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江淙这一趟走了快半年, 回来后,立刻就被周丰年给抓走了。

最近南边来了不少人,专门在森林中挖采人参, 有普句人也有大梁的,和查图部落的人起了争执, 有不少伤亡,这片古老的森林已经不像从前那么平静了。

朝廷自然不会放弃这片富饶的森林,已经划为疆土, 派人驻守森林,但相比于偌大的林子, 那点官兵少的可怜, 守卫任务实在是繁重, 今年又拨了几千士兵过来。

边城的变化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内城建的差不多,官兵全都搬去了新城,同时外城的城墙也开始一点点的起来了。

新城那条通南北的街道开起了铺子,大都是食肆和酒馆,来光顾的是流犯和官兵, 边城的百姓们依旧节俭持家, 不愿意多花钱。

因为要种地, 牲口和家畜众多,用水方便, 村里的人依旧还住在老城这边。

李家人招待陆家客人时, 李青文去找周瑶, 结果却扑了空。

早就听说了周瑶回安阳关探亲, 但是过了这么久竟然还没回来, 真的很令人意外。

在家歇息了几日,李青文跟着大家伙下地薅草。

去年收成很好,家家户户粮食满仓,今年的稻田开出来不少,有方氏和洪州过来的一众姑娘在,教大家伙种稻子。

耐寒的水稻种出来,虽然亩产才一百多斤,但多种几亩地,改善了大家伙的饭食,白米饭再也不像是从前那般,只会出现在梦里。

高粱、谷子、水稻、小麦、黍子、大麦、荞麦还有大豆,庄稼的种类越来越多,菜也多了不少,胡萝卜、洋葱、豌豆、甘蓝、花椰菜,这些都是从罗车国那里得到的种子,已经在边城落地生根。

种的最多的自然是南瓜,因为产量高,味道香甜,深受所有人喜欢,不论是百姓还是官兵,都种了许多。

这个时节,站在山坡上往下看,四处都能瞧到黄色的南瓜花。

之前种的那些树苗都长大了不少,虽然李青文在去年和今年的春天不在,但依旧有人育苗种树,林子比从前更多了几片。

干活累的时候,直起身歇口气,擦擦汗,深吸一口气,可以在风中闻到酒香味道,那是李茂群在带着人酿酒。高粱做白酒,大麦酿啤酒,这些酒小部分留在边城,大部分都会被拉到京城,专门供给羊蝎子火锅铺子。

从前这条从北往南流的河只供人提水、捕鱼和饮牲口,现在可热闹多了。

除了两边一块块水田,还有摇摇摆摆的小柳树,下游则是成群的野鸭和牛羊,向阳的地方空出一片地儿,拉着长长绳子,专门晾晒药材。

去年新建成了两个磨房,一个是坐落在河边的水磨房,另外一个是二层的风磨房,有了这两个,人和牲口都省了太多的力气。

虽然盖磨坊的念头是李青文想出来的,下力气的是村里人,郑准也给了很多指点。

刚回来的时候,李青文就看到外面多了许多新房子,这两年边城成亲的人可不少,有了富裕的地方,自然都想多盖房子。

成亲的多,生孩子自然也不少,晚上在外面吃饭,婴孩的啼哭声从四面八方传来,那叫一个响亮。

将京城周家托付的东西送过去时,李青文听周从信说,临肃那边的流犯可能要被押解到边城来,以后那里会成为大梁最北的码头。

这并不是无的放矢,虽然还没有正式的下旨,但李青文也听江淙说过了,边城比临肃重要的多,没必要为了那点贡品而耗费那么大的人力和物力。

这个时节最让人烦恼的是,抱着大狗很热,不单是人流汗不止,狗也不停的吐着舌头。

这次回来,李茂贤和陈氏一直在招待陆家人,李青瑞反倒一直在问李青文去洪州的事情,还打探江家有没有催江淙成家。

李青文当然不能说,他们的事情暴露了,只能勉强搪塞,招架不住时,岔话道:“江淙有他的打算,大哥,你还是多操心操心二哥和四哥的事儿吧。”

“你以为我想多管闲事?!”李青瑞一脸的恨铁不成钢,“要不是我答应过你,哪里会掺和江家的事!”

“答应什么?”李青文扭头端着大海碗喝了一口水,扭头问道。

李青瑞盯着幺弟看了半天,“你不记得受伤的时候跟我说过什么了?”

李青文摇头,只觉得大哥的眼神有些奇怪。

看着他那完全不作伪的神情,李青瑞长长的叹了一口气,这才明白,昏迷前说的话,他都已经不记得了……

难怪,回来后,自己各种暗示,他依旧一副掩藏的模样。

好家伙,自己处心积虑的想要替弟弟和江淙考量,结果他竟然都忘记了,李青瑞的心情别提多复杂了。

看到大哥扭头就走,李青文转过身去还拍了拍胸脯,吓了他一跳,还以为自己和江淙的事情被大哥发现端倪了……

薅完草,李青文去到营地里头,吃了几顿方氏做的饭菜,说了洪州的种种。

田里的活忙完了,李青文跟着小四哥和村里的年轻人去了桦树林,这里撒下了许多从京城买回来的花种,姹紫嫣红的一片,蜂蜜在花丛中穿梭,采集甜甜的蜜水飞到巢窝。

这个时候是一年一度割蜜的季节,随着不停的分箱和种花,每年采蜜越来越多,算上北面的椴树林,差不多能有二百多桶。

从边城到桦树林这条路每年要往返好几次,已经修的差不多了,风一吹,路边的小树摇着绿脑袋。

因为野物多,每年这些小树都会被啃,命硬的能活下来,死掉的就得重新补重,待树活过两年,便用刷子在上面刷点苦药粉,中过招的都不愿意再吃它们。

蜂蜜一拉回来,女人们便开始忙了,大木桶放在地上沉几天,然后用滤布弄去腊渣,然后分装到坛子和小木桶里面。

虽然周瑶不在,但她离开时说了会回来,大家伙还是习惯将蜂蜡什么都给她留下。

回到家以后的日子过的很快,忙忙碌碌的,转眼便到了八月。

八月的风明显就没有那么柔和了,吹落了干花,早熟的庄稼叶子被吹干,其他的穗子也越发饱满。

李青文还惦记着要跟江淙去查图部落,便跟着村里去森林中采果子的队伍一同从家里出发。

这一行,除了村里人还有官兵,官兵里面有要去东边岗哨和森林换防的,也有跟着一起采果子和各种干货的。

从前,他们都是在秋收之后才去森林,那个时候只能打打猎,做做蜡烛,现在愈发熟悉了,秋天便开始去森林,这里的收获并不比地里的少。

村里的人对京城十分好奇,逮着李青文问东问西,同时也抱怨,读书太辛苦了,天天摇头晃脑的,还不如骑马放羊来的痛快。

现在,村里不管男孩女孩都要读书,虽然每家长辈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出息,但都明白,识字容易,真想考去做官很难,毕竟李青卓只有一个,不是谁家孩子都能赶的上的。

读书确实辛苦,女孩大都性子沉稳,能坐的住,男孩从前漫山遍野跑的惯了,冷不丁的被拘在学堂,浑身不自在罢了。

当然,别看他们在李青文跟前叫的凶,在学堂一个个都不敢这么放肆,否则不用夫子动手,回去爹娘和爷奶也会轮番上阵教训。

学不好可以说是脑子笨,不是读书这块料,要是敢对夫子不敬,那罪过可就大了。

这些人里面,大都是想知道京城多热闹的,只有少数一两个问李青文,在私塾时如何学习的,这两个人也是边城孩子里面学习拔尖的,没一个是杨家村的。

这边的岗哨约莫五十里一个,有高高的了望台,旋转向上的木楼,修建的很扎实,看上去就花了不少功夫,上面不单能放哨,还能休息吃饭。

李青风跟营地的官兵混的很熟,走到哪里都有不少人打招呼。

长长的马车队伍从营地一直到森林边缘,这个时候日头就没有那么烈了,风的势头更甚。

跟从前不一样的是,森林边缘有了边城官兵的驻守,江淙回来后一直在这里,算一算,李青文和他也有一个多月没见了。

跟随着一条条大狗,马车到了森林里的小木屋,这个时候正是各种果子成熟的时候,走着走着便能闻到草木和果香。

已经成熟的果子很多都容易破碎,与其弄回去一滩烂的,索性便在森林中弄成果酱,所以他们来时车上都装着大大小小的木桶。

这些木桶有的是自家做的,有的是在新城的铺子买的,听说木桶铺子和卖麻袋和麻绳的生意一年到头都很红火,李青文家每年都要用很多。

摘果子和做果酱妇人最利索,但是家里的一摊子事情离不开她们,所以现在做这个的,大都是像李青文这般有耐心的。

除了沙棘、柿子、水葡萄,还有数十种不知名的野果,李青文发现他们采回来的小果里面有蓝莓,洗干净尝了几个,味道也跟蓝莓一样,是他喜欢的没有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