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逐鹿中原,天朝初建的历史博弈

时逢乱世,好风凭借力

隋朝末年,可谓是多事之秋。由于隋炀帝的残暴统治,天下大乱,农民起义不断,各地群雄四起。农民造反,因为国君的暴政令他们难以承受;军官造反,因为野心如同星火,一旦滋长便可拥有燎原之势。对于躲在扬州不敢回关中的隋炀帝来说,这并不是很难醒悟。但是让他意想不到的是,尽管“十八路反王,六十四处烟尘,七十二家盗贼”揭竿而起,最终推翻隋朝江山的却是自己的亲表兄——唐国公李渊。

李渊的祖上是靠军功发迹的,后来通过和北周皇室以及隋朝的姻亲巩固家世显贵。李渊的母亲和隋炀帝的母亲是亲姐妹,所以李渊和隋炀帝杨广是表兄弟关系。李渊的父亲在他年幼的时候便过世了,当时年仅七岁的李渊世袭父亲的公爵封号为唐国公。李渊的姨母独孤皇后很关心李渊的成长,把他接到宫中居住。李渊比杨广年长三岁,但那时的天下是杨家的,所以表兄弟二人的地位不可同日而语。

尽管李渊有时会因为寄人篱下而闷闷不乐,却也在宫廷环境的耳濡目染下成长为一名青年才俊,年仅十六岁的时候,李渊便被姨夫隋文帝杨坚赐予一柄御制宝刀,封为御前侍卫。尽管这个官职不大,但是得到提拔的机会很多,所以不失为一份好差事。李渊还借着护卫隋文帝上朝的机会,站在一旁,将隋文帝处理政务、与朝臣讨论国家大事的一举一动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暗暗学习治国之道。

李渊聪慧好学、直率豁达、谦虚仁厚的性格,不仅让他拥有了在宫廷中晋升的机会和极好的人缘,也为他带来了一段美好的姻缘。李渊的妻子窦氏也出生在一个贵族家庭,她的父亲是隋朝的定州总管,母亲是北周武帝的姐姐。窦氏自幼聪慧,喜爱读书,并且有过目不忘的本领。周武帝十分宠爱这个外甥女,自幼便让她在宫中生活。窦氏小小年纪就十分关心政事,并且有自己的独特见解。父亲窦毅听说了这件事,觉得自己的这个女儿才貌双全,不可以随便许配给凡夫俗子,应当为她求得一个贤夫。就这样,在亲人的呵护下,窦氏到了出阁的年龄,她的美貌和才情引得四方的青年前来求婚,李渊也慕名而来。窦毅在自家门口的屏风上画了两只孔雀,让前来求婚的人用箭射孔雀的眼睛,射中者才能入选,然而数十位求婚者没有一个人能够射中那只孔雀。轮到李渊的时候,只看他凝神拉弓,射中孔雀的两只眼睛。窦毅十分高兴,按照承诺将宝贝女儿许配给了李渊。

婚后,窦氏为李渊生下四个儿子:李建成、李世民、李元霸、李元吉,还有一个聪颖的女儿,就是平阳公主。窦氏不仅在生活上悉心照料自己的夫君,当李渊在朝廷上遇到烦恼时,她就像一朵解语花,耐心地劝慰自己的夫君,帮他分析事情的是非得失,提出中肯的意见,可谓是难得的贤内助。

隋炀帝从小就性格骄纵,经常嘲弄自己的表兄。他曾当着群臣的面羞辱李渊,说他是“阿婆面”。李渊十分不悦,但是碍于君臣关系,敢怒不敢言,只好独自叹气。窦氏得知后,对这个称呼进行重新解读,令李渊振奋起来。在李渊之后的政治生涯中,窦氏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尽管由于隋文帝夺走了自己舅舅宇文家的天下,窦氏十分痛恨杨家,但是理智告诉她,为了自己夫君的前程,绝对不能跟当时的国君隋炀帝对着干,她劝李渊迎合隋炀帝声色犬马的爱好,将搜集到的宝马良驹进奉给他,果然使李渊的职务得到了提升。

李渊在隋炀帝即位后,先后被任命为荥阳、楼烦两个郡的太守,后来又被任命为殿内少监、卫尉少卿等职位。大业九年(613年),隋炀帝征讨高句丽的时候,李渊在怀远镇督运粮草。同年农历六月,杨玄感利用民怨民愤举兵反隋,李渊奉隋炀帝之命镇守弘化郡。在这期间,李渊树立威信、广交各路英豪,力量得到了扩充。

随着隋炀帝越来越残暴不仁,他的猜疑心也越来越重。有一次,李渊因病没能去参加朝会,隋炀帝便问李渊的外甥女王氏:“你的舅舅怎么迟迟没到?”王氏回答说舅舅患病在家,隋炀帝竟然说:“他病了?病得快要死了吗?”这口气仿佛在盼望李渊赶快死掉。李渊听说后,内心十分恐惧。因为那段时间民间正在盛传“李氏应为天子”,受到嫉妒心的驱使,隋炀帝开始对李姓家族发难,朝中的一位李姓大将军因为这个原因受到怀疑被满门抄斩。李密也是因为这个原因走投无路被逼去瓦岗寨起义。李渊为了自保,开始收受贿赂、沉迷酒色,使隋炀帝逐渐放松了警惕。

大业十一年(615年),李渊调任山西,到达龙门时,遇上了农民起义。李渊率兵击败了农民起义军,收编了数万余人,军力大增。第二年(616年),他升为右骁卫将军,在突厥侵犯边塞时,隋炀帝让他和王仁恭一同守卫边塞。

对于李渊来说,他不仅拥有超越旁人的军事实力和经济基础,还控制着山西中部的很大一片区域。但是,在群雄逐鹿中原的混乱形势下,他却没有马上采取行动。其实,李渊是一个深谋远虑并且野心勃勃的人,他早就对隋炀帝的暴虐统治心怀不满。当他在山西的前几年里,也就是农民起义刚刚开始爆发的时候,就开始产生了取而代之的想法。但是当时他还没有自己控制的地区和军事力量,所以不得不对隋炀帝谦卑顺从。当他成为晋阳的留守,拥有了自己的领地后,就如同雄鹰迎来了一阵好风,于是展开丰满的羽翼,凭借风力,准备一飞冲天。

晋阳起兵,问鼎关中

大业十三年(617年),起兵反隋的人越来越多。晋阳作为军事要塞,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因为这里兵力充足、粮饷丰沛。当时有一支人数多达十几万的农民起义军,队伍在晋阳的南部安营扎寨,使得上党、西河、京都的道路断绝,并多次打败隋军。

李渊恰好在那一年被任命为晋阳留守,为了树立自己的威信,他巧施妙计,最终打败了起义军。在这之后,晋阳一带的官僚地主、富商豪士,以及晋阳令刘文静、晋阳宫监裴寂、右勋卫长孙顺德、右勋侍刘弘基、左亲卫窦琮等人纷纷前来投靠李渊父子,使他们在晋阳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

此时,隋炀帝所在的江都被孤立了,隋王朝的统治已经奄奄一息。李渊有四个儿子,次子李世民那年刚满十八岁,他是个很有想法的年轻人,一直都在积极地反对隋炀帝的暴政,平时很乐于和有才能的人结交,拥有很多朋友。晋阳令刘文静便是其中一个,他十分看重李世民的才干。刘文静跟李密是亲戚,在李密起义之后,隋炀帝便下令捉拿李密的亲友,刘文静受到牵连被革职关在监狱里。李世民前去探望时,刘文静语重心长地对他说:“现在天下大乱,正是打天下的好时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啊。”李世民回到家后,想到大势已去的隋朝,又想了想刘文静的话,觉得很有道理,心里便有了起兵的计划。李世民很想如实告诉父亲,但是又有些担心他会反对。恰巧此时,突厥进攻马邑,李渊派兵抵抗,却屡屡败北,一旦此事被隋炀帝知道,李渊一定会被兴师问罪。李世民抓住这个机会,将自己起兵反隋的计划告诉了李渊。李渊听后大吃一惊,连连摇头,脸色苍白地说:“你怎么敢这么想,这可是大逆不道啊!”李渊再三叮嘱儿子以后不要再说这样的话。

但是李世民并没有死心,他为了说服父亲,又去找另一个好朋友裴寂帮忙,一起商量应该如何行事。裴寂心生一计,他利用职务便利,在晋阳宫中挑选了几个美女,把李渊灌醉之后,让美女们陪李渊过夜。第二天,裴寂对李渊说:“让宫女侍奉过夜已经触犯了宫中的律法,如果让隋炀帝知道的话一定会被杀头的,与其坐等被杀,不如下定决心起兵吧!”李渊左思右想,长叹了一声说道:“罢了,罢了,事已至此,我别无选择。”最终答应了起兵。

李渊把晋阳令刘文静从监牢里面放了出来,让他协助李世民,一边招兵买马,一边假借隋炀帝的名义下了一道公文:晋阳、西河、马色、雁门各地百姓,凡年龄在二十岁以上、五十岁以下者皆征发为兵,东征高丽。这道命令一下,百姓议论纷纷、怨声载道,反叛的火苗愈发高涨。

晋阳的两个副留守奉命调查招兵买马的情况,发现李渊派人把在河东带兵打仗的两个儿子李建成和李元吉叫了回来,而且隋炀帝命令李渊去讨伐刘武周,李渊却以手下的兵马需要训练作为借口,拖延出兵的时间。种种异常的举动,让这两位副留守不禁心中生疑,看出了李渊父子图谋发动叛乱,于是他们暗中拟定计划想要进行阻挠。恰逢这一年许久没有降雨,土地干旱、民怨沸腾,两位副留守事先埋伏好兵马,然后恳请李渊去拜神求雨,准备趁机杀掉他,夺取李渊的兵权。但是这件事不知怎么让晋阳乡长知道了,他急忙去通知李渊,让他小心这两个副留守。李渊因此躲过了一劫。差点成为刀下鬼的李渊自然不会轻易放过这两个设计害他的人,于是李渊以这两个人勾结突厥,里通卖国为由,把他们抓起来斩首示众。

铲除了这两个绊脚石之后,李渊又听从刘文静的计策,派手下准备了一份厚礼,前去突厥与那里的可汗讲和,让他与自己一同反隋。突厥可汗心中盘算了一番,觉得这样做对自己有很大的好处,于是很痛快地答应尽自己所能助李渊一臂之力。李渊有了突厥这一有力的帮手,准备正式起兵反隋。

李渊自封为大将军,让儿子李建成和李世民分别作为左右领军大都督,让刘文静作为司马,手下的众多士兵统统称为义士。李渊一众人马离开了晋阳,开始向长安进军。一路上,他们继续招兵买马,模仿农民起义军的做法,将官仓打开把粮食分发给百姓,收买人心。当他们抵达霍邑的时候,发现这里的道路十分狭隘,再加上接连几天的暴雨,导致军粮中断,在这种危急的时刻,他们又遭遇了隋军的袭击,可谓是雪上加霜。李渊因此开始有些动摇,产生了想要撤兵回晋阳的想法。李世民和哥哥李建成一起劝慰父亲:“我们现在已经将起义的事情召告天下了,如果现在就打退堂鼓,那些支持我们的人该怎么想?而且就算我们回晋阳,隋炀帝会轻易放过我们吗?我们已经没有回头路了。”李渊听完后反复权衡了利弊,改变了撤退的想法,决定继续带兵向前进发。

这天,当李渊的兵马来到了霍邑的城边时,李渊派李建成带领数十位骑兵到城下挑战,又让李世民领兵从南面的山头进行突击,把从城中冲出来反击的隋军人马逼得无路可逃,很快占领了城池。攻下霍邑之后,李渊一行人继续向西进军,渡过黄河,攻下长安。李渊向百姓指出了隋炀帝的昏庸无道,宣布把隋王朝的严苛法令一律废除。为了笼络人心,李渊还让隋炀帝的孙子杨侑做了皇帝,叫做恭帝,尊称隋炀帝为太上皇,但这些只是他的一时权衡之计,杨侑只是个提线木偶。

公元618年的夏天,江都传来了隋炀帝被杀的消息,李渊废了恭帝,在长安即位称帝,改国号为唐,年号武德。

一代巾帼平阳公主

在山西平定县与河北井陉县的交界处,屹立着一座巍峨的雄关,像是一只翱翔于山峦中的雄鹰,这里是出入山西的咽喉之地,也是历代兵家的必争之地。尽管这座雄关恢弘壮丽,却有一个十分温柔的名字“娘子关”。据史书记载,这里曾经叫做苇泽关,在隋末唐初的时候,平阳公主曾带兵驻守在此,由于当时平阳公主的军队被称作“娘子军”,所以有了后来的这个名字。

平阳公主是唐高祖李渊的爱女,排行老三,她与大哥李建成、二哥李世民和弟弟李元吉都是窦氏所生。史书中的平阳公主是一位有胆有识的巾帼英雄,但她的名字和生日却没有记载,后人称她为李三娘、李平阳等。

尽管平阳公主是家中唯一的女孩,但是父母对她却没有丝毫的娇宠溺爱,使她从小就养成了坚毅的性格。平阳公主的几个兄弟从小就聪敏过人,骑射征战、文韬武略无不精通。平阳公主从小就跟着他们一起舞刀弄枪、骑马射箭,丝毫没有贵族千金娇气羸弱的性格。在父亲研究排兵布阵的时候,她也常常发表自己的看法。

时光如白驹过隙,平阳公主已经从天真无邪的小女孩成长为一位妙龄少女。长安城中的贵公子们纷纷前来求亲。当年窦毅为窦氏选择夫婿的时候,花了很多心思。现在李渊为自己花容月貌、能文能武的宝贝女儿择婿,自然也用心竭力。他与夫人权衡再三,选中了晋州临汾的青年才俊柴绍。柴绍也是出身于贵族之家,习得一身好武功,嫉恶如仇,为百姓打抱不平的美名传遍了整个关中地带,年纪轻轻就当了太子的贴身侍卫,他的父亲是隋朝的太子右内率,正可谓门当户对、郎才女貌。

婚后,柴绍携爱妻定居长安城。隋大业十三年(617年),李渊在晋阳起兵。当时李渊自觉胜出的机会并不大,因为他的地盘在遥远的晋阳边境,远离首都长安和东都洛阳,手下的兵马也不足,只有数万人,而且那时突厥不断进犯。由于形势危急,平阳公主和丈夫柴绍准备立刻前往晋阳与父亲汇合,以便助他一臂之力。柴绍分析了当时的情况,对妻子说:“现在的情况比较特殊,如果我们一起去怕会被旁人猜疑,一旦事情败露我们都会被朝廷捉住。”平阳公主听后决定让丈夫先走,自己留在后方将各种事宜妥善安排,把最大的危险留给了自己。

平阳公主动身回到鄠县,换上了丈夫的男装,自称李公子,变卖当地的产业,将换来的钱用来赈济灾民、招募军队。没过多长时间,她就招收了一支数百人的队伍。等到李渊开始举兵反隋的消息传来,她开始为父亲招募更多的军队。她到处联络反隋的起义军,以自己过人的胆略和才能,在短短三个多月的时间里,将四五支具有相当规模的起义军收入麾下,势力大增。

平阳公主懂得如何在乱世之中打造一支得民心的军队,她的队伍中不乏兵痞流氓和杀人越货者,甚至有地方一霸和混世魔王,这些人杀人不眨眼。但是平阳公主赏罚分明、军纪严明、处事公道,再加上她很善于处理各方利益和冲突,所以始终牢牢掌握着军队的大权,让整支军队都对她肃然起敬。

为了给父亲有力的支持,平阳公主率军迎战隋军,隋朝名将屈突通就曾是她的手下败将。屈突通在与她交战前,根本没有把这个小小年纪的美丽女子放在眼里。不料,平阳公主带领手中的兵马越战越勇,逐渐发展成为一支七万多人的军队。屈突通在和她的接连几场战斗中都惨败而归。

平阳公主攻占了长安周边的户县、周至、武功、始平等地,当地的老百姓都很拥护这位女中豪杰,称她为“李娘子”,称她的军队为“娘子军”,她的威名在长安城内也迅速传扬开来。此时,李渊率领自己的队伍攻破了临汾、绛郡,避开了蒲州、风陵渡一带,从西北龙门山下直逼河西韩城、颌阳。

当年的九月,李渊进军黄河,来到关中。平阳公主、李神通以及在蓝田起义的高密公主和夫君段纶,都派出了使节前去迎接李渊。他看到自己的三女儿已经为他在关中打下了一大片地盘,不禁喜由心生。他马上派柴绍率领数百名骑兵前往南山去迎接平阳公主。平阳公主与丈夫久别重逢,两个人都欣喜异常。柴绍拉着妻子的手说:“从我们分别到相聚只有短短的几个月时间,你竟从一个小女子成长为了一个女丈夫,真是令人刮目相看。”

接下来,平阳公主精心挑选了一万多名精兵与李世民在渭河北岸会师,一起攻打长安。柴绍和妻子平阳公主各领一军,很快就攻克了长安。攻克长安之后,平阳公主再次为大唐的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当时李渊虽然拿下了长安,但是他只控制了半个关中,四周都是敌人。长安稳定后,李渊立刻掉头对付占据陇西之地薛举和凉州的李轨,李世民奉命进行征讨,大约用了两年的时间,这些势力才逐渐被荡平。

奠定李唐天下的重要一仗就是铲除王世充。这一役唐军围城打援,把前来援救王世充的窦建德一起消灭。这几场仗,柴绍和平阳公主都曾参与。

唐王朝建立后,李渊封女儿为平阳公主。武德六年(623年)二月,平阳公主因病去世。她的葬礼“前后部羽葆鼓吹、大辂、麾幢、班剑四十人、虎贲甲卒”。宫廷太常提意见说:“按照礼法,女人下葬不应该用鼓吹。”李渊不以为然地说:“鼓吹是军中的音乐,当年公主亲临战阵、参谋军务,用鼓吹有何不可?”并且按照“明德有功”的谥法,谥平阳公主为“昭”。于是她成为中国封建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以军礼下葬的女子。

金戈铁马,天下尽归唐

李渊称帝之后,疆土只限于关中和河东一带,还没有完全统治全国。当时,刘武周占据代北,薛举、薛仁杲父子占据陇右,王世充在洛阳称帝,窦建德在河北建号大夏,杜伏威在江淮为王,萧铣偏霸两湖。李渊面对的是一个群雄割据的复杂形势。因此,李渊派遣儿子李世民、李建成、李元吉出征,组织了消灭割据势力的统一战争,并着手镇压农民起义。李渊父子从武德元年(618年)开始攻打薛举,一直到武德七年(624年)征讨山东徐圆朗,历经了七年的征战,扫荡群雄,统一了全国。

武德元年,唐高祖李渊任命儿子李世民为元帅,攻打割据陇西地区的薛仁杲。李世民并没有直接进攻薛仁杲的城池,而是坚守在自己的大营里,任由薛仁杲手下的大将轮番挑战,他仍然没有出兵。李世民手下的将士们都疑惑不解,甚至有些人以为自己的元帅是因为胆小不敢应战,纷纷请求出战。李世民为了安定军心,出面解释说:“我并没有畏惧敌人,而是想趁着敌人开始放松警惕时,我们再一战攻克他们。”就这样,双方僵持了几十天。薛仁杲的粮草所剩无几,很多将领前来投降于唐军。李世民见对方军心涣散,便派手下将领引诱敌军,等到敌人中计,耗尽水源时,他就率领兵马突袭,敌人仓皇应战,但是因为几天没喝水了,士兵们个个都疲惫不堪,很快就溃不成军,被唐军斩杀了几千人。李世民见现在势如破竹,便一举进攻薛仁杲的城池。唐军很快就包围了这里,守城士兵十分惧怕,纷纷爬出城墙投降,李世民得到了一万多的精兵,势力大增。薛仁杲见兵将们已经离他而去,伤心欲绝,也走出城门投降。

李渊在兼并了割地称雄的一些隋朝贵族后,又把矛头指向了农民起义军。其中,李密领导的瓦岗军是当时最强大的一支农民起义军队伍。武德元年(618年)十月,李渊热情地接纳了前来长安投奔自己的李密,以兄弟相称,并将自己的表妹嫁给了他。但是李密归顺大唐之后并不满足,觉得唐高祖李渊给自己的官职太小,于是产生了去河南寻找以前的部队,想重新发动兵变。李渊知道后派人寻找李密,李密知道大事不好,想要偷偷溜出城,却被李渊先发制人,派唐军将其围歼。

为了消灭在河西五郡之地自称天子的凉王李轨,唐高祖李渊暗中派遣安修仁兄弟入凉作为卧底,当上左右卫大将军,以便获取敌人情报,里应外合。武德二年(619年)五月,安修仁兄弟一起擒拿凉王李轨,颠覆了李轨的政权,凉亡。河西五郡并入唐朝国境。李渊传喻到各个郡县,发布政令,通过政治手段招纳了很多隋朝的官员归附大唐,巩固了自己在关中的根据地。

武德二年(619年),李渊派李世民率精兵三万进攻盘踞在马邑地区的刘武周。刘武周是李渊的劲敌之一。刘武周原是马邑的校尉。大业十三年(617年)的时候,他聚集了数万兵马,自称太守。他还通过依附于突厥,攻占了楼烦、雁门、定襄等郡县,受封为定杨可汗。没过多久,刘武周便自称皇帝,年号天兴。武德二年(619年)四月,刘武周勾结突厥,南侵并州,进逼太原,攻陷了李元吉留守的晋阳,李元吉逃回了长安,李渊震怒,立刻命李世民率兵去攻打刘武周。到了第二年的二月,李世民打败了刘武周手下的大将宋金刚,没有了左膀右臂的刘武周仓皇逃亡到突厥,后被突厥杀死。就这样,晋阳的政权得到了稳固,河东地区也解除了关中左右两翼的威胁,唐朝中心地区变得愈加稳固。

武德三年(620年),李世民在此挂帅,率领五万兵马直驱河南,进攻躲在洛阳的王世充。李世民发动了攻坚战一举夺下了东都的主要据点,又派手下兵将对东都进行包围,断绝粮道,使得王世充陷于孤立无援的境地。但是洛阳的守军仍然有相当强的实力,进行着顽强的抵抗,直到因为长期被围困,城中的粮食也耗尽了,士兵们很多都饿死了。李世民看时机成熟,准备攻下洛阳城。但是事情忽然发生了骤变,夏王窦建德与王世充的弟弟带兵前来营救。武德四年(621年)初,唐军在虎牢关打败了窦建德,并将其俘获。王世充见救援无望,就穿着白衣,带着太子和文武群臣开城投降。然而没过多久,窦建德的旧部又死灰复燃,在大将刘黑闼的领导下,不到半年时间,就完全收复了大夏政权的旧地。李渊又先后派李世民、李建成攻打刘黑闼,平定河北。

武德四年(621年)十月,李渊命李孝恭和李靖,从四川出兵,进攻占据在江陵地区的萧铣。萧铣于武德元年(618年)在巴陵称帝,后又迁都江陵,出兵夺取唐巴、蜀地。萧铣被李孝恭、李靖的大军围困在江陵,由于没有援兵,只好投降于大唐。就这样,李渊控制了长江中下游地区。

武德四年(621年),唐高祖次子秦王李世民围攻洛阳,王世充向窦建德求助,窦建德准备南下援救,徐圆朗闻讯后,起兵叛唐,依附于窦建德,跟随他进攻虎牢关。虎牢大战中,窦建德被生擒,王世充被迫投降,徐圆朗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又一次投降于大唐。唐高祖不计前嫌,封他为鲁郡公。窦建德旧部刘黑闼等人在漳南起兵反唐,徐圆朗扣留唐将盛彦师,割据兖州,起兵响应刘黑闼。之后,徐圆朗自称鲁王,并发兵围攻虞城,以此牵制唐军。武德六年(623年)二月,徐圆朗攻陷泗州,李建成诛杀刘黑闼,徐圆朗闻得刘黑闼死讯,弃城而逃,途中为村民所杀。

武德六年(623年),杜伏威入朝,留下辅公祏守卫丹阳,他命王雄诞掌握军队帮助辅公祏。杜伏威走后,左游仙劝说辅公祏反叛,辅公祏夺取了王雄诞的兵权,杀死王雄诞,假称杜伏威送信命令他起兵。同年八月,辅公祏称帝,国号宋。然而好景不长,唐朝派赵郡王李孝恭、岭南道大使李靖等率领大军讨伐辅公祏,辅公祏抵抗唐军,被击溃数次,他心中恐惧,带兵逃跑。辅公祏逃到武康时,当地的农民把他抓住送到了丹阳。李孝恭将辅公祏斩首。至此,江淮地区全部平定。

李渊基本完成了自秦汉以来的又一次真正的统一大业,奠基了唐王朝,被称为“拨乱之主”。

兔死狗烹,开国功臣命归西

刘文静是李渊建唐过程中的一位功绩卓著的人物,他作为反隋建唐起义的发起人之一,可以说是开国功臣。刘文静,字肇仁,彭城人,后移居到武功县,他胸怀大志,拥有独到的政治见解,是秦王府集团的重要人物。

在晋阳起兵前,刘文静就和李世民成为好友,两个人来往甚密。大业末年,那时的刘文静还是晋阳令,裴寂是他的好友。因为他与李密有亲戚关系,所以受到连坐。李世民认为他是个人才,便暗中与他来往。从这之后,刘文静逐渐成为了李世民的心腹,而他的朋友裴寂也成了李渊身边的重要人物。裴寂,字玄真,蒲州桑泉人。大业年间担任晋阳宫的副监,李渊任留守的时候,两个人感情十分密切。李渊建唐后,裴寂在武德年间一直是他的亲信。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刘文静参加了李渊晋阳起兵反隋的秘密计划。后来李渊把他与李世民、裴寂列为第一等功臣。晋阳起兵之后,刘文静担任李渊的大将军府司马,奉命出使突厥,出色地完成了联络突厥的使命。此后,刘文静又担当了对付河东隋将屈突通的重任,保证了李渊向关中顺利进军。刘文静在隋末唐初是一位风云人物,为李渊反隋建唐立下了汗马功劳。

李渊刚刚登基称帝的时候,喜欢和朝臣们坐在一起吃饭,没有君臣之分,十分平易近人。刘文静见状,劝谏唐高祖李渊应该注意君臣之礼,他觉得如果皇帝和大臣在座位上没有分别,早晚会出大事。但是李渊却不以为然,觉得刘文静有些小题大做,还用汉光武帝与严子陵同睡一张床的事情举例。李渊说:“这些大臣都是开国元勋,而且德高望重,不同于一般人,当年的友情怎么能随随便便就忘记呢?你多虑了。”刘文静只好自讨没趣地退下了。刘文静刚正不阿的性格使他无法融入李渊的关系圈,再加上裴寂此时与刘文静有了隔阂,经常在李渊面前说刘文静的坏话,使得李渊越来越不喜欢他。

其实,刘文静与裴寂之间的矛盾在唐朝建立之初就已经出现了。这两个人同样是开国功臣,但是受到的待遇却不可同日而语。当时刘文静被唐高祖封为纳言,而裴寂则被任命为尚书右仆射,他们两人都官至宰相。李渊非常宠信裴寂,当时的满朝文武没有人能比得上他。每次上朝都会让裴寂与自己同座,还让他进卧室,对他无话不谈,称呼他为裴监而不叫他的名字。裴寂在讨伐刘武周的时候,曾经惨败,丢掉了晋州以北。然而李渊不仅没有处罚裴寂,还劝慰他不要太难过,让他镇守河东。当刘文静在攻打薛举遭遇惨败时,却被李渊处以“除名”的惩罚。刘文静在刚起兵的时候和裴寂的名望相同,但是他认为自己在多年的征战中,无论是才干还是军功都在裴寂之上,可现在虽然都是宰相,待遇却远在裴寂之下。他见李渊的奖赏如此不公平,心中十分不悦,但也不敢说出来,只能闷闷不乐。

有一次,刘文静和弟弟刘文起在家喝酒谈心,酒过三巡,他想起自己和裴寂的不同境遇,觉得心里十分委屈,就借着酒劲儿跟弟弟发牢骚,情绪激动到无法控制,拔出身上的佩刀砍在屋里的柱子上,喊道:“我迟早要杀了裴寂一解心头之恨!”过了一段时间,刘文静遇到了几件怪事,便怀疑是家中闹鬼,于是找来巫师神婆来施法驱邪。这两件反常的事情被刘文静的小妾看到了,正好那时她因为争风吃醋失宠于刘文静,心中十分不满,就把看到的一切告诉了自己的哥哥,她的哥哥觉得刘文静可能要造反,怕自己被连累,急忙向朝廷告发此事。

李渊得到这个消息后,立刻派裴寂和萧璃调查此事。刘文静对李渊说:“起义刚开始的时候,我是司马,和裴寂的地位差不多,但是如今裴寂成了仆射,居于首相位置,我追随您东征西讨,受封却如此不同,确实心中有些失望和不满,但是要杀裴寂真的只是酒后的胡话,还请皇上宽恕。”萧璃与大臣李纲也极力证实,刘文静只是一时酒后失言并没有谋反之心,向唐高祖求情。李渊看完奏章后,对此不以为然,没有丝毫怜悯。他对群臣说:“刘文静此言,显然是要谋反,绝对不能姑息。”

李世民看到情况不妙,为刘文静开脱,他说:“以前在晋阳起兵的时候,是刘文静最先非提出的反隋决策,然后才告知裴寂,占领京城以后,父皇对二人受封的待遇悬殊,刘文静的确有不满之心,但这种情绪是人之常情,他也只不过是抱怨了一下,绝对不会谋反的,儿臣担保刘文静不是叛臣,希望父皇能饶恕他。”但是裴寂想借机消除政敌,维护自己的地位和权力,私下向唐高祖进言说:“刘文静确实才略过人,但是性情十分狡猾奸诈,他忿恨皇上许久,喝完酒说的那些都是心里话,如今天下未定,若是饶了他,日后必定是后患无穷。”裴寂的话说到了唐高祖的心里,有了宠臣的支持,他最终还是给刘文静扣上了谋反的罪名,并下令将刘文静和刘文起处死,抄没家产。刘文静在临刑前悲愤地说:“高鸟逝、良弓藏,此言不虚。”这位身经百战、驰骋疆场的智者,万万没有想到自己会被定为谋反之罪。

刘文静被杀,这件事绝非偶然,李渊深谋远虑、处事慎重,他对裴寂和刘文静二人的不同态度,绝不只是简单的奖赏不公,而是另有隐情的。唐高祖李渊在起兵反隋之前遇到过一次兵谏事件。当时,在晋阳郊外的兴国寺,刘文静招募的兵马驻扎在此地,李渊也经常在这里和手下议事。突厥可汗听说李渊要起兵,就对大臣说:“如果李渊自立为中原天子,臣服于突厥,那他愿意出动兵马全力支持他打天下。”刘文静知道后劝李渊和突厥结交,这样既能免除突厥的威胁,又可以利用突厥的兵马,何乐而不为。但是李渊不愿臣服于突厥,犹豫良久后不打算答应。这时,兴国寺内外的兵士发生了骚乱,议论纷纷:“如果唐公不接受突厥的支持,以我们目前的兵力很难成大事,岂不是白白送命。”刘文静也再次劝谏李渊,希望他能答应突厥提出的条件。为了能够成功发动兵变,李渊被迫接受了包括向突厥称臣的条件。因为兴国寺驻扎的兵士们绝大多数是刘文静招募而来,所以李渊断定士兵们受到了刘文静的教唆,因此开始对他产生了猜忌之心。

更重要的是,刘文静是李世民的心腹。李世民长期带兵四处征战,大肆笼络人才,发展自己的力量。自从武德元年李建成被立为太子后,李氏集团内部便开始分化,形成了以太子为首的太子集团和李世民为首的秦王集团,这两个集团争夺权力,势必会造成兄弟之间的相互残杀。李渊深知刘文静十分有才能,如果他一直帮助李世民,日后一定会对太子构成莫大的威胁。如果太子之位不稳,天下的政局也会因此不稳。为了维护太子的储君之位,削弱李世民的势力,李渊必须杀死刘文静,使李世民失去一条臂膀,阻止他对太子之位的凯觑。

百废待举,改府兵稳基业

任何一个新王朝在建立后,都必然要经历国家制度的重建以及内部关系理顺的过程。李渊称帝后,面对百废待举的局面,他一面组织力量进行统一全国的战争,一面注意加强政权建设。在李渊心中,重建国家制度丝毫不比在战场上与敌人厮杀来得轻松,因为确定统治的新秩序是一个王朝能否顺利运转下去的关键因素。

唐高祖李渊当上皇帝的时候已经五十多岁了,他作为曾经隋朝官僚贵族统治集团中的一员,对隋朝的那一套制度体系已经十分熟悉了,在晋阳起兵时,他又打着帮助隋朝平定国难的旗号,所以不会在隋朝的传统体制之外做出太多创新之举,唐朝初期的国家制度建设只是在隋朝制度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增增补补。但是李渊本人曾经经历过隋炀帝的暴政,感受过当时的政治黑暗和百姓疾苦,对隋炀帝的亡国教训认识得比较清楚,所以他吸取了经验和教训,在进行国家制度重建时,还是采取了补弊起废、拨乱反正等积极的举措,为唐朝的巩固和发展奠定根基。

唐朝的官僚体系和政治体制方面,概括来讲就是三省六部二十四司。李渊依据隋朝旧制进行制定,做了一些改动,比如把隋朝的中枢五省改成六省,将门下省的长官纳言改为侍中,将内史省改为中书省,其长官也从内史令更名为中书令,其下属给事郎改名给事中。三省分为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尚书省掌管全国政令,是命令的执行机关;下属一共有六部,即吏、户、礼、兵、刑、工;中书省负责给皇帝起草诏书,是当时的决策机关;门下省则负责审核中书省起草的诏书,如果发现有不合适的内容就予以驳回。唐朝的监察机关是御史台,负责监督、弹劾文武百官。此外,李渊还建立了一整套的地方官体系,地方分州、县两级,州设刺史,为一州之长。州刺史负责维护社会秩序,考核官吏,劝课农桑,发现并推荐人才,每年要到所属的县巡察一次,“观风俗,问百年,录囚徒,恤鳏寡,阅丁口,务知百姓之疾苦”。州以下就是县,县设县令,负责地方的行政、刑狱等日常事务。

任何一个封建政权,都会通过赋役手段剥削劳动者。但如何把这种剥削与奴役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李渊也颇费了一番心思。他要制定出一种既能让统治阶级有利可图,又能让劳动者可以承受,不至于产生反抗的念头。武德二年(619年),李渊初步制定出了租庸调法,其中规定:“每丁租二石,绢二丈,绵三两。自兹之外,不得横有调敛。”武德七年(624年)他又颁布了更为详细的赋役制度。新的赋役法规定:“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佣,每日三尺,有事而加役者,旬有五日免其调,三旬则租调俱免,通正役,并不过五十日。”也就是说,如果农民不负担徭役,每天要向国家缴纳三尺绢,如果农民负担徭役超过十五天就可以免调,超过三十天可以租调全免,农民在服徭役期间,全年不超过五十天。

军事力量在国家政权中的决定性意义几乎是每个皇帝都懂得的道理,军人出身的李渊自然更加明白军事力量的重要性。李渊在军事制度上采取府兵制,这是一种职业兵制,创始于西魏时期,经过北周、隋朝,沿用至唐朝,府兵制建立在均田制的基础上,是兵农合一的制度,士兵们平时在家干农活儿,有战争的时候再出征,府兵将军的任务由“督耕战”到“劝课农桑”,意味着府兵的性质已经发生了变化。

唐朝的货币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为伪造的五铢钱泛滥,李渊下令改铸开元通宝,这种钱币大小适中,上面的文字使用八分、篆、隶三种字体,是唐朝的第一种货币,也是发行量最大,沿用时间最长的货币。由于开元通宝的质量很好,通货控制得当,钱币做工十分精美,所以深受百姓的喜爱。开元通宝的流通,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与过去的秦半两钱、汉五铢钱比较,改变了以重量为货币名的传统,在这之后历朝的钱币都不再用重量命名,而是称为“通宝”、“元宝”。

隋朝灭亡后,李渊承袭了隋朝传下来的人才选拔制度,做了进一步的完善,科举制度逐渐完备起来。他在京师设置国子学、太学和四门学,在州、县及乡也设立学校,由于李渊推崇儒学,所以儒家的经书是教学的重要内容,如《周易》、《左传》、《礼记》、《尚书》等。作为一个爱书之人,李渊下令花重金购买收集散落在民间的书籍,找人用楷书重新誊写,这种大规模的搜集、整理、购买、誊写前代的书籍,对保存、利用历史文化遗产功不可没。他还下诏编撰了《艺文类聚》,此书分类按目编次,故事在前,注释在后,分为四十六部,每部下又列了子目七百余个,全书约百万字,所引诗文,都注明了时代,并按照不同的文体,用“诗”、“赋”、“赞”、“箴”等标明类别。《艺文类聚》和其他类书相比,在辑存文献的方法上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特色,就是把“事”和“文”两条线合并成了一条线,变更了类书的常规体制。这样做法的最大好处就是大量地保存了从汉代到隋代的词章名篇。

唐朝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制度,在李渊时期基本上初具规模,为后来的唐太宗时期贞观之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很显然,如果把唐朝的兴盛都归功于李世民的贞观时期是不太恰当的,因为唐高祖李渊所做的一切努力,让唐王朝迈出了走向繁荣富强的第一步。

广纳贤才,海纳百川为己用

一个人就算再有谋略和才能,如果没有其他人的协助和帮衬,又能发挥多大的光和热呢?因此,各个朝代的皇帝一旦登基,第一件事就是要搜罗各种人才,为己所用,这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天下江山,巩固自己的统治。李渊设置了一整套完备的官制,把各种不同类型、不同背景的人才都吸纳到自己的朝廷中来,给他们发挥才能的机会,也能让他们名正言顺地得到俸禄,这样做既能在统治集团内部建立上下一致、左右和谐的关系,也不容易激化统治集团与广大人民之间的矛盾。

李渊的众多臣子有很多曾在隋朝或者之前的朝廷中做过官当过差,比如隋朝的旧官吏、北周、北齐官吏的子孙以及其他各朝代朝臣的后裔。在唐高祖时期的十二名宰相中,有八个人都和隋朝和唐朝王室有姻亲的关系,其他处于高层的文武百官也有很多是他在晋阳时的部下。李渊采用和自己的出身类似的人才辅佐自己,不仅显示出自己能够容纳百家朝臣的广阔胸怀,这种方式组成的官僚体制也更容易加强李氏家族的统治,消除不同人士心中的疑虑,促进唐王朝的统一,也为贞观年间“君礼臣忠”的和谐君臣关系创造了条件。

要说唐高祖李渊任用的贤才和朝臣,不得不提的就是裴寂,他是北周贵族的后裔,曾在隋炀帝手下担任过很多职务,一直做到了晋阳宫的副监。裴寂曾利用自己的职务之便,用宫中的宫女设了个善意的圈套,协助李世民让李渊接受自己的起兵反隋计划,这才有了后来的李渊晋阳起兵、登基称帝、统一全国等一系列事情。作为开国功臣,裴寂深受李渊的宠爱,被待以厚礼、视为至交,李渊还让自己的第六个儿子娶了裴寂的女儿,成为了姻亲。

唐高祖时期另一位执掌大权的人物就是萧瑀,他是南朝梁明帝萧岿的第七个儿子。萧瑀从小就善于学习和书写,为人刚正不阿。西梁灭亡后跟随姐姐萧皇后进入长安。萧瑀的妻子是独孤皇后的娘家侄女,李渊是独孤皇后的亲外甥,所以李渊和萧瑀之妻是姑舅表兄妹。当年两人同在隋朝做官时交情也很好。在李世民带兵进攻薛举的时候,萧瑀和妻子独孤氏设了家宴款待他。席间,李世民恭敬地对萧瑀说:“姑姑、姑父,侄儿这里有我父王写的一封信,他想请姑姑和姑父一起去商议朝政。”萧瑀看完信对李世民说:“表兄这么信任我,我怎敢违命。”所以家宴一结束,他就写信派人骑着快马送往长安,说自己随后就到,接着立刻收拾好行囊,启程去见李渊。李渊见到萧瑀夫妇十分高兴,设宴款待,封萧瑀为光禄大夫。武德三年(620年),唐高祖拟了一份政令交给萧瑀承办,但是萧瑀看完之后发现其中有几处考虑不周,就暂压了下来没有发布。按朝中的规定:皇帝下达的命令在执行过程中,如果发现有不妥之处,臣子应该向上奏明,加以改正。所以,萧瑀的做法是符合规定的。但是唐高祖知道这件事情之后,心中很不高兴,责问他为何不按时发布政令。萧瑀慷慨陈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李渊听后也只好说:“你能如此用心,我还有什么好担忧的呢?”

封德彝是唐朝的宰相,出身于渤海封氏,江都之变后,他投靠宇文化及,任内史令,宇文化及兵败后,封德彝投降于唐朝。一开始,李渊认为封德彝是隋朝的旧臣,谄媚而且不忠,不想接纳他。但是封德彝进献了秘策,李渊心中大悦,任命他为内史舍人,不久又升任为内史侍郎,慢慢地获得了唐高祖的信任。封德彝随秦王李世民东征洛阳王世充的时候,两军相持不下,李渊见状有了撤军的想法,封德彝奉命回朝,为唐高祖分析形势:“王世充的领土虽然大,但是相互牵制不听调遣,真正听命于他的只有洛阳一地,现在他已经无路可退、命在旦夕了,如果现在撤军,敌军势力就有机会壮大,日后很难再铲除掉了,不如趁现在,一鼓作气,攻破敌军。”李渊听后同意继续进军,果然李世民平定了洛阳,凯旋而归。李渊大喜道:“当初发兵东征群臣都表示反对,只有秦王请求出征,封德彝也赞同,如果不是他们的坚持,又怎能大获全胜。”于是封封德彝为平原县公,兼任天策府司马。后来突厥入侵,遣使求亲。李渊向群臣征询意见,群臣大都主张和亲,但是封德彝说:“突厥的这种行为是瞧不起大唐王朝,认为我们不敢应战,应该打败他们再言和,这样才能恩威并施,否则他们会觉得我们好欺负,以后还会再来提更过分的要求。”李渊因此决定出兵攻打突厥。

陈叔达也是唐高祖李渊曾经重用的一位贤才,他是陈宣帝的第十七个儿子,不仅长相出众,还十分有才学,十几岁的时候就能即兴赋诗,出口成章。李渊在晋阳起兵反隋时,攻打绛郡,陈叔达献城投降,李渊攻破长安后,拥立杨侑为帝,自任大丞相,陈叔达被授为丞相。李渊称帝建唐后,任命陈叔达为黄门侍郎,后来又被封为江国公。陈叔达言语明畅而有条理,在满朝官员中十分瞩目。有一次,唐高祖宴请群臣,酒席上有一盘葡萄,陈叔达拿起葡萄却没有吃。唐高祖问他:“爱卿,你为何不吃,是不爱吃葡萄吗?”陈叔达回答:“我的母亲患有口干的毛病,她想吃葡萄却吃不到,我想把这葡萄拿回家给我的母亲吃。”李渊听了以后感动得留下了眼泪,他对陈叔达说:“你的母亲还健在,你可以把葡萄带回去给他吃,我的母亲已经不在了,我想送都不能送了。”武德九年(626年),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和秦王李世民之间的矛盾加剧了,他们多次在父亲面前说李世民的坏话,想要陷害李世民。李渊信以为真,打算惩治李世民。陈叔达听说后向唐高祖进言:“秦王有功,不可以废黜啊,而且他性格十分刚烈,如果惩罚他,怕他会承受不住内心的愤怒,气郁而生疾,要是他因此生病了,陛下后悔都来不及,所以还望您能三思。”李渊听后消了气,于是就打消了惩罚李世民的想法。同年六月,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陈叔达向唐高祖进言说:“建成和元吉并没有参与建业大计,没有功勋,他们一直都嫉妒秦王的威望,既然现在秦王四海归心,陛下如果能立他为太子,一定会对国家发展有帮助的。”李渊听后觉得很有道理,便立李世民为皇太子。

在唐王朝建立的过程中,如果要说哪个人的功勋可以和秦王李世民媲美,那就是河间郡王李孝恭。李孝恭是隋朝大将军李安的儿子,唐高祖李渊的堂侄。隋朝末年,李渊在晋阳起兵,攻克长安后,让李孝恭领兵出巡巴蜀地区。他不负众望,接连拿下了三十余州,随后攻打朱粲,大破其阵,俘获了很多敌军。李孝恭的将士都说:“朱粲是穷凶极恶之人,他的部下也都杀人越货、无恶不作,将他们全部杀掉吧。”李孝恭却说:“如今很多城池都在敌人的管辖范围内,如果抓到敌人就杀,那以后还有谁愿意归降于我们呢?”所以就让部下将俘虏全都赦罪释放。这件事传了出去,各地相继归附。在李孝恭任信州总管的第二年,他还带兵攻打了萧铣,立下赫赫战功,因此升任为荆州大总管。后来又率军攻打辅公祏,用了一年的时间将江南平定,官拜扬州大都督,后又历任凉州都督、晋州刺史,被列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王位纷争,太上皇的叹息

李渊不是一个平庸之辈,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是一位深谋远虑、雄才大略的政治家。李渊当上皇帝之后,全面地继承了隋朝制度的优点,颁布均田制和租庸调制,重建府兵制,为唐代的刑律、兵制、土地和课役等制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个生机勃勃的王朝初具规模。然而,像许多英雄豪杰一样,李渊再老谋深算,能带兵平天下却难断家务事,管不住自己的几个儿子为了争夺皇位继承权而自相残杀。

武德元年(618年),李渊立李建成为太子,李世民为秦王,李元吉为齐王。在反隋建唐的过程中,李世民到处征战,功业超过了李建成。可是,身为次子,李世民无法继承皇位,心中不免会觉得有些不甘。李建成也深知,尽管自己已经当上了太子,但是弟弟李世民是自己太子地位的最大威胁。于是,兄弟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皇位继承权争夺的斗争。

可怕的是,他们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各自拥有自己的集团。李世民的政治军事集团有大约五十人,许多都是隋末唐初的杰出人物,比如杜如晦、候君集、柴绍、罗士信、长孙无忌、李靖、尉迟敬德等。太子李建成的集团里有魏征、冯立、谢叔方、薛万彻等人才。

李渊没有立功劳最大的李世民为太子,引起了议论的声音。其实,李渊不立李世民为太子有一层不方便说出口的原因。当年,隋文帝废长立幼,杨广被封为晋王,就是因为平陈有功,势力慢慢变大。因为他出色的表现,隋文帝便废掉太子杨勇,让小儿子杨广取而代之,但是最后却酿成了灭国的悲剧。所以尽管现在李世民功勋赫赫,有勇有谋,但是谁又敢保证他一直是这样,以后会不会成为隋炀帝那样的皇帝?李渊一想到自己可能会落得隋文帝的下场时,就汗毛倒竖。这也是李渊坚持要立长不立幼的原因之一。

当然,除去皇帝的身份,李渊也是一位父亲,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亲生骨肉们争来斗去、互相残杀,他怎能坐视不管。于是李渊采取了一些方法试图去缓和儿子们之间日益紧张的关系。他让李建成和李世民脱离直接的接触,甚至一度想把东都洛阳送给李世民以平息这场兄弟之间的争斗。可是李渊转念一想,如果把李世民放到洛阳,无异于放虎归山,自己辛苦打下的江山有可能因此陷入四分五裂的境地中。于是他不得不一面安抚李世民,一面稳住太子李建成。但这些努力的作用微乎其微,无法完全弥补他们之间的裂痕。最重要的是,李渊对李建成和李世民的态度摇摆不定,手心手背都是肉,十指连心,失掉哪根手指都会带来钻心的疼痛。

为了让李建成尽快熟悉国家大事,李渊每次上朝,都会让李建成坐在自己身边,和群臣一起讨论各种问题,遇到不太重要的问题,就让李建成全权处理,又让礼部尚书和民部尚书担任太子的老师,帮助李建成出谋划策、决断各种问题,可谓用心良苦。但是李建成不喜欢学习诗文策论,对处理政务也不上心,整天无节制地喝酒,和宫里的美女们嬉戏玩耍,把两位竭心尽力想辅佐自己的老师不放在眼里,把他们的规劝当作耳旁风。两位老师发现孺子不可教也,先后告病辞去职务离开了。

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了李建成和李元吉。李渊见木已成舟,就立了李世民为太子。同年八月,已经六十一岁的李渊宣布退位,让位于李世民。从此李渊成为了太上皇,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

以开国之君的身份成为太上皇,历史上恐怕只有李渊一个人。李渊手中的权力就这样交了出去,与其说是交出去的,不如说是被儿子抢走的,所以李渊心里肯定不舒服,但这也是他不得已的选择,是他在面临突发事件时及时认清形势的一种表现,避免了更大的政治危机的发生,不失为是一种明智之举和万全之策。

其实,这样一种结果在之前也不是没有端倪的。在李渊刚当上皇帝没多久的时候,他看到全国局势大致平稳,心中开始放松了警惕,沉溺在纸醉金迷、声色犬马的享乐中,他几乎一天到晚都被众多嫔妃包围着。李渊觉得自己这一辈子稳坐皇位,所以儿子们争夺太子之位就让他们去争好了,谁还没有一点梦想呢?所以他就在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之间做个和事佬,其他事情基本上都交给老宰相裴寂处理,自己只顾享受生命、享受生活。李渊曾不止一次地和众多嫔妃摆驾到裴寂的府上,一起喝酒、吃饭、闲聊。有一次,李渊在和裴寂喝酒的时候,颇为感慨地说:“公为台司,我为太上,逍遥一代,岂不快哉!”没想到,三年以后李渊当初的一句笑言竟然变成了现实。

李渊当上太上皇以后,自知朝中大权已经被李世民掌控,于是每天心灰意懒,不再参与政事。平时他总是待在自己的宫中,除了参加李世民举行的一些酒会,几乎哪儿也不去,一副与世无争的模样。盛夏时节,李世民时常会外出避暑,李渊也不愿意跟随同去,总是以自己年事过高、身体欠安为理由推脱。李世民对父亲李渊的享乐要求尽量满足,看父亲每天并不快乐,就准备在长安城的东北方向修建一座宫殿,作为李渊的养老享乐之地。李渊知道李世民还算是个孝顺的孩子,心里很领情,也乐得过太上皇的日子。这样,既减少了宫廷的斗争,也让李世民有了施展才能的机会。

李渊度过了九年这样的太上皇生活。贞观九年(635年),李渊因病驾崩,享年七十一岁。李渊临终前要求自己的后事一切从简,不要铺张浪费。李世民本来打算按照汉高祖刘邦长陵的制度为父亲修建陵园,但是由于事情太过仓促,工期比较紧张,所以在房玄龄的提议下改为按照汉光武帝原陵的制度来修建,把九丈的封土改为六丈。李渊死后的谥号是“太武皇帝”,庙号是“高祖”,安葬于献陵。唐高祖的一生就这样结束了,辉煌也好,无奈也好,留下的也只是一声叹息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