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争宠

开元十二年(724年)七月,在张说和宇文融之间的争斗紧锣密鼓不断上演之时,李隆基突然下诏废掉皇后王氏为庶人,贬皇后的哥哥王守一为潭州别驾(后来途中赐死)。时任户部尚书的张嘉贞因为和王守一交好,被贬台州刺史。

诏书一经宣布,朝野震惊,很多朝臣纷纷猜测,皇帝陛下的用意何在,因为在此之前,废后这件事儿李隆基并没有和宰相们商议过,在很多人看来,皇帝陛下可能是犯了幻想性自由的毛病,然而事实上废后这件事儿并不是李隆基拍脑门决定的,在这背后隐藏着很多不为人知的事情,甚至李隆基也是倍感苦恼。

王皇后是李隆基即位前做临淄王时的原配夫人,出身官宦世家,父亲就是那个李隆基想要加高坟头的王仁皎。当年李隆基发动唐隆政变时,王皇后没少为他打气鼓劲儿,而且还出了不少好主意。哥哥王守一也是为李隆基出过不少力,政变成功后,王皇后顺理成章的成为了母仪天下的人。

在李隆基刚当皇帝的那几年,王家因为王皇后的缘故,颇受李隆基的优待,这一点从王仁皎死后,李隆基要求把他的坟头加高就可以看出。

当然李隆基是一位风流天子,身边的女人不在少数,除了王皇后之外,当时还有赵丽妃、皇甫德仪、刘才人等,这些女人无一例外的全都因为具有沉鱼落雁之容而受到过李隆基的宠爱,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姓武的女人逐渐超越了所有的后宫佳丽,成为最受李隆基宠爱的人。

史书上没有记载这个武姓女子的名字,因为当时受封为惠妃,所以人称武惠妃。

如果论出身,武惠妃能够比过所有的后宫佳丽,甚至连王皇后都不能与之相比。因为武惠妃是武则天从兄武攸止的女儿。按照辈分来算的话,由于武惠妃的祖父和武则天是堂兄妹,所以李隆基和武惠妃应该算是表兄妹的关系。

武惠妃之所以进宫后能够超越众多佳丽,迅速成为最受皇帝的宠爱的人,与他自身的条件不无关系。《旧唐书·贞顺皇后武氏传》记载:惠妃少而婉顺,长而贤明,行合礼经、言应图史。

简单一句话来概括,武惠妃是个长的相漂亮,性格柔顺、知书达理、有知识、有文化的青年女子。

这样的女人别说是皇帝,即使是平民百姓,相信追求的人也不在少数,所以武惠妃能够受宠并不是偶然的。但人这辈子的性格以及诸多想法,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可能发生变化,这句话用在武惠妃的身上实在很合适,从她后来扳倒王皇后的所作所为来看,武惠妃在久居深宫,充分感受到那深宫诡秘的斗争无处不在时,她的行为方式也是在一点点的变化,这一点我们随着时间的推移会一点点的充分感受到。

在武惠妃渐渐受到宠爱时,先前的赵丽妃、皇甫德仪等人全都成为了边缘化的人物,当然身为后宫之主的王皇后自身也受到了冲击。

但是谁也不会想到最终导致的结果,竟会是被废掉王后之位贬为庶人。很多史书记载说王皇后被废的原因是本身没有子嗣,而且姿色渐渐衰退,而深受宠爱的武惠妃为了得到皇后之位不断在李隆基面前诋毁王皇后,所以最终导致被废去皇后之位。

上述的这些原因固然有道理,但当我仔细核对史料,发现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

事实上,王皇后与武惠妃的这场斗争并不是武惠妃率先出手,相反却是王皇后率先挑衅。

不过这种挑衅也可以让人理解,只因为王皇后身处的位置与其所掌握的资源不成正比。

在母以子贵的深宫之中,皇后如果没有儿子那将会使自己陷入不利的境地,因为皇帝迟早有一天是会伸腿瞪眼的,自己的儿子继位,那新皇帝他妈就成了皇太后,古往今来不知道有多少后宫之人为了这事儿恨自己的肚子不争气。

王皇后就是恨自己肚子不争气大军的其中一员。

虽然赵丽妃曾经生下长子李瑛后,一直由王皇后来抚养,而且现在也被立为太子,但那终究是别人的儿子,而且在当时来讲李瑛肯定是未来皇位的继承者,而一旦当了皇帝,人家还是认自己的亲生母亲赵丽妃为皇太后,而王皇后自己很有可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所以,当时王皇后完全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压力山大!

反观武惠妃,自从进宫以来,一直到开元五年一共为李隆基生下了两子一女,不过可能由于是近亲结婚的缘故,这三个孩子全都早夭,搞的李隆基和武惠妃伤心欲绝,幸好武惠妃后来生下的两子两女全都健康的活了下来,也使得武惠妃的地位没有受到影响。

在武惠妃接连为李隆基生孩子的时候,我们可以想象的出王皇后是个什么心里状态,然而最关键的是,王皇后本身没有多少文化,是个粗人。

在我看来,没有文化这个原因成为了整个废后事件的导火索。

我们有理由相信王皇后作为女人,在自己的短板(不能生孩子)充分暴露在情敌面前的时候,她的内心是怎样的一种煎熬。

正如男人天生是多情的动物一样,女人天生就是嫉妒的化身。

由嫉妒所产生的就是怨恨,由怨恨所衍生的就是报复。

所以王皇后接下来想要报复武惠妃其实很正常。

事实上,就在武惠妃生下第一个儿子时,女人天生的敏感已经使得王皇后的感受到了危险即将袭来,这一感受倒不是来自于武惠妃,而是来自于李隆基。

武惠妃生下第一个儿子后,李隆基每天退朝后就捧在怀里把玩,虽然当时李隆基已经有很多孩子了,但这个孩子却是自己最宠爱的女人生下的,所以在李隆基的眼中这个孩子是独一无二的,为此他给孩子起了名字叫李一。

“一”这个字是笔画最少的汉字,但却是所有汉字的本源,甚至在古代人的眼中,“一”也是所有事物的本源。道家有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可见李隆基为孩子取名为“一”,颇有些代表上天的意思。

或许李隆基当时只是表达一种激动的心情,并没有什么有目的的行为,但他没有想到,这个举动恰恰触动了王皇后那颗敏感的神经。

在王皇后看来,李隆基为孩子取名为“一”,是有深刻用意的,因为“一”的意义是唯一,天下只有皇帝是唯一的,所以在王皇后的意识中,这个孩子有可能会成为太子,而武惠妃顺其自然的会成为皇后。

如果李瑛能够继位,自己或许在宫中还有一席存身之地,如果武惠妃的孩子未来继承皇位,在王皇后看来,自己将死无葬身之地。

于是,在多疑心里的重压之下,王皇后开始迷失了方向,其行为的典型特征就是发泄怨恨。

事实上在那种状态下,发泄怨恨也是可以理解,但没有文化的王皇后明显找错了对象,他找的对象是李隆基。

她总是寻找机会在李隆基面前诋毁武惠妃,而且说到激动的时候,还会奚落李隆基忘恩负义,喜新厌旧(时对上有不逊语),这就是典型的没事找抽了。

没有文化的王皇后可能并不明白,在那个特定的社会背景下,女人取悦男人的资本是什么,尤其是在与情敌的斗争中如何为自己赚取更大的资本。

说到这里,我倒是想起了现在某些关于女人如何挽回婚外恋丈夫的方法,说是如果想要让丈夫回心转意绝对不能大发雷霆,而是更加温柔体贴,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使丈夫回心转意。

针对这个观点我要说的是,在现代社会这只是其中的一种方法,而在王皇后的那个时代,这绝对是唯一的方法。

因为那个时代即使你身居高位,即使你做到女人中的超级牛人,别忘了给予你这一切的是男人。

王皇后的行为可以被认定为是“争宠”的性质,这一切本无可后非,但由于自身文化素质实在有限,所以采取了最下策的方法。

事实上,当王皇后在李隆基面前发泄不满情绪的时候,尤其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她的行为不经意间勾起了李隆基对历史的追忆。七十年前他的祖父高宗李治曾经整天面对王皇后的牢骚而不知所措,而最终倒向了武则天一边,现在李隆基同样面临一个同姓王皇后的不满怨恨情绪,不过与李治最初的不知所措相比,李隆基很快找到了答案。

没有子嗣使王皇后失去了权利博弈的筹码,没有文化使王皇后在情感之争中不具备任何优势的地位,而那些怨言则将使她与李隆基开始渐行渐远。

也就是从此时开始,李隆基萌生了废后的想法。

王皇后没有想到她的莽撞策略反而将李隆基更加推向了武惠妃那一边。当然废后这件事不仅仅是皇帝的家事,而李隆基也早已经过了意气用事的年岁,他明白当年祖父李治在废掉王皇后时,经历了来自诸多方面的压力,使其备受煎熬,这其中就有来自宰相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的压力,在这个问题上宰相们基于稳定的前提,一定反对废后,所以找宰相商议不是个好办法。

经过慎重的思考,李隆基决定首先从内廷的人开始,然而出乎他意料的是,他的计划最先就栽在了内廷人上。