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动荡和混乱的德国政治生活中,现在出现了一个奇怪的异乎寻常的人物,天意注定要由他,而不是别人,来挖掘共和国的坟墓。他将担任共和国最后一任为时不长的总理职务,而且,也可以说是他奇特的一生中最后一次意外的转折,在最后无可挽回的时刻,却拼命想法要拯救共和国。这个人就是库特·冯·施莱彻尔。他的姓在德文中的意思是「阴谋家」或「鬼鬼祟祟的人」。
一九三一年的时候,他是陆军中的一名中将。他生于一八八二年,十八岁的时候加入军界,在兴登堡原来所属的第三步兵禁卫团里当尉官,成了这位元帅兼总统的儿子奥斯卡·冯·兴登堡的好友。他的第二个友人后来证明也有同样的宝贵价值。那就是格罗讷将军。后者对于施莱彻尔在军事学院中学习时的成绩甚为赏识,一九一八年在最高统帅部继任鲁登道夫的职位时就把这个年轻军官带来担任他的副官。施莱彻尔基本上是个「办公桌军官」——他只在俄国前线服役过一个很短时期——从此以后就一直留在陆军和魏玛共和国权力的中心附近,他的机警的头脑、殷勤的态度、政治的嗅觉颇引起将军们和政客们的注意。在冯·西克特将军的领导下,他协助组织非法的自由团和同样是非法的和高度秘密的「黑色国防军」,起过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他并且是一个同莫斯科进行秘密谈判、安排在苏俄境内秘密训练德国坦克军官和空军军官并在那里建立由德国人管理的军火厂一事的关键人物。施莱彻尔是个天生的权术家,热中于阴谋诡计,擅长于暗地活动。在三十年代初期以前,他的名字不大为世人所知,但是已开始在班德勒街和威廉街引起注意,前者是陆军部的所在地,后者是政府各部的所在地。
一九二八年一月间他利用他对兴登堡总统的日益增长的影响(他是通过同臭斯卡的友谊而接近总统的),使他的老上司格罗讷将军担任了国防部长的职务,这是在共和国时期第一个军人担任这个职务。格罗讷把施莱彻尔当作部内最得力的助手,让他负责一个新设立的部门——部务司,处理陆军和海军的政治和新闻事务。格罗讷称他的助手为「我在政治方面的红衣主教」,把陆军同其他各部和政治领袖的关系问题交托给他。施莱彻尔处在这个地位不仅在军官团中是一个势力,而且在政治方面也是一个势力。在陆军中,他能够任免高级军官,而且开始在实际上这么做,比如他在一九三○年施了一个诡计,赶走了陆军第二号人物冯·勃洛姆堡将军,而代之以第三步兵近卫团时代的老朋友冯·哈麦施坦因将军。同年春天,我们前已谈到,他第一次尝试要由他来挑选总理,在陆军的支持下,终于说服兴登堡任命海因里希·勃鲁宁担任此职。
在政治上得到了这个胜利以后,施莱彻尔就实现了他要想改造共和国的宏伟计划中的第一步。这个念头在他的机灵的脑袋中已经转了很久了。他很清楚地看到——谁没有清楚地看到呢?——魏玛政体软弱无力的原因。政党数目过多(一九三○年拥有一百万张选票以上的政党有十个),这些政党相互倾轧,只顾它们所代表的那部分经济和社会利益,因此不能消除分歧,不能在国会中形成一个持久的多数派来支持一个能够对付三十年代开始时国家面临的重大危机的稳定政府。议会制政府成了一桩德国人称之为Kuhhandel——贩牛交易——的事情,各政党为了他们所代表的群众讨价还价,争取特殊利益,而国家利益却被丢在一旁。无怪乎当勃鲁宁在一九三○年三月二十八日就任总理时,已经不可能在国会中拼凑多数议员来支持任何一项政策了,不论它是左翼的,中间的,还是右翼的。仅仅为了维持政府的日常事务的处理和设法解决经济困境,他也不得不援引宪法第四十八条的规定,根据这一条的规定,在紧急状态下,只要总统批准,他可以不需议会多数支持而仅凭总统紧急法令来行使职权。
施莱彻尔就是希望总理这样来行使职权。这样,在总统的有力控制下会出现一个有力的政府,毕竟(施莱彻尔这样认为)总统是经人民普选选出的,因此代表人民的意志,也得到陆军的支持。如果民主选出的国会不能提供一个稳定的政府,那就必须要由民主选出的总统来提供。施莱彻尔相信,大多数德国人所希望的,是一个能够毅然决然引导他们脱离绝望困境的政府。但是实际上,勃鲁宁在九月间下令举行的选举表明,大多数德国人所希望的并不是这个。或者说,至少他们并不希望让一个施菜彻尔及其在陆军里和总统府中的友人所选择的那种政府来引导他们走出茫茫的绝境。
可以说,施莱彻尔犯了两个后患无穷的错误。由于选择勃鲁宁为总理,鼓励他靠总统紧急法令行使职权,他破坏了陆军在国家生活中的力量的基础——它的超然于政治的地位,放弃这种地位将导致它本身和德国的毁灭。其次,他对选民作了一个错误的估计。当一九三○年九月十四日有六百五十万选民投纳粹党的票时(两年前只有八十一万),这个热中于政治的将军觉得,他必须改弦易辙。到这一年年底,他已与刚从玻利维亚回来的罗姆以及格利戈尔·施特拉塞保持联系,这是纳粹党人与共和国中掌握政权的人之间的第一次重要的联系。在恰好两年之内,这种联系的发展结果,将导致阿道夫·希特勒达到他的目标和导致冯·施莱彻尔将军的倒台和最后的被刺。
一九三一年十月十日,在希特勒的外甥女儿情人吉莉·拉包尔自杀后三星期,他第一次得到兴登堡总统的接见。这次接见是忙着布置一个新的阴谋的施莱彻尔所安排的。这年秋天早些时候,他曾与希特勒会商,安排希特勒去见总理和总统。在他的心中和勃鲁宁的心中都一直在考虑,兴登堡七年任期在一九三二年春天届满时,应该怎么办。届时这位陆军元帅将达八十五岁高龄,而他头脑清醒的时候已越来越少了。但是,人人都很清楚,如果他不竞选连任的话,希特勒虽然从法律上来说不是德国公民,却很可能取得德国国籍,参加竞选,获得胜利,成为总统。
在这年夏天,颇有学者风度的总理对德国所处的绝境就在日夜忧思。他充分认识到,他的政府已经成了共和国最不得人心的一届政府。为了对付萧条,他除了压低物价以外也压低了薪水工资,对工商业、金融业、社会服务业实行了严厉的限制。不论纳粹党人和共产党人都叫他「饥饿总理」,但是他还是认为,他已经找到了一条出路,最后终能重新建立一个稳定的、自由的、繁荣的德国。他要设法同协约国谈判取消赔款,当时根据胡佛的延期偿付的决定,赔款本来已经暂时停付了。在下年举行的裁军会议上,他要设法使协约国履行它们在凡尔赛和约中的保证,把它们的军队裁减到德国的水平,否则就应该让德国公开实行一个起码的重整军备计划,而在实际上,在他的默许下,德国已经开始在秘密实行这个计划了。这样,和约的最后桎梏就可以卸除,德国将在大国中间作为平等的一员出现。这对共和国来说不仅是一件好事,而且也很可能——勃鲁宁这么想——在西方世界开辟一个充满信心的新纪元,结束给德国人民带来深重苦难的经济恐慌。而且这样就可以对纳粹党釜底抽薪,使它无计可施。
在国内方面,勃鲁宁也打算采取大胆行动,要争取除了共产党以外的各大政党的同意,对德国宪法作一番根本修改。他打算使霍亨佐伦王室复辟。即使能够说服兴登堡竞选连任,他年纪已这样大,也不可能期望活满七年任期。如果他在一两年后死去的话,希特勒仍旧有当选为总统的希望。为了要防止这一点,为了要确保国家元首一职的长久性和稳定性,勃鲁宁有这样一个打算:取消一九三二年的选举,由议会两院(即国会和参议院)的二/三多数表决将兴登堡的任期延长。在这一点做到以后,他就建议议会宣布实行君主政体,由总统摄政。总统死后,就由皇太子的一个儿子重登霍亨佐伦王室的宝座。这个行动也能使纳粹党人无计可施;事实上,勃鲁宁相信,这将意味着他们作为一种政治力量的末日。
但是年迈的总统对此不感兴趣。当初在一九一八年十一月那个秋天的暗淡日子里,在斯巴,他作为帝国军队司令,职责所在,有义务通知德皇必须下台,君主政体必须结束。现在他不愿考虑由霍亨佐伦王室的任何人来恢复王位,除非是仍然流亡在荷兰的多尔恩的皇帝本人。勃鲁宁向他说明,社会民主党和工会方面虽然极其勉强,已经对他的计划给予一定的支持,哪怕仅仅是因为这可能是防止希特勒上台的最后一个孤注一掷的机会了,但是他们不赞成威廉本人或他的长子复辟,此外,如果要复辟的话,也必须仿效英国的榜样,实行立宪的民主的君主政体。一听到这番解释,这位白发苍苍的老元帅大为震怒,立即下令逐客,不愿再见这位总理。一星期后,他又把总理叫来,告诉后者,他不愿竞选连任。
在这期间,先是勃鲁宁,后是兴登堡,都第一次会见了阿道夫·希特勒。这两次会谈结果,对这位纳粹党领袖都很不利。自从受到吉莉·拉包尔自杀的打击以后,他还没有完全恢复过来;他的思想开小差,他的心神不由自主。勃鲁宁要求纳粹党支持兴登堡延长任期,希特勒不加作答,却大谈共和国的缺点,这使人肯定认为,他不会同意总理的计划。在会见兴登堡时,希特勒显得局促不安。他想以长篇大论的说辞来打动这位老先生,可是却完全失败了。总统在这第一次会见时,对这个「波希米亚下士」(他是这么叫希特勒的)印象一点也不好,他告诉施莱彻尔说,这样一个人也许可以当邮政部长,但是决当不了总理——这句话,后来这位陆军元帅不得不自己咽了下去。
希特勒气愤之下,匆匆前往哈尔兹堡浴场,第二天,十月十一日,在那里参加了「全民反对」德国政府和普鲁士政府的大规模示威。这次示威与其说是以国家社会党为代表的激进右翼的示威,不如说是者派的保守的反动势力的示威,这些反动势力是休根堡的德意志民族党、右翼退伍军人组织钢盔队、所谓俾斯麦青年团、容克组织的农业联盟以及各种各样的老将军。不过纳粹党的领袖对这次集会并不热心。他瞧不起这些身穿燕尾服,头戴大礼帽,胸挂金奖章的旧政权遗老,他看到,像他自己的那样一个「革命」运动,同他们来往过密,可能是危险的。他敷衍了事地匆匆讲了一通话,在钢盔队游行之前,就离开了会场,而使他生气的是,出席的人中间,钢盔队的人数竟超过了他的冲锋队。那天成立的哈尔兹堡阵线就此夭折了,老式保守派要成立这个阵线是要想同纳粹党人结成统一战线,以便对共和国发动最后一次攻击,他们要求勃鲁宁立即辞职。希特勒无意给这些先生当配角,他认为他们一心想念着过去,而他很清楚,过去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如果他们有助于推翻魏玛政体,向他提供新的经济来源,像实际上确实已经做到的那样,那么他可能会利用他们一下。但是他们却不能反过来也利用他。几天后,哈尔兹堡阵线就面临崩溃;它的各种成分又恢复彼此明争暗斗的状态了。
只有在一个问题上例外。那就是休根堡和希特勒两人都拒绝同意勃鲁宁提出的让兴登堡延长任期的建议。在一九三二年年初的时候,总理重新努力要争取他们改变初衷。在此以前,他花了很大努力,终于说服总统同意这点,即如果议会延长他的任期,他就继续供职。这样,总统就可以不必从事一场激烈竞选了。现在勃鲁宁邀请希恃勒来柏林重新会商这个问题。电报送来时,元首正在慕尼黑《人民观察家报》编辑部同赫斯和罗森堡开会。他把电报在他们面前晃着叫道:「现在他们已在我的掌握之中了!他们承认我是谈判中的一方了。」
一月七日,希特勒同勃鲁宁和施莱彻尔会谈,一月十日又举行了一次会议。勃鲁宁再次提出他的建议:纳粹党同意延长兴登堡的任期。如果做到了这一点,一俟他解决了取消赔款和军备平等问题,他本人就宣布辞职。据某些人士说——不过这是有不同意见的——勃鲁宁还放出了另外一个钓饵:他表示愿意向总统提出由希特勒继任他为总理。
希特勒井没有立即作出明确的答复。他告辞出来,回到凯撤霍夫饭店,同他的一些顾问商量。格利戈尔·施特拉塞赞成接受勃鲁宁的方案,他的理由是,如果纳粹党硬要举行选举,兴登堡必胜无疑。戈培尔和罗姆则主张断然拒绝。戈培尔在他一月七日的日记中写道:「总统职位并不是关键所在。勃鲁宁只不过是想无限期地加强自己的地位——争夺政权的棋局已经开始了——重要的是,我们的力量必须保持强大,而且不作妥协。」前一天晚上,他这样写道:「组织里有个无人能信任的人——这个人就是格利戈尔·施特拉塞。」
希特勒本人认为没有理由加强勃鲁宁的地位,从而使共和国能够延长寿命。但是不像在一月十二日断然拒绝这个办法的头脑简单的休根堡,希特勒要狡猾得多。他不向总理提出答复,而是越过他直接向总统说,他认为勃鲁宁的建议是违反宪法的,但是他愿意支持兴登堡竞选连任,只要这位元帅拒绝勃鲁宁的建议。当时担任总统府国务秘书的是心灵眼快的奥托·冯·梅斯纳,他先后为社会党的埃伯特和保守的兴登堡连续热心地当了两任国务秘书,现在正在捉摸是否有可能第三次连任此职,不论上面的总统是谁,也许甚至是希特勒?纳粹党领袖在西泽霍夫饭店举行的一次秘密会谈中对这个人表示,愿意支持兴登堡竞选,只要兴登堡肯把勃鲁宁免职,任命一个「全民的」政府;下令国会和普鲁士议会举行新的选举。
对于这样的要求,兴登堡自然不会同意。由于纳粹党人和民族党人——后者是他的朋友,说起来还是他的拥护者——不同意免除他一场激烈的竞选活动,兴登堡一气之下同意再来一次竞选。但是在他对民族主义各党表示不满之余,他对勃鲁宁也产生了一层微妙的怨恨,他觉得勃鲁宁处理此事不当,逼得他要同当初在一九二五年时拥护他与自由主义一马克思主义候选人竞选总统的民族主义势力发生尖锐的冲突。现在他只有在社会党人和工会的支持下才能取胜,而对于他们,他一直是怀着一种毫不掩饰的轻蔑态度的。他在同他的总理的来往中油然产生了一种明显的冷淡态度,而在不久之前,他还说过勃鲁宁是「俾斯麦以来最杰出的总理」。
把勃鲁宁捧上总理一职的那位将军也对他冷淡起来。在施莱彻尔看来,这个严峻古板的天主教领袖实在令人失望。他成了共和国最不得人心的一位总理。他在国内无法争取到多数的支持,他未能使纳粹党人就范,也不能把他们争取过来;他弄糟了兴登堡的连任问题。因此,他必须下台,也许施莱彻尔的尊敬的老上司格罗讷将军也应该同他一起下台,格罗讷将军对于施莱彻尔肚中将来的打算似乎一点也不能体会。不过,这个诡计多端的将军并不真的着急。勃鲁宁和格罗讷是政府中的两个有势力人物,在兴登堡重新当选以前,必须继续执政;没有他们的支持,这位老元帅可能当选不了。而在选举以后,他们的用处也就完了。
在阿道夫·希特勒的一生中,当他必须作出困难的决定的时候,他曾经有好几次似乎拿不定主意。目前这一次就是其中的一次。他在一九三二年一月面临的问题是:究竟竞选总统,还是不竞选总统?兴登堡似乎是不可战胜的。
这个神话式的英雄不但受到许多右翼势力的支持,而且也受到民主党派的支持,后者在一九二五年选举中还是反对他的,但是现在却把他看成是共和国的救星。同这位陆军元帅竞选而被击败——他几乎肯定是会被击败的——这不是要把纳粹党自从一九三○年全国选举取得大胜以来在一次接着一次的邦选举中逐渐造成的不可战胜的名誉付诸东流吗?然而,要是不参加竞选的话,那又岂不是自认软弱,那岂不是表明对国家社会主义运动快要取得政权这一点缺乏信心吗?除此之外,还有一层考虑。希特勒当时甚至还没有资格参加竞选,因为他不是德国公民。
约瑟夫·戈培尔力促他宣布参加竞选。一月十九日,他们两人连袂去慕尼黑,那天晚上,戈培尔在他的日记中记道:「与元首讨论了总统职位问题。还未作出决定。我竭力主张他自己参加竞选。」在下一个月内戈培尔的日记中反映了希特勒思想的起伏不定的情况。一月三十一日:「元首将在星期三作出决定。这一点无可再怀疑了。」二月二日,看来他已作出了决定。戈培尔记道:「他决定亲自参加竞选。」但是戈培尔又说,在没有知道社会民主党的行动以前,这项决定暂不公布。次日,党的领袖们在慕尼黑集合,听希特勒宣布决定。「他们白等了一场,」戈培尔嘟囔说。「每个人,」他补充说,「都很紧张不安。」那天晚上,这个身材矮小的宣传头子自己去散心了,他偷偷地溜出去看了一部葛丽泰·嘉宝的影片,颇受这个「现在活在人世的最伟大的女演员」的「感动」。那天深夜,「一些党内老同志来见我。他们对于至今没有作出决定感到沮丧。他们担心元首等待得太长久了」。
希特勒可能等待得太长久了,但是他对最后胜利的信心却并未动摇。据戈培尔的日记的记载,有一天晚上在慕尼黑,元首就戈培尔在第三帝国担任什么职务问题,同他进行了一次长谈。戈培尔说,元首已经为他考虑设立一个「国民教育部,处理电影、电台、艺术、文化和宣传事务」。另一天晚上,希特勒就「大规模重建国都」的计划,同他的建筑师特罗斯特教授进行了一次长谈。戈培尔并且补充说:「元首早已拟好了他的计划。他的说话、行动、感觉,都好像我们已经执政了一样。」
但是,他的说话还不像他很想同兴登堡打对台参加竞选。二月九日,戈培尔记载道:「元首已回柏林。关于总统选举问题,在西泽霍夫饭店又举行了辩论。什么都悬而未决。」三天以后,戈培尔同元首算了一下他估计将得到的票数。「这是冒险的事,」他说,「但是必须冒一下险。」希特勒又去慕尼黑作进一步的考虑。
最后,他的主意是由兴登堡来帮助他拿定的。二月十五日,年迈的总统正式宣布参加竞选。戈培尔很高兴。「现在我们可以自由行动了。现在我们不再需要隐藏我们的决定了。」但是希特勒却把他的决定隐藏到二月二十二日。那一天在西泽霍夫饭店举行的会议上,「元首准许我,」戈培尔兴高采烈地说,「在今天晚上在体育馆宣布他参加竞选。」
这次竞选运动是一场激烈而又混乱的竞选运动。戈培尔在国会中攻击兴登堡是「逃兵的党的候选人」,因为这样侮辱总统而被逐出国会。在柏林,原来在一九二五年选举中支持兴登堡的民族主义的《德意志日报》现在转过来激烈攻击他。这家报纸宣称:「目前的问题是:里通外国的叛徒和主和非战的猪猡在兴登堡的赞许下是不是要给德国带来最后的毁灭。」
在激烈的竞选所造成的一片混乱中,一切原来的阶级和党派界线都打乱了。支持兴登堡这个新教徒、普鲁士人、保守派、保皇派的,是社会党人、工会、勃鲁宁的中央党的天主教徒和自由民主的中产阶级政党的残余分子。支持希特勒这个天主教徒、奥地利人、前流浪汉、「国家社会主义者」、下层中产阶级群众的领袖的,除了他自己的党徒以外,还有北方上层阶级新教徒、保守的容克地主和一些保皇派,其中在最后一分钟还包括前皇太子。局面由于另外还有两个候选人参加竞选而更加混乱。这两个候选人都没有希望取胜,但是都可能获得足够的选票来妨碍两个主要竞选者取得当选所必要的绝对多数。民族党提出了钢盔队的第二号人物(兴登堡是其名誉队长)西奥多·杜施特堡为总统候选人。他是一个平平庸庸的前陆军中校,使纳粹党人高兴的是,他们不久发现他是一个犹太人的曾孙。共产党攻击社会民主党支持兴登堡,「背叛了工人阶级」,因此提出了自己的候选人、共产党领袖恩斯特·台尔曼。共产党根据莫斯科的命令,不惜帮纳粹党人的忙,这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后一次。
竞选运动还没有开始,希特勒就解决了他的国籍问题。在二月二十五日宣布,不伦瑞克邦内政部长,一个纳粹党人,任命了希特勒先生为该邦驻柏林公使馆的随员。通过这种滑稽戏式的手段,这个纳粹党领袖就当然成了不伦瑞克的公民,因而也是德国的公民,因而就有资格竞选德国总统。轻易地克服了这个小障碍以后,希特勒就全力投入竞选运动,周游全国,在好几十次的群众大会上向大批群众演讲,把他们驱入狂热的状态。党的另外两位演讲家戈培尔和施特拉塞也安排了类似的日程。不仅如此,他们还进行了一次德国历史上从未见过的宣传运动。他们在大小城市的墙上贴了一百万张彩色的大字招贴画,散发了八百万本小册子和一二○○万份党报特刊,一天之内举行了三千个大会,而且在德国选举中第一次充分利用了电影和唱片,唱片是在安了扩音器和喇叭的卡车上巡回放送的。
勃鲁宁也日夜不停地工作,争取年迈的总统当选。这个一向待人公平的人这一次却毫不客气,把政府控制的电台的全部广播时间都保留给自己的一方面使用,这一着可气坏了希特勒。兴登堡只讲了一次话,是在投票前夕三月十日的一次录音广播。这次讲话颇为尊严,是这次竞选运动中少数几次尊严的讲话之一,它很起作用。
如果选举一个代表片面的极端派观点的党人,这将使祖国发生严重的混乱和不安,其后果是无法估计的。因为他必然会遭到大多数人民的反对。我为责任所驱,必须防止这种人当选——如果我竞选失败,我至少可以免于这种指责:在危机的时刻,我自动懈怠了职责——凡是不愿投我票的人,我并不要求他们的选票。
投他的票的人比所需要的绝对多数尚少.四%。一九三二年三月十三日选举结束时,结果是:
兴登堡十八亿六千五百一十四万九千七百四十九.六%
希特勒十一亿三千三百九十四万四千六百三十.一%
台尔曼四亿九千八百三十三万四千一百一十三.二%
杜施特堡二千五百五十七万七千二百九十六.八%
对于双方来说,票数都是令人失望的。老总统比纳粹党煽动家多了七百多万张选票,但是尚差一点点而没有能够赢得必要的绝对多数。这就必须举行第二次选举,在第二次选举中,得票最多的候选人就可以当选。比起一九三○年的选举来,希特勒已使纳粹党多得了近五百万张选票——大约多八十六%——但是他落在兴登堡后面还很远。揭晓那天晚上,戈培尔柏林寓所中笼罩着一片绝望沮丧的气氛,当时有许多纳粹党领袖聚在那里听收音机中关于选举结果的报导。「我们被打败了;可怕的前途,」戈培尔那天晚上在日记中写道,「党内圈子里的人都极感失望和沮丧——只有靠出奇的办法,我们才能拯救自己」。
但是在第二天早晨的《人民观察家报》上,希特勒宣布:「第一次竞选运动结束了。第二次在今天开始。在这次竞选中,我必将领先。」说真的,他一如以往地那样努力竞选。他租了一架容克式客机,从德国这一头飞到那一头——在当时竞选中这是一个新花样——一天在三四个城市中的大会上讲话。他很狡猾地改变了策略以便赢得更多选票。在第一次竞选中,他大谈其人民的苦难,共和国的无能。现在,他描绘了一幅如果他当选每个德国人将能享有的幸福的图景:工人有工做,农民的农产品可售得高价,工商业者有更多的生意,军国主义者可以建立一支大军队。在柏林游乐公园的一次演说中,他竟保证:「在第三帝国中,每一个德国女郎都可以找到丈夫!」民族党的杜施特堡退出了竞选,要求支持者投希特勒的票。甚至放荡不羁的前皇太子腓德烈·威廉也表示支持,他宣布:「我将投票赞成希特勒。」第二次竞选的日子一九三二年四月十日是个阴沉多雨的日子,那天投票的选民少了一百万人。当天深晚宣布的结果是:
兴登堡十九亿三千五百九十九万八千三百五十三%
希特勒十三亿四千一百八十五万四千七百三十六.八%
台尔曼三亿七千零六十七万五千九百一十.二%
虽然希特勒的票数增加了二百万,而兴登堡只增加了一百万,但总统得到了一个明确的绝对的多数。这样,一半以上的德国人表示他们拥护民主共和国;他们肯定地反对不论左右的极端派。至少他们是这么想的。
这个结果很值得希特勒本人玩味。他取得了很突出的成绩。在两年之内,他使纳粹党的选票翻了一番。但是他仍旧没有取得多数——和他所追求的政权。他在这条路上是否已经走到尽头了?在四月十日选举后党内举行的会议上,施特拉塞坦率地认为,希特勒的处境确是如此。施特拉塞要求同那些当权的人:同总统、同勃鲁宁和格罗讷将军的政府、同陆军妥协。希特勒虽然不信任他的这个主要助手,却不反对他的意见,他没有忘记他在维也纳时代取得的一个教训:要取得政权,你必须赢得一些既有的「有势力机构」的支持。
但是在他还没有打定下一步应该怎么办的主意以前,这些「有势力机构」之一,也就是共和国政府却给了他一个打击。
一年多以来,全国政府和各邦政府都开始掌握一些文件,这些文件表明,纳粹党的一些高级领袖,特别是冲锋队的一些头子,准备用暴力接管德国,实行恐怖统治。在第一次总统选举前夕,队员已达四十万人的冲锋队被充分动员了起来,在柏林周围布置了一道警戒线。虽然冲锋队头子罗姆上尉向冯·施莱彻尔将军保证,这仅仅是「预防」措施,但是普鲁士警察在柏林纳粹党总部抄获了文件,其中清楚地表明,冲锋队确是打算在次日晚上实行政变的,如果希特勒当选总统的话——这是罗姆的心意。戈培尔三月十一日晚上的日记证实了确有其事在酝酿中。「同冲锋队和党卫队队长们讨论了指示。到处都深感不安。政变这个字眼在流传着。」
因而全国政府和各邦政府都警惕起来。四月五日,以普鲁士和巴伐利亚这两个大邦为首的好几个邦的代表要求中央政府取缔冲锋队,要不然,它们就在各自的境内取缔它。当时总理勃鲁宁为了选举事宜不在柏林,但是以内政兼国防部长身份接见他们的格罗讷将军答应,一俟勃鲁宁回京,立即采取行动。勃鲁宁回来的日期是四月十日,即第二次选举那一天。勃鲁宁和格罗讷认为他们有充分的理由取缔冲锋队。因为这样就会消除内战的威胁,也可能是预告希特勒在德国政治中作为重要因素的末日的来临。由于确信兴登堡可以得到绝对多数当选总统,他们更是认为,这是选民们给他们的委托,要他们保护共和国,对付纳粹党要用暴力加以推翻的威胁。以暴力对付暴力的时机已经来到。此外,除非他们采取果断措施,否则,政府将失去社会党和工会的支持,而它们为兴登堡提供了大多数选票,而且是勃鲁宁政府继续得以维持的主要依靠。
内阁在四月十日开会,当时选举还未结束。会上决定立即取缔希特勒的私人军队。要兴登堡在这项命令上签字,曾有一些困难,因为当初赞成这项命令的施莱彻尔开始在总统耳旁低语,促使他反对。但是他最后还是在四月十三日在命令上签了字,命令遂于四月十四日公布。
这个打击使纳粹党人目瞪口呆。罗姆和党内一些容易冲动的人主张违抗这项命令。但是比他的部下精明狡猾的希特勒却决定必须服从这项命令。现在还不是举行武装叛乱的时候。此外,他还得到了有关施莱彻尔的态度的颇有意思的消息。戈培尔在四月十四日那天的日记中写道:「我们获知,施莱彻尔不赞成格罗讷的行动——」后来又写道:「——接到一位著名太太的电话,她是施莱彻尔将军的好朋友。她说将军打算辞职。」
戈培尔对此很感兴趣,但是抱有怀疑。他说:「这也许仅仅是一种策略。」这个诡计多端、热中政治的将军是什么背信弃义的勾当都干得出来的,但是其寡廉鲜耻的程度,不论戈培尔也好,希特勒也好,或是任何人也好,都是一点底也没有摸到的,至于勃鲁宁,肯定也是没有摸到底的,格罗讷就更不用说了,虽然施莱彻尔在军队中和政府中的迅速升迁完全是靠格罗讷的提拔。不过,他们很快就会摸到了。
甚至在取缔冲锋队的禁令还没有宣布之前,施莱彻尔把意志软弱的国防军司令冯·哈麦施坦因将军争取过来以后,就已经秘密通知七个军区司令:陆军不同意这项命令。其次,他又劝说兴登堡在四月十六日写了一封故意找岔子的信给格罗讷,问他为什么不把社会民主党的准军事组织国旗队同冲锋队一起取缔。施莱彻尔还进一步采取了一个行动来破坏他上司的地位。他主使了一场恶意的宣传,诬蔑格罗讷将军,散布谣言说格罗讷将军病得很重,不能继续任职;说他已信了马克思主义,甚至和平主义;宣称国防部长玷污了陆军的名誉,因为他最近结婚不到五个月就生了个孩子——他还告诉兴登堡,在陆军圈子里,这个孩子的外号叫「诺尔米」,这是在奥林匹克运动会上飞快的芬兰赛跑选手的名字。
与此同时,施莱彻尔恢复了他同冲锋队的联系。他同冲锋队头子罗姆和柏林冲锋队长冯·赫尔道夫伯爵都举行了会谈。戈培尔在四月二十六日的日记中写道,施莱彻尔通知赫尔道夫,他「想改弦易辙」。两天以后,施莱彻尔见了希特勒,据戈培尔的记载,「会谈进行得很顺利」。
即使在玩弄权术的这个阶段,已经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在一个问题上,罗姆和施莱彻尔背着希特勒在搞阴谋。他们两个人都希望把冲锋队并入陆军,作为一种民兵,但是元首坚决反对。在这个问题上,希特勒时常同他的冲锋队参谋长发生争吵,后者把冲锋队看作是加强国家的潜在军事力量,而希特勒却认为冲锋队是一种纯政治力量,一种在街头殴打政敌、制造恐怖,在党内保持政治热情的队伍。但是施莱彻尔同纳粹党领袖们会谈时,心中却另有打算。他想使冲锋队归属于陆军,这样他就能够加以控制。但是他也希望希特勒这个唯一有群众拥护的保守的民族主义者参加政府,这样他也就能够控制他了。取缔冲锋队的禁令妨碍了这两个目标的实现。
到一九三二年五月第一个星期结束的时候,施莱彻尔的阴谋达到了一个高潮。戈培尔在五月四日的日记上写道:「希特勒的地雷快要爆炸了。格罗讷首先得下台,其次是勃鲁宁。」五月八日,戈培尔在他的日记中写道,希特勒「同施莱彻尔将军和接近总统的一些先生举行了一次有决定意义的会谈。一切都很顺利。勃鲁宁将在数天内下台。总统将撤回对他的信任」。他接着概述了施莱彻尔和总统亲信同希特勒密谋的计划:先解散国会,然后成立总统内阁,取消对冲锋队和纳粹党的一切禁令。戈培尔又说,为了避免勃鲁宁生疑,希特勒暂时离开柏林。那天晚上,他陪他的领袖到了梅克伦堡,当真藏匿了起来。
在纳粹党看来,总统内阁只不过是「暂时」的安排,这一点是戈培尔在第二天的日记中说的,他说,这样一种「毫无特色的『过渡政府』将为我们扫清道路。这个政府越软弱,我们越是容易搞掉它」。当然,施菜彻尔的看法可不是这样,他已经在梦想组织一个新政府,这个政府在宪法修改以前可以不受议会的约束,而他自己又能加以任意支配,很明显,他和希特勒都以为自己能够制胜对方。不过在当时,他却有一张好牌在手。他可以向年迈力衰的总统保证,他能够提供勃鲁宁所不能提供的东西:一个得到希待勒的支持而又没有非得让这个狂热的煽动家参加不可的这种不方便。
这样,一切都准备妥当了,在五月十日那一天,也就是施莱彻尔同希特勒和兴登堡周围人物会谈后两天,他采取了行动。动手的地方是国会。格罗讷将军站起来为取缔冲锋队的行动辩护,马上受到了戈林的猛烈攻击。这位身患糖尿病的国防部长,对于施莱彻尔的阴谋诡计深感失望,他尽管竭力为自己辩护,但是,在纳粹党议员连珠炮般的辱骂前面,他没有还手之力。在精疲力竭、丢脸伤心之余,他正要退席而去,不料却面对面地碰上了冯·施莱彻尔将军,后者冷冰冰地告诉他,他「已不再享有陆军的信任,必须辞职」。
格罗讷向兴登堡求救。他曾经两次在关键时刻为兴登堡解过围——并且代兴登堡受过:一次是在一九一八年,代表兴登堡要德皇退位;一次是在一九一九年,又代表兴登堡告诉共和国政府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但是老元帅这次却回答说,他「感到很遗憾」,对这件事情无能为力,原来兴登堡对于欠了这个比他年轻的军官人情这一点,心中一直是不痛快的。五月十三日,格罗讷失望之余,悻然辞职。那天晚上,戈培尔的日记记道:「从施莱彻尔将军那里得到消息。一切按计划进行,」
计划的下一步是要开勃鲁宁的刀,过不了多久,这个诡计多端的将军就有了下手的机会。格罗讷的下台,对于摇摇欲坠的共和国来说是个很严重的打击,在军人中间,几乎只有他一个人曾经能干地和忠心耿耿地为共和国效劳过,陆军里也没有一个具有他那样声望和忠心的人可以代替他。但是,顽强的、努力活动的勃鲁宁仍是一个势力。他已经为兴登堡的连任,正如他所认为的那样,也就是为共和国的继续存在,争取到了大多数德国人的支持。在外交政策方面,关于取消赔款和德国重整军备的平等权利这两个问题上,他似乎正处于取得惊人成功的前夕。但是,我们已经看到,对于这位总理为了要使兴登堡竞选连任而作出的超人的努力,老总统不但不表感谢,反而报之以特别冷淡的态度。当勃鲁宁建议由国家付出优厚的赔偿后接管东普鲁士某些破产的容克庄园、把它们分配给无地农民的时候,兴登堡的态度就更加冷淡了。五月间,兴登堡去纽台克度复活节假期。纽台克是一个在东普鲁士的庄园,是那些容克在工业家出钱资助下送给兴登堡的八十岁寿礼。他在那里的时候,他的贵族邻居趁此机会在他耳旁进了馋言,要求撤换这个被他们现在称为「农业布尔什维主义者」的总理。
纳粹党人比勃鲁宁自己还早就知道这位总理即将下台,这无疑是通过施莱彻尔的途径。五月十八日,戈培尔从慕尼黑回到柏林,注意到「复活节气象」依然未消,便在日记中写道:「只有对勃鲁宁一个人,冬天似乎已经来临。可笑的是,他自己还不知道。他找不到人参加他的内阁。耗子都离开了快要沉没的船。」但是,这样说也许要更确切些,那就是:带头的那只耗子,并没有离开这只要沉的船——国家,不过是在准备为它找个新船长。第二天戈培尔记载道:「施莱彻尔将军拒绝继掌国防部。」这话不错,但是不够精确。勃鲁宁在责备施莱彻尔搞垮格罗讷以后的确曾经请过施莱彻尔出任国防部长。施莱彻尔的答复是:「我愿意出任,但是不是在你的政府中。」
五月十九日戈培尔的日记记道:「施菜彻尔那里来的消息。部长名单已经拟定,在过渡时期,这并不太重要。」这样,至少比勃鲁宁早一个星期,纳粹党已经知道要把他干掉了。五月二十九日是星期日,兴登堡召见了勃鲁宁,猝然要他辞职。第二天,勃鲁宁就向他递了辞呈。
施莱彻尔胜利了。但是倒下去的不仅是勃鲁宁;民主共和国和他一起倒了下去,虽然临死的痛苦还要延续八个月,最后才加一枪送命。对于共和国的死亡,勃鲁宁的责任是不小的。他虽然从内心来说是个民主派,但是他却听人摆布,终于在任期的大部分时间中不得不靠总统的紧急法令来行使政府职权,而没有取得议会的同意。采取这种步骤,的确也是出于不得已,这完全是政客们的目光短浅所造成的必然结果。虽然在五月十二日的时候,他还能够为他的财政法案在国会中赢得一次信任票。但是在议会不能同意的问题上,他就不得不依靠总统的支持来维持统治。现在,这种支持已经收回去了。从现在开始,从一九三二年六月到一九三三年一月,这种支持将给予两个比较次要的人物,这两个人物虽然不是纳粹党人,却一点也不想维护民主共和国,至少是不想维护按目前方式组织的民主共和国。
德国的政治权力现在不再像共和国成立以后那样存在于人民和表达人民意志的机构——国会手里,它现在集中在一个年达八十五岁高龄的衰老的总统和他周围一些思想浅薄、野心勃勃的人的手里,而这些人却左右着他那衰朽倦怠、神思恍馏的精神。这一点,希特勒看得很清楚,这也适合他的目标。他要在议会中赢得多数,看来是极其不可能的。兴登堡的新态度给了他可以取得政权的唯一机会。当然,还不是在目前,但是也不用太久了。
他从奥耳登堡匆匆赶回柏林(在奥耳登堡,纳粹党在五月二十九日地方议会的选举中赢得了绝对的多数)。第二天,兴登堡接见了他,证实了这个纳粹党领袖事前在五月八日同施菜彻尔秘密商定的交易中的几点:取消对冲锋队的禁令、组织由兴登堡自择人选的总统内阁、解散国会。在这种情况下,希特勒愿不愿意支持新政府?兴登堡这么问他。希特勒回答说,他愿意支持。那天(五月三十日)晚上,戈培尔的日记说:「希特勒同总统的会谈进行得很顺利——提到冯·巴本为总理人选。但是我们对此不感兴趣。重要的是,国会解散了。选举!选举!直接诉诸人民!我们都很高兴。」
现在舞台的中心暂时出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和滑稽可笑的人物。由冯·施莱彻尔将军推荐给八十多岁总统于一九三二年六月一日受命出任德国总理的人是五十三岁的弗朗兹·冯·巴本,他是威斯特伐利亚一家没落的贵族的后裔,曾在参谋总部供职,是个跑马能手,但在政治上却是个不成功的天主教中央党外行政客。他靠了裙带关系,成了一个富有的工业家,在社会上无藉藉名,只是有一次在任驻华盛顿武官时因参与策划炸毁当时尚守中立的美国的桥梁和铁路这种破坏活动而被驱逐出境。
「总统的选择使人感到不可置信,」法国驻柏林大使写道,「凡是听到这个消息的人,莫不感到好笑,有的吃吃偷笑,有的捧腹大笑,因为巴本的特色是,不论友与敌,无人把他当作一回事——他以肤浅愚蠢、虚伪狡猾、爱好虚荣、野心勃勃的一个阴谋家著称。」弗朗索瓦一庞赛的描写绝无夸大。而兴登堡在施莱彻尔的唆使下竟然把在挣扎中的共和国的命运交托给这样一个人。
巴本毫无任何政治后台。他甚至还不是个国会议员,他在政治方面最高的履历是曾任普鲁士邦议会议员。巴本被任命为总理后,他所属的中央党激于他背叛该党领袖勃鲁宁,一致把他开除出党。但是总统叮嘱他组织一个超党派政府,而这件事是他能够马上做到的,因为施莱彻尔已经为他准备好了一张部长名单。这张名单后来就以「男爵内阁」著称。其中五个部长是贵族,两个是大公司董事,一个是啤酒馆政变前后动乱时代巴伐利亚政府内庇护希特勒的人,名叫弗朗兹·古特纳,他被任命为司法部长。冯·施菜彻尔被兴登堡所迫,不得不从他喜爱的幕后地位走出来,出任国防部长。全国大部分人民都把「男爵内阁」当作一场笑话,虽然有些阁员如冯·牛赖特男爵、冯·艾尔茨一鲁本那赫男爵、施维林·冯·克罗西克伯爵和古特纳博士的政治寿命很长,一直到第三帝国时期开始后很久,他们还留在各自的职位上。
巴本的第一个行动是履行施莱彻尔与希特勒的协议。六月四日,他解散了国会,决定在七月三十一日举行新选举。在多疑的纳粹党催促了几次后,他在六月十五日取消了对冲锋队的禁令。接着马上发生了甚至德国在过去也从未有过的一阵政治暴行和谋杀的浪潮。冲锋队员涌到街上去寻衅闹事,他们的挑战常常受到应战,特别是受到共产党的应战。仅仅在普鲁士一邦,从六月一日到二十日,街头就发生了四百六十一起斗殴,死了八十二人,重伤四百人。在七月间,在殴斗中死亡的共有八十六人,其中三十八人是纳粹党人,三十人是共产党人。七月十日星期日这一天,街头被殴致死者有十八人,下一个星期日,纳粹党人在警察保护下,在汉堡工人阶级郊区阿尔托那举行游行,当时被打死的有十九人,受伤的二百八十五人。内战越来越恶化,各方面都要求男爵内阁设法制止这场内战。除了纳粹党和共产党以外,所有各党派都要求政府采取行动来恢复秩序。
对此,巴本做了两件事情作为答复。他禁止各党派在七月三十一日选举前十四天内举行游行。其次,他采取了一个步骤,其目的不仅要抚慰纳粹党人,而且要摧毁民主共和国残余的支柱之一。他在七月二十日撤除了普鲁士政府,自任为普鲁士国家长官。这是走向他企图在整个德国建立的那种极权主义政府的一个大胆步骤。巴本的借口是,阿尔托那暴乱证明普鲁士政府无力维持治安。他并且根据施莱彻尔临时拼凑的「证据」,指责普鲁士当局与共产党人共谋。当社会民主党的部长们表示除非使用武力就拒绝离职的时候,巴本就很乐意地使用了武力。
柏林宣布了戒严令,当地的国防军司令冯·伦斯德将军派了一个中尉和十几个士兵,去进行了一些必要的逮捕。这件事情没有逃过取得联邦政权的右派人物的注意,也没有逃过希特勒的注意。现在已不再有必要担心左派势力或者甚至民主的中间派势力会对推翻民主制度的尝试进行认真的抵抗了。一九二○年时,一次总罢工曾拯救了共和国,使之免于推翻。现在工会领袖和社会民主党人中间又讨论了这样一种措施,但是结果却认为太危险而被放弃了。因此,巴本把合乎宪法的普鲁士政府撤换以后,给魏玛共和国的棺材又钉上了一个钉子。而这一次只用了一个班的士兵就做到了——他就是这样吹嘘的。
至于希特勒和他的助手们,决心要推翻的不仅是共和国,而且还有巴本和他的男爵们。戈培尔在他六月五日的日记中表示了这个目标:「我们必须尽早同这个资产阶级过渡政府脱离关系。」巴本在六月九日第一次会见希特勒,当时这个纳粹党领袖告诉他:「我认为你的内阁只是一种暂时的解决办法,我将继续努力使我的党成为全国最大的政党。到了那个时候,总理一职就非我莫属了。」
七月三十一日的国会选举是德国在五个月以内举行的第三次全国性选举。但是纳粹党人非但对这种紧张的竞选活动一点也不感到厌倦,反而比往常更加狂热和卖力地投了进去。尽管希特勒向兴登堡保证,纳粹党将支持巴本政府,戈培尔却对内政部长进行了尖锐的攻击,而且早在七月九日,希特勒就去见了施莱彻尔,对政府的各项政策表示极为不满。从希特勒公开出现场合的群众人数来看,显然,纳粹党的势力有了增长。在七月二十七日那天,他就在勃兰登堡向六万人讲了话,接着在波茨坦向几乎同样多的人讲了话,晚上又在柏林格鲁纳瓦尔德大运动场向十二万人讲了话,场外还有十万人从扩音器听了他的讲话。
在七月三十一日的选举中,国家社会党取得了大胜,一共获得一千三百七十四.五万张选票,在国会中占二百三十席,轻而易举地成了国会中的第一大党,虽然在六百零八个席位的国会中,仍远远不足构成多数。社会民主党无疑是由于他们的领袖在普鲁士的胆小怕事的表现,丧失了十个席位,只有一百三十三个席位。工人阶级转向共产党一边,他们增加了十二个席位,在国会中共占八十九个席位,成了第三大党。天主教中央党也稍许增加了力量,从六十八个席位增加到七十三个席位,但其他中产阶级政党,甚至休根堡的德意志民族党——在选举中支持巴本的唯一政党——却居极少数地位。显然,除了天主教徒以外,中产阶级和上层阶级都转向了纳粹党。
八月二日,希特勒在慕尼黑附近的特格恩西湖同他党内的领袖们开会,估计他的胜利,自从两年前上一次国会选举以来,国家社会党增加了七百万张选票,在国会中的代表从一百零七人增加到二百三十人。而如果从一九二八年选举开始计算,这四年来纳粹党的选票增加了一三○○万张左右。但是要取得政权所必需的多数,希特勒还是没有得到。他在全部票数中只赢得了三十七%。大多数德国人仍旧反对他。
他同助手们一直讨论到深夜。戈培尔在八月二日的日记中记载了讨论的结果:「元首面临着困难的决定。走合法途径?还是同中央党合作?」同中央党合作,纳粹党就能在国会中取得多数。但是在戈培尔看来,这是「不可想象的」。但是他记道:「元首(仍然)没有作出最后决定。局势还需要过一些时候才能成熟。」
但是不用很多时候。尽管希特勒所取得的胜利还谈不上是决定性的胜利,但是在这种胜利的刺激下,希特勒还是忍耐不住。他在八月四日赶到柏林,不是去见冯·巴本总理,而是去见冯·施莱彻尔将军,据戈培尔记载,是去「提出他的要求」。他并且说,「这些要求不会太低。」八月五日,在柏林附近的弗尔施登堡兵营,希特勒向冯·施莱彻尔将军提出了他的条件:给他本人的是总理职位,给他的党的是普鲁士总理职位、联邦政府和普鲁士政府的内政部、联邦政府的司法部、经济部、航空部,以及给戈培尔设的一项新职务——国民教育与宣传部。为了给施莱彻尔一点甜头,希特勒答应把国防部给他。此外,希特勒说,他将要求国会通过一个法案,授权他在一个规定的期限内凭特别命令行使政府职权,如果国会拒绝,就把国会「送回老家」。
希特勒在会见后深信,他已经把施莱彻尔拉了过来,赞成他的计划,于是高高兴兴地赶回他在上萨尔斯堡的避暑山庄。戈培尔对反对者总是不放心的,而对这个政客将军总是心怀疑惧,不是这么满有把握。他在听到了元首关于同施莱彻尔会谈的乐观报告后,在八月六日的日记中记道:「对于未来的事情,最好采取怀疑的态度。」不过,在一件事情上,戈培尔是有把握的:「我们一旦取得了政权,就决不放弃。他们除非把我们的尸体抬出政府各部。」
事情并不像希特勒所想象的那么顺利。八月八日,戈培尔写道:「柏林来了电话。尽是谣言。全党进入准备状态,以便接管政权。冲锋队员们都离开原来工作岗位,进行准备,党的领袖们在准备这伟大时刻的来到。如果一切顺利,那就太好了。否则,就会有可怕的挫折。」第二天,施特拉塞、弗立克和丰克来到上萨尔斯堡,带来了并不十分令人鼓舞的消息。施莱彻尔像条蛆虫一样,又转了方向。他现在坚持;如果希特勒当总理,必须在取得国会同意的情况下行使政府职权。丰克报告说,他的企业界朋友,对于纳粹党执政的前途感到担忧。沙赫特给他一个口信,证实了这一点。最后,这三个人告诉希特勒说,威廉街方面担心纳粹发动政变。
这种担心不是没有根据的。第二天,八月十日,戈培尔获悉,在柏林,冲锋队已处于「一种武装准备状态——冲锋队包围了柏林,力量越来越大——对于这一点,威廉街方面感到紧张不安。然而这正是我们动员的目的」。第二天,元首不能再等待下去了。他乘汽车去柏林。戈培尔说,他到那里「不会露面」,但是另外一方面,一有召唤,他随时都有准备。结果没有人召唤他,他只好自己求见总统。但在见总统之前,他先得见施莱彻尔和巴本。这次会谈是在八月十三日中午举行的。经过极为激烈。施莱彻尔已经偷偷地离开了他在一个星期前的原来的立场。他现在支持巴本,认为希特勒至多只能盼望一个副总理的职位。希特勒大为震怒。他非当总理不可,否则就不参加政府。巴本说,他得让兴登堡来作「最后决定」,这样就结束了会谈。
希特勒悻悻然回到附近的西泽霍夫饭店休息。下午三点钟时,总统府来了电话。有人——从戈培尔日记来看,大概是他——接了电话问道:「是不是已经作出了决定?如果是那样,请希特勒去是没有意义的。」但是对方告诉这个纳粹党人说,总统「希望先跟希特勒谈一谈」。
老元帅在他的书房中一手拄着手杖,站着接见希特勒,这样一个姿态事先就为这次接见决定了冷淡的调子。就一个年达八十五岁高龄,仅仅在十个月以前还发过一次病、神志完全昏迷达一个多星期的人来说,兴登堡现在的神志却惊人的清醒。他耐心地听着希特勒重申他对总理职位和全部权力的要求。当时在场的目击者只有总统府秘书奥托·冯·梅斯纳和陪同希特勒前来的戈林。虽然梅斯纳那里不是一个完全可靠的材料来源,但是他在纽伦堡的供词是关于这次会谈的唯一的第一手材料。他的供词看来是可信的。
兴登堡回答说,由于局势紧张,他不能干心无愧地贸然将政府的权力交给像国家社会党那样的一个新党,这个新党没有多数的拥护,而且是心胸偏狭、嚣张闹事、不守纪律的。
这时,兴登堡表现了一定的激动情绪,提到最近发生的好几起事件——纳粹党人与警察的冲突、希特勒党徒攻击意见不同的人的暴行、对犹太人的殴辱以及其他非法行为。所有这一切事件都加强了他的信念,即在纳粹党内有许多不受驾驭的野性难驯的分子——在恳切地谈了一通之后,兴登堡向希特勒建议,要他宣布愿意同其他政党合作,特别是同右派和中间派的政党合作,他应该放弃片面的独揽大权的想法。兴登堡说,他如果同其他政党合作,就能够表现自己可以取得什么成就,作出什么改进。如果他能够取得成就,他在联合政府内的影响就会增加,甚至能占支配地位。兴登堡说,这也是一种最好的办法,可以消除普遍存在的恐惧。这种恐惧是:国家社会党如果组织政府,它就会滥用政府权力,压制一切其他观点,逐步消灭其他观点。兴登堡说,他愿意接受希特勒和他的运动的代表参加联合政府,至于这个政府的具体组成可以在以后再谈,但是他不能承担把全部权力交给希特勒一人的责任——但是希特勒坚决拒绝使自己置身于同其他政党领袖讨价还价的地位和在这种情况下组织一个联合政府。
因此会谈没有结果,但是老总统在会谈结束以前,仍旧站着,严厉地教训了纳粹党领袖一番。根据后来马上发表的官方公报,兴登堡「感到很遗憾,希特勒先生并不认为自己能够按照在国会选举前同意的那样来支持一个取得总统信任的全民政府」。在德高望重的总统看来,希特勒违反了诺言,但是却使总统对未来提高了警惕。公报继续说:「总统严重地告诫希特勒先生。他要以骑士的风度来领导国社党作为反对党的活动,要记住他对祖国和德国人民的责任。」
公报从兴登堡的观点叙述了会见的经过,并且指出希特勒要求得到「控制国家的全部权力」。它的突然发表,使戈培尔的宣传机器猝不及防,对希特勒的威信造成了很大的损害,不仅在一般公众中间是如此,而且在纳粹党人中间也是如此。这时,希特勒再次答辩说,他没有要求得到「全部权力」,他只要求得到总理职位和少数几个部,这已经没有用了。对兴登堡的话,一般都是深信不疑的。
与此同时,动员起来的冲锋队员们这时已经感到焦躁不安。希特勒当天晚上召见了他们的领袖,同他们谈了话。戈培尔在日记里写道:「这是一件困难的任务。谁知道他们是否能够保持原来的阵容。要对胜利在望的军队说,这次胜利已被剥夺,没有比这更困难的事了。」那天深夜,这个矮小的博士阅读胖德烈大王的信札,寻找安慰。第二天,他匆匆赶到波罗的海海滨去度假。他写道:「绝望的情绪弥漫在党内同志中间。」他甚至不愿出自己的房门同他们交谈。「至少在一星期之内,我不想听到关于政治的谈论。我只要阳光、空气、宁静。」
希特勒也回上萨尔斯堡去享受这些东西,考虑未来。正如戈培尔所说的,「第一个大好机会给错过了」。当时但泽的纳粹党须袖赫尔曼·劳希宁发现元首在山顶上愁眉不展,默默沉思。希特勒告诉他,「我们必须毫不留情」,然后大骂了巴本一通。但是他并没有丧失信心。他说话的口气,不时流露出仿佛已经当了总理一样,他说:「我的任务比俾斯麦的任务还困难。我必须先创建国家,然后才能开始处理我们所面临的国家任务。」但是,要是巴本和施莱彻尔组织军事独裁,镇压纳粹党,那怎么办?希特勒猝然问劳希宁,当时在国际联盟保护下的独立的弗里敦市但泽是否同德国订有引渡协议?劳希宁起初摸不着头脑,不知这个问题的意思,后来才明白,希特勒是想找个地方,在万一出事以后可以避难。戈培尔在日记中说:「有谣言说要逮捕元首。」但是即使到现在,在遭到共和国总统和巴本一施莱彻尔政府的拒绝以后,而且尽管他担心他的党可能被宣布为非法,他仍旧决心要坚持走他的「合法」道路。他压制了关于冲锋队举行政变的一切谈论。除了偶尔情绪消沉的片刻以外,他仍颇有信心,相信他总能达到目的——不是靠武力,也很少可能靠在议会取得多数,而是靠曾经把施莱彻尔和巴本送到最高地位的那种手段:靠幕后诡计,一种两个人就可以玩弄的把戏。
过不了很久,他就作了一个榜样。八月二十五日,戈培尔在伯希特斯加登同希特勒会谈,然后记道:「我们已同中央党进行联系,即使只是为了要对我们的对手施加压力也罢。」第二天,戈培尔回到柏林,发现施莱彻尔已经发觉「我们向中央党进行了试探」。次日,他去见这位将军,想弄清楚是不是那样。他觉得施莱彻尔似乎担心希特勒同天主教中央党的联合,因为如果他们一联合,他们就可以在国会里形成绝对多数。至于施莱彻尔,戈培尔写道:「我不知道这个人究竟有多少是真的,有多少是假的。」
正如戈培尔所说,同中央党的联系,只不过是作为对巴本政府施加压力的手段,但是结果却大为成功,这表现在国会中发生的一场滑稽戏一般的事件里,这个事件成了这个骑兵出身的总理未日的开端。原来,国会在八月三十日开会时,中央党同纳粹党一起选戈林为国会议长。因此,国会在九月十二日复会后开始它的工作会议时,将第一次由一个国社党人担任主席。戈林充分利用了他的机会。冯·巴本总理事前从总统那里弄来了一项解散国会的命令——在国会还没有开会着手工作以前就签发了它的死刑判决书,这还是第一次。但是在第一次工作会议上,巴本没有把命令带来。他带来的是一篇概述政府工作计划的报告,因为事前获得保证,如果共产党提出弹劾政府的动议,就会有一个民族党议员在大多数其他政党同意下出来反对进行表决。对于这种动议,六百多个议员中只要有一个议员反对就可以推迟表决。
但是当共产党议会党团领袖恩斯特·托格勒把他的弹劾动议作为程序修正案提出的时候,没有一个民族党议员或任何其他议员起来反对。最后弗立克代表纳粹党要求休会半小时。
巴本后来在他的回忆录中说:「现在情况变得很严重了,完全出于我的意料。」他派了一个信差火速前往总理府去取解散令。
这时候,希特勒在国会对过的国会议长府同他的议会党团开会,纳粹党处在进退维谷的境地,他们很感为难。他们觉得民族党不建议推迟表决是欺骗了他们。现在希特勒的党为了要推翻巴本政府,不得不在共产党的一个动议上投共产党的票了。希特勒决定硬着头皮这么做,虽然同共产党这样合作不是味儿。他命令他的议员投票赞成共产党的修正案,在巴本还没有来得及解散国会之前就把他推翻掉。当然,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戈林作为议长,必须在议会程序上玩弄一些巧妙的诡计和手段。这个前空军英雄是个多才多艺、英勇大胆的人物,这在以后其他更大的场面中也得到了证明,他果然未辱使命。
国会休会半小时后复会时,巴本夹着那个按照传统装有他匆匆取来的解散令的红色公事皮包来了。但是当他要求发言时,国会议长假装没有看见他,虽然巴本这时已涨红了脸,站起了身子,手中举着那张纸,让全场议员都看到。人人都看到了,就只有戈林一人没有看到。他的微笑着的脸转向另外一边。他宣布立即举行表决。据目击者的叙述,这时巴本的脸色已气得发白,他大步走向议长席,把解散令扔在他的桌上。但是戈林仍旧装着没看见,宣布进行表决。巴本在部长们(他们都不是议员)的跟随下大步走出会场。议员们进行了表决,结果是以五百一十三票对三十二票,弹劾了政府。到这时戈林才看到了这张愤怒地扔在他桌上的纸。他向国会宣读了上面的内容,随后作出裁决说,由于这是一个被合乎宪法的多数表决撤除职务的总理副签的,它没有任何效力。
由于这场滑稽戏,德国究竟哪些方面得到了胜利,哪些方面遭到了失败,他们的胜败程度如何,在当时都不是很清楚的。花花公子巴本让人给开了一个玩笑,这一点是没有疑问的;但是他当时一直是被人当作笑话来谈的,正如弗朗索瓦一庞赛所说,即使在他朋友看来也是如此。同样清楚的是,国会这一次行动表明了绝大多数德国人反对兴登堡一手挑选的总统政府。但是采取这种做法,岂不是进一步破坏了人民对议会制度的信任吗?至于纳粹党人,他们岂不是再一次表明他们不仅是随便胡来的,而且为了要达到目的,不惜同共产党勾结吗?此外,人民不是已经厌倦了选举,纳粹党在一年以内的第四次的不可避免的新选举中不是可能丧失选票吗?格利戈尔·施特拉塞,甚至是弗立克,都认为如此,并且认为,丧失选票对党来说可能会带来很严重的后果。
但是,据戈培尔那天晚上的记载,希特勒「乐极忘形。他又一次作了一个明确的、毫不含糊的决定」。
国会后来很快地承认了解散令,新选举定在十一月六日举行。对纳粹党来说,新选举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因为,戈培尔指出,人民对于政治演说和宣传已经感到厌倦了。他在十月十五日的日记里承认,甚至纳粹党内的工作人员也「由于这些永无休止的选举而弄得神经紧张不安。他们疲劳过度——」另外也有经济上的困难。大企业和大金融转而支持巴本了,因为他对他们作了一定的让步。正如丰克所警告的一样,他们对于希特勒拒绝同兴登堡合作,对于在他们看来他的日益发展的激进主义和不惜同共产党合作的倾向(国会事件证明了这一点),越来越感到不能信任。戈培尔在他十月十五日的日记中提到了这一点:「钱非常难弄。有『财产和教育』的先生们都支持政府。」
选举前几天,纳粹党同共产党一起在柏林举行了一次运输工人的罢工,而工会和社会党都没有支持这次罢工。正当纳粹党亟需经费在竞选运动的尾声中最后加一把劲的时候,这个行动使得企业界的人士更不愿意慷慨解囊了。戈培尔在十一月一日的日记中阴郁地写道:「经费短缺成了我们的长期病。我们没有足够的经费来进行一次真正大规模的竞选运动。许多资产阶级人士被我们参加罢工所吓退。甚至我们党内的许多同志也开始有怀疑了。」十一月五日,选举前夕的日记写道:「最后进攻。全党为避免失败,进行了拼命的努力。我们终于在最后一分钟弄到了一万马克。这笔钱星期六下午就要投入竞选运动。我们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现在让命运来作出决定吧。」
命运,还有德国选民,十一月六日在好些事情上作出了决定,但是其中没有一件事情对于崩溃中的共和国前途是有决定意义的。纳粹党丧失了二百万张选票,在国会中丧失了三十四个席位,一共只有一百九十六个席位。共产党增加了七十五万张选票,而社会民主党却丧失了这个数目,结果共产党在国会中的议席从八十九席增加到了一百席,而社会党从一百三十三席减少到了一百二十一席。支持政府的唯一政党德意志民族党增加了将近一百万张选票——显然得自纳粹党,议席从三十七席增加到了五十二席。国家社会党虽然仍是全国第一大党,但是丧失二百万张选票却是个很大的挫折。纳粹狂澜第一次退潮了,而且是从远远不够多数的那一点开始退潮的。不可战胜的神话破灭了。希特勒要争夺政权,现在所处的地位比七月以来的任何时候都要软弱。
巴本意识到这一点,于是撇开他自称的对希特勒的「个人厌憎」,在十一月十三日写了一封信给他,邀他前来「讨论局势」。但是希特勒在覆信中提出了许多条件,使巴本终于放弃了要想同他达成谅解的一切希望。纳粹党领袖顽固不化的态度并没有使态度随和、庸碌无能的总理感到意外,使他感到意外的是他的朋友和军师施莱彻尔现在提出的一个新建议。原来这个诡计多端的幕后操纵者已经得出这样的结论:巴本像前任勃鲁宁一样,现在已经不再有什么用处了。他的计谋无穷的头脑中现在酝酿着新的计划。他的好朋友巴本必须下台。总统必须不受任何牵制,可以自由地同各政党,特别是同最大的政党打交道。他要求巴本辞职,巴本和他的内阁就在十一月十七日辞职了。兴登堡立刻派人去请希特勒。
他们在十一月十九日的这次会见,气氛就不像八月十三日那次那么冷冰冰的了。这次总统请他的客人坐了下来,并且同他谈了一个小时以上。兴登堡向希特勒提出两个办法,供他选择:如果他能够提出一个具体的政纲并能在国会中争取到行得通的多数的支持,就让他当总理,否则就在巴本手下当副总理,而这个内阁又是靠紧急法令维持的总统内阁。希特勒在二十一日再度晋见了总统,他并且同梅斯纳通了几封信。但是没有达成任何协议。希特勒要在议会中获得行得通的多数是办不到的。虽然中央党同意在他不搞独裁的条件下支持他,但是休根堡不让民族党同他合作。因此希特勒只好恢复他原来的要求:担任总统内阁的总理,但是这个要求总统不肯答应。如果要成立一个靠总统命令施政的内阁,兴登堡宁可让他的朋友巴本来领导。他在梅斯纳代表他发出的一封信中说,不能把这样一个职位给希特勒,「因为这样一个内阁一定会发展成为一党独裁——在我的誓言和良心前面,我不能承担这个责任。」
老元帅在前一点上作的预言比后一点更为应验。至于希特勒,他再一次敲了总理府的大门,大门虽然开了一个缝,结果却又砰地关上了,教他碰了一鼻子灰。
巴本所希望的就是这个结果。他和施莱彻尔在十二月一日晚上去见兴登堡时,颇有信心地认为,他仍旧将被任命为总理。他根本没有怀疑到这个诡计多端的将军在玩弄什么把戏。原来施莱彻尔曾同施特拉塞联系,他探问如果纳粹党不愿参加巴本内阁,是否愿意参加他本人担任总理的内阁。这位将军请希特勒到柏林来会商,据德国报纸广泛流传的一种说法,也是后来大多数历史学家信以为真的说法,元首真的从慕尼黑搭了夜车前来柏林,但是半夜里在那拿被戈林接走,到魏玛参加纳粹党高级领导人的会谈去了。纳粹党关于这次事件的说法,可能比较确实一些,虽然这一点不免使人感到奇怪。戈培尔十一月三十日的日记说,柏林来了一封电报,要希特勒赶紧去,但是他决定不妨让施莱彻尔等一等。他要先去魏玛同他的同志们开会,还要在那里主持图林吉亚选举的竞选运动。在这次五大领袖戈林、戈培尔、施特拉塞、弗立克和希特勒在十二月一日举行的会议上,意见相当分歧。施特拉塞在弗立克的支持下主张,纳粹党至少要容忍施莱彻尔内阁,而他本人是主张参加这个内阁的。戈林和戈培尔竭力反对这个方针,希特勒站在他们一边。第二天,希特勒见了施莱彻尔派来见他的名叫奥特少校的人,叫后者去告诉将军,不要担任总理,但是这已经太迟了。
巴本天真地一直不知道施莱彻尔在他背后玩弄什么把戏。十二月一日晋见总统时,他一开始就满有自信地概述了他的计划。由他继续担任总理,根据总统命令行施政府职权,暂时不去理睬国会,等他「修改了宪法」以后再说。事实上,巴本所要作的「修改」,将使德国回到帝国的时代,恢复保守阶级的统治。他在纽伦堡审判和回忆录中都承认,而且他当时向兴登堡也承认,他的建议如果付诸实行,就需要「总统违反现行宪法」,但是他向元帅保证,「他把全国人民的福利放在他维护宪法的誓言之上,可能是有理由的」,因为——他又说——俾斯麦「为了国家的缘故」,一度也曾这样做过。
使巴本惊讶的是,施莱彻尔插言进来表示反对。他利用了老总统显然不愿违反维护宪法的誓言的心情。老总统的态度是,能够避免的话,最好避免。而这位将军认为是能够避免的。他相信,如果由他来领导,那是有可能组成一个在国会中争取到多数支持的政府的。他有把握能够使施特拉塞以及至少另外六十名纳粹党议员脱离希特勒。除了这批纳粹党人以外,他还能够取得中产阶级政党和社会民主党的支持。他甚至认为工会也会支持他。
对于这样一个主意,兴登堡大吃一惊,他于是当即回过头来要求巴本着手组织新政府。巴本后来说:「施莱彻尔显然呆住了。」他们向总统告辞了以后,发生了长时间的争论,但是没有达成任何协议。分手的时候,施莱彻尔用马丁·路德出发到决定命运的沃尔姆斯议会去的时候别人对路德说的那句有名的话对巴本说:「小僧侣,你挑了一条困难的道路。」
这条道路究竟多么困难,巴本在第二天早上九点钟举行内阁会议时就领教到了。
施莱彻尔站起来(巴本说)宣称,没有办法执行总统给我的指示。任何这样的尝试都将使国家陷于混乱,一旦发生总罢工,警察和军队不能保证维持交通和供应工作,一旦发生内战,他们也不能确保治安。参谋总部在这方面已经进行了研究,他已经命令奥特少校(报告起草人)等候内阁的指示,以便提出报告。
这时,这位将军就让奥特少校进来。如果说,施莱彻尔的发言使巴本感到震惊的话,那么欧根·奥特少校(希特勒后来任命他为驻东京大使)在时机上安排得很巧妙的报告使巴本完全垮了。奥特说的不过是:「守卫边境的任务和对付纳粹党与共产党的治安任务,是联邦政府和各邦政府现有军队力量所不能胜任的。因此建议联邦政府避免宣布紧急状态。」
德国陆军一度曾经打发过德皇卷铺盖,最近在施莱彻尔的教唆下把格罗讷将军和勃鲁宁总理赶下了台,如今开刀开到巴本头上来了,这使他感到又痛心又惊讶。他立刻带了这个消息去见兴登堡,希望总统会撤换国防部长施莱彻尔而挽留他任总理,而且他的确是这么建议的。
「我亲爱的巴本,」态度坚决的老总统答道,「如果我改变主意,你会瞧不起我的。但是我年纪太大了,经历也太多了,我不能承担内战的责任。我们唯一的希望是让施莱彻尔试一试他的运气。」
据巴本说,「两颗大泪珠」滚下了兴登堡的脸颊。几小时后,下台的总理在清理他的办公桌时,有人送来了总统的一帧相片,上面写着「Ichhatt『einenKameraden!」(「你是我的同志!」)第二天,总统亲笔写信给他,表示免除他的职务,「心情颇为沉重」,并且重申对他的信任「仍未有丝毫动摇」。这倒是真话,不久就会得到证明。
十二月二日,库特·冯·施莱彻尔担任了总理,这是一八九○年伯爵格奥尔格·里奥·冯·卡伯利维·德·卡伯拉拉·德·蒙特古哥利将军接替俾斯麦以来第一个将军担任这个职务。施莱彻尔的阴谋诡计终于在他对此是一窍不通的经济萧条达到了顶点的时候,在他竭力破坏的魏玛共和国已经崩溃的时候,在没有人再信任他、甚至他摆布了这么久的总统也不信任他的时候,把他送到了最高的职位。但是除了他以外,几乎人人都很明显地看到,他在这个高峰上的日子是屈指可数的。纳粹党对此深信不疑。戈培尔十二月二日的日记中有这么一何话:「施莱彻尔被任命为总理。他不会呆得很久。」
巴本也这么想。他由于自尊心受了伤害,深感不快,渴望对他的「朋友和继任人」(他在回忆录里这么称呼施莱彻尔)复仇。施莱彻尔为了要巴本走开,让他担任驻巴黎大使,但是巴本谢绝了。巴本说,总统希望他留在柏林,「近在身边」。要对这个阴谋大师布置他自己的阴谋网,柏林是个最有战略意义的地方,巴本像蜘蛛一样忙忙碌碌地织起阴谋网来。随着多难的一九三二年接近尾声,柏林到处都是阴谋集团,而且集团内部还有集团。除了巴本集团和施莱彻尔集团以外,总统府也有一个集团,在那里,兴登堡的儿子奥斯卡和他的国务秘书梅斯纳操纵着幕后的实权。西泽霍夫饭店也有一个集团,在那里,希特勒和他周围的人不仅在搞阴谋夺取政权,而且在搞阴谋干掉对方。不久,这种阴谋网越来越错综复杂,到一九三三年元旦时,这些阴谋家已经弄不清楚到底是谁在暗害谁了。不过,过不了很久,他们就会弄清楚的。
「我执政只有五十七天,」施莱彻尔有一次在留神倾听的法国大使听得到的地方说,「而且每一天都给背叛了五十七次。以后别跟我说什么『德国式的忠诚』了!」凭他自己的生涯和作为,他当然是这个问题的权威。
他一开始当总理,就邀格利戈尔·施特拉塞当德国副总理兼普鲁士总理,施莱彻尔由于邀希特勒参加他的政府失败,现在打算向施特拉塞放下这个钓饵来分裂纳粹党。有理由相信他是可能成功的,施特拉塞在党内是第二号人物,在党内左派分子中间,由于他们当真相信国家社会主义,他比希特勒更有人望。他是党的组织部门领导人,同地方各级党领袖有直接联系,看来颇得他们的拥护。他现在相信,希特勒已使他们的运动走到了绝路。比较激进的一些党徒已经开始投向共产党一边。党本身在经费上已陷于破产的境地。十一月间,弗里茨·蒂森曾经提出警告说,他已无法为他们的运动募到捐款。现在根本没有经费来付成千上万的党内工作人员的薪水或者维持冲锋队,仅仅后者,一个星期就需要二百五十万马克。纳粹党许多报刊的承印商也扬言要拒印他们的出版物,除非偿清欠账。戈培尔在十一月十一日的日记中谈到了这一点:「柏林组织的财务情况已经毫无希望。除了债务以外没有别的东西。」十二月间,他担心党内工作人员必须减薪。最后,十二月三日施莱彻尔会见施特拉塞那一天,图林吉亚选举结果,纳粹党丢了四十%的选票。显然,至少在施特拉塞看来是如此,纳粹党要靠选票取得政权,一辈子休想了。
他因此要求希特勒放弃他的「毫无还价」的政策,能捞到什么就是什么,参加施莱彻尔的联合政府。他担心,否则的话,党会垮台。他这么主张已经有好几个月了,戈培尔的日记从仲夏开始一直到十二月为止,充满了不满施特拉塞「不忠」于希特勒的话。
十二月五日党领袖们在柏林西泽霍夫饭店开会的时候,终于摊了牌。施特拉塞要求纳粹党至少「容忍」施莱彻尔政府,支持他的意见的有弗立克,后者是国会纳粹党团主席,他所以支持施特拉塞是因为议员中间有不少人担心,如果希特勒惹起任何新的选举,他们可能丧失议席和议员薪俸。戈林和戈培尔则坚决反对施特拉塞,把希特勒争取到他们一边。希特勒决定不「容忍」施莱彻尔政府,但是后来情况表明,他仍旧愿意同这个政府「谈判」。不过,他任命戈林来担任这个任务,据戈培尔的日记透露,希特勒已经风闻施特拉塞两天前同总理举行了一次秘密谈话。十二月七日那一天,希特勒和施特拉塞在西泽霍夫饭店进行了一次谈话,结果发生激烈争吵。希特勒指责他的主要副手背后下他的毒手,要把他轰下党内领导地位,分裂纳粹运动。施特拉塞矢口否认,赌咒说他一直是忠心耿耿的,反而指责希特勒把党引向毁灭的道路。显然,他还有一些话没有说,那些话是一九二五年以来一直梗在他的喉咙中的,但是他回到艾克西尔西亚饭店的房间里以后,把它们都写在一封给希特勒的信中,最后提出辞去党内一切职务的要求。
这封信在八日送到希特勒那里,据戈培尔的日记说,「像一颗炸弹」。西泽霍夫饭店的气氛顿时仿佛墓地一般。「我们都感到很沮丧失望,」戈培尔这么记载。这是希特勒自一九二五年重建党以来所遭受到的最大打击。现在,正当他快要取得政权之际,他的主要党徒背弃了他,扬言要粉碎他七年来的一切建树。
晚上(戈培尔写道)元首到我们家中来。很难强颜欢笑。我们都很沮丧,尤其是因为整个党有分裂的危险,我们过去的一切努力都要付诸东流了——莱伊博士来电话。党内形势时刻在恶化中。元首必须立刻回西泽霍夫。
深夜两点钟的时候,希特勒打电话叫戈培尔去见他。施特拉塞已向各晨报发表了他的消息,当时街头刚刚开始在叫卖晨报。希特勒的反应,据戈培尔的描述如下:
背叛!背叛!背叛!
元首在旅馆房间内来回踱步,有几小时之久。这种背叛行为,使他深感痛心。最后他停下步来说:如果党一旦垮台,我就用一支手枪在三分钟之内一了百了。
党没有垮台,希特勒也没有自杀。施特拉塞本来是可以达到这两重目的的,这样就会大大地改变历史的发展,但是在关键的时刻,他放弃他的努力了。弗立克在希特勒的同意下,在柏林到处找他,因为他们一致认为,为了拯救党不致陷于不可收拾的结局,必须想法补救这次争吵。但是施特拉塞尝够了这一切滋味,已经搭了火车南下,到阳光明媚的意大利去度假了。希特勒在瞅到敌手的弱点时最有办法,他马上狠狠还击。施特拉塞建立起来的政治组织由元首亲自接管,科隆区党组织领袖莱伊博士担任他的主要助手。施特拉塞的朋友都遭到清洗,党内各级领导人物都被召到柏林,在一份向希特勒宣誓效忠的宣言上签名,这他们都做了。
这个狡猾的奥地利人再一次摆脱了本来很可能会造成极其不利的结局的困境。至于格利戈尔·施特拉塞,过去曾有不少人认为他比希特勒了不起,如今一下子给毁了。「一个死了的人」,戈培尔在十二月九日的日记中这么称呼他。两年后希特勒决定清算老帐时,这句话分毫不错。
十二月十日,也就是被冯·施莱彻尔将军绊倒脚跟栽了一个筋斗后一星期,弗朗兹·冯·巴本开始布置他自己的阴谋网。那天晚上,他在贵族俱乐部发表了一篇演讲,他那短命内阁的班子就是从这个俱乐部的有钱贵族里头挑出来的。演讲之后,他同曾经向国家社会党捐款的科隆银行家库特·冯·施罗德男爵作了一次密谈。他建议这位银行家给他安排一下,让他秘密会见希特勒。巴本在他的回忆录中说,提出这个建议的,是施罗德,但是承认他同意了这个建议。说也凑巧,希特勒的经济顾问,他同企业界的联系人之一威廉·凯普勒代表纳粹党领袖,也提出了同样的建议。
在几个星期之前还是冤家对头的这两个人于一月四日上午在施罗德的科隆寓所会晤,他们希望这次会晤能严守秘密。但是当巴本刚到门口时就有一个摄影记者拍了他一张照,他虽然感到意外,但是直到第二天以前也还没有在意。希特勒由赫斯、希姆莱和凯普勒陪同前来,但是在进入施罗德的书房以前,把他的助手留在客厅里等候。他在书房里同巴本和他们两人的主人密谈了两个钟头。会谈开始时气氛并不太妙,希特勒悻悻地抱怨巴本在当总理时对待纳粹党的做法,但是,不久就有了转折,这个转折后来证明对这两个人来说也好,对他们的国家来说也好,都是有决定性意义的。对于这个纳粹党领袖来说,当时是个关键性的时刻。他作了超人的努力,在施特拉塞叛党以后,好容易仍保持了党的团结。他在全国各地奔走,一天要在三四次集会上讲话,争取党的领袖们仍旧团结一致支持他。但是纳粹党人的情绪仍旧低落,党在经费上处在破产的境地。许多人说,党已经完蛋了。戈培尔在这一年最后一星期的日记中反映了这种普遍的感觉:「一九三二年给我们带来了永恒的恶运——过去情况困难,前途黯淡莫测;一切希望都已化为泡影。」
因此,希特勒要取得政权,他的讨价还价地位已不如上一年的夏天和秋天时那么有利。但是巴本也是如此;他已经下了台。两人都处在逆境,因此想法倒一致了。
他们到底在哪些条件上取得了一致意见,各人的说法不一样。巴本在纽伦堡审判中和回忆录中都毫无愧色地说:他一直忠于施莱彻尔,因此仅仅向希特勒建议参加这位将军的内阁。但是鉴于巴本有长期弄虚作假的历史,鉴于他有想在纽伦堡和回忆录中洗雪自己的自然愿望,以及鉴于后来的事实,似乎可以肯定,施罗德在纽伦堡提出的另一种完全不同的说法是比较可信的。这位银行家说,巴本的建议是由一个希特勒一巴本内阁来代替施莱彻尔内阁,在这个内阁中,两人地位平等。但是:
希特勒——说,如果他担任总理,他必须是政府的首脑,巴本的支持者可以参加他的政府,担任部长,只要他们同意他的要改变许多情况的政策。这类改变包括:在德国的领导地位上驱逐社会民主党人、共产党人和犹太人,恢复社会生活中的秩序。冯·巴本和希特勒在原则上达成了协议——他们同意,必须拟出进一步的细节,这可以在柏林或某个其他方便的地方来进行。
当然,这要在严守秘密的情况下进行。但是使希特勒和巴本大吃一惊的是,柏林报纸在一月五日早晨以大字标题报导了科隆会谈,并且发表社论攻击巴本对施莱彻尔不忠实。原来这位狡猾的将军真是足智多谋,他早已布置了密探,巴本后来获悉,在他进入施罗德寓所前给他拍照的记者就是施莱彻尔派出的一个密探。
除了达成同巴本的协议以外,希特勒在科隆会谈中还得到了两件对他来说很有价值的东西。他从前任总理那里获悉,兴登堡没有授权施莱彻尔解散国会。这就是说,纳粹党在共产党协助下可以随时推翻这个将军。其次是,这次会谈中取得了谅解,西德企业界愿意承担纳粹党的债务。科隆会谈后两天,戈培尔的日记中提到了「政治方面的可喜发展」,但是仍旧抱怨「财务情况不好」。十天以后,在一月十六日,他谈到党的财务情况「一夜之间有了根本好转」。
另外一方面,施莱彻尔着手努力建立一个稳定的政府,他的乐观态度,退一万步说,也未免太近视了。十二月十五日,他向全国人民发表了一篇炉边广播演说,要求他的听众忘掉他是一个将军,并且向他们保证,他「既不是资本主义也不是社会主义」的拥护者,在他看来「像私营经济或计划经济之类的概念已经失去了它们的恐怖意义」。他说,他的主要任务是:为失业者找到工作,使国家在经济上能自立。捐税不会再增加,工资不会再降低。事实上,他还取消了巴本宣布的最近一次减低工资和救济金的决定。此外,他还停止实行巴本为了大地主的利益而实行的农产品限额,而实行另外一个计划,从东部破产了的容克庄园中没收了八十万英亩的土地,分给二万五千户农民。此外,像煤和肉这种必需品的价格也将用严格的管制办法来加以压低。
这无疑是呼吁那些他迄今为止一直反对的和冷落的群众支持他,施莱彻尔继此以后还同工会领袖会谈,给了他们这种印象:在他设想中的将来,有组织的劳工和陆军是国家的两大支柱。但是劳工界并没有相信一个他们极端不信任的人,他们拒绝同他合作。
另一方面,工业家和大地主们都起来反对新总理的施政纲领,他们叫嚷说,这个纲领是不折不扣的布尔什维主义。企业家们对于施莱彻尔突然同工会亲善感到十分震惊。大庄园主则对于他取消农业保护感到非常生气,对他没收东部破产庄园的前途感到极为恐惧。一月十二日,大庄园主团体「农业联盟」尖锐地攻击了政府,该联盟的领袖(其中有两个人是纳粹党员)晋见总统,并提出抗议。兴登堡自己现在也成了一个容克地主,他召见他的总理,加以责问。施莱彻尔的答复是:威胁要公布国会关于「东部救济」贷款的秘密报告,当时人人知道这桩丑闻牵涉到好几百户容克世家望族,他们从政府的无偿「贷款」中得到好处,其中甚至间接牵涉到总统本人,因为送给他的东普鲁士庄园的地契在过户时非法地使用了他儿子的名字以逃避遗产税。
尽管工业家和地主们吵吵嚷嚷,而工会的态度又很冷淡,施莱彻尔仍莫名其妙地颇有信心,认为一切都很顺利。一九三三年元旦那一天,他偕同内阁阁员晋见老总统,后者表示颇为快慰,因为「最严重的困难已经克服,我们的面前已经打开了向上的道路」。一月四日,也就是巴本和希特勒在科隆密谈的那一天,总理安排让从意大利阳光下休假归来的施特拉塞晋见兴登堡。这个前纳粹党中第二号人物过了几天第二次见到总统时便表示愿意参加施莱彻尔内阁。这个行动在纳粹党阵营中引起了震惊,当时纳粹党正集中力量在小小的利普邦进行竞选,希特勒和他所有的主要助手都在那里活动;想在地方选举中取得胜利,以便改善元首同巴本的谈判地位。戈培尔的日记记述了戈林在一月十三日午夜带来了施特拉塞的坏消息,当时党的领袖们都通宵未睡,彻夜讨论这个问题,大家一致认为,如果他就职的话,对党来说,将是一个严重挫折。
施莱彻尔也是这么想,所以一月十五日,当时的奥地利司法部长库特·冯·许士尼格访问他的时候,他向许士尼格保证,「希特勒先生不再成为一个问题了,他的运动已不再成为一种政治上的危险了,整个问题已经解决,这已成为过去的事情了」。
但是施特拉塞并没有参加内阁,民族党领袖休根堡也没有参加内阁,休根堡在前一天(一月十四日)本来曾经答应兴登堡参加内阁的。这两个人都投向了希特勒,不过施特拉塞遭到了冷淡,而休根堡则比较成功。一月十五日那天,正当施莱彻尔向许士尼格兴高采烈地谈到希特勒的末日时,纳粹党在利普的地方选举中取得了胜利。虽然这次胜利谈不上是什么伟大成就。全部选票只有九万张,纳粹党得了三.八万张选票,即占三十九%,比前一次选举增加了约十七%。但是,纳粹党的领袖们在戈培尔的领导下大肆宣传他们的「胜利」,奇怪的是,这似乎对一些保守派人士造成了深刻的印象,其中包括兴登堡幕后的一些人物,主要是国务秘书梅斯纳和总统的儿子奥斯卡。
一月二十二日晚上,这两位先生偷偷地溜出了总统府,坐上一辆出租车(据梅斯纳说,这是为了避免引起注意),到一个迄今为止还默默无闻的纳粹党人郊外的寓所,这个人名叫约希姆·冯·里宾特洛甫,是巴本的一个朋友,他们在大战期间曾一起在土耳其战线服役过。梅斯纳和奥斯卡在里宾特洛甫的家中会见了巴本、希特勒、戈林和弗立克。据梅斯纳的说法,在这个命运攸关的晚上以前,奥斯卡·冯·兴登堡一直反对与纳粹党人有什么来往。希特勒可能知道这一点;不管怎么样,他坚持要同奥斯卡举行一次「单独」会谈,而使梅斯纳感到意外的是,小兴登堡居然同意了,同希特勒一起退到另外一间房中,密谈了一小时。总统的儿子既不以头脑灵敏闻名,也不以性格坚强著称,希特勒究竟同他谈了一些什么,这一点从来没有透露过。不过纳粹党人士中间一般都认为,希特勒施出了威胁和利诱的手段,威胁方面包括要向公众揭露奥斯卡与东部救济丑闻的不清不白关系以及兴登堡产业上的逃税行为。至于利诱,可以从这个事实中看出:几个月后,兴登堡一家在纽台克的产业增加了五千英亩免税的土地,还有在一九三四年八月,奥斯卡从上校擢升为陆军少将。
无论如何,毫无疑问,希特勒对总统的儿子起了很大的影响。梅斯纳后来在纽伦堡审讯时的证词中说:「在坐出租车回总统府时,奥斯卡·冯·兴登堡特别沉默,他所议的唯一一句话是,这是无可奈何的事——必须让纳粹党参加政府。我的印象是,希特勒成功地迷住了他。」
现在只待希特勒迷住做父亲的了。这应该承认是比较困难的,因为老元帅的神志无论如何胡涂,他的花岗石般的性格却并未因年老而有所软化。比较困难,但是也不是办不到的。巴本孜孜不倦地每天在对这位老人做工作。可以很容易地看出,施莱彻尔再狡猾也免不了要摔跤了。他既没有能够把纳粹党争取过来,又没有能够分裂他们。他也不能取得民族党、中央党或社会民主党的支持。
因此,在一月二十三日,施莱彻尔去见兴登堡,承认他不能在国会中争取到多数的支持,要求解散国会,按照宪法第四十八条,授与他紧急权力,根据总统命令行使政府职权。据梅斯纳的说法,这位将军还要求「暂时取消」国会,并且坦率地承认,他将不得不把他的政府转入「军事独裁」。施莱彻尔施尽了计策,到头来仍回到已本在十二月间所处的地位,但是现在他们两个人所扮演的角色已经颠倒过来了。当时巴本要求授予紧急权力,而施莱彻尔加以反对,建议由他自己在纳粹党的支持下组织一个多数派政府。现在坚持要进行独裁统治的是这位将军了,而狡猾的狐狸巴本却向老元帅保证,他能够拉拢希特勒组织政府,在国会中拥有多数的支持。无赖汉和阴谋家就是这样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
兴登堡提醒施莱彻尔,他自己当初在十二月二日推翻巴本政府时所提出的理由,并且告诉他说,这些理由现在仍旧有效。他吩咐施莱彻尔回去设法在国会中争取多数的支持。这么一下,施莱彻尔就完了,而且他自己也明白。凡是知道这个内情的人也都知道这一点。戈培尔就是少数知道内情的人之一,他在第二天的日记中说:「施莱彻尔这个使这么许多人垮过台的人,随时都可能垮台。」
他垮台的日子最后在一月二十八日正式来到了。那一天,他晋见总统,提出他的政府的辞呈。兴登堡对这位感到幻灭的将军说:「我一只脚已经踏进了棺材,我不敢说,我将来在天堂中对这个行动不会感到遗憾。」而施莱彻尔的答复是:「在这次背信之后,先生,我不敢说你会进天堂。」从此之后,他在德国历史中就很快地销声匿迹了。
同一天中午,巴本受总统之托,探索「在宪法条件的范围内」组织一个以希特勒为首的政府的可能性。一个星期以来,这个狡猾的野心勃勃的人一直在想在最后一刻背叛希特勒,再一次担任一个在休根堡支持下的总统内阁的总理。戈培尔在一月二十七日的日记中说:「仍有可能,巴本将再度出任总理。」一天以前,施莱彻尔曾派陆军总司令冯·哈麦施坦因去见总统,警告他不要选用巴本。在柏林当时弥漫着的迷魂阵般的阴谋网中,施莱彻尔在最后一分钟突然赞成以希特勒来代替他了。兴登堡却向陆军总司令保证,他无意任用「那个奥地利下士」。
第二天,一月二十九日那个星期天,是个关键性的一天,各个阴谋家都在拼命玩弄最后一手,使得首都充满了各种各样互相矛盾的惊人谣言,不过并不是所有谣言都是毫无根据的。施莱彻尔再次派遣忠实的哈麦施坦因去兴风作浪。这位陆军总司令找到希特勒,再一次提醒他,巴本可能把他抛弃掉,纳粹党领袖最好还是同已经下台的总理和陆军结盟。希特勒对此不感兴趣。他回到西泽霍夫饭店,同他的助手们一起喝咖啡吃蛋糕,就是在这时候,戈林带来了消息说,元首明天将被任命为总理。
那天晚上,纳粹党的首领们部在帝国总理广场戈培尔寓所庆祝这个重要的消息,这时施莱彻尔又派了一个使者,带来了惊人的消息。这个使者是瓦尔纳·冯·阿尔文斯勒本,他对阴谋的兴趣之大竟到了这样的程度:如果一时没有阴谋,他自己就制造一个。他告诉正在庆祝的人们说,施莱彻尔和哈麦施坦因已命波茨坦卫戍部队进入戒备状态,准备劫持老总统到纽台克去,建立军事独裁。这种说法大大地夸大了实际情况。这两位将军可能有此想法,但是可以肯定他们还没有采取任何行动。但是,纳粹党人一惊之下,变得歇斯底里起来。戈林急急忙忙拖着他那肥大的身躯,穿过广场,去向总统和巴本报警。至于希特勒做了什么,他自己后来是这么描述的:
我对这一(军事)政变计划的第一个反应是:派人去找柏林冲锋队长冯·赫尔道夫伯爵,通过他把柏林的全部冲锋队员都动员起来。同时我指示能够信托的警察局方面的韦克少校,准备派遣六营警察突然占领威廉街——最后,我指示冯·勃洛姆堡将军(他已被选定为未来的国防部长)在一月三O日上午八时抵达柏林时立即前去见老头子,向他宣誓就职,这样,就可以处在国防军总司令的地位上去镇压掉任何可能的政变尝试。
瓦尔纳·冯·勃洛姆堡将军当时正代表德国在日内瓦参加裁军会议,背着施莱彻尔和陆军总司令——在这个疯狂的时期里,一切事情都是背着某一个人做的——把他召回来在希特勒一巴本内阁中担任国防部长的,并不是希特勒,因为他还没有当权,而是兴登堡和巴本。正如希特勒后来所说的,勃洛姆堡将军是早已得到希特勒的信任的一个人,受到他在东普鲁士的参谋长、一个直言不讳的纳粹同情者瓦尔特·冯·莱希瑙上校的很大影响。当勃洛姆堡在一月三十日一早到达柏林的时候,车站上有两个军官带着两个互相矛盾的命令来接他。一个是冯·孔茨恩少校,他是哈麦施坦因的副官,命令他去向陆军总司令报到。一个是奥斯卡·冯·兴登堡上校,他是自己父亲的副官,命令他去向共和国总统报到。勃洛姆堡给弄得莫名其妙,结果去见了总统,立即宣誓就任国防部长之职,因此不仅有权镇压陆军方面的任何政变尝试,而且有权强使军方支持几小时后即将任命的新政府。陆军在这个关键性时刻终于接受了希特勒,对于这一点,希特勒一直是感激的。他不久就在一次党的集会上说,「要是在革命的日子里,陆军没有站在我们一边,我们就不会有今天了」。在未来的日子里,对于军官团来说,这是一个沉重的责任,到最后,他们将后悔不已。
在一九三三年一月三十日这个冬天的早晨,魏玛共和国的悲剧、德国人十四年来徒劳无益地要想实行民主制度的笨拙努力的悲剧,终于告终了。但是,在最后一分钟,在闭幕以前,在那些想要埋葬共和政体的形形色色的阴谋家中间,还发生了一出小小的滑稽戏。巴本后来是这样描述的:
大约十点半的时候,新内阁人员在我的家中会齐,然后穿过花园到总统府,在梅斯纳的办公室中等着。希特勒马上又提出了他对没有被任命为普鲁士长官的不满。他认为这严重地限制了他的权力。我告诉他——这项任命可以放到以后再说。对此,希特勒答称,如果他的权力因此受到限制,他就要坚持国会举行新选举。
这样一来,形势又完全改变了,讨论又激烈起来。休根堡特别反对这个主张,希特勒为了要使他安心,便说,不论(选举)结果如何,他不会改变内阁的成分——这时已经早过了十一点了,而我们预定要在十一点晋见总统。
梅斯纳叫我们结束讨论,因为兴登堡不愿久等。突然发生意见冲突使我担心,新联合政府还没有产生就可能破裂——最后,我们被带去见总统,我作了必要的正式介绍。兴登堡讲了短短的一段话,谈到为了国家利益进行充分合作的必要性,然后就监督我们宣誓就职。希特勒内阁就此成立。
这样,通过走后门,通过同他私下厌憎的老派反动分子在政治上作一笔不能见人的交易的办法,这个从维也纳来的前流浪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弃儿、激烈的革命分子,就成了这个伟大国家的总理。
毫无疑问,国家社会党在政府中肯定是处于少数的地位;在内阁十一个职位中,他们只占了三个,而且除了总理一职以外,他们所占的都不是重要职位。弗立克担任内政部长,但并没有像欧洲大多数国家的内政部长那样控制着警察,德国的警察是由各邦自己控制的。第三个纳粹党阁员是戈林,但是没有适当的部可以给他,于是他就被任命为不管部长,其默契的条件是,一旦德国有了空军后,就任命他为航空部长。很少有人注意到,戈林同时兼任普鲁士的内政部长,这个职务控制着普鲁士的警察;而在当时,大家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联邦内阁上。使许多人感到奇怪的是,内阁名单中没有戈培尔的名字;他暂时给置在脑后了。
几个重要的部都给了保守分子,他们颇有把握地以为已经把希特勒笼络住,可以为他们的目的服务了。牛赖特继续任外交部长,勃洛姆堡任国防部长,休根堡任经济与农业部长,钢盔队头子赛尔特任劳工部长;其他各部仍由巴本在八个月以前任命的非党「专家」担任。巴本本人是联邦副总理兼普鲁士总理,而且兴登堡向巴本保证,除非由副总理伴同前来,他不会接见总理。巴本认为,这种独特的地位,使他能够对激进的纳粹党领袖增加一重牵制。而且还有一层:这个内阁出自巴本的构思,是巴本的产物,他相信,在坚决的老总统(老总统是他的朋友、仰慕者和保护者)的帮助下,在他的保守派同僚(他们在人数上以八对三胜过难以驾驭的纳粹党人)的明确支持下,他能够掌握这个内阁。
但是这个浮夸轻薄、姑息养奸的政客并不了解希特勒——实际上也没有人真正了解希特勒——他也不了解支持他的势力有多大力量。巴本也不了解——除了希特勒以外也没有别人能了解——既有的有势力机构:陆军、教会、工会、政党,或者广大的非纳粹党中产阶级和高度有组织的无产阶级,他们的难以解释的软弱已经到了近乎瘫痪的程度。正如后来巴本悲哀地所说的,他们都会「不经一战就投降」。
对于民主共和国的放弃和阿道夫·希特勒的得势,德国任何阶级、集团、政党都不能逃避其应负的一份责任。凡是反对纳粹主义的德国人,他们的致命错误是没有团结起来反对它。国家社会党一九三二年七月最受群众拥护的时候,也不过赢得了三十七%的选票。但是,表示反对希特勒的六十三%的德国人民,当时陷于四分五裂的状态,而且目光也过于短浅,不能联合起来对付共同危险。他们当时一定知道如果他们不团结起来(不论多么暂时)加以扑灭,这个共同危险就会压倒他们的。共产党在莫斯科的指示下到最后还坚持这种愚蠢的主张:先要摧毁社会民主党,推毁社会民主党的工会,摧毁不论什么样的中产阶级民主力量。他们所根据的是这种颇可怀疑的理论:虽然这样做会导致建立纳粹政权,但是这个政权将是暂时的,最后必然会促成资本主义的崩溃,而在资本主义崩溃后,共产党就可以掌握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在布尔什维派马克思主义者看来,法西斯主义是垂死的资本主义的最后阶段;在这个阶段以后,就是共产党的世界了!
社会民主党人则由于十四年来同其他政党分享共和国的政治权力,为了维持联合政府作尽了一切必要的妥协,它的力量和热情已经消耗殆尽;他们的党已经仅仅成了一个机会主义的施加压力集团,只求为他们的力量的主要靠山工会争取到一些让步。有些社会党人说,幸运没有降临到他们的头上,因为不择手段和不讲民主的共产党分裂了工人阶级;经济萧条进一步打击了社会民主党,削弱了工会,使他们的党失去了几百万失业者的支持,后者在绝望之下不是转向共产党就是转向纳粹党。这话可能不错。但是社会民主党的悲剧是不能仅仅用运气不好来解释的。他们在一九一八年十一月的时候曾经有过掌握德国政权的机会,按照他们一向宣传的社会民主主义来建立一个国家。
但是,他们缺乏这么做的果断决心。现在到三十年代开始的时候,他们已经成了一个精疲力竭的失败主义的党,占支配地位的是一些心地善良而大多数能力平庸的老人。虽然他们忠于共和国到底,但是在最后过于慌张胆怯,不敢承当为了保卫共和国就必须承当的风险,当巴本派出一班士兵去摧毁普鲁士的合宪政府时,他们没有能够行动起来,这就是一个明证。
在左派与右派之间,德国缺少一个政治上有力量的中产阶级,而这种中产阶级在其他国家如法国、英国、美国已证明是民主制度的中流砥柱。在民主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年中,中产阶级政党民主党、人民党、中央党一共获得了一二○○万张选票,仅仅比两个社会党派别少二百万张选票。但是从这个时候起,由于他们的拥护者转向希特勒和民族党,他们的力量日趋衰退。在一九一九年,民主党还有七十四名议员当选参加国会,到一九三二年时,他们就只剩下两个议席了。人民党的议席在一九二○年是六十二个,到一九三二年只剩下十一个。只有天主教中央党自始至终保持了他们的投票实力。在一九一九年共和国第一次选举中,中央党在国会中获得了七十一个席位,到一九三二年仍旧有七十个席位。但是中央党从惮斯麦时代起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个机会主义的政党,较之社会民主党有过之无不及,对于任何政府,只要向它的特殊利益有所让步,它就一律加以支持。虽然它似乎是忠于共和国,忠于共和国的民主制度的,但是,我们前面已谈到,它的领导人,在巴本和民族党人还没有抢过他们之前,就已经在同纳粹党谈判要把总理一职送给希特勒了。
如果说,德意志共和国缺少一个政治上走中间路线的阶级的话,它也缺少一个真正保守的政党在许多其他国家所起的稳定作用。德国民族党在一九二四年最发展的时候获得了六百万张选票,有一百零三人当选国会议员,成了国会中第二大党。但是在当时——在魏玛共和国时期的几乎所有其他时候也是这样——他们不论在朝或在野都不愿担负责任,唯一例外是他们在二十年代所参加过的两次短命内阁。大部分把选票投给民族党的德国右派所希望的是推翻共和国,恢复德意志帝国,恢复他们在帝国中的一切原有特权。事实上,不论作为个人来说也好,或者作为阶级来说也好,共和国对右派是极其宽大的,而且考虑到右派梦寐以求的目的,可以说是格外容忍。我们已经谈到,共和国允许陆军可以保持一个国中之国,企业家和银行家可以牟取巨额利润,容克地主可以用政府贷款来维持他们经营不善的庄园,而这种贷款从来没有偿还过,也很少用来改良他们的土地。然而共和国这样宽大相待,并没有博得他们的感激或忠诚。他们竭力破坏共和国的基础,一直到最后同希特勒结盟把共和国彻底推翻,其心胸之狭隘,偏见之深固,眼光之短浅,即使在今日回顾起来,也不免使作者感到不可想象。
在这个前维也纳流浪汉身上,保守的阶级认为他们找到了一个能乖乖听话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目标的人。毁灭共和国只不过是第一步。他们所希望的目标是建立一个极权主义的德国,这个德国在国内能够不再搞什么民主的「无聊玩意儿」,剥夺工会的权力,对外能够废除一九一八年的判决,挣脱凡尔赛和约的枷锁,重建一支强大的陆军,以其军事力量恢复德国在世界上的地位。这也是希特勒的目标。虽然他有着保守派所缺少的东西——群众的拥护,右派仍以为他将仍旧在他们的股掌之上。在联邦内阁中他不是居于三对八的劣势吗?保守派有这样优势的地位就能够(至少他们自己这么想)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又不致于让纳粹党实现其地道纳粹主义的暴政。按照他们的实际情况来说,他们的确是规矩正派、敬畏上帝的一些人。
霍亨佐伦帝国是靠普鲁士的军事胜利建立的,而德意志共和国所赖以建立的基础却是经过一场大战在协约国手中遭到的军事失败。至于第三帝国,既不靠军事的胜负,也不靠外国的影响。它成立于和平的时期,是由德国人自己用和平的手段建立的,既产自他们的软弱,也产自他们的力量。把纳粹党的暴政加在自己身上的,是德国人自己。这一点,在一九三三年一月三十日中午,当兴登堡总统按照完全合乎宪法的方式把总理一职的重任委诸阿道夫·希特勒的时候,很多德国人,也许可以说大多数德国人,都是没有意识到的。但是,他们不久就要体会到这一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