世民赏赐的嫁妆比之前其他公主的规格高了很多。魏征觉得此事不妥,向李世民提出了异议。李世民觉得他小题大做,就将这件事转告给长孙皇后。长孙皇后听了颇有感触地说:“我以前一直听陛下说魏征是个贤臣,但并不知道缘由,今天我听了他的这番话之后,恍然大悟,他真的是一位非常耿直的贤能之臣,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如果陛下能明白这个道理,那是国家最大的幸运。”长孙皇后派人给了魏征赏赐,并传口讯说:“你真是一个难得的贤臣,希望你能一直这样直言不讳、大胆进言。”

公元636年6月,长孙皇后卧床不起,弥留之际,她对李世民说:“我的家族并没什么大的功勋、德行,我恳请陛下今后不要让我的任何一个亲属担任朝廷要职。我死后千万不要厚葬,一切从简就是陛下对我的最大纪念。”一个月后,长孙皇后去世,享年三十六岁,葬于昭陵,谥号文德皇后。

李承乾谋反,聪明反被聪明误

李承乾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嫡长子,出生于太极宫承乾殿,因此取名为承乾。他从小聪慧可爱,深受李世民的喜爱。李世民登基后,当时只有八岁的李承乾被立为太子。后来,太上皇李渊驾崩,李世民为父亲守孝,朝廷政务暂时交给太子管理,当时年仅十七岁的李承乾把国家大事处理得井井有条,从那以后李世民便对他非常信任。

可惜好景不长,由于李承乾得了一场重病,导致腿部严重残疾,身体上的不便让他越来越不自信,开始放任自流,身上的纨绔习气逐渐显露出来。在李世民看来,太子生长在宫廷里,有一些骄奢也在所难免,只要大臣们尽力辅佐、严加劝导,相信太子还是可以成器的。但是李承乾却没能体会到父亲的一片苦心。他跟大臣们玩起了阳奉阴违的变脸把戏,在公开场合,他总是正襟危坐,满口的孔孟之道和忠孝节义。可私下里却终日沉湎于声色犬马。每当大臣们来进谏,李承乾都会主动迎接,大行跪拜之礼,主动进行自我批评,把大臣们精心准备的说辞全都堵在嗓子眼,搞得他们一脸窘迫。

不知从何时起,他忽然迷恋上了突厥习俗,开始说突厥语,穿突厥衣服,甚至住到了帐篷里,每天亲自杀羊。有一天,李承乾对手下说:“我假装是可汗,现在死了,你们仿效突厥风俗给我治丧。”说完两眼一闭,往地上一倒。于是侍从们骑马围着李承乾一边转圈一边号丧,依照突厥风俗割破自己的脸。玩得高兴时,李承乾说:“等我继承了天下,一定要到金城以西打猎,把头发散开当突厥人。”很快,太子的种种荒诞言行就被大臣们知道了。他们苦口婆心地对太子进行劝谏,可太子一个字都听不进去。

在李唐的宗室亲王中,唐高祖李渊的第七个儿子汉王李元昌和太子李承乾臭味相投,这两个人经常在一起玩打仗的游戏,他们各自统领一队人马,披上铠甲,手里拿着竹枪竹刀冲锋厮杀,手下的人被刺得浑身是血,可是他们却不停下来,依旧玩的不亦乐乎。要是有人表示不愿参加这个游戏,就会被抓起来绑在树上毒打,有的人因此被活活打死。李承乾对李元昌说:“如果我今天能当天子,那明日我就在这里安置万人军营,与你一起观看他们战斗,那该有多么好玩啊!如果我是天子,那我就极情纵欲,有胆敢进谏的大臣,我就立刻杀了他们,只要杀几百个人,大家都不敢再提反对意见了。”

看着太子李承乾屡教不改,李世民开始失望了,于是心中的天平逐渐向魏王李泰倾斜。李泰在李世民的儿子中排行第四,却是嫡出的次子,如果李承乾被废黜,他就是理所当然的继任者。李泰是个聪明人,当然不会辜负父亲对他的信任。他开始编纂《括地志》。这是一部大型的地理学著作,全面记述了贞观时期的疆域区划和州县建置,博采经传地志,旁求故志旧闻,介绍了各政区建置沿革及山川、物产、古迹,风俗、人物、掌故等。此书经过三年著成。李泰将此书上呈天子,李世民龙颜大悦,命人将书收藏于宫中的秘阁,对李泰大加赏赐,给魏王府的钱物逐年逐月地增加,其数量远远超过了太子李承乾。一些朝臣看在眼里,便向李世民提出了异议。李世民迫于压力,不得不在赏赐上有所节制,收回了让李泰住到武德殿的成命。

但是魏王李泰的人气还是不断攀升,许多朝臣和权贵纷纷向他靠拢。短短几年间,李泰就在政治高层中缔结了一个以他为核心的魏王党。可是,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李泰暗中交结朋党的行为引起了李世民的警觉。在朝中拉帮结派触犯了大忌,所以尽管李世民一直对李泰钟爱有加,但是李泰表现得如此锋芒毕露和迫不及待,让李世民感到了深深的不安,他的态度开始发生重大的转变,逐渐打消了废黜太子的想法。

李世民的内心里还是希望把长子李承乾扶上皇位。但是就在李世民开始回心转意的时候,东宫爆出了一桩令人不齿的丑闻。李承乾有一个叫“称心”的小童。这个小男孩只有十几岁,长得十分俊美,擅长歌舞,深得李承乾的宠爱,甚至和他同床共枕。很快就有人把这件事告诉了皇帝,李世民勃然大怒,当即把这名小童抓起来杀掉,把李承乾狠狠地骂了一顿,恨不得马上就把他的太子之位废黜。遭到责骂的李承乾不但没有洗心革面、痛改前非,反而在东宫为称心建了一座灵堂,供起一尊塑像,日夜焚香祭奠,暗中为称心追赠官爵。

对于太子的所作所为,李世民忍无可忍,流露出了废黜之意。李承乾知道自己彻底丧失了父皇的信任。他思来想去,决定孤注一掷,发动政变。他暗中组织了一个刺杀团,有一百多人。他们的任务首先是干掉李泰,然后伺机刺杀唐太宗李世民。为了保证政变成功,李承乾又暗中联络了一帮王公大臣。这些人歃血为盟,发誓同生共死。就在太子集团蠢蠢欲动的时候,齐王李祐起兵造反的消息传到长安。李承乾冷笑着说:“东宫的西墙,距大内不过二十步,我们要是想干大事,岂能轮到他一个小小的齐王。”但是李承乾万万没有想到,还没等他们动手,一场灭顶之灾就从天而降。

齐王李祐是李世民的第五个儿子,李祐也是一个沉湎于玩乐的纨绔子弟,李世民派去辅佐他的大臣权万纪是一个性情极端严厉的人。于是,李祐和权万纪的矛盾越演越烈,李祐一怒之下杀了权万纪,他担心父亲会追究,加上部下的怂恿,李祐索性起兵造反。但是李祐的叛乱很快就被平定了,他被押赴长安赐死。李祐死后,朝廷按照连坐之法,追究他在长安的余党,竟然牵连到了太子的手下纥干承基。他被逮捕关进了大牢里,死到临头时,他为了自保,主动上告,把太子党的政变阴谋全都抖了出来。李世民知道后心如刀绞、五脏俱焚。他颁下诏书,宣布废黜太子李承乾,将其贬为庶民,流放到黔州,李承乾在这里过了两年生不如死的日子,最后抑郁而终。

父女反目,明君难断家务事

高阳公主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十七个女儿,在李世民的众多女儿中,她以非同一般的美丽与聪慧,博得了父皇的赞赏与宠爱。在她十五岁的时候,李世民就精心挑选了宰相房玄龄的次子房遗爱,作为她的驸马。房玄龄受封为梁国公,官任中书令、尚书左仆射、司空等职,统领百司,掌管政务长达二十年,成为李世民建国治国的左膀右臂。高阳公主能嫁入房家,可见李世民对高阳公主相当的重视。房遗爱从小讨厌上学,却有一身蛮力。他借着父亲的权势,成为唐太宗爱女高阳公主的丈夫,因此被封为右卫将军,得到了比其他驸马优厚许多的待遇。

从懂事起,高阳公主就没有受到过指责,所以十分任性,但对于一生中最重要的婚姻,也只能由父皇安排决定,对象不是功臣,就是他们的子弟,公主只是给功臣的一件奖品而已。高阳公主喜欢的是温文儒雅的书生,对房遗爱这种头脑简单一身肌肉的男人根本不感兴趣,从一开始就很不满意,心中开始埋怨父皇,但是又不能反对,高阳公主闷闷不乐,从结婚那天起就不接纳丈夫。

婚后不久的一天,公主和丈夫到长安郊外打猎。公主累了想休息一下,房遗爱和侍从就带公主来到一个草庵。公主一行人走进草庵后,发现里面住在一位正在用功读书的僧人,他就是辩机和尚。辩机出生于武德二年,十五岁出家,师从大总持寺著名的萨婆多部学者道岳。看到贵人突然造访,辩机急忙出来招呼。高阳公主见到这位年轻的僧人穿着粗布衣裳,但是十分英俊儒雅。这位僧人的样貌和气质正是公主心中喜欢的样子,不禁双颊绯红。辩机看到美丽动人的公主也颇为心动。当时辩机只有二十一二岁左右,公主大约是十五六岁。高阳公主让宦官和宫女们把携带的帐床等用具抬进草庵,然后将辩机召了进去,两人立刻陷入了情网之中。就这样,高阳公主和辩机和尚一见钟情,一个忘了皇家身份,一个忘了佛家戒律,如胶似漆地在一起了。

房遗爱怕这件事泄露,就将随从全部斥退,自己担任护卫。此后,在房遗爱的护卫下,公主和辩机和尚继续幽会。为了报答房遗爱的合作,公主送给他两名年轻美丽的侍女和大量的财物,还常在唐太宗面前为他说好话。这对关系特殊的小夫妻倒也相处得和睦,就这样相安无事地生活下去。

时间过得飞快,几年过去了。辩机感到烦恼多于欢乐,他怕万一事情被揭穿,会影响学术抱负,使他非常苦恼。但是,一旦与公主相会,他便身心皆醉。矛盾的心理使他痛苦不堪。正在这时,玄奘大师求经归来,奉旨在弘福寺主持翻译取来的经文。在举国选拔译经人的考核中,辩机以渊博的佛学、飞扬的文采、出众的仪容被玄奘法师选中,参与撰写《大唐西域记》。被选为无上光荣的译经者,是解决辩机心中矛盾的一大救星。他借着这个机会摆脱烦恼,专心致力于这项伟大的工作中。在译经的工作中,他比年长于自己的大师们,负责更多的部分,更特别被选为《大唐西域记》的撰写人。作为译经人,辩机将要去弘福寺长住。高阳公主虽然苦苦痴恋,但是为了情人的光荣使命,也只好退让了。临别的时候,高阳公主将自己的玉枕送给情人,让他带在身边。

在两地相思的日子里,高阳公主和房遗爱倒也相处得平平安安。后来,宰相房玄龄去世了,他的长子房遗直继承了父亲的爵位。高阳公主一向讨厌这个大伯,便让房遗爱和他的哥哥分家,房遗直不肯,还将房遗爱痛骂了一顿。高阳公主大怒,便跑到皇宫里,对父皇告房遗直的状,说他常对皇帝口出怨言、心怀不轨。李世民派人调查之后,发现是高阳公主任性胡说,不禁大为恼怒,训斥了她,高阳公主与李世民的关系越来越不好。

贞观末年,长安街上抓住了一名小偷,这件事虽然微不足道,但是所缴获的赃物却非同一般,那是一个镶金饰银、艳丽夺目的女用豪华玉枕,不是一般人所用之物。经过严厉的审问,小偷招供说玉枕是从弘福寺内一个和尚的房间里偷出来的,这个和尚就是辩机。如果小偷盗去的是香炉或文具,就不会有人怀疑,但豪华艳丽的女用枕头却跟和尚没有一点关系。御史台立刻派人把辩机带来询问。最初,辩机态度强硬,坚决不说,但是在严厉的审问下,辩机终于无法隐瞒,坦白说出这是高阳公主亲自赏给他的东西。事情竟然关系到当今圣上的爱女高阳公主,问题就变得不简单了。御史公的奏文送到唐太宗的手里,当得知自己的爱女与一个和尚有了奸情长达八九年,他怒发冲冠,咬牙切齿,立刻下诏要将辩机和尚处以腰斩的极刑。腰斩就是把赤裸的罪人放在一块大木板上,从腰部斩成两段,这恐怕是世界上最残酷的极刑了。

刑场设在长安西市场的十字路口,围观的百姓听说这是难得一见的腰斩极刑,而且罪人身为一名僧人居然和已婚的高贵公主偷情破戒,个个兴奋异常。当时的佛教以大乘为主,属于知识阶层,是贵族文化的一部分。对一般百姓来说,过于高雅难懂,所以佛教在他们心中一直是高高在上的,僧人也是身份高贵的人。由于地位悬殊带来的不同待遇,很多百姓对于身份高的人遭到悲惨结局,觉得十分解气,用来发泄平时的怨气。就这样,深受玄奘、道宣等大乘佛教界高僧期许的年轻才俊辩机和尚,就在群众的怒骂和嘲笑中,被极刑处死。

在辩机惨死之后,高阳公主的很多侍从也被处以斩刑,虽然表面上对公主和房遗爱没有处罚,但是无限期地禁止公主入宫,让平时一直颐指气使的高阳公主几乎快崩溃了。她把自己关在卧室里,不许任何人进去,拒绝吃东西,揪发捶胸,撕破衣服,咬破皮肤,日夜嚎哭。高阳公主的心中充满对父皇李世民的憎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