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临幸后的龙榻上,鲜血如一张命运的地图

1

武则天之所以停步不前,坊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那就是“唐三代后,女主武王当有天下”的谶语。这种谶语对于中国历史来说并不陌生,相信或者不相信,总会有一部分人因此背了黑锅,也有一部分人从中捞到了好处。

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三月,太白金星多次在白天出现。自古以来,这一奇异的天象常常被人看作是更换天子的征兆。谶语和谣传在都城长安的街巷坊间悄悄流布,经由朱雀天桥浸漫于皇城禁苑,让每一个局中人为之心乱。

在宫廷内部,一度盛隆祥瑞的贞观治世现已被一线阴霾笼罩。皇太子李承乾于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发动的旨在篡位的宫廷谋反虽然很快得以平息,但它似乎已昭示出日后一系列重大变故的相继发生。

三月十二日凌晨,太史令李淳风突然奉诏入宫。作为掌管天象、编修历法的卜祝史官,李淳风曾经多次被太宗李世民召见。当他的坐骑穿过城北的一排牒楼,来到灞水沿岸的沙堤上时,皇宫的威严气息让李淳风突然意识到,皇帝陛下此番召见有些不同寻常。

眼下虽值初春,但长安城中依旧是一派深冬景象。灞水两岸寒鸦麇集,枯树和宫墙在晨曦中沉睡。在远处的终南山巅,经年的积雪尚未融化。马队进入中央南门之后,很快踅入一条便道,绕过太极殿西侧巍峨的护墙,径直朝太宗皇帝的寝宫走去。

太宗皇帝看上去一夜未睡,略显浮肿的脸上布满愁容。尽管他强打精神,勉力支撑,但仍然遮掩不住一脸迟暮倦态,这让李淳风略感意外。

太宗皇帝知道李淳风精通天文历数及阴阳之道,正因为如此,才让他担任太史令。

李淳风不负圣望,到太史局后发明了浑天仪,其形状与今天的地球仪相似。李淳风又根据浑天仪完成了浑天说,认为天体的形状,如同鸟蛋,天地之间的关系,就像蛋白包着蛋黄,并可测定两者之间的距离和角度。

和李淳风一番寒暄之后,李世民脸色微变,将谈话内容引入正题,问道,近来太白金星时常于白天出现,不知预示怎样的吉凶祸福?

李淳风略一思索,随即答道:“日月星辰变异之象在历朝历代都会出现,不过眼下太白金星的出现和坊间流传的《秘记》有关。”

太宗皇帝虽然不愿意听到这句话,可李淳风还是要说:“据《秘记》上说,唐朝三世之后,有武氏起而灭之。”

太宗皇帝一把抓过李淳风的手,急切地问道:“如果天命已现,卿当直言相告。”

李淳风不敢隐瞒,只好直言相告:“此人身居宫中,有可能就在皇帝身边。”太宗李世民闻听此言,脸色陡变,继续追问道:“既然此人已在宫中,若将他除灭,以为如何?”

太宗急于想从李淳风那里获取破解凶兆之法,可李淳风告诉他:“现在除灭,时机未到,要顺应天命,待到30年后,此人已老,灾难自然会化解。如果现在违天意将此人杀害,天命或许会带来更厉害的人物,天降的灾难将会更大。如此,可能使皇上的子孙都受到伤害,情况将会变得更加可怕。”

太宗皇帝陷入了沉思,过了很长时间,他仿佛想起了另外一件事。他再次询问李淳风:“听说你和术士袁天罡正在合写一部天地衰变的推背图,不知图中是否推衍了大唐的未来?”

李淳风不觉一愣。除了袁天罡之外,他们在终南山麓的清风观合演推背图一事绝无外人知晓,不知太宗皇帝从何处洞悉此事。

李淳风只得据实禀告:“此图系由《周易》推化而来,现尚未齐备,不敢以此扰乱圣听。”

李世民因为尊重李淳风的才学及预言能力,才没有愤怒地追究对方的责任。尽管李淳风是饱学之士,但在古人无法解释清楚的自然科学面前,他却用预言来推导未来。李淳风的预言,让太宗皇帝不免心生恐慌。

李淳风说到这里,脸色也在话语流转之间变得苍白,他相信自己的研究结果,相信自己的直觉。他说的一切,将会在数年之后成为现实。

太宗也不知道嫔妃以下的宫人,以及尚仪局等六局的女官,和众多的宫婢等后宫数千女子中,有几个人是姓武的?不过他还是想到了自己一段时期以来宠幸的才人武媚。

凭着多年的用人识人经验,他能够看得出来,武媚年纪轻轻,眉宇间却没有小女子的惺惺作态。她虽然看上去像个单纯的、柔顺可爱的女孩子,但举手投足间却透着不凡的胆量、智谋和教养。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太宗觉得这个女孩子身上有一种无以言说的吸引力,让他一度无法把持。

为了验证自己的想法,唐太宗在李淳风观星象之后,让他到宫里指认一下传言中的武王到底是谁。李淳风说:“陛下后宫的女人太多了,臣怕老眼昏花看不准。”

唐太宗说:“这还不容易吗?”他马上就把宫人每100人编成一队,先让李淳风看这个人在哪一队中。李淳风就指了一队。太宗说:“你这目标也太大啦,可不可以再细化一下!”

这100人又被分成两组,各50人。李淳风又指出其中的一组。而武则天就在这一组,唐太宗觉得50人也还是太多,让李淳风再缩小范围,李淳风却说天机不可泄露。

按唐太宗的意思,他要把这50个人全部杀掉,宁可错杀全部,也不可使一人漏网。可是李淳风却极力反对,他说:“你这样做只会激怒上天,后果将会更加严重。”唐太宗只好收手,他也由此存了一份防范之心。既然杀不了你,那我就要做好防范。

在太宗李世民看来,武媚这朵含苞待放的花蕾,终于完全绽放。虽然还是稚气未脱,但全身上下散发着凌人的妩媚。对于李世民而言,找机会杀死一名才人,没人会在意。如果这么做,就破坏了李淳风对自己的忠告,如果现在将此人杀害,天命或许会带来更加强大的对手,灾祸将会更大。

太宗李世民和李淳风的密谈,属于高度机密。如果自己这么堂而皇之地将武才人杀了,会不会因此逆转天命,为大唐带来更深重的灾难?

李淳风的一句话,让这50个人逃过了一劫,可是却有一个人因此倒了血霉。

这个倒霉之人是李君羡,玄武门的一员守将。玄武门是唐代长安城的正北门,扼守皇帝居住的大内,位置相当重要。唐太宗当年就是在这里设下伏兵,射杀了自己的亲哥哥李建成、弟弟李元吉,再用武力逼迫唐高祖李渊退位。

李君羡的岗位在玄武门,他的职位是左武卫将军,这是唐代府兵制十六卫中左武卫的一员大将。不光有官有职,李君羡还有爵位,他的爵位是武连郡公。而他本人又是武安人,也就是今天的河北武安市人。

玄武门守将、左武卫将军、武连郡公、武安人,一个人占去了四个“武”字。这还不算完,真正要他命的是他自己说的一句话。

这一天,唐太宗在宫内开派对宴请手下那些武将。酒过三巡,不知觉中酒酣耳热。李世民看着大臣们说,大家别这么光喝酒,我们来做个游戏,报小名。也就是自己把自己的小名报出来博大家一笑。

武将放得很开,性格也直率,一个个纷纷响应,报上小名。我叫狗蛋,他叫狗不理,名字千奇百怪。到了李君羡这儿,他低着头,一副含羞带怯的模样,嘟哝了一句:“臣小名五娘子。”

大家先是面面相觑,接着哄堂大笑。一个五大三粗、胡子拉碴的将军,居然小名叫五娘子。可是有一个人却笑不出来,那个人就是唐太宗李世民。在那一瞬间,他想起了那个“女主武王”的预言。玄武门守将、左武卫将军、武连郡公、武安人、五娘子,而且还是武将。

太宗皇帝觉得如果有姓武的谋反,非此人莫属。虽然他不是武姓女子,把他和武媚放在一起,他的可能性要大于武媚。没过多久,李世民就找了个借口,把李君羡杀了。既然李君羡被揪出来背了黑锅,武媚就因此躲过一劫。

2

关于这件事一直存在很大的争议,有人认为是武则天当皇帝前后造神运动的一个产物。她要宣传自己:我就是受命于天的女神,是上苍派来拯救世人的。为了坐实这件事,武则天在当了皇帝以后,还煞有介事地替李君羡平反。李君羡是被冤枉的,他这个“五娘子”是伪娘,我才是真正的“女主武王”。

那些后宫的宫女们,都是从少女时代被挑选进宫的。她们本来应该活得像其他年轻女孩那样明媚而快乐,可是常年生活于狭小阴郁的生存空间,她们的身体里已经不自主地慢慢渗出阴森森的怨气,犹如毒蛇一般纠缠着自己的内心,甚至如同燃烧的火焰侵蚀着彼此的精神世界。

她们中的大部分人每天要轮流服侍皇帝、皇后及嫔妃等,她们的时间是攥在别人手里的,她们就等同于可以随意丢弃的石子。她们把一切希望都寄托于下一个路口、下一个黎明,她们彼此竞争,而又无所事事。她们将命运系于那个随时有可能会召幸自己的人,随着年华老去,她们将自己的绝望化作对他人的憎恨和敌意。

这时年纪轻轻的武媚,早已经历了生活的诸般磨难,适应后宫生活对她来说不存在任何问题。只是最近一段时间,太宗皇帝刻意疏远她,让她无法理解。那日的宠幸,就好像一场未曾实现的梦境。

武媚永远不会忘记太宗皇帝召幸她的那天,那是一个春日寻芳的好日子。14岁的少女怀着慵懒的心情静坐卧榻之上,恍惚中觉得上天给了自己某种神明般的暗示,她期待的事情就要在今天出现了。

可是她的期待又是什么?她也说不清楚,只觉得自己需要这样一个机会。

她知道身边这些忙碌穿梭的宫女,她们在闲下来的时候,会在内心对自己的未来有同样的规划与描摹,毋庸置疑,她期待的,也是她们期待的。

窗外天光不知道什么时候黯淡下来,武媚的思绪被掖庭令尖厉而夸张的传旨声打乱,赐才人武媚娘沐浴。她以为是自己的耳朵出了问题,还以为自己在一场春梦里没有醒过来。当宦官们抬着一只红漆浴盆驻足于她的门前,后面还有人抬着一桶热水,有宫女用红色器皿托着几枝香草,一群人恭恭敬敬地立于她的面前。

掖庭令又尖着嗓子念了一句,赐才人武媚娘沐浴。武媚知道这句话的潜台词,就是皇帝要在今夜召幸于她。念及此,武媚顿时双颊飞红,泪水溢出眼眶。说不上是惊惧,还是幸福的泪。她已经很久没有流过泪了,她不禁用手指紧紧地按住双唇,似乎是为了防止接旨的回应变成另一种喜悦的呐喊。

后宫佳丽三千,皇帝只有一个,每日在处理朝政之后如何召幸如此众多的嫔妃无疑是皇帝最头疼的事。对于宫女来说,能够得到皇帝的召幸,是天大的恩宠。

武媚还记得,进宫前,母亲杨氏对自己的叮咛。进了宫门就是皇家的人,要耐得住寂寞。别想任何人,你要做的就是天天在心中默念皇帝,皇帝的龙目会看见你的忠敬之心。

武媚知道,这也许是太宗皇帝看见了自己对他的忠敬之心。

例行完成沐浴、更衣和上妆,这些自己平日里亲力亲为的寻常事现在也被老宦官们所操持。他们不厌其烦地在她的耳边一遍又一遍地念叨着,如何面对龙寝之夜、如何让皇帝满意、如何让皇帝记得你。

媚娘恍恍惚惚地允诺着,但她还是牢牢地记住了他们说的每一句话。她记得那是一个月色清朗之夜,夜幕下的皇城折射着一片暗蓝色的微光。她像一只羔羊被宦官背进了嘉献门,跟随着四盏红绢灯笼朝甘露殿移去。

她还记得红绢灯笼的光晕小小的、圆圆的,承载了一个小宫女模糊而热切的梦想。

那个夜晚有风轻轻柔柔地吹乱了她的白色裙裾,风中弥漫着梅花温暖的清香。14岁的武媚心跳不止,恍惚是在一场梦境里飘荡。

媚娘也永远不会忘记,皇帝的天子仪容,一个蓄须的微胖的中年男子,黑黄色的有点浮肿的长脸,鹰鹫般锐利而明亮的眼睛,双鬓已经斑白。媚娘还记得天子之躯散发出的超然而平淡的气息,宽大的手显得厚实而沉重,它像铁或者像冰从她颤索的身体上划过去,熟稔而潦草地划过去。

武媚在痛楚中完成了一个女人精神和肉体的双重蜕变,龙榻上洇出鲜浓的血如同一张命运的地图,指引着一个女人的前尘往事,起点直至终点。

当武则天退出甘露殿时,已接近午夜子时,她由太监背着,回到掖庭宫。她不了解其他宫人被临幸的情形,比如徐惠的情况,但她本能地知道,自己可以使太宗皇帝获得满足,这就足够了。

临幸后的武则天再也无法平心静气地享受后宫的闲暇时光,只要安静下来,她就会浮想联翩。自己进宫这么久,费尽心力,才争取到“才人”的地位。虽然正五品的待遇,是无数男人穷经皓首也难以实现的梦想。但“才人”这个后宫职位并没有多少含金量,她甚至比不上和她同日入宫的徐惠,那个比自己小三岁的黄毛丫头,已经是正三品婕妤。

她凭的是什么,不就是喜欢诌几句诗吗?论相貌,按床笫,承姿色,自己哪一点都不比她差。武媚深深感到,通往权力巅峰的道路是那么崎岖险要。自从父亲去世后,生活带走了她本该拥有的一切,也让她深切地感受到,一个女人靠别人的宠爱而生活,是多么脆弱和危险的事。她甚至觉得,这个才人的封号,如果没有父亲武士彟的名声阴德罩着,恐怕也不易获得。

前路茫茫,长夜漫漫,武则天难以入眠,好在自己年纪还小,来日方长。

每天和武媚打交道最多的是那些后宫的下人们——宦官和宫婢,不要小看了这些后宫里整日忙碌穿梭的底层小人物,很多时候她们看上去才像这里的真正主人。

她从她们口中了解到后宫世界的每个角落正在发生和即将发生的事,负责全部人员日常生活的她们,所编织的情报网之大、之严密,已经达到令人无法想象的地步,几乎无所不包。

最近在这些情报网中流传最多的话题,是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之间的明争暗斗,这也是武媚最为关心的。朝中的文武百官因为太子之争也随之分为两大派,互不相让。

虽然武媚还从来没有近距离地接触过任何一位皇子,但是通过宦官和宫女们的话语,皇子和他们正在经历的生活,就这样活生生地展现在武媚面前。这时候几位皇子的明争暗斗已经到了白热化的程度,他们中间,无论最后胜出的是谁,对武媚来说好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她的命运将会和胜出者有怎样的联系?

她知道,即使这种联系是客观存在的希望,也是微乎其微的。

3

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四月七日,皇太子李承乾策动谋反获罪遭废,被流放至黔州。

稍懂弈道之人都明白,下棋时每落一子至少要看到下面的两步以上。同理,有远见的帝王为皇室的长治久安考虑,在立嗣问题上常常想得很多。俗话说,龙生九子各不同,不同的性格决定了不同的命运。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皇位的继承多数是采取嫡长子继承制的,虽然成功率并不是那么高,但这个光荣的传统一直阴魂不散。

李承乾是李世民的嫡长子,所以,他是传统意义上的太子,理论上是日后太宗李世民贞观事业的接班人。可是,随着皇子们慢慢长大,太宗皇帝的心态也发生了变化。在几个皇子中,他最偏爱的是魏王李泰。在他看来,李泰不光文采出众,更有治国之才,有时候他提出的治国建议往往能一语中的。而作为合法继承人的太子李承乾则完全是另外一副面孔,一个显得毫无皇家教养的愣头青,脾气暴躁,对朝堂之事完全不得要领。

摇摆不定的太宗皇帝对魏王李泰的偏爱使得魏王党形成,直接威胁李承乾的太子地位。于是,太子党和魏王党开始在贞观后期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和权力的争夺。

李世民经历过玄武门之变的九死一生,血刃亲兄弟才夺得皇位,开创盛世。可以说,玄武门的阴影始终笼罩在他的心头,挥之不去。

而他一直用自己的完美表现来试图掩盖昔日的血腥。他一直在极力规避皇位继承对帝国的影响。他对立废太子比别人多了更深一层的切肤之痛,他对培养太子到了极为严苛的地步,“搜访贤德,以辅储宫”,恨不得把全天下的有才之士都拉拢过来给太子当老师。

从李承乾被确立为太子到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太宗皇帝先后挑选了十余位“宿德鸿儒”的老臣、名臣担任东宫辅臣,包括房玄龄、魏徵等人。应该说太宗对太子寄予了厚望的,他希望自己的接班人能够接受天下最好的教诲和引导,从而使自己的帝国事业能够实现平稳过渡。

可太子李承乾根本无法体会父皇的良苦用心,又或者他受不了这份压迫身心的极端教育。他变得无心向学,忘记了自己的太子身份,整日沉浸于歌舞酒宴之中。甚至创新娱乐玩法,把一百多名奴仆组织起来习歌练舞,可见其是一个极具娱乐天赋的太子。

李承乾像一匹脱缰的野马一路绝尘而去,世界被他远远地抛在了身后。最后竟然发展到对严厉管教他的父皇心生怨恨,制订了暗杀和政变两套计划,想除掉太宗李世民。

李承乾由堕落走向政治人生的完败,固然有其自身原因,但在李世民的高标准、严要求的高压态势下,身心的扭曲也是重要方面。

可惜唐太宗君臣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根源,在苛责中与培养继承人的初衷适得其反。这些辅臣们的谏言让李承乾烦躁不安,他曾经放话:“如果有一天我当了皇帝,谁要在我面前说三道四,我就宰了他,杀他个500人,看谁还敢说?”(有谏者,我杀之,杀五百人,岂不定?)

既然太子李承乾已经被废黜,朝廷就需要立一个新太子。

魏王李泰明白李承乾被废已是必然,最可能和自己形成竞争的就是晋王李治。

为了博得太宗李世民的好感,李泰甚至表态,我有一个儿子,我死之日,当为陛下将他杀死,然后传位给晋王李治。

结果事与愿违,这句话让李世民大为反感。太宗对身边的大臣们说:“朕如果立李泰为太子,那就表明太子的位置可以靠钻营而谋取。李泰为太子,则李承乾和李治均难以保全;若李治为太子,则李承乾与李泰均安然无恙。”

太宗在太子李承乾被废以后没有选立魏王泰,是不希望使后世子孙看到储君之位可以依靠所谓经营而得。而李治能够成为新的皇位继承人,是因为他身上表现出来的“仁孝”与不争。

争夺太子席位的斗争,其实是大唐权力集团中关陇派与非关陇派之间的斗争。两派都想围绕将来的帝国接班人,缔造自己的势力,而争夺尤为激烈的是顾命大臣的席位。

由于李治得到了太宗皇帝最为信任的权力大佬——长孙无忌的坚决支持,导致李泰最终落败。自此以后,非关陇派的地位急剧下降。他们中许多极负盛名的人物,或者遭到飞来横祸,或者死于郁郁寡欢,或者被派往地方,离开中央的政治圈子,最后只剩下李。李与关陇派的斗争,对于武则天时代的来临,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